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七封信给七个教会 1章4节至3章
 第一幕:七封信给七个教会 1章4节至3章

那在七金燈台中間,拿著七星的榮耀人子寫信給各教會(1:4-20)

相信啟示錄原本是一封寫給亞西亞地區的七間教會的信。新約中所指的亞西亞是羅馬管治下的一個省份。它的範圍包括小亞西亞以西的海岸,地中海的沿岸地區;內陸的地方則包括弗呂家(Phrygia),每西亞(Mysia),迦尼亞(Caria)和呂家(Lycia);而它的首都是別迦摩。

   

「七個教會」。這七個教會的名稱有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深信當時在亞西亞的教會不只這七間。其他的教會有歌羅西(西1:2);希拉波立(西4:13);特羅亞(林後2:12;20:5);米利都(20:17)。還有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Ignatius)在其信中所提及的馬內夏(Magnesia)和他拉勒(Tralles)教會。

為何約翰(或人子)只寫信給這七個教會呢?有三個可能:一. 這七個教會是位於七個郵政區的中心所在,容易把他們聯通起來,當一個教會接到書信之後,很容易便可以把它轉達到其他地區的教會去。二. 約翰與這七個教會有特殊的關係,或者這七個教會一直是他所牧養的教會。三. 發覺約翰對「七」這個數目特別喜歡。「七」這個字出現過五十四次。翻查當時的背景,當時的人認為「七」字是個完全的數目,可能約翰使用這個意念貫串整個啟示錄。

如果是第三個意思,有人便提議說雖然約翰是寫信給七所教會,但他的目的其實就是要寫信給歷世歷代的教會。

 

「昔在、今在和以後永在的」。約翰再次以出埃及記三章十四節的神的話肯定了這「啟示」和「祝福」。相信約翰寫啟示錄的日子是一個恐怖的時代:只有永不改變的神,才是眾人的盼望。

 

「七靈」(1:4-6)應該是指「聖靈」。約翰寶座前的「七靈」代替「聖靈」(3:1;4:5;5:6)。一般的解釋認為有兩個:一. 它是指聖靈與祂的七重恩賜,像賽11:2所形容的。二. 它是指聖靈的七種活動功能。那裏有七個教會,然而聖靈在每一個教會中,都可以藉著祂的同在與大能而彰顯出來。故此七靈是象徵聖靈所賜的完全恩賜,和祂普世性的臨在。[1]

 

「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裏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作者以三個偉大的名號加諸耶穌基督的身上。指明祂是我們可以倚靠的見證(18:37),祂是在死亡裏頭生的一位(Prototokos可作頭生(耶穌勝過了死亡,復活成為將來復活信徒的頭生的,或可作長子,得以承繼父親的名譽和權勢),祂是世上君王之首。對應詩篇八十九篇第廿七節:「我也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這裏有意指出耶穌基督就是彌賽亞了。

「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這裏從另一個角度去描述耶穌為人類所做的一切。

一.     基督深愛我們,以自己的寶血來作代價,把我們從罪惡捆縛中釋放出來(5:9;3:13;4:5)。約翰在這裏也是使用兩個動詞去表達:耶穌(loves現在式)我們(說明神在基督裏時刻愛我們),並且把我們釋放(set us free過去式)(說明基督過去一次藉著十字架釋放了我們)

. 耶穌使我們成為國民,作神的祭司。出於出埃及記十九章六節:「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指明藉著基督,信徒成為了神揀選的子民,也擁有祭司的身份。在舊約,只有祭司才享有來到神面前的特權。藉著耶穌,現在人人都可以直接見神。

 

「看哪、他駕雲降臨(1:7)基督從榮耀中再來是恐佈世代中信徒的盼望。

新約作者是從但以理的異象而得著啟發,想像人子將來是駕著天雲而來的(7:13-14;13:26;14:62;24:30;26:64)。歷代以來的信徒,無論遇到怎樣的逼迫,都因著這一個盼望,而得安慰和力量。這些話是指猶太人和羅馬人而說的,因為他們把耶穌釘死(「連刺他的人」。但是每一個世代的人,都因罪的緣故,把耶穌一再的釘在十字架上。

這段談話是以兩個感嘆詞作結朿:「這話是真實的!阿們!」一個希臘文「是」(nai),加上另一個希伯來文「但願如此」(amen)

 

「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1:8)作者在這裏以精妙的詞語描寫神的屬性。阿拉法(Alpha)是希臘文頭一個字母,而俄梅戛(Omega)是最後一個字母。從阿拉法到俄梅戛,這句話表示整全的意思。神是「今在、昔在和以後永在的」,說明神是永恆的。當然,作者也有意表達說明現在神是所當信賴的;並且在將來無論是甚麼事情,或是在甚麼時候,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把我們與祂分隔開。神是「全能的」(pantokrator)。「全能者」在新約一共出現過九次,八次在啟示錄(1:8;4:8;11:17;15:3;16:7,14;19:15;21:22)。舊約的「萬軍之耶和華」也使用同一個字(9:5;12:5)。這個也時常用來描寫一位統治萬有者。是否作者有意指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正要起來打擊基督的教會就不得而知。不管怎樣,全的神,祂無時無刻在掌握著萬有。約翰最後堅持說:「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19:6)

 

「我約翰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1:9)約翰並沒有以任何正式的名銜來介紹自己,他只說自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患難中有分的。約翰將「患難、國度、忍耐」三個字連在一起。患難(thlipsis)是指巨大的壓力。在新約,這字通常指因迫害所帶來的壓力。忍耐(hupomone)2指一種剛強和克制的精神。從這些形容,可見當時基督徒的處境,似乎信徒正在面對迫害所帶來的苦難。當然,初早期信徒在逼迫中,卻對「國度」(basileia, 天國)滿有盼望(24:13;14:22;2:12)

 

「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1:9)約翰告訴我們,當啟示錄的異象臨到他的時候,他是在拔摩島。根據初期教會的說法,認為他是在羅馬皇帝多米田(Domitian)統治時,被放逐到拔摩島的。估計是在九十四年被放逐,九十六年被釋放。[2]

