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耶利米书的神学

圣经神学词典 by 佚名

耶利米书的神学(Jeremiah,Theologyof)

要说明某卷书的神学,就是要从神学而非历史的角度来整合当中的内容。耶利米书的神学是来自对该书的种种研究,包括架构、体裁(例如:审判的神谕、哀歌)、它所引用的传统(例如:立约)、字汇(例如:回转-sub)、角色人物(神、以色列、列国、耶利米先知),以及当时的宗教/社会气候(亦即是北方来的敌人对犹大的威胁及其后的围城)。在我们要找出这本书的神学时,我们要问:『这本书背后的信念是甚么?』

耶利米书的架构虽然备受争议,但我们可以尝试用前后呼应的方式概述如下:

A.神给耶利米的个人信息(一章)

B.警告灾难即将临到(二至十章)C.先知纠缠在百姓和神中间的故事(十一至二十章)

D.与诸王和众先知的争论(二十一至二十九章)E.安慰之书(三十至三十三章)

F.与诸王的争论(三十四至三十八章)

G.被劫掠的城和其余波(三十九至四十五章)H.审判列国的神谕(四十六至五十一章)

I.附录:历史文献(五十二章)

藉着两线进路来探讨耶利米书的神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式。这两个进路分别是:(1)按照本书的交叉平行架构(chiasticstructure),和(2)探讨书中的『角色人物』。以下我们依循交叉平行的排比来讨论。

救恩历史(二至十章=B;四十六至五十一章=B1)

撇开第一章不谈,第一个主要部分包含了对以色列的讲话,配以论到列国的神谕,我们可以把这些讲话和神谕,同时归入救恩历史和审判历史的标题下。这部分是以一种回顾过去的语调开始:『你幼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你怎样在旷野……跟随我,我都记得』(二2)。二章21节概括陈述了神的行动和以色列的回应:『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树……你怎么向我变为外邦葡萄树的坏枝子呢?』神的拯救行动包括了领以色列『从埃及地上来』(二6,七22),和领他们『进入肥美之地』(二7,三19,七7)。神对那『变为外邦葡萄树的坏枝子』的审判,包括要使他们解体和把他们连根拔起。

透过经文不断用『万军之耶和华』这称号来称呼神(超过80次之多),深刻地显出神拥有掌管历史的至高主权。这个称号经常连接着审判的裁决(共30次),一再在审判列国的神谕中出现。无论是救赎历史抑或人类历史,都在这位宇宙大主宰的鉴察之下前进。

神:恩慈、愤怒和受伤以色列的耶和华神既宽宏大量,又行事公义。神对祂的百姓关怀备至。『我怎样将你安置在儿女之中,赐给你美地。』(三l9)尽管犹大的罪孽滔天,但以色列的圣者却不丢弃祂的百姓(五十一5)。九章24节扼要地列出了神的属性:神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

然而,因着百姓犯罪,离弃了『古道』(『善道』六16),神要倾出祂的怒气和愤怒(七20)。作者藉着生动地描绘犹大即将遭到外敌——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敌人——恣意蹂躏的图画(五15-17,六22-26,十l8),以及仿如遭到原子弹摧毁的宇宙大灾难景象(四23-26),来提出他的警告和劝勉。神对列国亦非常恼怒(五十21,五十一25)。祂的怒气『如火着起』(四4,8),以致审判的景象一幕接一幕地出现。其中一个用来指发怒的字词ap,在耶利米书共出现了24次,超过圣经中任何一卷书。耶利米书共有42章经文提到神的怒气。从远古开始,神便因着人的犯罪而发怒(参出三十二lO)。神发怒并非出于暴戾,乃是出于祂的圣洁,因为神早已清楚告知世人,犯罪必然招致惩罚(四18,五十一6)。

可是,我们若妄下结论,说耶利米的神只有严苛的一面,便大错特错。尤其是在二至三章,神仿如在婚姻关系中遭到配偶遗弃一般,深深流露出祂的伤痛:『**岂能忘记她的妆饰呢?新妇岂能忘记她的美衣呢?我的百姓却忘记了我无数的日子。』(二32)即使不追溯至最远古,神对人犯罪所表现的伤痛,早于洪水年代便已经显露无遗(创六6)。先知耶利米为了表达自己和神对百姓悖逆的伤痛而昼夜哭泣(八21至九2)。悲伤之情打从耶利米的心底一涌而出:『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四19)

