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导论

啟示文學特色和文字符號意義

 

. 啟示文學的政治處境(The Milieu of Apocalyptic)

查考以色列歷史,這民族最具特色的啟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興起和成長是處在一段最英雄(most heroic),也是最悲慘(most tragic)的歷史時期[1]

寫於兩約中間時期的啟示文學[2],見証了猶太愛國主義的興盛,而這愛國主義不只影響了當代及後來數個世紀的猶太教,也影響了初早期的基督教文學。當時與啟示文學最有關係的愛國主義有兩個猶太王朝,馬加比朝代(Maccabean)及哈斯摩年(Hasmonean)王朝。這時期的猶太人藉著啟示文學不只講述了他們如何在異邦人統治下的掙扎,也講述虔誠的猶太人如何抗衡世俗猶太人的心聲。後來基督徒也借用這種文學方式來講述教會如何與當時的敵視基督教的政權抗衡。

    可見在政治壓制底下寫成的啟示文學作品並非是一般人的閱讀作品,它是由一班知識份子,按著當時的智慧/處境寫成,特別給那些猶太愛國主義者,尤其是那些退居曠野的愛色尼人(Essenes),昆蘭人(Qumranites),及在城市中的奮銳黨徒(Zealots)。從後來基督教教父的引用中,發現它的影響不只是在知識份子,一般猶太社會也受其影響。相信這些啟示文學作品起初是用希伯來文及亞蘭文寫成,但是後來受分散各地的猶太人歡迎而被翻譯成希臘文。

    羅素(D. S. Russell)列下當時的流行啟示文學作品:[3]

  但以理書 The Book of Daniel                                (公元前165)

  以諾一書 I Enoch                                        (公元前164年及以後)

  禧年書 The Book of Jubilees                                                 (公元前150)

  希婆的神話 III The Sibylline Oracles III                                   (公元前150)

  十二族長的見証集 The Testaments of the XII Patriarchs                (公元前二世紀末)

  所羅門的詩篇 The Psalms of Solomon                      (公元前48)

  摩西升天記 The Assumption of Moses                        (公元6-30)      

  以賽亞殉道記 The Martyrdom of Isaiah                       (不定)

  亞當和夏娃生平/摩西啟示錄 The Life of Adam and Eve

                           or The Apocalypse of Moses          (公元70年前)

  亞伯拉罕啟示錄9-32 The Apocalypse of Abraham 9-32            (公元70-100)

  亞伯拉罕的見証集 The Testament of Abraham                (公元第一世紀)

  以諾二書  II Enoch                                       (公元第一世紀)

  希婆的神話 IV The Sibylline Oracles IV                              (公元80)

  以斯拉二書 II Esdras                                    (公元90)

  巴錄二書                                                       (公元90年後)

  巴錄三書                                                       (公元第二世紀)

  希婆的神話 V The Sibylline Oracles V                               (公元第二世紀)

 

    以上所列的書目也只不過是一些獲得保存下來的啟示文學作品,還有許多只能得知其名,卻無法得知其內容的作品,例如,拉麥啟示錄(Apocalypse of Lamech),挪亞書(The Book of Noah),約瑟的禱告(Prayer of Joseph),以利亞啟示錄(Apocalypse of Elijah)等等。

    我們對羅素所定的書寫日期持保留態度,認為那是他個人的意見,不同的學者對這些書卷日期持不同的意見。

 

. 啟示文學的特徵

    兩約中間時期的啟示文學作品的特徵可說是複雜的,作品和作品之間顯然有一些分別,但是綜合起來,不難發現它們有許多共通之處。

 

a. 先知話語的沒落 - 啟示文學的興起

    學者不能肯定是何種原因造成啟示文學的興起,但是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舊約先知話語漸漸沒落而造成啟示文學的興起。相信造成先知話語的沒落也有幾個原因[4] :一. 以斯拉以後律法在以色列人中的地位和影響越來越重,漸漸先知被文士取代了,二. 聖殿人員(祭司及祭司學校所出的人員)漸漸負起了教導的工作,這取代了以色列早期先知所擔任的教導工作。這多少可以從一些經文中反映出來(74:9;代下17:7),甚至有學者認為當時的先知是在聖殿中事奉(代上25:1),三. 歸回後以色列人受外邦文化影響更深,當時外邦人的方式,例如波斯人的占星術,迦南人的偶像,希臘人的數學漸漸影響以色列人的傳統求問神的形式,特別是求問先知的方法。

