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25)教会论:有关教会的教义

慕迪神学手册 by 殷保罗

(25)

教会论:

有关教会的教义

定义

教会的意义

英文church(教会)一字,与苏格兰文kirk及德文Kirche有关,这几个字都是从希腊文kuriakon而来的。kuriakon的中性形容词是kurios(「主」),意思是「属于主」,教会一词是译自希腊文的ekklesia,这字从ek而来,意思是「出来」;及kaleo,意思是「呼召」,因此教会就是「被呼召出来的群体」。Ekklesia在新约共用了114次,3次在福音书,111次在书信。在福音书中,有两次出现在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及十八章17节。但只是指犹太人集会,并没有特殊含意。而只有一次作为专门名词,那是预言教会出现的经文。这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事实,就是可见「教会」是在耶稣升天之后才开始的,这正是使徒行传的记录,也是保罗特有的教义。

Ekklesia这个字,没有指出被召出来的群体的性质。它可以按新约教会的专门含意来解释,但也可以指普通的任何一个团体。例如,在使徒行传七章38节,ekklesia是指以色列人的聚集(翻译成「聚会」)。在使徒行传十九章32节,ekklesia是指一班在以弗所憎恨保罗的群众(翻译成「集会」),这字最常用的含义,是作专门的名词,指新约教会而说,那就是一群被呼召出来的耶稣基督的信徒。

教会的形态

地方教会(thelocalchurch):教会这个词在新约最普通的用法,是指一群信徒在一个地方的聚会。因此,在耶路撒冷有教会(徒八1,十一22),在小亚细亚有教会(徒十六5),在罗马有教会(罗十六5),在哥林多有教会(林前一2;林后一1),在加拉太有教会(加一2),在帖撒罗尼迦有教会(帖前一1),甚至在腓利门的家中也有教会(门2)。

这些早期的信徒,没有专作聚会的建筑物,他们在家中聚会(罗十六5;门2)。早期的信徒聚在一起敬拜(林前十一18)、交通(徒二45至46,四31)、教导(徒二42,十一26;林前四17)和差传(徒十三2,十五3)。结果是不断有人得救(徒二47)。

普世性教会(theuniversalchurch):地方教会是指一群在一个特定地点聚集的信徒,普世性教会则是指:「在这个时代,任何从神的灵而生,接受同一位圣灵的洗,归入基督的身体的人。」(林前十二13;彼前一3,22至25)。这正是基督所应许要建立的信徒群体(太十六18);这也正是基督为它而受死的身体(弗五25),基督要在其上居首位,指引方向(弗一22至23;西一18)。在以弗所书一章23节中,教会被称为「他的身体」,这句话不是指一个地方集会,而是指普世性的信徒(西一18)。普世性教会的特点是合一的,不分犹太人、外邦人,他们在一起组成一个身体,从一位圣灵合而为一(加三28;弗四4)。

普世性教会有时是指不可见的教会(invisiblechurch),而地方教会则是指可见的教会(visiblechurch)。虽然有些人否定这种讲法,奥古斯丁、路德,及加尔文则赞同这个区别,以不可见的教会的完美、真实及属灵,作为教会的本质。而可见的教会,却只是地方信徒的聚会,这可见的教会中有其不足之处,甚至非信徒也可成为其中一分子。不可见的教会这名词,也可用来说明,教会真正信徒的确切数目是不可知的;而实际上,教会的会众是完全可见的。

教会的形成

教会何时诞生?虽然有人曾提出,教会在旧约已存在,但查考新约,不难发现教会是新约所特有的团体,在以前其实并不存在。耶稣在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宣告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这是说教会的建造是未来的事。这点很重要,因为当耶稣说这话时,教会是不存在的。他只是预言教会的出现。

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3节指明,教会是如何被建立起来——教会的建造是圣灵的工作;圣灵为信徒施洗,使他们归入基督的身体。信徒重生的那一刻,圣灵就使信徒与基督联合。以弗所书一章22至23节说明,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也是强调,教会与基督的联合,这事是在信徒悔改时发生的。耶稣在使徒行传一章5节说:「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这指出,圣灵要将信徒与基督联合起来。这事当时还未发生。从背景看来,这事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时发生的(徒二1至4)。当彼得后来报告,在该撒利亚哥尼流家中所发生的事,他向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指明,圣灵曾临到外邦人,正如「当初」(徒十一15)临到犹太人一样。这句话表明了,圣灵施洗工作的开始,也说明了新约教会的成立——教会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开始的(徒二)。

教会的象征

当耶稣说:「我将我的教会建造……」(太十六18),他所指的不是地方教会,而是普世性的教会,就是这时代全部的信徒。圣经用了几个象征来形容和描绘教会是一个有机体。

身体:身体这个名词,正好用来描绘教会的合一性及普世性,就如人的头有权柄指挥身体和指导方向,照样,耶稣是教会的头,他对教会就有权柄,指导他的方向(弗一22至23;西一18)。身体的象征强调,教会时代所有的信徒都是合一的,因为教会把犹太人和外邦人合成一个身体,彼此没有区别,他们都在基督里成为一(林前十二13:弗二16,四4)。此外,基督也培育教会,将一些有恩赐的领袖赐给教会,使教会成长,逐渐建成基督的身体(弗四12、16,西二19)。圣餐的参与,也刻划出教会作为基督身体的合一(林前十16至17)。

新妇:以弗所书五章23节,描写教会有如基督的新妇。这个比喻是将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比作基督和他的新妇(教会)的关系。比喻用得十分恰当,因为这反映出基督对教会的爱(弗五2、25)。其次,这比喻也强调了新妇的尊贵地位。在东方习俗的订婚仪式上,新娘子可与丈夫一起接受未来福气的应许。照样,今天的教会,也是一个已许配给人的新娘子,等待着丈夫从荣耀中回来。东方习俗的第二个阶段是婚礼,丈夫要来接妻子。这比喻说明了,教会正在等候基督的再来,与丈夫结合(约十四1至3;帖前四16至17)。东方婚礼接着下来有婚宴,照样,作为基督新妇的教会,也等待着丈夫的回来(启十九7至9),和将要来的千禧年国度。

建筑物:保罗强调,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里都是合一的,因为神拆毁了隔开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墙(弗二11至18)。这里保罗用建筑物的形象,来形容教会的合一。教会是犹太人与外邦人的联合,现在是建筑在「使徒及先知的根基上」(弗二20)。「使徒」是其中一种基础恩赐(fundationalgifts),他们是装备信徒(弗四12)、使教会成长的人(弗四13)。

在建筑物比喻的意象中,耶稣基督是房角石(弗二20;林前三11),这可能是指「在建筑物结构角位上的最主要一块基石;这石头让建筑师能固定墙壁方位的标准。」在基督的这个建筑物中,教会也是这样地「配合在一起」(希腊文sunarmologoumene,弗二21),这强调建造教会的是基督。就如一幢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长成」,作为有机体的教会,也是按这步伐成长。新信徒不断加入这座「建筑」中(彼前二5)。

祭司:在彼得前书二章5节,使徒把建筑物和祭司的形象相连,说明:「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这句话使人想起出埃及记十九章5至6节,神称以色列人为:「祭司的国度」。在以色列人中,只有利未人才可当祭司,而在教会,每个信徒都是祭司。彼得指出,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他们献上属灵的供物,而不是以动物作为祭牲。

彼得前书二章9节进一步说明,新约祭司制度的独特性。彼得谈到「君尊的祭司」。教会时代,信徒是君王,也是祭司(比较启一6)。在旧约,这两个职分是不能结合的,因为祭司是利未人,而君王是从犹大支派出来的。全教会都担当祭司。但在以色列人中,只有利未人才有这个特权。所有教会时代的信徒,都可以透过基督亲近神,因为基督是教会的大祭司;但在以色列人中,个别信徒只能透过利未支派的祭司亲近神。教会时代,信徒可以随时坦然无惧地亲近神(来四14至16),而以色列人只能通过一些特定的献祭,才能接近神(利一7)。这些对比显出,以色列人与教会都称为祭司,但以色列人与教会是不同的体系。

羊群:好一幅描绘信徒与主关系的美丽、温柔的图画,这是约翰福音十章16节,所提到的教会被称为羊群(徒二十28;彼前五3)。以色列人与主的关系,也比喻为羊群与牧羊人的关系(诗二十三),信徒被称为羊群(诗八十1;耶十三17)。但在旧约,这个形象只限于以色列人。而在新约,教会是比喻作羊群,而基督比喻作牧羊人。这比喻的独特性是,这群羊包含了犹太人及外邦人。耶稣说:「我另外有羊(外邦人),不是这圈里的(犹太人);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教会由犹太人和外邦人所组成),归一个牧人了。」(约十16)

这个意象强调,教会成员都是基督的羊群,是属于他的。耶稣强调这个群体,是「我的羊」(约十26、27)。他们在他的手中是平安稳妥的。此外,羊群认得出牧羊人的声音,牧羊人也知道他的每一头羊,这说明了羊群和牧羊人之间有一种亲密的关系。

枝子:在约翰福音十五章,耶稣形容教会时代的信徒,与他所享受的亲密关系,有如葡萄树与枝子一样。耶稣是真葡萄树(约十五1),而天父是栽培的人,使枝子能结果子(约十五1)。在教会时代,信徒就是枝子,他们从葡萄树中得到生命,因为他们都是「在他里面」(约十五4、5)。枝子连于葡萄树,接受生命的滋养,只要他们仍留在树里面,他们就可以生长及结果子。

这关系形容了教会时代,信徒及基督合一与相交的情况。基督吩咐教会,要「住在我里面」。「住」这个字(希腊文meno)的意思是:「停留」、「居住」、「生活」。按上下文,这里的意思是停留,或持续留在一个人所留住的地方。住在基督里的劝告,就是要人持续地相信他(约壹二22、24、28)。

枝子连于葡萄树的目的,是结果子。不能结果的枝子都要经过「修理」,使它能结果。若人持续与基督同在,他就一定能结果子(约十五5)。为了确保能结果子,枝于都要经过修剪,使能结更多的果子(约十五2)。「葡萄树的比喻,能说明教会成员与基督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会的特征

与以色列的关系:教会与以色列人是有区别的,而这个区别一直保留不变。以下是这论点的根据:以色列人经常是指雅各肉身的后裔。简单研究以色列人这名字的用法,就可证明这点。在新约,这名字共用了六十六次,全部都是指犹太人而说的。将「新以色列」这个名字用来指教会,是不确切的,因为以色列人是指犹太人。