拔摩島是個荒蕪的小島,島長十哩,寬五哩。距離小亞西亞海岸(以弗所)約有四十哩。航海者有時從羅馬往以弗所,拔摩島便是一個避風港。

把犯人放逐荒島是羅馬政府一種作法,而且多是用來對付政治犯。放逐者一般不會受虐待,也可以隨意在島上活動。(也有學者認為約翰並沒有像其他政治犯一樣,必須受許多的限制和苦楚)。從拔摩島上觀海,景象是奇觀的。

 

「當主日我被聖靈感動(1:10)。相信這「主日」是指一般基督徒所講的主(禮拜日),而不是「主的日子」(指那審判的日子)。「主日」在初期教會是紀念耶穌從死裏復活的日子。基督徒喜歡在那日舉行崇拜聚會(十二使徒遺訓14:1; 伊格那丟的Magnesians9:1)。基督徒到了第二世紀初期的時候,已完全放棄了在安息日崇拜的習慣。[3]

約翰「被聖靈感動」這句話的意思相信是指他進入一個特別的境界,進入一個永恆的世界中(3:12)。「號角」聲是新約慣用的字句(24:31;林前15:22;帖前4:16;參出19:16)。一般指神的吩咐。

 

「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1:11-13)現在是約翰所見的第一個異象。他說他轉過身來便看見七個金燈台。關於「七個金燈台」有三個背景:

. 約櫃有一個精金的燭台,它有六個枝子,左右各為三枝,還有七個燈盞(25:31-37)

. 所羅門王聖殿裏面的一個景像。裏面有兩組精金燈台,右邊五個,左邊五個(王上7:49)

. 撒迦利亞的異象:「一個純金的燈台,頂上有燈盞,燈台上有七盞燈,每盞有七個管子。」(4:2)

 

   在撒迦利亞書,七個金燈台(一座)代表以色列國(相信以色列是以國為單位),此處七個獨立燈台,代表七間教會(以個別地方性的教會為單位)。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會發光。

 

在燈台中間,他看見一位像「人子」的。這和但以理書七章十三節的景像相似。從福音書耶穌時常使用「人子」的說話中,相信這位「人子」指的是彌賽亞。約翰引用這個異象,目的是要表明他是從耶穌基督領受這個啟示。這個人物「身穿長袍,直垂至腳,胸間束著金帶」。「長袍」一般指大祭司的長袍(28:4;29:5;16:4)。大祭司就是一位可以面見神的人,而且也可以替別人作引導來到神面前。似乎有意表達耶穌在天上仍然擔當大祭司的職份。另外,長袍也可指君王的衣服。基督是祭司,同時也是一位君王。

 

「他的頭與髮皆白右手拿著七星(1:14-16)這裏似乎約翰用了舊約描寫神的稱號,加諸復活的基督身上。「祂的頭與髮皆白,如白羊毛,如雪」,這句話在但以理書七章九節是用來描寫那位亙古的全能者,也指神的純潔。「眼目如同火焰」。如但以理書十章六節的形容。「祂的聲音如眾水的聲音」在以西結書四十三章二節是用來描述神自己的聲音的。「腳好像在爐中鍛鍊光明的銅」可能是取自但以理書十章六節或以西結書書一章七節。我們在這景像中看見兩件事:銅是代表力量,祂就是一位恆久不變的神;明亮的光輝是代表速度,這就是說神的雙足走得很快,不但可以替祂自己做事,而且當人犯罪的時候,祂立刻便會前來施行懲罰。「祂手拿著七星」在舊約,只有神自己才是眾星的管理人(38:31)「口中兩刃的利劍」。一般指神的話有審判的能力(11:4;29:2;4:12;帖後2:8)「面貌如同烈日放光」。聖經多處有如此對神的記述(5:31;17:2)。「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出自以賽亞四十四章六節。「我是那存活的」可能是約書亞三章十節、或詩篇四十二篇二節,指那永活的神。「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一般相信是當時猶太人對神的談話。認為死亡有一道門(9:13;107:18;38:10);而基督持有這門的鑰匙。的確,耶穌基督已經廢掉死亡,藉著福音的緣故,人可以進入永生。

 

「我一看見,就仆倒在祂腳前,像死了一樣」。一般形容人面對神有的反應(1:28;3:23;43:3)

 

「論到你所看見……的奧祕.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燈臺就是七個教會」(1:20)

「奧秘」(mystery),在這裏,主耶穌把七星和七個金燈台的內在意義向我們解明。七個金燈台代表七個教會。好像說教會像燈台,藉著耶穌基督,教會可以發光。

「使者」(原文angelos「天使」)。這是一個難解的字眼。有不同的解釋:一. 可以解作使者。認為各教會有自己的使者,他們接受約翰的信息以後,隨即把這信息帶回自己的教會去。如果是這樣解釋,那它和其他啟示錄中五十多次「天使」的用法就不一樣了。二. 有人提議「天使」這個字可以解作教會中的主教。這樣的解釋指出當時是教會的各主教湊聚一起和約翰晤面,而約翰所寫的信或許是分別送給各教會的主教。這個解釋也不錯,但是問題與前者一樣,就是把「天使」的用法變成指的是人,而約翰從來沒有在其他地方以這個名詞來稱呼人的。三. 又有人提議這個字解釋作守護天使。在猶太人的思想觀念中,每一的個民族都有一個職司管理的天使(參但10:13,20,21)。如果是這樣解釋的話,難題是為甚麼各教會要受責備呢?不是有天使守護的嗎?該責備的是那位守護天使了。. 認為天使乃是教會理想之化身,而教會理想之化身的天使要向教會說話,為的是要教會恢復正統。我們無法確定那一個解釋,或者最後的一個解釋比較適合。

 

    「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所看見的」(eides, 過去式aorist)是指第一章所描寫的事;「現在的事」是指給七教會書信容;「將來的事」是指第四章之後所發生的事(按末世觀的觀點來看)

 

以弗所教會--不可丟了起初的愛心(2:1-7)

