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约翰的神学

圣经神学词典 by 佚名

约翰的神学(John,Theologyof)

『约翰的神学』乃是将传统认为是出于约翰手笔的新约书卷并合起来,找出当中一致的神学主题,把它们组织起来而得出的一套神学思想。尽管某些学者认为不可能达致一套全面而有系统的神学,但是,我们仍可概述约翰着作中那些构成写作基础的一致性要旨。约翰的着作包括第四福音(theFourthGospel,译注:即约翰福音)、三封书信和启示录。它们虽然有共同的背景,但启示录无论在体裁和写作目的方面,都相当与别不同,应该另作讨论。于是,这便留下第四福音和三封书信,但由于其中两封书信非常简短,在神学方面的重要性亦有限,所以,『约翰的神学』便主要以第四福音和约翰壹书为基础。

第四福音的架构

第四福音的内容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其中序言(约一1-18)和后记(约二十一1-25)为全书的格局定位——这两段很可能是由福音书作者或一位跟随他的门徒后来加上的。序言的要旨在于指出那在创世以前便存在的道,成了肉身,降世为人。它以诗体形式为书中紧接的内容设定了背景:神差祂的儿子来到黑暗的世界;人普遍不接待祂;一群被选出来的门徒发现了生命的真谛;以及黑暗的势力虽尝试攻击神的儿子,至终却完全失败。第一部分通常被称为『神迹之书』(theBookofSigns,约一19至十二50),因为当中描述了耶稣的出现,如何取代了犹太教原来的建制(圣殿、圣井、教法师)和节期(逾越节、住棚节)。祂展示了非比寻常的弥赛亚恩赐,并在讲论部分揭示了犹太背景中那些传统隐喻的真正含义(酒、智慧、水、医治、粮、光、生命)。最后一件神迹是使拉撒路复活——这事完全揭露了耶稣的身分,但同时亦注定了祂的命运。虽然耶路撒冷的犹太领袖对耶稣充满了敌意,但在加利利仍然有人愿意相信祂(约二11,四45,七1等),而在这部分的结尾,连一些来自加利利的希腊人也渴望跟从祂(约十二20-26)。

第二部分称为『荣耀之书』(theBookofGlory,约十三1至二十31),因为如今耶稣把祂的门徒带到一旁,在守最后一次的逾越节晚餐前,替他们洗脚(约十三1-20),费尽唇舌地向他们解明祂的身分和即将发生的事情(约十三31至十七26)。然而,全卷福音书都含蓄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基督即将被钉十字架这件事,根本不是一个悲剧,相反地,祂乃是藉此将荣耀显明给众人看(约一13-15,十三31,十七1-5)。十字架是神赐给人的另一个标记,为的是表明耶稣是奉父神差遣而来的,如今要回到父那里去。就约翰所知,耶稣是甘心乐意地接受这十字架(约十11、17-18)。基督已经完成祂一手展开的工作,如今将要离开。但祂在临走前,仍将恩赐分给门徒(约二十19-29),再次祝福他们。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本福音书原先在二十章30至31节结束,后加的第二十一章,则毫无疑问是源自约翰福音所采用的同一资料来源。但即使来自第二手资料,这段在读起来的时候却仍具备了真实的历史感,以及近似约翰的表达方式。那里记载了耶稣在复活之后的显现,并且在祂升天离开门徒之前,将使命托付他们。

神学

基督论第四福音和约翰壹书均在其序言部分确立了道成肉身的基督论(incarnationalChristology),并它在救恩里的重要性。以第一世纪犹太人的弥赛亚观作为背景,当读者读完约翰福音,便会对耶稣基督有深刻的认识。在每个场合中,都突显耶稣是直接从神而来,使我们得益处。

