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马可福音的神学

圣经神学词典 by 佚名

马可福音的神学(Mark,Theologyof)

马可福音是要叫人藉着认识神儿子耶稣基督的话语和工作,明白神的属性和作为。马可福音的神学是以叙事形式写成的历史记载。

结构

施洗约翰作为神应许要差来『为主预备道路』的使者(一2-3),他的工作便是为耶稣的事奉揭开了序幕。耶稣以神儿子的独特身分,成就了旧约预言大卫后裔将要作弥赛亚君王的应许:耶稣作为基督的事奉,就是『福音』(一1、11)。

马可笔下的耶稣,充满了神藉着圣灵所赐的能力(一8-10),四出宣讲神的福音(一14)。耶稣宣告神的国近了,劝人当悔改信福音(一15)。

耶稣首先在加利利开始祂作为弥赛亚的事奉(一16至八26),祂在那里呼召门徒、满有权柄地教训人、治病、赶走污鬼,还自称是人子。然后,焦点便转移到耶路撒冷(八27至十六8),祂在那里受苦、受死,神使祂从死人中复活,作『多人的赎价』(十45)。

旧约的应许

比对于马太福音把耶稣的位格和事奉——从祂降生以至受死——都从应验旧约预言的角度来陈述,马可福音则从一个较阔的层面来解释耶稣与旧约之间的关系。

马可福音一章2至3节把施洗约翰的出现和他的先知角色,直接与玛拉基书三章1节和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有关末世的应许连上关系。一同样地,马可福音十四章27节记载耶稣预言自己在被捉拿、受审和受死之后,羊就要分散,也是回溯撒迦利亚书十三章7节的末世应许。

耶稣自称是『人子』,是马可福音对旧约的末世应许作出全新解释的一个最明显证据。在马可福音十三章那『袖珍启示录』中,但以理书七章13节提到的那位『人子』,是在发生大灾难(十三19;参但十二1)和创造的秩序破毁殆尽之后才出现的(十三24;参赛十三9-10;珥二10、13)。从圣经的救恩历史来看,福音的时代就是应验的时代。耶稣显明自己是人子,为的是证明法利赛人错误理解弥赛亚的观念,同时又预备祂的门徒明白祂如何为多人付出赎价,和教导他们如何效法祂对神的忠心。马可福音的基本神学是相当清楚的。马可福音一章9至11节有关耶稣是神儿子和圣灵降临的记载(参十二35-37),都暗指诗篇二篇7节、一一〇篇1节和以赛亚书四十二章1节有关神的国要临到的应许。耶稣以拉比的身分,因应这国度的临到而对律法的意义和应用作出全新的诠释(十1-12,十二13-17、28-34),并且根据旧约的权威宣称,凡有耳可听的人将按照他们如何回应祂的教训,来判别他们是外人,还是属祂的人(四10-12;参赛六9-10)。马可福音七章37节概括地道出耶稣所行众多神迹的意义,符合了以赛亚书三十五章5至6节当神出现时,救赎之民的盼望。纵然那些欢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群众,高喊祂是出自大卫家的弥赛亚君王并非不正确(十一9-10;参诗一一八25-26),但耶稣所重新界定但以理书七章13节的人子角色——神的受苦仆人——却是众门徒要体认的最重要部分(八31,九31,十33-34)。耶稣回答大祭司的最后一句话,便是答复他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十四61)。

基督论

马可一开始便叙述耶稣受洗、神的灵降在祂身上,以及被撒但试探的经过,藉此强调耶稣是神的儿子,是拥有神性的人。然而,随着故事继续发展,当耶稣表现出祂是一个与我们有着相类似的情感、愿望和反应的常人时,矛盾便开始浮现。此外,再加上耶稣在不断自称『人子』的同时,却坚持要将祂的弥赛亚身分保密,便成为增添基督论谜团的第三个因素。