保罗也将以色列人和教会加以区分。当他提醒信徒,不要绊倒他人时,他提到有犹太人、希腊人(外邦人),及教会(林前十32)。教会建立后,以色列人仍继续被认定为与外邦人有别,也与教会有别(徒三12,四8、10,五21、31、35,二十一19)。

与国度的关系:有些基督徒相信,教会与国度是同义词,而教会就是国度的开始。这是对国度一词的误解。国度是「一个君尊的统治。是权力(拉四5)及政权的代号。在较后期的作者,国度是指地域及统治,君王与国制」。“国度”一词,有三个基本含意:统治者、受统治的人,及管辖范围。

国度也有两个基本形式:(Ⅰ)普世性的国度(universalkingdom):这种形式的国度,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哀五19),也在任何时空范围内存在(诗一○三9,一三九7至10)。这也包括神对历史的管理(赛四十四26至四十五4)。普世性的国度,是神从亘古到永远的至高主权的管治。

(Ⅱ)中保国度(mediatorialkingdom):这是指(a)神透过一个神圣的蒙拣选代表,施行管治。这代表不仅代神说话,代神行事,也在神面前代表人:(b)统治是针对地上。(c)这个中介的统治者是人类。神在地上透过委派的中保,显明他的旨意,这些人是: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及其他人。但这些中保,全部都是预表最后的一个中保——弥赛亚;他要在时代结束时,来世上统治。加百列应许马利亚,有关她的儿子的事:「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神要把他先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路一32至33)。这是对未来国度的应许(撒下七12至16)。弥赛亚将会在其中施行管治。教会不是国度,教会存在于现今的时代,但国度是未来的,在基督再来时才开始的。

教会与国度也有区别,在圣经中教会与国度这两个字眼,从来就没有交替使用过。教会(希腊文ekklesia)一共用了114次,但从没有和天国等同。耶稣来,将国度赐给犹太人,并且宣称:「天国近了!」(太四17)天国被人拒绝,它就暂时延迟来临,等到基督再来时才出现(太十三)。耶稣又宣布说,他会在天国被拒绝后,才建立教会。(太十六18)。

地方教会的功能

是什么构成一个地方教会?真正的教会是什么?若一群人聚在一起聆听基督徒领袖的录音带,是不是教会?又一群人每周聚集听不同的讲员,是不是教会?

一个合乎圣经的新约地方教会,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敬拜:新约有几个希腊字,都是指敬拜。Proskuneo,意思是「下跪」或「俯伏」,这个字在福音书中用了不少次,但在书信,则只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24至25节用过一次,而且是指非信徒而说。下跪的动作,反映出一种心态——对神的顺服。另外一个字latreuo,基本意思是:「祭司的事奉」,因此,保罗透过传福音的工作事奉神(罗一9),而不是带着一头死去的牲畜敬拜神。新约信徒将活的身体献给神,分别为圣归给神,就是一种敬拜的行动(罗十二1)。Sebomai的意思是:「敬畏神」(提前二10,五4;彼后一3,三11)。

真正的敬拜,必须具有属灵本质,也应该以神启示的真理作为根据(约四24)。这包含了信徒将自己完完全全的献给神(罗十二1至2)。

旧约的信徒是在安息日聚集敬拜,而按使徒行传的记载,信徒开始将敬拜改为在星期日,就是每个礼拜的头一日举行敬拜,纪念基督的复活(约二十1、19、26)。他们领受圣餐,也是在一个星期的头一日(徒二十7);奉献也是在一个星期的头一日(林前十六2)。唱诗歌,也是初期教会集体敬拜的一部分(林前十四26;弗五19,西三16)。

教导:教导是初期教会生活的重要一环。神赐下圣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导,使人渐趋成熟(提后三16至17)。教导包括,去除错误的教义(提前一3);令信徒生活有爱(提前一5);产生属灵的滋养(提前四6);令人敬虔(提前四6至16);令人顺服(提前五17,六2)及令人过正确的生活(提前六17)。保罗教导提摩太怎样教导其他人,让他们能协助他教导(提后二2;提前四14、16,六20)。

教会一开始,就遵循使徒的教导(徒二42),令整个城市都充满了基督的教训(徒五28)。保罗命令罗马的教会,要持守所接受的教训。保罗在传道旅程中,也教导教会(徒十八11),这些教导,有时是公开的,有时是在人的家中途行的(徒二十20)。使徒行传的结束,就是保罗教导那些在罗马来见他的人(徒二十八31)。教导在教会功能上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相交:相交或团契(希腊文koinonia)的意思是「分享」。这词强调教会的合一性和一体性。相交可循很多途径进行。初期教会相交聚会的形式,是擘饼及祷告(徒二42)。擘饼包括吃爱筵,接着就有圣餐。初期教会很重视祈祷的相交(徒四24至31,十二5、12;腓一3至4)。相交生活也包括以物质的方式,支持传福音工作(罗十五26;林后九13;腓一5),也包括因着与基督的契合,分担外来的逼迫(腓三10)。

相交生活强调,信徒是彼此相属的。保罗很注重这点,他常常使用「彼此」一词。因为相交是在基督里的,保罗教导信徒要彼此接纳(罗十五7),彼此相爱(弗四2、15、16,五2),彼此不论断(罗十四3、13),彼此建立(罗十四19),彼此合一(罗十五5),彼此劝勉(罗十五14)。这种「彼此」的关系十分重要,它可保持信心的合一,这也正是基督所祷告(约十七)、保罗所祈求的(腓二1至4)。

事奉:地方教会也参与事奉(有关「教会的目的」,请参看下文。)。这包括向不信者传福音(徒八4,十一19、20,十六31,十七12),及在教会生活中,向信徒作不同的服侍。这包含彼此运用属灵的恩赐(罗十二3至8;林前十二;弗四8至13),彼此服侍(罗十二7),供给别人的需要(罗十二8),向别人施怜恤(罗十二8)及帮助别人(林前十二28)等。事奉也包括执行教会的纪律。如果教会有不洁(林前五1至13),及错误的教义出现(帖后三14;约贰10)是必须执行纪律的(林前五1至13)。加拉太书六章1至2节,提出一个教会执行纪律的重要原则。事奉也包括照顾教会内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寡妇(雅一27);提摩太前书五章1至8节提到照顾寡妇的细节。

组织:教会一经形成,就要指派长者及执事,监督教会的事奉(徒十四23;多一5)(详尽讨论请阅下文:「教会的领袖」)。

礼仪:教会施行洗礼及圣餐的礼仪(徒二41;林前十一23至24)。(详细讨论请参下文「教会的礼仪」)。

教会的领袖

希伯来书十三章17节提到,地方教会中有照顾人灵性需要的领袖。信徒应顺从这些领袖的权柄。圣经曾提到的领袖职位有以下这些。

长老

名称:长老这职分,有两个主要的名称。

(Ⅰ)长老(Presbyters):「长老」一词(希腊文presbuteros,是指年日较长的基督徒。这个词可以认字面意义解作老人(提前五1),也可解作老年妇人(提前五2)。这词也可以从象征的意义,解作领袖、犹太公会的成员(徒四5),或教会的领袖(徒十四23,十五2、4、6)。

Presbuteros一字也强调,这职分是专贵的和成熟的。长老有权分配金钱的运用(徒十一30);有权去订立正统的教义(徒十五2、4、6、22,十六2)。他们接取传道工作的报告(徒二十17,二十一18);受到尊敬(提前五17),然而他们不是独裁者(彼前五1至3)。他们会去探望病患者,为病人祈祷;给人教导及鼓励(雅五14)。

(Ⅱ)监督(Overseers):长老的第二个名称是监督。(希腊文episkopos)。这名词含有牧羊人「监察守望」的意思。这词说出了长老的工作或功能,长老的职责是养育及喂养神所赐给他的羊群(徒二十28;提前三2;多一7)。比较徒二十17、28;多一5、7,长老和监督二名是互用的,指同一种职事。重要的分别是:presbuteros注重这职事尊贵的一面,而episkopos则强调工作。

资格:当长老的资格在提摩太前书三章1至7节,及提多书一章5至9节已经列明。长老必须具备以下十五个特点。无可指责:在他一生中没有什么可责备的事。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不是指「在一段时期只有一个妻子」,是不可离婚及再婚。节制:有明智的判断;自守谨慎:思想纯正;可尊敬:有平衡的性格;接待远人:喜爱接待陌生人;善于教导:能分辨及传讲教义;不醉酒:不酗酒;不打人;温和:讲理的;不争竞:避免打斗;不贪财:不贪婪,不会对金钱作不负责任的行为;好好管理自己的家:照顾家人,使家人都信主,家中有秩序;不是初信者;在非信徒中有好名声:在社会中受到尊敬。

职责:长老的职责,包括看守羊群(徒二十28),教导(提前三2),管治,作一般领导(提前五17),及防止犯错(多一9)。

数目:提到长老的数目,多是众数的(徒十四23;腓一1;多一5)。

执事

名称:执事这个词(希腊文diakonos),一般是指「使者」或「佣人」,这词在新约用过多次,多非按照专门含义(太二十26;可九35)。

职事:圣经对执事的职责,没有清楚讲明,使徒行传六章1至6节可能是这职事的源起。教会选出七个人,专责照顾寡妇的需要,让使徒可以专心于祈祷及传道,这显出执事的功能可能是为协助长老的。长老负责教导会众,执事则负责照顾物质的需要。「不一口两舌」,暗示执事需逐家逐户接触人(提前三8)。

资格:在提摩太前书三章8至13节,列出执事的资格。执事需有以下八项特性。端庄:他是严肃谨慎,值得别人尊敬的,不一口两舌:不会在会中传播是非;不好喝酒:饮食有节制;不贪不义之财:不贪婪,也不会利用自己的地位,以图经济利益;固守真道的奥秘:自己实践所宣讲的;先受试验:他们受过考验,得到认可;一个妻子:未曾试过离婚或重婚;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他们够资格管理教会,就是因为能管理自己的家庭。

女执事

女执事的职事,引来了不少争论,有两段圣经谈及这个问题。罗马书十六章1节,称非比为教会的「女执事」(希腊文diakonon),问题在于这是不是一个关于教会职事的专门字眼,或是只用于一般的基督徒服侍。找出确切的答案是不容易的,看来保罗把这词用在非专门性的层面上,这与他在书信结束时,的非正式问候一致(林前十六15)。保罗也在另一处经文用了这个词,也是按非专门意义来解释(弗三7;西一25;提前四6)。

