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讲
 第二十一讲

上帝的子民要歡喜

經文:啟示錄十八:1—24

從第十七章我們就讀到了上帝已經進行祂嚴厲的懲罰,且懲罰的程度可說就是滅亡。啟示錄作者特別提醒我們知道,那些「名字在創世以來沒有被登記在生命冊上的」都會因為看到這毀滅的景象而大感驚奇,為甚麼會這樣?其實,這是很容易明白的,因為生命冊上沒有登記名字的,就是指那些拒絕承認上帝救恩的人,這樣的人不但會拒絕上帝的救恩,更不好的現象就是會跟迫害信徒之有權勢者站在一邊,他們以為跟隨著這些擁有世上權勢就有許多利益隨即可得,會有福、祿、壽可享受。但是,這種看法是絕對錯誤的,不論是否有這些既得利益可享,出手或參與逼迫耶穌基督的信徒,就是絕大錯誤,因為這等於是在敵對上帝的救恩一樣愚蠢。
第十八章也是繼續第十七章所提到有關巴比倫帝國淪亡的事。就像在前面已經提過的,啟示錄作者對於舊約的資料引用很多,特別是有關出埃及記的資料,和舊約先知文獻的引用上很頻繁。再者,第十八章採用了詩體來形容巴比倫滅亡,這些詩就如同是為了末日之來臨而唱的詩歌,而類似這種詩歌在先知文獻中屢見不鮮。我們也發現在這裏所引用的詩歌內容是與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結有關。而且在第二段經文中特別用君王、商賈和水手等三種人物來描述巴比倫的滅亡,因此,這些詩歌也可以說是「悲慘的哀歌」。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十八章十六節作者連續說了幾次「慘啦!慘啦!這大城啊」(十八:10、16、19),來表示巴比倫滅亡的慘境。很清楚地所謂的巴比倫,其實乃是指羅馬帝國說的。我們可以了解在作者寫作的時代,正好也是羅馬帝國最輝煌的時代,因此,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預言羅馬帝國會像巴比倫帝國那般地毀滅,是很少人會接受的,甚至是會被人笑為瘋子一樣。但對那些正在受苦中的基督徒來說,卻是很大的慰藉,且會讓他們深信這種來自上帝的信息必定很快就會實現,因為他們就正在祈求著上帝能為他們所受的冤屈進行嚴厲的報復。
作者寫作的時代,那時的基督徒正忍受著羅馬帝國政府殘酷手段的迫害,有的人已經被殺死,就像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記錄的,有的是被「石頭擊斃」,也有的人是被「鋸子鋸斷」,另有人被「刀劍殺死」,甚至有的人被「披上綿羊山羊的皮,到處奔跑,忍受窮困,迫害,和虐待」(參考希伯來書十一:37)。啟示錄作者則是說有些人已經被害死,這些人的靈魂在祭壇下向上帝高聲呼喊著,他們在期盼上帝的審判能快快臨到,好替他們伸冤(參考啟示錄六:9—10)。確實,那是個苦難的時代,也是個面對信仰必須做出抉擇的時代,沒有「拿香隨拜」的空間。兩千年前的時代如此,今天的時代也是這樣。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這以後,我看見另一個天使從天上下來。他掌握大權;他的光輝照耀大地。2他大聲呼喊:「倒塌了!大巴比倫倒塌了!她成為邪靈的窩,邪靈的穴,污穢可憎的鳥類的巢。3因為列國都喝了這大淫婦淫亂的烈酒,地上諸王跟她行過淫,世上的商人從她的淫蕩發了大財。」