至于『神子』身分的含义,可在记述耶稣的教训带有权柄,一方面使群众感到希奇,一方面激起宗教领袖的愤怒和不信之有关经文中找到解释。这些记述通常与祂治病的能力和赦罪的权柄有关(一21-28,二l-12,五21-43,六1-6)。耶稣在治病的过程中运用祂的权柄,阻止污鬼公开宣称祂是神的儿子。从污鬼听从祂的吩咐,不再作声的反应,便证明祂真是神的儿子(一24-26,三11,五7-13)。

将『神儿子』的称号与弥赛亚的观念连结起来,似乎纯粹是职能方面的表达方式(一1,十四61),但是,若将『爱子』这个修饰形容词与耶稣连用,则显示神证明耶稣与祂之间有着父子的关系(一11,九7;参十三32,十四36)。对于那名百夫长在耶稣快将断气的时候,承认祂真是神的儿子一事(十五39;参十二6),正好突显出在这个看似是失败的时刻,在人的层面亦开始意识到耶稣与父神之间的关系,表明十字架的意义在信的人眼中,正显明是神的能力和智慧。

其后犹太人提出异议,认为耶稣的死正好表明祂的失败,并否定祂先前宣称自己拥有的身分。马可福音的基督论正好反驳这异议。神子耶稣本身亦是一个人,祂出身于拿撒勒(一9、24,十47,十四67,十六6),会有愤怒的反应(三5,八33,十14,十一15-16),会表现失望(六5-6,九19,十一12-14)。祂不单会死(十五45),而且还会为这命运(十四33-44)及其意义(十五34)深感困扰。面对这个看似矛盾的情况,惟有相信的人才能看得出神子耶稣是凭着祂的自由意志甘愿顺服和受苦(十45),同时亦按着祂所应许的,从死人中复活(八31,九31,十34,十四28,十六6)。耶稣在加利利和附近地区公开事奉时,祂的言行促使人不断猜测祂究竟是谁。无论是群众(一27)、宗教领袖(二7)、众门徒(四41)和认识祂的人(六3),都不能推断出祂是弥赛亚。是否要等到清楚解开耶稣的弥赛亚之迷,祂的真正身分才能揭开?耶稣告诫门徒不要告诉别人祂就是弥赛亚(八29-30),似乎印证了这个推论。

虽然不能靠一般人对『弥赛亚』这个称号的理解来识别出耶稣的真正身分,神的国却显然是耶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教训。无论是友是敌,都曾经指出祂是大卫的后裔,和祂曾宣称拥有王的身分。不论马可福音的神迹还有甚么别的含义,它们其中一个意义就是证明耶稣的弥赛亚身分。耶稣藉着圣灵行『异能』(六1-6;参一32-34,三7-12,六53-56,七37),与假基督所行的神迹奇事,实在有天壤之别(十三22)。

『人子』的称号经常在含有诠释意味的叙事部分中出现,证明它对马可的基督论非常重要。这个公开的称号,有别于表达认信的『弥赛亚』称号,并与耶稣主要三方面的事奉有关。首先,祂在地上的事奉,明显带有神的权柄(二10、28)。其次,耶稣甘愿顺服神,作受苦的仆人,祂从死里复活,救赎了我们(八31,九9、12、31,十33、45,十四21、41)。第三,祂应许到了末时,祂将以被高举的王的身分再来,审判全地(八38,十三26,十四62)。即使不同的听众会对耶稣其他的称号有不同的理解,『人子』的称号却界定了耶稣的事奉中的尊荣和谦卑。

救恩

马可所记述的耶稣生平,始于他在加利利的事奉。祂在那里呼唤人『当悔改,信福音』(一15);至于事奉的终结,则是在耶路撒冷,一名百夫长在十字架前承认祂是『神的儿子』(十五39)。当中所发生的事,包括耶稣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行神迹、讲论、用比喻教训人,和对本身行动作出解释。群众对耶稣所作的这一切事如何回应,便是决定他们是否得着救恩的因素。那些在马可福音作出信心回应的人,主要是受感于耶稣所显的大能(二5,五34、36,九23-24,十52;参七29)。耶稣那些令人啧啧称奇的作为,清楚显示出一个新的世代已经来临;众人的反应亦清楚表明神藉着耶稣,能满足人的一切需要。

