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七印的灾难 4章至8章1节
 第二幕:七印的灾难 4章至8章1节

4:1-11   關於神(寶座上的)的異象

 

天上的門和神的寶座(4:1-3)

在第二和第三章,我們看見基督在地上的教會中行走。現在這個景象已轉變為天上的庭院。

 

「有門開了」說明從地上通達天上的門已開啟。猶太人一直認為天空之外就是天堂(heaven)。啟示錄曾提起多種的「門」:給人信主的機會的「敞開的門」(3:8)人的心門(「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3:20)。這裏,應該是指啟示的門(天上有門開了」(4:1;參結1:1;1:51)。這是神直接地由天上向地上的人類啟示,要人類知道將來的事。

約翰看見天上有一個寶座,而神坐在寶座的上面。神的寶座在舊約中是一個慣常出現的景象:「我看見耶和華坐在寶座上,天上的萬軍侍立在祂左右」(王上22:19;47:8;6:1)。神的寶座代表神的偉大,指出衪是一位統治者、君王、有權能的。

這裏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約翰並沒有真正把神的形像描寫出來,只是說神猶如「碧玉和紅寶石;天有像綠寶石的虹圍著寶座」。相信這是聖經的一貫作風:神「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裏」(提前6:16);神「披上亮光,如披外袍」(104:2)。我們今天是無法真正知道這些寶石是些什麼東西(詳細解釋見啟21:18-21註釋):只能肯定碧玉,紅寶石和綠寶石都是極名貴的寶石。(柏拉圖曾把這三種寶石並列,指明是當時最名貴的寶石(柏拉圖:Phaedo 111)。聖經多次提起它們的真貴(28:13;28:17;21:19)。我們可以想像,這些寶石在強光照耀之下發出強烈的光茫,這些光茫把坐在寶座上的神圍繞著,也令人難以看見清楚。

 

二十四位長老(4:4)

以下兩節是比較難解的經文,提到二十四位長老和四活物,我們必須找出他們到底所指的是甚麼。

二十四位長老經常在啟示錄裏出現:他們是圍繞寶座而坐,身穿白袍,頭戴冠冕(4:4;14:3),把自己的冠冕放在寶座的面前(4:10),不停的敬拜和讚美(5:11,14;7:11;11:16;14:3;19:4),把眾聖徒的禱告帶到神的面前(5:8),看見人心感憂傷的時候,當中有一位長老前來勉勵他(5:5)

在舊約,有時提起有一群謀士圍繞著神。神坐在祂的寶座上,而眾天軍則侍立在祂的兩邊(王上22:19)。以賽亞說神在眾長老當中(24:23)。長老的含意,可能是指圍繞著神的謀士而言。另外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在以色列民中,擔任祭司的人數極多,所以他們不能在同一時間內全體到聖殿中事奉。於是他們編為二十四班依次輪值(代上24:7-18);而每一班中便選出一個統領人,稱為長老祭司。這裏所描述的二十四位長老,就是象徵二十四班祭司。他們替忠心的信徒攜帶他們的禱告到達神的面前(5:8)。另外也有人認為二十四位長老便是代表十二位族長與十二位使徒相加起來的數目。因為在新耶路撒冷中,十二族長的名是刻在門上,而十二位使徒的名則刻在外牆的基石上。再進一步的觀察,二十四位長老的白袍應該代表忠心的信徒(3:4),而那些冠冕也是代表忠心的信徒的(2:10)。因此,最好的解釋是二十四位長老是代表忠心的信徒或是整體教會,而二十四位就是指明教會是由猶太人(可以舊約的十二支派作代表)和新約而出的教會(新約的十二使徒)互相結合而組成的。

 

寶座的景象(4:5-6)

神的寶座是神聖和威嚴的。約翰繼續形容寶座的威嚴景象。響聲是從雷電發出來的;行雷閃電就是神顯現時的一個景象(1:13;77:18;37:4)。摩西上山領取神授予律法的情景也一樣:「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19:16)

七燈就是指神的七靈。我們已經在啟1:4;3:1討論過,七靈是指「聖靈」。

「玻璃海」的解釋也是困難的。 可能是如舊約的概念認為天空是由水造成的(1:7;148:4)。另一個可能是在夏天拔摩島外廣闊的大海反射出來的光輝。不管它真正是些什麼,這玻璃海指明神寶座周圍的寶貴、純潔、廣大情景。

   我們到此必須承認一點,約翰也是在那裏觀看末世的異象,當中許多景象是他未曾見過的。他只能使用他所知道的文字去形容。而我們也沒有親眼見過,更加與事實有一段距離。約翰的目的不是要我們去查考每一個景象的細節,而是要我們明白神是何等的威嚴。

 

四活物和讚美(4:6-11)

對許多人來說,這四活物的長像令人迷惑。但是我們必須知道,神創造天地萬物,衪可以造出任何種類的活物為衪效力。這四個活物是經常在天上出現的。四活物經常是在寶座和羔羊附近出現的(4:6;5:6;14:4)。它們有六個翅膀,並且長滿了眼睛(4:6,8)。它們時刻參與讚美和敬拜神(4:8;5:9,14;7:11;19:4)。他們會把神的忿怒呈現出來(6:1,7)。其中有一個還拿著盛滿神烈怒的金碗(15:7)

在以西結書我們可以找到四活物的一些背景。這四活物每一個都有四張臉孔,人面、獅面、牛面和鷹面,並支撐著穹蒼(1:6,10,22,26)。它們身上都是長滿眼睛的(1:18)。以西結書指出四活物就是咯伯的一種(cherubim, 希伯來文名詞是以眾數表達)(10:20-22)咯伯是用來裝飾所羅門聖殿的一部分,特別是在那禱告的地方和在聖殿的牆上(王上6:23-30;代下3:7)。至於分隔聖殿至聖所和聖所那幅垂下來的幕幔,也是刺繡著咯伯的(26:31)。在約櫃的蓋上,稱為施恩的座位也放著兩個咯伯;它們的位置是相對而視的,而它們的翅膀橫伸出來,形同施恩座上的罩棚(25:18-21)。猶太人認為神降臨就會坐在施恩座位的上面,左右分別由咯伯侍立護衛,垂聽人們的祈禱(王下19:15;80:1;99:1;37:16)。神有時出入,就是坐咯伯而飛行,藉風作祂的翅膀而快飛(18:16)。當亞當和夏娃被逐出樂園後,守護樂園的職責便由咯伯來擔當了(3:24)。在以諾書,咯伯的職責就是擔任神寶座的護衛(以諾書71:7)。明顯的,咯伯就是天使,因此這四活物應該就是天使,也是咯伯的一種。

