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你看见了吗?

灵性低潮为何忧闷 by 钟马田

――不确定的基督徒从瞎眼到看见从看见到看清

拦阻人看不清楚的障碍如何辅助

"他们来到伯赛大,有人带一个瞎子来,求耶稣摸他。耶稣拉着瞎子的手,领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他就抬头一看,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象树木,并且行走。随后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复了原,样样都看得清楚了。耶稣打发他回家,说,连这村子你也不要进去。"――可八22-26

本章我们要用耶稣医治这位瞎子的神迹,来讨论灵性低潮的问题。前面已经谈过,我们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基督徒实在不应落在这种可悲的光景中,而且也是为了今日教会的整体大局着想。容我大胆地说,今天教会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趋衰微,原因之一乃是落在这光景中的基督徒太多了。如果每个基督徒的生活都能依照新约圣经的教训去行,教会即使有时会遭遇传福音工作的困难,也都可迎刃而解。正因为我们这些基督徒在日常生活、行为见证各方面没有好的表现,今天教会才会受到影响,愿意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才会如此之少。为了这些缘故,这问题非得立刻解决不可。

其次,我们也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这问题。我们看到有些基督徒灵性低潮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清楚了解"因信称义"的基要真理。在改教运动以前,这是教会最大的问题。改教运动重新发掘了因信称义的核心道理,才把这久已被遗忘的平安喜乐再次带回到教会生活中。因信称义真理的再发现,不但使马丁路德自己深切体会而欢欣,神也使用他来引导别人认识这真理。因信称义之理能带给人喜乐。虽然我们不敢说没有清楚了解这真理的人就不是基督徒,但是若人人都能体悟这真理,他们的生活就可以告别愁烦,他们立刻就可变成一个满有喜乐的基督徒。

本章我们将再进一步思想这个问题。读过马可福音八章廿二至廿六节这段经文,你会发现:从好几方面来看,这件神迹实在是主耶稣所行过神迹中最特别的一次。主医治这瞎子的经过是这样的:他拉着他的手,领他到村外,吐唾沫在他眼睛上,又按手在他身上,然后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那人抬头一看,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象树木,并且行走。"随后我们的主又按手在他眼睛上,吩咐他再看。这一次,这人的视力完全恢复,"样样都看得清楚了"。

这神迹不是偶然发生的,它寓有极深刻的意义。主曾经医治过其它瞎子,他只需说一句话,那些瞎子立刻就看见了。他既有这样的能力,这一次为什么舍而不用,却采取如此的医治方式?这个瞎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病也不比别人重,我们的主为什么要分两阶段来医治他呢?我们必须知道主耶稣从来不为神迹而行神迹,他所行的每一件事都含有深远的意义。实际上,每一个神迹都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比喻,要让人更明白他的教训。我这么说并无意抹煞神迹的历史真实性。我的意思是主耶稣利用实际发生过的神迹,当作比喻,帮助人明白他的教训。那么,此次主行这件不寻常的神迹,目的又是为了帮助谁呢?

不确定的基督徒

有人说,这个神迹的教训主要是针对他的门徒。我很赞成。在行这神迹之前,门徒渡海到这边来,他们忘了带饼上船,船上除了一个饼以外,没有别的食物。他们为此忧虑,心中烦恼,我们的主便教训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可八15)。门徒就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吧!"(可八16)他们缺少属灵的悟性,只撷取耶稣话语的表面意思,一听到"酵"就想到他们忘了带饼。主一直在他们身边,可是他们对他还没有完全的认识,他们只为饼烦恼,焦急不安。所以我们的主就连续用几个问题来问他们,藉以唤醒他们的记忆,激发他们的思想。最后他说:"你们还是不明白吗?"(可八21)实际上他是对他们说:"我和你们朝夕相处,成天对你们耳提面授,你们却还是不了解。何必为一个饼烦恼呢?你们不是亲眼看过我用几个饼、几条鱼,一次让五千人吃饱,又一次让四千人吃饱吗?怎么你们对我还不了解呢?"我相信主耶稣的目的是要藉这神迹来教导门徒,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光景。

这个神迹对今日的基督徒也具有相同的启示。

主医治这瞎子时,先吐唾沫在他眼睛上,然后问他:"你看见什么了?"他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象树木,并且行走。"你了解这人的光景吗?你说他是瞎子,他却已蒙主医治;你说他不是瞎子,他虽能看见,但所看见的人却好象树木行走。你说他到底是不是瞎子?你不得不说,他是瞎子但也不是瞎子,他不是瞎子但也是瞎子。

今天有许多人正像这瞎子一样,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你说他是基督徒,又不像基督徒;说他不是基督徒,又像基督徒。有时你跟他谈话,会觉得这人是基督徒;但下一次再见面,你又有了疑问:"这个人大概不是基督徒,不然他不会说出这种话,不会做出这种事。"你每一次和他见面的印象都不相同,让你无法确定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基督徒。你无法说他到底算不算是个瞎子。

不但别人对他们的身份拿不定主意,就连他们对自己也没有把握。这一类人参加崇拜时,心里满有把握:"是的,我相信我是一个基督徒。"但出了礼拜堂,遇到一些事情,他们先前充满自信的心立刻又动摇了:"我不可能是一个基督徒,不然我不会有这样的思想,也不会做出这明知不该做的事。"他们有时觉得自己是基督徒,有时又觉得不是,正如别人对他们的"身份"捉摸不定一样。

