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第一讲

創始成終的上帝

經文:啟示錄一:1—20

聖經中有兩本非常特別的經書,其一就是舊約中的雅歌,另一就是新約中的啟示錄。我說這兩本經書很特別,原因是這兩本經書有個共同的特色││沒有一定的詮釋準則可循。有人將雅歌當作愛情的詩歌解讀,也有的人則認為雅歌是一本描述上帝和以色列民族之間特有的親密關係。有不同的認定,解釋上就會有極大的差異。同樣的,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啟示錄這本經書,可說是在霧裏看物,感覺是模糊不清。原因是受到書中許多奇異的異象影響,很想探究這些異象到底是甚麼意義?但有趣的是,在很多人看不懂這些異象之時,也有不少人一看就明白其中之意,甚至可以解說得頭頭是道。
不論怎樣,我們都必須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將一本以書信的方式寫成的經書編入聖經正典中,就表示這本經書是值得閱讀的,如同啟示錄第一章三節作者所說的:「讀這本書的人多麼有福啊!聽見這預言並遵守書中所記載的人多麼有福啊!因為這一切事實現的日子快要到了。」這一點正是我們需要好好來傳講、研讀的原因。就像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所說的:「這是一本基督徒都應該好好閱讀的經書。因為它啟示了上帝拯救的奧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本書是記載耶穌基督的啟示。上帝給他這啟示,要他把短期內必定發生的事指示給上帝的僕人們。基督差遣天使向他的僕人約翰顯示這些事,2約翰就把所看見的告訴大家,為上帝的信息和耶穌基督所啟示的真理作見證。3讀這本書的人多麼有福啊!聽見這預言並遵守書中所記載的人多麼有福啊!因為這一切事實現的日子快要到了。

作者一開始就已經明確說明這本經書最重要的中心主題,就是談及耶穌基督的事,且是關於耶穌對門徒和跟隨著所「啟示」的事。
所謂「啟示」,希臘文是「apocalupsis」,這是由「apo」這個「離開」和「calupsis」的「隱藏」、「掩蓋」兩個字合併而成的。意思是指「揭開來看」,就是把隱密的事掀開來,不再有隱藏。但請注意,這並不是由人來「掀開」,而是由上帝自己來掀開。這樣的說法很清楚地說明,啟示錄這本經書中所述說、記載的事,都是來自上帝的「啟示」。因此,「啟示」不是人的智慧,是屬於上帝的。既然書中所啟示的事是和上帝有關係,除非尋求上帝的幫助,否則人很困難明白。再來,這啟示是透過耶穌基督的天使對約翰啟示得到的。
「天使」,是啟示文學喜愛採用的素材之一,單單在啟示錄中就用了多達六十五次。
第二節,這裏說這本經書的作者是名叫約翰的這個人。整本啟示錄總共記載六次,都說約翰就是此本經書的作者(參考一:1、2、4、9、廿二:8、18)。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作者約翰這個人,很可能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但是否就是他?這樣的觀點一直被討論著。因為約翰這個名字在猶太人的社會很平常,我們能夠確定的一件事,就是作者乃是一個猶太人,對舊約經典相當熟悉。
第三節,作者說讀這本經書的人是有福的人,這是第一次提到「有福」。在啟示錄中,共計有七次提到「有福」(另外六次請參考十四:13、十六:15、十九:9、二十:6、廿二:7、廿二:14)。這裏所說的「有福」,和馬太福音第五章三至十節所提到的「八福」所用的「福」字是同樣的。意思是指與上帝有合宜的關係,這也是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的中心信息(參考羅馬書一:17)。這裏說「聽見這預言並遵守書中所記載的人」,必定成為「有福」的人,而這裏的「預言」所指的,並不只是未來的事,也包括了從聖經中所得到的「勸勉」和「安慰」的信息,這些信息就是整本聖經的話語。除了大聲朗誦聖經的信息之外,作者提醒我們知道一定要「遵行」聖經的話,這樣才能算是「有福」的人。耶穌教導跟隨者說:「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馬可福音三:35)
再者,這裏說讀這本經書的人並且遵行這本書教訓的人,是很有福氣的人。請注意這裏,此處用的「讀」字,是指大聲朗誦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本經書並不是在暗中閱讀的,而是要公開在大眾面前朗讀給所有的人聽,讓大家知道上帝啟示的信息。其實,大聲朗誦,這一直都是猶太人讀聖經的姿態和方式,為的是表明上帝的話乃是對眾人都有益的,不能獨享,或是將之隱藏起來。
「日子快到了」這樣的呼籲都與「末日」來臨、審判的日子快要到來的觀念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是分不開的。在先知文獻中,這種「日子快到了」的句型也經常出現(參考以賽亞書十七:4、7、9、十八:7、十九:18、19、23,耶利米書三十一:1、27、38,約珥書一:15、三:1,阿摩司書九:13,彌迦書四:1,西番雅書一:10、14、20),這些都在表明上帝施行審判的時刻即將來臨,同時表明上帝審判的時刻一到,就是「末日」臨到的時候。但「末日」並不一定就是指世界的末了說的,有時是指審判的來臨,人遭遇到無法忍受的苦難而言。