以弗所排在第一位相信它是亞西亞省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大的港口。是羅馬官員和商人常到的城市。在古希臘時期就極繁華興盛。有著名的羅馬法庭,而亞西亞省的運動會,每年都在這裏舉行。以弗所是亞底米神(Artemis, 多乳頭的神像)的崇拜中心;亞底米也被稱為以弗所的戴安娜女神(Diana of Ephesians)。亞底米神廟是古代七大建築奇景之一。有一百二十條圓柱(每支柱高六十呎)。亞底米神和她的神廟在以弗所人民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廟中有數百位女祭司,她們都是宗教的妓女。以弗所也有多名羅馬皇帝的神廟。除了神廟,以弗所也是一個迷信中心,有許多術士在此占卦賣符。簡單的說,以弗所是個罪惡和道德敗壞的地方。

保羅在以弗所留下工作最長時間(20:31)。提摩太(提前1:3)曾是傳道人。亞居拉、百基拉和亞波羅曾在那裏牧養(18:192426)。相信亞居拉夫婦在那裏退修(提後4:19)

相信約翰後來成為以弗所教會的一位領導人物。傳說約翰把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帶到以弗所,而後來她便在此地下葬。

{\Section:TopicID=134}

約翰寫信給以弗所教會,首先以兩個景像去描寫復活的基督:「祂右手拿七顆星」。就是說祂把教會握在祂的手中。「祂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金燈台就是指教會。這句話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基督在教會中間/裏頭,不斷的工作。

接下來就是以弗所教會的描述。

. 稱讚以弗所信徒的勞碌。基督徒為基督的緣故,甘願辛勞忙碌。保羅為了福音事工勞碌(林前15:10)

. 稱讚以弗所信徒的恆久忍耐。恆久忍耐(hupomone)是一種堅忍。

. {\Section:TopicID=135}稱讚以弗所信徒曾經把邪惡的人加以試驗,並且證明他們是說謊話的。深信在早期教會,經常有邪惡的人前來攪擾教會。耶穌和保羅都曾這樣警告(7:15;20:29)。「試驗」是要看清楚那些自認充滿神的靈的人的真面目,試驗他們是否接納道成肉身的全部信仰(約一4:1-3;林前14:29)。耶穌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7:15-20)

 

然後才是主耶穌的責備:

「失去了當初的愛心」。可以指失去了當初對神的熱心,或失去了當初兄弟姐妹般熱誠的愛心。

{\Section:TopicID=136}主耶穌也提出三個補救的步驟:

. 回想。回想當初愛主的熱心。

. 悔改。指從錯誤的行為中回轉過來。

. 行出來。由悔改而生的傷痛,驅使人去行動。

 

{\Section:TopicID=137}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主耶穌也讚揚以弗所教會能夠恨惡這異端(2:15)。相信尼哥拉黨與那些服從巴蘭的教導的是同一類人。用來指邪惡的教師(25:1-5;31:16)。多數學者認為尼哥拉黨是尼哥拉的跟隨者。尼哥拉是初期教會七位執事之一,是在安提阿歸信的猶太教者(6:5)。相信後來尼哥拉誤入歧途,成為異端。初早期教有多份文件都說尼哥拉一黨的人過放縱和淫亂的生活(愛任紐《反異端論》Against Heresies 1:263, 希坡律陀《駁斥異端論》Refutation of Heresies7:24, 使徒章則》The Apostolic Constitutions 6:8,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雜論篇》The Miscellanies 2:20)

 

「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喫」。主耶穌也指出得勝者的賞賜。

一.     生命樹。吃了這樹的果子能使人有永生(2:9)。這棵樹真的成了能賜人生命的象徵。

. 樂園。樂園這一字,在舊約是用來描述美麗的花園(1:30;29:5;2:4,5)。在初期教會,認為人死之後,所有人的靈魂先要去樂園這個地方。這地方在天地之間,一直等到最後審判的來臨(俄利根De Principilis 2:6)。到了後期,基督徒對樂園的認識再沒有堅持這一個中間階段的觀念了。樂園和天堂相若。就如耶穌對那臨死前認罪的賊說:「今天你要同我在樂園了」(23:43)。反正去樂園的人都等於會去天堂。今日基督教對以上兩個觀念都不會反對。樂園即使是一個中間地段,也只是暫時性的。

 

士每拿教會--務要至死忠心(2:8-11)

{\Section:TopicID=140}士每拿是一個美麗的城巿,是一個海灣城,是許多商人雲集的地方。城後是柏哥斯山(Pagos),山上有廟宇和堂皇的屋子。這裏有美麗堂皇的宙斯廟(Zeus)廟,希婆神廟(Temple of Cybele),也供奉許多其他的神。除了神廟,也有提庇留王的廟。

士每拿也是一個文化藝術之城,有競技場和音樂院。還傳說著名的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是在這裏出生的。

相信當時在士每拿的猶太人特別多,而且具有影響力。

相信猶太人對士每拿的教會特別憎恨,原因是基督教吸取了許多對猶太教有興趣的人,並且從猶太教皈依基督的人也不斷加增。

初期教會著名教父坡旅甲(Polycarp)是士每拿的主教,他就是在士每拿的競技場被活活燒死的,當時是公元155年。

 

按信的內容,士每拿教會是處於試煉中。

. 患難(thlipsis)患難的希臘文原意是指在重量之下被壓倒。一連串的事件,為士每拿教會平添無窮壓力。

. 貧窮(ptocheia)。在新約中,貧窮和基督教往往是緊密相連(6:20;林後6:10;2:5)Ptocheia般指赤貧的情境。當時的基督徒受逼迫時要忍受貧窮,因為他們的財產被破壞或充公了(10:34)

. 下監。約翰預言他們將會下在監裏受苦。「十日」可能指一段短暫的時間。

 

進行迫害的就是猶太人。信徒受猶太人的迫害常有所聞(13:50;14:2,5,19;17:5)。猶太人被作者稱為撒但會堂的人(「一會」原文是sunagoge)。相信作者借用猶太人的會堂觀念,把它的意思扭轉過來使用。

雖然在這樣的迫害中,作者高舉基督的名號:

. 基督是「那首先的、末後的」(44:6;48:12)。對基督徒來說,這名號是一個極大的應許。無論是甚麼事情也好,基督總要與我們同在。

. 基督是那「死過又活的」。原文使用昔定過去式的動詞(aorist)來表達,指明一個在過去已經完成了的動作。這裏所指的自然就是指基督的復活。藉著勝過死亡並且復活的基督,基督徒一樣可以面對迫害。

 

這封信提出一個要求,這就是要人「至死忠心」。這一份忠心有時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去換取的。