一開始,作者在這裏用「這以後」的詞句,並不是說這件事緊接著前一章的事件之後發生,但卻和前一章所敘述有關巴比倫帝國的毀滅有關。
第一節提到這位從天上下來的天使握有大權,到底這大權是甚麼意思?原來這位天使的大權是為了要宣告大巴比倫的毀滅。換句話說,這位天使就是要來進行毀滅大巴比倫帝國的。當時的巴比倫帝國乃是一個強大有力的強權國家,為了要毀滅它,上帝差派一位天使,並且賦予這位天使有特殊的權柄,使這權柄足以摧毀巴比倫帝國。而我們知道所謂的巴比倫,其實就是指羅馬帝國說的。
第二節可說是公開宣告上帝的審判一樣,而且宣告之內容則是和先知以賽亞以及耶利米對他們的時代所發出的內容很相近(參考以賽亞書十三:21—22、三十四:11—15,耶利米書五十:37)。也跟先知西番雅在形容亞述的尼尼微城毀滅的慘狀相似(參考西番雅書二:13—15)。都在說明羅馬帝國將會像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毀滅的情景相同,就是過去那些繁華的景象都將成為廢墟,不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是成為荒涼之處,是野獸、野鳥、野狗等出沒、盤踞的地方。在這裏,作者用「邪靈、污穢可憎的鳥類」來形容倒塌之後的羅馬帝國,將會成為這些污穢、不潔淨的動物、邪靈聚集之處。換句話說,沒有人會來這種雜穢、不潔之物出沒的地方居留,這正好是「廢墟」的典型現象。
第三節可參考第十四章八節。這位大有權柄的天使指出巴比倫帝國之所以會毀滅,不只是因為它犯罪導致的結果,更可怕的乃是(1)官方統治者跟著犯罪,(2)商人為了牟利賺錢也在犯罪的事上推波助瀾。這兩種共犯,以今天的話語來說,就是所謂的「官商勾結」。

第四至八節:
4我又聽見另一個聲音從天上來,說:
出來吧,我的子民!
從那城出來吧!
不然,你們會分沾她的罪行,
分受她的災難!
5因為她罪惡滔天,
上帝記得她邪惡的行為。
6她怎樣待你們,就怎樣待她,
照她所做的加倍報應她。
她怎樣調酒給你們,
就用雙倍濃烈的酒倒滿她的杯!
7她怎樣奢侈,炫耀自己,
就怎樣折磨她,叫她受盡痛苦。
因為她不斷地對自己說:
我是坐在寶座上的王后,
我不是寡婦,我絕不會有悲愁!
8正因為這樣,
在同一天裏,災難要臨到她:
有饑荒,哀傷,死亡!
她要在火中被焚燒,
因為審判她的主上帝大有能力!