第四至八節:
4—5我——約翰寫信給亞細亞省的七個教會:願那位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的上帝,以及他寶座前的七個靈,和那忠誠的見證者、首先從死裏復活、作地上諸王統治的耶穌基督,賜恩典、平安給你們!
他愛我們,為我們犧牲流血,從罪中把我們釋放了出來,6使我們成為祭司的國度,來事奉他的父上帝。願榮耀和權能歸於耶穌基督,世世無窮!阿們。
7看哪,他駕著雲來了!每一個人都要看見他,連槍刺他的那些人也要看見他。他來的時候,地上萬民要為他悲傷痛哭。這事必然發生!阿們。
8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的主——全能的上帝說:「我是阿爾法,就是開始,是亞米茄,就是終結。」

第四至五節再次讓我們看到新約時代寫書信的模式,就是從自我介紹開始,之後就是問安。這兩節有問安也有祝福。其中我們看到這本書信是寫給亞細亞省的七間教會。而從第十一節就可看到這七間教會就是在亞細亞省,也就是在現今土耳其境內西部。這七間就是:以弗所(二:1)、士每拿(二:8)、別迦摩(二:12)、推雅推喇(二:18)、撒狄(三:1)、非拉鐵非(三:7)、老底嘉(三:14)等七間。其實,如果再仔細對照聖經,就會發現在亞細亞省境內,還有其它的教會,例如希拉坡里教會(參考歌羅西書四:13)、特羅亞教會(參考使徒行傳十六:8)、歌羅西等等。
為甚麼只寫給這「七間」教會?這是一個未解的問題。有聖經學者認為這裏的「七」,並不一定是只有這「七間」,而是用「七」來表明所有教會都需要聽從這本經書所傳遞的信息。因為在聖經中,「七」所表示的意義包括有神聖、祝福、完全、圓滿、足夠等等之意。因此,這裏雖然說到「七」,也說出了「七」間教會的名字,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將這七間教會的實況都寫了出來,作者有意用這種方式讓所有教會知道,反省一下自己的教會是否有類似這「七」間教會的型態,若是有,就是作者寫這書信的對象,期盼讀者能從這封書信中得到幫助。例如:形容一間教會沒有甚麼活力時,就會說這間教會是一間「不冷不熱」的教會,而這樣的教會就是如同「老底嘉」教會一樣(參考啟示錄三:16),指一間教會的信徒,對信仰的事毫不關心,沒有任何反應、知覺,好像有信仰和沒有信仰,都沒有甚麼差別的樣子。
這裏提到「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的上帝」,這句話與出埃及記第三章十四節的「我是創始成終的主宰」是同樣的意思。表明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一切生命的來源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既然是創造者,也同時是萬物的終結者(參考啟示錄一:8、廿二:13)。這就像耶穌基督在教導之時所說的,若是沒有上帝同意,即使連一根汗毛想要脫落都會有困難(參考馬太福音十:29)。聖經作者喜歡用這句「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的上帝」來介紹我們認識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就是永恆的上帝,聖經作者也同時用這句話來表示宇宙萬物都是屬於上帝的。很特別的是希伯來書的作者說:「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希伯來書十三:8)希伯來書作者這樣的寫法,已經在表明耶穌基督就是與上帝「同質」,這也是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中所強調的,耶穌基督「原有上帝的本質」一樣(參考腓立比書二:6—7)。
「七個靈」,指的乃是上帝全備的「靈」之意。甚麼是上帝「全備的靈」呢?在以賽亞書第十一章二節,先知以賽亞提到上帝的靈包括有:一是智慧、二是聰明、三是謀略、四是能力、五是知識、六是敬畏等。有一本在聖經版本中相當有權威的「七十人譯本」則是又加上了一個「敬虔的靈」,這樣共有「七個靈」。但「七」又與「七間」教會相對照,都是在說明完整的力量,是上帝神聖的力量,也是祂奇妙的作為。因此,這「七個靈」所帶來的,就是讓人可以得著上帝豐富恩典、平安的生命。而在這裏,作者說耶穌基督就是這「七個靈」見證者。從他的復活開始,要使所有接受上帝信息的人同樣都享有耶穌基督復活的恩典。