最後,也提{\Section:TopicID=144}蒙應許的兩個獎賞:

. 生命的冠冕」。「冠冕」(Stephanos)(1:12;提後4:8;帖前2:19;彼前5:4)。不是指皇帝頭上所戴的皇冠,而是指與一些喜樂勝利相連的事情。這裏「生命」當然是指永生的獎賞。

. 「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猶太人或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家相信人死後,會暫時到一個所謂的中間地帶──「陰間」,等待最後的審判。之後惡人所受的刑罰就是「第二次的死」。果真如此,兩次死亡是必然發生的事情了。第一次身體的死亡是人人難免的;但是第二次靈魂的死亡就是那些邪惡者經過最後審判才會遇到的。意思是得勝的信徒不必再受最後的審判。

 

別迦摩教會--當悔改遵行正道(2:12-17)

按歷史的角度評價,別迦摩是亞西亞最偉大的城市。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別迦摩成為西流基王國(Seleucia Kingdom)的首都,在羅馬時期,別迦摩仍然是亞西亞的首都和行政中心。別迦摩城建立在一個山上,看見整個山谷,也望見遠處的地中海。別迦摩有最大的圖書館,羊皮紙一字是從別迦摩這個地方蛻變出來的(古代羊皮紙稱perganene)。她也有著名的醫院。宏偉的宙斯(Zeus)廟和祭壇就在山崖邊。記念宙斯帶領諸神幫助別迦摩戰勝。除了著名的祭壇,還有許多神廟。別迦摩是全亞西亞省敬拜該撒的中心。可能這樣,信中視迦摩為「撒但的座位」了。

關於「安提帕」這個人,聖經中沒有資料可尋。特土良曾說他是被放在一隻公牛的體內,然後被人用火慢慢烤死的。安提帕是忠心的「見證人」(martyr, 殉道者),就是殉道者(1:5;3:14也稱基督忠心的殉道者)

 

別迦摩受的責備是「服從巴蘭和尼哥拉黨人的教訓」,邪惡的教師,及放縱和淫亂。(詳細見給以弗所的信,啟2:1-7的討論,後來在給推雅推喇的信中再次見到他們)。基督在此禁止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基督要求基督徒過聖潔生活。聖潔生活是要求世界中分別出來,不是分隔開來(林後6:17)

 

基督發出警告,祂要用口中的劍去攻擊他們。希伯來書作者說過神的話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4:12),保羅則說:「聖靈的寶劍,就是神的道。」(6:17)。換言之,基督的劍就是基督自己的話了。基督的話能宣告人的罪;它能使人面對真理,承認自己的失敗而服從祂。

 

基督也應許那些得勝的人兩件事;

. 將「隱藏的嗎哪」賜給他。「嗎哪」一般指以色列民在沙漠缺乏食物的時候,神從天賜下嗎哪給他們吃飽(16:11-15)。後來猶太人進入迦南地不需要了。但是,猶太人一直相信當彌賽亞來臨時,會再把嗎哪賜給那些衪所揀選的人。[4]

. 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不容易解釋這觀念。有幾個可能性的解釋:一. 有拉比的記錄說,當天上嗎哪降下來的時候,同時也有寶石墜下來。換言之,這塊白石就是指神賜給祂的子民的珍貴禮物了。二. 古代的法庭中,判案的方法是把白石和黑石交給陪審員。黑石象徵有罪;白石則無罪獲釋。這個解釋就是說基督徒因耶穌基督的功勞,在神面前,已宣判無罪獲釋了。三. 在古代的競技中,贏得勝利的人便會從大會的主持人手中接到一塊頒贈的板塊。這意思就是一個基督徒像個獲勝的運動員,他可以和他的主分享祂的榮耀了。

至於新名的解釋,在舊約,當人接受一個新的崗位時,他便會換一個新名。當亞伯蘭接受神的應許,叫他將來成為眾族之父,便改名稱為亞伯拉罕了(17:5)。雅各在毗努伊勒與神人角力之後,便改名為以色列,因為他已勝了神(32:28)。以賽亞聽聞神對以色列族作出一個應許:「列國必見你的公義,列王必見你的榮耀,你必得新名的稱呼,這是耶和華親口所起的。」(62:2)

 

推雅推喇教會--當持守聖潔等到主來(2:18-29)

{\Section:TopicID=153}這是七封信中最長的一封,但收信的教會卻是七個教會中最不重要的一個。但是推雅推喇所面對的問題,與亞西亞省其他基督徒的遭遇大致相同。

推雅推喇是在黑馬(Hermes)和該基斯(Caicus)兩條河流的交匯地點。一條橫跨亞西亞的公路經過這裏,是許多商人停駐歇腳的小城。按位置來看,推雅推喇算是一個商業城市,但也是一個軍事據點。推雅推喇並非是一個崇拜該撒的中心,也沒有敬拜希臘諸神的風氣。有學者相信,當時推雅推喇有染料工業和羊毛業。徒16:14所記述的呂底亞,就是一位經營紫色布疋的商人。她是由推雅推喇來的。我們相信當時的信徒在面對這樣的商業社會時出現一些張力,例如,在商業的場所容易發生淫亂和祭偶像的事情。正是這封信的中心內容。

 

信中描寫基督的景象:他「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的銅」。如同但10:6的描寫。雙目如火焰可能指忿怒,腳像光明銅可能指基督持有不可動搖的大能。

信中也有稱讚。「愛心、信心、勤勞、忍耐所行的善事」。這些字詞,是以配對的修辭形式寫出來。「愛心」配「勤勞」:說明殷勤的服待是從愛心而來;而「恆久忍耐」是出自「信心」(原意忠誠”)。「所行的善」可指當時信徒對教會的捐輸,或施捨給窮人的金錢。

由此可見,推雅推喇的教會一直有這些好行為,但是,耶洗別的影響使教會陷入極大的危機,受主的責備。基督也吩咐說「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

 

信中的責備也清楚描繪。

「耶洗別婦人」。我們對她一無所知。從信中只知道她是教會面對的破壞力量,引誘信徒和世俗的標準妥協。也相信她是由教會出來,或者是教會中的一位領袖,或是領袖的妻子。她自己宣稱是一位女先知,這點我們並不覺得稀奇。新舊約中皆有這樣的女先知(米利暗(15:20)、底波拉(4:4)、戶勒大(王下22:14)、亞拿(2:36)、腓利的四個女兒(21:9))