他们不但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对基督信仰的认识也是一样模糊。说他们不认识吧!也不对,因为他们对基督教信仰的认识已经足够摧毁他们在世上的享乐。说他们认识吧!他们对基督的认识却还不足够帮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生活。他们不敢享受世俗之乐,也不能体会主里的喜乐,结果就落在低潮之下,终日抑郁寡欢了。仔细留意你四周的人,你会发现这一类的人比比皆是。落入这种光景中真是不幸!我要说,无论何人都不应该落在这光景中,更不该有人逗留或沉溺在这光景中。

从瞎眼到看见

为了帮助这些人能看见自己,认清这光景,我要采取稍微迂回渐进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主第一次按手在瞎子的眼睛上,那瞎子说:"是的,我看见了,我真的看见人了。但是有点不对劲,我看见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没错,落在这光景中的人可以看到某些东西。他们往往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不对劲;他们对自己不满意。有些事情引发他们对当时的自己感到怅惘若失。也许起初他们对一切都很满意,也许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仍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他们还是很心满意足。可是突然间,他们却变得不再喜欢过去的一切,他们对过去的生活有了另一番全然不同的评价。我们看到有些人很喜欢看报刊杂志上的花边新闻,他们对社交圈、影剧艺文生活心响往之,觉得"像这样才叫做生活"。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慢慢看到这种生活的虚惘、浮华与空洞,也逐渐产生一种深沉的不满足之感。他们已经看清这种生活根本就肤浅不智,根本就是一种虚空。他们对自己不满意,无法再继续照原有的生活方式过下去。目前处在这种情形中的人还很多,而已经清醒走过的人也不少。那些困在这阶段中的人,虽然还没肯定看见基督信仰的真光,但他们的确已尼认清世上其它一切都是虚空错误。可惜有许多人经过这一阶段后,往往就走入歧途,变成了愤世嫉俗、颓废沮丧的人。

这一类的例子甚多,不胜枚举,而且有的还颇具戏剧性。我记得在伦敦有一位非常杰出的外科医生。有一天,出乎亲友们的意料之外,他竟突然宣布放弃一切工作,去一条船上当随船医生。原来这位医生在外科医学界颇富盛名,在同行中也赢得极高的声誉。可是一夕之间,他却看破了这一切。他几经仔细考虑,认为若再按他当时的生活方式下去,他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于是便决定潇洒出走。可惜他没有认识基督,只是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把一切都丢弃了。今天这样的人愈来愈多。他们看透了一切,也下了一切,然后独自跑到一个孤寂的地方,寻找心灵的满足。虽然没有成为基督徒,但他们也可能会找到某种相当程度的平安和喜乐。

不过,并非所有这一类的人最后都会选择避世远遁,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会有更进一步的看见。他们看到像"登山宝训"和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所展现的那种基督徒生命,的确令人生羡。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简直没有任何瑕疵可以挑剔,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值得向往追求的生活。他们可能也读到某些圣徒的生平传记,深深体会到这些人与众不同,确实有不同凡响的素养。也许过去他们对基督教没有兴趣,但是现在他们看得比较清楚了,态度也慢慢有所改变了。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过这样的生活,这世界必可变成人间乐园。

不但如此,他们当中有些人还可能更进一步看到"耶稣基督是他们唯一的答案和盼望"。他们有一点觉得耶稣基督是救主。请留意,我是说他们"有一点觉得耶稣是救主"。无法解释为什么,但是他们确实看到了耶稣能帮助他们,也清楚看到了基督信仰是这世界的唯一盼望。过去或许他们对基督教兴趣缺缺,对耶稣也不屑一顾,随便就推到一边去。但现在不同了,他们已经清楚看见世界的虚空和某些基督徒生命的过人之处。他们也发现基督徒生活之所以能与众不同,乃是因为耶稣基督的缘故,所以他们就"有一点点觉得他是一个救"。于是他们开始对他产生兴趣,详加留意观察,渐渐地,他们便看得愈来愈清楚了。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人比我们前章所论及的那一类人更胜一筹,因为他们清楚知道不能靠自己得救。各种靠自己努力求满足、求解脱的生活方式,他们都一一试遍了,就是得不到满足。所以当他们一看到真正基督徒生活的体现,就知道这样的生活一定无法靠自己达到,必须另觅他法。他们清楚看到人无法靠自己得救。

从看见到看清

或许会有人认为,我把这一类人说得太好,捧得太高了。其实我所说的都是实在的。主耶稣问那个被医治的瞎子说:"你看见什么了?"他回答:"我看见人了。"他确实看见了,只不过还看得不清楚。他看见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这一类人已真正看见了一些东西。我敢很肯定地说,他们真的都看见了。可是他们所看的仍然模模糊糊,好象行走的树木。哪些事他们看得不够清楚呢?我且举出三项说明如下:

一、他们对某些真理没有清楚了解。我说他们"有一点觉得基督是救主",原因即在此。他们虽然"有一点觉得",却仍看不见他为何是救主。他们对基督的死及他代死的必要性依然不明白,也不了解重生的道理。跟他们谈一谈,你就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些真理的观念模糊不清。他们说他们看不见这些,这是事实。你一定遇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不满意自己,对基督徒的生活颇有好感,甚至会跟你大谈基督是救主,但他们偏偏就是"看不见"那些真理。结果他们的生活依然愁云罩顶,闷闷不乐。