藉著約翰對四活物的形容,我們相信這四活物代表自然界中一切最高貴、最強壯、最聰明、最迅捷的東西。它們在自己同類中是最超越的。我們在這裏可以看見整個大自然齊來讚美神。在下一節,我們也看到那二十四位長老也同來讚美神。當我們把這兩個景象合併起來,便可結論說是整個自然界和人類互相攜手不斷的讚美神。

早期教會也有多位神學家對四活物提出一些象徵含義,特別是從它們的形像去代表四本福音書。這種描寫也經常在古老教堂的彩窗上刻畫出來。愛任紐(Irenaeus, 公元170)認為四活物可代表耶穌基督工作的四個面貌,或說代表四本福音書。亞他那修(Athanasius, 約公元320)認為馬太象徵人、馬可象徵牛、  路加象徵獅子、約翰象徵鷹。奧古斯丁(Augustine, 約公元410)認為馬太象徵獅子、馬可象徵人、路加象徵牛、約翰象徵鷹。大致上可以說奧古斯丁的構思是比較吻合的。不管過去這些神學家(或以後有任何人)怎樣利用四活物來構思,這些看見只可算是個人的像想,並不是啟示錄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啟示錄在此是要以四活物說明它們代表了大自然,並且在那裏讚美神。

    活物也晝夜不停地唱讚美的三一頌:「聖哉!聖哉!聖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這裏就是大自然沒有止息的讚美歌頌神。或者說,人類在安息日要歇息,累了又要睡覺,但是大自然的讚美是沒有停止的。從頌詞中發現四活物是讚美神的「聖潔」(參賽6:3)、「全能」、「永存」。在末世時候,當世界落入最沉淪的時刻,神的聖潔、能力、永存是最需要高舉的。

第八節經文也是難解釋的。活物的讚美是晝夜不停的;但是在每一次讚美中,二十四位長老都是俯身下拜的。我們不必為這些固定的動作加入特別的意義,在古代,向君王或神敬拜都有習慣地俯身下拜和把戴在頭上的冠冕放在寶座的面前。這是代表完全降服的動作。(今天西方仍然有脫帽低頭以示尊敬的動作)。這裏二十四位長老代表全體信徒或教會也誠心向神降服是自然的動作。

長老們的讚美也說明了神的偉大:「主和神」(kurios kai theos)在當時正是羅馬皇帝多米田(Domitian)的稱號。而當時的基督徒也拒絕用這樣的稱號向皇帝宣誓,這導致迫害。基督徒只用這稱號來稱神,這是一個見證。另外,神是按衪的旨意而創造萬物。

 

5:1-14  關於基督(羔羊)的異象

 

神手中的書卷(5:1-5)

我們須設法想像出約翰所描述的景象。它含有先知以西結的異象:「我觀看手中有一書卷,祂將書卷在我面前展開,內外都寫著字,其上所寫有的哀號,歎息,悲痛的話。」(2:9-10)。但是,這裏約翰所見的書卷卻是神在末世奧秘的書卷。這書卷的內容毫無疑問是記載關於末世時候要發生的事情。在猶太人的啟示文學著作中,常有提及一些書卷是記載末世的事情(以諾壹書47:3;81:1-2;106:19)。這裏至少讓我們看見,神是有一冊書卷,裏面把將來要發生的歷史寫了下來。也讓我們認識到,神對整個宇宙是有一個計劃,在人類的歷史要結束之時,便會實現出來。

在古代,一直到了公元後二世紀,所有文學的著作都是書寫在書卷之上。這些書卷多是用尼羅河蘆葦造成紙而成的,每張紙的製作長闊約為十吋乘九吋左右。倘若書寫的文字過多時,他們便要把紙張連接成為卷軸了。通常書卷兩端分別裝上兩條木柱。習慣是用左手拿書卷,右手徐徐展開閱讀。約翰二書,約翰三書,猶太書和腓利門書只需一張蘆葦紙便可以書寫出來;羅馬書用十一呎半長的書卷等等。 

現在神手上所拿的書卷就是用這些蘆葦紙寫成的。它有兩樣東西被指出來:

. 它是裏外都寫滿字的(這指前面和後面的意思)。一般的蘆葦紙只寫在一面,除非是很長的書寫。相信這裏神手中拿著的書卷,內容一定很豐富,因為它的表面背面都寫滿了字。

. 它是用七印封嚴的。一般來說,當一軸書卷寫完之後,便會用繩子綑縛,並且在繩結上打了封印。根據羅馬的法律,一張遺囑須有七位見證人用自己的印加封,而將來只有他們七人,或他們的合法授權人共同出席見證,才可以開啟這張遺囑的。這裏使用「七印」是要說明神把祂對宇宙和歷史最後要辦理的事情,全部記載在裏面了。另外的可能是指七個封印代表一件極度秘密的事情。

 

當約翰看見神手中拿著書卷的時候,有一位強而有力的天使(10:1;18:21這位天使再出現)走前來向人挑戰。他的宣召是叫任何有本事而可以擔當開啟這書卷的人,應該前來。天使提出的挑戰,竟然沒有人敢應聲前來,主要是沒有人有足夠的資格把書卷展開。正當此時,約翰在異象中便悽然落淚。這時二十四位長老中有一位長老卻來安慰約翰,告訴他只有那得勝的基督才配打開書卷。

基督這時是被稱為「猶大支派的獅子」與「大衛的根」(5:5)

猶大支派的獅子」的背景是出自雅各臨終前給兒子們的祝福。雅各在這次祝福中,稱猶大是個「小獅子」(49:9)。若猶大既稱為「小獅子」,出自猶大支派的基督也稱為猶大的獅子了。在猶太人的著作中曾把這名字當著是彌賽亞的稱號(以斯拉書12:31)

大衛的根」這個名稱的背景可溯到以賽亞書中的預言:「從耶西之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11:1,10)。耶西是大衛的父親,因此,耶穌基督本身是大衛的子孫,也就是那位應許的彌賽亞了。