她有舊約{\Section:TopicID=154}「耶洗別」的背景,我們對她的認識也更容易掌握。耶洗別是以色列王亞哈的妻子(王上16:31)。她是西頓王的女兒,引誘以色列人拜巴力神。歹毒心腸,迫害業主拿伯(王上21)。而她遺留下來的惡名,就是「淫行邪術」的婦人(王下9:22)

如果是這樣,推雅推喇的耶洗別婦人並沒有存心毀滅教會,她只不過想把別的生活方式帶進教會來。

{\Section:TopicID=156}耶洗別帶給教會兩樣行為:「吃拜祭偶像的肉」和「淫亂」。

「吃拜偶像的肉」是當時信徒常遇到的問題。當時社會許多慶典或宴飲都會祭拜偶像,也邀請所有的人吃祭偶像的肉。保羅曾禁止信徒這樣作(林前8)。另外,當時肉店中出售的肉類,可能是先拜祭過偶像的。初期教會的信徒也有不買這些肉類吃的習慣。

「淫亂」。不能肯定這是指不道德的濫交,或靈性上對神的不貞(34:15-16;54:5;3:30;9:1)

 

另外,還有「撒但深奧之理」。這和保羅所講的「神深奧的事」(林前2:10)成對比。相信指當時不正統的教導,或異端邪說。

不肯悔改的人,便會「叫他病臥在床」。相信只是一般的含意,不帶特別的含意。或者要指明犯罪的人,尤其是淫亂的人,身體被敗壞了而需要病臥在床。

 

對於忠心的信徒,基督也應許得獎賞:

. 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觀念來自詩2:8-9「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匠的瓦器摔碎。」這是一首彌賽亞的詩篇,指明詩中的彌賽亞,祂要起來殲滅所有的仇敵,把神的統治擴展到地極。

. 把晨星賜給他」。有幾個不同的解釋。可指首次復活的應許,就如晨星經過黑夜,繼而升起。或可指戰勝了魔鬼,因衪從天上的攻戰中墜落下來(14:12)。或可指神的獎賞,如但12:3的義人發光如星。或可指得著了基督,因基督被稱為「明亮的晨星」(22:16)

 

撒狄教會--當回想所領受的(3:1-6)

約在主前六百年前,撒狄是東方的名城;對希臘人邦國和波斯形成好大的威脅。希臘聯邦和波斯人連連攻佔不下。

撒狄位於許米斯河(River Hermus)平原的中央。平原的北端有高山。撒狄便建於這高一千五百呎的高原上。後來,高山上的城市不敷使用,便在山腳再建新城,因此撒狄本身有兩個城鎮,一在高原,一在山谷。

撒狄附近一條河盛產金沙,使撒狄擁有許多的財富。

撒狄後來被波斯王古列戰敗,這結束了撒狄的偉大。那時約在主前五百年。在古列的統治之下,約有二百年長,撒狄的人民意志消沉,撒狄便成為一個墮落之城了。到了亞歷山大大帝之時(約在主前320),撒狄便歸順於希臘人,而成為一個希臘文化色彩濃厚的城巿了。

到了羅馬人統治時期(約在主前180),撒狄仍然不失為一個富庶的城市。它是羊毛業的中心;而有關羊毛染色的技藝,撒狄城宣稱是他們發明的。後來它又成為一個羅馬法官巡迴審判的城巿。在主後十七年,經過一次地震之後,撒狄城遭受到空前的破壞。藉著羅馬皇帝提庇留(Tiberius)的幫助和重建,撒狄城才回復本來的面貌。

當約翰寫信給撒狄的時候,它仍然是一個富庶的城巿,不過其繁榮已大不如前,且呈現腐破。相信基督的教會也處於這種退化中,失去了活力和見証。

{\Section:TopicID=161}

在這封信的開始,作者使用兩句話來形容基督:

. 那有神七靈的」。在1:4,「七靈」有兩個意思;一. 它是指聖靈與祂的七重恩賜,像賽11:2的。二. 它是指聖靈的七種活動功能。故此七靈是象徵聖靈所賜的完全恩賜和它的工作。

. 「那有神七星的」。星是指眾教會與眾教會的天使。教會是耶穌基督的產業,因此教會應該是屬基督的,不是屬信徒的。

 

撒狄教會也面對主的指責:

一.     我知道你的行為,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意思是說它從外表看來是活的,但事實上從靈性的角度來說,它是死的。在新約,經常以「死」來指沒有生命落在罪中”(提前5:6;15:24;2:5)。當一個人長時間沈在罪惡之中,到了一段日子,他便難以自拔,生命也死亡。只有靠賴神的恩典,才可以從罪的死亡當中逃出生天。另外一個意思可能指,{\Section:TopicID=162}雖然有宗教的外貌,但完全產生不出來力量」(英文聖經摩法特譯本的翻譯)。或者我們用今天的一句話說,撒狄教會已沒有見証基督的力量了。

{\Section:TopicID=163}. 你要警醒,堅固那剩下將要衰微的」。基督要求撒狄教會時刻「儆醒」,這樣才會使撒狄教會復興過來,不致繼續衰微下去。「儆醒」是新約廔廔提醒信徒的話語,不管是信徒的生活、面對世俗的腐敗和引誘、罪惡、逼迫(13:11;林前16:13;彼前5:8;26:41;帖前5:6;20:29-31)。對撒狄的信徒來說,最需要儆醒的是他們的「行為」。當然,這裏是指信徒在世上的屬靈生活,或是聖潔的生活。「完全」這裡也含有聖潔的意思。耶穌基督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想找出一些東西;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所當做的事,不管是在愛心、忠心、盼望等等。

{\Section:TopicID=164}

基督一連串的命令,由四個動詞組成:

一.    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這是個現在時式的命令動詞。相信是撒狄教會在屬靈生命的追求方面懈怠,因此基督要信徒追憶當初聽聞福音時那種興奮的心情。