神的百姓:违背了第一条和更多的诫命耶利米在圣殿的讲道中直斥犹大的罪孽,又在其他地方力数她对神的忘恩负义。她违背了神(二8、29)。最令神憎厌的,是她拜偶像的罪(七9),以别的『神』去取代真神(二11)。第十章一针见血地将这厚颜无耻、完全违背第一条诫命的罪行勾划出来。当中形容神是『本为大』的『真神』、『活神』、『永远的王』、『创造天地的神』、『雅各的分』,和『万军之耶和华』(6-7、10、12-13、16节),然后挖苦地形容偶像是无感觉、无价值和会毁坏的(8-9、11、14-15节)。此外,神亦斥责祂的百姓满心诡诈、对社会上的不公义视若无睹(五23-29)。若逐一访查城中的百姓,将发现竟无一个正直人(五1-9,参)九3-6)。十诫控诉他们**(像发情的壮马向邻舍的妻发嘶声,五8,三2-3,七9)、偷盗和杀害(七9)。罪人的表现,像『背道的以色列』和『奸诈的犹大』这对姊妹一样(三11)。先知一再语重深长地劝告他们悔改。『回转』(sub)一词,可算是先知在本书中的一句『口头禅』。

注定受审判和接受救恩的列国论列国的神谕没有详细说明神要惩罚他们的原因,不过,他们所做的肯定是违背了神的属性而招致神的审判。埃及明显是因为长期对神的百姓施压,名列被审判的国家榜首。她要像蛇一样逃跑(四十六22)。至于摩押,则由于她极其骄傲,将要像罐子被倒空(四十八12)。刀剑将临到巴比伦(五十35-38),作为报复她向以色列所行的诸恶(五十一24)。令人诧异的是,神谕当中亦直截了当和无条件地宣告埃及(四十六26下)、摩押(四十八47)、亚扪(四十九6)和以拦(四十九39)将得到复兴。

神人之约(十一至二十章=C;三十九至四十五章=C1)

第二组的内容,连同本书下半部与它配合的部分,转而记述关乎耶利米个人的经历,尤其是他的『内心世界』(十一至二十章=C)和国际事件(三十九至四十五章=C1)。这部分基本上是以『约』作为其神学要旨,作者开宗明义地道出了这个主题:『不听从这约之话的人必受咒诅』(十一3)。

由摩西开始,一直到耶利米,他们都清楚认识到这个与神所立的约,跟人与人之间签订的协议有根本的分别。这约完全是出于神的主动,而非双方商议的结果。在立约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对另一方矢志效忠。至于一般的协议,最首要则是履行条约的规定。破坏立约关系,就不单是不履行既定要求,更是破坏了双方的关系。摩西早已警告百姓,背约的必要遭受咒诅(申二十八15-68)。对耶利米来说,背约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包括痛失国土的咒诅亦快将临到。行恶与报应的关系非常明显:『我必使我所说的一切灾祸临到……因为他们硬着颈项不听我的话。』(十九15;参十五4,四十3)

先知的事奉:悲怆和矛盾相对于从前作为立约中保的摩西,耶利米牵涉入约的瓦解过程多于它的制订过程(一10;但亦参二十四6)。我们可以透过耶利米的七首哀歌来感受他这个任务的痛苦(十一18-23,十二1-6[13],十五10-12、15-21,十七14-18,十八l8-23,二十7-13)。正如在他之前的众先知一样,耶利米的私生活亦不可能不受他的职责所影响。他不可娶妻(十六1),又不可为百姓代求(十一l4,十四11)。这项要将败坏的宗教建制和歪曲的宗教教义连根拔起及全然拆毁的任务(一1O,七1-15),为先知带来了无尽的眼泪、痛苦和抑郁(九1-2上,十五15-18)。跟以利亚一样(王上十九4),耶利米宁愿死去,也不想继续下去(二十14-18)。

一如过往的神仆,耶利米也是蒙神呼召的(一4-10;参摩西,出三1-14;赛六章)。像前人一样,他的蒙召亦置他于困境中。在耶利米那首在先知作品中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的哀歌中,我们可以略略体味到先知职分所带给他的不安。他在迷惘之中追问神有关公义的问题(十二1下)。他在重重敌意的包围下深感痛苦,冲口而出说:『求你记念我,眷顾我。』(十五15;参《巴录传》四十五3)在气愤和沮丧之余,他向主投诉:『主啊,你欺骗了我!』他的职责甚至使他与神产生冲突(二十7-13)。

以色列和犹大:两个不忠于约的立约伙伴听从神的话就是忠于约的表现,可惜神的百姓却不肯遵从。『听从』(sama)是贯彻全书和这部分讨论的一个重要字词。特别在七、十一、二十六、三十五和四十二章,这个字词更出现超过30次,通常都是用在神指责他们:『你们(他们)却不听从』这句话之中。他们不单不听从,而且还变本加厉,故意悖逆:『我们要照自己的计谋去行;各人随自己顽梗的恶心做事。』(十八12,参四十四16,十七29、23)总的而言,以色列和犹大『背了[神]与他们列祖所立的约』(十一10)。结果,就是连串灾难——刀剑、饥荒和瘟疫——以及被掳的命运接踵而来(十四l2、l6、18,十五2,十六4,四十四12-13、27)。

