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G. 处境和读者反应诠释 (READER RESPONSE CRITICISM)

释经学讲义 by 黎业文

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Theory)强调读者(reader),以读者作为中心来阅读本文,成为本文意义的生产者。一般上,读者是按着其处境来思考,来寻找新意义。认为本文只是一个客观的物体(anobjectivetext),因为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头脑)中,所以“反应”(对本文的反应)把读者和本文联合起来。这反应是一个主观的诠释动作(asubjectiveinterpretativeaction)。可见按读者反应理论,主观性并不是一个须要避免的事,反而应该鼓励如此作。在诠释过程中,本文最终就会消失,只剩下读者在那里“创造”意义——

注三:详细讨论,参考T.LongmanIII,"LiteraryApproachestoBiblicalInterpretation"(GrandRapids:Zondervan,1987)页47-58.针对约翰福音应用叙述诠释的批判,请看D.A.Carson,"TheGospelAccordingtoJohn"(Leicester:IVP,1991)页39-40,63-68.

廿世纪中的现象主义(phenomenianism)和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可算是这理论的先驱,认为现象(或本文)只是一个无意义的客体(object),意义是存在(exist)于主体(subject)/读者中。读者才可以决定一个客体的意义。读者反应理论学者腓斯(StanleyE.Fish)认为意义必须借着本文和读者的结合才会产生。他提出一个“解释策略”(interpretivestrategies),认为一个本文被一个解释群体(interpretivecommunity)解释就会产生解释策略。这种解释策略借着解释群体和本文的结合就产生出来。换句话说,当解释群体按着自身的需要(自身处境)来看一个本文,自然地,解释策略就会出现。(注一)

另一位学者爱色尔(WolfgangIser)却认为本文和读者是处在两端,当中有一个“鸿沟”(gap/distance)。当读者与本文互相对话时,本文的主题就会影响读者,让读者去理解它,甚至这本文还会不时的调正读者所收到的意义。读者将按着这调正的过程吸收本文的意义。因此爱色尔认为本文是多意义的,不同的意义将由不同的读者去发现(注二)。例如,耶稣的登山宝训可能使同一位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阅读时,因着不同的处境,意义会有所改变。

读者反应理论的弱点屡次被指出来,不外有:

一.主观性成份过重造成本文意义必须按着读者的处境来决定它的意义,因此意义似乎是因时地而变化,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二.认为本文是多意义的。如果把这样的理论应用在圣经的诠释上,这与圣经的特别启示论相冲突。

三.选择性的诠释,也就是读者必须按着一个特定的处境选择某些本文(经文)来诠释才有意义,因此忽略/轻看了其它的本文(经文),造成“正典中的正典”的问题。

读者反应诠释步骤

读者反应诠释并没有一套固定和完整的解经步骤。一般上,今日读者只有参考各学者的方法来作诠释。从归纳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的步骤:

一.选择适合的经文(SelectionofText):不是每一段圣经或某些书卷都适合读者反应诠释。只有某些叙述经文才适合。一般上,是选择那些含有“两方敌对”(polemical)的叙述,多含有政治色彩的谈话。

二.解释群体(Interpretivecommunity):也就是分析读者的处境。

假定诠释者及他所代表的群体就是这解释群体(本文的读者)。借着分析读者的各种背景,例如民族背景、文化的献身、个人的经验(对社会的醒觉、神学的反省、教会经验等等)的读经意识来阅读这段经文/本文。

三.权力关系(PowerGames)

A.先来分析当中的人物。从权力的身分和关系来分析。

目的是看看人物之间的对抗权力。各人物之间如何与当今局势比较。

B.分析各人物的动作。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观察一方如何受威胁和另一方如何维护自己的势力。看看两个权力如何冲突。当权者如何欲消灭敌对权力。

四.当今的意义(Signifying)

目的是要把从诠释中得到的看见套入读者今日的处境。这与传统解经后的“应用”(application)在形式上相同,但是在目的上不相同,读者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的,从阅读中得到满足。认为本文是为今日的读者而写。看看神如何站在读者这一边。读者就此得到了安慰。读者继续把这些看见应用在当今所处社会/政治处境。甚至不怕把某些当代的政治人物或敌对势力当着是本文中的敌对对象。

