第十四章 |
F 锡安山上的羔羊(十四1~5)
上两章的异象都是关于魔鬼和牠的帮凶,由本章开始,约翰的注意力又转回圣善的神,得胜的羔羊。有的解经家认为本章记载的是七个短短的预言,我却以为将七个天使的异象(6~20)视作一个七重的预言更为恰当。
1. “我又观看,见……”这是一个生动的画面。约翰见到“羔羊”站在锡安山上,同祂又有“十四万四千人”,都有祂的名,和祂父的名写在额上。这些有神印记的人,与跟随兽,右手和额头印有兽印记的人(十三16)恰成一个对照。锡安山有时是预表释放(珥二32),这正是此处的意思。神的子民终于得胜了。有人说,这儿的锡安是指世上的锡安,若然,这就必须是指千禧年了。但我觉得不可能。第一、羔羊是何时由天上落到地上并没有任何交待。第二、约翰在这儿所提到的分明是最后的全胜,而不是插在中间的小胜。还有一点请注意:羔羊是立在山上,兽是站在沙土(十三1)。
十四万四千的解释详见七4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0,Name=i. 神僕接受印記(七1~8)}。此处与七4相同,这数目不是代表一群属灵的精英,例如殉道者。这一个完全的数目是代表耶稣基督的全教会。请注意,“受印记者的数目是十四万四千,得着拯救的也是十四万四千”(Kiddle)。受印记的时候,这些人是在世上,正面临仇敌的攻击,如今他们已到了天下,没有一个失落。
2. “我听见从天上有声音……”这是约翰常用的笔法。声音是从天上来,但没有明说是神自己的声音、天使的声音,或是其它。这声音给约翰很深的印象,他足足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这声音像众水的声音(参一15),换言之,是基督的声音。又像“大雷的声音”(参六1),声大之极。又像弹琴的所弹的琴声。声音不只是大,而且十分动听,很有可能是那十四万四千人的声音。
3. 新歌的意义详见五9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2,Name=B. 猶大支派的獅子(五5~14)}。歌是在宝座前唱的。虽然未曾提神的名,歌却分明是在神面前唱。“宝座”一词很可能是强调神的统治。为什么只有这十四万四千人才能学所唱之歌,这里没有说。但看下文便知道这些人是从人间买来的。我们不难猜测,所唱的歌是与救赎有关。未曾经历过救赎之恩的人就无法唱出这歌。“从地上买来”表示由世事世人中赎来归神所有。
4. 这一群人有三个特色。第一、他们未曾沾染妇女,他们原是童身。若照字面看,这一句不免令人诧异。这十四万四千人果真代表全教会的话,那自然是包括了妇女,那么这句子的前半却不适用于女性,而下半句也不适合男性。再者,新约圣经也并没有将婚嫁列在污秽之列。禁止婚嫁保持童身在古代是教外先有,后来才逐渐在教会中流行起来的。然而在新约中,婚姻是蒙祝福的,而男女关系自然也是婚姻的一部分(林前七3以下)。圣经顶多只是说,有些事奉是没有家累的人会做得更好(林前七32~34),如是而已。有人说,“沾染”或应解作“淫乱”(例如 BAGD)。但这一段明明是说这十四万四千人从未亲近过妇女,乃是童身。
这种咬文嚼字的矛盾、困难,正如许多其它段落,只要我们记得约翰在启示录中是用预表的手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处女童身在旧约中是用来形容神的选民(例见王下十九21;耶十八13;哀二13等等);对神不忠也是用淫乱作比喻(结十六;何五4等等)。在新约中,保罗以教会比作基督的新妇。他说:“我曾把你们许配一个丈夫,要把你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林后十一2)。到启示录卷末(二十一9),约翰看见“新妇、羔羊的妻”,这是后话。行文至此,羔羊的婚姻还是将来的事,但无论如何,新妇必须保持贞洁,没有肉体的沾染。换言之,这十四万四千人向他们的主一直忠贞,他们以自己的身子荣耀神(林前六20)。
“沾染”一词在此以“童身”加重语气。未曾沾染妇女几字难以应用在妇女身上,而以“童身”形容男人也是不寻常。以“童身”用在男性身上,在古文中固然有好几处,但没有一处的年代比启示录早。新约圣经原文用“童身”共十五次,只此一次是形容男性,意义当然也是预表了。这群人与异邦世界没有丝毫的交合。他们完全忠于许配基督的契约。就这样,约翰以两句话(一句适合男性,另一句到此为止是属于女性,两句形成平行的一对)带出了属灵的真理。
