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那鸿书的神学

圣经神学词典 by 佚名

那鸿书的神学(Nahum,Theologyof)

那鸿书是基督徒有意无意忽略的书卷。首先,它是小先知书中篇幅最短的书卷之一。而且,在它之前的弥迦书由于包含某些广为人知的弥赛亚预言,相形之下,那鸿书便黯然失色。对于持守耶稣所教训我们,要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人打(太五39)和收刀入鞘(太二十六52)的基督徒来说,那鸿书可能会令他们陷于困惑,甚至反感。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尼尼微城在暴力下倾覆,其中的居民死伤枕藉的时候,先知那鸿竟为此而狂喜。然而,本书的架构与内容其实相辅相成,所带出的神学信息极之宝贵,能激励今天的信徒对神有更深的信靠和顺服。

旧约的处境

那鸿书的成书日期应该在主前663年之后,因为当中提及挪亚们陷落(三8),该事件正是在那个时期发生。倘若以预言的严谨角度去看,本书的信息必然是写给主前612年前的人,因为尼尼微城是在那年遭巴比伦和玛代联军攻陷的。亚述在一章12节仍然『未受损伤』,这可能是确定成书日期的一个重要线索,暗示它是在主前626年之前成书的,那时亚述的衰弱已是众所周知的了。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粗略地勾勒出本书的历史背景。在主前7世纪,亚述在近东地区称雄已有数百年。当我们认识亚述人对神的百姓和周遭列国的残暴欺凌,就可以理解那鸿为何那样怒不可遏。

颂赞诗本书是以一首颂赞诗开始,内容描述神是一位大能战士。它近似诗篇中的几篇胜利之诗(诗二十四,六十八,九十六,九十八篇),称颂耶和华审判敌人(一2-6)、拯救百姓(一7-8)。这时作者仍未明确道出谁是神的敌人和百姓。

救恩和审判救恩和审判的主题继续在下一个预言段落出现(一9至二2)。作者以高明的手法将审判和救恩的神谕梅花间竹地交织在一起,但它们的对象仍然未有明讲(除了在一15提及犹大)。整个段落采用第二人称代名词。这种延迟澄清身分的手法,除了令读者更为留心之外,亦可营造一种紧张的戏剧感。救恩的神谕在一章12至13、15节和二章2节出现;而审判的神谕则于一章9至11、14节和二章1节出现。在连串神谕之后,先知见异象,并如亲历其境般把该城将来的倾覆一一勾勒出来:他看见进逼的战车(二4)、进犯的军队(5节)、倒塌的城门和宫殿(6节),并看见全城遭抢掠(9节)。

讥讽和咒诅这幅全城倾覆的图画带出向尼尼微城发出的连串讥讽和咒诅。此城昔日如同骄傲的狮子,如今却苦无猎物(二11-13)。它被比作**,被捉拿并公开羞辱(三4-6)。在这两个嘲讽的比喻中间,夹着一个咒诅的神谕(三1-3)。这个神谕源出于葬礼的场景,但此处却完全没有任何同情或哀伤;作用是要威吓和咒诅。尼尼微是『死有余辜』的。

在两个讽刺性比喻之后,作者再以一个历史事件来加强嘲讽。尼尼微认为自己稳如泰山,但昔日的挪亚们岂不是一样?可是,请看这个以埃及庞大军力撑腰的城邑有何下场(三8-10)。随后的段落是一个接一个的辱骂(三11-15)。尼尼微的城堡如同待人吞吃的『初熟的无花果』,她的军队如同妇女。那鸿在总结这连串讽刺时,把亚述比作一群蝗虫(三15下-17)。蝗虫对农作物造成极大的破坏,圣经常常以它们来形容残暴肆虐的军队(参珥一2-12,二1-11)。但在这里则突显蝗虫的另一个特性:它们会迅速飞走,转眼便无影无踪。

挽歌本书以一首挽歌作结(三18-19),铺排至为合适。经过断断续续出现的异象、一幅接一幅的战争场面和尖锐的辱骂声之后,此刻代以平静和哀悼。跟咒诅的神谕一样,挽歌亦是源出于葬礼的。然而,这里所流露的,并不是一般丧礼的伤心和痛惜,反而是如释重负的喜乐情绪。

那鸿将这个有关神与祂百姓关系的信息,带给同时代的人:神是大能的战士,祂要来拯救百姓脱离亚述人的残暴统治。曾几何时,神向那城施怜悯;但如今,神要审判祂的敌人,并且要拯救祂的百姓。