应用例子:

摩7:10-13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打发人到以色列王耶罗波安那里,说:阿摩司在以色列家中,图谋背判你:他所说的一切话,这国担当不起;因为阿摩司如此说:『耶罗波安必被刀杀,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亚玛谢又对阿摩司说:「你这先见哪,要逃往犹大地去,在那里糊口,在那里说预言,却不要在伯特利再说预言;因为这里有王的圣所,有王的宫殿。」——

注一:StanleyE.Fish,"InterpretingtheVariorum"在"ReaderResponseCriticism"ed.JuneP.Thompkins,pp.164-84.(Baltimore:JohnsHopkinsU.,1980)177页.

注二:WolfgangIser,"TheActofReading:ATheoryofAestheticResponse"(Baltimore:JohnsHopkinsU.,1978),24-25页.

摩7:14-17阿摩司对亚玛谢说:「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原文是儿子)。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耶和华选召我,使我不跟从羊群,对我说:『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亚玛谢啊,现在你要听耶和华的话。你说:『不要向以色列说预言,也不要向艾萨克家滴下预言。』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的妻子必在城中作妓女,你的儿女必倒在刀下;你的地必有人用绳子量了分取,你自己必死在污秽之地。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

一.经文选择

以上是阿摩司与北国以色列祭司亚玛谢的对话。亚摩司原为南国犹大省的人,出身不算显贵,也非来自先知学校。但因为受耶和华的特别差遣,到北国去传讲信息。当时北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国家领导人如君王和祭司皆为了要讨好敌对国亚述和龚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进行许多贪污和神不喜悦的事。亚摩司去指责当时领导人的坏行为,必然引起以色列人的抵制。以上对话说明阿摩司和以色列祭司之间的敌视情况。

这样的敌对情况,正好被读者反应学者用来诠释。郭思特里多(Garcia-Treto,F.O.)(注三)是南美洲一位巴西籍神学家,在西方受神学教育,回国后带领教会参与社会和政治性的活动。欲借着读者反应理论和政治诠释法为教会再重释一些经文。以下我们看见他如何应用读者反应理论和政治诠释法来阅读阿摩司书七章十至十七节这本文。

二.解释群体(Interpretivecommunity)

郭氏先假定他及他所代表的群体就是这解释群体。借着郭氏的民族背景(巴西),文化的献身,个人的经验(他本人对社会的醒觉、神学的反省、教会经验等等),认为他是代表巴西-美洲(Hispanic-American)。他认为他应该响应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家龚沙力(Gonzalez)(注四)的所提倡的读经意识来阅读这段经文/本文。这意识就是认为自己的群体是一个“被放逐、无政治权力、被主流国家社会排斥于外的群体”,因此把圣经当着是一本政治书本,“〔圣经〕不只是一本属灵的书,不是一本教义性的书,而是一本政治性的书,读经时应该问-在本文中谁是掌权者?谁是无权者?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神站在谁的那一边?”(注五)。总括来说,就是以政治的角度来阅读一个本文。

(注:可见读者反应诠释也是一种政治诠释。按着某个处境和该处境的需要来阅读圣经。读者因此成为本文意义的生产者。由此读者反应诠释也是一种处境释经法。也要知道,圣经内并不是有那么多经文适合读者反应式的诠释法。)

三.权力游戏(PowerGames)

A.先来分析当中的人物。从权力的身分和关系来分析。

亚玛谢借着叙述者的描述出现在这本文中。第十节所形容「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打发人到以色列王耶罗波安那里」似乎有意说明这人物的重要地位。叙述者在第十三节再说明这位祭司的重要性:「伯特利这里有王的圣所,有王的宫殿。」讽剌的是亚玛谢不提神的名字,说明他是位只为权力效劳而不是事奉神的祭司。只懂得奉承王权,附和恶王耶罗波安的作为。从他的谈话中,可见他的权力已受威胁。