耶稣是神的启示耶稣能够显明神,因为惟独祂是源于神(约一18)、受神的差派(约十七3)、分享神的荣耀(约十七5、24)。因此,世上只有祂才能显出神的荣光(约一14)。此荣耀的启示(revelationofglory)是开启这卷福音书的钥匙。在『神迹之书』(约一至十二章)里,耶稣行神迹的目的,在于显出神的荣耀(约二11),和让相信的人得以看见此荣耀(约十一40)。至于在『荣耀之书』里,神的荣耀乃在十字架上彰显了。但耶稣自己得荣耀的时刻仍未到(约七18,八50、54)。同样地,约翰的基督论亦与真理的启示(revelationoftruth)有关。除了神的荣耀,耶稣还从父那里领受了『恩典和真理』(约一14、17)。耶稣在这个充满虚假和错谬的世界中,开启了一条真理和赐予生命的道路。祂正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祂会与那些制造谎话的人当面对质(约八31-32)。故此,对耶稣有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约翰为了清晰地描绘基督,特别采用了不同的称号来介绍祂。即使在记载初次选召门徒的时候(约一35-51),基督称号已经像目录般列明出来,让其后的故事逐一解说。

耶稣的身分约翰的第一个基督论称号在序言中出现,那里形容耶稣为神的『道』(theWord[logos],约一1)。在其他福音书中这是无迹可寻的。究竟它是一个犹太抑或希腊观念,今天仍然是争论不休,但有证据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意味深长的关系。当时犹太教已经将神的道(或智慧)人格化,独立于神而存在。希腊思想(尤其是斯多亚哲学[Stoicism])则把『道』视为宇宙秩序的一个永恒法则。斐罗(Philo)甚至曾将旧约神的道寓意化,把他的犹太人信仰与异教观念结合起来。然而,约翰的演绎却令两者震惊不已。那在永恒之中与神永远常存的道,正是神在创造这世界时的媒介。但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一个『道』破天荒地成了肉身,成了人,直接向人说话(约一14)。在约翰的基督论中,一直从不妥协地暗示道成肉身的观念是指到至高的神性与真实的人性互相结合。这道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一1,五6)。

我们应该以当时犹太人的思想中理解『耶稣是弥赛亚』的意思。『基督』(『弥赛亚』的希腊文,约一41)的称号几乎总是作表达身分用,而非作为人名(在所出现的18次中,只有一17和十七3是例外)。对于犹太人的领袖而言,耶稣是否弥赛亚君王(约一49,六15,十二13、15),实在事关重大(约七26-27,十24)。祂是应验旧约预言会来的那一位(约一45);惟有相信祂是弥赛亚,才能真正成为祂的门徒(约四29,九22,十一27,二十31)。

在符类福音中,耶稣最喜欢自称为人子。可是,这个称号所包含的神学含义(受苦和受辱、身分隐藏、末世审判),在约翰福音却似乎付诸阙如。我们在九章35节和十二章34节看见众人对耶稣所言感到大惑不解,纷纷猜测个中含义。约翰对『人子』一词的用法(共13次),是强调耶稣『被举起来』、祂的得荣耀和回到父神那里(约三14-15,八28,十二23、34,十三31)。它亦象征了父将最终的权柄交予耶稣(约五27,九38)。约翰刻意避开末世论的联想,但不表示他与符类福音的传统看法相悖。

神的儿子这称号毫无疑问是约翰神学的真正核心。它符合了约翰在基督论方面的基本宣言:那位曾与父神在创世之前共存的耶稣,已经奉神的差遣来到我们中间。与符类福音有别的是,约翰福音的耶稣经常称神为祂的父(106次),以及表示自己是祂的儿子(超过25次)。这是耶稣独有的关系,是不能与其他人分享的。作神儿子的耶稣享受神对祂的爱(约五20,十17),祂亦愿意将这爱与祂的门徒分享(约十五9)。既是神的儿子,祂就能够作神的工(约五17-19),因为祂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来自父神的(约十32,十四10)。同样地,祂的话就是神的话:祂听从父神的说话(约八26),又将祂所听见的讲出来(约八28)。因此,耶稣的话不是出于自己,乃属于差祂来的父(约十四24)。