. 「要遵守」。是一個現在式的命令動詞,用來表達一個連續不斷的動作。意思是不要停止遵守福音的命令,或是聖經的教導。

. 要「悔改!」。這是一個過去時式(aorist)的命令動詞,用來描述一個在過往已經完成的動作。在基督徒的生命中,過去一定會有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就是他在神面對曾經決意把一切惡習清除淨盡,迎接新的開始。「悔改」原意是改變方面,特別指一個人的生命的方向。在新約特別是指為罪悔改,立志要靠基督過聖潔的生活。

. 還有「要儆醒」的命令。面對許多世界的引誘,若不警醒,必會被世界捕奴了,結局就是沉淪。「若不警醒,我必臨到你那裏,如同賊一樣」。凡與基督攜手同行的人,絕不會在基督再來之時而自己毫無準備。

 

當然,撒狄教會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差。{\Section:TopicID=165}基督也有安慰。在第四節,看見撒狄教會也有幾名忠心的信徒。那些忠心的人「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1:27)。相信這裏是指在異教徒的神廟裏敬拜,或是隨從當時的世人犯淫亂的行為。

{\Section:TopicID=166}

忠心的人將得到三種應許:

. 「穿白衣」。白衣一向的意思是指聖潔。在聖經曾提過義人的事,「在他們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13:43)。詩篇的作者描寫神披戴著亮光,如同穿上衣裳一般(104:2)。白衣有時也指勝力。在古代的世界中,每逢羅馬得勝凱旋和祝捷的時候,全體市民都會穿上白衣前來慶賀的,那充滿歡樂的城便稱為「白城」(urbs candida)了。那些白衣就是象徵一種報酬,給予那些贏得勝利的人。

. 他們的名必不會從生命冊中塗抹。生命冊是聖經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摩西曾說,只要他的獻祭能夠幫助他的子民,就是從罪惡中挽救出來,他情願自己的名在生命冊中塗抹(32:3233)。詩人也盼望惡人的名能夠在生命冊中塗抹(69:28)。到了審判的時候,凡有自己的名寫在這冊上的人,便可以得救了(12:1)。與保羅作神同工的人的名也寫在生命冊上(4:3)。但凡生命冊上沒有自己名字的人,便會掉進火湖裏(20:15);只有在那羔羊生命冊上名的人,才可以進神的國,享受祂賜的福分(21:27)

. 「認他們的名」。耶穌應許過,倘若人在眾人面前肯認祂的話,祂也會在天父面前認他;倘若人在眾人面前不肯認祂,祂便會在天父面前不認他了(10:3233;路12:89)。凡對耶穌基督表示忠誠的人,祂也將會永遠對他忠誠。

 

非拉鐵非教會--持守所擁有的冠冕(3:7-13)

非拉鐵非是所有七個城巿中最年輕的一個。這是在亞他樂二世(Attalus the Second)統治別迦摩的時候,公元前159138年,從別迦摩來的殖民把這地開墾建立起來的。非拉鐵非的希臘文是Philadelphos,意即一個愛兄弟的人。由於亞他樂二世對他的兄弟歐密尼斯(Eumenes)的愛,人們便稱他為Philadelphos,而非拉鐵非便是以他來命名的。

這個城巿的建立是有一個特別的目的。它位於每西亞(Mysia)、呂底亞(Lydia)和弗呂家(Phrygia)的接壤點。但非拉鐵非並不是為軍事上的理由而興建的,因這一帶素常平靜。建立此城的原因純粹是要把它作為一個傳播希臘文化的媒介,好把希臘的文化和語言傳入呂底亞和弗呂家。此舉證實十分成功,到了公元後19年,呂底亞人已把自己的母語忘掉,一切的生活方式和通用的語言完全是希臘的色彩了。

它位於一個平原的邊緣上。是個曠闊的火山平原,平原上遺留熔岩和灰燼的痕跡。這樣的平原土壤十分肥沃;而非拉鐵非便是一個種植葡萄的中心,盛產美酒。但這樣的地理環境卻有它的危機。在公元後17年這裏發生了一次巨大的地震,撒狄和其他十個城巿相繼被毀。

 

在這封信的引論中,我們看見復活的基督有三個偉大的稱號。

祂是「那聖潔」的。聖潔是用來描述神本身的一個名號。先知以賽亞聽聞眾撒拉弗所歌頌的便是:「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6:3;43:15)在整部舊約中,神就是一位聖潔者;而現在這名稱是用在復活的基督身上。祂是「那真實」的。希臘文有兩個可以解作。第一個是alethes,它的意思是指分別一句說話的真確與謬誤之間的;第二個是alethinos,它是指真確與虛假兩者對立之。這裏所指的「真實」是採用第二個意思的。在耶穌裏面只有真實而不是虛假的。當我們與祂迎面相遇的時候,我們所見的真理就是真理的本身,而不是個影子輪廓。祂是那位拿著「大衛鑰匙」的。祂開了便沒有人能關閉;祂關閉了便沒有人能開啟。這條鑰匙是一個權柄的象徵。這就是說耶穌基督是一位掌握終極權柄的人,沒有誰有權向祂質疑。在以賽亞書22:22,先知聽聞神提及這位忠心僕人以利亞敬的事情:「我必將大衛家的鑰匙放在他的肩頭上;他開,無人能關;他關,無人能開」。這就是約翰心中的圖畫。只有耶穌一人有權柄准許人進入新耶路撒冷,就是大衛的新城。

「敞開的門」有甚麼意義呢?一. 它可能指一個傳道機會的門(林前16:9;林後2:12;西4:3;14:27)。這可能主要非拉鐵非的信徒肩負傳福音的使命。二. 它可能是指耶穌基督自己,正如耶穌曾謂:「我就是門。」(10:7,9)。三. 另一個見解則認為這道門是指通向彌賽亞國度之門。因為耶穌基督日把大衛的新國度展開了。相信第三個解釋比較適合這段經文。