亚玛谢称阿摩司为「先见」(hozeh)并不是先知(nabi)。一方面不承认阿摩司的先知身分故意贬低阿摩司的身分,另一方面也不接纳他是北国的先知,因为犹大的先知也称先见。换句话说,阿摩司在伯特利没有地位,也没有权力。即使阿摩司是一位先知,但是在北国没有地位。这里完全由亚玛谢和耶罗波安掌权。你阿摩司少管闲事,你最好「要逃往犹大地去,在那里糊口,在那里说预言」(7:12)。我们看见这时是两个权力在冲突。郭氏就是要把自己的处境和他所代表被压制的群体来阅读这本文,认为他们就是处在阿摩司的情况,不知要怎样面对/对抗这政治的权力。

对亚玛谢及他所代表的权势来说,阿摩司是“另类的”(otherness)。当权者对这种“另类的”权势极之排斥,欲要速速的消灭之——

注三:F.O.Garcia-Treto,"AReader-ResponseApproachtoPropheticConflict:TheCaseofAmos7:10-17in"TheNewLiteraryCriticismandtheHebrewBible"(J.C.Exumed.),pp.114-124.

注四:JustoL.Gonzalez,"Manana:ChristianTheologyfromaHispanicPerspective"(Nashville:Abingdon,1990),85页。

注五:同上书,85页。

B.分析各人物的动作。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

亚玛谢是要向王夸大阿摩司的威胁:「阿摩司在以色列家中图谋背叛你;他所说的一切话,这国担当不起」,甚至引用阿摩司的话说,「因为阿摩司如此说:『耶罗波安必被刀杀,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这不只是要清楚指明阿摩司的威胁,更要说明阿摩司对现有的政治权势的危害。另外是亚玛谢要求阿摩司说:「要逃往犹大地去,在那里糊口,在那里说预言」。「逃往」含有速速的意思。也有意要求阿摩司不要与他争地位/饭食,虽然这位王的祭司已拥有最高的权力和最好的享受。

四.意义(Signifying)

郭氏建议读者应以一个“含有企图的意义”(motivatedsignifying)方法来分析本文的意义。

郭氏认为亚摩司是应用一种迂回式的(polemical)对话,就是使用一些话语成为武器,反击亚玛谢/当权者的指控:「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可是〕耶和华选召我,使我不跟从羊群,对我说:『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不理会亚玛谢贬值了的「先见」说自己不是先知,但是却直接从耶和华神处得到预言。乘着这回答,把预言说出:「亚玛谢啊,现在你要听耶和华的话。你说:『不要向以色列说预言,也不要向艾萨克家滴下预言。』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的妻子必在城中作妓女,你的儿女必倒在刀下;你的地必有人用绳子量了分取,你自己必死在污秽之地。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郭氏认为这是一个修辞的手法,“一箭双鵰”(discoursemaintainsadoublefocus)不只巧妙地回答了当权者的贬值,也把控诉性的信息说了出来。

这就是读者反应诠释者欲找到的意义,认为他们在面对被压制权力时,在当权者面前捉紧申言的机会。这就如社会运动份子寻找每一个途径发言,虽然当权千方百计要压制他们的言论。受压制者觉得这种压制是不公平的,是剥夺了他们作为人民的民主权益。

阿摩司也两次重复地提起耶和华的名字:亚玛谢要阿摩司「逃往」犹大,反而是神「选召」了他并且他到北国「以色列向我民说预言」。亚玛谢立刻被生生地指控。这是当权者不能忍受的事。