第二段经文是提摩太前书三章11节,提及「女人」(希腊文gunaikas)。问题是:这个「女人」是指执事的妻子,还是指女执事的职分?如果是指女执事,文气的中断就有点不正常,因为第8至第10节,及12至13节,是指执事。所以肯德(HomerA.KentJr.)则坚持,三章11节是指女执事。不错。提摩大前书五章9至16节,指的是教会内女性的职事,然而,它没有说明这里是否指女执事。

教会的管治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个活的有机体。正如人身体是由头来指导方向,基督是教会的头,也指导他的方向。然而,教会的功能也是有组织,有管治的。历史上有三种教会管治的方式。

教会管治方式

方式

遵循者

权力所在

根据

监督制

罗马天主教会

东正教会

圣公教会

路德宗教会

循道宗教会

主教

徒六6;十四23

加一19;二9

长老制

长老会

改革宗教会

长老

徒二十17

提前五17

多一5

会众制

公理会

浸信会

门诺会

播道会

会众

徒十五12,22-25

西一18

彼前二9

教会管治的方式

监督制(Episcopal):监督制一词是从希腊文episkopos而来的,意思是「监督」(主教)。教会是由一群类似主教的权力阶层所管治的。有不少宗派遵循监督制,形式最简单的是循道宗;而结构比较复杂的是圣公宗;而结构最为复杂的则为罗马天主教,教会最终的权柄归于罗马的主教,就是教皇。路德宗也是采用监督制模式的。

按监督制,掌管教会管治权的主教,不止监督一个教会,而是多个教会。主教有权按立传道人或牧师。罗马天主教会则认为,这模式是由初期的使徒传承下来的,他们所根据的权威是马太福音十六章18至19节。但其他教会如循道宗等,则并不认为这种权威是由使徒传下来的。

这种教会管治方式的起源,早于第二世纪。继随者宣称他们的圣经根据来自:雅各在耶路撒冷教会的地位,及提摩太和提多在教会中的权力及地位等。

长老制(Presbyterian):长老这名字来自希腊文presbuteros,意思是「长者」,显明教会领袖的尊贵、成熟及年长。长老制「一称联合制(federal)」的定义是,教会是由长老所管治的,实行这制度的教会有长老宗及改革宗教会。长老制与会众制的(congregational)管治方式不同,长老制由长老作代表性管治,他们或是指派的,或是选举出来的。由议会(session)管治地方教会,议会有选举出来的长老(有教导的长老在上)。在议会之上是一个长老部(Preshytery),里面有被按立的牧师或教导的长者,也有区内每个地方教会的一名长老。「在长老部之上是总会(synod)。在总会之上是大总议会(generalassembly),这是最高的裁判庭。」牧师是其中一个长老而已。

新约多次提及长老,这作为圣经的根据:耶路撒冷(徒十一30,十五2、4),和以弗所都有长老(徒二十17)。每一个教会都设立了长老(徒十四23;多一5)。长老有责任喂养羊群(彼前五1、2),长老也有管治的长老(提前五17)。

会众制(Congregational):会众制的管治,权力不在于代表性的个人,而是来自全部会众。会众制教会有两项特点:自主(autonomy)及民主(democracy)。会众制教会是自主的,因为没有从地方教会以外而来的任何权力,可以控制教会。会众制教会也是民主的,教会的全体会众,厘定教会的政策,指导教会的方向。这是根据所有信徒都是祭司的观点而立论。浸信会、播道会、公理会,某些路德宗教会,及一些独立教会,都是采用会众制管治方式。

会众制的圣经根据,是会众可以有分选举执事(徒六3至5)及长老(徒十四23);例如差巴拿巴(徒十一22)及提多的是全教会(林后八19);接受保罗及巴拿巴的也是全教会(徒十四27,十五4)。全教会都有分参与有关割礼的决定(徒十五25);全教会也一起执行纪律(林前五12,林后二6至7;帖后三14);所有信徒都有责任去试验灵的真伪,建立正确教义(约壹四1)。他们能够这样做,因为他们都受了恩膏(约壹二20)。

教会管治方式的评估

评估不同的教会管治方式,监督制的根据是使徒的权威,但在使徒时期之后,新约中已找不到同样的情况了。基督曾经给十二使徒独特的权柄(路九1),是其他人或团体所没有的,有关使徒传承的问题,并没有任何圣经根据。耶稣赐给彼得的权柄(太十六18至19),也是赐给所有其他使徒的(太十八18;约二十23),并没有任何的继承团体。监管制的教会管治方式可在第二世纪看到,而不是第一世纪。

长老制的教会管治,强调长者是众数的,这在新约中有不少例子。在新约里除了地方教会之外,没有揭示任何其他有关组织。

会众制的教会营治,是有圣经根据的。所有人都可参与教会的决策。谨慎的说,长丈制及会众制的教会管治方式,都有圣经作为依据,

教会的礼仪

传统上,基督教是确认两种礼仪:洗礼及圣餐。罗马天主教会则有七项圣礼:洗礼、圣餐、坚振礼、补赎、圣膏油礼、圣职礼及婚礼。在名称上,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有不同的强调点。天主教徒及一些基督徒喜欢用「圣礼」(sacrament)这个词。Sacrament是由拉丁文sacramentum而来的,意思是「分别为圣的神圣事物」;sacramentum这个拉丁字,也用于翻译希腊文musterion(弗五32),及「用于任何有神秘意义的东西」。奥古斯丁称之为「不可见的恩典的可见形式」,圣礼后来被认定为:「内在及属灵恩典的外在及可见标记」。基于这个原因,有些基督教徒喜欢用礼仪(ordinance)这名词,因为这名词没有恩典的意味。礼仪简单来说,是「基督指示他的教会所执行的外在仪式」。

圣餐

基督在被钉前又曾与门徒一起吃晚餐。他命令他的跟随者要继续守这仪式,直到他的再来(太二十六26至29;可十四22至25;路二十二14至23)。这是一条新的命令,与摩西的诫命不同,为了立约,就必须有死亡,因为死带来罪的宽恕。保罗也为哥林多教会详细说明这个礼仪(林前十一23至32)。现有教会的争论是:圣餐有什么意义?基督教对此有四个不同的观点。

化质说:罗马天主教会对圣餐持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意思是「实体(substance)经过改变」。罗马天主教会认为,弥撒进行时,就有神迹发生,饼与酒会真实地变为基督的身体与血,尽管物品的官感特质——知觉、味道,气味——保持不变。教皇比约四世的信条(CreedofPopePiusIV)说明:「我宣告弥撒是为活人及世人献给神真实、适当、和好的祭……,有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真实、真正及实体的身体和血,与灵魂及神性同在;饼的有实体(substance),转变为身体,而酒的实体则变为血。」当神甫奉献这些物品,它的实体就由饼和酒,变为基督的身体和血。因此,按天主教的教训,参与者实际上是分领基督的身体。天主教声称,这是约翰福音六章32至58节的教导。

罗马天主教徒奥柏达(JohnO’Brien)说:「弥撒中色彩缤纷的礼服和活泼的仪式,以下流血方式重演基督在加咯山上的献祭」。一位现代的罗马天主教神学家,将弥撒等同于救恩,他说:「耶稣用自己的身体和血把自己献上了。他献上自己作救恩的礼物」。

这个观点有几个问题。(Ⅰ)这等于说,基督的工作未曾完成,基督的牺牲是在弥撒中继续进行。然而,基督曾宣告说,他的工作已经完成(约十九30);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这样宣讲。(Ⅱ)如果这种教导是真的,基督人性的身体就是所不在了,然而,基督人性的身体却在天堂(徒七56)。(Ⅲ)在守圣餐时,基督所用的只是一句普通的象征语言——比喻(「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血」)——其实是指饼和酒而说。他当时是以身体存在,当地指那些物品是他的身体和血时,他与它们是不可混淆的。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六章用了另外一个强而有力的比喻(「吃我肉……喝我血」),清楚描绘出人与他的信心的关系。坚持这些讲法要按字面解释,这是违背基本释经原则的。(Ⅳ)犹太人是禁止喝血的(利十七10至16),如果化质说是真的,耶稣就是要他们去喝血了。

同领说:路德宗的观点是同领说(consubstantiation),意思就是,耶稣的身体与血,是真正的存在圣餐的物品中同,但饼与酒却保持不变。饼与酒没有按字面意思变为身体与血(正如罗马天主教所教导的)。为了强调基督在物品中的同在,路德宗用了这些字眼:「在、一起,属……」(in,wiih,under),来说明基督身体和血的真实存在。马丁路德将这点加以说明,如将铁块放在火中,热力虽然渗透铁块,而铁块仍然是铁块。

路德宗与罗马天主教会的观点也不同,他们反对基督在圣餐中持续献祭之说。马丁路德说:「人参与圣礼,是经验了真正的益处——罪的赦免及信心的坚定。这些益处,不是由于圣礼的物品所致,而是由于个人用信心接受圣经的话语。」

路德宗圣餐观点的问题,是未能以耶稣所说「这是我的身体」一句话,来当作象征语言。

改革宗观点:改革宗观点又称为加尔文派观点,因为改革宗教会(也有其他教会),是跟随加尔文对此问题的看法。他们反对基督按字面意义同在的任何解,他们的看法与纪念观点相近。然而,加尔文派则强调「基督现今的属灵的工作。」按加尔文派,基督是「以他的全人,包括身体与血同在和被享用。他强调信徒是神秘地与救赎者契合……基督的身体和血,虽然不在,而今只在天上,但仍然感染信徒,将生命赐给他们。」因为基督是在这些物品中神秘地同在,所以恩典借着物品,传送给参与者;这恩典更是与接受话语的恩典相近,而且,它还能增加话语的效用。

这个观点的问题,在于没有清楚说明,或引用圣经解释,恩典是如何传送给参与者的。

纪念说:纪念说也称为慈运理观点,因为瑞士的改革家慈运埋(UlrichZwingli,1484-1531年),在当代是这个观点的主要支持者,与当代持其他观点者对垒。与加尔文的观点相比,慈运理教导基督没有真正的临在,但那些用信心领受的人,可与基督建立起属灵的交通。纪念观的要点是,饼与洒只是象征,以纪念基督的死。慈运理认为,基督向那些用信心领受人,作属灵之临在;但重洗派(anabaptists)不赞成基督在圣餐中的同在,多于他在其他任何地方的临在。纪念观点强调,参与者是透过这象征式的行动,来表明对基督的死的信心。