在第九節,基督作出一個應許,那些說毀謗話的猶太人將要前來在他們的腳前下拜。猶太人常思念有一天他們仇敵的子孫會下他們下拜。後來的猶太人還解釋說到了新時代開始的時候,所有各民族的人都要前來向猶太人下拜致敬,這是基於以賽亞書60:14的話:「素來苦待你的,他的子孫都必屈身來就你;藐視你的,都要在你腳下跪拜。」(另見,賽45:14;49:23)但是在基督徒的信念中,猶太人一詞並不是專指亞伯拉罕的後裔說的,反而那些只要具有亞伯拉罕般的信心,他就是一個真正的猶太人了(9:6-9)。於是教會便作了神的以色列民(6:16),而從前給予以色列的應許,現在已完全由基督的教會所承受了。那一天,所有的人都要來到教會的面前,俯伏謙卑下拜。這是非拉鐵非教會所見的景象,只要他們能夠忠心,便可以承受神的應許了。當然,直到現在,他們仍然是忠誠的:「你曾遵守我的道,沒有棄絕我的名。」這兩個動詞都是過去式的(aorist tense),指從前已經完成了一個動作而說的。這句話就是指他們經歷了一段試煉時期,但非拉鐵非的教會竟能光榮地克服了。

在第十節中的希臘文作「我命令要忍耐」,(和合本作「遵守我忍耐的道」)。非拉鐵非的信徒像歷代的基督教一樣,都要學習忍耐的工夫,而主耶穌特別在此稱讚非拉鐵非的信徒。雅各要求信徒要持久忍耐,因為主降臨的日子快到了(5:8),而他們所受的苦難也很快便結束。希伯來書的作者同樣的也勸導信徒要忍耐,因為那將要來的,很快便臨到他們當中(10:37)。耶穌基督的忍耐成為了歷代信徒忍耐的榜樣。第一,它給我們一個榜樣,因為主耶穌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12:1,2)。第二,耶穌基督也向信徒作出保證,祂把祂的憐憫賜給他們。因為「祂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2:18)

{\Section:TopicID=173}    在第十一節裏頭,結合了應許與警告。那位復活的基督告訴他們祂必快來。這警告那些沒有留心危險的人。耶穌曾在馬太福音的末世談話中警告那個兇惡的僕人,當主人不在的時候,他肆意為非作歹,然而當主人突然回來的時候,他必須面對審判(24:48-51)。保羅警告帖撒羅尼迦的信徒,當主耶穌從天上顯現,向那些仇敵施行迅速的報復時,這些恐怖的苦難便臨到那些不服從與不信的人身上了(帖後1:7-9)。彼得警告他的子民,當主復臨審判活人與死人的時候,他們便要把自己的行為向祂數算出來(彼前4:5)耶穌只是發出,沒有人能曉得甚麼時候永恒會臨到人世間;耶穌要向那些不小心的人提出警告,叫他們作好準備來見神的面。

這裏還有另外一個警告。基督要非拉鐵非的信徒持守他們所有的,免得有人奪去他們的冠冕(11)。這裏所指並不是有人要偷去他們的冠冕,而是神要把冠冕拿走,交給另外的人,因為他們並不配戴這冠冕。以掃把長子的名份給了雅名(25:34;27:36)。流便放縱情慾,他的地位由猶大取代了(49:4,8)。掃羅失位而由大衛得之(撒上16:1,13)。舍伯那失位而由以利亞敬所取代(22:15,25)。約押與亞比亞他失位,而由比拿雅與撒督取替(王上2:25)。猶太人失去了選民的身份,而改由外邦人承受過來(11:11)

在第十二節,基督說那些忠心的信徒會成為神殿中的柱子(Pillar),又要把祂神的名寫在忠心信徒身上。原來在小亞西亞一帶的城市,以及在非拉鐵非,當一個祭司一生盡忠工作而死了之後,人們為要對他表示尊敬,便在他生前所事奉的聖殿中替他豎立一條柱子,柱子上刻上他的名字。這個描寫可能就是指基督對那些盡忠的信徒賜予永久的尊榮。另外,當時的一種習俗是把主人的名字簡寫烙印在奴隸的身上,以表示他是屬於他主人的。同樣,神也會把祂的名烙印在祂的忠心信徒的身上。不管怎樣,整個意思要說明忠心的信徒必會披戴神的名字。早期教會也提到有人作為教會的支柱,彼得、雅各和約翰乃是耶路撒冷教會中的柱石(2:9)。而猶太人的拉比則稱亞伯拉罕是世界的支柱。

新耶路撒冷的名要寫在忠心信徒的身上。這裏所指的就是盡忠的基督徒必會獲得作為神聖城公民的恩賜。根據以西結的記載,神新城的名字就是指:主的所在地(48:35)。盡忠的基督徒將會享受神聖城的公民權,而且時刻都可以和神在一起了。

耶穌基督要把祂自己的新名列在祂的子民身上,這個新名是甚麼呢?不必猜測,因為沒有人可以知道的(19:12)

 

老底嘉教會--當買不會巧壞的(3:14-22)

在七個教會中,只有老底嘉教會基督沒有向它說過一句好話。

    老底加是小亞細亞的一個城市,現今土耳其的Eski-hisar,當時處在兩條經商大道的中間,一條連接東邊的以弗所至北部的愛琴海,另一條西部的別迦農至南部的地中海。保羅曾經多次提起老底加(西2:1;4:13,15,16)。在羅馬時期,老底加是該區域最富有的城市。著名土產有黑羊毛及醫治眼晴的藥油。因為商業的原故,老底加有很好的金融系統及銀行。這是老底加人最值得自傲的財富。不過老底加有一個缺乏的東西,就是水。老底加人必須從六哩外的一條由火山區的溪流利用石頭造成的水道把真貴的水引進城市。有時遇有旱天,就必須苦於無水供應,並且經過石頭的水道引進來的水,不冷不熱,入口不是味道,真想吐出。

    老底加曾於公元60年被毀於地震,後來不必依靠羅馬政府的支助而建立起來。老底加人也自誇於這種經濟能力。有許多猶太人移居老底加,多數是經商並且富有起來。老底加也有自由的偶像,就是敬拜羅馬王帝之像。

    相信是保羅在第二次佈道行程中建立了老底加的教會(19:10),或者是由以巴弗(西4:12)建立。保羅曾寫過一封信給老底加教會(西4:16)。後不見了。啟示錄中的這封信不難發現含有許多用語是按著老底加的情況而有。

    以下我們把許多特別的宗教用語取出來查考。

 

