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保罗的例子

凭谁意行? by 梁家麟

有一段圣经恰好可以充分反映以上的论述,那便是保罗在腓立比书一章12至20节的自述。

先交代一点点这段经文的背景资料:保罗在耶路撒冷传道,引起骚动。由於大祭司与公会的人要谋害他,他乃被押解至该撒利亚巡抚腓力斯那里,後来亚基帕王也加入审判保罗的行列。保罗事实上并没有犯法,也没有任何可资控告他的证据,所以亚基帕王本欲释放他,了结整件案子,但保罗得知他之可以获释太晚,又或者他心展不愤,认为既然无辜被捕,受了屈辱,总不能静悄悄地被放走便作罢,必须将整件案子求个水落石出,还他一个清白。於是,他要求上诉至罗马。作为一个罗马公民,保罗自当有抗告於凯撒的权利,亚基帕王等也不便栏阻,结果他被押送至罗马,在那裹坐了两年的牢狱;虽然後来曾短暂获得释放,但保罗不曾想到的是,他最终竟要死在罗马(参徒二十—~二十八)。

保罗告诉腓立比信徒,在人人以为他最无能为力、失去自由的情况下;在人人以为他再无法传福音的情况下,福音仍然得以传开,上帝仍然藉他工作。

怎样工作呢?保罗指出,他之坐牢对教外和教内两种人,带来不同的福音效果。对教外末信主的人,他的坐牢成了一个活的见证。由於保罗已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他能接触到的教外人只是那几个看守他的兵丁,但保罗的特殊情况:一个原来身分与学问均不凡的人,竟然会因为某个卑贱的信仰而身陷园圄,故也引起了兵丁们的兴趣,以此作为他们茶馀饭後佐谈的材料,如此就把保罗的事在军营中传开了;甚至夸张地推想,不单是整个军营,连军人的家眷,及其他教外人士,都辗转听闻有保罗这麽一个人存在,及他如何为基督信仰受苦的故事。

当然我们毋须浪漫化地推想,那些兵了会因保罗的见证而信主(如果有,保罗没理由不提);基督徒的见证,许多时只会招来别人的猜忌、嫉妒、忿恨,或者嘲笑、不屑、戏弄,而非我们期望的钦羡、景仰、鼓掌。就好像我们在所处的工厂、学校、写字楼里,若坚持信仰的原则,按上帝的旨意而行,招来的多是同事们的嘲弄,指我们食古不化、迷信愚顽,甚至故意讨我们便宜,教我们碰钉和吃亏。但是,保罗却认为虽然别人并没有因他的见证而皈依基督,总还是一个见证,「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好让他们知道,信仰在他身上是如何真实、如何值得坚持,乃至为之舍命。对教外的人,保罗的坐牢成了一个间接的福音见证。

面对於教内的人,保罗的坐牢便更带来直接推动福音的作用。他在坐牢期间,仍然可以接见访客,与探望他的罗马信徒谈道,坚固他们的信仰。保罗活的见证,大大的激励了他们,既然保罗可以不惧死亡。不怕牺牲地传扬福音,那他们也当见贤思齐,努力效法,「越发放胆传上帝的道,无所惧怕」。保罗的坐牢,复兴了罗马信徒,振兴了福音工作。

在这里,我们也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有保罗这麽一个声名显赫、灵力充沛的人在罗马,必然会一致地受到罗马信徒的欢迎,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些人(推想应是罗马教会的领袖)对保罗如此闯进他们的地盘,吸引了大部分信徒的喝采与赞美,感到不是味儿,对於原来「属於」他们的信徒,如今竟然向一位外来者靠拢,剥夺了他们的光采,他们自然极其不满。於是乎,他们也拚命传福音,但却不是为了景仰和效法保罗的缘故,而是一方面要证明他们也有如保罗一样的传福音能力,甚至可以比保罗做得更多更好;另一方面也欲重新夺回信徒的喝采与掌声,藉传福音来营造自己的势力(出於结党),使人跟随他们而不跟随保罗;第三方面,他们也希望藉著他们传福音的果效,来剌激保罗,教他为别人的兴旺。自己的衰微而自怜自伤,影射对照他已再无传教能力,「加增我捆锁的苦楚」。

保罗对这些怀著不可告人目的的信徒之传福音有何反应?他是否如他们所愿的心里增加了苦楚?没有!保罗的反应是:「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