那些对耶稣的教训和大能作为感到希奇的群众(一22、27,二12,五20、42,六2,七37,九15,十32,十一18,十二17),居住的地点几乎遍及加利利全地,象征了救恩的普世性。另一方面,当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敌人试图除灭祂的时候,同样担心群众会支持祂(十一18-32,十二12)。然而,当他们拒绝接受救恩所带来的必然改变时,却无意中使耶稣藉着在十字架上受死,成就了救恩。

门徒那种既惧怕又希奇的复杂反应,显出他们对于如何协调耶稣自称能满足人的一切需要,以及祂有关受苦和受死乃是得生命之道的言论,感到非常困惑。因此,耶稣在两次平静风浪和平息门徒恐惧的事件中,都直指他们欠缺信心(四40-41,六50-52)。然后,当耶稣坦白说出祂要受苦的时候,门徒因害怕和不理解,便立即阻止耶稣(八32);第二次则保持缄默,不敢追问(九32);最后那次则在害怕中跟随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十32)。那些来到坟墓去找耶稣的妇女,她们所表现的恐惧和惊奇,以及随后不敢向人说出耶稣应许要在加利利见门徒一事(十六5-8;参十四28),均可以提醒门徒:类似妇女那种反应足以妨碍人用信心接受神儿子耶稣基督所赐的救恩。

门徒观

了解门徒在耶稣事奉上的角色,是我们探究马可福音中有关作门徒(discipleship)这课题的入门。福音书既为神所默示的纪录,当中所记载的门徒事迹便不单反映历史事实,更直接回应马可以及我们时代的需要。它亦证明门徒中间对于基督论所存在的矛盾(耶稣既是神子,又是人子),和生命乃来自死亡这种对救恩的诠释,感受到同样的张力。门徒虽愿意跟随耶稣,可是他们对当中的含义却并不明白,因此亦心里害怕。

门徒的意义是随着马可福音的叙事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耶稣在加利利的事奉(一16至八26)、在耶路撒冷的事奉(八27至十三37),以及祂的受苦和复活(十四1至十六8)。在加利利的事奉始于门徒接受耶稣的呼召,舍弃一切跟从祂,受祂的训练(一16-20,二13-14;参十28)。

为了扩展在加利利的事奉工作,耶稣选立了十二人作祂的门徒,他们要跟随祂,受祂差遣去传福音,并奉耶稣的权柄去制伏污鬼(三13-19)。对耶稣而言,凡遵行神旨意的,就是祂家里的人(三35)。但这显然并不保证这些人全都能明白耶稣的教训(四10-12)和祂的作为(四35-41)。

耶稣为了预备将事奉扩展至加利利以外的领域,进入外邦人的范围,祂便像以前一样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不同的是,他们要两个两个出去,住在传福音的对象中间,靠他们的接待生活(六7-12)。他们的行动很成功(六13、30),与其后他们不明白如何满足别人的需要(六35-37:参八4),以及认不出前来帮助他们解困的正是耶稣(六49-52),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三段有关作门徒的明确教导,分别出现在彼得认耶稣是弥赛亚(八29)之后,耶稣前往耶路撒冷和钉十字架的途中。耶稣那种甘愿为顺服神和服侍人而献上生命,以致于死的榜样,正是门徒学习的典范(十45)。他首先反对人想靠自己的能力来控制一切(八34至九1),然后再针对追求名誉(九33-37)和地位(十35-45)的欲望。祂教导门徒要从十字架的道路来学习人生的真义: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先要学习谦卑,也要甘愿作众人的仆人,谦卑服侍、甘愿受苦,甚至为别人牺牲。

