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给七教会的信 |
(2:1-3:22)
這七封信的格式是相同的,首先指出收信的教會是哪一間,接著講教會的長處、改正的方法、得勝的應許、基督的本性、責備教會的話和悔改的呼召。
每個教會的信都是針對其地理、文化歷史背景以及獨特屬靈情況而發出,到了最后,基督呼召每一個教會都作得勝者,靠主勝過罪惡、遵從主的命令,至死忠心,以致得到神國裏的福分。這七封信雖然註明是給七間教會的,但是也適合在其他教會宣讀,因為講完每間教會之后,都強調“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代表這些話語是來自聖靈的,並且是教導眾教會信徒的。
1. 以弗所教會(2:1-7)
以弗所是古代大城市之一,而且是小亞細
亞中最大的城市,有“廟宇之城”的稱號,亞底米女神的神廟聳立在市中心,這裏后來更加建立了兩座敬拜羅馬皇帝的廟宇。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建立了以弗所教會,作為向整個小亞細亞地區傳福音的中心。
在以弗所的信中,基督自稱是“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的”,這個形容引用了1:12-20 的經文,說明基督是維繫教會屬靈生命的,祂與所有的教會同在。
2:2-3 是以弗所教會的長處,他們能夠認出
誰是假的使徒。由于以弗所位于通往羅馬的大7道上,有不少巡迴佈道的教師都會路經此城,所以教會有需要分辨教師的真假。與此同時,他們也為主的名忍耐、勞碌,不容忍惡人的優點,這是指著他們面對假先知或其他勢力的逼迫時,能夠堅忍到底。
另一方面,以弗所教會恨惡尼哥拉黨,勝過別迦摩和推雅推喇教會,尼哥拉黨可能是當日教會中的異端,把自由當作拜偶像和放蕩生活的藉口,在以弗所教會中,他們背離真道,只著重行為,以弗所教會恨惡他們尼哥拉黨,並且持守真道。
2:4 是以弗所教會的失敗,以弗所教會失落了“起初的愛心”,他們不是失去愛神的心,而是失去愛人的心,信徒之間缺乏了愛,便引來紛爭。基督警告說,如果他們不願意悔改的話,便會把燈台挪走,這是嚴厲的警告,象徵基督不再承認這間教會是屬于祂的,由此可見教會內部的和諧關係在神的眼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以弗所教會的領袖和信徒願意聽從教導,神必將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代表基督會賜給以弗所信徒永遠與神同在的生命。
在猶太文學裏,伊甸園與樂園都是指義人來生所居住的地方。因此猶太教師提到將來亞當的樂園、天上蒙福者的樂園、在神國裏義人的樂園。這裏的應許所指的是在神國裏面的義人的樂園。2:7 強調,將“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們也是有特別意義的。新約常常用“樹”來稱呼耶穌所釘的十字架,和合木則用“木頭”這詞,以弗所的亞底米女神廟是建在樹的神龕上,于是,樹成為以弗所和女神的象徵。以弗所的信徒曾以亞底米的樹為神聖生命的中心,甚至是神與人的中介,現在他們知道神樂園裏的永生,借借這位死而復活者的十字架,已經賜給他們了。總結來說,以弗所教會是成功的教會,願意為主勞碌,又能夠辨別真理,可惜失去了起初愛主的熱情。
2. 示每拿教會(2:8-11)
士每拿是繁榮的海港,是小亞細亞美麗的城市,有海、平原和小山,基督稱呼士每拿教會是“首先的、末后的、死過又活的”,在歷史上,士每拿古城曾經滅亡了四百年,后來再被建造起來,可見它確實是一個“死過又活的”城市。
