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修特--吹响校园的号角

科学大师的求学、恋爱与理念(1)(2)(3) by 张文亮

修特——吹响校园的号角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国的铁血雄兵、

奥地利的威猛大炮、

土耳其的嗜血弯刀

像一堆破烂的玩具被扫下人类历史的舞台。

旧势力殒落,

新偶像兴起,年轻一代像群跳入火堆的雏狗,

疯狂疯狂疯狂了二十年:

为纳粹的优越种族论而颠狂,

为布尔什维克激进主义而狂热,

为大日本的军国与神道而卖命。

至终换来一九三九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

五千万人命化为粪土的浩劫。

在那为偶像颠狂的年代里,

有一群青年学生与老师却分别出来,

重新回到圣经里,

坚信耶稣基督是他们的主,

是人类惟一的盼望。

在那信仰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里,

神使用他们,组成了一道

坚强的属灵,马其诺防线,为学弟妹们守住一道真理的

长城

这就是一九一九年产生的福音团体——校园团契。

这批来自剑桥、牛津、伦敦医学大学的基督徒菁英呼吁:

『得着学生就得着未来,』许下抱负:

『未来的世界是校园团契的工场。』

从此向同学传福音的托付,交给世界各地雨后春笋般长出的学生团契,

带动教会产生各种少年、青年团契,-

到如今仍是一股传福音的主力。

本文就是介绍第一代『校园团契』的菁英之一,

世界着名的生理学大师——修特教授。

修特(ArthurRendleShort)生于一八八O年一月六日英国西南部的布里斯托(Bristol)。

布里斯托是一个工业港,以进口棉花为主,因此城里有许多纺纱厂,另一个特色是乔治·慕勒(GeorgeMuller)的孤儿院。慕勒先生是基督徒,起头是收容无家可归的小孩,后来最多曾同时收容一千位孩童。他的名言:『我一生事奉的根基在于相信上帝垂听祷告。』因为他的孤儿院从来不募捐,也不宣称缺乏所需,只定期公布收支明细。他一生共领养过一万名孤儿,经手过一百万英镑的奉献,孤儿院的需要虽然常有紧急的时候,但因着他相信神必及时供应,最后总不缺乏。他死的时候虽没有留下分文遗产,但是他的事奉成为基督教慈善机构及宣教团体最高的信心榜样。

修特的祖父正是慕勒孤儿院(Muller-sHome)的院长。修特五岁的时候,祖父带他到慕勒的面前,希望这位被上帝在十九世纪重用的老仆人为修特祷告。修特后来写下,他永远记得慕勒为他的祷告是:『上帝啊,求你赐福这个小孩,使他的一生成为别人的祝福。』

〖预备成为别人的祝福〗

修特从小就有高度的专注力,能够安静地看书。一个人能把书读好,不在贪多而在细心。修特读过医学大师李斯特(JosephLister)传,以李斯特的名言:『科学的成就常产生于不放弃每一个研究的细节』为自己的座右铭。

他十七岁通过考试进入伦敦医科大学,二十岁进入医院实习,二十四岁成为助理医师。他在念医学时,同时选修地质系与考古人类学系。在达尔文进化论横扫自然科学时,这两个科系是支持进化论的两大阵营。修特的选择引起父亲的担心,但是修特说:『我必须同时精于圣经与最近科学之界面,才能向他们传福音。』他以圣经为中心,以医学为主轴,以地质、考古、化学……为触角,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基督徒。

修特写了许多专业好书,如《圣经与近代医学》(注1)、《近代发现与圣经》(注2)、《考古学的证据——圣经历史与来自东方的发现》(注3)等。年轻时的学富五车对他的婚姻也有帮助。他与女友海伦·凯丝(HelenCase)第一次约会后,人家就对海伦开玩笑说:『你要知道,与你约会的那个人别名叫大英百科全书。』

修特在十六岁时就认识小他两岁的远房表妹海伦。海伦的父母都是宣教士,她从小就立志要做个护士,用一生来帮助人,修特却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所以海伦没有接受他的初恋情怀。