這裏提到耶穌基督愛我們,他為我們犧牲流血,將我們從罪中釋放出來,這樣的信仰認知也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礎。使徒保羅說上帝表現出祂那無比的愛的方式,就是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先差遣耶穌基督到世上來愛我們(參考羅馬書五:8)。因此,在基督教信仰裏,我們很清楚知道不是我們先愛上帝,而是上帝先愛我們(參考約翰一書四:19)。但上帝這樣的愛,人類並沒有好好的珍惜,反而因為人的罪,使耶穌基督必須犧牲且死在十字架上,上帝用耶穌基督的死,來喚醒人們的良知、麻痺的心靈。因此,使徒保羅就很清楚地強調,所傳福音的內容,最重要的就是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救贖的恩典(參考哥林多前書二:2)。
第六節很可能採用出埃及記第十九章五至六節的觀點,認為只要遵行上帝旨意者,都將成為上帝「神聖的國民」,是事奉上帝的「祭司」。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三章二十節,強調基督徒就是「天上的公民」,是等候耶穌基督「降臨」的子民。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強調所有基督徒都是「福音的祭司」(萬民皆祭司)。
第七節,比較但以理書第七章十三至十四節,述說那即將來臨的拯救者,就是駕雲來到世上。馬可福音也提到耶穌在說明末日的景象時,提到「人子」將會「充滿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降臨」(參考馬可福音十三:26、十四:)。啟示錄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當末日來臨時,上帝就是審判者,祂的威嚴是無法用人的能力抵擋的。而那種降臨的榮耀是所有世人都看得見的(參考以賽亞書十九:1),就像這本經書是要公開朗誦給所有的人聽見一樣。
另外,這一節也回應了撒迦利亞書第十二章十節所提起的,當眾人在為那「被他們刺死的那位」哀哭時,如今卻看到相對的景象:當這位拯救者駕雲來到世上,所有看見這個榮耀的人,也就是當時看見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些人,也要為他榮耀的來臨哀哭,因為當時他們是刺死他的,現在看見了榮耀出現時,就要因為過去所做的事,接受嚴厲的審判而哀哭。這一節也在暗示著基督徒在受到迫害時,將來所接受的就是極高度的榮耀,而相對的,迫害基督徒的,將要開始哀哭、咬牙切齒了。
第八節,這節的句子也同時出現在第廿一章六節、第廿二章十三節。但請注意,在「阿爾法」和「亞米茄」之後,加上說明「開始」與「終結」這個說明詞的,也出現在第一章十七節、第二章八節。如果注意一下第廿二章十三節,就會發現作者有特別說明這位「開始」與「終結」者就是耶穌基督。而在第廿一章六節則是說這位「開始」與「終結」擁有「生命的泉水」,可以白白地賜給口渴的人喝。將這句話與約翰福音第四章十四節比較,耶穌基督也曾向那位與他交談的撒馬利亞婦女說過,在他身上有生命的泉水,他可以賞賜這種「生命的泉水」給她。
「全能的上帝」,這句話說明了基督教信仰所認識的上帝之三大特性中的一種。這個「全能的上帝」一詞,同時多次出現在聖經中,單在啟示錄中就另出現在第一章八節、第四章八節、第十一章十七節、第十五章三節、第十六章七節、第十九章六節、第廿一章廿二節等。這「全能的上帝」一詞,說明上帝乃是一切生命的來源,祂是創造生命的主,也是終結生命的決定者(參考四:11)。不但這樣,這位「全能的上帝」也是人類一切歷史的開始與終結者(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一:4)。
另外,這「全能的上帝」一詞也出現在舊約創世記第十七章一節、第廿八章三節、第三十五章十一節、第四十三章十四節、第四十八章三節、出埃及記第六章三節、路得記第一章二十節、約伯記第六章四節、第六章十四節、第三十一章三十五節、詩篇第五十篇一節、第一四七篇一節、以賽亞書第九章六節、第十三章六節等。
上帝的另二個特性,就是「無所不知的上帝」(參考詩篇一三九:1—4);「無所不在的上帝」(參考詩篇一三九:7—12)。