这一群人第二个特色是羔羊无论往那里去,他们都跟随祂。他们不自己选择,也不能自己选择他们要在何地服侍神。祂领导;他们只顾跟随。
第三个特点是他们是从人间买来的,作初熟的果子归与神和羔羊。“归与” NIV 译作“献与”,这是原文所没有的意思。“买赎”的解释详见五9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2,Name=B. 猶大支派的獅子(五5~14)}。“从人间买来”就是说不再属于世界。“初熟的果子”是头造新收的出产,是分别为圣归给神的,不能作世俗之用(出二十三19;尼十35;箴三9)。“初熟果子”有时不一定要指新的出产,总言之是献给神的礼物(参 MM);“归神所有”是“初熟果子”的主要意思。雅各(一18)将教会比作神创造之中的“初熟果子”。教会是属神的,教会的托负就是为神所用。神与羔羊在这一节,正如其它多处,都是相提并论,不分彼此(参五13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2,Name=B 猶大支派的獅子(五5~14)})。
5. 这群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全然诚实,在他们口中察不出谎言来(参番三13)。今日的世界,讲实话的人真是寥若晨星,所以不说谎言的基督徒特别明显(参旧约次经便西拉智训二十24),尤其在他们拒绝接受敌基督的谎言上,更引人注目。总而言之,这些人是没有瑕疵的。“无瑕疵”经常是用来形容献祭的牲口,意味着信徒的事奉是带着牺牲的。
G 地上庄稼的收割(十四6~20)
这第七个预兆虽没有格外着重的语气,这一个预兆的本身却分成七层,共有七位天使出现,宣布或施行审判。这系列的最后高潮十分可怕;遍地浴血。我们可以把前三个天使和“天上的声音”当作第六与第七预兆之间的插曲(参第六与第七印之间,七17;第六号与第七号之间,十1~十一14的插曲)。
i. 三天使的宣判(十四6~12)
三位天使鱼贯宣布审判,信徒再一次得着保证,罪恶的得胜是短暂的,神到了祂的时间,必要追讨恶人。
6. “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这儿的“另一位天使”颇为费解,因为自十二7之后就没有天使出现过。或者这“另一位”是为与下面各天使识别。反正“另一位”在这一章内几乎是个口头禅(在原文中出现在以下各节:8、9、15、17、18)。
上文(八13注释)曾出现过一只飞鹰“在空中”,向地上的居民宣布三个“祸哉!”此处的天使,也飞在空中,向世人宣扬“一个(原文在此用不定冠词 "a",而不是 "the")永远的福音”。这是全启示录中唯一一处用“福音”一词。
骤听之,这天使所宣布的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但若仔细思想,审判确是福音的一个先决条件(参罗二16)。天使乃是向行将受审的人作最后一次悔改的呼吁(参可一15;徒十四15等)。其次,罪恶将要被倾覆,这是“好消息”(“神掌权的福音”──Hoeksema)。第三,启示录是写给受逼迫的信徒。世人,包括逼迫信徒的人,将一一要在神面前交账;罪恶夸胜的期限是有了结的,这当然是好消息。托伦斯说:“在任何的时期,教会和当权势力总不容易和谐……十字架和永远福音传到之处,神的爱必定审判国家、社会、历史的罪恶。这些罪恶的产生乃是由于世人联合起来,敌挡神的旨音和神的话”。
永远的福音即永不失效。住在地上的人详见六10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7,Name=G. 第五印(六9~11)}。各国各族……参五9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2,Name=B. 猶大支派的獅子(五5~14)}。
