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第七讲

天上的景象

經文:啟示錄五:1—14

就像在前一講所說過的,第四和第五這兩章,是記載有關作者看到天上的異象,在第四章,記載他看到天上景象的描述,包括有天上的寶座,和圍繞在這寶座四周的二十四個長老,以及四個活物,同時這四個活物和二十四個長老怎樣在天上歌頌著主上帝。
歌頌上帝,不僅是在讚美而已,更重要的,就是歌頌讚美的基礎是在榮耀上帝奇妙的創造,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會真心歌頌讚美上帝的人,就是知道謙卑的人,因為驕傲的人不會承認上帝創造的偉大,也不會將上帝的榮耀擺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因為驕傲的人只會想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而已,且這種重要性勝過上帝,這是非常不正確的生命態度。這也就是約翰?加爾文會要求信徒「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原因就是要信徒學習謙卑的態度看自己,這樣才會明白上帝奇妙的作為,以及祂創造的偉大和拯救的愛。
再者,我們從第四章描述這些歌頌的內容,看到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有萬物之生存,都是憑著上帝的旨意。這也說明了生命中一個需要正視的信仰觀點:所有的生命來自上帝,因此,生命的生與死,都有上帝的旨意在裏面。這也是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十章廿九至三十節所說的:

「兩隻麻雀固然用一個銅錢就買得到,但是你們的天父若不許可,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至於你們,連你們的頭髮也都數過了。」

真的是這樣,若是沒有上帝的同意,即使最卑微的受造物都不會有生存的問題出現。我們的問題是無法完全明白在我們生命中的旨意是甚麼,就像我們遇到重大的災難時,無法理解為甚麼上帝會允許這樣的災難或是事件發生一樣。不過,我相信有一天,在這些事件會逐漸明朗起來,那時我們就會曉悟原來上帝的旨意是甚麼。
啟示錄第五章記載的內容,是延續第四章所看見的異象。在第四章結尾之處,作者約翰提出一個重要的認識,就是坐在寶座上那位全能者上帝,是宇宙萬物生命的主,一切生命的創造者,所有的生命都是從祂而來。
現在第五章則是說明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乃是救贖者,且祂的救贖是透過如同被宰殺羔羊之方式呈現出來。這樣的看法與先知以賽亞的詩歌中傳遞出來的相同(參考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這一章引用了許多舊約先知文獻的資料,包括有以賽亞書、以西結書、但以理書等。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十節:
我看見坐在寶座上的那位,右手拿著書卷;這書卷的兩面都寫滿了字,用七個印封著。2我又看見一個大力的天使,高聲宣佈:「誰配揭開這些印、展開這書卷呢?」3可是,無論在天上、地下,或地底下,都沒有一個能展開書卷或閱讀的。4我放聲大哭,因為沒有人配展開或閱讀這書卷。5於是,長老中的一個對我說:「不要哭!看吧,那從猶大支族出來的獅子——大衛的後代已經得勝了;他能夠揭開七個印,展開書卷。」
6接著,我看見那被四個活物和長老們圍繞著的寶座中,有羔羊站著。羔羊像是被宰殺過的,有七個角,七個眼睛,就是上帝的七個靈,是被差派到世上各地去的。7那羔羊上前,從坐在寶座上那位的右手中把書卷接過來。8他這樣做的時候,四個活物和二十四個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每一個長老都拿著豎琴和盛滿著香的金爐;這香就是信徒們的禱告。9他們唱著一首新歌:
惟有你配接受那書卷,
揭開上面的印;
因為你曾被殺!
由於你的犧牲流血,
你從各部落、各語言、各民族、各國家
把人贖回來,歸給上帝。
10你使他們成為祭司的國度,
來事奉我們的上帝;
他們將在地上掌權。