末世论

对于马可福音在写到十六章8节时,突然结束所引起的种种疑问,初期教会便用后加的补篇(十六9-20的部分,可能是出于两次的增补:分别是十六9-18和十六19-20),来圆满化解这问题。这表示马可福音并没有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至20节,或路加福音二十四章50至53节那样(参徒一11),记载耶稣在复活之后表明祂会再来的经文。由于并不是明确地属于末世的讨论范围,所以可视之为解释耶稣复活的事,或是有关末世的事。登山变像事件(九2-13)虽然突显了以利亚和摩西的显现,以及耶稣是神爱子的独特身分,重点却始终是人子的受苦和复活。这次事件清楚表明耶稣不是另一位像以利亚或摩西的人物——他们不需要经历死亡。反之,耶稣将要经历施洗约翰——别人以为是复活了的以利亚——的同一命运。不同的是,祂将从死人中复活。相信我们也会跟门徒一样追问:「『从死里复活』是甚么意思?」(九10)。

马可福音十三章的橄榄山讲论,或称『袖珍启示录』,将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耶稣提到在历史完结前所发生的连串事件,在犹太人的启示文学中亦有描述,当中包括假基督的冒名而来(十三6、21-23);战争、地震、饥荒(十三7-8)、逼迫(十三9-13),以及行毁坏可憎者(十三14)的出现;以至圣殿即将被毁(十三2-4)。耶稣亦敦促门徒,要把这时刻视为积极和忠心地向万国传扬福音的机会(十三10),并且无论遭遇任何境况,都要存着忍耐和忠心(十三11-13、35-37)。

耶稣最后警告说,圣殿被毁之后,末时便要正式临到。众先知曾经预言的天象征兆(十三24-25),将宣告人子的再来,祂所招聚的众选民,都可以看见祂的能力和荣耀(十三26-27)。耶稣正是要提醒选民,祂必定再来,虽然惟有父才知道这事会在何时发生(十三32),他们仍要作好准备(十三28-31)。

马可正是采用这种方式向人介绍耶稣是历史的主,祂知道将来发生的事。祂又应许门徒,当他们跟从祂走十字架的道路,把神藉着耶稣基督从古至今所成就的福音传开,祂就必与他们同在。