第九至十一節:
9我是約翰——你們的弟兄。我在耶穌裏跟你們分擔患難,一同忍耐,也要分享他的主權。為了傳揚上帝的道和耶穌所啟示的真理,我曾被囚禁在名叫拔摩的海島上。10有一個主日,聖靈支配著我,我聽見了一個大聲音,好像吹號的響聲,在我背後向我說:11「把你所看見的寫下來,然後把這書卷寄給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七個教會。」

這段經文說明寫作本經書的主要目的,就是上帝的靈要作者約翰將所看到的、所聽見的,都寫下來告訴以弗所等七間教會,讓他們明白這本經書所要傳遞的信息。
第九節,作者約翰說他曾為了傳福音而被囚禁在拔摩島上。拔摩島,位於愛琴海中的一個多石小島,整個島面積大約是六公里寬、十三公里長,靠近現今的土耳其海岸。傳說中,這個島乃是當時羅馬帝國放逐(或是管訓)重罪囚犯的地方,有如台灣在戒嚴時代的「綠島」一樣。直到現今,在拔摩島上還保存著一間建造於第十世紀的「聖約翰修道院」。
這一節提到「患難」,可以從第六章九節、第二十章四節看到在迫害時代之下,基督徒慘遭被殺害的記錄。作者約翰很可能就是在這時候也被捕移送到拔摩島。而一般聖經學者比較支持這個迫害者,就是羅馬皇帝多米田執政的時代(主後八十一年至九十六年)。後來據說約翰是尼魯瓦在繼多米田當羅馬皇帝的時期獲得釋放(主後九十六至九十八年)。若是這樣,有人認為約翰寫這本經書應該是在他被釋放之後才寫的。但也有人認為是他在該島上被囚禁時就已經寫了。
這一節作者也強調他和同信的兄弟姊妹(指這七間教會)一同「分擔患難、一同忍耐」,表示他並沒在極為困難、惡劣的環境下離開他們,而是在耶穌基督裏與他們同在一起。因為有這樣的條件,他才能說同時也要與這七間教會「分享」在耶穌裏的「主權」。
「忍耐」也說明了當時迫害(患難)的嚴重性。
「主權」,意思是指耶穌基督復活之後,審判時刻的來到,所有信靠耶穌基督到終末都沒有改變的人,都將分享這份被拯救的榮耀(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四:16—18)。因此,沒有在患難中分擔苦難者,就沒有分享耶穌基督主權的榮耀的機會。
第十節,「有一個主日」,這句話至少說明了當時的基督徒已經從猶太人的「安息日」聚會,轉成耶穌基督復活的日子——主日聚會。甚麼時候,基督徒開始用耶穌基督復活的那天聚會,已經不可考。不過,使徒行傳第二十章七節,提到使徒保羅在特羅亞傳福音時,聚會時間是在「星期六晚上」,這表示已經過了猶太人的「安息日」時間,這可能暗示著基督徒為了從猶太人的聚會中區隔出來,改了聚會的時間(另外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六:2)。
這節提到作者被「聖靈支配」,同樣的詞句也出現在第四章二節、第十七章三節、第廿一章十節。被「聖靈支配」,在啟示錄都會緊接著出現「異象」於後,表示作者有「魂出身外」之現象。如同彼得、哥尼流等人祈禱時的經驗一般(參考使徒行傳十:2—3、9—10),而使徒保羅也有這樣的經驗(參考使徒行傳廿二:17)。這種狀態跟一般所說的「屬靈的人」的意思並不相同。前者,表明人不能自己,如俗語所說的「神魂出竅」之意,後者則是表明有上帝的靈與人同在(參考羅馬書八:9)。
在聖靈的支配之下,作者約翰聽見一個極大的聲音對他說話,聲音大到如同吹號的響聲,且聲音來自「背後」,意思是指這異象的出現,是在看不見、預料不到之狀況下出現的。聖經作者也用相同的方式表明上帝出現時,宇宙間會發出雷轟巨響的聲音(參考出埃及記十九:16,詩篇五十:3—4)。以西結書的作者在第四十三章一節說,上帝出現時的聲音有如澎湃的海浪聲,表示非常雄壯、威武。但在這裏說明的這種異象帶來的聲音,並不是眾人都聽得見的,而是只有看見異象的人才聽得見(參考使徒行傳廿二:6—8,路加福音九:34—35)。
第十一節,這聲音說明了作者寫這本經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所看見的異象、聽見的話,告訴以弗所、示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等七間教會。這七間教會是否有一定的先後次序?我們不清楚,只知道以弗所教會乃是這七間教會中距離拔摩島最近的教會。
在約翰寫啟示錄的時代,還沒有寫成冊書的背景,主後第二世紀整本書才開始成冊的。因此,寫這本啟示錄之書信,很可能不是一次就寫完成,而是陸續、斷斷續續地寫成。再者,當時是用普遍使用的紙,是一張張的蒲草,或是用動物的皮作為書寫文件的材料。早期聖經幾乎都是寫在「羊皮」上,然後卷起來放著。因此又稱之為「書卷」。