「阿們的」寫信給老底加教會的人是稱為「阿們的」。這是一個獨特的名字,可能與賽65:16那位叫「阿們的神」。在舊約及猶太教,「阿們」的意思是指去承認一樣東西的有效性(TDNT,I,335-336)。作為個人的用語,是指那個人願意接受一件事情成為實事。當然,這裡有意比較基督的真實性和老底加信徒的不忠。耶穌時常以「我實實在在(阿們、阿們)的告訴你」(1:51;3:, 5, 11)。希臘文的「實實在在」就是希伯來文的「阿們」

「不冷不熱」的水。這當然是指那從郊外火山區由石頭水道引進老底加城的寶貴水源。這裡被作者利用用來指老底加信徒在屬靈方面的情況。相信這是處在工商業社會的老底加信徒容易被物質化而忽略了屬靈的追求,要求老底加信徒必須火熱。好像引入老底加的水一樣,不冷不熱的信徒是令人最無可奈何的 - 欲吐不能,而基督寧願他們或冷或熱。當然,基督並不是那麼絕情,並且給與他們悔改的機會(3:18-20)

「富足」正好是富俗的老底加人的寫照,他們擁有許多錢財、商業、銀行,比其他城市的人富俗,生活中的需要樣樣都足夠了,交際活動多采多姿又滿足。可是這富足正好說明了他們屬靈的「貧窮」。雖然老底加信徒擁有許多豐富的物質,但是主耶穌要他們得著屬靈的富足。

    「赤身的羞恥」當然並不是指老底加人喜好暴露,少穿衣服,而是指教會中的道德情況。許多工商業社會的道德病症和問題常出現,而教會卻越來越容忍或是退讓聖經所教導的道德標準。就如先知以賽亞赤身顯明以色列人的屬靈情況(20:1-4)古代的人若被人脫去衣服而露出身體,那是一種極大的羞辱。哈嫩就是用這樣的手段去對待大衛的臣僕(撒下10:4;其他見16:37-3923:26-29;參何2:3-9;彌1:8,113:5)

為元首的」。一般的意思是指神開始創造世界時,基督就存在了(1:3;西1:16,18)

「看不見」並不是說老底加人的眼晴都有毛病,相信是指老底加信徒不能分辨是非黑白,屬靈或不屬靈的東西。被許多物質的東西迷惑了。老底加人自傲有著名的眼藥水可以使眼晴更明亮,但是卻不能使屬靈的眼晴更明亮。

「買火煉的金子」老底加人可能擁有許多黃金打造的物品,是他們喜歡買回來擁有的,但是主耶穌卻要他們去買屬靈的金子是火煉的。火煉的金子是指真誠的信心或是更好的靈命(彼前1:7)

「買白衣穿上」聖經中常以白衣指聖潔的生活(3:4,5;4:4;6:11;7:9,13-14;19:14)。與老底加著名的黑羊毛製品比較,吩咐信徒不只是追求名貴的黑羊毛製品,更要追求聖潔的生活。

「買眼藥水」雖然老底加有好的眼藥水出售,但是主耶穌卻是以此作為隱喻要他們更多認識神的話語(聖經),好去看清楚或分辨屬靈的事情。

「要開門」指打開心門,「親近神」是指與神有團契相交。在猶太人的社會中,一起用餐表示有親情及交往。「坐席」希臘字deipnein一日當中的主餐,一般指吃晚餐,因為經過一天勞碌之後,晚餐便是他享受餘閒的一刻了。基督進來與人一同坐席的是晚餐(deipnon),祂要與開門的人共同分享一段較長的團契聚會,而不是忽忙的吃完便走。只要人願意開門,祂便會進來,並且要停留一段很長的時間。

「要發熱心」原文使用命令式的動詞。指對神/屬靈的事情熱心追求。

「要悔改」原文使用命令式的動詞。要求老底加信徒立刻回轉,對犯錯的行為願意改過。

 

以上的用詞原本是一般人的用語,但是在這封信中,卻是含有特別的宗教意義的,也是說不按表面的字義來認識,反而含有象徵/隱意的修辭作用。

 

{\Section:TopicID=180}第十九節:「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這一個思想可以說是貫徹全本聖經。這話是從箴言3:12引用來的。在希臘文七十士本聖經中,這個字是agapan,它是指神的愛,或犧牲的愛,是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把它改變為憎恨的愛。這個字側重思想的成份多過情感的表達。

「責備」希臘文作elegchein,這一種責備是要迫使人看清楚自己的錯誤。關於這種責備,最鮮明的例子,莫過於先知拿單把大衛王的眼睛開啟,讓他看見自己的過失,這就是責備的意義所在了(撒下12:12-14)。神的責備往往是想闡明人的過失,多過於懲罰的。聖經或希伯來人是注重管教孩童的民族。箴言一早就提出這樣的教訓:「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13:24);「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23:13,14);「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裏喜樂。」(29:15,17)。其他經書也一樣注重:「耶和華啊,你所管教,用律法所教訓的人,是有福的。」(94:12);「神所懲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輕看全能者的管教。」(5:17);「因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12:6-8);「那愛他兒子的,必會繼續把鞭痕加在他的身上,到了最後反而在他身上獲得喜樂;凡能對兒子嚴加管教的必能從兒子身上得利,而在相識的人中,也因他而得榮耀」(次經之傳道經(Ecclesiasticus)30:1)



[1] 猶太人有七位天使的觀念--烏利爾(Uriel)、拉斐爾(Rafael)、拉基勒(Raguel)、米迦勒(Michael)、加百列(Gabriel)、西迦勒(Saiquael)、耶利米耳(Jeremiel)--有些人便認為他們就是這裏所講的七靈。相信這個可能性不高。另外,有解釋說七靈是以賽亞書十二章二節:『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的聖靈的七重恩賜。這個可能性也不高。

[2] 耶柔米(Jerome)說約翰是在尼祿王登基後十四年被放逐,直到多米田駕崩那一年才獲得釋放(Concerning Illustrious Men9)。這即是說約翰是在主後九十四年被放逐,主後九十六年才獲釋放。

[3] 巴克萊,《啟示錄》每日註釋, ad loc, 認為基督徒守主日是從當時東方的人守「皇帝的日子」(The Emperor's Day)的習俗中蛻變出來的。

[4] 也有解釋說「隱藏的嗎哪」指「生命的糧」(6:31-35)


中华圣网制作,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