在第四章所看見的異象中,提到「七枝點燃著的火把」和「七個靈」(參考四:6),在這一章則是說有「七個印」和「七個角、七個眼睛、七個靈」。也是從這「七個印」開始,接下去的第六至八章都在說明這「七個印」所封住的內容。
第一節,「右手拿著書卷」,這和以西結書第二章九至十節所記載的很類似。但在以西結書所說的書卷是已經打開的,而啟示錄這裏的書卷則是密封的,因此,沒有人能夠打開。原因是這書卷是用「七個印」封著,不是一般人可以隨意打開,必須經過上帝的指示,且是由「羔羊」來打開,一般人是無能為力的。先知以賽亞就曾傳出類似的信息,說密封的書卷不論去請誰來都一樣,即使是「飽學之士」也無法解讀書卷的內容(參考以賽亞書廿九:11—12),這情形就和但以理書中所描述的情況相同,加上封印的書卷,不論是誰若想要明白其中的內容,都是「白費心血」之舉(參考但以理書十二:4)。
作者這樣的寫法,很可能就是與當時羅馬帝國時代盛行的風氣有關,那就是當一個人要去世之前,他會立下遺囑,然後將遺囑用「七個印」封起來,不讓別人看出所寫的內容。除非有一個人比這個立遺囑的人之位階還要大、尊貴,才能在沒有經過立囑者同意的情況下打開。否則一般人是沒有這樣的權柄可以隨意開啟有「七個印」封住的遺囑。
第二至三節,這書卷並不是一般人的能力可以打開。因為有「七個印」封住,表示這是上帝親自封住的書卷,除非有上帝的幫助,否則這樣的書卷不論是來自「天上、地下,或地底下」的,都沒有人能夠打開。
這裏提到「大力的天使」,在第十章一節、第十八章廿一節又再次出現。表示要啟開這「七個印」封住的書卷,已經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所能及,而必須是有特別能力的「天使」才能辦得到。「天使」乃是上帝的僕人,換句話說,必須是在上帝差遣之下的僕人,才能在上帝的允許之下而打開這些書卷。
第三節提到的「天上、地下,或地底下」,這個詞句可參考出埃及記第二十章四節,以及腓立比書第二章十節,這很清楚就是指包括整個宇宙在內。這是強化了書卷被「七個印」封住之後,要打開的困難度。
第四節,作者約翰用「放聲大哭」來形容心中迫切的渴望,和自己軟弱而不能執行上帝的旨意有關。因為在第四章一節上帝透過異象要指示約翰,讓他明白以後將會發生的事。因此,如果無法打開這「七個印」封住的書卷,就無法明白書卷中的意思,當然也就無法執行書卷裏所記載他應該要做的事。
第五節的「長老」,這是第四章四節中所提到的二十四個長老中的一位。
「從猶大支族出來的獅子││大衛的後代」,在創世記第四十九章九節記載雅各的遺言中指出:「猶大像少壯的獅子,撲取獵物,回到洞穴;牠伸直身子躺臥,誰都不敢驚動牠!」這裏用「猶大支族出來的獅子」這句話是在表示非常勇猛有力之意。
「大衛的後代」,在以色列人亡國之後,都將這個觀念看成是「拯救者」的另一種用語,就像在新約福音書中用「大衛的子孫」來形容耶穌基督就是拯救者一樣(參考以賽亞書十一:1、10,耶利米書廿三:5—6,馬太福音一:1、九:27,馬可福音十:47,羅馬書十五:12)。因此,用「大衛的後代」這個詞句,在表明的意思就是:這位拯救者就是上帝所差遣來的,他是一位大有能力者,他能夠解開這「七個印」所封住的書卷。