论到纪念观点,圣经有很多处值得拿出来讨论。圣经让我们看到圣餐的重要性。这是纪念主的死(林前十一24至25):圣经上重复的一句话:「为的是纪念我」,使我们清楚知道,饼是象征着他用完美的身体,背负罪担而牺牲了的(彼前二24);而酒是代表他的血,为宽恕人的罪而流出的(弗一7)。我们在等候他的再来时,这是表明基督的死(林前十一26)。这包括了回顾十字架上的历史事件,也展望他的再来(太二十六29)。这是信徒彼此的契合(林前十17),他们吃及喝那含有相同象征意义的物品,是为了表明在基督里的共同信心。

有关圣餐的观点

观点

基督及饼与酒

意义

化质说

(罗马天主教)

饼与酒按字面意义,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

领受者分享基督,在弥撒中基督为了赎罪而被献为祭。

同领说

(路德宗)

饼与酒包含基督的身体和血,但不是按字面意义改变。基督真实地在饼与酒中同在

领受者借着分享饼与酒,获得罪的赦免,和信心的坚定,但他们必须凭信心领受。

改革宗观点

(长老宗/改革宗)

基督不是按字面意义在饼与酒中同在,但基督是在灵性上同在

领受者透过分享饼与酒接受恩典

记念观点

(浸信宗/门诺诺派)

基督没不在物质上或灵性上同在

领受者记念基督的死

洗礼

意义:新约洗礼的起源,来自耶稣的命令:使人作他的门徒,并且为他们施洗(太二十八19)。礼仪是有一个特定的次序。第一步是使人作门徒,然后才给他们受洗。这正是使徒行传中的模式。彼得命令他的听众当悔改,然后为他们施洗(徒二38)。那些听到福音的人,明白了而有所回应,只要悔改及相信,就能够受洗。结果是,人们先接受了神的话语,然后才受洗(徒二41)。那些回应腓利的信息的人,先是相信了,然后才受洗(徒八12)。埃提阿伯的太监也是(徒八38),保罗(徒九18),该撒利亚的外邦人(徒十48),吕底亚(徒十六14至15),腓立比的狱卒(徒十六32至33),与基列司布(徒十八8)等人都是。这些例子都指出,是先相信然后受洗。悔改与相信是在洗礼的仪式以先的。

洗礼表示认同:在新约,洗礼包括与基督的死与复活的认同。奉基督的名受洗(徒二38),就是表明在仪式中与基督相连。虽然罗马书六章4至5节,是指灵洗而不是水洗,本段经文也表明水洗的意义。洗礼是信徒借信心,与基督的死与复活合一的公开宣告。

洗礼的观点:(Ⅰ)拯救的恩典的方法(重生的洗礼),按这个观点,洗礼「是神施与恩典的方法,令罪得赦免。洗礼透过唤醒或加强信心,产生重生的洗的作用」。按罗马天主教会的观点,信心不是必须的,而仪式如能适当进行,就已经足够了。路德宗的观点是,信心是先决条件。婴孩也应该受洗,因为婴儿也可能拥有不自觉的信心,或是父母的信心。

(Ⅱ)约的标记及印记。这是改革宗及长老宗教会的观点。洗礼与圣餐的圣礼是「是神透过圣灵的能力,在我们身上工作……内在而看不见事物的标记及印记;洗礼使我们确定神的应许,如同旧约的割礼……洗礼是立约的仪式,也是救恩的标记」。

(Ⅲ)我们得救的记号:浸信会及其他教会的观点是,洗礼是唯一表明内在改变的外表记号。这可作为对基督信心的公开见证。「在受洗的人身上,没有产生任何属灵的改变……洗礼也没有带来直接的灵性益处或福气」。此外,洗礼只向信徒施行。这第三个观点,是唯一认为只有信徒才应受洗的观点,前面两个观点,除了成人归主者外,小孩(婴儿)也应该,或可以受洗。

方式:教会对洗礼的方式,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立场。洗礼(baptism)这词,希腊文是baptisma(动词是baptizo)。今天洗礼的施行有三种方式:洒水、浇灌及受浸。三种不同的观点概述如下:

(Ⅰ)浇灌礼(affusion):历史上,浇灌礼是施洗者向受洗者头上倒水三次——每次代表三位一体中的一位。支持的论点说,浇灌(倒水)的仪式最能描绘圣灵临到个人身上的工作(徒二17至18)。他们认为以下这些句子,如「下水里去」(徒八38)及「从水中上来」(可一10),可以应用在浇灌礼上,正如可以应用在浸礼上。写于第二世纪初的《十二使徒遗训》(TheDidache)这样记载:「关于洗礼,你们应该受洗。最先要背诵这些,然后在活水(流动的水)中,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但如果没有活水,可在其他的水;如果不能用冷水受洗,可以用暖水。但如果两者都没有,你就可以奉父、子、圣灵的名,在受洗者头上倒水三次」。按这里的推论,初期教会是施行浸礼的,但也容许浇灌。这两种洗礼方式,早于第二世纪已经存在了。

支持浇灌礼的理由,可诉诸早期的宗教图画,绘画出受洗者是站在水中,由主礼人倒水在他的头上。最后一点,哥尼流全家(徒十48)及腓立比狱卒的受洗(徒十六33),似乎是施行浇灌礼多干浸礼。

(Ⅱ)洒水礼(Sprinklingoraspersion):在早期世纪,洒水礼是为病者或体弱者施行的,那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的侵礼或浇灌礼。洒水礼到到十三世纪才广泛施行。支持洒水礼,经常都引用两处圣经的先例。在旧约利未人是借着施行洒水得到洁净(民八5至7,十九8至12)。希伯来书九章10节称这个仪式为「洗礼」(baptisms)。第三世纪,居普良(cyprian)说,洗净罪的不是用水的多少,也不是施洗的方式,只要受洗者的信心是真实的,洒水礼或其他方式也一样有效。

(Ⅲ)浸礼(immersion):一般认为,教会最初期的洗礼都是全人浸在水中。研究baptizo一字,它的意思是「浸透」(dip,immerse)。奥百克(Oepke)指出,baptizo的意思是「浸入」(immerse),这个字的用法就如:「船下沉了」,「有泥沼中下沉」,「沉溺」,「灭亡」。这个字基本的意思,与圣经的着重点是相同的:「耶稣[在约但河里]受约翰的施洗,然后「从水里上来」(可一9至10;徒八38)。另一方面,希腊文用作「洒水」及「浇灌」的字,都没有洗礼中用过。

耶路撒冷有很多水池,可以作浸礼之用。大群的人受洗,如五旬节的三千人受礼,大概也在这些池子施行的(徒二41)。外邦人归化犹太教,也是实行浸于水中的仪式。浸礼也是初期教会所实行的洗礼方式。按罗马书第六章,浸礼最好表明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意象。

婴孩受洗:罗马天主教、圣公宗、长老宗、循道宗,及路德宗等教会都施行婴儿洗礼。婴儿洗礼有以下几个支持论点,都与圣约神学思想有关。既然以色列人的婴孩要受割礼,借以进入信仰的群体,婴孩洗礼也正是和割礼相似,将婴孩带到基督的群体里。这也与全家救恩的信念有关(徒十六15、31,三十三34,十八8)。有人解释「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徒十六15)这句经文,是指婴孩也受了洗礼。

教会的目的

教会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集中的,为身体的事奉;一是分散的,事奉全世界。分辨这两个目的是重要的。一方面,教会聚集,如一个身体,信徒乃彼此事奉;另一方面,教会要把福音传给世界的不信者。这两个目的的区别很清楚:教会是事奉信徒和非信徒的地方。这两方面的事奉,各有不同的功能。(请另参:「地方教会的功能」。)

集中的:为身体的事奉

教会聚集的目的,是使信徒得以成熟增长(弗四13)。很多教会的聚集活动,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教导:教导(希腊文didache)与「教义」这个字是同义词。教导是建立教会的重要因素,也是新约教会重要的一环。初期的教会成员,都十分忠于使徒的教导(徒二42)。使徒教导有关基督复活的教义(徒四二);他们一有机会就教导(徒五21、25),直主耶路撒冷全城,都充满有关基督,及他赎罪工作的教训(徒五28)。他们信息的中心是:耶稣是真正的弥赛亚(徒五42,十七3)。教导初信者,能令他们成熟长大(徒十一26,十五35)。

保罗教导的目的,是使信徒成熟(西一28);所以教导应该是代代相传、永不止息的工作(提后二2)。教导失败,或受教者未能接受教导,就会令信徒灵性肤浅,不得长大(来五12)。若翻查《经文汇编》做个简单的研究,不难发现新约时教导的重视。

相交:除教导外,新约教会在身体里也运用其他的属灵恩赐。圣经喜欢用「彼此」这字眼,来说明基督身体里的这种关系(罗十二5、10、16、十三8,十四13、19,十五5、7、14)。相交在教会聚集中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在苦难中相交(徒四23,五41),在合一中相交(徒二46,四31,腓二1至4),在传道事工上相交(徒四31),在祷告中相交(徒二14、42,四31,十二5、12,十三3,十六25),在圣餐里相交(徒二14),在用餐中相交(徒二46)。他们的相交是每天进行的(徒二46)。这种相交更顾及对寡妇、孤儿,一些有家庭需要者的照顾(提前五8;雅一27)。

敬拜:敬拜是教会聚会的重要部分,以上提过的各样事情,都是一种敬拜的表现(例如:圣餐)。一开始,祷告就是教会聚会中一种重要的敬拜方式。信徒有需要时,教会就祷告(徒十二5、12)。读经也是教会聚会的重要部分(徒四24至26;提前四13;提后三15至17)。无可置疑,这是跟随了会堂的敬拜模式,而读经和解经都是着重点。唱诗歌在初期教会中,更是真诚敬拜的重要表达方式(徒十六25;林前十四26;弗五19;西三16)。

分散的:事奉全世界

新约教会传福音,并不是在一座建筑物内进行的,而是散开的,进到世界去。向世人传福音所根据的命令,就是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至20节。教会在世界的工作,是使人作主的门徒,为他们施洗,及带领他们进入信徒的相交中。传福音的工作,不是由特选的少数人士去完成,而是由普通的信徒去完成的(徒八4)。初期教会所宣讲的中心信息,就是基督(徒八5、12、35,九20,十一20)。他们跨越坚固的文化屏障,将信息带到非犹太的范围中(徒十34至43,十一20,十四1),令无数人归信(徒二41,四4,五14,六1,八12,十48,十一24,十三48,十四1、21)。