第十二至二十節:
12我轉身要看誰在向我說話,我看見了七個金燈臺。13燈臺中間有一位像人子的,站在那裏,身上穿著垂到腳跟的長袍,胸前繫著金帶。14他的頭髮像雪,也像羊毛一樣的潔白;他的眼睛像火燄那樣閃耀;15他的腳像經過鍛鍊又擦亮了的銅那樣明亮;他的聲音彷彿大瀑布的響聲。16他右手拿著七顆星,口中吐出一把雙刃鋒利的劍;他的臉像正午的陽光。17我一看見他,就仆倒在他腳前,像死人一般。他用右手按著我,說:「不要怕!我是開始,也是終結。18我是永存者!我曾經死過,現在活著,而且要永遠活著。我掌握死亡和陰間的鑰匙。19你要把所看見的,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要發生的事,都寫下來。20你所看見、在我右手中的七顆星和七個金燈臺所象徵的奧秘是這樣的:七顆星是七個教會的天使;七個燈臺就是七個教會。」

這段經文描述作者約翰他所看見的異象。
第十二節,轉身想看那傳來巨聲響亮的對象,這也是很自然的動作。結果作者看見七個金燈臺。如果比較一下第二十節,發現作者為這七個金燈臺作了說明,這七個金燈臺就是指以弗所等七間教會之意。
為甚麼是「七個金燈臺」?很可能與出埃及記第廿五章三十一至四十節之經文有關,在這段經文中,記載摩西所建造的會幕,裏面必須點燈,因此,會幕裏有座燈臺。燈臺的材料是用三十五公斤「純金」製造。燈臺上必須有「七盞燈」(參考出埃及記廿五:37)。而這「七」在以色列文化中,所表明的是帶有「上帝祝福」、「神聖」、「完美」之意。
第十三至十六節,描述看見一位像「人子」的人出現。「人子」,這個用詞和但以理書第七章十三節的「人子」有關,是指來自上帝的拯救者(參考使徒行傳七:56)。耶穌基督曾用「人子」來形容自己(參考馬可福音八:31,約翰福音十二:23)。而在啟示錄「人子」很明確地表明就是耶穌基督。這位「人子」所代表的象徵就是耶穌基督,他就站在教會的中間,他和這七間教會同在,也表明著他就是教會的中心,且是帶有審判權柄的「人子」(參考約翰福音五:27)。
請注意,這樣的象徵是非常有意義的,表示有耶穌基督為中心的教會,並不是離開這世界的教會,而是在人間的教會,因為這七間教會都是當時遭遇到殘酷迫害的教會,耶穌基督就站在他們當中,和他們同在,也與他們一起同受苦難。他要帶領這些受迫害的信徒,在審判的日子裏,一同審判這些迫害者。作者的用意,是要告訴這些在苦難中灰心或是喪志的信徒,不要害怕,耶穌基督就在教會中當家作主。
第十三節,「穿著長袍,胸前繫著金帶」,這種穿著有如摩西法律中所規定的祭司大禮服一樣(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九:2—3、29)。耶穌基督就像是祭司,因為透過他,我們可以認識上帝。況且帶領人認識上帝、敬拜上帝,就是祭司的職責。不過作者約翰用這樣的穿著樣式來描述耶穌基督,也同時在說明耶穌基督如同君王,穿著極為尊貴的衣服。
第十四至十五節,「頭髮潔白像雪」,這是用但以理書第七章九節的背景,描述拯救者耶穌基督的樣式。這種使用如同雪那樣潔白,表明的另一個意義,就是發光到無法用眼正視一樣(參考馬太福音廿八:3,馬可福音九:3),也同時表示人面對著審判時,無法用眼正視審判者一樣,因為人知道自己的罪惡已經無法隱藏。
「眼睛像火燄」,腳像擦亮的銅一般明亮,這是採用但以理書第十章五至六節的資料。火燄和擦亮的銅等,加上有如瀑布般宏亮的聲音,這都表示著一種會讓受審判的人看見就膽寒心驚的裝扮。
如火燄般的眼睛,也說明受審判的人,站在審判者面前絕對無法隱藏所犯的罪,因為這位偉大的審判者的眼睛,可以看透人內心的意念。
第十六節,「七顆星」,比較第二十節,可以清楚看出這代表著「七個教會的天使」。在這裏很難理解「人子」的手中拿著「七顆星」(換句話說,他右手拿著七個教會的天使)之意。因為這是一種「異象」,不是能用筆明確描畫出的形像,只能說是一種「意境」,但這種「意境」是否在表明耶穌基督的愛?往後讀下去,作者記載下的審判者,更是對這七間教會中的五間提出嚴厲的指責。