第六節,「羊羔像被宰殺過的」,很清楚的,這句話和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七至十節所描述的那為受苦僕人之形容詞句有關。羊羔,這是以色列民族過逾越節時必須準備的食物之一(參考出埃及記十二:21)。而在約翰福音則是用「上帝的羔羊」來形容耶穌(參考約翰福音一:29)。「羔羊」,這一直是以色列民族認為是獻給上帝最好的牲祭。當然和他們原本是從遊牧民族來的文化背景有密切關係。
這節其實是和第五節提到的「那從猶大支族出來的獅子」明顯對照;原本眾人所期盼的拯救者,乃是一位擁有極大權柄、能力的君王或是領導者。但在這裏,已經變成了「像被宰殺過的羔羊」一樣,看起來像是很軟弱,被人當作牲祭一般擺放在獻祭的祭壇上。原本的「獅子」,是凶悍、強壯,很會攻擊的猛獸,但現在的「羔羊」卻是獻祭的犧牲品,用來表明人在尋求和上帝和好的方式,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和帶領。
在使徒保羅所描述的耶穌基督,就像是卑微的羔羊一般,自願放棄一切,成為「奴僕」,且卑微到死在十字架上。但是在人看來是卑微的,在上帝拯救的計畫中卻不是這樣,這卑微至死的羔羊耶穌基督在上帝手中被高舉起來(參考腓立比書二:8—9)。因為拯救者(彌賽亞)來,並不是要攻擊人、使人受傷的「獅子」猛獸,而是要擔當人類的罪過甘願受傷、受責罰的「羔羊」(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三:4—5)。人類喜歡使用勇猛的野獸來代表堅強、雄壯,但上帝卻用人看為最軟弱「羔羊」之方式來表明祂的慈愛(參考哥林多前書一:25)。這也是耶穌基督教訓中最特別的地方,希望跟隨他的人,都學習成為「僕人」的樣式(參考馬可福音十:42—45)。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的話語,讓我們知道上帝所想的,與人所思考的內容相差之大,簡直就是天地之別(參考以賽亞書五十五:8—9)。
另外這一節有「七個角、七個眼睛」;舊約聖經常用「角」來代表著「權柄」、「君王」、「能力」(參考申命記三十三:17,撒母耳記上二:10,列王紀上廿二:11)。「七個角」,表示這是個完全、偉大的君王;他是大有能力的領袖,也是擁有極大權柄的統治者。而「七個眼睛」,表示著可以完全透視、一清二楚,一點也不含糊之意。這就像在第二至三章記載寫給七間教會的信中,都會在開始的時候說「我知道」一樣(參考二:2、9、13、19、三:1、8、15),因為是含有「七」完整、神聖、圓滿的意思。
作者在這裏說上帝所差遣來的這位拯救者,是要被差派到世上各地去的,並不是專屬某個族群,或是某個地區。因為上帝愛世上所有的人(參考約翰福音三:16),並不是只愛某一部份人而已(參考提摩太前書二:4—6)。
第七至八節,當羔羊接過了書卷之後,那四個活物與二十四位長老隨即俯伏在羔羊面前。這樣的描述很像古代君王、皇帝要佈達國家大事,或是要宣佈審判案件內容時一樣,全體列位於旁的「陪審者」或是文武百官都會彎腰傾聽,用這種態度表示願意遵從所宣佈的內容之意。在使徒信經也是這樣告白說:「今坐在全能的父上帝的右邊,他要從那兒來審判活人與死人。」
第八節說每個長老手上都拿著「豎琴」,這種琴是古代樂器的一種,與現代所用的「豎琴」不同;這種琴可能有十條弦,牧羊人也經常背著這種琴在放牧羊群時可以很悠閒地邊唱邊彈。以色列人在敬拜中經常使用這種琴,他們的詩人會有這樣的詩句說:

「要彈琴感謝上主,用弦樂歌頌他。」(詩篇三十三:2)

「要唱歌,要打鼓;要用豎琴和弦琴彈奏美妙的音樂。」(詩篇八十一:2)

「用十弦樂器伴奏,配合豎琴的旋律。」(詩篇九十二:3)

「要歌唱頌讚上主;要彈豎琴頌讚他。」(詩篇九十八:5)

「上帝啊,我要向你唱新歌;我要彈豎琴頌讚你。」(詩篇一四四:9)

「要歌唱讚美上主;要彈豎琴頌讚我們的上帝。」(詩篇一四七:7)

從以上的詩句就可看出豎琴在以色列人的敬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盛滿著香的金爐;這香就是信徒們的禱告」。原希臘文的「香」字,指的就是「聖徒的祈禱」(參考啟示錄八:3)。這些信徒是指那些堅守信仰到最後都不改變的人,是享受復活恩典的信徒,他們才被稱之為「聖徒」。當信徒在世上被迫害、鄙視時,在天上復活的長老手中,卻成為極為珍貴的「香」,是神聖的獻祭品一樣,可以呈獻在上帝的面前。這些信徒在天上都將被稱之「聖徒」,因為上帝是神聖的,列於祂身邊的子民也都是「神聖」的(參考利未記十一:45、十九:1—2)。「盛滿著香的金爐」,這是以色列人在敬拜上帝的地方都必須有的設備(參考出埃及記三十:1—10)。而「禱告」是與上帝對話,也是敬拜上帝禮儀中的一部份。基督徒相信藉著祈禱,因為耶穌基督之名的緣故,可以呈現在上帝面前(參考約翰福音十五:16b、十六:23)。使徒保羅甚至說人內心深處說不出的話,會因著聖靈的緣故轉述到上帝面前(羅馬書八:26—27)。
第九至十節,這是一首歌頌犧牲羔羊之愛的詩歌,也是一首「新歌」。唱「新歌」,在第十四章三節再次提起。詩篇的作者經常提起以色列人注意唱「新歌」稱讚上帝的重要性(參考詩篇三十三:3、四十:3、九十六:1、一四四:9、一四九:1,另外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二:10)。因為所謂「唱新歌」,意思是為了感謝上帝而新寫的讚美詩歌。表示著這是最好的詩歌,是新的,都還沒有被別人使用過的詩歌。和摩西法律中所規定的,要將頭胎的牲畜(參考出埃及記十三:2、12、三十四:19,利未記廿七:26),以及初熟的果實獻給上帝一樣重要(參考出埃及記廿三:19、三十四:22、26,利未記二:12、14)。另一方面,這裏的唱新歌也含有「聖潔」的意思,它就像在表示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開始(參考啟示錄廿一:5),因此,要用「新歌」來回應上帝的「新創造」。
第九節也是在回應第二至三節的「誰配」、「沒有一個」。在這裏則提到有資格「配受」打開那書卷的,就是那被殺害的「羔羊」,只有他才有資格,因為他曾犧牲過,獻上了生命的代價。早期以色列人敬拜上帝,必須宰殺羔羊,並將羊的血灑在祭壇上,作為「贖罪」的象徵(參考利未記十七:6)。這是要讓以色列人記得他們祖先在出埃及之前,上帝命令他們宰殺羔羊,並將羊血塗抹在門框上作識別,好讓上帝的使者越門而過,也就成為後來的逾越節的由來,表明上帝的拯救。
從「各部落、各語言、各民族、各國家」,意思就是指從世界各地將屬於這羔羊的子民贖回。這樣的說法已經很清楚在說明:舊約先知所預言的那位即將來臨的彌賽亞(拯救者)的角色,就是要帶領所有被俘虜的民族返回家鄉(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三:4—7、四十九:11—12,耶利米書三十:10)。而在新約則在說明上帝將透過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恩典,讓所有信靠他的人都能從罪惡的死亡中救贖回來。而這救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歸給上帝」,這是帶有重新立約之意,表明上帝要作為這些子民的上帝,這些子民要成為上帝的百姓(參考耶利米書廿四:4—7、三十:10、22、三十一:33、三十二:37—38,以西結書十一:16—20、三十七:24—27),就像在新約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所強調的,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使領受福音傳播的人,不會再有猶太人或是外邦人的區分(參考使徒行傳十四:1、廿六:23,羅馬書一:16、三:30,以弗所書二:19—21)。
第十節,「祭司的國度」,可參考第一章六節的註釋。祭司,是專門在替民眾辦理獻祭之禮儀者,也在帶領人敬拜上帝。所謂「將在地上掌權」,意思是指全世界都將會順服在上帝的旨意之下。

第十一至十四節:
11我又觀看;我聽見了千千萬萬天使的聲音。他們環立在寶座、四個活物,和長老們的四周,12高聲唱:
被宰殺的羔羊,
配接受全能、豐富、智慧、力量、
尊貴、榮耀,和頌讚!
13我又聽見天上、地下,和地底下的生物,海裏的生物,宇宙中的萬有,都在歌唱:
願頌讚、尊貴、榮耀,和權柄,
都歸於坐在寶座上那位和羔羊,
世世無窮!
14四個活物就應答:「阿們!」長老都俯伏敬拜。