十年后,修特成为以传福音为职志的好医生,与海伦重逢——海伦已成为护士。有一次在约会时,修特说:『我只有五十英镑,并且以后我无论如何成功,可能存款部不会超过五十英镑。』海伦定睛看着未来的丈夫说:『我已经立志,每一天都要靠着上帝无穷的怜恤生活下去。』他们后来结为夫妇。

〖杰出的科学成就〗

三十四岁,他担任布里斯托大学生理学教授,并开始研究『休克』的原因,提出『输血』是提高血容量,减少导致静脉、动脉血压不足的方法。他建议用柠檬酸钠(sodiumcitrate)溶液来稀释血液,以防止血液胶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人受伤大量出血而休克,因着他提出的输血治疗与保存血液的研究,挽救了许多性命。

当时传统的医学界有许多人对以输血来急救病人抱持存疑的态度,大战战场上的输血急救,证明输血的可行性,化除了阻力,时至今日,输血更成为急救的必须步骤之一。

修特四十岁时发表了一篇更着名的研究。他发现急性盲肠炎的患者在饮食上有缺乏纤维素的趋势,因此提出预防疾病,可由饮食习性的改变来预防,他进而提出为病情轻微、但患病频率高的病人,开出能改善病情的饮食建议。计划性的饮食是食品营养学上的重大贡献,而且现代人都知道多吃纤维素对身体有益,这些知识都是来自修特的发现。

〖医学伦理〗

修特对于后来的医学界有一个更深远的影响,就是在医学院讲授『医学伦理』——要成为好医生不只需要具备优秀的医学技术,也需要正确的伦理观。他认为医学界有一些沿袭已久的做法,是为了医生的方便,反而减少医生对问题有更深的思考,以致没有配合整体情况去作最佳判断。

修特在课堂中讲道:『医院有条规定:如果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医生没有权力对病人开刀;如果病人尚未成年,开刀前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同意。许多医院都有这种同意书的表格,需要当事人或监护人签名。某次有个女孩得了急性胃溃疡被送到医院急诊,女孩的父母不在身边,医生以没有取得同意书拒绝为病人开刀,结果小女孩死了。这个医生守住了医学规条,但违反了医学伦理。

『有些危急手术是必须的,一个医生该不该执行,最重要的原则是设身处地为病人想一想。即使违反法条常规,也应是无罪的。

一个医生应该让病人知道:没有一个医生绝对不会做出错误的诊断,尤其是绝症的诊断。许多病人一听是绝症就完全绝望,结果是死于绝望而非绝症。医生应该建议病人再看其他的医生,接受别的医生诊断,这是医生的伦理。有时医生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而违反伦理。

医生有一种危险的心理:追求高难度的手术,建立英雄形象,而忘了对象是人。例如给九十多岁的老人进行大手术,结果是略为延长了老人的生命,老人手术后身体却更痛苦。医学的任何最新科技都不该为了延长生命而降低生命的品质。为老人进行手术不是不可以,应该考虑的是他有没有复原的能力,能否减轻那难以忍受的病痛。

至于医生该不该对绝症患者保守秘密?这是所谓『善意谎言』(whiteLies)的问题。当时传统的做法是对病人保守秘密,但告知家属。这种硬性规定可以减少医生的麻烦,而且使病人保持希望,企图以一个虚假的盼望免除病人的沮丧,使讲谎话成为规定。修特认为善意谎言忽视了两个关键:一、病人有没有权力首先得知攸关自己生死的消息:二、病人相信医生,医生有没有权力去欺骗相信他的人。许多爱说善意谎言的医生,故意把绝症轻描淡写地带过去,其实是缺乏同情心,因为病人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死亡的突击;有的医生坚持要实话实说,却没有智慧地把一大堆不好的消息倒给病人,甚至加着语气带恐吓。修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案,告诉病人实情是应该的,但是告知的时间、方式、内容的准确、态度、语气都要经过深思,拿捏得宜。』

至于安乐死,修特说:『安乐死是情感与理智的交战。一个病人明知自己不能复原,痛苦又不能减轻,拖下去更是牵累家人,经常要求医生用毒药、安眠药等让他快点死。安乐死的背后有个更深的原则,那就是医生的使命与角色,本来是符合上帝在十诫中吩咐的『不可杀人』(出埃及记二十章13节),是要医人生命,若反而让病人加速死亡,医生的基本角色会产生混乱,与病人的关系也混乱了。』