儿子的名分赋予耶稣终极的权柄。祂不是一位代表神的先知,祂本身已具有神的权柄。既是神的儿子,祂对于神的事情具无上的知识,知道人所不知道的(约六47,十15,十七25),因此在人中间便享有与神同等的荣耀(约五23)。耶稣甚至可以说祂与神原为一(约十30)——不是在目的方面是一,而是在本体方面是一(约十38,十四20)。然而,这种合而为一却没有否定耶稣要完全倚靠父神(约四34,五19、30,十七2)。

最后,约翰提出这个合而为一的见解,还要另外一番深思。第四福音采用了专门用在神身上的措辞来形容耶稣。例如在约翰福音第五章有关安息日争论的经文中,耶稣在祂的反驳中假定了自己拥有神的特权(『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可是,第四福音的经文更推前一步,指出祂不单是子,更是神。这点除了在开头(约一1)出现之外,还在本书的结尾——多马称耶稣是『我的主!我的神!』(约二十28)——中出现。

耶稣的自我启示随着耶稣走遍以色列,祂的身分亦随着福音书所记载的故事发展而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藉着祂所行的神迹(要留意的是,约翰并没有像符类福音一样,采用『神迹』[miracle]一词,他所用的是『记号』[signs];译注:和合本一律译为『神迹』)。当中的七个神迹不单展示了耶稣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更显明了祂是神儿子和救世主的身分。在祂行了这七个神迹之后,总有长篇的讲论,为的是说明它们的意义和引导围观者信祂。在这些讲论之中,有七个独立的『我是』宣言(约六35,八12,十7-11,十一25,十四6,十五1),它们的作用就像用言语表达的记号,目的是更全面地形容耶稣,或是以一个隐藏的方式来暗指祂的神性(约十30-39)。

其次,书中的耶稣彷佛正接受审讯,作者以见证来证明祂的身分和证实祂所宣称的真理。施洗约翰、撒玛利亚的妇人、众门徒、十字架前的见证人,甚至是作者本人,都纷纷作出了见证。在第五章耶稣所行的神迹中,父神和神的话在祂的辩护中都同样为祂作见证。这种为耶稣累积『证据』的做法,使许多解经家认为约翰福音是以一个审讯的形式作为主题。耶稣要接受犹太教的审讯。那些读这福音书的人——就像在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必须对耶稣宣称的真理作出判决。

第三,我们在『神迹之书』看见耶稣在重要的犹太人建制和节期中亮相,并且采用它们来象征祂本身的位格或使命。对于礼仪用的水(约二9-11)、圣殿(约二20-22)、拉比的教导(约三1-15)和雅各井(约四13-15)的宗教价值,都一一被基督所取代。耶稣亦同样地在安息日(约五章)、逾越节(约六章)、住棚节(约七至八章)和修殿节(约十章)中出现,亲身取代了这些节期所给予的祝福。

基督的恩赐那些真正认识耶稣和真心相信祂的人,都会得着神的恩赐。毫无疑问,约翰的意思是我们看见基督徒的生命都是由这些恩赐构成的。惟独那些属于耶稣羊圈的人,才拥有这些恩赐(约十1-10),对于那些活在黑暗世界中的人,基督的恩赐仍是神秘莫测的。约翰福音中那些带有嘲弄意味的反问,目的在于表明非信徒的彻底误解:他们未能够充分认识耶稣和他的使命,或是祂能给予人的东西(约三4,四11,六52,七15、35,八22,九39,十一50)。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若是早知道『神的恩赐』(约四10),她便会晓得耶稣拥有涌流不息的活水。

永生在约翰的观念中,最首要的恩赐显然是永生。世界就是死(约五24),但耶稣却将生命赐给信祂的人,使他们出死入生(约一4,三15-16、36,四14,五24,六35、47,八12,十10)。耶稣强调『永生』次数之多(出自祂口的超过20次),是符类福音望尘莫及的;它亦几乎取代了它们所用的『神的国』词汇。耶稣甚至称自己是『生命』(约十一25,十四6)。有些时候,祂会以比喻来说明这恩赐,例如『活水』(约四14),或『生命的粮』(约六33):它们的本意都是说明人要以信心接受耶稣和领受祂的恩赐。吃喝基督(约六33——可能是暗指圣餐),就是得着生命。耶稣与尼哥底母谈道时,所用的比喻就是重生——因着与神深深结连而得着生命(约三15-17)。