二、他们的心思不专一。虽然他们看清了许多事,却仍然没有在基督里找到喜乐。成为基督徒之后,他们依然整日愁眉不展。他们必须不时提醒自己:"基督徒应该常常喜乐。"然后勉强装出一副快乐的样子。由于他们成了基督徒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他们的心就变得不专于基督教信仰,常在可能范围之内四处去寻找喜乐。如果神许可,关于这一点我会开章另谈,在此不多赘述。

三、他们的意志不集中。这一类人就是看不清楚"为什么成为基督徒之后,有些事必须做,有些事却不可做。"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太偏狭了。大体而言,他们虽已经撇弃过去的生活方式,愿意接受基督徒的价值观,承认基督是救主,可是一旦要把他的教训实际应用到生活上时,他们的意志就无法集中,常会发生分歧,不能清楚决定应该怎么办。他们常常会问:"这样做对不对?那样做应不应该?"他们的心思意念常常互相斗争,永无宁日。我这样说并不过分,实际情形就是如此,许多人的亲身经验都可证明我此言不虚。

拦阻人看不清楚的障碍

人的悔改经验就和主耶稣医治瞎子一样,有些人是立刻就看清一切,有些人却必须经过好几个阶段才能慢慢逐步廓清。在这个神迹中,瞎子为什么看是看见,却看不清?为什么有些人的表现让人可以说他们是基督徒,也可以说他们不是基督徒,身份如此暧昧不明?无疑地,某些布道者要负起全部的责任,因为他们只关心这些人初步的信主工作,只注重布道会中信主人数的报告,却忽略后续的跟进栽培,信主之后就让这些人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结果他们就遇到了这问题――"看是看见,却看不清"。

但话又说回来,错误不一定都出在布道者身上,往往这一类人自己也难辞其疚。第一、这些人常常喜欢迷迷糊糊地信,不愿看得那么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无法探究。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因怕看清楚之后,他们就必须做某些事,负某些责任。更何况一般愈是高深莫测、叫人摸不着头绪的宗教,就愈是能吸引人。因为信了这样的宗教,你大可迷糊一世,只要按着规矩参加宗教的仪式就行了,那多舒服呀!我看天主教能够吸引一部份人,原因即在此。可是基督教就不同了,圣经中的道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看了就不能再迷迷糊糊下去。他必须做决断,必须有所选择。这些人不喜欢这样的宗教,他们说:"你别太认真,别那么死板吧!我就不喜欢这方式。我相信基督教,但是我觉得你的观念太偏狭,太严格了",我猜这样的人你一定见过不少。可是要小心:"一棋走错,全盘皆输。"如果一开始就对基督教抱持一种迷迷糊糊、不求甚解的态度,不久他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光景正像那位只得到一半医治的瞎子,看见"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他不想要清楚,当然一定看不清楚。

第二、这些人从来就没有完全接受圣经的教训,也没有完全接受圣经的权威。依我看来,这就是造成这种光景的最根本原因。他们对圣经没有全面绝对的顺服。如果我们能像小孩子一样单纯,圣经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虚心接受神的一切话语,就绝对不会有这些问题发生。但这些人却不肯如此。他们把自己的观念和属灵真理混在一起。他们说,"基本上"他们是根据圣经的。就是这句"基本上"害了他们,因为他们以这"基本"为出发点,然后照着他们自己的私意随意增删发挥。他们只接受了一部分的真理,同时也把过去旧生活里的某些观念和人生观带进来了。对于属血气的事和属灵的事,他们泾渭不分。他们一方面说他们喜欢登山宝训和哥林多前书十三章,也宣告相信耶稣是救主,但一方面却说,我们对这些道理不可太死板固守,也不可太认真执着。他们认为信仰只要"适可而止"。他们说:"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今天的生活方式已经跟过去大不相同",所以他们不愿意完完全全接受圣经的权威。为了让他们的信仰合乎"中庸"之道,他们就随意解释增删圣经,扬弃淘汰那些他们所认为不合时代潮流的东西,好使它符合他们心目中廿世纪的新观念。事实上,圣经是神的话,不受任何时间空间限制,而且既然是神的话,我们就应该完全顺服。我们也应该相信,神总是有他最合适的方法,可以让圣经应用在每一个世代的人身上。

第三、因为他们对基本教义没有兴趣。有时这些人很傻,傻到竟然把研经书籍和基本教义相提并论。他们对基本教义不感兴趣,却只喜欢圣经注释之类的读物。他们说,圣经里面的教训他们愿意接受,可是前人所制订的教义之类的东西,他们却不予理会。真令人难以置信,他们竟然把研经读物和基本教义分开,当作两种截然对立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表达基本要义,圣经有什么用?如果不能引导人认识真理,研经书籍又有何价值?这些人不喜欢教义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教义会直接迫使他们作一抉择,让他们不能再做一个袖手旁观的清闲者。教义会令他们坐立不安,而读那些属灵书籍,他们则可以躺在安乐椅上,像欣赏文学作品般当作消遣。教义会鉴察我们、剖开我们,也会迫使我们省察自己。它会直接对我们说话,在它面前我们无所遁形,所以他们不喜欢。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喜欢基本教义,反对它,当然我们就不可能看得清楚。