保罗之说不介意别人传福音的动机,并非因他认为动机不重要,效果才是要紧的,基督徒做事可以为求目的,不择手段。动机与行动同样重要。每个基督徒必须定时躬身自省,检讨一下自己事奉和目标是否正确,动机是否纯正,有没有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传扬基督之馀传扬了自己,在事奉中窃夺了基督的荣耀。但是,保罗仍相信罗马某些信徒出於嫉妒纷争的传福音是无妨的,不是对他们自己无妨,乃是对福音事工无妨。因为,他知道上帝会将坏事变成好事。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有一段圣经恰好可以充分反映以上的论述,那便是保罗在腓立比书一章12至20节的自述。 先交代一点点这段经文的背景资料:保罗在耶路撒冷传道,引起骚动。由於大祭司与公会的人要谋害他,他乃被押解至该撒利亚巡抚腓力斯那里,後来亚基帕王也加入审判保罗的行列。保罗事实上并没有犯法,也没有任何可资控告他的证据,所以亚基帕王本欲释放他,了结整件案子,但保罗得知他之可以获释太晚,又或者他心展不愤,认为既然无辜被捕,受了屈辱,总不能静悄悄地被放走便作罢,必须将整件案子求个水落石出,还他一个清白。於是,他要求上诉至罗马。作为一个罗马公民,保罗自当有抗告於凯撒的权利,亚基帕王等也不便栏阻,结果他被押送至罗马,在那裹坐了两年的牢狱;虽然後来曾短暂获得释放,但保罗不曾想到的是,他最终竟要死在罗马(参徒二十—~二十八)。 保罗告诉腓立比信徒,在人人以为他最无能为力、失去自由的情况下;在人人以为他再无法传福音的情况下,福音仍然得以传开,上帝仍然藉他工作。 怎样工作呢?保罗指出,他之坐牢对教外和教内两种人,带来不同的福音效果。对教外末信主的人,他的坐牢成了一个活的见证。由於保罗已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他能接
触到的教外人只是那几个看守他的兵丁,但保罗的特殊情况:一个原来身分与学问均不凡的人,竟然会因为某个卑贱的信仰而身陷园圄,故也引起了兵丁们的兴趣,以此作为他们茶馀饭後佐谈的材料,如此就把保罗的事在军营中传开了;甚至夸张地推想,不单是整个军营,连军人的家眷,及其他教外人士,都辗转听闻有保罗这麽一个人存在,及他如何为基督信仰受苦的故事。 当然我们毋须浪漫化地推想,那些兵了会因保罗的见证而信主(如果有,保罗没理由不提);基督徒的见证,许多时只会招来别人的猜忌、嫉妒、忿恨,或者嘲笑、不屑、戏弄,而非我们期望的钦羡、景仰、鼓掌。就好像我们在所处的工厂、学校、写字楼里,若坚持信仰的原则,按上帝的旨意而行,招来的多是同事们的嘲弄,指我们食古不化、迷信愚顽,甚至故意讨我们便宜,教我们碰钉和吃亏。但是,保罗却认为虽然别人并没有因他的见证而皈依基督,总还是一个见证,「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好让他们知道,信仰在他身上是如何真实、如何值得坚持,乃至为之舍命。对教外的人,保罗的坐牢成了一个间接的福音见证。 面对於教内的人,保罗的坐牢便更带来直接推动福音的作用。他在坐牢期间,仍然可以接见访客,与探望
他的罗马信徒谈道,坚固他们的信仰。保罗活的见证,大大的激励了他们,既然保罗可以不惧死亡。不怕牺牲地传扬福音,那他们也当见贤思齐,努力效法,「越发放胆传上帝的道,无所惧怕」。保罗的坐牢,复兴了罗马信徒,振兴了福音工作。 在这里,我们也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有保罗这麽一个声名显赫、灵力充沛的人在罗马,必然会一致地受到罗马信徒的欢迎,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些人(推想应是罗马教会的领袖)对保罗如此闯进他们的地盘,吸引了大部分信徒的喝采与赞美,感到不是味儿,对於原来「属於」他们的信徒,如今竟然向一位外来者靠拢,剥夺了他们的光采,他们自然极其不满。於是乎,他们也拚命传福音,但却不是为了景仰和效法保罗的缘故,而是一方面要证明他们也有如保罗一样的传福音能力,甚至可以比保罗做得更多更好;另一方面也欲重新夺回信徒的喝采与掌声,藉传福音来营造自己的势力(出於结党),使人跟随他们而不跟随保罗;第三方面,他们也希望藉著他们传福音的果效,来剌激保罗,教他为别人的兴旺。自己的衰微而自怜自伤,影射对照他已再无传教能力,「加增我捆锁的苦楚」。 保罗对这些怀著不可告人目的的信徒之传福音有何反应?他是否如他们所愿的心
里增加了苦楚?没有!保罗的反应是:「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 保罗之说不介意别人传福音的动机,并非因他认为动机不重要,效果才是要紧的,基督徒做事可以为求目的,不择手段。动机与行动同样重要。每个基督徒必须定时躬身自省,检讨一下自己事奉和目标是否正确,动机是否纯正,有没有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传扬基督之馀传扬了自己,在事奉中窃夺了基督的荣耀。但是,保罗仍相信罗马某些信徒出於嫉妒纷争的传福音是无妨的,不是对他们自己无妨,乃是对福音事工无妨。因为,他知道上帝会将坏事变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