结论:读者的目的已经完成,也从阅读中得到满足。认为这先知本文是为受压者而写。神站在受压者这一边。北国以色列最终果然被放逐。受压者就此得到了安慰。读者继续把这些看见应用在诠释者的社会/政治处境。甚至不怕把某些当代的政治人物或敌对势力当着是「亚玛谢」或是「耶罗波安」。当然,诠释者就是当代的「阿摩司」。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读者反应理论(ReaderResponseTheory)强调读者(reader),以读者作为中心来阅读本文,成为本文意义的生产者。一般上,读者是按着其处境来思考,来寻找新意义。认为本文只是一个客观的物体(anobjectivetext),因为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头脑)中,所以“反应”(对本文的反应)把读者和本文联合起来。这反应是一个主观的诠释动作(asubjectiveinterpretativeaction)。可见按读者反应理论,主观性并不是一个须要避免的事,反而应该鼓励如此作。在诠释过程中,本文最终就会消失,只剩下读者在那里“创造”意义—— 注三:详细讨论,参考T.LongmanIII,LiteraryApproachestoBiblicalInterpretation(GrandRapids:Zondervan,1987)页47-58.针对约翰福音应用叙述诠释的批判,请看D.A.Carson,TheGospelAccordingtoJohn(Leicester:IVP,1991)页39-40,63-68. 廿世纪中的现象主义(phenomenianism)和存在主义(exis
tentialism)可算是这理论的先驱,认为现象(或本文)只是一个无意义的客体(object),意义是存在(exist)于主体(subject)/读者中。读者才可以决定一个客体的意义。读者反应理论学者腓斯(StanleyE.Fish)认为意义必须借着本文和读者的结合才会产生。他提出一个“解释策略”(interpretivestrategies),认为一个本文被一个解释群体(interpretivecommunity)解释就会产生解释策略。这种解释策略借着解释群体和本文的结合就产生出来。换句话说,当解释群体按着自身的需要(自身处境)来看一个本文,自然地,解释策略就会出现。(注一) 另一位学者爱色尔(WolfgangIser)却认为本文和读者是处在两端,当中有一个“鸿沟”(gapdistance)。当读者与本文互相对话时,本文的主题就会影响读者,让读者去理解它,甚至这本文还会不时的调正读者所收到的意义。读者将按着这调正的过程吸收本文的意义。因此爱色尔认为本文是多意义的,不同的意义将由不同的读者去发现(注二)。例如,耶稣的登山宝训可能使同一位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阅读时,因着不同的处境,意义会
有所改变。 读者反应理论的弱点屡次被指出来,不外有: 一.主观性成份过重造成本文意义必须按着读者的处境来决定它的意义,因此意义似乎是因时地而变化,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二.认为本文是多意义的。如果把这样的理论应用在圣经的诠释上,这与圣经的特别启示论相冲突。 三.选择性的诠释,也就是读者必须按着一个特定的处境选择某些本文(经文)来诠释才有意义,因此忽略轻看了其它的本文(经文),造成“正典中的正典”的问题。 读者反应诠释步骤 读者反应诠释并没有一套固定和完整的解经步骤。一般上,今日读者只有参考各学者的方法来作诠释。从归纳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的步骤: 一.选择适合的经文(SelectionofText):不是每一段圣经或某些书卷都适合读者反应诠释。只有某些叙述经文才适合。一般上,是选择那些含有“两方敌对”(polemical)的叙述,多含有政治色彩的谈话。 二.解释群体(Interpretivecommunity):也就是分析读者的处境。 假定诠释者及他所代表的群体就是这解释群体(本文的读者)。借着分析读者的各种背景,例如民族背景、文化的献身、个人的经验(对社会的醒觉、神