〖校园团契的起源〗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九一四年开战时,英国一些学校就有基督徒定期在校园里聚集,为国家祷告并且唱诗、查考圣经、向同学作见证。英国最热门的运动是足球,一年一度在十二月举行的大学杯足球赛更是一大盛事。当时各校大学生云集到牛津或剑桥观赏球赛,球赛结束后,赢的一方兴高釆烈去喝酒庆祝,输的一方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但是各校来的基督徒就利用这时候一起聚会、祷告、传福音。一九一九年各校之间的联合聚会成立,就称为『校园联会』(Inter-VarsityConference),这是校园团契(Inter-VarsityFellowship)的前身。

修特教授那时就加入校园担任辅导,他写下:『校园的兴起是上帝的工作,人的手没办法拦阻。』从一九二O年到他死前,他一直担任校园辅导,共三十四年之久,并且担任过校园团契二届的主席。

当时牛津、剑桥、爱伯丁、伯明罕等校的基督徒学生订于每年七月在安伯赛(Ambleside)举行联合聚会,这是福音夏令会的起源。修特教授是当时主要讲员之一,他当时的讲题有:『试探兴得胜』、『祷告』、『为什么我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为什么我是一个基督徒』、『信仰与科学(心理学、地质学、考古学、进化论等)』。他的讲道深受学生欢迎。

修特在『祷告』为题的演讲中说:祷告并不是一部贩卖机,你丢下一块钱,贩卖机就掉出一块口香糖。祷告是使我们的切望去符合上帝的旨意。』

在『试探与得胜』中说:『基督徒每一个给出去的服事,绝对不是一时的热心,而是被精炼熬轧过的生命,所倒出的精粹。』

在『信仰与科学』中讲道:『成为一个基督徒不是成为一个肤浅的人,随意抓一节圣经来定科学的罪;不是成为一个虚伪的人,非得相信不可能的事,守自命有信心;不是成为一个自闭的人,忽视人类历代思考的结晶,视之为仇敌的工作。基督徒也不定规叫人做这做那,信心是自然长成的,不需要揠苗助长,科学并不可怕,但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科学理论来来去去,一些自认伟大的科学巨着,几年后只有在旧书摊上才找得到。惟有圣经才永远长存。』

〖在学校里改变一生〗

修特死于一九五三年九月十四日。他书桌上留下一封写于九月初的文章,是『给基督徒新生的信』:

『对许多新生而言,学校是个既新鲜又令人兴奋的地方,但是对基督徒新鲜人而言,学校是事奉基督的一个场所。学校是世界上传福音阻力最小的地方,是一条已经铺好的跑道,没有什么凹凸坑洞。一般人在学生时代较有谦卑学习的心,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能够对学生传福音的就是学生,而学校正好提供这个最好的场所与机会。

『假如基督徒学生进入学校不抱着传福音的心志,机会就流失了。福音不会自动产生,基督徒必须去接触人、传给人。许多人在学生时代三、四年所受到的影响与改变,比离开学校后三、四十年所受到的影响更多。因此学校里一些好的课程,给学生一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样的,我感谢神,许多学生因为听到福音而改变一生。

『向学生传福音是个不求回报的事奉。以保罗在使徒行传中传福音的行程来看,我相信,如果保罗在这个时代传福音,他可能也会选择向学生传福音。学生是未来的领袖,如果能为主得着学生,主就能得着未来的世代。而今天神正把你放在这重要的事奉中。』

如果有人邀请你参加团契,本文也许可以帮助你了解什么是校园学生团契。

ע

1.TheBibleandModemMedicine,1953.

2.ModemDiscoveryandTheBible,1954.

3.ArchaeologyGivesEvidence-BibleHistoryandEastemDiscovery,1951.

4.TheNewPhysiologyinSurgicalandMedicalPratcice.