士每拿的猶太人恨惡基督徒,2:9 所說的“自稱是猶太人的”,是指在士每拿居住的不信的猶太人,他們仇視基督徒,並且向政府告密陷害基督徒,這種猶太人不配稱為猶太人,而是“撒但一會的人”。“撒但”這名字的意思是控告者、毀謗者。這群猶太人具有撒但的天性。這並不是約翰對猶太人的觀點,畢竟他自己也是猶太人,這說法只是反映有些猶太人已陷入無法回頭的背道的路上。
2:10 指出撒但借借一些方法,把士每拿的幾個基督徒關到“監裏”,他們要受“十日”的逼迫。監獄本身不是刑罰,而是個等候宣判的地方,犯人可以被判下到鹽礦作勞工,或者被驅逐出境,又或者需要判死刑。“十日”這個詞和士每拿教會的風俗有點關係,因為這裏最著名的是武術,在比武的時候,他們會三十人一組,連續比武十天,得勝一方可以得著財寶作為獎賞。“十日”是一個有限的數目,表示士每拿教會受的患難是短暫的,經過了這樣的逼迫之后,他們將要得著“生命的冠冕”,“冠冕”是指運動上勝利者頭上的桂冠,這裏的意思是指永遠的生命,和2:11 提到的“不受第二次死的害”是異曲同工的,這是猶太人的一種表達方法。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對的,這事無人可以避免,但更苦的就是死后第二次的審判,或是不配從死裏復活,或是在末日要受審判之苦。這裏提醒了士每拿教會,被人恨惡而死,一定比神審判所受的苦要輕得多。士每拿是一個面臨最多逼迫的教會,並沒有過失的地方,所以得到主的稱許。
3. 別迦摩教會(2:12-17)
別迦摩是羅馬帝國的種籽城市,也是小亞細亞的宗教中心,在耶穌的時代,別迦摩建立了一個該撒奧古士督的像,于是成為敬拜該撒的城市,最盛行時,一共有三間敬拜皇帝的廟,整個城市十分盛行帝皇崇拜。此外,羅馬以宗教為政治的工具,選定別迦摩成為宗教中心,每一個宗教至少有一座廟聳立在這個城市,在海拔1,000 呎的高山上,更有一座太陽神丟斯的大祭壇,啟示錄2:13 說,別迦摩「是有撒但座位之處」,就是指丟斯那個祭壇而說的。
2:12 指出,以下的這段話是“那有兩刃利劍的”說的,“兩刃利劍”是羅馬君王的象徵,只有君王才可以在公開的場合拿劍的,“劍”也是羅馬最高權力的代表,這段經文稱呼基督是有兩刃利劍的,代表只有基督才是君王,是掌管一切的主。
面對種種患難,別迦摩仍然有信徒忠于耶穌的“名”,2:13 提到“見證人”在希臘文是殉道者的意思,這可能是聖經第一次以這稱呼來形容一個為基督作見證而犧牲自己生命的人。從2:14 可以知道別迦摩是一個順從了巴蘭教訓的教會,並且與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相繫。巴蘭是舊約的先知,不把神所揀選的百姓帶上去應許之地的道路,反而進入外邦人摩押的城市,隨從敵人的邪惡風俗,巴蘭是向虛假信仰妥協的例子,犯了靈性上不貞的罪(參民22-24 和31 章)。
尼哥拉和巴蘭的名字具有相同的意義。“尼哥拉”的意思是「他征服百姓」,而“巴蘭”是“他吞滅百姓”。經文中提到的“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是這裏的重點罪惡。在別迦摩,有些教師竟然鼓動信徒,以基督徒不在摩西的律法之下為藉口,說大家可以任意而行。這種放任的觀念帶來教會中罪惡。在2:16-17,主發出悔改的呼召,凡是得勝的,主“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新名”。根據猶太傳統,在約櫃前的嗎哪是放在西乃山某個山洞裏,他們相信基督再來的時候,會再次降下嗎哪。“白石”可能是希臘文化中的一些類似入場證或者入會證的證件,按當時的風俗,兩個人如果願意結成朋友,就把一塊石頭分為兩半,各執一半,藉此可自由進出雙方的家。另外,運動會裏的勝利者會得到一塊石頭作獎賞,是政府出錢資助的一份獎品,得勝著得著白石,表示可以與基督共享天國的盛筵。