长久忍耐、信实和自由行事的神圣经所描绘的神,并非一位在裁定百姓背约之后,便冷酷无情地宣布惩罚的判官。反之,祂一再规劝祂这群出尔反尔的立约子民重新守约。十一至二十章的一个显着特色,是在于先知透过象征性的行动来宣示其信息。其中两个有关腰带和破碎的瓶的比喻,象征了百姓将要灭亡的恶兆(十三9,十九11:参四十三8-13)。神采用了各种途径——口头的劝吁(十一4)、警告(十五7)和象征性的行动,来修补那遭到破坏的立约关系。

这两个叙事部分(十一至二十章,三十九至四十五章),均强调一个基本的信念:凡神宣告的,祂必成就。十至二十章一再预告将会出现的危难,在记述巴比伦围攻耶路撒冷和掳去城中的居民时便宣布应验(尤其是三十九1-9)。巴比伦护卫长尼布撒拉旦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把神的信实表露无遗:『耶和华——你的神曾说要降这祸与此地。耶和华使这祸临到,照祂所说的行了。』(四十2-3;参四十四29)

但正如另一个象征性行动清楚显示,纵使所立的约已名存实亡,神却有权决定是否如实执行约书所注明的惩罚(十八1-12)。有关将来的预言是依据所定的条件来应验,而不是一种命运已成定局的宣告。“E”部分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神有权另立新约(三十一31-34)。神自始至终都是完全自主的。

公义永存(二十一至二十九章=D;三十四至三十八=D1)

在“D”和“D1”部分的争论中,最首要的神学关注点就是公义:『你们每早晨要施行公平』(二十一11)。圣经中『公义』这观念所包含的意义远远超过公平。它要求人恩慈地对待那些遭到社会遗忘和弱势的社群——例如被欺压的受害者、寄居者、孤儿和寡妇(二十一12,二十二3)。当耶和华点名批评犹大的君王时,祂的评语便清楚表明祂要求施政者要在社会中广行公义(二十二10至二十三6)。约雅敬只顾为自己建造美轮美奂的王宫,却不理困苦和穷乏人的死活;他没有秉行公义(二十二13-17)。在与它互相呼应的那个部分(三十四至三十八章=D1),西底家释放奴隶之后,却又反悔,要他们回来仍为仆婢一事(三十四1-22),同样显示出神对公义的关注。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基本信念,就是神非常重视伸张公义。

与公义可谓息息相关的诚信问题,是本书对另一个领导群体——先知——提出控诉的核心。『诡诈』(seqer)是这部分的重要字词。它在本书出现了37次,比圣经中任何一卷书为多。先知们不单被指控口出谎言,还行事虚妄(二十三14)。哈拿尼雅就是如此的一个人(二十八章;参二十三16、25-40,二十七16)。他们不只缺乏诚信,甚至犯**。亚哈和西底家都是典型的例子(二十九23;参二十三14)。不管是君王抑或先知,凡滥用权力的,都有违了『公义』的原则。

先知的角色:对质这部分的片段主要是关乎与众领袖的对质和争论。早在数百年前,撒母耳与扫罗的对话中,便已经清楚显示出先知的召命包括要向公众的领袖人物对质。按照以色列的等级制度,先知的地位在君王之上,他可以奉神的名召君王为自己的行为作出交代(一lO)。这两部分逐一揭露了下列君王和先知的各种恶行:约雅敬(二十二13-19,三十六1-32)、西底家(三十四8-22)、哈拿尼雅(二十八1-17)、亚哈和西底家(二十九20-23),以及示玛雅(二十九24-32)。先知耶利米指出了这些『尊贵人』的不同恶行,同时表明神会相继降下惩罚。先知的其中一项责任,就是要不顾虑本身的安危,对社会中的恶行直斥其非(二十六11、20-23,三十七16,三十八4、6-9)。

人:有选择的自由,却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类拥有为自己作出道德抉择的自由,这是本书的基本观念,在这段落则成为重点。在这部分一开始,西底家便面对这样的抉择:『看哪,我将生命的路和死亡的路摆在你面前。』(二十一8)耶利米那个负轭的象征性行动,便清楚显示了这个要以色列和列国作出抉择的主题(二十七1-15)。耶利米与西底家最后那次会面(三十八20-21),正是为了提醒人选择行善,不惜动之以情,劝之以理(甚至给予威胁)的一个极佳例子(二十二4-5,二十五5-6)。一如往常,经文直接指出选择和结局之间的关系:选择悖逆注定要灭亡(二十一8-9,二十五8-9,二十七4-6,三十八17-18):选择听从则得享生命(二十六13,三十五15)。