光我们在光的比喻中亦找到近似的看法。八章12节将光和生命相提并论:『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世界已死(所以需要生命);同样地,世界是一片黑暗,需要有光来照明(约一5,十一1O,十二35-36、46;约壹二8、11)。耶稣甚至称自己就是『光』(约一9,三19-21,十二46;约壹一7)。

救恩耶稣也藉着赐生命来赐人救恩。基督呈献一个机会——人可以选择接受祂而出死入生,亦可以不信祂而继续活在罪中,直至审判临到(约十二46-48)。生命不单是一种知识或智慧,也是耶稣牺牲受死的结果。耶稣降世的目的,是为了给人清除罪孽(约壹三5;参约壹二2,四10)。施洗约翰便是以类似的说话来介绍耶稣:『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即使十二章24节这个简短的比喻,也清楚表明这点:『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因此,耶稣在六章51节指出:『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耶稣自己亦明白到祂的使命是要为人牺牲,甚至付上生命的代价。

耶稣一次又一次地提到祂要『被举起』——这正是祂被钉十字架和离开人世的象征,亦是祂一直等待要来的『时候』(约二4,十二23、27,十三1,十七1)。在第十章的牧羊人的讲论中,祂用了非常生动的方式去形容祂这种自愿的牺牲,并这牺牲如何救回羊群的性命。

圣灵约翰福音有别于符类福音的是耶稣经常谈及圣灵的恩赐。圣灵在耶稣受洗的时候降下,和祂永远同在(约一32-33),与他的生命不能分割(约三34,六27)。甚至耶稣的说话都是灵和生命(约六63)。经文形容耶稣就像一个容器,圣灵在祂里面涌流不息(约七37;四10的活水可能是另一个有关的比喻)。但与此同时,经文亦一再告诉我们,要等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得荣耀之后(约七39),圣灵才会完全赐下(约七39)。在耶稣死去的那一刻,经文暗示圣灵随着祂将自己的生命倾倒而流出(约十九30、34)。当祂复活之后,祂将圣灵赐给门徒(约二十22)。在约翰的理念架构中,圣灵就是耶稣的灵;圣灵永远与门徒同在,就等于耶稣继续与他们同在一样(约七四15-31;约壹四13)。

耶稣在楼房的临别讲论中,非常详细地论及那将要赐给门徒的圣灵。祂有时被称为『真理的灵』(约十四17,十五26,十六13),无疑是因为耶稣本身就是真理。耶稣亦为圣灵起了一个新的名称,就是『保惠师』(约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这名称突显圣灵是一位与门徒一起、替门徒申诉的辩护者,帮助他们有力量面对世界(约十五18-27,十六8-10)。保惠师将提醒门徒记起耶稣对他们所说过的一切话(约十四26),以及引导他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十六12-13)。约翰的门徒都清楚知道圣灵确实与他们同在(约壹二20-21),这点亦成为约翰神学中门徒的标记(约壹三24,四13)。

新的群体那些愿意相信和跟从基督的人,都会得着上述的恩赐。而且,他们已脱离这个世界和其中的黑暗,组成了一个新群体,并且成为那些追求相交的人的庇荫所。这是耶稣的羊群;祂是他们的牧人(约十章)。耶稣是葡萄树;他们就是祂的枝子(约十五章)。这是一个爱、顺服、忠信和敬拜的群体。而且,一如所料,它将要面对从世界而来的攻击。

爱的命令按照约翰的理解,门徒的彼此相爱,本质上与父和子之间的爱相同(约三35,十四31)。经文一再重申这条命令(约十三34-35,十五12、17)。约翰壹书在这方面亦不遑多让(『爱』字出现达30次之多),同时暗示爱是作门徒的一个最重要特征。约翰壹书四章12节似乎是约翰有关爱的典型命令:『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