4. 推雅推喇教會(2:18-29)
推雅推喇在歷史上曾經是羅馬軍用的駐紮城市,這裏的地質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所以紫色的顏料成為了有名的特產,保羅在腓立比遇到賣紫色布的呂底亞,就是推雅拉喇人。
由于交通發達,各種人士來往方便,所以推雅推喇的手工藝十分發達,各種各樣的工會組織也很蓬勃。羅馬政府雖然不鼓勵這些商會組織,但是認為推雅推喇可以供應羅馬人在別迦摩周圍駐防軍的需要,所以任由它們存在。但是,基督徒卻不能有自己的組織,因為商會只敬奉一位神,就是推雅推喇當地的神,也是亞波羅神的代表,商會的宴會設在廟裏,被視為宗教節日,肉類都會獻給這位神,以后就由參加者分享,而這種節日經常是以荒淫放蕩收場。
在寫給推雅推喇的信中,有不少用字都是針對這些背景而寫的。18:1 形容基督的形象是“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神之子說”。“眼目如火焰”是軍事的用語,“光明的銅”是推雅推喇出產的一種流行的合金,這種金屬與亞波羅神有關,而推雅推喇也有銅業的商會組織。
2:19 是其長處,共有五樣好的表現,分別是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他們后來的好行為比先前的更多。但是,推雅推喇容讓尼哥拉黨的領袖教導信徒,比別迦摩更加變質(2:20)。
2:20 所提的“耶洗別”自然令人想起亞哈的王后,她把偶像崇拜帶進以色列民中,威脅真正信仰的延續,她在以色列中可以說是臭名遠播,所以到了新約時代,應該沒有人會為自己的女兒取名耶洗別。啟示錄提到的耶洗別可能只是一種代表,是指引人進入歧途的婦人,就是鼓吹人們行淫和拜偶像,這種超越道德界線的態度,是當時典型的自由主義的思想。
面對這種情況,基督首先給耶洗別悔改的機會,但是她頑梗地不願意悔改,所以耶洗別和隨她而行的都必受刑罰(2:22-23)。第一個懲罰是“叫她病臥在床”,患病經常被形容是神對人犯罪的責罰;第二個懲罰是叫跟隨她的人遭遇大患難;第三個懲罰是殺死他們的黨類。
2:25 告訴信徒“總要持守”;然后2:26-27說,得勝者是“遵守我命令到底的”。這樣的人要承受基督所賜的權柄,制伏列國;又和基督一樣勝過抗拒祂的民族。這引用了詩篇第2:8-9。
詩篇第二篇一向被稱為彌賽亞的詩篇,講到基督作彌賽亞,要作神的兒子,並且有權柄統治列國,用祂的王權粉碎一切抵擋祂的勢力。對于推雅推喇來說,用權柄制服列國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推雅推喇位于平原,是一個不容易防守的城市,何況制服列國呢?所以這完全是出自神的恩典和權柄。
2:28 指出,在末日的時候,凡是對主忠心的人不單要與基督分享祂作彌賽亞的王權,基督更把晨星賜給他。“晨星”可能是指金星,因為羅馬人相信金星是勝利與神權的象徵,羅馬軍人建築神殿來尊崇金星,而該撒的軍隊更以金星作為記號,印在他們的軍旗上,表示得到勝利。如果按照這樣的解釋,這個應許便加強了之前的宣告:就是得勝者必得到雙重的保證,可以分享基督的勝利和權柄。
5. 撒狄教會(3:1-6)
撒狄是古代呂底亞王國的首都。在主前700年,她的財富達到頂峰,這城后來因被波斯征服而末落,但得到提庇留的幫助,經過一場地震以后,于主后16 年得以重建起來。撒狄教會的歷史彷彿是這城市的翻版:教會曾一度因屬靈的成就而聞名,但現今卻沒有生氣。