福音的本质是长久争论的问题,但在新约,对世界,以及对社会责任的问题,倒很长提及。加拉太书六章10节强调的是帮助信徒,而信徒也「向众人行善」。查考保罗在使徒行传的信息,他所强调的是相信耶稣是基督(徒十六31),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1至4节,也陈明了福音的精髓——相信基督的死及复活。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25) 教会论: 有关教会的教义 定义 教会的意义 英文church(教会)一字,与苏格兰文kirk及德文Kirche有关,这几个字都是从希腊文kuriakon而来的。kuriakon的中性形容词是kurios(「主」),意思是「属于主」,教会一词是译自希腊文的ekklesia,这字从ek而来,意思是「出来」;及kaleo,意思是「呼召」,因此教会就是「被呼召出来的群体」。Ekklesia在新约共用了114次,3次在福音书,111次在书信。在福音书中,有两次出现在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及十八章17节。但只是指犹太人集会,并没有特殊含意。而只有一次作为专门名词,那是预言教会出现的经文。这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事实,就是可见「教会」是在耶稣升天之后才开始的,这正是使徒行传的记录,也是保罗特有的教义。 Ekklesia这个字,没有指出被召出来的群体的性质。它可以按新约教会的专门含意来解释,但也可以指普通的任何一个团体。例如,在使徒行传七章38节,ekklesia是指以色列人的聚集(翻译成「聚会」)。在使徒行传十九章32节,ekklesia是指一班在以弗所憎恨保罗的群众(翻译成「集会
」),这字最常用的含义,是作专门的名词,指新约教会而说,那就是一群被呼召出来的耶稣基督的信徒。 教会的形态 地方教会(thelocalchurch):教会这个词在新约最普通的用法,是指一群信徒在一个地方的聚会。因此,在耶路撒冷有教会(徒八1,十一22),在小亚细亚有教会(徒十六5),在罗马有教会(罗十六5),在哥林多有教会(林前一2;林后一1),在加拉太有教会(加一2),在帖撒罗尼迦有教会(帖前一1),甚至在腓利门的家中也有教会(门2)。 这些早期的信徒,没有专作聚会的建筑物,他们在家中聚会(罗十六5;门2)。早期的信徒聚在一起敬拜(林前十一18)、交通(徒二45至46,四31)、教导(徒二42,十一26;林前四17)和差传(徒十三2,十五3)。结果是不断有人得救(徒二47)。 普世性教会(theuniversalchurch):地方教会是指一群在一个特定地点聚集的信徒,普世性教会则是指:「在这个时代,任何从神的灵而生,接受同一位圣灵的洗,归入基督的身体的人。」(林前十二13;彼前一3,22至25)。这正是基督所应许要建立的信徒群体(太十六18);这也正是基督为它而受死的身体(
弗五25),基督要在其上居首位,指引方向(弗一22至23;西一18)。在以弗所书一章23节中,教会被称为「他的身体」,这句话不是指一个地方集会,而是指普世性的信徒(西一18)。普世性教会的特点是合一的,不分犹太人、外邦人,他们在一起组成一个身体,从一位圣灵合而为一(加三28;弗四4)。 普世性教会有时是指不可见的教会(invisiblechurch),而地方教会则是指可见的教会(visiblechurch)。虽然有些人否定这种讲法,奥古斯丁、路德,及加尔文则赞同这个区别,以不可见的教会的完美、真实及属灵,作为教会的本质。而可见的教会,却只是地方信徒的聚会,这可见的教会中有其不足之处,甚至非信徒也可成为其中一分子。不可见的教会这名词,也可用来说明,教会真正信徒的确切数目是不可知的;而实际上,教会的会众是完全可见的。 教会的形成 教会何时诞生?虽然有人曾提出,教会在旧约已存在,但查考新约,不难发现教会是新约所特有的团体,在以前其实并不存在。耶稣在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宣告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这是说教会的建造是未来的事。这点很重要,因为当耶稣说这话时,教会是不存在的。他只是预
言教会的出现。 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3节指明,教会是如何被建立起来——教会的建造是圣灵的工作;圣灵为信徒施洗,使他们归入基督的身体。信徒重生的那一刻,圣灵就使信徒与基督联合。以弗所书一章22至23节说明,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也是强调,教会与基督的联合,这事是在信徒悔改时发生的。耶稣在使徒行传一章5节说:「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这指出,圣灵要将信徒与基督联合起来。这事当时还未发生。从背景看来,这事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时发生的(徒二1至4)。当彼得后来报告,在该撒利亚哥尼流家中所发生的事,他向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指明,圣灵曾临到外邦人,正如「当初」(徒十一15)临到犹太人一样。这句话表明了,圣灵施洗工作的开始,也说明了新约教会的成立——教会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后开始的(徒二)。 教会的象征 当耶稣说:「我将我的教会建造……」(太十六18),他所指的不是地方教会,而是普世性的教会,就是这时代全部的信徒。圣经用了几个象征来形容和描绘教会是一个有机体。 身体:身体这个名词,正好用来描绘教会的合一性及普世性,就如人的头有权柄指挥身体和指导方向,照样,耶稣是教会的头,他对教会就有权柄,指导他
的方向(弗一22至23;西一18)。身体的象征强调,教会时代所有的信徒都是合一的,因为教会把犹太人和外邦人合成一个身体,彼此没有区别,他们都在基督里成为一(林前十二13:弗二16,四4)。此外,基督也培育教会,将一些有恩赐的领袖赐给教会,使教会成长,逐渐建成基督的身体(弗四12、16,西二19)。圣餐的参与,也刻划出教会作为基督身体的合一(林前十16至17)。 新妇:以弗所书五章23节,描写教会有如基督的新妇。这个比喻是将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比作基督和他的新妇(教会)的关系。比喻用得十分恰当,因为这反映出基督对教会的爱(弗五2、25)。其次,这比喻也强调了新妇的尊贵地位。在东方习俗的订婚仪式上,新娘子可与丈夫一起接受未来福气的应许。照样,今天的教会,也是一个已许配给人的新娘子,等待着丈夫从荣耀中回来。东方习俗的第二个阶段是婚礼,丈夫要来接妻子。这比喻说明了,教会正在等候基督的再来,与丈夫结合(约十四1至3;帖前四16至17)。东方婚礼接着下来有婚宴,照样,作为基督新妇的教会,也等待着丈夫的回来(启十九7至9),和将要来的千禧年国度。 建筑物:保罗强调,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里都是合一的
,因为神拆毁了隔开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墙(弗二11至18)。这里保罗用建筑物的形象,来形容教会的合一。教会是犹太人与外邦人的联合,现在是建筑在「使徒及先知的根基上」(弗二20)。「使徒」是其中一种基础恩赐(fundationalgifts),他们是装备信徒(弗四12)、使教会成长的人(弗四13)。 在建筑物比喻的意象中,耶稣基督是房角石(弗二20;林前三11),这可能是指「在建筑物结构角位上的最主要一块基石;这石头让建筑师能固定墙壁方位的标准。」在基督的这个建筑物中,教会也是这样地「配合在一起」(希腊文sunarmologoumene,弗二21),这强调建造教会的是基督。就如一幢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长成」,作为有机体的教会,也是按这步伐成长。新信徒不断加入这座「建筑」中(彼前二5)。 祭司:在彼得前书二章5节,使徒把建筑物和祭司的形象相连,说明:「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这句话使人想起出埃及记十九章5至6节,神称以色列人为:「祭司的国度」。在以色列人中,只有利未人才可当祭司,而在教会,每个信徒都是祭司。彼得指出,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他们献上属灵的供物
,而不是以动物作为祭牲。 彼得前书二章9节进一步说明,新约祭司制度的独特性。彼得谈到「君尊的祭司」。教会时代,信徒是君王,也是祭司(比较启一6)。在旧约,这两个职分是不能结合的,因为祭司是利未人,而君王是从犹大支派出来的。全教会都担当祭司。但在以色列人中,只有利未人才有这个特权。所有教会时代的信徒,都可以透过基督亲近神,因为基督是教会的大祭司;但在以色列人中,个别信徒只能透过利未支派的祭司亲近神。教会时代,信徒可以随时坦然无惧地亲近神(来四14至16),而以色列人只能通过一些特定的献祭,才能接近神(利一7)。这些对比显出,以色列人与教会都称为祭司,但以色列人与教会是不同的体系。 羊群:好一幅描绘信徒与主关系的美丽、温柔的图画,这是约翰福音十章16节,所提到的教会被称为羊群(徒二十28;彼前五3)。以色列人与主的关系,也比喻为羊群与牧羊人的关系(诗二十三),信徒被称为羊群(诗八十1;耶十三17)。但在旧约,这个形象只限于以色列人。而在新约,教会是比喻作羊群,而基督比喻作牧羊人。这比喻的独特性是,这群羊包含了犹太人及外邦人。耶稣说:「我另外有羊(外邦人),不是这圈里的(犹太人);我必须
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教会由犹太人和外邦人所组成),归一个牧人了。」(约十16) 这个意象强调,教会成员都是基督的羊群,是属于他的。耶稣强调这个群体,是「我的羊」(约十26、27)。他们在他的手中是平安稳妥的。此外,羊群认得出牧羊人的声音,牧羊人也知道他的每一头羊,这说明了羊群和牧羊人之间有一种亲密的关系。 枝子:在约翰福音十五章,耶稣形容教会时代的信徒,与他所享受的亲密关系,有如葡萄树与枝子一样。耶稣是真葡萄树(约十五1),而天父是栽培的人,使枝子能结果子(约十五1)。在教会时代,信徒就是枝子,他们从葡萄树中得到生命,因为他们都是「在他里面」(约十五4、5)。枝子连于葡萄树,接受生命的滋养,只要他们仍留在树里面,他们就可以生长及结果子。 这关系形容了教会时代,信徒及基督合一与相交的情况。基督吩咐教会,要「住在我里面」。「住」这个字(希腊文meno)的意思是:「停留」、「居住」、「生活」。按上下文,这里的意思是停留,或持续留在一个人所留住的地方。住在基督里的劝告,就是要人持续地相信他(约壹二22、24、28)。 枝子连于葡萄树的目的,是结果子。不能结果的