這段詩歌是從另一個天使發出的聲音,他在呼籲居住在巴比倫城內的人趕緊逃離出來,目的就是在提醒大家不要和犯罪者為伍,以免受到罪惡的污染,或是因為耳濡目染之後,對犯罪的事也變得麻木。這樣的詩歌很清楚地在說明一件事:上帝揀選的子民應該和一般人有所不同,也就是舊約聖經所說的「分別為聖」之意,上帝的子民應該都是聖潔的子民,原因是上帝是聖潔的,祂不會允許祂的子民是污穢、不潔淨的(參考利未記十九:1—2)。
第四節,天使呼籲的聲音,很類似上帝的天使去所多瑪城呼籲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和他的家人趕緊逃離該城一樣,以免上帝懲罰該城時,他一家人也受到連累,可惜的是羅得的女婿們並不相信羅得轉達上帝天使的話(參考創世記十九:12—14)。天使呼籲上帝的子民要從該城逃離出來,主要原因是希望他們不要與犯罪者成為「共犯結構」,這也是使徒保羅對提摩太提醒的話語,他要提摩太教導信徒「不可捲入別人的罪行中;要保守自己的純潔」(參考提摩太前書五:22b)。其實,台語就有這樣的話說:「放縱罪惡,等於跟隨罪惡。」
第五節提到巴比倫帝國所犯的罪行,使上帝永遠記得,這句話也可參考啟示錄十六章十九節。但在這節並沒有敘述犯罪的內容,不過從以賽亞書第十四章十四節、第四十七章八節、十節等經文都可以看到先知以賽亞一再指出的,就是巴比倫帝國的統治者已經忘記他就是上帝的僕人,而是將自己看作比上帝還要偉大、高階,這點乃是聖經一再提醒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神聖的上帝絕對不允許有人將自己與上帝相比。因為把人或是偶像神明和上帝相比,就是在褻瀆上帝的神聖。而上帝一定會記得犯這種罪惡的人,除非人有悔改,否則就無法讓上帝「不記住」人所犯的罪惡。
第六節,指出上帝的懲罰含有「報應」的用意。這也是先知耶利米一再提起的觀點(參考耶利米書五十:15、29、五十一:24、35、56)。值得注意的是這裏作者一再強調上帝要用「加倍」、「雙倍」的報復來懲罰巴比倫帝國的罪惡。「加倍」懲罰的觀念來自摩西法律的規定(參考出埃及記廿二:4、7、9)。
第七節說明加倍懲罰巴比倫帝國的方式,就是以她所誇耀和犯罪行為多重,就用同等的嚴重加倍作為懲罰。換句話說,懲罰與犯罪是同等的,且懲罰是要更重。先知以賽亞對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婦女也提出相同警告(參考以賽亞書三:16—17)。
「我不是寡婦」,這句話可能引自以賽亞書第四十七章八節,意思是指丈夫並沒有死在戰場。這也是在指自己的國家、軍隊甚強,不用擔心婦女會成為寡婦,也不會有哀傷的事件發生。但是,上帝若伸手懲罰,有誰能阻擋、閃避得了呢?
第八節的「在同一天裏」這句話,意思是指變化之快,幾乎無法預測得到。當人正在享受所獲得的榮華富貴,當人正在過著奢侈生活,且在誇耀身上的金銀珠寶之貴重時,隨即發生了變故,上帝的懲罰臨到,就像所多瑪城、蛾摩拉城一樣,連想要回頭一望都會有災難臨身。耶穌基督就曾在財主比喻中說到這樣的句子「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意思就是連想也想不到的時刻(參考路加福音十二:20)。
這節提到的災難有四種:饑荒、哀傷、死亡、火燒。且這四種災難是在同一個時候發生,意思是指沒有任何可逃避、預防的機會。

第九至十七節a:
9跟她縱慾行淫的地上諸王一看見那焚燒著她的煙就為她痛哭哀號。10他們怕看到她受折磨,遠遠地站著,說:「慘啦!慘啦!這大城。雄壯的巴比倫城啊,還不到一個鐘頭,你已經遭受懲罰了!」
11地上的商人也為她悲哀痛哭,因為再也沒有人來買他們的貨物了。12沒有人買他們的金、銀、寶石、珍珠;也沒有人買他們的麻紗、絲綢、高貴的紫色和朱紅色衣料、各種香木、各種象牙製品、貴重的木器、銅器、鐵器,和大理石製品;13也沒有人買肉桂、香料、香、香水、乳香、酒、油、麵粉、麥子、牛、羊、馬、馬車、奴隸、人口等。14這些商人對她說:「你所貪愛的各種美物都不見了;一切的榮華富貴消失了,再也找不回來了!」15在那城做這些生意、發了大財的商人,為了怕看到她受折磨,遠遠地站著。他們悲哀痛哭,16說:「慘啦!慘啦!這大城啊,她一向穿麻紗、高貴的大紫大紅的衣服,戴著金子、寶石、珍珠等飾物。17還不到一個鐘頭,這一切財富竟都喪失了!」