撒狄的地理環境很特別,城的一半位于高達1500 呎的懸崖下面,另一半則在懸崖上面,如果遇到敵人攻擊,居民則逃避到懸崖上面的衛城以保安全,所以“征服撒狄的衛城”是一句希臘的格言,相當于“不可能”的意思。也是由于撒狄的居民自以為安全,所以沒有派人在守望台站崗,連敵人已經攻入城門還是慒然不知。
這個衛城曾經不少于5 次受到征服,都是因為沒有人站崗。教會也是這樣缺乏儆醒,情況堪虞。撒狄也是羊毛製品的中心,自稱為染毛業的首府(參3:4-5)。
撒狄是一無是處的教會,行為在神面前沒有一樣完全,她在表面上是好的,但是裏面卻是死的,沒有屬靈生命的記號。在七個教會中,撒狄教會可以說是處境最好的教會,沒有其他教會面對的壓力、試探或者逼迫,但是他們卻完全沒有屬靈生命。
撒狄教會至少需要推雅推喇教會所具備的品格,就是: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基督指出,撒狄教會要警醒,堅圖那剩下將要衰微的,這和撒狄衛城的情況是一樣的,他們必須在屬靈上時刻站崗、守望,才可以得到堅固。
3:4 提到基督來的時候如果賊一樣,這用來撒狄教會的形容上更加有意思,因為撒狄自以為安全,不知道有敵人攻擊;同時,基督什么時候再來,人也不知道,故此要加倍地儆醒,忠心持守所領受的道。
撒狄教會中有一小群人是不與世俗為友,仍然持守主道的,這些得勝的人將得到三重的獎賞,第一重是穿白衣與主同行。“白衣”是勝利或者純潔的代表,也象徵屬靈生命的潔淨,在舊約裏,祭司進到神的面前執行職務時,要身穿白衣;主耶穌登山變相時,祂的衣服“潔白像光”,在啟示錄19 章,更加記載新婦穿著白衣,所以“身穿白衣”代表了得到神的悅納,得到神所賜的榮耀。第二重獎賞是“決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凡是生命冊上有名字的人,都是得救的人;被塗抹了名字的人,則是不得救的人。第三重獎賞是“我還要在我父和他的眾天使面前,承認他的名”,主對得勝者的承認,反映了馬太福音10:32 的說法:”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
6. 非拉鐵非教會(3:7-13)
非拉鐵非是從特羅亞往小亞細亞中部交通的必經之路,也是羅馬政府的主要驛站,所以被稱為“東方的大門”,或者是“弗呂家的大門”,由于交通發達,商業興旺,所以非拉鐵非成為了一個相當繁華的城市。
非拉鐵非這一帶屬于火山區,主后17 年的一次大地震,使這個城市損壞慘重,后來得到羅馬政府的資助,才得以重建。另一方面,非拉鐵非城裏有許多外邦神的廟宇,習俗中也有不少其他宗教節期的活動,再加上猶太人會堂勢力很大,經常仇視新建立的基督教會,以致教會受到很大的壓力。
3:7 形容復活的主正如父一樣,是“聖潔真實”的,必按祂的應許而行。祂“拿著大衛的鑰匙”,能打開死亡的門,領人進入永生。表明了掌管大衛家的權柄,也顯示了彌賽亞無可爭議的權柄,能管制誰人得以進入神的國。
3:8 是非拉鐵非可以稱讚之處,非拉鐵非在地形資源方面雖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對主十分忠心,只要有一點點力量,也樂意遵守主的道,沒有棄絕主的名。經文中提到“敞開的門”是很有意思的,非拉鐵非位于一個長的山谷末端,當中有一條路引去高原的其他城市,就好像敞開的門一樣。在屬靈的層面來看,“敞開的門”可以是指傳福音機會的湧現,不過,在這段經文裏,是指神國的門。
3:9 又出現了“撒但一會”這詞在2:9 寫給士每拿的信中已經出現了,是指敵視教會的猶太人,他們認為神的國只是為猶太人設立的,但是事實剛好相反,天國是為願意跟隨主的人預備的,當主顯現的那天,祂會使那些反對祂的猶太人俯伏在自己所蔑視的基督徒面前,並且承認基督徒才是彌賽亞所愛的。