枝子都要经过「修理」,使它能结果。若人持续与基督同在,他就一定能结果子(约十五5)。为了确保能结果子,枝于都要经过修剪,使能结更多的果子(约十五2)。「葡萄树的比喻,能说明教会成员与基督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会的特征 与以色列的关系:教会与以色列人是有区别的,而这个区别一直保留不变。以下是这论点的根据:以色列人经常是指雅各肉身的后裔。简单研究以色列人这名字的用法,就可证明这点。在新约,这名字共用了六十六次,全部都是指犹太人而说的。将「新以色列」这个名字用来指教会,是不确切的,因为以色列人是指犹太人。 保罗也将以色列人和教会加以区分。当他提醒信徒,不要绊倒他人时,他提到有犹太人、希腊人(外邦人),及教会(林前十32)。教会建立后,以色列人仍继续被认定为与外邦人有别,也与教会有别(徒三12,四8、10,五21、31、35,二十一19)。 与国度的关系:有些基督徒相信,教会与国度是同义词,而教会就是国度的开始。这是对国度一词的误解。国度是「一个君尊的统治。是权力(拉四5)及政权的代号。在较后期的作者,国度是指地域及统治,君王与国制」。“国度”一词,有三个基本含意:统治者、受统治的人,
及管辖范围。 国度也有两个基本形式:(Ⅰ)普世性的国度(universalkingdom):这种形式的国度,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哀五19),也在任何时空范围内存在(诗一○三9,一三九7至10)。这也包括神对历史的管理(赛四十四26至四十五4)。普世性的国度,是神从亘古到永远的至高主权的管治。 (Ⅱ)中保国度(mediatorialkingdom):这是指(a)神透过一个神圣的蒙拣选代表,施行管治。这代表不仅代神说话,代神行事,也在神面前代表人:(b)统治是针对地上。(c)这个中介的统治者是人类。神在地上透过委派的中保,显明他的旨意,这些人是: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及其他人。但这些中保,全部都是预表最后的一个中保——弥赛亚;他要在时代结束时,来世上统治。加百列应许马利亚,有关她的儿子的事:「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神要把他先祖大卫的位给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路一32至33)。这是对未来国度的应许(撒下七12至16)。弥赛亚将会在其中施行管治。教会不是国度,教会存在于现今的时代,但国度是未来的,在基督再来时才开始的。 教会与国度也有区别,在圣经中
教会与国度这两个字眼,从来就没有交替使用过。教会(希腊文ekklesia)一共用了114次,但从没有和天国等同。耶稣来,将国度赐给犹太人,并且宣称:「天国近了!」(太四17)天国被人拒绝,它就暂时延迟来临,等到基督再来时才出现(太十三)。耶稣又宣布说,他会在天国被拒绝后,才建立教会。(太十六18)。 地方教会的功能 是什么构成一个地方教会?真正的教会是什么?若一群人聚在一起聆听基督徒领袖的录音带,是不是教会?又一群人每周聚集听不同的讲员,是不是教会? 一个合乎圣经的新约地方教会,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敬拜:新约有几个希腊字,都是指敬拜。Proskuneo,意思是「下跪」或「俯伏」,这个字在福音书中用了不少次,但在书信,则只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24至25节用过一次,而且是指非信徒而说。下跪的动作,反映出一种心态——对神的顺服。另外一个字latreuo,基本意思是:「祭司的事奉」,因此,保罗透过传福音的工作事奉神(罗一9),而不是带着一头死去的牲畜敬拜神。新约信徒将活的身体献给神,分别为圣归给神,就是一种敬拜的行动(罗十二1)。Sebomai的意思是:「敬畏神」(提前二10,五4;彼后
一3,三11)。 真正的敬拜,必须具有属灵本质,也应该以神启示的真理作为根据(约四24)。这包含了信徒将自己完完全全的献给神(罗十二1至2)。 旧约的信徒是在安息日聚集敬拜,而按使徒行传的记载,信徒开始将敬拜改为在星期日,就是每个礼拜的头一日举行敬拜,纪念基督的复活(约二十1、19、26)。他们领受圣餐,也是在一个星期的头一日(徒二十7);奉献也是在一个星期的头一日(林前十六2)。唱诗歌,也是初期教会集体敬拜的一部分(林前十四26;弗五19,西三16)。 教导:教导是初期教会生活的重要一环。神赐下圣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导,使人渐趋成熟(提后三16至17)。教导包括,去除错误的教义(提前一3);令信徒生活有爱(提前一5);产生属灵的滋养(提前四6);令人敬虔(提前四6至16);令人顺服(提前五17,六2)及令人过正确的生活(提前六17)。保罗教导提摩太怎样教导其他人,让他们能协助他教导(提后二2;提前四14、16,六20)。 教会一开始,就遵循使徒的教导(徒二42),令整个城市都充满了基督的教训(徒五28)。保罗命令罗马的教会,要持守所接受的教训。保罗在传道旅程中,也教导教会(徒
十八11),这些教导,有时是公开的,有时是在人的家中途行的(徒二十20)。使徒行传的结束,就是保罗教导那些在罗马来见他的人(徒二十八31)。教导在教会功能上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相交:相交或团契(希腊文koinonia)的意思是「分享」。这词强调教会的合一性和一体性。相交可循很多途径进行。初期教会相交聚会的形式,是擘饼及祷告(徒二42)。擘饼包括吃爱筵,接着就有圣餐。初期教会很重视祈祷的相交(徒四24至31,十二5、12;腓一3至4)。相交生活也包括以物质的方式,支持传福音工作(罗十五26;林后九13;腓一5),也包括因着与基督的契合,分担外来的逼迫(腓三10)。 相交生活强调,信徒是彼此相属的。保罗很注重这点,他常常使用「彼此」一词。因为相交是在基督里的,保罗教导信徒要彼此接纳(罗十五7),彼此相爱(弗四2、15、16,五2),彼此不论断(罗十四3、13),彼此建立(罗十四19),彼此合一(罗十五5),彼此劝勉(罗十五14)。这种「彼此」的关系十分重要,它可保持信心的合一,这也正是基督所祷告(约十七)、保罗所祈求的(腓二1至4)。 事奉:地方教会也参与事奉(有关「教会的目的
」,请参看下文。)。这包括向不信者传福音(徒八4,十一19、20,十六31,十七12),及在教会生活中,向信徒作不同的服侍。这包含彼此运用属灵的恩赐(罗十二3至8;林前十二;弗四8至13),彼此服侍(罗十二7),供给别人的需要(罗十二8),向别人施怜恤(罗十二8)及帮助别人(林前十二28)等。事奉也包括执行教会的纪律。如果教会有不洁(林前五1至13),及错误的教义出现(帖后三14;约贰10)是必须执行纪律的(林前五1至13)。加拉太书六章1至2节,提出一个教会执行纪律的重要原则。事奉也包括照顾教会内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寡妇(雅一27);提摩太前书五章1至8节提到照顾寡妇的细节。 组织:教会一经形成,就要指派长者及执事,监督教会的事奉(徒十四23;多一5)(详尽讨论请阅下文:「教会的领袖」)。 礼仪:教会施行洗礼及圣餐的礼仪(徒二41;林前十一23至24)。(详细讨论请参下文「教会的礼仪」)。 教会的领袖 希伯来书十三章17节提到,地方教会中有照顾人灵性需要的领袖。信徒应顺从这些领袖的权柄。圣经曾提到的领袖职位有以下这些。 长老 名称:长老这职分,有两个主要的名称。 (Ⅰ)长
老(Presbyters):「长老」一词(希腊文presbuteros,是指年日较长的基督徒。这个词可以认字面意义解作老人(提前五1),也可解作老年妇人(提前五2)。这词也可以从象征的意义,解作领袖、犹太公会的成员(徒四5),或教会的领袖(徒十四23,十五2、4、6)。 Presbuteros一字也强调,这职分是专贵的和成熟的。长老有权分配金钱的运用(徒十一30);有权去订立正统的教义(徒十五2、4、6、22,十六2)。他们接取传道工作的报告(徒二十17,二十一18);受到尊敬(提前五17),然而他们不是独裁者(彼前五1至3)。他们会去探望病患者,为病人祈祷;给人教导及鼓励(雅五14)。 (Ⅱ)监督(Overseers):长老的第二个名称是监督。(希腊文episkopos)。这名词含有牧羊人「监察守望」的意思。这词说出了长老的工作或功能,长老的职责是养育及喂养神所赐给他的羊群(徒二十28;提前三2;多一7)。比较徒二十17、28;多一5、7,长老和监督二名是互用的,指同一种职事。重要的分别是:presbuteros注重这职事尊贵的一面,而episkopos则强调工作。 资格:当长
老的资格在提摩太前书三章1至7节,及提多书一章5至9节已经列明。长老必须具备以下十五个特点。无可指责:在他一生中没有什么可责备的事。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不是指「在一段时期只有一个妻子」,是不可离婚及再婚。节制:有明智的判断;自守谨慎:思想纯正;可尊敬:有平衡的性格;接待远人:喜爱接待陌生人;善于教导:能分辨及传讲教义;不醉酒:不酗酒;不打人;温和:讲理的;不争竞:避免打斗;不贪财:不贪婪,不会对金钱作不负责任的行为;好好管理自己的家:照顾家人,使家人都信主,家中有秩序;不是初信者;在非信徒中有好名声:在社会中受到尊敬。 职责:长老的职责,包括看守羊群(徒二十28),教导(提前三2),管治,作一般领导(提前五17),及防止犯错(多一9)。 数目:提到长老的数目,多是众数的(徒十四23;腓一1;多一5)。 执事 名称:执事这个词(希腊文diakonos),一般是指「使者」或「佣人」,这词在新约用过多次,多非按照专门含义(太二十26;可九35)。 职事:圣经对执事的职责,没有清楚讲明,使徒行传六章1至6节可能是这职事的源起。教会选出七个人,专责照顾寡妇的需要,让使徒可以专心于祈祷及