 

羔羊的形像(5:6)

這時出現一個特別的景象,羔羊就在四活物和二十四長老圍成的圈子中間。

耶穌被稱為「羔羊」,在啟示錄中出現超過二十九次之多。約翰在啟示錄所用羔羊一字,是與其他新約作者有別。施洗約翰直指祂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1:29,36)。彼得也說過基督的寶血,猶如一隻毫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前1:19)。以賽亞書五十三章七節,也形容那隻被帶往屠場受宰殺的羔羊。相信新約的作者是參考以賽亞書而有此思想。這羔羊在此被形容有七隻角和七個眼睛。

「七角」代表能力的意思。在舊約,角是用來表示兩件事:代表力量(33:17;王上22:11;75:4;1:18)或是代表尊貴(89:17;112:9;148:14)。「七」這個數字是代表全的意思。換言之,羔羊的力量是完全的,它可能擊破任何一切的東西。

「七眼」代表那受差遣到全地的靈。撒迦利亞在異象中看見七盞燈,它們「乃是耶和華的眼睛,遍察全地。」(4:10)。這裏也可象徵神的全知。表示全地每一角落都不能逃過神眼睛的察看。

 

天上的讚美(5:7-14)

這裏描述的讚美,是過去宇宙未曾聽聞過的。它從三個方面發出讚美和歌唱。第一,是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的齊聲讚美,整個景象表現出大自然與全教會對那羔羊的聯合頌讚。第二,是天上千千萬萬的天使齊聲讚美。第三,約翰看見每一受造之物,就是宇宙中每一部分,不論在至深之處,和最遠的一個角落,也同來歌唱讚美。這裏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天和地,和一切在裏面的東西,都是神設計來讚美耶穌基督的。信徒平日就能夠參與讚美神的活動,這就是我們的榮幸了。

 

眾聖徒的讚美和祈禱(5:8)

讚美大合唱的首段是由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齊聲歌頌的。正如我們已經說過,他們代表了大自然和普世教會的聯合讚美。

描述長老的一幅圖畫是很有趣的。他們手中拿著琴。照猶太人的傳統,詩篇是用琴伴奏而唱出來的:你們應當彈琴稱謝耶和華。(33:2;98:5;147:7)另外,長老們也拿著盛滿了香的金爐;而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祈禱以香來比擬,也有舊約的背景:「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141:2)

在猶太人後期的著作中,常形容天使把人的禱告帶到神面前(但的見證錄(Testament of Dan)6:2;以諾壹書40:9;多比傳12:15)。基督徒一般不接受這些猶太人的傳統資料。新約並沒有直接的教導,反而有說明耶穌基督才是信徒和神之間的中保(8:6),也藉著衪可以垣然無懼地去到神面前直接祈求(10:19)

 

活物與長老的歌頌(5:9-10)

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向羔羊讚美,這是因為羔羊曾被宰殺並成就了救贖。他們「唱新歌」(14:3;詩33:3;40:3;96:1;144:9;149:1;42:10)。在新約,這個「歌」字是聖歌的專用詞,專門用來指讚美神的歌。「新」是啟示錄常見的字:新名(2:17:3:12),新耶路撒冷(3:12;21:2),新天新地(21:1),「……將一切都更新了」(21:5)。希臘文中「新」可以是 neos(啟示錄沒有用這一個字),也可以是 kainos。啟示錄用的是後者,含意不是指時間性的新,而是指亙古常新的新,換句話說,是指性質不是指年代。羔羊將整個世界改變了,使多人從墮落的世界被買贖進入新的世界,所以眾人同聲發出讚美。此情此境必須要有專用的歌來讚美這事實。

這裏指出耶穌基督的救恩兩件事實:

1. 耶穌基督的死買贖了多人。十字架成就的救恩,其中一個意義就是耶穌期督捨棄生命,作為多人的贖價(lutron, 贖價,10:45)。保羅指出「祂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antilutron)(提前2:6)。衪的死是一個贖價,把罪人贖了回來歸給神,照字面的意思是把我們買了出來(exagorazein),離開了律法的咒詛(3:13)。我們得贖不是憑人的財物,乃是憑基督的寶血(彼前1:18-19)。耶穌基督就是買(agorazein)我們的主(彼後2:1)。我們是重價買來的(agorazein, 林前6:20;7:23)。「各族、各方,各民、各國」這一組層疊的名詞說明救贖不是為了一小部份的人,而是為全世界。約翰喜歡用這組詞句(7:9;11:9;13:7;14:6,並參10:11;17:15),與但以理(3:4,7,29)的「各方、各國、各族」相似。約翰的用詞顯出其獨特風格。

2. 耶穌基督的死使人擁有尊貴地位。成為「國民」,「作祭司」(1:6註釋{\LinkToBook:TopicID=117,Name=B 問安(一48})。回應了出埃及記十九章六節:「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指明藉著基督,信徒成為了神揀選的子民,也擁有祭司的身份可以直接見神。「祭司」這裏也指明可以事奉神。這是詩歌再次提醒我們:被贖的人是屬神的。罪人原來是卑微的,但是藉著被贖而變得尊貴,並且可以「在地上執掌王權」。神的國度是永遠的。但是有一天基督也要在地上掌權。這時被贖的人一樣可以與基督一樣執掌王權。有學者認為這是指地上的「千禧年國度」,但我們不一定要這樣硬性解釋。被贖的信徒不只是可以在千禧年國度與基督執掌王權,也可以在永遠的國度執掌王權。這裏的意義是要指出受苦的聖徒終必得到伸冤,終必得到最後的勝利,細節並不重要。

 

    也因為耶穌基督這樣的成就,衪才「配拿書卷、配揭開七印」;也就是配執行審判的工作。

 

天使的歌頌(5:11-12)

這一幕是描述天上無數的天使的歌頌。他們圍繞著寶座、活物,和長老,排列成一個大圈歌唱。

這裏提到七樣屬於復活主的歌頌:

1. 配得權柄的。耶穌離開門徒之前,向他們宣佈「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28:18)保羅稱耶穌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林前1:24)。祂擁有能力和權柄,完成了神的使命,成為了人類的拯救。

2. 配得豐富的。耶穌擁有神的豐富,但是「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林後8:9)。保羅也指出「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3:8)。耶穌為人類帶來了真正豐富的救恩,也為相信接納衪的人帶來豐富的生命。