3:10 所說的“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是指著審判本身而說的,由此可知,災難是要試驗“普天下的人”。不過,基督應許會免去非拉鐵非教會的試煉,得勝的將要作神殿中的柱子,並且不再從那裏出去,這裏的應許是保證我們在即將來臨的國度裏,與神聯合,不再分開。
對于非拉鐵非教會來說,這個應許是很有安慰的,因為他們曾經有過地震的經驗,城市后來雖然重建了,但是居民曾經目睹人手所造的房子垮下來,在這個陰影的影響之下,大部分居民不敢搬回城內,寧可住在郊區,由此可見,非拉鐵非的居民缺乏安全感。
在3:12,基督應允他們將來要做神殿中堅固的柱子,這個地位是從此不會再塌下來的,凡住在永久居所的,就不必再到城外去找更安全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看,寫給非拉鐵非的整封信都表達神國裏那種安全、肯定的生活。
7. 老底嘉教會(3:14-22)
老底嘉位于小亞細亞三條主要大道的交叉口,是發展商業和行政事務的中心,也是小亞細亞最富有的城市。在整個羅馬世界,老底嘉有三件事是很著名的:第一是老底嘉是銀行業的中心;第二是衣服及羊毛氈;第三是醫學院及生產著名的眼睛藥物。約翰就是針對這三種企業的特色,在信中對這間教會屬靈情況的責問,並且向教會發出悔改的呼召。
老底嘉教會“不冷不熱”,此形容和老底嘉附近的水源有關係。老底嘉雖然是小亞細亞富有的城市,但是他們那裏沒有地下水經過,缺乏水源,需要從五里以外的地方運水來用。在老底嘉附近有兩個水源,一個位于北面,距離老底嘉大概有七里的路程,那裏是一個溫泉,溫泉有治療的功用,這是眾所周知的;東面的五里之外則是歌羅西,那裏有清涼的溪水,由于夏季的乾涸,老底嘉城就要用一條導管引水,這條導管由于暴露在陽光之下,所以水流到老底嘉時,變成了溫水;又因為管道不太清潔,于是喝了之后會使人產生嘔吐的感覺。使徒約翰用這個實際情況來責備老底嘉的教會,指出他們的教會在基督面前也出現了使人想嘔吐的情況,這顯然是很可怕的審判。
在寫給老底嘉的信息中,3:14 是對基督的形容,“阿們”這個詞強調了神的誠信和真實,更加襯托出老底嘉的軟弱情況。基督徒所用的“阿們”表示耶穌是神旨意的保證人和執行者,這樣的一個稱號與老底嘉的不忠對比鮮明。至于“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稱呼,如果翻譯為“神所創造的萬物之根源”會更加好,這就像“阿拉法與俄梅戛”中的“阿拉法”一樣,把重點放在主的權柄和能力上,顯出祂是保證人和信實的見證人。
3:17-18 是基督對他們的指責,每一個指責都是針對著他們在羅馬世界著名的三件事有關的。首先,基督指出他們很富有,在生活中一樣都不缺。老底嘉曾經發生過地震,但是他們不需要其他城市的經濟協助,就能夠把城重建起來。基督指出,他們儘管有這些能力,在屬靈的層面上仍然是“困苦、可憐”的。第二,基督又指出他們是“瞎眼的”,老底嘉附近的醫學院,最著名的就是他們生產的眼藥,可惜的是他們在屬靈方面瞎了眼睛,眼中無神,以致隨從自己的私慾行事。第三,約翰斥責老底嘉的信徒是“赤身的”,這也和當地的情況有關係,因為老底嘉出產的布匹在行內是最好的,其中的羊毛衣服更聞名羅馬。現在,基督叫他們要買衣服穿,以免赤身露體,這是指出,他們靈裏的貧窮赤身,需要向神購買他們所缺欠的。
雖然老底嘉教會使人厭惡,但是基督仍然愛他們,祂嚴厲的審判只是表明祂仍要在愛中引領老底嘉信徒悔改(3:19-20)。
3:21 說出了前所未有的應許:當信徒願邀請基督在他們短暫的人生裏進來同住,主就願意邀請任何忍耐到底的人分享父所賜給祂的寶座。此應許的應驗從20:4-6 的“千禧年”中出現;也從22:5 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