教会制订信经,把教义和教条融在信仰里面,目的就是要让基督徒能看清楚,有清晰的思想。在早期教会,福音是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后来有些人所讲的话跟事实开始有了出入。例如有人说,基督并没有真正成了人的形体,他在这世界上只不过是一个幻象而已。此外还有其它各种异端邪说蜂出,不一而足。许多人被迷惑,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因此教会才着手制订教义,于是有了"使徒信经"之类的信经。由此可见,早期的教父们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随着自己高兴制定了这些信经,而是迫于实际的需要不得不然。因为若不把真理整理出一套系统,划定一个界限,加以维护,恐怕许多人都会被异端邪说引诱了。扬弃前人为我们修好的道路不走,偏偏执意反对它,我们自然无法看得清楚,生活自然也跟着阴霾遍布,难见晴光了。充分了解并领会圣经教义,才可以叫我们属灵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第四、因为他们没有按照正确的先后顺序接受圣经要义。在这一方面,我是过来人。在接受认罪赎罪的教义之前,不能接受重生的教义;在清楚了解你在神面前的地位之前,不能追求重生得新生命。同样地,先称义后才可能有成圣。如果本末倒置,不按部就班,往往便会造成这种"看是看见,却看不清楚"的光景。就像买东西一样,还没有钱,就不要想买什么东西;东西还没有买到,就不要想怎么享用。不然只有徒增渴望和焦虑,令人看不清现实。这种本末倒置最后也会让人变成没有受教之心,使他们的灵性昏暗不明。变化可以说看得见,也可以说看不见,这就是变化之后所呈现两种不同的状况。

如何辅助

那么对于处在这种光景中的人,应该怎样加以治疗呢?在此我们只能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方法:首先,不要过早说瞎眼已经被治好了。这是一种很强烈的试探。在这神迹中,这个瞎子一定也受过这样的试探。他眼瞎已经有一段时日,主耶稣又已经吐唾沫在他眼睛上,并且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他说:"我看见了。"他很可能极想大声宣布:"我已经能看见了!"没错,从某一方面来看,这个人已经能看见,但是他的视力还没有恢复完全。在没有完全得医治之前,原来不应该做什么见证的,可是人却很容易犯这错误。我很了解他们的心理,不过我奉劝诸位千万别这么做,免得走错了这一步,麻烦就随着来临。可叹的是,今天许多人明明还看得不太清楚,视线还很模糊,却因受到了别人的怂勇和压力,就宣称他已经看见了。他们对别人说,他们看见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结果不但害了自己,他们的见证也可能会把别人导入了歧途。

第二种情形和前者正好相反,有些人很悲观。前者还看不清楚就急着去告诉别人,这一类人却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他们说:"主已经吐唾沫在我眼睛上,主已经按手在我身上。我看是看见了,但我看到的却只是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常常有些人来找我协谈,他们埋怨他们不能清楚地理解真理。他们在迷惘中发出了绝望的声音:"为什么我看不见?我看我是没有希望了!"结果他们不再读圣经,也不再祷告。撒但用这种方法不知欺骗了多少人,不知让多少基督徒对真理心灰意冷,停止追求。我们务要留意,切不可听任撒但的摆布。

我们不可过早宣布自己已经看见了,也不可对一切尚未完成的工作抱持悲观,而是按照实际情况诚诚实实地答复主耶稣的问题。这是医治这种毛病的唯一秘诀。在行这神时,耶稣问那瞎子:"你看见什么了?"他据实作答:"我看见人了。他们好象树木,并且行走。"瞎子能够得医治,就是因为他按照实际情况诚实地回答。今天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据实回答。可是往往我们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不晓得自己能看见多少,也不知自己是否把事情看清楚了。你有快乐吗?你真正看见了吗?不管有没有,我都希望本章能帮助你认识自己的光景。然后我们还要再进一步自问:"我认识神吗?我不但认识救主耶稣基督,也知道他是我个人的好朋友吗?我有基督徒应有的那种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吗?我看见了吗?"不管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我们都必须诚诚实实地认清这些问题。

最后一步是把自我完全顺服于主耶稣。这个瞎子不拒绝主耶稣给他的第二阶段医治,他还以此为乐。我相信如果我们的主不为他做进一步的治疗,他也会主动提出请求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态度。勤读神的话,不要再疑惑,按部就班积极依序追求,要有不惜任何代价,不弄明白决不中止的决心。其次,要有小孩子般单纯的信心,完全倚靠他、顺服他,求他给你清楚的看见,赐你清晰的视力,让你做一个完全的基督徒。他有能力来实现你的愿望,也乐意达成你的愿望。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全的,都是美好的。这个瞎子得医治之后,"就复了原,样样都看得清楚了"。基督徒不但应该看得见,更应该样样都看得清楚。神费了那么大的周章,从天上差遣他的儿子到世界上来,让他在世上做了那么多的事,死在十字架上,埋葬,复活,升天,接着又差遣圣灵来,难道这一切的目的只为了让我们做个迷迷糊糊、疑虑重重、摇摆不定、悒怏寡欢的基督徒吗?绝对不是。他来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看得清楚,让我们能认识神,让我们能得永生。"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十七3)

读完本章,你也可以自我省察一下。如果对自己的现况不满意,可以来到神面前,读他的话语,等候他,主动求他,紧抓住他,用以下这首诗当作你的祷告,这样你就可以不必再做一个迷糊打混的基督徒了:

求圣灵发出光芒,照我心完全明亮;