新约的角度

一直以来,本书的神学价值往往被教会所忽略。它的预言似乎很狭窄。那鸿书传达的神谕是关乎亚述这个古老大国的灭亡——我们实难理解它对今天有何相干。

神是战士我们若仔细留意写作架构,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本书的开首。在论及犹大和亚述之先,作者一开始便呈上一首颂赞诗,内容描述神是拯救和审判的战士(一2-8)。这幅勾勒神的图画,适用于任何时代,目的是让人知道祂是审判罪恶的战士。

那鸿书因此很吻合由出埃及记至启示录所描述神的战士角色。那鸿时代的以色列人很清楚认识神的战士身分。祂曾拯救先祖脱离埃及人的奴役,并且用红海审判埃及人。祂亦在撒母耳的年轻时代和北国被掳的时期,以公义审判祂自己的百姓。在新约里,神是战士的主题其实是源于旧约。当旧约时代快接近尾声时,众先知引颈期待一位骁勇善战的大能拯救者的来临(亚十四章),拯救以色列民脱离欺压者的手。施洗约翰预期这样一位弥赛亚急速来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愤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太三7-10)然而,当耶稣出现的时候,祂却不符合约翰的预期——祂不单没有带来即时和激烈的审判,反而四处治病和赶鬼。其后,当约翰被收监后,他开始怀疑耶稣的身分,便派两个门徒去询问耶稣(太十一1-19)。耶稣以更多的治病赶鬼来回应。祂要藉这些行动让约翰知道,祂就是约翰所期待的神圣战士。不过,战事其实比约翰所想像的更为激烈。耶稣要发动圣战,但战斗的对象并非以色列那些血肉之躯的敌人,而是撒但本身。耶稣藉着被钉十字架、复活和升天,为这场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弗四7-13;西二13-16),就是彻底将撒但打败。

尽管在十字架上已得胜,战争却一直要到末时才完结。因此,即使到了今天,教会仍要与撒但和罪恶争战。正如神吩咐旧约的子民要向迦南人发动战争,今天,祂亦命令我们要抵挡魔鬼(弗六10-20)。

那鸿启示出神是战士的一面——祂会为百姓争战。我们作为新约基督徒,亦必须认识耶稣基督已经将与罪恶争战的能力加给教会。当我们将那鸿书与启示录一道拿来读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耶稣要在末时再来,到那时候,无论是属灵的恶者或世界的恶人,都要一并被消灭(启十九11-21)。