    曼遜(T. W. Manson)提出說有兩個傳統的出現致使先知話語的停止,就是拉比/陀拉傳統(rabbinism/Torah)及啟示文學傳統(apocalyptic)[5]

    更有人說,啟示文學作品是由但以理書開始算起,而先知文學中(38-39;1-8,9-14;約珥3;24-27)早含有一些啟示文學的線索讓後來的啟示文學作者繼續去發展。

    學者留意到,啟示文學的解釋多數集中在那些含糊及未完成的先知預言。啟示文學作者覺得這是他們的責任和工作。羅素說,為了回答先知所問「何時,主啊,何時」,啟示文學作者提供發生的年代、日子及時間。[6] 似乎啟示文學作者對許多猶太人想知道的預言都有辦法從啟示文學獲得答案。他們查先知的預言,並給與適時的答案,是針對當時的處境,使當時的讀者立刻得到滿足。當然,他們這樣作,是必須認定他們所處的時代就是先知所指的末日。

 

b. 神秘的異象(esoteric in character)

    啟示文學作者常自稱他們藉著夢或異象被提至天堂獲得知許多神要啟示的秘密。有時他們自稱是一位天使帶領他們經過天堂並解明一些將在地上發生的事情。這些異象可能是對當時歷史的闡釋,或是對將來之事的解釋,或是關於神的將要來臨的國度,末世的審判,惡人的報應和善者的獎賞。甚至,他對一些雷風、暴雨、閃電都可以解釋。

    在以諾一書,禧年書,十二族長的見証集皆有提起「天堂的記事表」(heavenly tablets),在這記事表上寫著許多將要世界要發生的事情,也說明只有數位特權人仕才可以解明。

 

c. 文學式的表達(literary in form)

    先知和啟示文學皆認為他們傳講的信息都是由神那裡而來,但是他們表達信息的方法卻不同。先知多數藉著口來傳講:「你要向他們傳講這些話」(13:12),多數是由別人記錄下來,但是啟示文學卻是「把你所見的,寫在這書上」(1:11)。先知的權威是「耶和華如此說」(Thus saith the Lord)(7:7),而啟示文學卻是「接受這書,好使你保存它們」(摩西升天記1:16),或是「有耳的應當聽」。相信這種的性質,使啟示文學成為了當時猶太人最愛閱讀的文學作品之一。

 

d. 符號文字(symbolic in language)

    啟示文學的內容是極戲劇性的描述,因此一般的語言不能盡全的表達其信息,需要使用一些符號文字去表達其意義。

    雖然這些符號文字是啟示文學作者的固有財產,但是許多時候它們的根源可追溯至過去舊約中的文字。例如,龍(7:12(中文「大魚」);74:13;29:3;32:2),海獸(40:15-24;74:14;104:26;27:1),拉合伯(Rahab)(9:13;26:12;89:10;30:7;51:9),蛇(26:13;27:1;9:3)。這些獸類也可從當時的巴比倫及埃及文化中找到。

    符號當然不只是限定在各種的獸類、天上的星體、風暴、地上的植物、山川河流、各種的寶石、甚至不同的數碼,皆可以成為符號文字。

    許多時候,這些符號在不同書中重複的出現,但是它們的含意卻有所變動。也是這一點,使解釋啟示文學的工作更加困難,也見仁見智,不同的學者及猶太社會處境皆有不同的詮釋。

 

e. 冒名的書信(pseudonymous in authorship)

    許多時候,啟示文學是冒用別人之名的作品(除了但以理書的前半部)。這些作者時常把自己的作品拖回過去的歷史,並借用一些著名的人物,並且說這些人物領受了神的啟示。

當然,這手法並不是新奇的,舊約中許多詩篇常被冠上大衛的名字(可指大衛時代的詩篇或出自大衛宮廷的詩篇),但是啟示文學作品是亳無顧忌地使用別人的名字,並把啟示信息套給那人說是那人物所得的啟示。

 