HerbertL.Swartz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马可福音的神学(Mark,Theologyof) 马可福音是要叫人藉着认识神儿子耶稣基督的话语和工作,明白神的属性和作为。马可福音的神学是以叙事形式写成的历史记载。 结构 施洗约翰作为神应许要差来『为主预备道路』的使者(一2-3),他的工作便是为耶稣的事奉揭开了序幕。耶稣以神儿子的独特身分,成就了旧约预言大卫后裔将要作弥赛亚君王的应许:耶稣作为基督的事奉,就是『福音』(一1、11)。 马可笔下的耶稣,充满了神藉着圣灵所赐的能力(一8-10),四出宣讲神的福音(一14)。耶稣宣告神的国近了,劝人当悔改信福音(一15)。 耶稣首先在加利利开始祂作为弥赛亚的事奉(一16至八26),祂在那里呼召门徒、满有权柄地教训人、治病、赶走污鬼,还自称是人子。然后,焦点便转移到耶路撒冷(八27至十六8),祂在那里受苦、受死,神使祂从死人中复活,作『多人的赎价』(十45)。 旧约的应许 比对于马太福音把耶稣的位格和事奉——从祂降生以至受死——都从应验旧约预言的角度来陈述,马可福音则从一个较阔的层面来解释耶稣与旧约之间的关系。 马可福音一章2至3节把施洗约翰的出
现和他的先知角色,直接与玛拉基书三章1节和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有关末世的应许连上关系。一同样地,马可福音十四章27节记载耶稣预言自己在被捉拿、受审和受死之后,羊就要分散,也是回溯撒迦利亚书十三章7节的末世应许。 耶稣自称是『人子』,是马可福音对旧约的末世应许作出全新解释的一个最明显证据。在马可福音十三章那『袖珍启示录』中,但以理书七章13节提到的那位『人子』,是在发生大灾难(十三19;参但十二1)和创造的秩序破毁殆尽之后才出现的(十三24;参赛十三9-10;珥二10、13)。从圣经的救恩历史来看,福音的时代就是应验的时代。耶稣显明自己是人子,为的是证明法利赛人错误理解弥赛亚的观念,同时又预备祂的门徒明白祂如何为多人付出赎价,和教导他们如何效法祂对神的忠心。马可福音的基本神学是相当清楚的。马可福音一章9至11节有关耶稣是神儿子和圣灵降临的记载(参十二35-37),都暗指诗篇二篇7节、一一〇篇1节和以赛亚书四十二章1节有关神的国要临到的应许。耶稣以拉比的身分,因应这国度的临到而对律法的意义和应用作出全新的诠释(十1-12,十二13-17、28-34),并且根据旧约的权威宣称,凡有耳可听
的人将按照他们如何回应祂的教训,来判别他们是外人,还是属祂的人(四10-12;参赛六9-10)。马可福音七章37节概括地道出耶稣所行众多神迹的意义,符合了以赛亚书三十五章5至6节当神出现时,救赎之民的盼望。纵然那些欢迎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群众,高喊祂是出自大卫家的弥赛亚君王并非不正确(十一9-10;参诗一一八25-26),但耶稣所重新界定但以理书七章13节的人子角色——神的受苦仆人——却是众门徒要体认的最重要部分(八31,九31,十33-34)。耶稣回答大祭司的最后一句话,便是答复他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十四61)。 基督论 马可一开始便叙述耶稣受洗、神的灵降在祂身上,以及被撒但试探的经过,藉此强调耶稣是神的儿子,是拥有神性的人。然而,随着故事继续发展,当耶稣表现出祂是一个与我们有着相类似的情感、愿望和反应的常人时,矛盾便开始浮现。此外,再加上耶稣在不断自称『人子』的同时,却坚持要将祂的弥赛亚身分保密,便成为增添基督论谜团的第三个因素。 至于『神子』身分的含义,可在记述耶稣的教训带有权柄,一方面使群众感到希奇,一方面激起宗教领袖的愤怒和不
信之有关经文中找到解释。这些记述通常与祂治病的能力和赦罪的权柄有关(一21-28,二l-12,五21-43,六1-6)。耶稣在治病的过程中运用祂的权柄,阻止污鬼公开宣称祂是神的儿子。从污鬼听从祂的吩咐,不再作声的反应,便证明祂真是神的儿子(一24-26,三11,五7-13)。 将『神儿子』的称号与弥赛亚的观念连结起来,似乎纯粹是职能方面的表达方式(一1,十四61),但是,若将『爱子』这个修饰形容词与耶稣连用,则显示神证明耶稣与祂之间有着父子的关系(一11,九7;参十三32,十四36)。对于那名百夫长在耶稣快将断气的时候,承认祂真是神的儿子一事(十五39;参十二6),正好突显出在这个看似是失败的时刻,在人的层面亦开始意识到耶稣与父神之间的关系,表明十字架的意义在信的人眼中,正显明是神的能力和智慧。 其后犹太人提出异议,认为耶稣的死正好表明祂的失败,并否定祂先前宣称自己拥有的身分。马可福音的基督论正好反驳这异议。神子耶稣本身亦是一个人,祂出身于拿撒勒(一9、24,十47,十四67,十六6),会有愤怒的反应(三5,八33,十14,十一15-16),会表现失望(六5-6,九19,十