7. 天使用大声说话,因为信息是向普天下人宣扬。他呼吁世人应当敬畏神。罪恶之辈应大大畏惧(参六15~17;十一11、13)。但天使的信息基本上不是消极的,他呼吁世人“将荣耀归”神,敬拜神。神是万物的创造主;这儿特别提出祂所造的天地海和众水泉源。凡受造的都受神手所造创。与神敌对是没有前途的。兽的敬拜者曾经佩服其权能至五体投地(十三3,7~8、13、15),如今这些人却被逼面对真真正正的权柄。“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些人曾因不肯面对真理而将自己永远定罪;但有一天,他们却再无选择,非面对真理不可。他们有自由选择时曾拒绝‘归给’创造者的‘荣耀’,迟早有一日神的忿怒使他们不能不归荣耀于祂”(Kiddle)。
8. 又有第二位天使,接着说,叫万民喝邪淫大怒之酒的巴比伦大城倾倒了,倾倒了(参十八2)。“倾倒”这个动词在原文句中放在重要的位置,再加上两次重复,更见举足轻重。动词形式是用简单过去式,暗示动作的完成。这一切意味着肯定、不可避免,城必要倾倒。
“巴比伦”在启示录中这是头一次出现(以下还有,在十六19,十七5,十八2、10、21),每次均被称为“大城”。约翰虽可能联想起耶五十一7~8,但这儿的巴比伦分明不是米所波大米的巴比伦城。巴比伦在圣经中首次出现是在大洪水之后;众人聚在一起要建造高塔,塔顶通天,塔所在亡城后称“巴别”(创十一9,十10)。从此“巴比伦”(“巴别”)就代表了人的高傲,和目中无神的城市帝国。对约翰来说,巴比伦是那大城,代表了联合起来敌挡神的人群。在同时代的其它文献中,巴比伦又代表当时的罗马(2 Bar.十一1;西比喇神谕记五143、159、434;彼前五13也可能是暗示罗马)。约翰不至于以巴比伦喻意罗马,但对第一世纪的人,实在找不到比当时罗马代表巴比伦更为切当的比喻。约翰仰望有那么一天,巴比伦所代表的恶要全然倾覆。
巴比伦之所以倾覆是因为她影响万民,与她同流合污,叫万民喝她邪淫大怒之酒(又见十八3)。这句的要点有二:一、巴比伦叫万民喝她邪淫的酒,换言之,以其恶行败坏万民;二、这邪淫激动神倾下震怒(参耶二十五15)。“万民喝巴比伦邪淫之酒,也就等于喝神忿怒的酒”(Charles)。
9~10. 又有第三位天使……大声说,对象是“拜兽和兽像,并受了兽印记的人”(十三16),他们要受神的忿怒。
约翰用两个不同的字来形容神的怒气:第一个大怒原文是 thymos,第二个“忿怒”原文是 orge(参六16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8,Name=H. 第六印(六12~17)})。两字的分别不是太大,除了前者是冲动的暴怒,而后者是脾气稳定的人所发的怒。新约圣经绝大多数以后者形容神的忿怒;事实上除了启示录之外,只有一处用 thymos 称神所发的怒。两字比较,形容“暴怒”的 thymos 字当然更为生动,正合启示录的内容,因此在启示录也甚常见(十二12,十四8、10、19,十五1、7,十六1、19,十八3、十九15)。史特令(Sta/hlin)说:“冲动的烈怒 thymos 正好应用在启示录中的异象,但却不适用于保罗笔下的神怒气”93。
“这些人也必喝神大怒的酒,此酒斟在神忿怒的杯中纯一不杂……”这儿的“斟”字其实是“调合”之意,是配酒的专用语,即饮酒前加入的调味品、水等等。“调合”和“纯一不杂”相提并论似是自相矛盾,但这儿的意思只是,此大怒的酒绝对不折不扣。神的忿怒倾倒在这些罪人的身上,完全没有缓和的余地(参诗七十五8;所罗门诗篇八15)。喝尽神大怒的酒,结果是“在火与硫磺之中受痛苦”。火与硫磺当然是预表,但却是绝对严肃的事。现代流行的否定地狱观,在启示录是找不到根据的。约翰绝对肯定,罪的结果必跟随罪人到永世里。在今生,作孽的人尽管欢喜,但等到在圣天使和羔羊面前,他们必要受报应之苦。信徒为道受苦是在众人围观之下;最后,那些使他们受苦的人要在更威严的观众前接受刑罚。“这一幕异象和本书其它异象相仿:苦毒良心将受的最深痛刺就是在绝对圣洁的观众前受刑罚之苦”(Love)。
11. 上节所提的痛苦是永远的痛苦(遂特认为这是全书“最可怕”的一幕)。拜兽的人昼夜不得安宁。四活物敬拜神的那一幕也是用“昼夜不住”来形容(四8)。完全相同的描写,却是天渊之别的对照。约翰在此又再提名解释,受苦的人就是那些拜兽和兽像受牠名之印记的。
有人批评,约翰不应该这么尽情地描写这个报应的主题。但请注意,约翰在此没有因恶人遭报而大喜;幸灾乐祸的态度是后世的一些信徒所表现的,与约翰的初衷无关。约翰也不是为描写痛苦而描写痛苦,像一些恐怖小说的作者。他的目的是严肃的。当时许多信徒因各种自私的动机而欲放弃信仰,避免殉道,苟且偷安。约翰要他们知道永世的一切事实,以致不会苟存幻想。现代人对永世之事或有踌躇,但我们也不能不面对事实。闭上眼睛并不能将事实驱除。