「口中吐出一把雙刃鋒利的劍」;劍,這是用來攻擊、審判、刑罰的(參考二:16、十九:15、21,以賽亞書四十九:1—2)。希伯來書作者說上帝的話,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可以刺透人的心、靈、魂、關節和骨髓(參考希伯來書四:12)。若將希伯來書作者所描述的和啟示錄這節經文併在一起看,可以理解上帝在進行審判時,是以上帝的話為準則,而不是用人的話當作標準。
「臉像正午的陽光」,馬太福音描述耶穌基督和門徒上山改變形像時,耶穌基督的面貌有如太陽一樣明亮(參考馬太福音十七:2),而馬太福音在第十三章四十三節又記載,義人在上帝的國度裏,會像太陽發射出來的光芒一樣閃亮。其實,這些都表示一種極為崇高的威儀,令人看到了會不寒而慄。
第十七至十八節,因為有上述的「形像」出現,導致作者看到之後,馬上仆倒在地上,嚇得如同死人一般,連動也不敢動。
「不要怕」,這句話一再出現於耶穌基督傳福音的過程中(參考馬可福音五:36、六:50、路加福音五:10、十二:32),都是耶穌基督在安慰、鼓勵他的門徒,以及對生命失去希望的人(會堂的主管葉魯)所說的話。
這兩節也同時介紹耶穌基督自己,如同上帝在介紹自己給摩西一樣(參考出埃及記三:14)。耶穌基督介紹自己有三個特點:
一是「我是開始,也是終結」,這句話從出埃及記第三章14節開始出現後,先知以賽亞也用這句話來傳遞上帝要給以色列人民的信息(參考以賽亞書四十四:6、四十八:12)。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中,特別強調這位「開始」與「終結」的上帝,乃是「唯一的上帝」。
二是「永存者——曾經死過,現在活著,要永遠活著」,這句話表示出耶穌基督已經勝過了死亡。基督教在「使徒信經」中很清楚地表示,耶穌基督死後,曾下過陰間,三天之後,復活。他是永遠。
三是「掌握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可參考馬太福音第十六章十八節。表示耶穌基督掌管著生命的權柄,他可以毀滅死亡(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五:26),這說明了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可以勝過死亡的威脅。
綜合上述三點,作者約翰想要告訴這些因為對耶穌基督的堅守信心的信徒,雖然有親人、朋友已經死去,但耶穌基督就是掌握「死亡和陰間的鑰匙」的主宰,他有權可以將那些迫害信徒的人關入陰間,也可以使那些因被迫害而死去的人,從陰間復活過來,與耶穌基督同享永恆的生命,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過來,且永遠活著。使徒保羅說基督徒就是與耶穌基督同死,也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5、8)。
第十九節,傳遞聲音者告訴作者約翰必須將所看見、所聽見的事都記錄下來,其中還包括了現在即將發生,以及未來要發生的事。這些所看見的事,就是指這異象,而所聽見的事,就是關於耶穌基督審判與拯救一切的權柄。
第二十節,「奧秘」,並不是「秘密」,而是指過去不明白,現在「曉悟」、「明白」,才發覺事情很奇妙。
這裏的「七個教會的天使」到底是誰?是否指人,或是指天使?很難分清楚。何況所用的字也可以當作「使者」解釋。因此,有人認為這裏的「天使」也可以指教會的代表。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基督教信仰讓我們知道,上帝乃是一切萬物的創造者,是用祂的「話」來創造宇宙萬物。上帝也用祂的話來終結所有違背他旨意的受造物。