神:忍耐也有限度,但恩典却极其广大神劝告百姓不要听虚假的预言(二十七16,二十九8-9)。神有耐性地一次又一次打发先知出去(二十五4)。但神的忍耐也有限度,当百姓、尤其是领袖不肯听从祂的说话时,祂的忍耐便到达极限。约雅敬焚烧了书卷(三十六章)。西底家因为不想听耶利米说神的话,所以便把他监禁起来(三十七16至三十八9)。神的耐性也会耗尽(三十六31)。三十七至三十八章的重要字词『焚烧』,便再一次在历史的记载中出现(三十九8)。

审判之后仍有盼望。神的本意并非要去毁灭。祂对百姓的计划,是要赐给他们『指望和将来』(二十九11)。凡寻找神的,仍可寻见祂(二十九13)。祂要看顾被掳的人,赐他们认识祂的心(二十四7),并引领他们从被掳地归回故国(二十四6;参二十三5-6)。

盼望(三十至三十三章=E)

安慰之书在两方面是本书的中心。本书的交织平行架构把这四章经文置于中心位置。它们一方面被视作本书下半部的序言,另一方面则可以跟带出上半部的发言内容互作对比。一如所料,这中心部分集合了本书所有的思想主线,不过,最重要的始终只有一个——盼望。神是基于背后的理据才发出审判的信息,但盼望的说话却毫无道理可言,它完全是出于神的意愿:『我以永远的爱爱你』(三十一3,三十三11;参申七7-8)。

拯救的神救恩历史(参耶二至十章)在这里出现在我们眼前。审判的声音仍然在空气中回荡,甚至还传来神的阵阵怒气(三十23-24,三十一2,三十二28-29),然而,在被掳的背后却已经隐藏了应许中的救恩。神将要在地上造出一件新事,就是祂的民会恋慕神(三十一22,这节难解的经文可以这样解)。开头几节经文已经开宗明义地道出这本『小书』的主题是复兴:百姓在灵命上得以复兴,归到神的怀抱;在实际处境方面,则得以归回故土(三十3,3节上翻译为『我要使我的百姓以色列得复兴』似乎较佳)。在灵性方面得着复兴的百姓,将会离弃偶像,热切事奉耶和华(三十9、17,三十一6)。在国土方面得着复兴的百姓,将会离开被掳之地,归回自己的国土(三十10,三十一8-9、16)。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你末后必有指望』(三十一17)。

以色列:立约之民正如其他部分(十一至二十章,三十九至五十一章)已经提出所立的约——特别是约的咒诅,这部分所探讨的也是这个主题。罪和前约仍留下残迹(三十14;参三十二30-35)。约的形式虽然以不同的字句来表达它的重点,却都指向一个崭新的现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神。』(三十22,三十一1、33,三十二28)神作出一个重要的宣布,就是要另立新约,取代那被毁的约(三十一31-34)。神按照其心意而设立的新约,与从前西乃的约有相同之处,但亦有不同的地方。目标仍然是要建立双方的关系。达致百姓和神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在于宽恕和将神的律法放置在人的心中。那就仿如神重新抖擞精神,要自己再受约的限制(三十一35-37,三十三19-21)。

人人获公义对待有关公义的主题,除了在这部分之前和之后几章的经文中特别强调外(二十一至二十九章,三十四至三十八章),亦作为那扩充了的『安慰之书』的首尾呼应(三十11,三十三15)。神要与祂的百姓同在,施行公义(三十11)。神的心意没有改变:祂要『欢喜施恩与他们,要尽心尽意、诚诚实实将他们栽于此地』(三十二41)。倘若行公义意味着要关心被欺压的人,那么,完全秉行公义的神便已经落实地付诸行动,因为人都称以色列为『被赶散的……无人来探问的』(三十17)!神亦要在以色列的敌人中间施行公义。那些欺压和掳掠人的人,将要成为掳物(三十16、20)。神在将来所定的日子,将要使那『公义的苗裔』(弥赛亚)长起来,『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因此,全地都要扬起旌旗,上面写着祂是『耶和华——我们的义』(三十三15-16)。

这几章中心经文(三十至三十三章),集中了本书的神学。透过耶利米遵照神的吩咐,在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作出购买田地这令人迷惑的事,并且在成事之后说出最后盼望的话,我们得以对神、以色列(过去的和将来的)、列国和先知本人,得到一个整合的认识。