3. 配得智慧的。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贖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並且藉著十字架一次就完全潔淨了。保羅也稱耶穌基督「為神的智慧」(林前1:24)

4. 配得能力的。基督是滿有能力,可以解除邪惡的力量和推翻撒但的權勢(11:22)

5. 配得尊貴的。將來有一天,每一個人都要向祂屈膝敬拜,每一個人的都要稱祂為主(2:11)

6. 配得榮耀的。正如約翰說:「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1:14)。榮耀是神獨自享有的,因此當我們說基督也充滿了榮耀,這就是說祂是神聖的。

7. 配得頌讚的。這是一個必然出現的高潮。有了以上六樣東西,自然耶穌基督是配得頌讚的。接下來的經文就是形容宇宙萬物都在頌讚耶穌基督。

 

全宇宙的歌頌(5:13-14)

這景象描述一幅對神和基督羔羊的讚美聲音,它傳遍宇宙和所有受造之物。在整個受造之物的讚美中,約翰把耶穌與神並列在一起。

這首歌也指明「天上」的受造物也加入讚美。他們究竟是誰呢?深信答案不止一個,可以是天空的飛鳥,天上的星體如太陽,月亮和星宿,還有所有的活物或千千萬萬的天使。「地底下」的受造物比較難解釋。一般的解釋是指那些下在陰間(Hades)的人。在啟示錄,這個觀念是完全創新的。在舊約的思想中,死人與神和活人是分隔開的,死人或死亡之地是不會向神讚美的(6:5;30:988:1-0-12;38:18)。這裏完全不像舊約的形容。這裏說明了復活的基督所統治的領域包括任何一個角落,就算死人下榻的陰間也在祂統治範圍之內。而在地底下的死人也齊來加入讚美的行列。

 

6:1-17  開啟封印

各書卷的封印逐一開啟的時候,末日的歷史便在約翰的眼前展現出來。

那四活物說:「你來!」(1,3,5,7),並不是邀請約翰來看,而是召喚那四匹馬和他們的騎士,逐一登上末世歷史的舞台。

 

第一至第四印:佔領、戰爭、災旱、死亡(6:1-8)

這段經文記述四匹馬的情況。相信這異象和撒6:1-8的異象有關(一樣有四匹馬:紅馬、黑馬、白馬、班點的壯馬)。四匹馬是去對付那些曾迫害神子民的國家。約翰目的是要說明馬和騎馬的人要進行審判,也是神要施行的審判。

這四匹馬和四騎土是代表四種毀滅的力量;就是當末世來臨之前,神因著神聖的忿怒而差派他們除去地上邪惡的力量。這些審判的力量也反映出當時世界的歷史已經是混亂的,充滿了恐怖的現象。這些馬和騎士就是那具有破壞性和代表忿怒力量的化身;相信它們並不是代表一些人物,只是一些勢力/力量。

要解釋這些經文,必須是針對每一匹馬所代表的毀滅力量。若果可能的話,看看約翰當時的歷史環境;它們可能幫助我們闡釋那將要來臨的毀滅情況。我們還可以察驗約翰筆下描寫的概念,和其他論述末世異象的作者所用的資料是一致的,這些例子也是多次出現。

 

第一印:得勝的白馬(6:1-2)

每當七個印中的一個印被開啟的時候,一個新的恐怖現象隨即降臨大地。第一個恐怖場面是用一匹白馬和馬上的騎士繪畫出來。他們代表甚麼呢?有兩個意見。

. 認為騎在白馬上的人可能代表得勝的基督。這是參考啟示錄19:11-12那匹白馬和騎馬的人是稱為誠信與真實,而且又戴著許多冠冕,那人是得勝的基督。(然而,在原文,啟示錄十九章用以描述那個冠冕的字和這裏是不相同的)。這裏所用的字是Stephanos,是指勝利者的冠冕;但啟示錄十九章是用diadema,就是指皇帝的冠冕。這段經文是描寫悲慘的事情;並不適合把一位得勝的基督放在裏面。因此我們相信,這段的主旨是描寫神忿怒的降臨,而不是得勝基督的出現。

. 可以肯定的說,白馬和他的騎士是代表戰爭的勝利。當時一位羅馬將軍得勝歸來的時候,當他凱旋經過羅馬的道路,隨行的還有他的戰俘和勝利品,而他的戰車是用白馬拖拉而行,就是勝利的象徵了。這白馬應該指神勝利的力量。也就是說,神勝利了,這自然要審判衪的敵人。

 

馬上的騎士手中拿著一張。在舊約,弓經常是代表軍事力量的象徵。當巴比倫最後被擊敗的時候,他們的勇士被捉拿,而他們的弓折斷了──這就是說他們的軍事力量完全崩潰了(51:56)。神要在耶斯列平原折斷以色列的弓(1:5)。神把弓折斷,又把槍毀壞了;並把戰車焚燒在火中;這就是說世上再沒有人為的軍事力量可以抵擋祂(46:9)。我們可以這樣說,那匹白馬和手持戰弓的騎士是指征服的力量。

白馬勝利了,並不代表它帶給世界和平,而是戰爭後的恐佈現象,是一個悲劇。

 

第二印:奪去太平的紅馬(6:3-4)

第二匹馬和他的騎士的就是要把地上的和平奪去。這是很自然的結果,戰爭必會奪去和平。這個景象在約翰的日子裏也曾發生。在公元前六十至四十年希律大帝統治的三十年間,已有十萬人因不成功革命而被屠殺。接著歷任的羅馬皇帝也為了平亂邊疆一帶的戰爭殺了無數的人。在公元六十一年,西方的不列顛國曾發生了一場叛變,羅馬大軍前來鎮壓,造成波阿狄西亞(Boadicea)女王自盡,而被屠殺的人竟達十五萬之眾。而猶太人在七十年的判變也造成十萬人喪生。

舊約和猶太人著作描述在末世的時候,國要政打國(19:2),鄰舍要攻擊鄰舍(14:13),人要互相殺戮(以諾書100:12;以斯拉四書5:9;6:24;巴錄二書70:2-8)。但到了最後,他們全部都要滅絕(巴錄二書48:37)

末日的戰爭將是激烈的。到時世界將失去和平,人與人之間將充滿仇恨。

 

第三印:帶來饑荒的黑馬(6:5-6)