学的反省、教会经验等等)的读经意识来阅读这段经文/本文。 三.权力关系(PowerGames) A.先来分析当中的人物。从权力的身分和关系来分析。 目的是看看人物之间的对抗权力。各人物之间如何与当今局势比较。 B.分析各人物的动作。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观察一方如何受威胁和另一方如何维护自己的势力。看看两个权力如何冲突。当权者如何欲消灭敌对权力。 四.当今的意义(Signifying) 目的是要把从诠释中得到的看见套入读者今日的处境。这与传统解经后的“应用”(application)在形式上相同,但是在目的上不相同,读者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的,从阅读中得到满足。认为本文是为今日的读者而写。看看神如何站在读者这一边。读者就此得到了安慰。读者继续把这些看见应用在当今所处社会政治处境。甚至不怕把某些当代的政治人物或敌对势力当着是本文中的敌对对象。 应用例子: 摩7:10-13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打发人到以色列王耶罗波安那里,说:阿摩司在以色列家中,图谋背判你:他所说的一切话,这国担当不起;因为阿摩司如此说:『耶罗波安必被刀杀,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亚玛谢又对阿摩司说:「你
这先见哪,要逃往犹大地去,在那里糊口,在那里说预言,却不要在伯特利再说预言;因为这里有王的圣所,有王的宫殿。」—— 注一:StanleyE.Fish,InterpretingtheVariorum在ReaderResponseCriticismed.JuneP.Thompkins,pp.164-84.(Baltimore:JohnsHopkinsU.,1980)177页. 注二:WolfgangIser,TheActofReading:ATheoryofAestheticResponse(Baltimore:JohnsHopkinsU.,1978),24-25页. 摩7:14-17阿摩司对亚玛谢说:「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门徒(原文是儿子)。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耶和华选召我,使我不跟从羊群,对我说:『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亚玛谢啊,现在你要听耶和华的话。你说:『不要向以色列说预言,也不要向艾萨克家滴下预言。』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的妻子必在城中作妓女,你的儿女必倒在刀下;你的地必有人用绳子量了分取,你自己必死在污秽之地。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 一.经文选择
以上是阿摩司与北国以色列祭司亚玛谢的对话。亚摩司原为南国犹大省的人,出身不算显贵,也非来自先知学校。但因为受耶和华的特别差遣,到北国去传讲信息。当时北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国家领导人如君王和祭司皆为了要讨好敌对国亚述和龚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进行许多贪污和神不喜悦的事。亚摩司去指责当时领导人的坏行为,必然引起以色列人的抵制。以上对话说明阿摩司和以色列祭司之间的敌视情况。 这样的敌对情况,正好被读者反应学者用来诠释。郭思特里多(Garcia-Treto,F.O.)(注三)是南美洲一位巴西籍神学家,在西方受神学教育,回国后带领教会参与社会和政治性的活动。欲借着读者反应理论和政治诠释法为教会再重释一些经文。以下我们看见他如何应用读者反应理论和政治诠释法来阅读阿摩司书七章十至十七节这本文。 二.解释群体(Interpretivecommunity) 郭氏先假定他及他所代表的群体就是这解释群体。借着郭氏的民族背景(巴西),文化的献身,个人的经验(他本人对社会的醒觉、神学的反省、教会经验等等),认为他是代表巴西-美洲(Hispanic-American)。他认为他应该响应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家龚沙
力(Gonzalez)(注四)的所提倡的读经意识来阅读这段经文/本文。这意识就是认为自己的群体是一个“被放逐、无政治权力、被主流国家社会排斥于外的群体”,因此把圣经当着是一本政治书本,“〔圣经〕不只是一本属灵的书,不是一本教义性的书,而是一本政治性的书,读经时应该问-在本文中谁是掌权者?谁是无权者?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神站在谁的那一边?”(注五)。总括来说,就是以政治的角度来阅读一个本文。 (注:可见读者反应诠释也是一种政治诠释。按着某个处境和该处境的需要来阅读圣经。读者因此成为本文意义的生产者。由此读者反应诠释也是一种处境释经法。也要知道,圣经内并不是有那么多经文适合读者反应式的诠释法。) 三.权力游戏(PowerGames) A.先来分析当中的人物。从权力的身分和关系来分析。 亚玛谢借着叙述者的描述出现在这本文中。第十节所形容「伯特利的祭司亚玛谢打发人到以色列王耶罗波安那里」似乎有意说明这人物的重要地位。叙述者在第十三节再说明这位祭司的重要性:「伯特利这里有王的圣所,有王的宫殿。」讽剌的是亚玛谢不提神的名字,说明他是位只为权力效劳而不是事奉神的祭司。只懂得奉承王权,附和恶王