這段經文述說上帝怎樣審判巴比倫帝國,並且是用君王(第9至10節)、商人(第11至17節a)、水手(第17b至19節)等三種不同人物所唱,為巴比倫帝國滅亡唱哀悼的詩歌,表示各階層的人都看到了巴比倫帝國被毀滅的慘狀。也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羅馬帝國曾經有過的輝煌、繁榮,同時也看到它在信仰上嚴重的淫亂與墮落。這可看出,雖然君王、商賈,和水手們都在為巴比倫帝國的淪亡哀哭,其實,比較貼切的說法,應該說他們是感到惋惜,他們並不是為該城的淪亡感到傷心,而是因為從此再也沒有任何利益可圖,他們是為此而有感傷。因為他們並沒有在巴比倫帝國毀滅之際,跑進去試圖搶救,而是站在遠遠之處觀看,且是一面觀看、一面歎息。
另一方面,也從這段經文看出作者是用先知以西結書第廿七章的資料,該處經文是先知在為推羅城滅亡哀哭的悼文,作者約翰引用這資料主要用意是要預言巴比倫帝國滅亡的景況。比較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先知的文獻有說明那些因上帝忿怒而遭遇到毀滅的對象之因。但在啟示錄的作者約翰,並沒有詳細說明上帝要毀滅巴比倫帝國的原因。
第九至十節,這是君王哀悼的內容。這些君王都可說是在巴比倫帝國興盛時代,與帝國聯盟,或是被帝國管轄而成為其附庸國家的君王。可以想像得到過去他們可能因為嚮往成為巴比倫帝國之一員而有榮譽感的,或是因為臣服於它,這些君王就是國家或是城邦的國王。當他們看到巴比倫帝國正受到上帝懲罰而瀕臨毀滅之際,並不是趕緊進去解救巴比倫帝國的危急,而是在遠處觀望。作者用「看見焚燒著她的煙」來形容該城受難的情景。而「為她哀哭」,也可說為自己難過,因為往後不能再像以往過奢華的生活,或是過去認為最具榮譽感的盟邦成員,如今都因為火燒而消失、毀滅了。
第十節的「慘啦!慘啦!」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指「禍哉!禍哉!」(參考以賽亞書五:8、11、18、20)。表示並不是在為該城的毀滅哀傷,而是面對審判來臨時,感到憂心重重之態。
請注意,第十節這裏特別提到「還不到一個鐘頭」,表示時間又縮短了,可看出上帝懲罰的時刻立即縮短得很快、緊迫。換句話說,榮華富貴只不過是瞬間的享受而已。而上帝懲罰的時刻之快,幾乎讓人即使想到要預防或是預測的機會都沒有。這也是在回應第十六章十五節所提到的,要「儆醒」。不僅對正在受難中的信徒有鼓舞和警惕作用,讓他們知道審判隨時會來到,不要失去堅持到底的信心。
從第十一節開始直到第十六節,都是借用商人所敘述的內容,來說明巴比倫帝國毀滅的慘狀。
為甚麼會說「再也沒有人來買他們的貨品了」這句話?因為當時羅馬城可說就是整個歐洲和中東世界的中心。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也是在形容羅馬就是當時歐洲貿易的中心一樣,所有的商賈都會往這該城去。這些商人看到該城被毀,也等於他們看到他們可能擁有的產業、賺錢的機會都消失了,是因此而難過。
第十二至十四節等三節提到詳細的貿易商品名稱。將這三節所提到的內容與以西結書第廿六至廿七章,發現內容很接近。也從這三節所描述的商品內容,可看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繁榮、興盛。我們將之分成六大類:
一是金銀珠寶類:包括有(1)金、(2)銀、(3)寶石、(4)珍珠等。
二是高級服飾類:包括有(5)麻紗、(6)絲綢、(7)紫色,和(8)朱紅色衣料等。
三是高級藝術雕刻飾品:包括有(9)香木、(10)象牙、(11)木器、(12)銅器、(13)鐵器、(14)大理石等。
四是高級香料:(15)肉桂、(16)香料、(17)香、(18)香水、(19)乳香等
五是食品:(20)酒、(21)油、(22)麵粉、(23)麥子、(24)牛、(25)羊等。
六是生產力(工具):(26)馬、(27)馬車、(28)奴隸、(29)人口等。
從以上所列舉的項目中,我們特別注意到第(28)和第(29)兩項是「奴隸」與「人口」,這表示當時羅馬帝國時代,有人口販賣的情景。作者有意表示這些都是違背人性的商業行為。這些奴隸有的是因國家打仗輸了被俘虜而來的。在啟示錄作者約翰的時代,羅馬城的奴隸總數已經佔該城人口總數高達一半以上,其實,這也是後來導致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人口的販賣與貧窮有密切關係,例如購買強壯的農民、工人參與競技場的競賽,但這些競賽與人命的生存與否有關。
第十四節,這些在當代看為貴重、有暴利可圖的商機,這些商機就是以上所記載當時最熱門的貿易項目,但所有的這些都將在上帝忿怒的懲罰之下,一夕之間消失殆盡。
第十五節,這些商賈也是和那些只會說諂媚之言的附庸君王一樣,只是「遠遠地站著」,而並不是如同看到自己寶貴的財物因有所損傷而急著要冒生命危險去搶救,他們「遠遠地站著」觀看,可能表示兩種意義,其一是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搶救,因為災難之大是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其二是他們已經驚嚇到不知所措,或是因為知道這是來自上帝的懲罰,沒有能力去阻擋。
第十六至十七節a,「慘啦!慘啦!這大城啊」,可參考第十節君王們在驚嚇中的呼叫聲。也是一樣強調上帝懲罰的急迫,在時間上同樣是縮短到「還不到一個鐘頭」而已,讓這些商賈們就算想要進行搶救他們財物的機會都沒有。