使黑影阴翳遁走,化黑夜而为白昼。

是的,你不必再做一个迷迷糊糊的基督徒,你不但可以看见,还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可以昂然说:"我看见了!我看见我所需要的一切都在他里面,并且知道我属于他。"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不确定的基督徒从瞎眼到看见从看见到看清拦阻人看不清楚的障碍如何辅助"他们来到伯赛大,有人带一个瞎子来,求耶稣摸他。耶稣拉着瞎子的手,领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他就抬头一看,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象树木,并且行走。随后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复了原,样样都看得清楚了。耶稣打发他回家,说,连这村子你也不要进去。"――可八22-26本章我们要用耶稣医治这位瞎子的神迹,来讨论灵性低潮的问题。前面已经谈过,我们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基督徒实在不应落在这种可悲的光景中,而且也是为了今日教会的整体大局着想。容我大胆地说,今天教会在世界上的地位日趋衰微,原因之一乃是落在这光景中的基督徒太多了。如果每个基督徒的生活都能依照新约圣经的教训去行,教会即使有时会遭遇传福音工作的困难,也都可迎刃而解。正因为我们这些基督徒在日常生活、行为见证各方面没有好的表现,今天教会才会受到影响,愿意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人才会如此之少。为了这些缘故,这问题非得立刻解决不可。其次,我们也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这问题。我们看到有些基督徒灵性低潮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清楚了解
"因信称义"的基要真理。在改教运动以前,这是教会最大的问题。改教运动重新发掘了因信称义的核心道理,才把这久已被遗忘的平安喜乐再次带回到教会生活中。因信称义真理的再发现,不但使马丁路德自己深切体会而欢欣,神也使用他来引导别人认识这真理。因信称义之理能带给人喜乐。虽然我们不敢说没有清楚了解这真理的人就不是基督徒,但是若人人都能体悟这真理,他们的生活就可以告别愁烦,他们立刻就可变成一个满有喜乐的基督徒。本章我们将再进一步思想这个问题。读过马可福音八章廿二至廿六节这段经文,你会发现:从好几方面来看,这件神迹实在是主耶稣所行过神迹中最特别的一次。主医治这瞎子的经过是这样的:他拉着他的手,领他到村外,吐唾沫在他眼睛上,又按手在他身上,然后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那人抬头一看,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象树木,并且行走。"随后我们的主又按手在他眼睛上,吩咐他再看。这一次,这人的视力完全恢复,"样样都看得清楚了"。这神迹不是偶然发生的,它寓有极深刻的意义。主曾经医治过其它瞎子,他只需说一句话,那些瞎子立刻就看见了。他既有这
样的能力,这一次为什么舍而不用,却采取如此的医治方式?这个瞎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病也不比别人重,我们的主为什么要分两阶段来医治他呢?我们必须知道主耶稣从来不为神迹而行神迹,他所行的每一件事都含有深远的意义。实际上,每一个神迹都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比喻,要让人更明白他的教训。我这么说并无意抹煞神迹的历史真实性。我的意思是主耶稣利用实际发生过的神迹,当作比喻,帮助人明白他的教训。那么,此次主行这件不寻常的神迹,目的又是为了帮助谁呢?不确定的基督徒有人说,这个神迹的教训主要是针对他的门徒。我很赞成。在行这神迹之前,门徒渡海到这边来,他们忘了带饼上船,船上除了一个饼以外,没有别的食物。他们为此忧虑,心中烦恼,我们的主便教训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可八15)。门徒就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饼吧!"(可八16)他们缺少属灵的悟性,只撷取耶稣话语的表面意思,一听到"酵"就想到他们忘了带饼。主一直在他们身边,可是他们对他还没有完全的认识,他们只为饼烦恼,焦急不安。所以我们的主就连续用几个问题来问他们,藉
以唤醒他们的记忆,激发他们的思想。最后他说:"你们还是不明白吗?"(可八21)实际上他是对他们说:"我和你们朝夕相处,成天对你们耳提面授,你们却还是不了解。何必为一个饼烦恼呢?你们不是亲眼看过我用几个饼、几条鱼,一次让五千人吃饱,又一次让四千人吃饱吗?怎么你们对我还不了解呢?"我相信主耶稣的目的是要藉这神迹来教导门徒,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光景。这个神迹对今日的基督徒也具有相同的启示。主医治这瞎子时,先吐唾沫在他眼睛上,然后问他:"你看见什么了?"他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象树木,并且行走。"你了解这人的光景吗?你说他是瞎子,他却已蒙主医治;你说他不是瞎子,他虽能看见,但所看见的人却好象树木行走。你说他到底是不是瞎子?你不得不说,他是瞎子但也不是瞎子,他不是瞎子但也是瞎子。今天有许多人正像这瞎子一样,还停留在第一阶段。你说他是基督徒,又不像基督徒;说他不是基督徒,又像基督徒。有时你跟他谈话,会觉得这人是基督徒;但下一次再见面,你又有了疑问:"这个人大概不是基督徒,不然他不会说出这种话,不会做出这种事。&