TremperLongmanⅢ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那鸿书的神学(Nahum,Theologyof) 那鸿书是基督徒有意无意忽略的书卷。首先,它是小先知书中篇幅最短的书卷之一。而且,在它之前的弥迦书由于包含某些广为人知的弥赛亚预言,相形之下,那鸿书便黯然失色。对于持守耶稣所教训我们,要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人打(太五39)和收刀入鞘(太二十六52)的基督徒来说,那鸿书可能会令他们陷于困惑,甚至反感。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尼尼微城在暴力下倾覆,其中的居民死伤枕藉的时候,先知那鸿竟为此而狂喜。然而,本书的架构与内容其实相辅相成,所带出的神学信息极之宝贵,能激励今天的信徒对神有更深的信靠和顺服。 旧约的处境 那鸿书的成书日期应该在主前663年之后,因为当中提及挪亚们陷落(三8),该事件正是在那个时期发生。倘若以预言的严谨角度去看,本书的信息必然是写给主前612年前的人,因为尼尼微城是在那年遭巴比伦和玛代联军攻陷的。亚述在一章12节仍然『未受损伤』,这可能是确定成书日期的一个重要线索,暗示它是在主前626年之前成书的,那时亚述的衰弱已是众所周知的了。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粗略地勾勒出本书的历史背景。在主前7世纪,亚述在近东地区称雄已
有数百年。当我们认识亚述人对神的百姓和周遭列国的残暴欺凌,就可以理解那鸿为何那样怒不可遏。 颂赞诗本书是以一首颂赞诗开始,内容描述神是一位大能战士。它近似诗篇中的几篇胜利之诗(诗二十四,六十八,九十六,九十八篇),称颂耶和华审判敌人(一2-6)、拯救百姓(一7-8)。这时作者仍未明确道出谁是神的敌人和百姓。 救恩和审判救恩和审判的主题继续在下一个预言段落出现(一9至二2)。作者以高明的手法将审判和救恩的神谕梅花间竹地交织在一起,但它们的对象仍然未有明讲(除了在一15提及犹大)。整个段落采用第二人称代名词。这种延迟澄清身分的手法,除了令读者更为留心之外,亦可营造一种紧张的戏剧感。救恩的神谕在一章12至13、15节和二章2节出现;而审判的神谕则于一章9至11、14节和二章1节出现。在连串神谕之后,先知见异象,并如亲历其境般把该城将来的倾覆一一勾勒出来:他看见进逼的战车(二4)、进犯的军队(5节)、倒塌的城门和宫殿(6节),并看见全城遭抢掠(9节)。 讥讽和咒诅这幅全城倾覆的图画带出向尼尼微城发出的连串讥讽和咒诅。此城昔日如同骄傲的狮子,如今却苦无猎物(二11-13)。它被
比作**,被捉拿并公开羞辱(三4-6)。在这两个嘲讽的比喻中间,夹着一个咒诅的神谕(三1-3)。这个神谕源出于葬礼的场景,但此处却完全没有任何同情或哀伤;作用是要威吓和咒诅。尼尼微是『死有余辜』的。 在两个讽刺性比喻之后,作者再以一个历史事件来加强嘲讽。尼尼微认为自己稳如泰山,但昔日的挪亚们岂不是一样?可是,请看这个以埃及庞大军力撑腰的城邑有何下场(三8-10)。随后的段落是一个接一个的辱骂(三11-15)。尼尼微的城堡如同待人吞吃的『初熟的无花果』,她的军队如同妇女。那鸿在总结这连串讽刺时,把亚述比作一群蝗虫(三15下-17)。蝗虫对农作物造成极大的破坏,圣经常常以它们来形容残暴肆虐的军队(参珥一2-12,二1-11)。但在这里则突显蝗虫的另一个特性:它们会迅速飞走,转眼便无影无踪。 挽歌本书以一首挽歌作结(三18-19),铺排至为合适。经过断断续续出现的异象、一幅接一幅的战争场面和尖锐的辱骂声之后,此刻代以平静和哀悼。跟咒诅的神谕一样,挽歌亦是源出于葬礼的。然而,这里所流露的,并不是一般丧礼的伤心和痛惜,反而是如释重负的喜乐情绪。 那鸿将这个有关神与祂百姓关系的信
息,带给同时代的人:神是大能的战士,祂要来拯救百姓脱离亚述人的残暴统治。曾几何时,神向那城施怜悯;但如今,神要审判祂的敌人,并且要拯救祂的百姓。 新约的角度 一直以来,本书的神学价值往往被教会所忽略。它的预言似乎很狭窄。那鸿书传达的神谕是关乎亚述这个古老大国的灭亡——我们实难理解它对今天有何相干。 神是战士我们若仔细留意写作架构,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本书的开首。在论及犹大和亚述之先,作者一开始便呈上一首颂赞诗,内容描述神是拯救和审判的战士(一2-8)。这幅勾勒神的图画,适用于任何时代,目的是让人知道祂是审判罪恶的战士。 那鸿书因此很吻合由出埃及记至启示录所描述神的战士角色。那鸿时代的以色列人很清楚认识神的战士身分。祂曾拯救先祖脱离埃及人的奴役,并且用红海审判埃及人。祂亦在撒母耳的年轻时代和北国被掳的时期,以公义审判祂自己的百姓。在新约里,神是战士的主题其实是源于旧约。当旧约时代快接近尾声时,众先知引颈期待一位骁勇善战的大能拯救者的来临(亚十四章),拯救以色列民脱离欺压者的手。施洗约翰预期这样一位弥赛亚急速来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愤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
来,与悔改的心相称。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太三7-10)然而,当耶稣出现的时候,祂却不符合约翰的预期——祂不单没有带来即时和激烈的审判,反而四处治病和赶鬼。其后,当约翰被收监后,他开始怀疑耶稣的身分,便派两个门徒去询问耶稣(太十一1-19)。耶稣以更多的治病赶鬼来回应。祂要藉这些行动让约翰知道,祂就是约翰所期待的神圣战士。不过,战事其实比约翰所想像的更为激烈。耶稣要发动圣战,但战斗的对象并非以色列那些血肉之躯的敌人,而是撒但本身。耶稣藉着被钉十字架、复活和升天,为这场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弗四7-13;西二13-16),就是彻底将撒但打败。 尽管在十字架上已得胜,战争却一直要到末时才完结。因此,即使到了今天,教会仍要与撒但和罪恶争战。正如神吩咐旧约的子民要向迦南人发动战争,今天,祂亦命令我们要抵挡魔鬼(弗六10-20)。 那鸿启示出神是战士的一面——祂会为百姓争战。我们作为新约基督徒,亦必须认识耶稣基督已经将与罪恶争战的能力加给教会。当我们将
那鸿书与启示录一道拿来读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耶稣要在末时再来,到那时候,无论是属灵的恶者或世界的恶人,都要一并被消灭(启十九11-21)。 TremperLongman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