第十七節b至二十節:
17b所有的船長、旅客、水手,和所有靠海謀生的人遠遠地站著。18他們看見了那焚燒著她的煙,就喊叫:「哪一座城可跟這大城相比!」19他們拿灰塵撒在自己頭上,哀哭著說:「慘啦!慘啦!這大城啊,凡有船航行海上的人都靠她發財。還不到一個鐘頭,她所有的一切竟都喪失了!」
20天哪,要歡喜!因為她毀滅了!上帝的子民、使徒和先知們哪,要歡喜!因為上帝已經替你們伸冤,懲罰她了。

這段經文是用水手的哀嘆聲來描述他們所看到的巴比倫帝國毀滅之慘狀。作者先從君王到商賈,再從商賈到水手,這樣的寫法都說明了整個社會犯罪的情況,是一種帶狀型的墮落關係,也就是上自君王、下至倚靠勞力生存的水手都一樣犯罪、墮落。但另一方面也可說是不論何種階層的人,看到巴比倫帝國的毀滅,都會嘆聲連連,大家都會眼睜睜地看著該帝國的淪陷,卻沒有人能夠出手救助或是參與搶救。因為這懲罰是來自上帝極大的忿怒所致之結果。
第十七節b句至十八節,這些水手也一樣,都是「遠遠地站著」,他們無法靠近,即使他們擁有最好的勞力(可說是行動力最強、勤快),也是當代社會最有運輸力量的象徵,也是一樣,看到大城的毀滅都無能為力。
第十九節,在這三類不同的人群中,只有這些航行的水手「拿灰塵撒在自己頭上」而哀哭(參考以西結書廿七:30)。為甚麼是這樣?很可能就是當他們看到過去繁華的城市毀滅時,第一個反應就是以後將無法再像過去那樣,航行來往於這個富遮、繁榮的城市,使他們覺得像是失落甚麼似的,感到生命的虛無、渺茫,因此,用灰塵撒在自己頭上,也表示著自己生命的卑賤,因為看不到未來日子的目標,好像生命將失去了倚靠一般。
同樣地,這裏也用「還不到一個鐘頭」這句話,也說明了比想像中的快,原本擁有的財富如今都已成泡影。
這裏提到「使徒」一詞,這是指耶穌的門徒(參考使徒行傳一:21—22),也是第一次提到有「使徒」受害。這裏雖然沒有提到有哪些使徒已經受難,但已經知道的,包括有雅各(參考使徒行傳十二:2)、彼得、保羅等人都已經可以確定遇難了。

第廿一至廿四節:
21接著,有一個強壯的天使舉起一塊像大磨石那樣大的石頭,拋到海裏去,說:「大城巴比倫也要這樣被猛烈投下,永遠不再出現。22你再也聽不到琴師樂手的音樂和吹笛吹號的聲音。各種手藝的技工再也找不到了;推磨的聲音再也聽不到了。23燈光再也不發亮了;新郎新娘的輕言細語再也聽不到了。你的商人都是世上最有勢力的人;世上的人也都被你的邪術迷惑了。」
24巴比倫受懲罰了,因為在這城裏發現了先知和上帝子民的血;是的,所有在地上被殺的人的血都在這城裏發現了。