quot;你每一次和他见面的印象都不相同,让你无法确定他到底是不是一个基督徒。你无法说他到底算不算是个瞎子。不但别人对他们的身份拿不定主意,就连他们对自己也没有把握。这一类人参加崇拜时,心里满有把握:"是的,我相信我是一个基督徒。"但出了礼拜堂,遇到一些事情,他们先前充满自信的心立刻又动摇了:"我不可能是一个基督徒,不然我不会有这样的思想,也不会做出这明知不该做的事。"他们有时觉得自己是基督徒,有时又觉得不是,正如别人对他们的"身份"捉摸不定一样。他们不但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对基督信仰的认识也是一样模糊。说他们不认识吧!也不对,因为他们对基督教信仰的认识已经足够摧毁他们在世上的享乐。说他们认识吧!他们对基督的认识却还不足够帮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生活。他们不敢享受世俗之乐,也不能体会主里的喜乐,结果就落在低潮之下,终日抑郁寡欢了。仔细留意你四周的人,你会发现这一类的人比比皆是。落入这种光景中真是不幸!我要说,无论何人都不应该落在这光景中,更不该有人逗留或沉溺在这光景中。从瞎眼到看见为了帮助这些人能看见自己,认清这光景,我要采取稍微
迂回渐进的方法来加以说明。主第一次按手在瞎子的眼睛上,那瞎子说:"是的,我看见了,我真的看见人了。但是有点不对劲,我看见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没错,落在这光景中的人可以看到某些东西。他们往往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不对劲;他们对自己不满意。有些事情引发他们对当时的自己感到怅惘若失。也许起初他们对一切都很满意,也许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仍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他们还是很心满意足。可是突然间,他们却变得不再喜欢过去的一切,他们对过去的生活有了另一番全然不同的评价。我们看到有些人很喜欢看报刊杂志上的花边新闻,他们对社交圈、影剧艺文生活心响往之,觉得"像这样才叫做生活"。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慢慢看到这种生活的虚惘、浮华与空洞,也逐渐产生一种深沉的不满足之感。他们已经看清这种生活根本就肤浅不智,根本就是一种虚空。他们对自己不满意,无法再继续照原有的生活方式过下去。目前处在这种情形中的人还很多,而已经清醒走过的人也不少。那些困在这阶段中的人,虽然还没肯定看见基督信仰的真光,但他们的确已尼认清世上其它一切都是虚空错误。可惜有许多人经过这一阶段后,
往往就走入歧途,变成了愤世嫉俗、颓废沮丧的人。这一类的例子甚多,不胜枚举,而且有的还颇具戏剧性。我记得在伦敦有一位非常杰出的外科医生。有一天,出乎亲友们的意料之外,他竟突然宣布放弃一切工作,去一条船上当随船医生。原来这位医生在外科医学界颇富盛名,在同行中也赢得极高的声誉。可是一夕之间,他却看破了这一切。他几经仔细考虑,认为若再按他当时的生活方式下去,他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于是便决定潇洒出走。可惜他没有认识基督,只是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把一切都丢弃了。今天这样的人愈来愈多。他们看透了一切,也下了一切,然后独自跑到一个孤寂的地方,寻找心灵的满足。虽然没有成为基督徒,但他们也可能会找到某种相当程度的平安和喜乐。不过,并非所有这一类的人最后都会选择避世远遁,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会有更进一步的看见。他们看到像"登山宝训"和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所展现的那种基督徒生命,的确令人生羡。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简直没有任何瑕疵可以挑剔,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值得向往追求的生活。他们可能也读到某些圣徒的生平传记,深深体会到这些人与众不同,确实有不同凡响的素养。也许过去他们对基督教没
有兴趣,但是现在他们看得比较清楚了,态度也慢慢有所改变了。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过这样的生活,这世界必可变成人间乐园。不但如此,他们当中有些人还可能更进一步看到"耶稣基督是他们唯一的答案和盼望"。他们有一点觉得耶稣基督是救主。请留意,我是说他们"有一点觉得耶稣是救主"。无法解释为什么,但是他们确实看到了耶稣能帮助他们,也清楚看到了基督信仰是这世界的唯一盼望。过去或许他们对基督教兴趣缺缺,对耶稣也不屑一顾,随便就推到一边去。但现在不同了,他们已经清楚看见世界的虚空和某些基督徒生命的过人之处。他们也发现基督徒生活之所以能与众不同,乃是因为耶稣基督的缘故,所以他们就"有一点点觉得他是一个救"。于是他们开始对他产生兴趣,详加留意观察,渐渐地,他们便看得愈来愈清楚了。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些人比我们前章所论及的那一类人更胜一筹,因为他们清楚知道不能靠自己得救。各种靠自己努力求满足、求解脱的生活方式,他们都一一试遍了,就是得不到满足。所以当他们一看到真正基督徒生活的体现,就知道这样的生活一定无法靠自己达到,必须另觅他法。他们清楚看到人无法靠自己
得救。从看见到看清或许会有人认为,我把这一类人说得太好,捧得太高了。其实我所说的都是实在的。主耶稣问那个被医治的瞎子说:"你看见什么了?"他回答:"我看见人了。"他确实看见了,只不过还看得不清楚。他看见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这一类人已真正看见了一些东西。我敢很肯定地说,他们真的都看见了。可是他们所看的仍然模模糊糊,好象行走的树木。哪些事他们看得不够清楚呢?我且举出三项说明如下:一、他们对某些真理没有清楚了解。我说他们"有一点觉得基督是救主",原因即在此。他们虽然"有一点觉得",却仍看不见他为何是救主。他们对基督的死及他代死的必要性依然不明白,也不了解重生的道理。跟他们谈一谈,你就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些真理的观念模糊不清。他们说他们看不见这些,这是事实。你一定遇过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不满意自己,对基督徒的生活颇有好感,甚至会跟你大谈基督是救主,但他们偏偏就是"看不见"那些真理。结果他们的生活依然愁云罩顶,闷闷不乐。二、他们的心思不专一。虽然他们看清了许多事,却仍然没有在基