. {\Section:TopicID=107}啟示文學與先知文學

先知和啟示文學的作者,兩者之間的確是有分別。他們主要的區別,一在於他們的信息,另外是他們所使用的方法。

a. 先知的思想比較著眼於現今世界的事物。他的信息往往是從社會、經濟與政治的公義出發,作出不平之鳴;並且經常發出呼籲,叫人在現今的世界裏,順服和事奉神。在先知而言,這個世界極需改造,而神的國將要降臨其中。因此一般的說法,都認為先知對歷史深具信心。先知相信在歷史的演變中,神的旨意正在其內運行。雖然先知對現今世代的邪惡,予以嚴詞譴責,但仍然相信只要人願意接納神的旨意,這個世界仍有挽救的餘地。

對於啟示文學的作者來說,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對於世界的改革,他們已不存幻想,只深信現今的世界必要全然毀滅。當這個世界在神的怒氣底下,遭受毀滅之後,他們盼望另一個新的世界出現。但這日子的到來,卻要在這世界毀滅之後。

b. 先知的信息是用口傳,而啟示文學作者則用筆錄。啟示文學是一文學的產品。若果只用口傳,別人根本無從明白。因為其中所牽涉的內容非常艱澀,往往叫人無從捉摸。再者,先知都是以真姓名來發表言論;而其他所有的啟示文學的著述──除了新約的啟示錄之外──都是隱姓埋名的,他們的作品都託辭為一些歷史上偉大的人物所寫,諸如挪亞、以諾、以賽亞、摩西、十二支派的族長、以斯拉和巴錄等。這種做法看來使人覺得他們有點可憐。其實,啟示文學的作者,覺得偉大的時代已成泡影,對自己的信心已經消失,唯有借助比他們威信更大的先祖大名。

 

. {\Section:TopicID=108}啟示文學的工具模式

啟示文學是有一個特定模式的;它的目的是要把末世將要發生的事情,和接踵而來的福祉,描述出來;繪畫出來的景像,往往是重複出現的。換言之,書中的內容大多是千篇一律的;而這些內容也可從這本啟示錄中辨認出來。

a.  啟示文學所描述的彌賽亞,是一位神聖的人物,祂的存在先於萬物;祂是屬於另外的一個世界,充滿著能力和榮耀,等候要降臨這個世界,統管萬有。在世界創造以前,在太陽和星宿被造之先,祂已存在於天上,並且在全能者的面前,蒙受眷顧(以諾書48:3662::7;以斯拉四書13:25-26)。祂要來到這個世界,把在位的強人拉下來,又要把君王廢掉,並且敲碎罪人的牙齒(以諾書42:2-648:2-962:5-969:26-29)。啟示文學把這位彌賽亞描寫成一位不近人情,並且絕不和善的大能者。祂是一位滿有報復的大能與榮耀的神明,在祂面前,大地都要恐懼戰慄。

b.  在彌賽亞來臨之前,以利亞必要再來,替祂預備好道路(4:56)。據拉比所說,以利亞要站立在以色列的山頭,宣佈彌賽亞的來臨,嘹亮的聲音,要從地極的一端,傳到另外一端。

c.  這段恐怖的末世時期,一般稱之為「彌賽亞的分娩陣痛」。彌賽亞來臨的世代,所要經歷的,就有如生育般的痛苦。在福音書中,耶穌也曾預言末日來臨時的各種徵兆:「這都是災難的起頭。」(24:8;可13:8)

d.  末世是一個恐怖的時代。即使有能力的強人,也要悲切痛哭(1:14);全地的百姓都要戰慄顫抖(2:1);男人要大驚失色,四出狂奔,找尋藏身之所,但結果卻發覺無處可容身(以諾書102:1-3)

e.  在末世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支離破碎,宇宙顛覆翻騰,迅即瓦解。天空的星宿要熄滅無光,太陽變成黑漆一片,而月亮卻是一片血紅(13:10;珥2:30313:15)。覆蓋大地的天幕,將要被撞擊成為粉碎,一條像陡峭大瀑布的火柱,直瀉下來,而大地要化為一堆大熔漿(西婆的神話III 83-89)。四季不復再有次序,也再無黑夜白晝之分(西婆的神話III 796-806)

f.  在末世的時候,人際關係要被破壞無遺。統治大地的,只有怨恨和仇視。每一個人都要與鄰舍為仇(14:13)。兄弟要相殘,作父母的要手刃親生兒女;從破曉到黃昏,只是一片殺戮(以諾書100:1-2)。到那時,名譽要化為羞愧,強者變弱,美者變醜。謙虛溫柔的人,也要萌生嫉妒,淡泊寧靜的人,也頓時變得慾火攻心(巴錄二書48:31-37)