這是另外一個異象,這段經文所描述的情景可參考耶利米書第五十一章六十至六十四節,都是在描述巴比倫帝國的徹底毀滅,如同把大磨石丟入海中、沉入海底一樣。
第廿一節,所謂「大磨石」,是指必須用驢或馬來拉才能帶動的巨大磨石,這種大磨石通常僅用在大磨坊裏,只有王公貴族家裏才會有這樣的設施,因為人口多,要吃的量也大,才需要用馬或是驢來拖磨石碾麥穗。作者在這裏用「大磨石」來象徵著帝國。這個新出來的異象說有強壯的天使,他的能力可以舉起大磨石,並且將之拋到海裏,用此來象徵著羅馬帝國已經被上帝的使者給拋到海裏,沉入海底,不可能會再重新興旺或是浮出水面。且天使在拋擲這大磨石時,是「猛烈投下」,而不是輕輕地放下,是用最大的力量拋擲下海去。這就像先知耶利米將所寫的書和石塊捆綁在一起,然後將之丟進幼發拉底河一樣(參考耶利米書五十一:)。
第廿二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廿四章八至九節,以西結書第廿六章十二至十三節。過去歌舞昇平的景象將全部消失,不再看得見、聽得到。樂師、手藝技工等,這些可說是羅馬帝國最興旺之時代,最為流行的手工藝和藝術。在皇帝奧古斯都的時代,羅馬幾乎就是當代歐洲世界文藝、藝術的中心。這裏說連推磨的聲音也聽不到了,那是在表示原本人口很多,處處餐廳、飯店、住家,都充滿著人潮,宮殿裏的賓客幾乎天天都有,宮中的僕人為著預備宴會佳餚的需要而忙碌,因此磨坊中也因為要應付眾多食客忙著碾麥子的磨石聲。可是,現在已經成為廢墟的城市,當然就聽不到這些磨石運轉的聲音了。
第廿三節,這節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廿五章十節。說出懲罰的結果,是過去這種繁華的景象已經消失,最具體的就是沒有婚姻的喜宴。也沒有燈光,換句話說,這城幾乎已經是沒有人居住,或是已經貧窮到連點燈的能力也沒有。
所謂「新郎、新娘的輕言細語」,指的就是淫亂時那種歡愉的場合,也是犯罪的樣式。那些過去在這種淫亂場合出現的商場富賈,以及名流顯要在淫亂、苟合時發出的聲音。除了隱喻著性行為的氾濫之外,也同時說明偶像神明崇拜的興盛。因為新郎和新娘也在表示著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如同夫妻一般。
第廿四節也是在回應第六章十節所描述那些在祭壇下呼喊的聲音。這節說明了巴比倫帝國毀滅之因,就是因為這城殺害了上帝的先知,以及滿佈上帝子民的血,說明了巴比倫帝國迫害上帝的僕人和子民,這也是上帝認為最不能原諒的原因。再者,除了上帝的僕人和祂的子民外,包括所有被殺害的人,都是上帝伸冤的對象。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信仰的事必須很清楚,不能含糊其事,因為信仰是牽涉到生命的問題,必須謹慎且慎重其事。