督里找到喜乐。成为基督徒之后,他们依然整日愁眉不展。他们必须不时提醒自己:"基督徒应该常常喜乐。"然后勉强装出一副快乐的样子。由于他们成了基督徒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他们的心就变得不专于基督教信仰,常在可能范围之内四处去寻找喜乐。如果神许可,关于这一点我会开章另谈,在此不多赘述。三、他们的意志不集中。这一类人就是看不清楚"为什么成为基督徒之后,有些事必须做,有些事却不可做。"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活太偏狭了。大体而言,他们虽已经撇弃过去的生活方式,愿意接受基督徒的价值观,承认基督是救主,可是一旦要把他的教训实际应用到生活上时,他们的意志就无法集中,常会发生分歧,不能清楚决定应该怎么办。他们常常会问:"这样做对不对?那样做应不应该?"他们的心思意念常常互相斗争,永无宁日。我这样说并不过分,实际情形就是如此,许多人的亲身经验都可证明我此言不虚。拦阻人看不清楚的障碍人的悔改经验就和主耶稣医治瞎子一样,有些人是立刻就看清一切,有些人却必须经过好几个阶段才能慢慢逐步廓清。在这个神迹中,瞎子为什么看是看见,却看不清?为什么有些人的表现让人
可以说他们是基督徒,也可以说他们不是基督徒,身份如此暧昧不明?无疑地,某些布道者要负起全部的责任,因为他们只关心这些人初步的信主工作,只注重布道会中信主人数的报告,却忽略后续的跟进栽培,信主之后就让这些人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结果他们就遇到了这问题――"看是看见,却看不清"。但话又说回来,错误不一定都出在布道者身上,往往这一类人自己也难辞其疚。第一、这些人常常喜欢迷迷糊糊地信,不愿看得那么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无法探究。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因怕看清楚之后,他们就必须做某些事,负某些责任。更何况一般愈是高深莫测、叫人摸不着头绪的宗教,就愈是能吸引人。因为信了这样的宗教,你大可迷糊一世,只要按着规矩参加宗教的仪式就行了,那多舒服呀!我看天主教能够吸引一部份人,原因即在此。可是基督教就不同了,圣经中的道理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看了就不能再迷迷糊糊下去。他必须做决断,必须有所选择。这些人不喜欢这样的宗教,他们说:"你别太认真,别那么死板吧!我就不喜欢这方式。我相信基督教,但是我觉得你的观念太偏狭,太严格了",我猜这样的人你一定
见过不少。可是要小心:"一棋走错,全盘皆输。"如果一开始就对基督教抱持一种迷迷糊糊、不求甚解的态度,不久他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光景正像那位只得到一半医治的瞎子,看见"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他不想要清楚,当然一定看不清楚。第二、这些人从来就没有完全接受圣经的教训,也没有完全接受圣经的权威。依我看来,这就是造成这种光景的最根本原因。他们对圣经没有全面绝对的顺服。如果我们能像小孩子一样单纯,圣经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虚心接受神的一切话语,就绝对不会有这些问题发生。但这些人却不肯如此。他们把自己的观念和属灵真理混在一起。他们说,"基本上"他们是根据圣经的。就是这句"基本上"害了他们,因为他们以这"基本"为出发点,然后照着他们自己的私意随意增删发挥。他们只接受了一部分的真理,同时也把过去旧生活里的某些观念和人生观带进来了。对于属血气的事和属灵的事,他们泾渭不分。他们一方面说他们喜欢登山宝训和哥林多前书十三章,也宣告相信耶稣是救主,但一方面却说,我们对这些道理不可太死板固守,也不可太认真执着。他们认为信仰
只要"适可而止"。他们说:"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今天的生活方式已经跟过去大不相同",所以他们不愿意完完全全接受圣经的权威。为了让他们的信仰合乎"中庸"之道,他们就随意解释增删圣经,扬弃淘汰那些他们所认为不合时代潮流的东西,好使它符合他们心目中廿世纪的新观念。事实上,圣经是神的话,不受任何时间空间限制,而且既然是神的话,我们就应该完全顺服。我们也应该相信,神总是有他最合适的方法,可以让圣经应用在每一个世代的人身上。第三、因为他们对基本教义没有兴趣。有时这些人很傻,傻到竟然把研经书籍和基本教义相提并论。他们对基本教义不感兴趣,却只喜欢圣经注释之类的读物。他们说,圣经里面的教训他们愿意接受,可是前人所制订的教义之类的东西,他们却不予理会。真令人难以置信,他们竟然把研经读物和基本教义分开,当作两种截然对立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表达基本要义,圣经有什么用?如果不能引导人认识真理,研经书籍又有何价值?这些人不喜欢教义的原因不难理解,因为教义会直接迫使他们作一抉择,让他们不能再做一个袖手旁观的清闲者。教义会令他们坐立不安,而读那些属灵书籍,