ElmerA.Martens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耶利米书的神学(Jeremiah,Theologyof) 要说明某卷书的神学,就是要从神学而非历史的角度来整合当中的内容。耶利米书的神学是来自对该书的种种研究,包括架构、体裁(例如:审判的神谕、哀歌)、它所引用的传统(例如:立约)、字汇(例如:回转-sub)、角色人物(神、以色列、列国、耶利米先知),以及当时的宗教/社会气候(亦即是北方来的敌人对犹大的威胁及其后的围城)。在我们要找出这本书的神学时,我们要问:『这本书背后的信念是甚么?』 耶利米书的架构虽然备受争议,但我们可以尝试用前后呼应的方式概述如下: A.神给耶利米的个人信息(一章) B.警告灾难即将临到(二至十章)C.先知纠缠在百姓和神中间的故事(十一至二十章) D.与诸王和众先知的争论(二十一至二十九章)E.安慰之书(三十至三十三章) F.与诸王的争论(三十四至三十八章) G.被劫掠的城和其余波(三十九至四十五章)H.审判列国的神谕(四十六至五十一章) I.附录:历史文献(五十二章) 藉着两线进路来探讨耶利米书的神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式。这两个进路分别是:(1)按照本书的
交叉平行架构(chiasticstructure),和(2)探讨书中的『角色人物』。以下我们依循交叉平行的排比来讨论。 救恩历史(二至十章=B;四十六至五十一章=B1) 撇开第一章不谈,第一个主要部分包含了对以色列的讲话,配以论到列国的神谕,我们可以把这些讲话和神谕,同时归入救恩历史和审判历史的标题下。这部分是以一种回顾过去的语调开始:『你幼年的恩爱,婚姻的爱情,你怎样在旷野……跟随我,我都记得』(二2)。二章21节概括陈述了神的行动和以色列的回应:『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树……你怎么向我变为外邦葡萄树的坏枝子呢?』神的拯救行动包括了领以色列『从埃及地上来』(二6,七22),和领他们『进入肥美之地』(二7,三19,七7)。神对那『变为外邦葡萄树的坏枝子』的审判,包括要使他们解体和把他们连根拔起。 透过经文不断用『万军之耶和华』这称号来称呼神(超过80次之多),深刻地显出神拥有掌管历史的至高主权。这个称号经常连接着审判的裁决(共30次),一再在审判列国的神谕中出现。无论是救赎历史抑或人类历史,都在这位宇宙大主宰的鉴察之下前进。 神:恩慈、愤怒和受伤以色列的耶和华神既宽
宏大量,又行事公义。神对祂的百姓关怀备至。『我怎样将你安置在儿女之中,赐给你美地。』(三l9)尽管犹大的罪孽滔天,但以色列的圣者却不丢弃祂的百姓(五十一5)。九章24节扼要地列出了神的属性:神喜悦在世上施行慈爱、公平和公义。 然而,因着百姓犯罪,离弃了『古道』(『善道』六16),神要倾出祂的怒气和愤怒(七20)。作者藉着生动地描绘犹大即将遭到外敌——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敌人——恣意蹂躏的图画(五15-17,六22-26,十l8),以及仿如遭到原子弹摧毁的宇宙大灾难景象(四23-26),来提出他的警告和劝勉。神对列国亦非常恼怒(五十21,五十一25)。祂的怒气『如火着起』(四4,8),以致审判的景象一幕接一幕地出现。其中一个用来指发怒的字词ap,在耶利米书共出现了24次,超过圣经中任何一卷书。耶利米书共有42章经文提到神的怒气。从远古开始,神便因着人的犯罪而发怒(参出三十二lO)。神发怒并非出于暴戾,乃是出于祂的圣洁,因为神早已清楚告知世人,犯罪必然招致惩罚(四18,五十一6)。 可是,我们若妄下结论,说耶利米的神只有严苛的一面,便大错特错。尤其是在二至三章,神仿如在婚姻关系中遭
到配偶遗弃一般,深深流露出祂的伤痛:『**岂能忘记她的妆饰呢?新妇岂能忘记她的美衣呢?我的百姓却忘记了我无数的日子。』(二32)即使不追溯至最远古,神对人犯罪所表现的伤痛,早于洪水年代便已经显露无遗(创六6)。先知耶利米为了表达自己和神对百姓悖逆的伤痛而昼夜哭泣(八21至九2)。悲伤之情打从耶利米的心底一涌而出:『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四19) 神的百姓:违背了第一条和更多的诫命耶利米在圣殿的讲道中直斥犹大的罪孽,又在其他地方力数她对神的忘恩负义。她违背了神(二8、29)。最令神憎厌的,是她拜偶像的罪(七9),以别的『神』去取代真神(二11)。第十章一针见血地将这厚颜无耻、完全违背第一条诫命的罪行勾划出来。当中形容神是『本为大』的『真神』、『活神』、『永远的王』、『创造天地的神』、『雅各的分』,和『万军之耶和华』(6-7、10、12-13、16节),然后挖苦地形容偶像是无感觉、无价值和会毁坏的(8-9、11、14-15节)。此外,神亦斥责祂的百姓满心诡诈、对社会上的不公义视若无睹(五23-29)。若逐一访查城中的百姓,将发现竟无一个正直人(五1-9,参)九3-6)。十诫控诉他