传道,这显出执事的功能可能是为协助长老的。长老负责教导会众,执事则负责照顾物质的需要。「不一口两舌」,暗示执事需逐家逐户接触人(提前三8)。 资格:在提摩太前书三章8至13节,列出执事的资格。执事需有以下八项特性。端庄:他是严肃谨慎,值得别人尊敬的,不一口两舌:不会在会中传播是非;不好喝酒:饮食有节制;不贪不义之财:不贪婪,也不会利用自己的地位,以图经济利益;固守真道的奥秘:自己实践所宣讲的;先受试验:他们受过考验,得到认可;一个妻子:未曾试过离婚或重婚;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他们够资格管理教会,就是因为能管理自己的家庭。 女执事 女执事的职事,引来了不少争论,有两段圣经谈及这个问题。罗马书十六章1节,称非比为教会的「女执事」(希腊文diakonon),问题在于这是不是一个关于教会职事的专门字眼,或是只用于一般的基督徒服侍。找出确切的答案是不容易的,看来保罗把这词用在非专门性的层面上,这与他在书信结束时,的非正式问候一致(林前十六15)。保罗也在另一处经文用了这个词,也是按非专门意义来解释(弗三7;西一25;提前四6)。 第二段经文是提摩太前书三章11节,提及「女人」(希腊文gun
aikas)。问题是:这个「女人」是指执事的妻子,还是指女执事的职分?如果是指女执事,文气的中断就有点不正常,因为第8至第10节,及12至13节,是指执事。所以肯德(HomerA.KentJr.)则坚持,三章11节是指女执事。不错。提摩大前书五章9至16节,指的是教会内女性的职事,然而,它没有说明这里是否指女执事。 教会的管治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个活的有机体。正如人身体是由头来指导方向,基督是教会的头,也指导他的方向。然而,教会的功能也是有组织,有管治的。历史上有三种教会管治的方式。 教会管治方式 方式 遵循者 权力所在 根据 监督制 罗马天主教会 东正教会 圣公教会 路德宗教会 循道宗教会 主教 徒六6;十四23 加一19;二9 长老制 长老会 改革宗教会 长老 徒二十17 提前五17 多一5 会众制 公理会 浸信会 门诺会 播道会 会众 徒十五12,22-25 西一18 彼前二9 教会管治的方式 监督制(Episcopal):监督制一词是从希腊文episkopos而来的,意思是「监督」(主教)。教会是由一群类似主
教的权力阶层所管治的。有不少宗派遵循监督制,形式最简单的是循道宗;而结构比较复杂的是圣公宗;而结构最为复杂的则为罗马天主教,教会最终的权柄归于罗马的主教,就是教皇。路德宗也是采用监督制模式的。 按监督制,掌管教会管治权的主教,不止监督一个教会,而是多个教会。主教有权按立传道人或牧师。罗马天主教会则认为,这模式是由初期的使徒传承下来的,他们所根据的权威是马太福音十六章18至19节。但其他教会如循道宗等,则并不认为这种权威是由使徒传下来的。 这种教会管治方式的起源,早于第二世纪。继随者宣称他们的圣经根据来自:雅各在耶路撒冷教会的地位,及提摩太和提多在教会中的权力及地位等。 长老制(Presbyterian):长老这名字来自希腊文presbuteros,意思是「长者」,显明教会领袖的尊贵、成熟及年长。长老制「一称联合制(federal)」的定义是,教会是由长老所管治的,实行这制度的教会有长老宗及改革宗教会。长老制与会众制的(congregational)管治方式不同,长老制由长老作代表性管治,他们或是指派的,或是选举出来的。由议会(session)管治地方教会,议会有选举出来的长老(有
教导的长老在上)。在议会之上是一个长老部(Preshytery),里面有被按立的牧师或教导的长者,也有区内每个地方教会的一名长老。「在长老部之上是总会(synod)。在总会之上是大总议会(generalassembly),这是最高的裁判庭。」牧师是其中一个长老而已。 新约多次提及长老,这作为圣经的根据:耶路撒冷(徒十一30,十五2、4),和以弗所都有长老(徒二十17)。每一个教会都设立了长老(徒十四23;多一5)。长老有责任喂养羊群(彼前五1、2),长老也有管治的长老(提前五17)。 会众制(Congregational):会众制的管治,权力不在于代表性的个人,而是来自全部会众。会众制教会有两项特点:自主(autonomy)及民主(democracy)。会众制教会是自主的,因为没有从地方教会以外而来的任何权力,可以控制教会。会众制教会也是民主的,教会的全体会众,厘定教会的政策,指导教会的方向。这是根据所有信徒都是祭司的观点而立论。浸信会、播道会、公理会,某些路德宗教会,及一些独立教会,都是采用会众制管治方式。 会众制的圣经根据,是会众可以有分选举执事(徒六3至5)及长老(徒十四2
3);例如差巴拿巴(徒十一22)及提多的是全教会(林后八19);接受保罗及巴拿巴的也是全教会(徒十四27,十五4)。全教会都有分参与有关割礼的决定(徒十五25);全教会也一起执行纪律(林前五12,林后二6至7;帖后三14);所有信徒都有责任去试验灵的真伪,建立正确教义(约壹四1)。他们能够这样做,因为他们都受了恩膏(约壹二20)。 教会管治方式的评估 评估不同的教会管治方式,监督制的根据是使徒的权威,但在使徒时期之后,新约中已找不到同样的情况了。基督曾经给十二使徒独特的权柄(路九1),是其他人或团体所没有的,有关使徒传承的问题,并没有任何圣经根据。耶稣赐给彼得的权柄(太十六18至19),也是赐给所有其他使徒的(太十八18;约二十23),并没有任何的继承团体。监管制的教会管治方式可在第二世纪看到,而不是第一世纪。 长老制的教会管治,强调长者是众数的,这在新约中有不少例子。在新约里除了地方教会之外,没有揭示任何其他有关组织。 会众制的教会营治,是有圣经根据的。所有人都可参与教会的决策。谨慎的说,长丈制及会众制的教会管治方式,都有圣经作为依据, 教会的礼仪 传统上,基督教是确认两
种礼仪:洗礼及圣餐。罗马天主教会则有七项圣礼:洗礼、圣餐、坚振礼、补赎、圣膏油礼、圣职礼及婚礼。在名称上,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有不同的强调点。天主教徒及一些基督徒喜欢用「圣礼」(sacrament)这个词。Sacrament是由拉丁文sacramentum而来的,意思是「分别为圣的神圣事物」;sacramentum这个拉丁字,也用于翻译希腊文musterion(弗五32),及「用于任何有神秘意义的东西」。奥古斯丁称之为「不可见的恩典的可见形式」,圣礼后来被认定为:「内在及属灵恩典的外在及可见标记」。基于这个原因,有些基督教徒喜欢用礼仪(ordinance)这名词,因为这名词没有恩典的意味。礼仪简单来说,是「基督指示他的教会所执行的外在仪式」。 圣餐 基督在被钉前又曾与门徒一起吃晚餐。他命令他的跟随者要继续守这仪式,直到他的再来(太二十六26至29;可十四22至25;路二十二14至23)。这是一条新的命令,与摩西的诫命不同,为了立约,就必须有死亡,因为死带来罪的宽恕。保罗也为哥林多教会详细说明这个礼仪(林前十一23至32)。现有教会的争论是:圣餐有什么意义?基督教对此有四个不同的观点。
化质说:罗马天主教会对圣餐持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意思是「实体(substance)经过改变」。罗马天主教会认为,弥撒进行时,就有神迹发生,饼与酒会真实地变为基督的身体与血,尽管物品的官感特质——知觉、味道,气味——保持不变。教皇比约四世的信条(CreedofPopePiusIV)说明:「我宣告弥撒是为活人及世人献给神真实、适当、和好的祭……,有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真实、真正及实体的身体和血,与灵魂及神性同在;饼的有实体(substance),转变为身体,而酒的实体则变为血。」当神甫奉献这些物品,它的实体就由饼和酒,变为基督的身体和血。因此,按天主教的教训,参与者实际上是分领基督的身体。天主教声称,这是约翰福音六章32至58节的教导。 罗马天主教徒奥柏达(JohnO’Brien)说:「弥撒中色彩缤纷的礼服和活泼的仪式,以下流血方式重演基督在加咯山上的献祭」。一位现代的罗马天主教神学家,将弥撒等同于救恩,他说:「耶稣用自己的身体和血把自己献上了。他献上自己作救恩的礼物」。 这个观点有几个问题。(Ⅰ)这等于说,基督的工作未曾完成,基督的牺牲是在弥撒中继续进行。
然而,基督曾宣告说,他的工作已经完成(约十九30);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这样宣讲。(Ⅱ)如果这种教导是真的,基督人性的身体就是所不在了,然而,基督人性的身体却在天堂(徒七56)。(Ⅲ)在守圣餐时,基督所用的只是一句普通的象征语言——比喻(「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血」)——其实是指饼和酒而说。他当时是以身体存在,当地指那些物品是他的身体和血时,他与它们是不可混淆的。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六章用了另外一个强而有力的比喻(「吃我肉……喝我血」),清楚描绘出人与他的信心的关系。坚持这些讲法要按字面解释,这是违背基本释经原则的。(Ⅳ)犹太人是禁止喝血的(利十七10至16),如果化质说是真的,耶稣就是要他们去喝血了。 同领说:路德宗的观点是同领说(consubstantiation),意思就是,耶稣的身体与血,是真正的存在圣餐的物品中同,但饼与酒却保持不变。饼与酒没有按字面意思变为身体与血(正如罗马天主教所教导的)。为了强调基督在物品中的同在,路德宗用了这些字眼:「在、一起,属……」(in,wiih,under),来说明基督身体和血的真实存在。马丁路德将这点加以说明,如将铁块放在火中,热力虽然渗透铁块,而铁
块仍然是铁块。 路德宗与罗马天主教会的观点也不同,他们反对基督在圣餐中持续献祭之说。马丁路德说:「人参与圣礼,是经验了真正的益处——罪的赦免及信心的坚定。这些益处,不是由于圣礼的物品所致,而是由于个人用信心接受圣经的话语。」 路德宗圣餐观点的问题,是未能以耶稣所说「这是我的身体」一句话,来当作象征语言。 改革宗观点:改革宗观点又称为加尔文派观点,因为改革宗教会(也有其他教会),是跟随加尔文对此问题的看法。他们反对基督按字面意义同在的任何解,他们的看法与纪念观点相近。然而,加尔文派则强调「基督现今的属灵的工作。」按加尔文派,基督是「以他的全人,包括身体与血同在和被享用。他强调信徒是神秘地与救赎者契合……基督的身体和血,虽然不在,而今只在天上,但仍然感染信徒,将生命赐给他们。」因为基督是在这些物品中神秘地同在,所以恩典借着物品,传送给参与者;这恩典更是与接受话语的恩典相近,而且,它还能增加话语的效用。 这个观点的问题,在于没有清楚说明,或引用圣经解释,恩典是如何传送给参与者的。 纪念说:纪念说也称为慈运理观点,因为瑞士的改革家慈运埋(UlrichZwingli,1484-1531