我們看到啟示錄作者在這一章逐一地提出許多商賈富豪、王公貴族、親王,甚至連最有運輸能力的水手們,都只能在看到審判來臨時,遠遠地看著,然後用悲慘的聲音說「慘啦!慘啦」這樣的驚嘆聲,卻對發生在他們身邊被毀滅的悲慘景象毫無出手救援的能力。這樣的描述已經很清楚地在告訴我們:當上帝的審判來臨時,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失去殆盡,甚至我們過去認為最有能力的也是一樣,一點點作用也沒有,這些在人看來最有能力的,都將成為只有悲歎的聲音而已。
信仰的事就是這樣,是一件很嚴肅的生命問題,是生命中的大事,絕對不要馬虎其事。因為這牽涉到上帝的救恩和審判,因此,有認真準備與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且是值得省思的信仰課題。
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有信仰上面臨抉擇的時刻,雖然今天的時代除了少數幾個伊斯蘭教的國家之外,已經不再有像過去聖經時代那樣,對基督徒採用極其殘忍的壓迫手法,但也因為這樣,越來越少基督徒會認真思考信仰在他的生命有何意義?而今天的基督徒已經不再像過去早期的基督徒那樣,認真學習聖經的教訓,也用心在遵行聖經的教導。更嚴重的,就是將社會流行的錯誤觀念帶入教會中,使教會越來越不像基督教會,而是更像一個「宗教俱樂部」,這才是真正的危險。也因為這樣,今天的基督徒或是基督教會,都必須認真思考這樣的問題:到底信耶穌基督對生命有甚麼意義?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甚麼?這才是真正需要勇敢面對的信仰課題。而當我們用認真的態度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就會如同陷入「壓迫」的環境中。
為甚麼會這樣?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當我們面對「信耶穌基督對生命有甚麼意義」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將自己的心靈剖開自問,這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這樣自問,也等於在進行自我審判一樣。而且當我們開始面對「教會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面臨一個攤牌情況:教會和一般社會團體的差別在哪裏?教會在福音的事工上有甚麼好見證可言?我們必須在一般社團和信仰團契之間有個明確的抉擇,也必須在福音事工上和一般社團的活動上有所區隔,這種區隔往往會讓我們感受到痛苦,甚至不解。
我印象相當深刻的一件事:以前有一間教會開辦幼稚園,賺錢甚多。大家都很高興。但幼稚園的教室擠著滿滿的小孩,我一看就覺得很奇怪,而且老師們很散漫。我提醒這間教會長執們說,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教會開辦幼稚園,最主要是希望能搭配基督教教育的素材在裏面,若是沒有,幼稚園存在的意義就失去了。更重要的,教會若是辦幼兒教育,就應該辦最有品質、最好的學習環境。我提出所看到幾個嚴重且錯誤的現象,不應該因為賺了錢而滿心感謝,且還在祈禱中獻上感謝。結果有一個長老聽了我這樣說,很不以為然地表示說:「我不懂,為甚麼可以賺錢的機會,卻擺著不賺,這樣辦幼稚園有甚麼用?」我很坦白告訴他們,若是為了賺錢而辦幼稚園,這樣的幼稚園不應該在教會裏存在。因為教會不是事業機構,不應該成為賺錢的地方。因此,該教會長執會必須面臨一個重要的抉擇:在賺錢和信仰良知之間做個抉擇。而我們知道讓可賺錢的機會平白從手中消失,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而這事也成為該教會長執們做抉擇時心中的痛。有一個長老跟我說,他整夜都睡不著覺。
啟示錄作者寫作的時代,信仰的抉擇往往是和生死有關,我們今日的時代卻經常面臨財富利益的衝突。我還記得在一九九二年,我第一次去美國長老教會總會訪問,我就向他們提出這樣問題:當美國政府在國內推動禁菸的時候,美國的香菸卻大量外銷到亞洲、南美,以及非洲這些國家去。且當美國全年度香菸銷售收入減少三個百分點時,外銷香菸卻多出了六個百分點。而美國的基督教會差派甚多宣教師到這些被傾銷香菸的國家傳福音,我問美國長老教會的代表:這到底要告訴教會的意義是甚麼?當美國長老教會推派宣教師在世界各地傳福音時,有沒有對外銷香菸的事提出反省?
我之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教會經常接受這些財團的捐獻,這些龐大的捐獻經常讓我們眼花撩亂,甚至會亂了我們對信仰的堅持,這樣的奉獻到底對教會有利或是有害?我們讀啟示錄,應該有這樣的反省:在上帝的信息中,我們要不要堅持下去?要不要在生命冊上留下名字?或是要選擇與有權勢的人一同為伍?若是與世上有權勢的人同為一夥,我們就要有這樣的準備:當審判來臨時,我們也將被列在嚴厲懲罰審判的名單中,而不是在生命冊上。