他们则可以躺在安乐椅上,像欣赏文学作品般当作消遣。教义会鉴察我们、剖开我们,也会迫使我们省察自己。它会直接对我们说话,在它面前我们无所遁形,所以他们不喜欢。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喜欢基本教义,反对它,当然我们就不可能看得清楚。教会制订信经,把教义和教条融在信仰里面,目的就是要让基督徒能看清楚,有清晰的思想。在早期教会,福音是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后来有些人所讲的话跟事实开始有了出入。例如有人说,基督并没有真正成了人的形体,他在这世界上只不过是一个幻象而已。此外还有其它各种异端邪说蜂出,不一而足。许多人被迷惑,许多人感到困惑不解,因此教会才着手制订教义,于是有了"使徒信经"之类的信经。由此可见,早期的教父们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随着自己高兴制定了这些信经,而是迫于实际的需要不得不然。因为若不把真理整理出一套系统,划定一个界限,加以维护,恐怕许多人都会被异端邪说引诱了。扬弃前人为我们修好的道路不走,偏偏执意反对它,我们自然无法看得清楚,生活自然也跟着阴霾遍布,难见晴光了。充分了解并领会圣经教义,才可以叫我们属灵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第四、因为他们没有按照正确的先后顺序接受圣经要义
。在这一方面,我是过来人。在接受认罪赎罪的教义之前,不能接受重生的教义;在清楚了解你在神面前的地位之前,不能追求重生得新生命。同样地,先称义后才可能有成圣。如果本末倒置,不按部就班,往往便会造成这种"看是看见,却看不清楚"的光景。就像买东西一样,还没有钱,就不要想买什么东西;东西还没有买到,就不要想怎么享用。不然只有徒增渴望和焦虑,令人看不清现实。这种本末倒置最后也会让人变成没有受教之心,使他们的灵性昏暗不明。变化可以说看得见,也可以说看不见,这就是变化之后所呈现两种不同的状况。如何辅助那么对于处在这种光景中的人,应该怎样加以治疗呢?在此我们只能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方法:首先,不要过早说瞎眼已经被治好了。这是一种很强烈的试探。在这神迹中,这个瞎子一定也受过这样的试探。他眼瞎已经有一段时日,主耶稣又已经吐唾沫在他眼睛上,并且问他说:"你看见什么了?"他说:"我看见了。"他很可能极想大声宣布:"我已经能看见了!"没错,从某一方面来看,这个人已经能看见,但是他的视力还没有恢复完全。在没有完全得医治之前,原来不应该做什
么见证的,可是人却很容易犯这错误。我很了解他们的心理,不过我奉劝诸位千万别这么做,免得走错了这一步,麻烦就随着来临。可叹的是,今天许多人明明还看得不太清楚,视线还很模糊,却因受到了别人的怂勇和压力,就宣称他已经看见了。他们对别人说,他们看见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结果不但害了自己,他们的见证也可能会把别人导入了歧途。第二种情形和前者正好相反,有些人很悲观。前者还看不清楚就急着去告诉别人,这一类人却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他们说:"主已经吐唾沫在我眼睛上,主已经按手在我身上。我看是看见了,但我看到的却只是人好象树木,并且行走。"常常有些人来找我协谈,他们埋怨他们不能清楚地理解真理。他们在迷惘中发出了绝望的声音:"为什么我看不见?我看我是没有希望了!"结果他们不再读圣经,也不再祷告。撒但用这种方法不知欺骗了多少人,不知让多少基督徒对真理心灰意冷,停止追求。我们务要留意,切不可听任撒但的摆布。我们不可过早宣布自己已经看见了,也不可对一切尚未完成的工作抱持悲观,而是按照实际情况诚诚实实地答复主耶稣的问题。这是医治这种毛病的唯一秘诀。在行这神时,耶稣问那瞎子:&
quot;你看见什么了?"他据实作答:"我看见人了。他们好象树木,并且行走。"瞎子能够得医治,就是因为他按照实际情况诚实地回答。今天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据实回答。可是往往我们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况,不晓得自己能看见多少,也不知自己是否把事情看清楚了。你有快乐吗?你真正看见了吗?不管有没有,我都希望本章能帮助你认识自己的光景。然后我们还要再进一步自问:"我认识神吗?我不但认识救主耶稣基督,也知道他是我个人的好朋友吗?我有基督徒应有的那种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吗?我看见了吗?"不管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我们都必须诚诚实实地认清这些问题。最后一步是把自我完全顺服于主耶稣。这个瞎子不拒绝主耶稣给他的第二阶段医治,他还以此为乐。我相信如果我们的主不为他做进一步的治疗,他也会主动提出请求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态度。勤读神的话,不要再疑惑,按部就班积极依序追求,要有不惜任何代价,不弄明白决不中止的决心。其次,要有小孩子般单纯的信心,完全倚靠他、顺服他,求他给你清楚的看见,赐你清晰的视力,让你做一个完全的基督徒。他有能力来实现你的愿望,也
乐意达成你的愿望。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全的,都是美好的。这个瞎子得医治之后,"就复了原,样样都看得清楚了"。基督徒不但应该看得见,更应该样样都看得清楚。神费了那么大的周章,从天上差遣他的儿子到世界上来,让他在世上做了那么多的事,死在十字架上,埋葬,复活,升天,接着又差遣圣灵来,难道这一切的目的只为了让我们做个迷迷糊糊、疑虑重重、摇摆不定、悒怏寡欢的基督徒吗?绝对不是。他来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看得清楚,让我们能认识神,让我们能得永生。"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十七3)读完本章,你也可以自我省察一下。如果对自己的现况不满意,可以来到神面前,读他的话语,等候他,主动求他,紧抓住他,用以下这首诗当作你的祷告,这样你就可以不必再做一个迷糊打混的基督徒了:求圣灵发出光芒,照我心完全明亮;使黑影阴翳遁走,化黑夜而为白昼。是的,你不必再做一个迷迷糊糊的基督徒,你不但可以看见,还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可以昂然说:"我看见了!我看见我所需要的一切都在他里面,并且知道我属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