g.  末世的時候,是審判的日子。神要像熔爐的火般降臨大地,有誰能夠在祂來臨的日子可以抵受得住呢?(3:1-3)。到那時,神是以火焰和刀劍來與人相談(66:1516)。人子要除去地上的罪人(以諾書69:27),硫磺的氣味要薰染萬物(西婆的神語3:58-61)。罪人要被火焚燒,就正如昔日所多瑪城般的命運(禧年書36:10-11)

h.  在這些異象當中,外邦人也有他們的份兒,只不過在不同的書裏,有不同的描述而已。() 有些異象描寫外邦人會遭受全面毀滅。巴比倫要淪為一個大荒場,流蕩的阿拉伯人不能在這些廢墟中豎立起帳幕,牧羊人也不能在那裏牧放羊群。整塊地方只是一片沙漠,只有野獸在那裏出沒(13:19-22)。神要在忿怒中踐踏外邦人(63:6)。外邦人必要披鎖帶鍊,前來向以色列下拜(45:14)() 有些異象則描寫外邦人糾眾集合,要向耶路撒冷作最後一擊,結果卻被完全消滅(38:14-39:16;亞14:1-11)。各國的君王要前來攻擊耶路撒冷;企圖要蹂躪至聖者的居所;他們把自己的寶座排列成圈,圍繞著耶路撒冷城,率領一群不信神的百姓,肆意叫囂;但結果也只不過是垂死的掙扎(西婆的神話III 663-672)() 有些異象則描寫外邦人藉著以色列的緣故,而皈依神。神叫以色列作外邦人的光,成為神救恩的工具,直到地極(49:6)。海面的島嶼都要等待神的救贖(51:5)。地極所有的外邦人,都要接受邀請,前來仰望神而得蒙救贖(45:20-22)。那時,人子也要作外邦人的光(以諾書48:4-5)。地上萬國和萬民從四方八面前來,景仰神的榮耀(所羅門詩篇17:34)。在所有與外邦人有關的異象中,最常見的乃是外邦人要被全然毀滅,而以色列人則得以被高舉。

i.  末日的時候,那些從前流落分散各地的猶太人,便會從四周湊聚起來,再次回歸聖城。他們從亞述和埃及地,返回神的聖山,向祂敬拜(27:1213)。在歸途的時候,阻隔道路的山坡也要被削平,低窪的山谷也會填滿,甚至沿途的樹也要湊聚成蔭(巴錄書5:5-9)。甚至從前在異鄉身亡的被擄子民,也要被帶領歸回。

j.  在末日的時候,神早在天上預備好的新耶路撒冷,將要降臨人間(以斯拉四書10:44-59;巴錄一書4:2-6)。新聖城美麗得無與倫比,藍寶石的地基,瑪瑙的殿頂,紅寶石的大門,城的四周,鑲滿華麗的寶石(54:1213;多比傳13:16-17)。新聖城要比舊聖城來得榮耀華美(該二7-9)

k.  啟示文學對末世的描寫,其中有一個就是死人復活。「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12:23)。陰間和墳墓也分別交回給子民掌管(以諾書51:1)。但是死人復活的界限則有多種說法。有些主張只限於以色列中正直公義的子民;有些則認為界限應擴闊至整個以色列民族;有些甚至認為應包括各民各族。雖則所描寫的,其中差別頗大,但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們首次發見人對死亡後的生命,懷有極堅定的盼望。

l.  關於彌賽亞的國度有多長久,並沒有一致的意見。一般意見是它會永遠長存。聖者的國度是永遠的國度(7:27)。有些則認為這彌賽亞的國度,期限是四百年。這一個年限是從比較創世記十五章十三節,和詩篇九十篇十五節而得來的。在創世記裏頭,亞伯拉罕得到神的啟示,以色列民的子孫,將會受苦四百年;而詩人的禱告,則盼望神會按他們曾經受苦,和受邪惡蹂躪的日子,賜給他們相等年日的禧年。在啟示錄中,則認為神的聖者將要管治世界一千年;跟著要來的是與所有的邪惡力量作最後的爭戰;接下來神的黃金時代便要降臨。