一12-14)。祂不单会死(十五45),而且还会为这命运(十四33-44)及其意义(十五34)深感困扰。面对这个看似矛盾的情况,惟有相信的人才能看得出神子耶稣是凭着祂的自由意志甘愿顺服和受苦(十45),同时亦按着祂所应许的,从死人中复活(八31,九31,十34,十四28,十六6)。耶稣在加利利和附近地区公开事奉时,祂的言行促使人不断猜测祂究竟是谁。无论是群众(一27)、宗教领袖(二7)、众门徒(四41)和认识祂的人(六3),都不能推断出祂是弥赛亚。是否要等到清楚解开耶稣的弥赛亚之迷,祂的真正身分才能揭开?耶稣告诫门徒不要告诉别人祂就是弥赛亚(八29-30),似乎印证了这个推论。 虽然不能靠一般人对『弥赛亚』这个称号的理解来识别出耶稣的真正身分,神的国却显然是耶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教训。无论是友是敌,都曾经指出祂是大卫的后裔,和祂曾宣称拥有王的身分。不论马可福音的神迹还有甚么别的含义,它们其中一个意义就是证明耶稣的弥赛亚身分。耶稣藉着圣灵行『异能』(六1-6;参一32-34,三7-12,六53-56,七37),与假基督所行的神迹奇事,实在有天壤之别(十三22)。 『人子』的称号
经常在含有诠释意味的叙事部分中出现,证明它对马可的基督论非常重要。这个公开的称号,有别于表达认信的『弥赛亚』称号,并与耶稣主要三方面的事奉有关。首先,祂在地上的事奉,明显带有神的权柄(二10、28)。其次,耶稣甘愿顺服神,作受苦的仆人,祂从死里复活,救赎了我们(八31,九9、12、31,十33、45,十四21、41)。第三,祂应许到了末时,祂将以被高举的王的身分再来,审判全地(八38,十三26,十四62)。即使不同的听众会对耶稣其他的称号有不同的理解,『人子』的称号却界定了耶稣的事奉中的尊荣和谦卑。 救恩 马可所记述的耶稣生平,始于他在加利利的事奉。祂在那里呼唤人『当悔改,信福音』(一15);至于事奉的终结,则是在耶路撒冷,一名百夫长在十字架前承认祂是『神的儿子』(十五39)。当中所发生的事,包括耶稣在许多不同的场合行神迹、讲论、用比喻教训人,和对本身行动作出解释。群众对耶稣所作的这一切事如何回应,便是决定他们是否得着救恩的因素。那些在马可福音作出信心回应的人,主要是受感于耶稣所显的大能(二5,五34、36,九23-24,十52;参七29)。耶稣那些令人啧啧称奇的作为,清楚
显示出一个新的世代已经来临;众人的反应亦清楚表明神藉着耶稣,能满足人的一切需要。 那些对耶稣的教训和大能作为感到希奇的群众(一22、27,二12,五20、42,六2,七37,九15,十32,十一18,十二17),居住的地点几乎遍及加利利全地,象征了救恩的普世性。另一方面,当耶稣在耶路撒冷的敌人试图除灭祂的时候,同样担心群众会支持祂(十一18-32,十二12)。然而,当他们拒绝接受救恩所带来的必然改变时,却无意中使耶稣藉着在十字架上受死,成就了救恩。 门徒那种既惧怕又希奇的复杂反应,显出他们对于如何协调耶稣自称能满足人的一切需要,以及祂有关受苦和受死乃是得生命之道的言论,感到非常困惑。因此,耶稣在两次平静风浪和平息门徒恐惧的事件中,都直指他们欠缺信心(四40-41,六50-52)。然后,当耶稣坦白说出祂要受苦的时候,门徒因害怕和不理解,便立即阻止耶稣(八32);第二次则保持缄默,不敢追问(九32);最后那次则在害怕中跟随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十32)。那些来到坟墓去找耶稣的妇女,她们所表现的恐惧和惊奇,以及随后不敢向人说出耶稣应许要在加利利见门徒一事(十六5-8;参十四28),均