12. 想到永世的事实,神的子民便得着扶持。不错,他们要经过水火,但这些苦难都是暂时的,而逼害他们的人的刑罚却是永远。这一个价值观使他们安心,叫他们能够忍耐(参二2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2,Name=A. 致以弗所教會信(二1~7)})。这些圣徒是守神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圣徒的特色有二:道德方面行为端正,信仰方面全心信靠救主。
93 TDNT, V, p.422。并参拙著 The Apostolic Preaching of the Cross3, pp.180ff。
ii. 在主里死的人(十四13)
这儿插入一段,详述在基督里死的人有何等的福气。我们的自然倾向是注意今生的福。在一个苦难逼迫的环境中,约翰要我们清楚知道,有许多事比今生今世重要得多。
13. 再一次,约翰又听见天上有声音。声音来自神或神的使者,不得而知,总之是带着权柄。声音宣告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有福了(启示录中的七福,详见一3注释{\LinkToBook:TopicID=116,Name=A. 序言(一1~3)})。在圣徒为信仰持守、忍受苦难的环境下,这是一个很大的鼓励。神的子民受凌辱甚至被处死,但到头来,蒙福的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的人。
从今以后这几个字是承上或接下,是指“从今以后在主里面死”,还是“从今以后息了劳苦”,不易决定。原文文法是两者都可能。鉴于“圣灵说,是的”这一句不易与“从今以后”配合,大多数的译本都将“从今以后”归在“在主里面而死”的句子。但困难在于意思不合,因为从来在主里面死的人都是有福的,不是以后死的才蒙福,因此有人就建议“从今以后”应指“息了劳苦”。倘若不是因为中间有“圣灵说,是的”几个挥之不去的字隔开,以上这个提议实在是诱人。不错,间中有古卷删去这几个字(详参 GNT, TCGNT 注释),但大多数版本却保留了这句,NIV 是一例。以上都撇开不说,我们倒还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原文的 ap arti (“从今以后”)可以是 aparti (“保证”,“无可怀疑”),若然,译文可以如下:“无可怀疑的,”圣灵说:“他们息了劳苦……”(参 NEB mg.)。话是出自圣灵的口,因而更见严肃。在启示录中,圣灵很少讲话,除了卷首写信给众教会时,和卷末的邀请,叫口渴的人来取水(二十二17)。
劳苦(kopos)的意思有二:指工作至筋疲力倦;kopos 也可指“疼痛”。这儿其实是“疼痛”的意思才合。天堂不是一个闲懒无工可做,而是一个不有痛苦的地方。信主的人息了劳苦,作工(erga)的果效却跟随他们到永世里。信徒在世所作的工多么尊贵,没有任何工作是卑贱的。
iii. 云中的收割者(十四14~16)
约翰又观看,“见有一片白云,云上坐着一位好像人子,头上戴着金冠冕,手上拿着快镰刀”。世界的庄稼已熟,也被收割了。以秋收比喻世界末日,古时较熟悉农事的人听起来是十分生动的。农事的高峰就是收割。三位天使已先后宣布审判,最后这位坐在云上的,终于向世间举起收割的镰刀。这举动既戏剧化,也喻意大结局之到临。
14. “我又观看,见……”:详见六2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3,Name=C. 第一印(六1~2)}。出现在约翰眼前是十分生动的一幕。一位好像人子的坐在云上。许多人认为这是基督,因为这一位不只名称“人子”,坐在云上(参但七13),更是头戴金冠冕,当然手拿镰刀也未尝不可。但希腊原文中,这儿的“人子”不是福音书中专称基督用的那“人子”("the son of man"),而是“一位人子”("a son of man")。在15节中,又有天使向这人子下严令,实在很难想象接受命令的是基督。我们可以自圆其说,认为命令是由神而来,使者不过传命而已,但命令又为什么要这么重的吩咐语气?再者神与使者的关系,比神与已经得着荣耀的基督的关系更密切也是费解。不错,耶稣在世时,并不知道末日的日子和时辰(可十三32),这日子只有父知道(徒一7)。即使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仍不能解释为何天使可以向高高在上的基督用这样的语气下这样的命令。还有,在神宝座中的羔羊在整本启示录中都是与父神不分彼此的亲密,又何需天使将神的旨意传与祂呢?道成肉身的耶稣不知道末日的日子不希奇,但是在宝座中的羔羊仍不知道(需要天使告诉祂“时候已经到了”)就奇怪之极了。