耶罗波安的作为。从他的谈话中,可见他的权力已受威胁。 亚玛谢称阿摩司为「先见」(hozeh)并不是先知(nabi)。一方面不承认阿摩司的先知身分故意贬低阿摩司的身分,另一方面也不接纳他是北国的先知,因为犹大的先知也称先见。换句话说,阿摩司在伯特利没有地位,也没有权力。即使阿摩司是一位先知,但是在北国没有地位。这里完全由亚玛谢和耶罗波安掌权。你阿摩司少管闲事,你最好「要逃往犹大地去,在那里糊口,在那里说预言」(7:12)。我们看见这时是两个权力在冲突。郭氏就是要把自己的处境和他所代表被压制的群体来阅读这本文,认为他们就是处在阿摩司的情况,不知要怎样面对/对抗这政治的权力。 对亚玛谢及他所代表的权势来说,阿摩司是“另类的”(otherness)。当权者对这种“另类的”权势极之排斥,欲要速速的消灭之—— 注三:F.O.Garcia-Treto,AReader-ResponseApproachtoPropheticConflict:TheCaseofAmos7:10-17inTheNewLiteraryCriticismandtheHebrewBible(J.C.Exumed.),pp.
114-124. 注四:JustoL.Gonzalez,Manana:ChristianTheologyfromaHispanicPerspective(Nashville:Abingdon,1990),85页。 注五:同上书,85页。 B.分析各人物的动作。从权力的角度来分析。 亚玛谢是要向王夸大阿摩司的威胁:「阿摩司在以色列家中图谋背叛你;他所说的一切话,这国担当不起」,甚至引用阿摩司的话说,「因为阿摩司如此说:『耶罗波安必被刀杀,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这不只是要清楚指明阿摩司的威胁,更要说明阿摩司对现有的政治权势的危害。另外是亚玛谢要求阿摩司说:「要逃往犹大地去,在那里糊口,在那里说预言」。「逃往」含有速速的意思。也有意要求阿摩司不要与他争地位/饭食,虽然这位王的祭司已拥有最高的权力和最好的享受。 四.意义(Signifying) 郭氏建议读者应以一个“含有企图的意义”(motivatedsignifying)方法来分析本文的意义。 郭氏认为亚摩司是应用一种迂回式的(polemical)对话,就是使用一些话语成为武器,反击亚玛谢/当权者的指控:「我原不是先知
,也不是先知的门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树的。,〔可是〕耶和华选召我,使我不跟从羊群,对我说:『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说预言。』不理会亚玛谢贬值了的「先见」说自己不是先知,但是却直接从耶和华神处得到预言。乘着这回答,把预言说出:「亚玛谢啊,现在你要听耶和华的话。你说:『不要向以色列说预言,也不要向艾萨克家滴下预言。』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的妻子必在城中作妓女,你的儿女必倒在刀下;你的地必有人用绳子量了分取,你自己必死在污秽之地。以色列民定被掳去离开本地。』」郭氏认为这是一个修辞的手法,“一箭双鵰”(discoursemaintainsadoublefocus)不只巧妙地回答了当权者的贬值,也把控诉性的信息说了出来。 这就是读者反应诠释者欲找到的意义,认为他们在面对被压制权力时,在当权者面前捉紧申言的机会。这就如社会运动份子寻找每一个途径发言,虽然当权千方百计要压制他们的言论。受压制者觉得这种压制是不公平的,是剥夺了他们作为人民的民主权益。 阿摩司也两次重复地提起耶和华的名字:亚玛谢要阿摩司「逃往」犹大,反而是神「选召」了他并且他到北国「以色列向我民说预言」。亚玛谢立刻被生生地指控。这是当
权者不能忍受的事。 结论:读者的目的已经完成,也从阅读中得到满足。认为这先知本文是为受压者而写。神站在受压者这一边。北国以色列最终果然被放逐。受压者就此得到了安慰。读者继续把这些看见应用在诠释者的社会政治处境。甚至不怕把某些当代的政治人物或敌对势力当着是「亚玛谢」或是「耶罗波安」。当然,诠释者就是当代的「阿摩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