们**(像发情的壮马向邻舍的妻发嘶声,五8,三2-3,七9)、偷盗和杀害(七9)。罪人的表现,像『背道的以色列』和『奸诈的犹大』这对姊妹一样(三11)。先知一再语重深长地劝告他们悔改。『回转』(sub)一词,可算是先知在本书中的一句『口头禅』。 注定受审判和接受救恩的列国论列国的神谕没有详细说明神要惩罚他们的原因,不过,他们所做的肯定是违背了神的属性而招致神的审判。埃及明显是因为长期对神的百姓施压,名列被审判的国家榜首。她要像蛇一样逃跑(四十六22)。至于摩押,则由于她极其骄傲,将要像罐子被倒空(四十八12)。刀剑将临到巴比伦(五十35-38),作为报复她向以色列所行的诸恶(五十一24)。令人诧异的是,神谕当中亦直截了当和无条件地宣告埃及(四十六26下)、摩押(四十八47)、亚扪(四十九6)和以拦(四十九39)将得到复兴。 神人之约(十一至二十章=C;三十九至四十五章=C1) 第二组的内容,连同本书下半部与它配合的部分,转而记述关乎耶利米个人的经历,尤其是他的『内心世界』(十一至二十章=C)和国际事件(三十九至四十五章=C1)。这部分基本上是以『约』作为其神学要旨,作
者开宗明义地道出了这个主题:『不听从这约之话的人必受咒诅』(十一3)。 由摩西开始,一直到耶利米,他们都清楚认识到这个与神所立的约,跟人与人之间签订的协议有根本的分别。这约完全是出于神的主动,而非双方商议的结果。在立约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对另一方矢志效忠。至于一般的协议,最首要则是履行条约的规定。破坏立约关系,就不单是不履行既定要求,更是破坏了双方的关系。摩西早已警告百姓,背约的必要遭受咒诅(申二十八15-68)。对耶利米来说,背约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包括痛失国土的咒诅亦快将临到。行恶与报应的关系非常明显:『我必使我所说的一切灾祸临到……因为他们硬着颈项不听我的话。』(十九15;参十五4,四十3) 先知的事奉:悲怆和矛盾相对于从前作为立约中保的摩西,耶利米牵涉入约的瓦解过程多于它的制订过程(一10;但亦参二十四6)。我们可以透过耶利米的七首哀歌来感受他这个任务的痛苦(十一18-23,十二1-6[13],十五10-12、15-21,十七14-18,十八l8-23,二十7-13)。正如在他之前的众先知一样,耶利米的私生活亦不可能不受他的职责所影响。他不可娶妻(十六1),又不可为百
姓代求(十一l4,十四11)。这项要将败坏的宗教建制和歪曲的宗教教义连根拔起及全然拆毁的任务(一1O,七1-15),为先知带来了无尽的眼泪、痛苦和抑郁(九1-2上,十五15-18)。跟以利亚一样(王上十九4),耶利米宁愿死去,也不想继续下去(二十14-18)。 一如过往的神仆,耶利米也是蒙神呼召的(一4-10;参摩西,出三1-14;赛六章)。像前人一样,他的蒙召亦置他于困境中。在耶利米那首在先知作品中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的哀歌中,我们可以略略体味到先知职分所带给他的不安。他在迷惘之中追问神有关公义的问题(十二1下)。他在重重敌意的包围下深感痛苦,冲口而出说:『求你记念我,眷顾我。』(十五15;参《巴录传》四十五3)在气愤和沮丧之余,他向主投诉:『主啊,你欺骗了我!』他的职责甚至使他与神产生冲突(二十7-13)。 以色列和犹大:两个不忠于约的立约伙伴听从神的话就是忠于约的表现,可惜神的百姓却不肯遵从。『听从』(sama)是贯彻全书和这部分讨论的一个重要字词。特别在七、十一、二十六、三十五和四十二章,这个字词更出现超过30次,通常都是用在神指责他们:『你们(他们)却不听从』这句话