啟示錄作者一再強調上帝就是「開始」,也是「終結」,說明上帝就是萬物的根源,但也是萬物的結束。就因為這樣,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我們都很清楚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在上帝的掌握中,並不是操之在人自己的手上。因此,用敬虔的態度來看每一個人的生命,也用謙卑的心來看我們個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一門信仰功課。這也是為甚麼基督教信仰讓我們反對殘害別人的生命,甚至我們必須清楚,在基督教信仰裏,以任何理由引發的戰爭都不會是上帝所喜悅的,因為引發戰爭就是在摧殘上帝所創造的生命,這不會是上帝所允許的行為。
以尊重和敬虔的態度看生命,這是非常重要的生命觀。這幾年來,我們台灣社會經常會看到有人用極其殘酷的手段殺害別人的生命,最不能原諒的,恐怕就是那些身為父母的,將自己親生的兒女捆綁在一起殺害,這種行為不論所持的理由是甚麼,都是行不通的。因為作惡的態度,等於是鄙視上帝創造和賞賜生命的愛一樣。
啟示錄作者寫這本書信,最主要的用意,就是鼓勵那些受到殘酷手段迫害的基督徒,要勇敢生存下去,因為上帝必定會審判,而且會逐一算清楚哪些人就是壓迫者。他要那受害當中的信徒不要放棄生命,也不會喪志,因為上帝一定會審判,上帝並沒有過去,而是持續活生生的與在苦難中的信徒站在一起、生活在一起。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的教會要告訴所有在苦難中的人民的話。

二、真正有耶穌基督同在的教會,不會因為災難來臨之時,逃離它存在的地方和人民,而是會堅持守住教會,因為在那兒有耶穌基督同在。耶穌基督會與受難中的教會同在。

啟示錄作者說在七間教會的中間站著耶穌基督,他和這些教會同在。不論這些教會是處在甚麼情況之下,只因為這些教會都是以他的名建立起來的,他會維護自己的名譽,不會允許以他的名所建立的教會,成為一間敗壞、沒有榮耀的教會。因此,從第二章開始,直到第三章止,作者很清楚地說明這七間教會的實況,審判者很嚴厲的譴責那些不忠於信仰的教會,以及墮落的教會,將會受到怎樣的懲罰。而有兩間甚為有見證的教會,則是得到很好的鼓勵。這兩間教會就是士每拿教會和非拉鐵非教會,作者說審判者稱讚這兩間教會在受到苦難時並沒有背棄了信仰,而是堅持遵守上帝的話。
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一樣,只要是用耶穌基督的名建立起來的教會,就是在享用耶穌基督復活的救恩。使徒保羅讓我們知道,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遭受苦難者,必定會享受耶穌基督復活的榮耀(參考羅馬書六:5、8)。但如果基督的教會在苦難中變質了,且在富裕的社會生活中墮落了,這樣的教會不但沒有榮耀耶穌基督的名,反而是使耶穌基督的名受到污衊,這絕對不會是耶穌基督所能容忍的。就像啟示錄作者說的,這位站在七間教會中間的「人子」,口中將會吐出「雙刃的劍」,進行他嚴厲的審判。
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就是上帝的審判都是依據是否有遵行祂的話作為根據。作者一開始就說:「聽見這預言並遵守書中所記載的人多麼有福啊!」沒錯,我們聽到聖經的教訓,更重要的,我們必須遵行聖經的教訓,這樣我們才會明白上帝的救恩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即使在最困境的時候,耶穌基督必定會與我們同在,因為他會為了維護他的名字之榮譽的緣故,甚至會不惜一切代價。也只有嚴謹遵守上帝在聖經的教訓,我們才能期盼復活的榮耀就在我們生命中出現。不要忘記上帝的話,並且切實遵行,這是今天的教會和所有的基督徒應該有的信仰認知,實在疏忽不得。
(講於二○○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中华圣网制作,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