這匹黑馬和他的騎士是代表饑荒的情景。在末日前,必有飢荒出現。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饑荒,因而引起極大的苦楚,但是仍未達到那致命的死亡階段。因為他們還有麥子吃,那時麥子的價錢已貴得驚人;不過酒和油卻沒有受到饑荒的影響。巴勒斯坦地三種主要土產就是麥子,酒和油(7:1311:1428:51;何2:8,22)。這裏的情形說明了在餓荒時期,奢移品可能過多,但日用必需品則特別缺乏。曾經在尼祿王的時候(公元58-64),經歷了嚴重的饑荒,但是過奢侈生活的有錢人家卻不受影響。這是一種極富與赤貧的對照。當這種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整個社會便會面臨極度的張力,甚至要崩潰了。

那位騎在馬上的人手拿著一個天平。在舊約,「按分量秤的糧食」這句話是表示糧食極其欠缺。這個飢荒也是神的審判。神曾警告,倘若人不聽話,他們就要「按分量秤(食物)給你們。」(26:26)神也對以西結警告,說:「我必在耶路撒冷折斷他們的杖,就是斷絕他們的糧。他們吃餅要按分兩,憂慮而喫。」(4:16)

從那四活物說的話可以想像到當時缺乏糧食的程度。一升麥子或三升大麥需要用一錢銀子(a denarius)買回來。一升的容量(Choinix)相等於兩大杯;古時候是指一個人每天所吃的糧食。一錢銀子相等於當時一個人一天的工資。照平時的情況,一錢銀或一天工資是可以購買八至十六升的麥子。當時的環境要求人必須用一天的工資去買一天的糧食,結果養活妻兒都成問題。他若買些次等糧食──大麥,則勉強可以讓妻兒吃飽,但仍然沒有剩餘的錢買其它東西了。

 

第四印:帶來瘟疫與死亡的灰馬(6:7-8)

這裏要指明在末日前,地上有四分一的人要面臨死亡與災害的威脅。

這匹馬是灰色(chloros,指鉛灰色),也是用來描寫人的面貌出現驚駭的神情。「死亡」這希臘文字(thanatos)可以作雙重的解釋:另外的意思是「瘟疫」,相信「瘟疫」就是會帶來死亡。

舊約也曾形容這四樣審判的災害:「祂將這四樣大災,就是刀劍,饑荒,惡獸,瘟疫,降在耶路撒冷。」(14:21;另參26:21-26)

再次讓我們看見,在末世,可能藉著戰爭(「刀劍」),也帶來了餓荒和瘟疫。惡獸可能是指地的荒涼而逃避的人被野獸吞吃。這裏有四分一的人要受其害。

約翰的目的是要描述神把審判的忿怒降在那些不順從的子民身上。這說明了沒有人能夠逃避所犯的罪惡,神的審判是那最終的後果。

 

第五印:殉道者的靈魂(6:9-11)

當第五個印開啟的時候,出現了一個為信仰而被殺的靈魂的異象。

這些人都是「作見證被殺之人」。初早期教會喜歡使用這個字來形容為信仰基督而殉道的人。因此相信這些靈魂是歷代以來為信仰基督而殉道的人的靈魂。這裏「為神的道」應該是指為了真理的道而殉道的人。翻閱教會歷史,初早期的教會曾經歷了整二百多年的逼迫,更有一句話說:「福音的種子是由殉道者的血澆灌而成長的。」近代教會也有許多信徒和宣教士被殺害。耶穌也曾教訓信徒要接受災難與殉道的事實:「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裏,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24:9;可13:9-13;路21:1218)這些逼迫和殺害基督徒的人,還以為是事奉神(16:2)。有人問,這些身穿白衣的殉道者和七章四至八節的十四萬四千人有什麼關係?他們都是身穿「白衣」的。我們相信這裏(6:9)和第七章(7:4-8)的那一群身穿這白衣的人群有別。在第七章並沒有指明他們是殉道者。我們發現,約翰提到殉道者時,總有說明「……為神的道……被殺……(6:9),或「為神之道被斬……(20:4)。有學者認為「白衣」代表稱義或聖潔(19:8),也有人認為它代表得勝(6:1-2的白馬)。相信後者的解釋居多。

祭壇的概念常出現在啟示錄中(8:514:18)。那些被殺者的靈魂在祭壇底下。這幅景象是從獻祭的情況而來:「把公牛所有的血,倒在會幕門口,燔祭壇的腳那裏。」(4:7)因此血是獻在祭壇底下的。殉道者的靈魂是在祭壇底下的意思是指他們流出來的血是獻祭給神的。保羅也曾有這樣的觀念:「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提後4:6)猶太人在馬加比的時代也曾因為堅持信仰而遭受殺害,他們以這樣的殉道為獻祭。初早期教會安提阿的主教伊格拿丟(Ignatius of Antioch)被押往羅馬受刑的時候,他自認為他的殉道是獻給神的祭。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也看見殉道者的情況。

1. 殉道者發出的伸冤:「給我們伸冤,要等到幾時呢?」這裏像詩篇七十九篇詩人的伸冤。持守真理的信徒在受到迫害時常會發出這樣的呼喊:義人受苦要到幾時呢?神的容忍衪的的子民受迫害要到幾時呢?(79:5-10)。這裏的伸冤式呼喊好像含有復仇的意義,要求神審判惡人。猶太人著作摩西升天記(Assumption of Moses 10:10)和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 Concerning Spectacles 30)都有類似的觀念。這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忘記這些殉道的人是受了殘酷的判刑而死。他們的呼喊不是要復仇,而是知道神始終會審判惡人,而為義人伸冤(18:20)

2. 殉道者必須耐心等候,直至那個數目滿足。猶太人一直有一個觀念,認為末世來臨之前,必須等候神預定的量器載滿了,然後才開始(以斯拉續篇下4:36;以諾書47:4)。新約也存有這樣的觀念:「及至時候滿足」(4:4),「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11:25)。這觀念說明一個意義,就是一切歷史都掌握在神的手中,祂會按著衪的旨意在預定的時間達到祂的目標。

 

第六印:失去次序的宇宙(6:12-17)

約翰所描述第六印的景象是猶太人讀者所熟悉的。猶太人一向認為當末日降臨的時候,大地將會粉碎,整個宇宙都會動搖和消滅。在這描述中,有五樣東西,它們大多數曾出現是在舊約和兩約中間的著作中。