年),在当代是这个观点的主要支持者,与当代持其他观点者对垒。与加尔文的观点相比,慈运理教导基督没有真正的临在,但那些用信心领受的人,可与基督建立起属灵的交通。纪念观的要点是,饼与洒只是象征,以纪念基督的死。慈运理认为,基督向那些用信心领受人,作属灵之临在;但重洗派(anabaptists)不赞成基督在圣餐中的同在,多于他在其他任何地方的临在。纪念观点强调,参与者是透过这象征式的行动,来表明对基督的死的信心。 论到纪念观点,圣经有很多处值得拿出来讨论。圣经让我们看到圣餐的重要性。这是纪念主的死(林前十一24至25):圣经上重复的一句话:「为的是纪念我」,使我们清楚知道,饼是象征着他用完美的身体,背负罪担而牺牲了的(彼前二24);而酒是代表他的血,为宽恕人的罪而流出的(弗一7)。我们在等候他的再来时,这是表明基督的死(林前十一26)。这包括了回顾十字架上的历史事件,也展望他的再来(太二十六29)。这是信徒彼此的契合(林前十17),他们吃及喝那含有相同象征意义的物品,是为了表明在基督里的共同信心。 有关圣餐的观点 观点 基督及饼与酒 意义 化质说 (罗马天主教) 饼与酒按字面
意义,变成了基督的身体和血。 领受者分享基督,在弥撒中基督为了赎罪而被献为祭。 同领说 (路德宗) 饼与酒包含基督的身体和血,但不是按字面意义改变。基督真实地在饼与酒中同在 领受者借着分享饼与酒,获得罪的赦免,和信心的坚定,但他们必须凭信心领受。 改革宗观点 (长老宗改革宗) 基督不是按字面意义在饼与酒中同在,但基督是在灵性上同在 领受者透过分享饼与酒接受恩典 记念观点 (浸信宗门诺诺派) 基督没不在物质上或灵性上同在 领受者记念基督的死 洗礼 意义:新约洗礼的起源,来自耶稣的命令:使人作他的门徒,并且为他们施洗(太二十八19)。礼仪是有一个特定的次序。第一步是使人作门徒,然后才给他们受洗。这正是使徒行传中的模式。彼得命令他的听众当悔改,然后为他们施洗(徒二38)。那些听到福音的人,明白了而有所回应,只要悔改及相信,就能够受洗。结果是,人们先接受了神的话语,然后才受洗(徒二41)。那些回应腓利的信息的人,先是相信了,然后才受洗(徒八12)。埃提阿伯的太监也是(徒八38),保罗(徒九18),该撒利亚的外邦人(徒十48),吕底亚(徒十六14至15),腓立比的狱
卒(徒十六32至33),与基列司布(徒十八8)等人都是。这些例子都指出,是先相信然后受洗。悔改与相信是在洗礼的仪式以先的。 洗礼表示认同:在新约,洗礼包括与基督的死与复活的认同。奉基督的名受洗(徒二38),就是表明在仪式中与基督相连。虽然罗马书六章4至5节,是指灵洗而不是水洗,本段经文也表明水洗的意义。洗礼是信徒借信心,与基督的死与复活合一的公开宣告。 洗礼的观点:(Ⅰ)拯救的恩典的方法(重生的洗礼),按这个观点,洗礼「是神施与恩典的方法,令罪得赦免。洗礼透过唤醒或加强信心,产生重生的洗的作用」。按罗马天主教会的观点,信心不是必须的,而仪式如能适当进行,就已经足够了。路德宗的观点是,信心是先决条件。婴孩也应该受洗,因为婴儿也可能拥有不自觉的信心,或是父母的信心。 (Ⅱ)约的标记及印记。这是改革宗及长老宗教会的观点。洗礼与圣餐的圣礼是「是神透过圣灵的能力,在我们身上工作……内在而看不见事物的标记及印记;洗礼使我们确定神的应许,如同旧约的割礼……洗礼是立约的仪式,也是救恩的标记」。 (Ⅲ)我们得救的记号:浸信会及其他教会的观点是,洗礼是唯一表明内在改变的外表记号。这可作为对基督信心
的公开见证。「在受洗的人身上,没有产生任何属灵的改变……洗礼也没有带来直接的灵性益处或福气」。此外,洗礼只向信徒施行。这第三个观点,是唯一认为只有信徒才应受洗的观点,前面两个观点,除了成人归主者外,小孩(婴儿)也应该,或可以受洗。 方式:教会对洗礼的方式,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立场。洗礼(baptism)这词,希腊文是baptisma(动词是baptizo)。今天洗礼的施行有三种方式:洒水、浇灌及受浸。三种不同的观点概述如下: (Ⅰ)浇灌礼(affusion):历史上,浇灌礼是施洗者向受洗者头上倒水三次——每次代表三位一体中的一位。支持的论点说,浇灌(倒水)的仪式最能描绘圣灵临到个人身上的工作(徒二17至18)。他们认为以下这些句子,如「下水里去」(徒八38)及「从水中上来」(可一10),可以应用在浇灌礼上,正如可以应用在浸礼上。写于第二世纪初的《十二使徒遗训》(TheDidache)这样记载:「关于洗礼,你们应该受洗。最先要背诵这些,然后在活水(流动的水)中,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但如果没有活水,可在其他的水;如果不能用冷水受洗,可以用暖水。但如果两者都没有,你就可以奉父、子、圣灵的
名,在受洗者头上倒水三次」。按这里的推论,初期教会是施行浸礼的,但也容许浇灌。这两种洗礼方式,早于第二世纪已经存在了。 支持浇灌礼的理由,可诉诸早期的宗教图画,绘画出受洗者是站在水中,由主礼人倒水在他的头上。最后一点,哥尼流全家(徒十48)及腓立比狱卒的受洗(徒十六33),似乎是施行浇灌礼多干浸礼。 (Ⅱ)洒水礼(Sprinklingoraspersion):在早期世纪,洒水礼是为病者或体弱者施行的,那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的侵礼或浇灌礼。洒水礼到到十三世纪才广泛施行。支持洒水礼,经常都引用两处圣经的先例。在旧约利未人是借着施行洒水得到洁净(民八5至7,十九8至12)。希伯来书九章10节称这个仪式为「洗礼」(baptisms)。第三世纪,居普良(cyprian)说,洗净罪的不是用水的多少,也不是施洗的方式,只要受洗者的信心是真实的,洒水礼或其他方式也一样有效。 (Ⅲ)浸礼(immersion):一般认为,教会最初期的洗礼都是全人浸在水中。研究baptizo一字,它的意思是「浸透」(dip,immerse)。奥百克(Oepke)指出,baptizo的意思是「浸入」(immerse),这
个字的用法就如:「船下沉了」,「有泥沼中下沉」,「沉溺」,「灭亡」。这个字基本的意思,与圣经的着重点是相同的:「耶稣[在约但河里]受约翰的施洗,然后「从水里上来」(可一9至10;徒八38)。另一方面,希腊文用作「洒水」及「浇灌」的字,都没有洗礼中用过。 耶路撒冷有很多水池,可以作浸礼之用。大群的人受洗,如五旬节的三千人受礼,大概也在这些池子施行的(徒二41)。外邦人归化犹太教,也是实行浸于水中的仪式。浸礼也是初期教会所实行的洗礼方式。按罗马书第六章,浸礼最好表明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意象。 婴孩受洗:罗马天主教、圣公宗、长老宗、循道宗,及路德宗等教会都施行婴儿洗礼。婴儿洗礼有以下几个支持论点,都与圣约神学思想有关。既然以色列人的婴孩要受割礼,借以进入信仰的群体,婴孩洗礼也正是和割礼相似,将婴孩带到基督的群体里。这也与全家救恩的信念有关(徒十六15、31,三十三34,十八8)。有人解释「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徒十六15)这句经文,是指婴孩也受了洗礼。 教会的目的 教会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集中的,为身体的事奉;一是分散的,事奉全世界。分辨这两个目的是重要的。一方面,教会聚集,如一个身
体,信徒乃彼此事奉;另一方面,教会要把福音传给世界的不信者。这两个目的的区别很清楚:教会是事奉信徒和非信徒的地方。这两方面的事奉,各有不同的功能。(请另参:「地方教会的功能」。) 集中的:为身体的事奉 教会聚集的目的,是使信徒得以成熟增长(弗四13)。很多教会的聚集活动,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教导:教导(希腊文didache)与「教义」这个字是同义词。教导是建立教会的重要因素,也是新约教会重要的一环。初期的教会成员,都十分忠于使徒的教导(徒二42)。使徒教导有关基督复活的教义(徒四二);他们一有机会就教导(徒五21、25),直主耶路撒冷全城,都充满有关基督,及他赎罪工作的教训(徒五28)。他们信息的中心是:耶稣是真正的弥赛亚(徒五42,十七3)。教导初信者,能令他们成熟长大(徒十一26,十五35)。 保罗教导的目的,是使信徒成熟(西一28);所以教导应该是代代相传、永不止息的工作(提后二2)。教导失败,或受教者未能接受教导,就会令信徒灵性肤浅,不得长大(来五12)。若翻查《经文汇编》做个简单的研究,不难发现新约时教导的重视。 相交:除教导外,新约教会在身体里也运用其他的属灵恩赐
。圣经喜欢用「彼此」这字眼,来说明基督身体里的这种关系(罗十二5、10、16、十三8,十四13、19,十五5、7、14)。相交在教会聚集中是十分重要的。教会在苦难中相交(徒四23,五41),在合一中相交(徒二46,四31,腓二1至4),在传道事工上相交(徒四31),在祷告中相交(徒二14、42,四31,十二5、12,十三3,十六25),在圣餐里相交(徒二14),在用餐中相交(徒二46)。他们的相交是每天进行的(徒二46)。这种相交更顾及对寡妇、孤儿,一些有家庭需要者的照顾(提前五8;雅一27)。 敬拜:敬拜是教会聚会的重要部分,以上提过的各样事情,都是一种敬拜的表现(例如:圣餐)。一开始,祷告就是教会聚会中一种重要的敬拜方式。信徒有需要时,教会就祷告(徒十二5、12)。读经也是教会聚会的重要部分(徒四24至26;提前四13;提后三15至17)。无可置疑,这是跟随了会堂的敬拜模式,而读经和解经都是着重点。唱诗歌在初期教会中,更是真诚敬拜的重要表达方式(徒十六25;林前十四26;弗五19;西三16)。 分散的:事奉全世界 新约教会传福音,并不是在一座建筑物内进行的,而是散开的,进到世
界去。向世人传福音所根据的命令,就是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至20节。教会在世界的工作,是使人作主的门徒,为他们施洗,及带领他们进入信徒的相交中。传福音的工作,不是由特选的少数人士去完成,而是由普通的信徒去完成的(徒八4)。初期教会所宣讲的中心信息,就是基督(徒八5、12、35,九20,十一20)。他们跨越坚固的文化屏障,将信息带到非犹太的范围中(徒十34至43,十一20,十四1),令无数人归信(徒二41,四4,五14,六1,八12,十48,十一24,十三48,十四1、21)。 福音的本质是长久争论的问题,但在新约,对世界,以及对社会责任的问题,倒很长提及。加拉太书六章10节强调的是帮助信徒,而信徒也「向众人行善」。查考保罗在使徒行传的信息,他所强调的是相信耶稣是基督(徒十六31),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1至4节,也陈明了福音的精髓——相信基督的死及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