可以提醒门徒:类似妇女那种反应足以妨碍人用信心接受神儿子耶稣基督所赐的救恩。 门徒观 了解门徒在耶稣事奉上的角色,是我们探究马可福音中有关作门徒(discipleship)这课题的入门。福音书既为神所默示的纪录,当中所记载的门徒事迹便不单反映历史事实,更直接回应马可以及我们时代的需要。它亦证明门徒中间对于基督论所存在的矛盾(耶稣既是神子,又是人子),和生命乃来自死亡这种对救恩的诠释,感受到同样的张力。门徒虽愿意跟随耶稣,可是他们对当中的含义却并不明白,因此亦心里害怕。 门徒的意义是随着马可福音的叙事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耶稣在加利利的事奉(一16至八26)、在耶路撒冷的事奉(八27至十三37),以及祂的受苦和复活(十四1至十六8)。在加利利的事奉始于门徒接受耶稣的呼召,舍弃一切跟从祂,受祂的训练(一16-20,二13-14;参十28)。 为了扩展在加利利的事奉工作,耶稣选立了十二人作祂的门徒,他们要跟随祂,受祂差遣去传福音,并奉耶稣的权柄去制伏污鬼(三13-19)。对耶稣而言,凡遵行神旨意的,就是祂家里的人(三35)。但这显然并不保证这些人全都能明白耶稣的教训
(四10-12)和祂的作为(四35-41)。 耶稣为了预备将事奉扩展至加利利以外的领域,进入外邦人的范围,祂便像以前一样差遣十二门徒出去。不同的是,他们要两个两个出去,住在传福音的对象中间,靠他们的接待生活(六7-12)。他们的行动很成功(六13、30),与其后他们不明白如何满足别人的需要(六35-37:参八4),以及认不出前来帮助他们解困的正是耶稣(六49-52),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三段有关作门徒的明确教导,分别出现在彼得认耶稣是弥赛亚(八29)之后,耶稣前往耶路撒冷和钉十字架的途中。耶稣那种甘愿为顺服神和服侍人而献上生命,以致于死的榜样,正是门徒学习的典范(十45)。他首先反对人想靠自己的能力来控制一切(八34至九1),然后再针对追求名誉(九33-37)和地位(十35-45)的欲望。祂教导门徒要从十字架的道路来学习人生的真义:想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先要学习谦卑,也要甘愿作众人的仆人,谦卑服侍、甘愿受苦,甚至为别人牺牲。 末世论 对于马可福音在写到十六章8节时,突然结束所引起的种种疑问,初期教会便用后加的补篇(十六9-20的部分,可能是出于两次的增补:分
别是十六9-18和十六19-20),来圆满化解这问题。这表示马可福音并没有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至20节,或路加福音二十四章50至53节那样(参徒一11),记载耶稣在复活之后表明祂会再来的经文。由于并不是明确地属于末世的讨论范围,所以可视之为解释耶稣复活的事,或是有关末世的事。登山变像事件(九2-13)虽然突显了以利亚和摩西的显现,以及耶稣是神爱子的独特身分,重点却始终是人子的受苦和复活。这次事件清楚表明耶稣不是另一位像以利亚或摩西的人物——他们不需要经历死亡。反之,耶稣将要经历施洗约翰——别人以为是复活了的以利亚——的同一命运。不同的是,祂将从死人中复活。相信我们也会跟门徒一样追问:「『从死里复活』是甚么意思?」(九10)。 马可福音十三章的橄榄山讲论,或称『袖珍启示录』,将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耶稣提到在历史完结前所发生的连串事件,在犹太人的启示文学中亦有描述,当中包括假基督的冒名而来(十三6、21-23);战争、地震、饥荒(十三7-8)、逼迫(十三9-13),以及行毁坏可憎者(十三14)的出现;以至圣殿即将被毁(十三2-4)。耶稣亦敦促门徒,要把这时刻视为积极和忠心地向万国传扬
福音的机会(十三10),并且无论遭遇任何境况,都要存着忍耐和忠心(十三11-13、35-37)。 耶稣最后警告说,圣殿被毁之后,末时便要正式临到。众先知曾经预言的天象征兆(十三24-25),将宣告人子的再来,祂所招聚的众选民,都可以看见祂的能力和荣耀(十三26-27)。耶稣正是要提醒选民,祂必定再来,虽然惟有父才知道这事会在何时发生(十三32),他们仍要作好准备(十三28-31)。 马可正是采用这种方式向人介绍耶稣是历史的主,祂知道将来发生的事。祂又应许门徒,当他们跟从祂走十字架的道路,把神藉着耶稣基督从古至今所成就的福音传开,祂就必与他们同在。 HerbertL.Swa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