1. 地震。當主降臨的時候,地使會搖動(8:8;38:19;2:10;2:6)。另外,猶太著作也描述在末日大地將會震動和搖動不停;諸山也震裂而墜下來(摩西升天記10:4;以斯拉續篇5:8;巴錄二書70:8)。這些徵兆是新世代未誕生之前將出現的。

2. 太陽與月亮變黑。到那日,日頭也會在午間變黑暗,月亮也不放光(8:9;13:10;50:332:7;2:31)。另外,猶太人著作也形容日頭變成黑暗;月亮也不能發光;星辰的圍帶也受到干擾(摩西升天記10:4-5)。新約也一樣如此形容末世的情況:日頭變成昏暗而月亮也不能發光(24:29;可13:24;路23:45)

3. 星辰墜落。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景像。因為天上的次序是証明了神能力永遠不改變的運作。在猶人的著作中,天使叫以諾舉目望天,指示給他看見天上的物體永遠不會脫離軌跡而運行(以諾書2:1;41:5)。但是在末日,天上的萬象都要消沒,天被捲起,其上的萬象要殘敗,像葡萄樹的葉子殘敗,又像無花果樹的葉子殘敗一樣(34:4;以諾書80:5-6;以斯拉續編5:4)。那時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24:29)

4. 諸天被捲起來。這裏所描述的景象像一軸開啟伸展的書卷,但突然間撕裂為二,各自捲合起來。在末日,神必會使天震動,天被捲起,好像書卷(13:13;34:4)。天地如更換的裏衣摺了起來(102:25, 26)

5. 山嶺和海島移動。大山小山也搖來搖去(4:24;1:5)

約翰所描述的景象雖然看來怪異,但它們全部在舊約及新舊約之間的文學著述中有痕跡可尋。當然,我們不應該照著它們的字面意義去解釋這些景象。約翰的目的是要把每一個所見的恐怖景象,並把他們放在一起讓讀者看見末日一幅怕人的圖畫。這些景象的細節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說明末日來臨時,神對整個天地(宇宙)的審判的恐怖形象。

 

在末世的時候,全宇宙呈現一片恐怖。這裏繼續描述當主的日子來臨時,人類便會畏懼。舊約一早形容在末日,地上的人會驚駭萬分(13:6,8;2:1),甚至勇士也會痛哭流淚(1:14)。他們恐慌而畏懼;沒有任何地方讓他們逃跑;也沒有任何地方讓地們躲避(以諾書102:1-3)。神將親自來臨指證那些犯罪的人(1:1-4),那時沒有人能擔當得起(3:1-3;2:11)就如這裏,人便會向大山說:「遮蓋我們。」;對小山說:「倒在我們身上。」(10:8;23:30)

藉著這景象,我們相信這裏的形容指出兩樣東西:

1. 這審判是普世性的。第十五節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為奴的與自主的」七個名詞足夠說明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的人。可見沒有人可以逃避神的審判。君王、臣宰、將軍可能就是指迫害教會的羅馬權勢。在審判之日他們也不能逃避。

2. 人類拚命躲避和逃藏。深信這裏是指那些犯罪的人類,在末日他們的反應就是躲避。犯罪的人,就是想逃避神。就如當初亞當犯罪後一樣(3:8)。犯罪的人不只是要逃避神的面目(神威嚴的顯現),也要逃避羔羊的忿怒。然而,耶穌基督的死卻使人與神和好,叫人不必再躲避。

 

7:1-17  神子民受印:12 x 12000 = 144000(完全的教會)

 

暴風的審判(7:1-3)

約翰所見的是末後恐怖日子的景象,特別是那要降臨的大災難前。那些忠實的信徒,在這個恐怖的時間中,先要把神的印蓋在他們身上作印記,好叫他們可以存活。並不是說他們可以免除災難之苦,忠實信徒也必須在神的帶領下經歷這種可怕的苦難,但是神也會在苦難中保護他們。在第九節,可見信徒經過苦難後在神面前享受平安。

接著我們看見在地面的四個角落有四位天使,等待釋放那些摧毀的暴風。我們相信這些暴風是自然界的一些力量(應該說是暴風)。古代的人相信地面上若從東、南、西、北,正面吹來的風是對人有益的;只有從對角颳起來的風才會有害的。四位天使站立四個角就是代表吹有害的風了。他們又相信宇宙的一切自然力量皆由天使操縱著。所以我們看見那位管火的天使(14:18)和掌管水的天使(16:5)。這些天使受囑咐,必須把風力控制,一直等所有的信徒蓋了神的印後,才把它們釋放出來。這種思想在猶太人的著作中也常見。先知撒迦利亞曾描述天的四風,像戰車般,從普天下的主神面前出來的(6:1-5)。神使四風從天的四方颳來,臨到以攔人,將他們分散四方(49:36)。在以諾書中,管理水的天使接受神的命令,一直要等到挪亞把方舟建成之後,才把水倒下來(以諾書66:1-2)。在巴錄二書中,當巴比倫人攻破聖城耶路撒冷之際,天使必須控制著火種,一直等到聖殿的器皿全部收藏起來才降下來,以免這些聖物遭受劫掠(巴錄二書6:4)。可見神一直保護衪的子民,免受最嚴勵的災害。

在舊約,曾形容從東南方吹來的可怕旋風(Sirocco),有點像從火爐吹出來的熱氣,能使一切草木植物枯乾和毀滅。先知那鴻描寫神乘旋風(Sirocco)和暴風而來(1:3)。耶和華乘南方的旋風而行(9:14)。神用旋風作祂的戰車(4:13)。神用旋風擊毀祂的敵人,叫他們像碎秸一般吹散(83:13)。神的日子就是旋風狂暴的一天(1:14)。神的忿怒好像暴風,已經發出,是暴烈的旋風,必轉到惡人的頭上(23:19;30:23)。可見末日前出現的一個恐怖景象就是旋風吹襲。這時神藉著衪所創造的自然界現象施展祂的作為和審判。