 

以上就是啟示文學作者對末日要發生的事情所作的描繪。實際上,在啟示錄中,這些景像都一一出現。雖然,「未世」在啟示文學作者的眼中看來是那麼可怕,但是,在他們的眼中,未世也帶來許多福氣。以下簡列一些:

{\Section:TopicID=109}

a.  分裂的王國必再復合。猶大家和以色列家必會重修舊好(3:18;賽11:13;何1:11)。以往的分裂必得醫治,神之民,要成為一體。

b.  出人意表的豐饒,將會充滿全地。曠野也得變為田疇(32:15),就好像昔日的伊甸園一般(51:3);沙漠也必快樂歡騰,就好像番紅花般燦爛開花(35:1)。地上的果實也必結果萬倍;每棵葡萄樹必長出一千條枝子;每一枝子又長出一千串豐碩纍纍的葡萄;每一串又長出一千粒葡萄;每粒葡萄又可榨出一百二十加侖的酒(巴錄二書29:5-8)。這種富庶確是前所未見的,那時一切飢餓的人也必歡欣快樂。

c.  在來世的夢想中,時刻保持一個和平的願望。在來世所有的戰爭皆要消失。刀劍要被打成犁頭,槍矛要打成鐮刀(2:4)。此後將不再見刀劍,也再沒有殺戮的聲音。全地的人都遵守共同的律法,永久的和平遍佈大地,君王之間,彼此親善(西婆的神話三751-760)

d.  一個非常美麗的意念出現在這新世代,那就是野獸之間,或人獸之間,再不復見有仇恨。豹與孩童,熊與牛犢,獅子與羊羔,要一起玩耍,一同坐臥(11:6-965:25)。人與田野間的野獸,互相訂立新約(2:18)。甚至孩童也可隨意在毒蛇的洞口,和猛獸的洞穴嬉戲(11:6-9;巴錄二書73:6)。友誼充溢於大自然的四周,人心再不存有害人的惡念。

e.  在來世中,不會再有疲累、憂愁和痛苦。世人不會再有愁煩(31:12);永恆的快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35:10)。人間也再不見有夭亡(65:20-22);再沒有人會說:「我病了」(33:24);凱歌把死亡吞噬去了;神要抹乾眾人臉上的眼淚(25:8)。疾病要消聲匿跡;憂慮、痛苦和哀慟都要成為過去;生養孩童,不再有痛苦;收割的人不會覺得倦怠,而建造的工人不會因工作而勞苦不支。(巴錄二書73:2-74:4)

f.  來世是一個公義的世代。完全的聖潔將要充滿人間。那時代是一個良善的世代,所有的人生活在恩慈的日子當中,都存敬畏主的心(所羅門詩篇17:28-4918:9-10)

 

啟示錄,可以說是啟示文學的代表作,當中可以見到末日時候的一切恐怖景況,也可以見到在來世中出現的一切福氣;而且它所有的意象,俱是為人所熟知的。對我們現代的讀者來說,啟示錄確是頗為艱澀,甚至是令人難以明白;但在昔日的讀者來說,其中所有的景像和意念,大部份都是可以明白和了解的。

 

. 基督徒對啟示文學的接受

    無可否認,猶太教的啟示文學的方法很快就被基督徒取過來使用,並應用在自己的處境中。當時教會所用的希臘文聖經,七十士譯本,不只包含了但以理書,以西結書,也包括了許多啟示文學式的次經。另外,馬太福音太24-25章,啟示錄就是新約中最顯明的啟示文學作品。不只是這樣,一些新約次經和偽經都含有啟示文學的形式,例如彼得啟示錄(Apocalypse of Peter)、黑馬人書(Shepherd of Hermes)、使徒們的書信(Epistle of the Apostles)

    許多啟示文學的特徵正合基督徒的胃口,兩個世界觀、彌賽亞國度的來臨、世界末日的審判、死人復活、惡人受罰,不只適合基督徒要傳講的信息,教會受敵視社會和政權的壓制最好是用啟示文學形式來表達。

    啟示錄算是最明顯的基督徒啟示文學作品。它的內容正好傳達了耶穌為彌賽亞及掌管人類歷史的意義。書中充滿了啟示文學的特徵,例如象喻(fantastic imagery)、符號文字(symbolic language)、魔鬼的權勢、復活、審判、彌賽亞國度、末來的世界。

