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啟示錄是一本難懂又難解的書卷,因為書中使用了許多隱喻性的啟示文學字詞。按文學的角度看,這些隱喻性的字詞都含有符號意義。當然,不是說這些隱喻性的字詞無法正確地解釋,而是它要求我們要更小心,要用更多時間研究,才能把解釋作得好。
編寫這份啟示錄的講義有以下幾個原則:
一. 先根據正統基督教的「歷史—文法解經法」(historical-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的釋經方法為啟示錄經文進行解釋。也就是說,我們會尋找許多歷史背景資料和作一些字義的解釋。我們知道歷史和字義解經法有許多限制(例如,歷時性和讀者的限制),但是我們在解釋過程中必會小心和克制。當需要作「處境式解經法」時,才作個別考慮或加入。我們相信,應用處境式解經法在啟示錄將是一個沒有止盡的解釋,過去已有多本書籍在作這方面的解釋。時常把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和啟示錄的異象配合,然後把許多當代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說成是啟示錄中某個符號。這樣雖然一時間能吸引今日的讀者,但是往往時間一過去,所講的東西(或“預言”)也隨之過去。這就鑄成大錯,讓讀者以為啟示錄的預言都是假的,或造成異端,以為彌賽亞已經回來了。
我發現當今教會之間有太多的“預言家”,而且他們時常改變立場,不然就是聽眾很快就忘記他們所講的。
我是一位福音派的學者,自然會堅持以「末世觀」的解經法來解釋啟示錄的經文(就是相信第四章以後的經文是描述末世的情況)。當然,我不會忽略歷史的背景,因此必會尋找許多過去的文件(包括舊約、猶太人的文件、初早期教會的資料)來作背景比較(意思說我深信許多啟示錄的經文是可以找到其固有背景的,也是當時的讀者能明白的)。當然,在註釋中,歷史—未來之間永遠形成一種張力。我將會盡量把最可能的意義告訴讀者。
二. 除了使用基督教一向接納的「歷史—文法解經法」,我也特別加上「社會科學詮釋法」(social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去解釋一些經文。盼望可以參考更多當時(約翰時期,或第一世紀末)的社會和政治背景資料。因為我相信啟示文學作品基本的處境是政治性的,也就是說啟示錄是在一個特定的政治局勢下,相信是第一世紀末在小亞細亞及羅馬的基督徒正面對著政治的逼迫而產生。
三. 不作無謂的猜測。意思是說,對一些不清晰的字詞或觀念不作個人主觀或隨意的猜測。在遇到這樣的困難時,我們只好依靠更多的歷史和文法修辭的材料,盡量的貼實地解釋。如果進一步的查考皆無法解釋清楚,我們只好參考不同學者的意見(我是指那些有扎實的研究的學術著作),並把不同的解釋列出來讓讀者認識。我要說:「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林前13:12),完全的樣子只好等候主基督回來,到時必會「看得一清二楚」了。如今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把啟示錄解釋得完全,因為有許多事情還未發生。我也堅持「要知道預言是不可隨私意解說的 」(彼後1:20),必須小心避免把許多個人的“看見”加入啟示錄中。
四. 我們也將參考一些有份量的啟示錄註釋書。這講義所參考的書籍已列在上面。我過去曾在神學院有多年的教學工作,對新約也有多年的研究,閱讀過不少啟示錄學者的書籍[1],相信這份講義的內容是正確的。啟示錄中有許多我無法解答的難題,但我希望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量將書中要義向讀者闡明。
五. 解釋盡量精簡,表達盡量直接說明,也長話短說。啟示錄內含有許多異象或符號,若要全面解釋,把所有的可能性意思或是它對當代的時勢情況配合解釋,那再長再大的書也容放不下。
盼望這本關於啟示錄的講義和註釋能幫助你等候主再臨的心志更堅定。
文 牧
2002年9月30日
[1] 我曾參考巴克萊(William Barclay)的《啟示錄》註釋(在「每日研經叢書」系列最後一卷)。我參考巴克萊的註釋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在他的《啟示錄》註釋當中交待了許多舊約、猶太教文件、希-羅背景的資料。他是這方面的專家,也作了多年的研究,我認為這些資料是寶貴的。我曾參閱當今一些關於啟示錄的註釋書,發現有一些註釋書並沒有參考這些背景資料,甚至很快的就把當代世界的一些歷史事件帶進來當解釋的資料,我相信這是一個危險的動作。巴克萊本身是我在蘇格蘭大學神學院的老師(他是該大學神學院的院長)(我是在這大學完成神學研究碩士的研究,也曾在那裡作神學博士的研究),但是我並沒有完全同意他對啟示錄的解釋(巴克萊是持「歷史派(preterist)」觀點,我在這講義內是持「末世派」觀點),你們可以在這份講義中分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