大災難未打擊全地之前,忠誠的信徒必須蓋上神的印記。四位天使先不讓有害的風吹「在地上、海上、和樹上」,目的是不讓忠心的信徒受害。這裏形容有一位持印的天使來自日出之地,也就是從東方出來的。這裏的意思不容易確定。日出之地可能代表地上的光源和生命的賜與者,所以這位天使代表在毀滅來臨的時候,給他們帶來生命與光。另外,它可能代表約翰仍記著耶穌出世時候的故事。那些博士從東方來尋找那位新生王(2:2),這位持印的天使來自東方與那顆預兆救主出世的星出自同一的天空。可見這位天使是負有神特別的使命。這次它是要保護神的子民。

 

神的印(7:4-8)

那些能夠安全度過大災難的人的額上都是有印記的。以西結書曾有此相似的描述,在屠殺未開始之前,手持墨盒的人便會在忠誠的人的額上印上記號而避開擊殺(9:1-7)。古代人多數以印記作為証明。君王的戒指是可以當作印用的。當法老王授權約瑟做宰相時,他把自己的戒指交給約瑟,表示約瑟可以使用法老王的戒子作印(41:42;3:10;8:2)。今天的大學文憑或一些重要合約都是蓋上印章的。今天一些名貴商品也是蓋有印章,證明這物件是屬某著名公司的產品,是有信譽保證的。因此,當神的子民接受了印記後,他們就是屬於神,並且獲得保證。

在新約,保羅形容基督徒是受了聖靈印記的人。人若接受了聖靈的話,他就是屬於神的了,也獲得力量去過得勝生活。

受印記的人共有十四萬四千。這數目引來不同的解釋。明顯的,它是約翰當時所見的受印和安全度過大災難的人數。在第九節中,這些人隨即歸入大隊,這個龐大的群眾是來自各族各民的,而它的數目實在並不能夠數算清楚。多數學者認為十四萬四千這個數目字並不是代表一個限額的人數;它所指的是一個理想和完全的數字。它是從十二自乘而得來的,就是一個完全數目字的平方,然後再乘一千,表示出一個更具概括性的完全意義。換言之,它告訴我們得救的人只限十四萬四千那麼少;相反的,它指出我們得救的人實在多得很。

這些人是來自「各國、各族、各民各方」,說明神的救恩是臨到所有的人種或民族,至最後,各民各族中都有人得救或被揀選出來。

十二支派的列出本不需要,但一一詳列卻可強調神的子民一個也不遺漏。十二支派各有一萬二千人。但十二支派的名中沒有但這個支派,卻有瑪拿西和約瑟,而瑪拿西又是已經包括在約瑟支派之中;若要列瑪拿西,似乎應該也列出以法蓮才合理,因為瑪拿西和以法蓮是約瑟分出的兩支派,這實在有點令人費解。我們相信莫理士(Leon Morris)的解釋比較能接受[1]。他說「但」之所以被刪去很可能是因為這個支派一貫與拜偶像相連[2],也或者敵基督將出於「但」[3]

    多數的學者相信十二支派的概念並不能用單純猶太人的觀念去看。新約多次使用十二支派以列色來說明基督徒或教會,意思說教會和她的信徒才是真正的以色列,舊的以色列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權利和應許,一切已由教會繼承了。保羅說:「因為外面作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惟有裏面作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裏的,在乎靈不在乎義文,這人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乃是從神來的」(2:28-29)、「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9:6)、人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應許承受產業的人(3:29)、所以教會才是神的以色列民(6:16)、基督徒是真受割禮的,也用靈敬拜神,並且在基督耶穌裏誇口,不是靠肉體的(3:3)

  

勝利者的榮耀(7:9-10)

從這裏開始我們看見得勝者接受神祝福的異象。

得勝者人數之眾是不可勝數的。就如神應許亞伯拉罕子孫眾多一樣(15:5;32:12)。這裏告訴我們,到了最後,真以色列人的數目是數之不盡的。這些忠誠的信徒是來自每一個國族,支派,國民和語言的(5:9;13:7;14:6;17:15)。這裏實現了神的應許,到了那一天,這些形形式式的群眾,來自不同國族,說不同語言的,便會在主基督的名下統一在一起,歸於一個大牧人了。他們是以勝利的姿態來到神和羔羊的面前,高唱凱歌讚美神的信實,因衪成就了救恩的工作。白衣就是勝利的象徵;羅馬將軍在舉行勝利盛典時是身穿白衣的。棕樹枝也是勝利的象徵。當馬加比(Maccabees)奪得了耶路撒冷城,猶太人就是手持棕樹枝,和棕櫚葉,並且唱著詩進城的(馬加比二書10:7)

我們相信這些身穿「白衣」的人不是殉道者(見啟6:9的解釋)

 

天使的讚美(7:11-12)

這幅景象是眾天使站在外圍的大圈,稍近寶座的是二十四位長老,再接近一點的是那四活物,穿白衣的信徒則站在寶座的前面。剛才聖徒曾向神歡呼讚美,而眾天使隨即和聲讚美歌頌,並以「阿們」回應聖徒的讚美。接著眾天使再歌頌讚美。歌詞中每一個字都是極有意義的。

他們把「頌讚」歸給神。神的創造奇功,對人類的救贖和對一切受造物的保佑,實在是應當稱頌讚美的。他們把「榮耀」歸給神。神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因此榮耀必須歸給祂。他們把「智慧」歸給神。神是一切真理之源,也是一切知識的賜與者。他們把「感謝」獻給神。神是救恩的賜與者,並且經常把恩典供給我們;祂是宇宙的造物主,並且時刻托住萬有。他們把「尊貴」歸給神。神是當受崇拜的。他們把「權柄」歸給神。神的權柄永遠不會有減損的,而最奇妙的就是祂把權柄用在愛人的事上。神歷代以來,也是依照祂自己的旨意而行,到了最後,祂的國度便會降臨了。他們把「力量」歸給神。生活的難題就是如何去找到力量來應付日常的工作、責任與要求。基督徒是以神所賜的力量來經過眾難關。

 

洗淨罪污(7:13-14)

這異象主要告訴我們神的子民在歷史末世的時候要經歷「大患難」,然後才可以來到上帝面前得榮耀。「大患難」原文有冠詞,似乎是指末日的大災難(3:10{\LinkToBook:TopicID=127,Name=. 致非拉鐵非教會信(三713}),但同時也包括一般的苦難(16:33;14:22),因為不是所有信徒都經過末日之災。或者廣義性的說,「大患難」是指我們所受的逼害,但同時也包括我們每日所面對,罪惡與神之爭戰。這些爭戰磨難,造就了一批神所救贖的人。