〖参考书目〗

Capper,W.M.andD.Johnson.1954.ArthurRendleShort-Surgeon&Christian.Inter-VarsityFellowship,London,England.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修特——吹响校园的号角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国的铁血雄兵、 奥地利的威猛大炮、 土耳其的嗜血弯刀 像一堆破烂的玩具被扫下人类历史的舞台。 旧势力殒落, 新偶像兴起,年轻一代像群跳入火堆的雏狗, 疯狂疯狂疯狂了二十年: 为纳粹的优越种族论而颠狂, 为布尔什维克激进主义而狂热, 为大日本的军国与神道而卖命。 至终换来一九三九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 五千万人命化为粪土的浩劫。 在那为偶像颠狂的年代里, 有一群青年学生与老师却分别出来, 重新回到圣经里, 坚信耶稣基督是他们的主, 是人类惟一的盼望。 在那信仰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里, 神使用他们,组成了一道 坚强的属灵,马其诺防线,为学弟妹们守住一道真理的 长城 这就是一九一九年产生的福音团体——校园团契。 这批来自剑桥、牛津、伦敦医学大学的基督徒菁英呼吁: 『得着学生就得着未来,』许下抱负: 『未来的世界是校园团契的工场。』 从此向同学传福音的托付,交给世界各地雨后春笋
般长出的学生团契, 带动教会产生各种少年、青年团契,- 到如今仍是一股传福音的主力。 本文就是介绍第一代『校园团契』的菁英之一, 世界着名的生理学大师——修特教授。 修特(ArthurRendleShort)生于一八八O年一月六日英国西南部的布里斯托(Bristol)。 布里斯托是一个工业港,以进口棉花为主,因此城里有许多纺纱厂,另一个特色是乔治·慕勒(GeorgeMuller)的孤儿院。慕勒先生是基督徒,起头是收容无家可归的小孩,后来最多曾同时收容一千位孩童。他的名言:『我一生事奉的根基在于相信上帝垂听祷告。』因为他的孤儿院从来不募捐,也不宣称缺乏所需,只定期公布收支明细。他一生共领养过一万名孤儿,经手过一百万英镑的奉献,孤儿院的需要虽然常有紧急的时候,但因着他相信神必及时供应,最后总不缺乏。他死的时候虽没有留下分文遗产,但是他的事奉成为基督教慈善机构及宣教团体最高的信心榜样。 修特的祖父正是慕勒孤儿院(Muller-sHome)的院长。修特五岁的时候,祖父带他到慕勒的面前,希望这位被上帝在十九世纪重用的老仆人为修特祷告。修特后来写下,他永远
记得慕勒为他的祷告是:『上帝啊,求你赐福这个小孩,使他的一生成为别人的祝福。』 〖预备成为别人的祝福〗 修特从小就有高度的专注力,能够安静地看书。一个人能把书读好,不在贪多而在细心。修特读过医学大师李斯特(JosephLister)传,以李斯特的名言:『科学的成就常产生于不放弃每一个研究的细节』为自己的座右铭。 他十七岁通过考试进入伦敦医科大学,二十岁进入医院实习,二十四岁成为助理医师。他在念医学时,同时选修地质系与考古人类学系。在达尔文进化论横扫自然科学时,这两个科系是支持进化论的两大阵营。修特的选择引起父亲的担心,但是修特说:『我必须同时精于圣经与最近科学之界面,才能向他们传福音。』他以圣经为中心,以医学为主轴,以地质、考古、化学……为触角,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基督徒。 修特写了许多专业好书,如《圣经与近代医学》(注1)、《近代发现与圣经》(注2)、《考古学的证据——圣经历史与来自东方的发现》(注3)等。年轻时的学富五车对他的婚姻也有帮助。他与女友海伦·凯丝(HelenCase)第一次约会后,人家就对海伦开玩笑说:『你要知道,与你约会的那个人别名叫大英百科全书
