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
基督的七对名字
启示录中主耶稣的七对名字,都是很宝贵的,让我们一一查考。
(一)启廿二13“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启示录第一章和这末一章都说到这名字,这一对名字确是宝贵。主耶稣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一切都在他手中;没有一事在他之前,没有一事在他之后;若有一事在他之前,或在他之后,他就不能掌管。
神的名称为“自有永有的”。圣经文的意义是“我是我所是”。祂的存在并无“他因”,祂是一切的根源。一切原因和结果都在他里面。这“是”字是现在式,无过去,无将来,是自有永有,时间空间都包括在里面。
三一颂说:“神是万福之源。”他是一切福乐的源头,一切福乐都包在他里面。祂所开始的祂必成全。
他是始,他是终。一切都是他掌管,宇宙的归宿,救恩的完成,都在他掌中。领会这名字的,心中有最宝贵的保证。
(二)“那为阿们的,为诚信真实见证的。”(启三14)。启示录十九章十一节:“祂称为诚信真实”。
“阿们”是对我们而言,“诚信真实见证者”是对神而言,形成一对。
哥林多后书一章廿四节说:“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的,所以藉着他也都是实在的,叫神因我们得荣耀。”小字注明“实在”的原文是“阿们”。
“阿们”的意义如下:
(1)阿们是确定之意,永不改变,不是而又非,不摇动,所有的应许在基督里面都是确定的。火论新约,旧约,都成全在基督里。
(2)撒但常常要否定神的计划,要阻挡,要破坏。撒但二字之意,就是敌对者,牠的工作,牠的立场是敌对神;在宇宙间造成敌对势力,但牠永不能否定神的计划。
神是没有似是而非的,祂所决定计划,必成全到永远。
“诚信真实见证者”指祂是神的诚信真实的见证人。祂见证神的爱,见证神的真理,见证神的荣耀与公义。为了作见证祂死在十字架上。
(三)“祂的名称为神之道。”(启十九13)。“我又看新城耶路撒冷由神那里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装饰整齐,等候丈夫。”
“神的道”,表明主耶稣与神合一。“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丈夫”则表明主耶稣与教会合一,主耶稣是丈夫,我们是新妇。因此,主耶稣与我们的合一,是爱的合一。此二名又形成宝贵的一对。
主耶稣与神合一也是爱的合一,因为祂是神怀里的独生子。
我想到此意真是感谢赞美神,主耶稣是神,也是人;是神人间的中保,我们有此中保,大可以放心。他是神,为人的样式,最后造成合一,即人在基督里与神合一。
保罗说藉着基督,我们与神和好,这是大合一的第一步。罪恶使我们与神隔绝,耶稣基督却把这隔绝除去,把人与神间的鸿沟除去,使人与神,神与人大合一,成就了神的计划。
世上没有一种宗教,把人的地位抬举得如此高。许多人以为基督教将人压低,又以为人文主义才是给人崇高的地位。其实圣经说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而且最后还与神合一。圣经说人里面有神的形像,人神合一,这地位岂不是最崇高吗?
不过,人在被抬举之先,必须被否定,被破碎。破碎之后方得建立,这是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
保罗在罗马书十一章末段说:“深哉,神丰富的智能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保罗被神奇妙的作为陶醉,忍不住高声赞美!
(四)“在祂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写着说,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十九16)
“在神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启三14)
“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与“元首”是主的第四对名字。
“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是对人而言,“元首”是对宇宙一切被造之物而言。
我们不但要认识主耶稣是先知与祭司,也要认识他“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在凡事上居首位”,“万王之王”。
今天我们是否认他是主,是我们心中的王?
(五)“明亮的晨星。”(廿二16)“用铁杖辖万国的。”这是主耶稣的第五对名字。
“明亮的晨星”表示盼望,而“铁杖”表示审判。黑夜已深,白画将近,黎明是晨星出现的时候。黎明前是最黑暗的。今日的政治与道德,都是最黑暗的。看这黑夜已深,心里沉重,你的盼望在何处?是在主身上吗?是盼望主快再来吗?明亮的晨星,将黑暗驱走,将光明带来。
但主“用铁杖辖管万国。”对不合神旨意的人,主要用公义审判他。
“铁”是强力的意思,主按真理,按事实来审判,不是按人的看法与标准来审判。
甚么是真理?神救恩的原则和人生的真道,合成真理。主将照出人心里的隐情,和事实的真相。
(六)“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和“被杀的羔羊”是主第六对名字。基督是得胜者,是狮子。撒但是红龙,红表流血,残忍,龙表示神秘能力,但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已得胜牠!将牠踏在下。
“羔羊”是软弱的名字,耶稣像羔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
宇宙是无声之声,传扬神的荣耀;十字是无声之声,传扬神的大爱。基督的能力藏在软弱里面。
(七)“耶稣基督”(启一1)耶稣是道成肉身的名字。基督是神格的名字,合成一对。
“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这是人的名字;他是受膏者,是神所设立的基督。他不只是人,也是神。祂第一次来,显为耶稣;第二次来,显为基督,成全救恩。── 滕近辉《启示录分题研究──十二个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