主耶穌就曾預言這末世的災難:「因為在那些日子必有災難,自從神創造萬物直到如今,並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24:21;13:19)

接著,長老告訴約翰,這些得勝的人「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用血將衣裳洗白淨是個鮮明的比對,聖經常形容罪人被羔羊的血洗淨(19:10,14;1:16,18;林前6:11;9:14)。長老的回答無疑是肯定了基督的死有絕對的救贖功效。只有藉著祂的死,我們才能穿白衣站立在寶座之前。這又再一次證明,站在寶座前的人群是一切得救的人而不只是殉道者,因為救法只有一個,一切相信的人都是靠基督的血得著拯救。

聖經有多處描寫「白衣」的意義。在古代教會,基督徒受洗都是穿白衣的。這些白衣象徵受洗者接受了一個新生命,並且要過聖潔的生活。舊約更指明污穢的衣服象徵不聖潔。以賽亞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64:6)先知說他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1:18)。撒迦利亞看見大祭司約書亞穿了污穢的衣服,便說:「脫去他污穢的衣服;我使你脫離罪孽。」(3:1-5)摩西準備接受神誡命之前,命令他的子民把自己的衣服洗乾淨(19:10,14)。詩人懇求神將他的罪孽洗除淨盡,用牛膝草潔淨他,使他比雪更白(51:1-7)。保羅提醒哥林多的信徒,他們已經藉著神的靈,洗淨成聖稱義了(林前6:11)

新約對「羔羊的血」有許多的描述。一般來說,血象徵死亡,不過希伯來人也以血象徵生命(9:4)。耶穌基督的血不單指祂的死,同時也包括生與死的雙重意義。耶穌基督的血把我們所有的罪洗乾淨(約壹1:7)。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藉著耶穌的血(3:25)。我們是靠著祂的血稱義(5:9)。我們是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1:7;彼前1:19;西1:20)。祂的血能夠洗淨我們的心,除去我們的死行,使我們可以事奉永生的神(9:14)這裏的異象是要說明這些聖徒已經把衣服洗乾淨,他們是用羔羊的血洗白淨的。因此,白衣在此代表代表了聖潔,也代表勝利

    

在寶座前的事奉(7:15)

原本在殿中晝夜事奉的工作是由利未人與祭司來擔當的(代上9:33),但是在這個異象中,那些站在神寶座面前的人,正如第九節所指,是來自各族,各支派,各國民和說不同語言的。寶座前這個地位說明他們可直接與神交通,與神同住,晝夜地事奉神(歷上9:33)。莫理斯(L. Morris)正確的指出說,約翰所見的天堂不是個聖潔而沒有動靜的地方。[4]

這裏的「殿」(naos, 「聖所」)引起一些疑問,因為啟21:22說「未見城內有殿」。很可能這「殿」的意思是指整個天堂乃是神所在的聖所,在那兒,神的子民是祭司(1:6;5:10)享受神的同在。

對猶太人來說,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思想。在地上耶路撒冷的聖殿中,外邦人是不准超越外邦人人庭院範圍的。而一般的猶太人也只能留在以色列民的庭院。至於進深一處的聖所和至聖所,只准祭司進去事奉。但是在天上的聖殿,各族各民都可以進到神的面前去事奉。

「要用帳幕覆庇」應譯作「住在當中」。希臘文的「住」(skenou)從「帳幕」(skene)變出來的(1:14正確的說「道成了肉身,住(skenou)在我們中間」。對猶太人來說,這事奉也是榮耀的,因為每逢猶太人談起skenoun()的時候,他們便想起skechinah(神顯現的榮光)

補充一句,今天的信徒也可體會這樣的的事。人若忠誠的事奉神,神的榮光也常常會顯現在他的工作中。

 

蒙福者的福祉(7:16-17)

  這兒所列出的祝福是一連串的否定詞(大多數引自賽49:10)。到那日,被贖的人得到真正的滿足,他們不再飢、不再渴,日頭和炎熱(121:6)也必不傷害他們。

基督教的歷史告訴我們教會時常受到逼迫,信徒在哀慟和死亡威脅當中過活,這段經文給他們極大的安慰。這裏有一個應許,到了末世的日子,飢渴的靈魂必得飽足。這是主耶穌經常應許的:「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5:6;4:16;6:35;7:37)。舊約也曾這樣應許「不飢不渴因為憐憫他們的,必引導他們,領他們到水源旁邊」(49:10)。總而言之,不論是甚麼痛楚,到那時都必止息,不能再傷害他們。

這裏形容主耶穌是一位牧人。這也是聖經描述的一幅牧人圖晝,現在真正得了實現。「耶和華是我的牧者」(23:1;80:1;40:11;34:23;37:24;10:10,14;彼前2:25;13:20)。在任何一個時代,這幅圖畫都是極寶貴的。對住在巴勒斯坦的人來說,它的意義比城市更加顯明。猶太地的形勢好像一個狹窄的高原,兩邊的山地是極險峻的。在這樣的環境牧羊,四周沒有欄柵或圍牆,並且時刻要留心羊群走迷,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位神聖的牧者擔當兩項功能:一. 祂帶領他們到活水的泉源:「祂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23:2)、「因為在你那裏,有生命的源頭」(36:9)。二. 祂把人的淚水擦去(25:8)



[1] Leon Morris, 《啟示錄》丁道爾註釋系列。(香港:啟創,2000)。光碟版。

[2] 參士18:30;王上12:29。猶太拉比R. Johanan認為亞伯拉罕預知「他的後裔在但敬拜偶像」(Sanh. 96a)

[3] 根據耶8:16「聽見從但那裏敵人的馬噴鼻氣……」愛任紐認為敵基督出自但支派(Adv. Har. v.30.2)。第三世紀的教父希坡律陀(Hippolytus)這樣說:「基督出自猶大支派,敵基督則出自但支派」(De Ant. 14)。撒但又被稱為「但支派之君」(Test. Dan, v.6)。但支派的惡名源來已久,因為但和希布崙兩支派的名字在歷代志上前幾章中均被刪除。

[4] Leon Morris, 《啟示錄》丁道爾註釋系列。(香港:啟創,2000)。光碟版。


中华圣网制作,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