 

. 啟示錄中的政治處境

 

a. 小亞細亞七間教會的處境

    關於這七間小亞細亞教會的政治處境已有許多証據。七間教會就是七個小亞細亞城鎮的會眾。保羅曾在以弗所活動(19-20),他也曾寫信給老底加附近的歌羅西會眾(西2:1;4:13,15),也指明這信要在老底加讀出。腓利門書也是寫去老底加。第二世紀初的安提阿教會會督伊格拿丟(Ignatius)曾寫信給以弗所,士每拿,非拉鐵非。坡利甲也曾是士每拿教會的會督。米利多(Melito)也曾是撒狄教會的會督。當然,這七間教會並不是小亞細亞所有的教會。相信約翰選這七間可能與這文學數字有關。[7] 著名學者,蘭塞(Ramsay),指出說這七間教會是實在的歷史教會。[8] 因此一些解經家堅持認為啟2-3章不應與啟4-22章分開,而是應該以過去的歷史來解釋啟示錄。但是,有許多學者覺得應該把啟2-3章分開,而啟4-22章應以末來式來解釋。當然也有許多取這兩個中間路線的解釋法。

 

b. 啟示錄寫於何時?

有兩方面的數據產生兩個可能性的日期。

1.  根據傳統的說法。認為本書作者約翰是在羅馬皇帝多米田(Domitian)統治的時候,被放逐到拔摩島(Patmos),他在那裏看見了異象,後來多米田死後,被釋放返回以弗所,就在那裏把所見的異象寫下來。耶柔米曾說:「在尼祿王(Nero)迫害教會的第十四年(88),約翰被放逐至拔摩島,在島上他寫成了啟示錄……。到了多米田死後,因為元老院認為約翰所受的刑罰過重,於是替他上訴。到了涅爾瓦(Nerva)作王的時候,獲得釋放,返回以弗所。」初早期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Eusebius)曾說:「多米田死後,約翰從被逐的荒島回來,使徒約翰到各地教會講述所見的異象。」依教會的傳統,一致認為約翰是在拔摩島放逐的時候,看見這些異象。但是,到底是在拔摩島放逐期間寫成的,或是在返回以弗所後才寫作的呢?我們並不能確定。不過,如果我們把寫作的日期定在公元95年,那也不會相差太遠。

 

2.  根據書中的內容,作者似乎對羅馬及羅馬帝國,抱有一個憎惡的態度。在使徒行傳中,羅馬政府對基督徒的逼迫還不算太激烈(16:36-40;18:1-17;19:13-41;21:30-40;23:12-31;25:10-11),但是到了啟示錄這一個年代,教會對羅馬政府的態度已大不如前。羅馬政府好比昔日的巴比倫,肆意妄為,淫亂邪惡,並且使許多信徒殉道(17:5-6)。約翰唯一的願望,就是羅馬帝國的覆沒。相信這種態度上的轉變是因為羅馬帝國擴大宣傳敬拜該撒。依據規條,全國人民每年必須在官長面前,向羅馬皇帝該撒的像焚香一次,並且對著該撒像說:「該撒是我主」。只要他了結這個敬拜儀式之後,便可自由敬拜自己的神祇,全不干預。那些`不肯焚香參拜,不願口稱「該撒是我主」的人就是代表這人在政治上對羅馬不忠。基督徒除了耶穌基督以外,決不能稱任何人為主,因此常受到逼迫。特別是到了多米田(Domitian, 公元81-96)時代,他對該撒的崇拜非常的重視,並且認真的要求崇拜該撒。多米田的繼承人涅爾瓦(Nerva, 公元96-98)登基之後,卻把這些殘暴的律例撤消。啟示錄以清澈的聲音,呼籲所有的信徒,務要至死忠心,以贏取生命的冠冕。相信約翰是在這樣的局勢下以啟示文學的技巧寫下啟示錄,日期約在90年。

 

c. 作者是誰?