二、不要以目前看得到的繁榮景象當作是上帝的祝福,也不要以為科技可以勝過所有一切。沒有謙卑的心,只會為人類的生存帶來更大的災禍而已。

在所讀這章的第二十節,也可以說是整本啟示錄最重要的一節,因為這一節說明了作者寫這本經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受難中的信徒,上帝伸冤的日子終於來到,迫害者羅馬帝國終於毀滅了,所有曾遭受到迫害的人都會因此而大聲歡呼。與先前所有繁榮景象中享受榮華富貴的商賈豪門貴族們發出的嘆息聲,呈現出強烈的對比。我們看到作者從「地上諸王」開始說起,然後接著就是那些豪門商賈的感嘆聲,緊接著就是那些穿戴滿身珠光寶氣的富豪,嘆聲連連,最後就是最有運行能力的人也一樣,他們過去都生活在很富貴的環境中,陶醉在自己事業、職場的成就上。但現在因為上帝出手為那些受到他們掠奪、販賣為奴的人伸冤,使這些過去受難的人獲得了獎賞,因此,他們會大聲歡呼,用歡喜、雀躍的歌聲頌讚上帝的公義。相對的,對這些犯罪甚重的強權統治者,以及迫害上帝子民的人,上帝對他們嚴厲的懲罰已經出現,且是給予「加倍」的懲罰。
不久以前有一齣影片「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相當震撼人心。這齣影片在描述先進國家的科技非常進步,進步到可以為所欲為。有一天,有專門在研究環境變化的科學家向大家提出報告,說因為工業發展的結果,已經有嚴重的生態變化出現,應該要注意,且必須馬上有個約束,否則大災難可能會爆發。
參加會議的這些代表就問這位發表演說的科學家,若是真有大災難來臨,那大概會是甚麼時候?他說可能一百年或是兩百年。大家一聽都笑了,甚至認為那是很久以後的事。這位科學家很快的補上一句話說「也可能隨時會發生」。但沒有人會聽他最後這句話。
這位科學家就是曾在南極進行生態研究工作,發現南極的冰山已經在移位,且發現有快速融化的現象才會提出這項警告。但是卻不被人注意,且美國副總統都認為他是危言聳聽,攪亂民心,甚至對他的言論嗤之以鼻。他則是對副總統這樣的態度很不滿,也用很不客氣的態度回應他。結果他的機構之研究經費隨即受到刪減。
可是就在這件事過後不久,氣候突然在瞬間發生了大變化,冰山融化使海水急遽增加而淹蓋了紐約等美國中北部地區所有城市,且更嚴重的,就是因為冰山的倒塌,加上大氣層遭到破壞,整個大氣的溫度急遽下降。美國政府才發覺這位科學家所提出的警告是真實的,總統隨即下命令,要人民趕緊往南部遷移,居住在北部的人民大量南遷,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位於美國南部鄰國的墨西哥這個國家。他們怕養不起這麼多的美國難民,於是緊急關閉了邊界。美國政府為了趕緊疏散人民,就趕緊宣佈所有墨西哥積欠美國的所有債務,一筆勾消,以換取墨西哥政府將邊界再次打開,使美國難民得以存活下來,連美國副總統都是跑到墨西哥去避難、辦公。
後來,在大災難過後,整個自然界又恢復了原有的秩序。但美國已經有一半的土地淹沒在水中。
其實這齣影片就是在描述不久前世界各國都簽署通過的「東京議定書」之成立的背景,就是要世界各國嚴厲管制生產物品在工業上所排放出來二氧化碳的量數。也透過這齣影片,在勸告大家生活必須節制,不要浪費。同時更重要的,就是在提醒大家,不論人是怎樣聰明,比起整個宇宙世界,人都是很脆弱的,因此,要有謙卑的心看整個世界和我們的生命,這樣,我們才會知道珍惜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因為這是上帝賞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不要一味的奪取、佔有,而要知道愛護和分享。
確實是這樣,不是科技多麼發達,就能使人要甚麼有甚麼,而是人需要用更謙卑的心看生命的問題,才會發現人的軟弱和上帝的慈愛。這樣,人才能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存下去。
(講於二○○五年六月十二日)

中华圣网制作,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