。』 修特在十六岁时就认识小他两岁的远房表妹海伦。海伦的父母都是宣教士,她从小就立志要做个护士,用一生来帮助人,修特却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所以海伦没有接受他的初恋情怀。 十年后,修特成为以传福音为职志的好医生,与海伦重逢——海伦已成为护士。有一次在约会时,修特说:『我只有五十英镑,并且以后我无论如何成功,可能存款部不会超过五十英镑。』海伦定睛看着未来的丈夫说:『我已经立志,每一天都要靠着上帝无穷的怜恤生活下去。』他们后来结为夫妇。 〖杰出的科学成就〗 三十四岁,他担任布里斯托大学生理学教授,并开始研究『休克』的原因,提出『输血』是提高血容量,减少导致静脉、动脉血压不足的方法。他建议用柠檬酸钠(sodiumcitrate)溶液来稀释血液,以防止血液胶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人受伤大量出血而休克,因着他提出的输血治疗与保存血液的研究,挽救了许多性命。 当时传统的医学界有许多人对以输血来急救病人抱持存疑的态度,大战战场上的输血急救,证明输血的可行性,化除了阻力,时至今日,输血更成为急救的必须步骤之一。 修特四十岁时发表了一篇更着名的研究。他发现急性
盲肠炎的患者在饮食上有缺乏纤维素的趋势,因此提出预防疾病,可由饮食习性的改变来预防,他进而提出为病情轻微、但患病频率高的病人,开出能改善病情的饮食建议。计划性的饮食是食品营养学上的重大贡献,而且现代人都知道多吃纤维素对身体有益,这些知识都是来自修特的发现。 〖医学伦理〗 修特对于后来的医学界有一个更深远的影响,就是在医学院讲授『医学伦理』——要成为好医生不只需要具备优秀的医学技术,也需要正确的伦理观。他认为医学界有一些沿袭已久的做法,是为了医生的方便,反而减少医生对问题有更深的思考,以致没有配合整体情况去作最佳判断。 修特在课堂中讲道:『医院有条规定:如果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同意,医生没有权力对病人开刀;如果病人尚未成年,开刀前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同意。许多医院都有这种同意书的表格,需要当事人或监护人签名。某次有个女孩得了急性胃溃疡被送到医院急诊,女孩的父母不在身边,医生以没有取得同意书拒绝为病人开刀,结果小女孩死了。这个医生守住了医学规条,但违反了医学伦理。 『有些危急手术是必须的,一个医生该不该执行,最重要的原则是设身处地为病人想一想。即使违反法条常规,也应是无罪的
。 一个医生应该让病人知道:没有一个医生绝对不会做出错误的诊断,尤其是绝症的诊断。许多病人一听是绝症就完全绝望,结果是死于绝望而非绝症。医生应该建议病人再看其他的医生,接受别的医生诊断,这是医生的伦理。有时医生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而违反伦理。 医生有一种危险的心理:追求高难度的手术,建立英雄形象,而忘了对象是人。例如给九十多岁的老人进行大手术,结果是略为延长了老人的生命,老人手术后身体却更痛苦。医学的任何最新科技都不该为了延长生命而降低生命的品质。为老人进行手术不是不可以,应该考虑的是他有没有复原的能力,能否减轻那难以忍受的病痛。 至于医生该不该对绝症患者保守秘密?这是所谓『善意谎言』(whiteLies)的问题。当时传统的做法是对病人保守秘密,但告知家属。这种硬性规定可以减少医生的麻烦,而且使病人保持希望,企图以一个虚假的盼望免除病人的沮丧,使讲谎话成为规定。修特认为善意谎言忽视了两个关键:一、病人有没有权力首先得知攸关自己生死的消息:二、病人相信医生,医生有没有权力去欺骗相信他的人。许多爱说善意谎言的医生,故意把绝症轻描淡写地带过去,其实是缺乏同情心,因为病人会在毫
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死亡的突击;有的医生坚持要实话实说,却没有智慧地把一大堆不好的消息倒给病人,甚至加着语气带恐吓。修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案,告诉病人实情是应该的,但是告知的时间、方式、内容的准确、态度、语气都要经过深思,拿捏得宜。』 至于安乐死,修特说:『安乐死是情感与理智的交战。一个病人明知自己不能复原,痛苦又不能减轻,拖下去更是牵累家人,经常要求医生用毒药、安眠药等让他快点死。安乐死的背后有个更深的原则,那就是医生的使命与角色,本来是符合上帝在十诫中吩咐的『不可杀人』(出埃及记二十章13节),是要医人生命,若反而让病人加速死亡,医生的基本角色会产生混乱,与病人的关系也混乱了。』 〖校园团契的起源〗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九一四年开战时,英国一些学校就有基督徒定期在校园里聚集,为国家祷告并且唱诗、查考圣经、向同学作见证。英国最热门的运动是足球,一年一度在十二月举行的大学杯足球赛更是一大盛事。当时各校大学生云集到牛津或剑桥观赏球赛,球赛结束后,赢的一方兴高釆烈去喝酒庆祝,输的一方垂头丧气地打道回府,但是各校来的基督徒就利用这时候一起聚会、祷告、传福音。一九一九