作者本身只自稱是「約翰」。對這「約翰」,不同的學者皆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教會一直以來都認為這「約翰」是使徒約翰(4:21)。有初期教會教父,如游斯丁(Dial. 81Apol.1:28),亞歷山大的革利免(Paed. 2:119; Quis dives 42; Strom 6.106,107),俄利根(Johann 5.3; Cf. H.E. 6.25.9),特土良(Adv.Marc 3.14),並有文件如黑馬人書,幕拉多利正典殘片為證。加上書中有許多經文與約翰福音相同,神學觀念也符合一起印證本書的權威。

    我們也可從書中的內容認識{\Section:TopicID=110}啟示錄的作者更多:

1. 書的開端,作者介紹自己說是神把祂的異象傳授給祂的僕人約翰(1:1)。當轉入書中的內容,他說這本書是由約翰致送給亞西亞七個教會的(1:4)。他說:「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和所看見的」(22:8)

2. 這位約翰是一位居住在亞西亞的基督徒,與亞西亞七個教會的同道們屬於同一地域。他稱自己是讀者們當中的一位弟兄,也是和他們在患難中共同進退的(1:9)

3. 他極可能是一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晚年的時候,才來到小亞西亞定居下來。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他所寫的希臘文推測得來。他的文字生動有力,並且形像鮮明;但是從文法的角度來說,可說是新約中最差勁的書信之一(另外的是《馬可福音》)。可見作者的母語不會是希臘文;而且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看出,文字是希臘文,但思想卻是希伯來的。作者引述或提及舊約經文的次數,不下二百四十五次,而且引述的範圍,多至二十本舊約經卷;其中他最喜歡的有以賽亞書、但以理書、以西結書、詩篇、出埃及記、耶利米書和撒迦利亞書。他不單止對舊約聖經有深切的認識,並且對新舊約之間的啟示文學也非常稔熟。

4. 他宣稱自己是一個先知,這也是他認為自己有權柄說話的基礎。在他來說,復活的基督的命令,就是必須把預言宣告出來(10:11)。耶穌也是藉著先知預言的精神,把祂的見證傳給祂的教會(19:10)。神是聖潔先知的神,並且祂要差派天使指示祂的僕人,將來在世界要發生的事情(22:6)。天使又把他的弟兄眾先知的事情告訴他(22:9)。簡言之,啟示錄的特徵可以說是一本先知書,因為它滿是先知要說的話(22:7101819)

 

當然,啟示錄的真正權威應從 「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1:1) 而來。

 

d. 目的

最好的線索就是回到啟示錄中去尋找。啟示(意思是揭示”)關於「神的奧秘」(10:7),是「將要快成的事」(1:1)。作者藉用當時猶太人流行文學技巧 --啟示文學(apocalyptic)(參但7-12;24-27; 38-39)--書寫出這書信來安慰當時在受逼迫中的信徒,並藉書中的許多異象,預言主耶穌基督再來之前世界的情形。

 

. 內容結構

為了方便瞭解書中內容,學者們常以書中的「七」重描述或戲劇揭幕方式來排列出啟示錄的內容結構。

 

1:1-3        序言: 這是耶穌基督的啟示和預言

 

1:4-3:22     第一幕:

1:4-20       那在七金燈台中間,拿著七星的榮耀人子寫信給:

2:1-7        以弗所教會  --- 不可丟了起初的愛心

2:8-11       士每拿教會  --- 務要至死忠心

2:12-17      別迦摩教會  --- 當悔改遵行正道

2:18-29      推雅推喇教會 -- 當持守聖潔等到主來

3:1-6        撒狄教會    --- 當回想所領受的

3:7-13       非拉鐵非教會 -- 持守所擁有的冠冕

3:14-22      老底嘉教會  --- 當買不會巧壞的

             結語:「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4:1-8:1      第二幕:

4:1-11       關於神 (寶座上的) 的異象

5:1-14       關於基督 (羔羊) 的異象

6:1-8        第一至第四印: 佔領,戰爭,災旱,死亡

6:9-11       第五印: 聖徒的伸

6:12-17      第六印: 羔羊的忿怒

7:1-17       神子民受印. 12x12000=144000;完全的教會

8:1          第七印: 天上寂靜片刻

 

8:2-11:19    第三幕:

8:2-5        聖徒獻上祈禱

8:6-13       第一至第四吹號: 地,海,河,行星的三分之一被毀

9:1-12       第五吹號: 無底坑王亞玻倫(毀壞者)的災禍

9:13-11:14   第六吹號: 伯拉大河四使者被釋放帶來火,煙,硫磺災難小書卷

                       神的奧秘由兩位見證人說出預言

11:15-19     第七吹號: 神的忿怒和審判到了

 