之中。他们不单不听从,而且还变本加厉,故意悖逆:『我们要照自己的计谋去行;各人随自己顽梗的恶心做事。』(十八12,参四十四16,十七29、23)总的而言,以色列和犹大『背了[神]与他们列祖所立的约』(十一10)。结果,就是连串灾难——刀剑、饥荒和瘟疫——以及被掳的命运接踵而来(十四l2、l6、18,十五2,十六4,四十四12-13、27)。 长久忍耐、信实和自由行事的神圣经所描绘的神,并非一位在裁定百姓背约之后,便冷酷无情地宣布惩罚的判官。反之,祂一再规劝祂这群出尔反尔的立约子民重新守约。十一至二十章的一个显着特色,是在于先知透过象征性的行动来宣示其信息。其中两个有关腰带和破碎的瓶的比喻,象征了百姓将要灭亡的恶兆(十三9,十九11:参四十三8-13)。神采用了各种途径——口头的劝吁(十一4)、警告(十五7)和象征性的行动,来修补那遭到破坏的立约关系。 这两个叙事部分(十一至二十章,三十九至四十五章),均强调一个基本的信念:凡神宣告的,祂必成就。十至二十章一再预告将会出现的危难,在记述巴比伦围攻耶路撒冷和掳去城中的居民时便宣布应验(尤其是三十九1-9)。巴比伦护卫长尼布撒拉旦
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把神的信实表露无遗:『耶和华——你的神曾说要降这祸与此地。耶和华使这祸临到,照祂所说的行了。』(四十2-3;参四十四29) 但正如另一个象征性行动清楚显示,纵使所立的约已名存实亡,神却有权决定是否如实执行约书所注明的惩罚(十八1-12)。有关将来的预言是依据所定的条件来应验,而不是一种命运已成定局的宣告。“E”部分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神有权另立新约(三十一31-34)。神自始至终都是完全自主的。 公义永存(二十一至二十九章=D;三十四至三十八=D1) 在“D”和“D1”部分的争论中,最首要的神学关注点就是公义:『你们每早晨要施行公平』(二十一11)。圣经中『公义』这观念所包含的意义远远超过公平。它要求人恩慈地对待那些遭到社会遗忘和弱势的社群——例如被欺压的受害者、寄居者、孤儿和寡妇(二十一12,二十二3)。当耶和华点名批评犹大的君王时,祂的评语便清楚表明祂要求施政者要在社会中广行公义(二十二10至二十三6)。约雅敬只顾为自己建造美轮美奂的王宫,却不理困苦和穷乏人的死活;他没有秉行公义(二十二13-17)。在与它互相呼应的那个部分(三十四至三十八章=D
1),西底家释放奴隶之后,却又反悔,要他们回来仍为仆婢一事(三十四1-22),同样显示出神对公义的关注。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基本信念,就是神非常重视伸张公义。 与公义可谓息息相关的诚信问题,是本书对另一个领导群体——先知——提出控诉的核心。『诡诈』(seqer)是这部分的重要字词。它在本书出现了37次,比圣经中任何一卷书为多。先知们不单被指控口出谎言,还行事虚妄(二十三14)。哈拿尼雅就是如此的一个人(二十八章;参二十三16、25-40,二十七16)。他们不只缺乏诚信,甚至犯**。亚哈和西底家都是典型的例子(二十九23;参二十三14)。不管是君王抑或先知,凡滥用权力的,都有违了『公义』的原则。 先知的角色:对质这部分的片段主要是关乎与众领袖的对质和争论。早在数百年前,撒母耳与扫罗的对话中,便已经清楚显示出先知的召命包括要向公众的领袖人物对质。按照以色列的等级制度,先知的地位在君王之上,他可以奉神的名召君王为自己的行为作出交代(一lO)。这两部分逐一揭露了下列君王和先知的各种恶行:约雅敬(二十二13-19,三十六1-32)、西底家(三十四8-22)、哈拿尼雅(二十八1-
17)、亚哈和西底家(二十九20-23),以及示玛雅(二十九24-32)。先知耶利米指出了这些『尊贵人』的不同恶行,同时表明神会相继降下惩罚。先知的其中一项责任,就是要不顾虑本身的安危,对社会中的恶行直斥其非(二十六11、20-23,三十七16,三十八4、6-9)。 人:有选择的自由,却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类拥有为自己作出道德抉择的自由,这是本书的基本观念,在这段落则成为重点。在这部分一开始,西底家便面对这样的抉择:『看哪,我将生命的路和死亡的路摆在你面前。』(二十一8)耶利米那个负轭的象征性行动,便清楚显示了这个要以色列和列国作出抉择的主题(二十七1-15)。耶利米与西底家最后那次会面(三十八20-21),正是为了提醒人选择行善,不惜动之以情,劝之以理(甚至给予威胁)的一个极佳例子(二十二4-5,二十五5-6)。一如往常,经文直接指出选择和结局之间的关系:选择悖逆注定要灭亡(二十一8-9,二十五8-9,二十七4-6,三十八17-18):选择听从则得享生命(二十六13,三十五15)。 神:忍耐也有限度,但恩典却极其广大神劝告百姓不要听虚假的预言(二十七16,二十九8-9)。