年各校之间的联合聚会成立,就称为『校园联会』(Inter-VarsityConference),这是校园团契(Inter-VarsityFellowship)的前身。 修特教授那时就加入校园担任辅导,他写下:『校园的兴起是上帝的工作,人的手没办法拦阻。』从一九二O年到他死前,他一直担任校园辅导,共三十四年之久,并且担任过校园团契二届的主席。 当时牛津、剑桥、爱伯丁、伯明罕等校的基督徒学生订于每年七月在安伯赛(Ambleside)举行联合聚会,这是福音夏令会的起源。修特教授是当时主要讲员之一,他当时的讲题有:『试探兴得胜』、『祷告』、『为什么我相信圣经是上帝的话』、『为什么我是一个基督徒』、『信仰与科学(心理学、地质学、考古学、进化论等)』。他的讲道深受学生欢迎。 修特在『祷告』为题的演讲中说:祷告并不是一部贩卖机,你丢下一块钱,贩卖机就掉出一块口香糖。祷告是使我们的切望去符合上帝的旨意。』 在『试探与得胜』中说:『基督徒每一个给出去的服事,绝对不是一时的热心,而是被精炼熬轧过的生命,所倒出的精粹。』 在『信仰与科学』中讲道:『成为一个基督徒不是成为一个肤浅
的人,随意抓一节圣经来定科学的罪;不是成为一个虚伪的人,非得相信不可能的事,守自命有信心;不是成为一个自闭的人,忽视人类历代思考的结晶,视之为仇敌的工作。基督徒也不定规叫人做这做那,信心是自然长成的,不需要揠苗助长,科学并不可怕,但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科学理论来来去去,一些自认伟大的科学巨着,几年后只有在旧书摊上才找得到。惟有圣经才永远长存。』 〖在学校里改变一生〗 修特死于一九五三年九月十四日。他书桌上留下一封写于九月初的文章,是『给基督徒新生的信』: 『对许多新生而言,学校是个既新鲜又令人兴奋的地方,但是对基督徒新鲜人而言,学校是事奉基督的一个场所。学校是世界上传福音阻力最小的地方,是一条已经铺好的跑道,没有什么凹凸坑洞。一般人在学生时代较有谦卑学习的心,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能够对学生传福音的就是学生,而学校正好提供这个最好的场所与机会。 『假如基督徒学生进入学校不抱着传福音的心志,机会就流失了。福音不会自动产生,基督徒必须去接触人、传给人。许多人在学生时代三、四年所受到的影响与改变,比离开学校后三、四十年所受到的影响更多。因此学校里一些好的课程,给学生一
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同样的,我感谢神,许多学生因为听到福音而改变一生。 『向学生传福音是个不求回报的事奉。以保罗在使徒行传中传福音的行程来看,我相信,如果保罗在这个时代传福音,他可能也会选择向学生传福音。学生是未来的领袖,如果能为主得着学生,主就能得着未来的世代。而今天神正把你放在这重要的事奉中。』 如果有人邀请你参加团契,本文也许可以帮助你了解什么是校园学生团契。 ע 1.TheBibleandModemMedicine,1953. 2.ModemDiscoveryandTheBible,1954. 3.ArchaeologyGivesEvidence-BibleHistoryandEastemDiscovery,1951. 4.TheNewPhysiologyinSurgicalandMedicalPratcice. 〖参考书目〗 Capper,W.M.andD.Johnson.1954.ArthurRendleShort-Surgeon&Christian.Inter-VarsityFellowship,London,E
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