12:1-14:20   第四幕:

12:1-17      紅龍逼迫教會三年半

13:1-18      二獸逼迫教會三年半

14:1-5       聖徒唱新歌

14:6-13      天使傳信息

14:14-20     人子與天使收割

 

15:1-18:24   第五幕:

15:1-8       七位天使掌管末了七災

16:1-21      七碗災: 世界末日慘況

17:1-18:24   災難的解釋: 女人與獸,及她的國(巴比倫)為何要受審判

 

19:1-20:15   第六幕:

19:1-21      天上大筵席

20:1-15      基督作王一千年與最後的審判

 

21:1-22:17   第七幕:

21:1-8       造新耶路撤冷的原因

21:9-22:7    新耶路撤冷的榮華

22:8-17      約翰受吩咐說預言

 

22:18-21     結言: 啟示錄預言所附帶的警戒

 

 

. 啟示錄的四種解釋法

 

a. 末世觀(Futurist):認為從第四章開始,書中所講都是關於末世基督再來之前的各種歷史奇蹟。在新天新地來臨之前,就有一個千年國度出現,也就是千禧年(Milennium)。我們稱這派人為「千禧年前派」或是「歷史的千禧年前派」(Pre-Milennium)。他們認為基督再來之前必有預兆應驗,如有許多預言應驗、福音將傳遍天下、戰爭、飢荒,地震常出現、敵基督將顯現、離道反教的事會發生等等。接著,撒旦受綑綁,基督再來並在地上和一班蒙揀選的信徒統治一千年。在這期間,許多猶太人要悔改並且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大自然也分享千禧年的福份,許多動物將與人一起和諧生活。在千禧年結束時,撒旦會被暫時釋放,並在地上引誘惡人發動一場大反判,然後才是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審判後才有新天新地的到來。這派別的人喜歡把歷史分成各個時代,因此他們也被稱為「時代論主義」(dispensationalism)者。

   「歷史的千禧年前派」和「千禧年前派」的分別是「歷史的千禧年前派」相信聖徒是在大災難後被提(Post-Rapture),而「千禧年前派」是認為聖徒是在大災難前被提(Pre-Rapture)

 

b. 歷史觀(Historicist):認為書中所講可以應用從第一世紀開始直到基督第二次再臨的時間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他們是「千禧年後派」(Post-Milennium)的人物。主張神國就是被教會基督化了的社會。進而帶來一段長期的和平與繁榮 --千禧年。這新時代與目前的世代並無強烈分別。分別的是世人歸信基督的比率增加。罪惡雖未被消滅,但社會的犯罪率卻會因基督徒的道德和靈性的影晌力而減低。此時教會將承擔責任,解決社會、教育、經濟等問題。這段時期將會因基督來臨而結束,隨後死人復活接受末日審判。

 

c. 象徵觀(Allegorist):認為啟示錄是幫助和安慰在患難中的基督徒,因此書中的異象只不過是像其他猶太人的啟示文學,為了說明神怎樣戰勝撒旦這惡勢力。主張神國就是得勝的基督徒在世上生活。這派的人持守「無千禧年」(a-Milennium)的教義。認為聖經並未預言世界末日之前會有一段全球性的和平與公義。認為善惡將繼續存在於世界直到基督再來。屇時死人復活,接受末日審判。關於啟示錄二十章的千禧年是死了的聖徒的靈魂與基督在天同掌王權。不認為有千禧年的出現。

 

d. 已應驗觀/過去歷史派(Preterist):認為書中所講的完全是已過去的事情。而書中的異象只是形容第一世紀時的羅馬國。



[1] D. S. RussellThe Method and Message of Jewish Apocalyptic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1964), p. 15.

[2] 同上書Russell認為啟示文學是寫於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00年之間。

[3] 同上書p. 37.

[4] 同上書,pp. 74-75.

[5] 同上書p. 84.

[6] 同上書p. 183.

[7] 第二世紀的慕拉多拉正典(Muratorian Canon)指說約翰選七間教會是因為以這七間教會來代表全世界教會的情況。

[8] W. M. RamsayThe Letters to the Seven Churches of Asia and Their Place of the Apocalypse (London1909)pp. 185-196.


中华圣网制作,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