神有耐性地一次又一次打发先知出去(二十五4)。但神的忍耐也有限度,当百姓、尤其是领袖不肯听从祂的说话时,祂的忍耐便到达极限。约雅敬焚烧了书卷(三十六章)。西底家因为不想听耶利米说神的话,所以便把他监禁起来(三十七16至三十八9)。神的耐性也会耗尽(三十六31)。三十七至三十八章的重要字词『焚烧』,便再一次在历史的记载中出现(三十九8)。 审判之后仍有盼望。神的本意并非要去毁灭。祂对百姓的计划,是要赐给他们『指望和将来』(二十九11)。凡寻找神的,仍可寻见祂(二十九13)。祂要看顾被掳的人,赐他们认识祂的心(二十四7),并引领他们从被掳地归回故国(二十四6;参二十三5-6)。 盼望(三十至三十三章=E) 安慰之书在两方面是本书的中心。本书的交织平行架构把这四章经文置于中心位置。它们一方面被视作本书下半部的序言,另一方面则可以跟带出上半部的发言内容互作对比。一如所料,这中心部分集合了本书所有的思想主线,不过,最重要的始终只有一个——盼望。神是基于背后的理据才发出审判的信息,但盼望的说话却毫无道理可言,它完全是出于神的意愿:『我以永远的爱爱你』(三十一3,三十三11;参申七
7-8)。 拯救的神救恩历史(参耶二至十章)在这里出现在我们眼前。审判的声音仍然在空气中回荡,甚至还传来神的阵阵怒气(三十23-24,三十一2,三十二28-29),然而,在被掳的背后却已经隐藏了应许中的救恩。神将要在地上造出一件新事,就是祂的民会恋慕神(三十一22,这节难解的经文可以这样解)。开头几节经文已经开宗明义地道出这本『小书』的主题是复兴:百姓在灵命上得以复兴,归到神的怀抱;在实际处境方面,则得以归回故土(三十3,3节上翻译为『我要使我的百姓以色列得复兴』似乎较佳)。在灵性方面得着复兴的百姓,将会离弃偶像,热切事奉耶和华(三十9、17,三十一6)。在国土方面得着复兴的百姓,将会离开被掳之地,归回自己的国土(三十10,三十一8-9、16)。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你末后必有指望』(三十一17)。 以色列:立约之民正如其他部分(十一至二十章,三十九至五十一章)已经提出所立的约——特别是约的咒诅,这部分所探讨的也是这个主题。罪和前约仍留下残迹(三十14;参三十二30-35)。约的形式虽然以不同的字句来表达它的重点,却都指向一个崭新的现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
神。』(三十22,三十一1、33,三十二28)神作出一个重要的宣布,就是要另立新约,取代那被毁的约(三十一31-34)。神按照其心意而设立的新约,与从前西乃的约有相同之处,但亦有不同的地方。目标仍然是要建立双方的关系。达致百姓和神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在于宽恕和将神的律法放置在人的心中。那就仿如神重新抖擞精神,要自己再受约的限制(三十一35-37,三十三19-21)。 人人获公义对待有关公义的主题,除了在这部分之前和之后几章的经文中特别强调外(二十一至二十九章,三十四至三十八章),亦作为那扩充了的『安慰之书』的首尾呼应(三十11,三十三15)。神要与祂的百姓同在,施行公义(三十11)。神的心意没有改变:祂要『欢喜施恩与他们,要尽心尽意、诚诚实实将他们栽于此地』(三十二41)。倘若行公义意味着要关心被欺压的人,那么,完全秉行公义的神便已经落实地付诸行动,因为人都称以色列为『被赶散的……无人来探问的』(三十17)!神亦要在以色列的敌人中间施行公义。那些欺压和掳掠人的人,将要成为掳物(三十16、20)。神在将来所定的日子,将要使那『公义的苗裔』(弥赛亚)长起来,『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
公义』;因此,全地都要扬起旌旗,上面写着祂是『耶和华——我们的义』(三十三15-16)。 这几章中心经文(三十至三十三章),集中了本书的神学。透过耶利米遵照神的吩咐,在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作出购买田地这令人迷惑的事,并且在成事之后说出最后盼望的话,我们得以对神、以色列(过去的和将来的)、列国和先知本人,得到一个整合的认识。 ElmerA.Mart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