這是作者約翰所看到的另一個異象,這個異象說明了天上有數算不盡的天使圍繞在上帝的身邊。
第十一至十二節,作者用「我又觀看」,表示他看到另外一個詩班,這個詩班包括了四個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以及千千萬萬的天使。他們就是在第四章所提起的,在天上圍繞在寶座四周歌頌上帝榮耀的人。他們所歌頌的這首詩歌同樣也是在強調「被宰殺的羔羊」,才是真正配受揭開書卷者,也是贖回者。
「千千萬萬天使的聲音」,表示數字之多,多到數算不盡之意。從這裏也可看出,天上除了有二十四位長老之外,還有這些數算不盡的天使。作者也是用這樣的修辭語來表示天上的壯觀、偉大,大到使人無法用數字去數算。這些天使都是上帝的僕人,因此,我們就可以想像得到上帝的使者有多少了。這些都只有一個用意,為的是要說明上帝的雄偉,連僕人都讓人無法數盡。
這「被宰殺的羔羊」將領受七種包括有「全能、豐富、智慧、力量、尊貴、榮耀、頌讚」等讚美的內涵。而這些都是大衛王當年帶領全體以色列人民歌頌上帝所唱詩歌的主要內容(參考歷代志上廿九:11—13)。這七種歌頌的詞句,也在表示著完美、至高的境界之意。
第十三至十四節是另外一首詩歌,和第四章十一節是相似的頌詞。這首詩歌是天上與地上,以及地底下,也就是整個宇宙萬物都完全結合在一起的歌頌詩歌。然後以「都歸於坐在寶座上那位和羔羊」這句詩歌,作為這三首詩歌的最高點。這也就是長老教會的約翰?加爾文所強調的,所有的信徒都要「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
這樣,我們看到啟示錄作者約翰從第四章到第五章,要傳遞一個主要信息:上帝就是生命的主,且是宇宙萬物生命的中心。祂創造萬有,也珍惜所有受造的宇宙萬物。但祂也是宇宙萬物的審判者。只有祂,才是坐在寶座上的主。這位萬有生命的主,並不是用人類威武的軍事力量來統治萬有,而是用羔羊犧牲生命來作為贖罪的代價。因此,所有透過這贖罪的羔羊所帶領出來的子民,不論是誰,都將享受著天上與地上合一的榮耀。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章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所有信徒祈禱的聲音都會被帶到上帝面前,上帝知道每一位信徒所祈求的。

啟示錄作者約翰告訴我們,在天上的每個長老都帶著「盛滿著香的金爐;這香就是信徒們的禱告」,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信息。因為作者約翰已經在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是信靠耶穌基督的人,所有的祈禱都會被帶到上帝面前。
在前面已經說過,祈禱,就是在跟上帝講話。因此,真誠的祈禱,上帝一定垂聽。耶穌基督也這樣應許我們說:

「我鄭重地告訴你們,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親求甚麼,他一定賜給你們。」(約翰福音十六:23b)

耶穌基督告訴我們,上帝愛我們,原因是我們愛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並且相信耶穌基督就是從上帝那裏來的(參考約翰福音十六:26—27)。這是很重要且珍貴的應許,上帝會聽我們祈求的聲音。這也就是為甚麼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一再勸勉我們要不停地祈禱之因(參考羅馬書十二:12,歌羅西書四:2,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7),因為祈禱,就是在跟上帝講話。跟上帝講話,就不是只有我們講給上帝聽,也同時在聽上帝對我們講話。上帝深知人內心的意念,不論用甚麼方式祈禱,上帝都會聽,不用擔心上帝會漏掉了我們沒有開口出聲的祈禱,也不用擔心我們沒有用很美麗的詞彙祈禱,這些都不是祈禱的要素。因為真心的祈禱才是最重要的。
耶穌基督有這樣的教訓說:「只要有信心,你們在禱告中所求的一切都會得到。」(馬太福音廿一:22)換句話說,要祈禱,就不能對上帝有懷疑。就算我們想在內心並沒有說出聲音來,這樣的祈禱上帝也會聽。使徒保羅就有這樣的話說:

「同樣,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原不知道該怎樣禱告;可是聖靈親自用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歎息為我們向上帝祈求。洞察人心的上帝知道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依照上帝的旨意,替他的子民祈求。」(羅馬書八:26—27)

正是這樣,上帝的聖靈在聽我們內心深處的聲音,並且會將這樣的聲音帶到天上去,就像啟示錄作者約翰在這裏所說的,這些禱告的聲音就像是放在金爐中的香一樣,會帶到上帝的面前。因此,不停的祈禱,不要氣餒、失望,以為上帝不聽我們的祈禱,不是這樣,上帝一定會聽,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信心。

二、上帝拯救的恩澤是會給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並不會只限於某一個族群或對象。

在天上的四個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的歌頌詞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詞句,就是頌讚上帝「從各部落、各語言、各民族、各國家」把人贖回來,這句話已經很清楚說出上帝的救恩,就像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所說的「上帝那麼愛世人」,這裏所指的「世人」並不是限於某一些對象、族群,而是所有的人,因此才會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啟示所有的人。
我們深信上帝要所有的人都能因為認識祂而得救,就像使徒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所說的:「上帝要人人得救,都認識真理。這真理就是說: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之間有一位中間人,就是成為人的基督耶穌。」(提摩太前書二:4—5)。沒錯,就是這樣,只要有人認識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宣告耶穌基督是為了拯救世人歸向上帝而受差遣到世界上來,這樣的人就會得到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作者記載耶穌基督在最後祈禱時所說的話:

「認識你是惟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十七:3)

因此,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信耶穌基督,就是獲得上帝救恩的一個憑據,不論是哪個教派都一樣,都必須承認耶穌基督才是生命的救主,而不是教派或是教會成為拯救的中心,這一點應該不是今天基督教會裏要爭執的問題。
中世紀時代的基督教會就是因為將「拯救必須透過羅馬大公教會才能得到」看為是信仰的中心,而引起宗教改革運動者馬丁路德的嚴厲批判。宗教改革重新整理並且建構出這樣的看法:我們是因為信耶穌基督而得救,不是因為信教會才獲得拯救。因此,以「因信稱義」成為宗教改革運動最主要的理念。
教會歷史過程中讓我們發現很多爭執都是來自個人對聖經觀點之差異造成的,而這些差異當然有歷史背景。我想除非有嚴重的錯誤,且是明顯的錯誤,就像前面所述的,將教會看得比耶穌基督的救恩還重要,這就很明顯地與聖經的教導有一段距離,且是錯誤的教導。若不是如此,不同的教會系統都應該有個基本的態度:彼此相互尊重。因為彼此相互尊重也是彼此相愛的一種方式,知道尊重別人,這也是最重要的生命態度。當每個教派因為對聖經的觀點進行各項福音事工時,就應該獲得其他教會的代禱和扶持、關心。
這幾年來在查經班的經驗,就經常遇到有其它教派的會友來問我有關聖經的看法,我都會試著避開牽涉到教派的傳承問題。但若是真的對聖經之認識有很明顯差異,我就會很清楚地指出那個地方不符合聖經的教導。
我感受到最溫馨的時代,就是一九六○至七○年代在台南神學院的時代,那時學校是由長老教會、信義會、衛理公會、聖公會等四個教派聯合組成的教育機構。因此,每個月一次的聖餐,就由不同的教派老師負責,我們學生就可以經驗到不同教派的聖餐方式。禮拜的樣式也很不相同,上課的內涵很豐富。可惜這樣的合作,後來卻因為長老教會對台灣前途的積極關懷而受到影響,最後聯合神學教育就瓦解、不復存在了。如果能夠繼續,則在台灣要進行教會聯合福音事工就容易多了。因為這些主要教派的傳道者、牧長中就會出現同學,大家彼此熟悉,要聯合推動事工更快。
福音事工是對所有的人,因此,不是某些特定對象,這一點我們應該清楚。也只有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才會減少彼此信徒或教會之間的衝突和誤解,這樣才能在福音事工上有美好的見證。因為我們是在傳耶穌基督的福音,不是在傳教會的體制或是歷史。
(講於二○○五年元月三十日)

中华圣网制作,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