还有,荣耀的基督和天使做的工无大分别(19节)与约翰的一贯描写并不协调。此外另有一个小节:若这位坐在云中的是基督,那么这一系列只有六个天使。启示录一贯都是以七为各系列的数目,为何这次忽然破例也不对劲,因此我认为坐在云中的虽然重要,却仍是一位天使。我们还须记得,对现代信徒来说,“一位好像人子”的人似乎必是基督,但要知道在古代启示文学中,“人子”往往是指天使,而人则以动物来预表。
15~16. 又有一位天使:这是另一段落开始时惯见的引言。天使从殿(亦作“圣所”)中出来,即由神面前出来,向那坐在云上的大声喊着说:话虽是只向一人说,但天使的声音总是雄亮的。时候(最值接的翻译是“钟点”)到了:这句话在约翰福音中也是常见的,指耶稣钉十字架、受难的时候将到,这儿则是指万物的结局已到,已经无可逃避了,地上的庄稼已经熟透等候收割,末日就在当前。
熟透(exeranthe)指庄稼成熟时,禾稓的枯干。手拿镰刀的人不是胡乱举刀,而是早已预定好收割的时刻,下刀不迟不早,正适其时。受苦的信徒可以知道,如果神的伸冤未到,只是因为时机未成熟。庄稼熟透时,收割必临到。有人将这段收割当成义人的麦收(参太十三30、38;可四29),认为下一段的葡萄收割,酒醡被踹才是恶人的审判。这是有可能。但义人如麦收被接去,收割的人一般必是基督自己,但这坐在云上的不大可能是基督,我们已在上面讨论过了。再者,这一段字里行间根本没有义人出现,比方说,代表义人的麦子连提也不见提。我认为这个收割是一般的收割。
在云中的天使遵命而行,“地上的庄稼就被收割了”,这句何意?没有下文解释,我们可自己去思想。
iv. 大酒醡(十四17~20)
17. 又有一位天使,这是第六位,像先前的一样,也拿着镰刀,也是“从天上的殿中出来”,“镰刀”且亦是快镰刀。
18. 第七位天使从祭坛中出来(见六9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7,Name=G. 第五印(六9~11)})。在八3~5(见该段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2,Name=J. 第七印(八1~5)}),审判是和圣徒的祷告连在一起,相信此处亦有同样的含意。约翰看见神最后以审判来答应受苦圣徒的呼求。这第七位天使有权柄管火,这是何意不太清楚,但火经常是与审判相连。这天使吩咐拿镰刀的天使收取地上葡萄的果子,因为葡萄熟透了(参15节)。这儿的“镰刀”(drepanon)也可以是修剪的剪刀,但不论如何,其意味都是可怕。约翰甚有可能是在呼应约珥书(三13)的典故:“开镰罢,因为庄稼熟了,践踏罢,因为酒醡满了,酒池盈溢,他们的罪恶甚大。”
19. 天使遵命,收割了地上的葡萄,并将之丢在神忿怒的大酒醡中(参十九15):这是恶人受审判的一个生动描写。
20. 谁将那酒醡踹在城外,“城”是那一个城,约翰既都未明说,我们便假定这些都不是重要的细节。有关踹踏酒醡,可参以赛亚书六十三3;关于“城外”,可和希伯来书(十三12)的“城门外”作比较。总言之,约翰要我们知道,在世界末日时,人类将受巨大的毁灭。血泉汹涌(参以诺壹书一○○3:“马将走在罪人的血中。血高至马的胸膛”),说明全人类的灭绝。世界末日已到:这是后话,约翰在此只先提一提,以后有更详尽的描写。
“血从酒醡里流出来,高到马的嚼环,远有六百里”:中文的“六百里”在原文其实是 1600 stadia,相当于 184 英里(300 公里)。但约翰在此所强调的不是距离的量度,而是 1600 这个数目。有关这数目的解释不少,其中最有意义的一个以 1600 为 16 和 100 的延伸。100 是 10 的平方;10 是代表完全的数目。1600 又是 40 的平方;40 是刑罚的数目。总而言之,1600 stadia 表全世界受审判,一切恶人的灭绝。──《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