遵命和作门徒在约翰的伦理观中,人若不是以具体的方式来表达爱,那种所谓『爱』根本就毫无意义。约翰认为爱就是顺服。耶稣亦说过,我们若爱祂,就必遵守祂的命令(约十四25、21-24)。事实上,祂的命令赋予我们展示爱的机会(约十五17)。因此,在耶稣与彼得的对话中(约二十一15-19),耶稣是藉着要求彼得喂养和爱护他的信徒,来作为考验彼得是否真正爱祂的根据。遵命便成了作门徒的凭证:『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约壹二3)

约翰期望信徒的属灵生命和道德行为完全归神为圣(约十36),以及立志与世界分别(约壹二15-17)。信徒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仍住在世界当中(约十七15-19),因此仍需面对各种试探和罪恶。他们绝不可忽视认罪,因这是重新向神立志委身的必须途径(约壹一8-10)。

信心和坚持在约翰的着作中,『信心』这个名词仅用过一次(约壹五4),但『相信』这个动词却多不胜数(107次)。信心是一种关系,而非理性上的同意。它是对基督这个人作出全人的委身。信徒可以透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不断信靠的紧密联合。约翰强调信徒必须常住在基督里面,就正如枝子常在葡萄树上一样(约十五1-11)。这意味作门徒就要与神有亲密的联合和相交。约翰壹书详述信徒如何得以住在祂里面(约壹二24、28,三6)。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是孤独的;耶稣亦住在我们里面(约十五4)。因此,两者是互相联合和共融的。『住在里面』这种表达方式,也适用于形容耶稣和父神之间的关系。父亦住在我们里面,而我们也在祂里面(约壹二24,三24),当然还有圣灵,祂也在我们里面(约十四17)。事实上,约翰这种『住在里面』的表达方式,已包含三位一体思想的雏型。

敬拜约翰的着作较少关注教会的敬拜,不过,其中某些经文却往往被视为指向信徒敬拜的通道。四章23至24节的教导预言到了某个特定的时候,真正的敬拜将不再局限于撒玛利亚或耶路撒冷,人将会以心灵和真理敬拜神。对于约翰壹书的受众,这个时刻已经临到,因此,这种敬拜生活亦很可能是他们实践的目标。

对于约翰是否热衷于圣礼一事,学者也多有争论。某些学者认为圣礼的措辞在他的着作中屡见不鲜;另一些则认为只属一般。我们特别在第三章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以及第六章的逾越节讲论中,分别找到有关洗礼和圣餐的暗示。两者都有礼仪的隐喻(藉着水重生/分享基督的肉和血),但随即出现有关圣灵的讲论。在尼哥底母有关重生的讲论中,焦点全放在圣灵上;水并非重点。六章63节同样指出,赐人生命的乃是灵,会朽坏的肉体是无益的。

综观而言,约翰对心灵敬拜的看法并非源于一种僵化了的圣礼主义(Sacramentalism);相反地,约翰审慎地批评礼仪在敬拜中的角色。假若在敬拜中没有圣灵的临在,它比撒玛利亚人的敬拜好不了多少。

在世上所面对的冲突约翰的着作贯彻始终地反映出二元论的世界观。他一再提醒信徒,他们不再属于这个世界(约十五19),因为世人已公然敌对耶稣和祂的门徒。耶稣的经历成了门徒的典范:『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约十五18)

当我们读约翰书信时,会发现当中的信徒群体明显持守着这种人生观。世人普遍恨他们(约壹三13),因为世界是伏在那恶者的权势之下(约壹五19)。世界藉着宗教上的败坏和假教师的道理,带来错谬的神学(约壹四3-5;约贰一7),也亦藉着各种试探带来道德上的冲击(约壹二15-17)。但殷勤遵守神的道和忠心的基督徒,将可胜过世界(约壹五4)。

末世论末世论是关系到末后的事,在福音书通常是指基督再来前后所发生的事件。然而,有关约翰的末世论却引来激烈的争论,因为在符类福音中那些广为人知的未来征兆,在约翰的着作中都付诸阙如。当中几乎没有经文形容主再来是历史最终的高潮,随之而来便是最后的审判。约翰的末世论因此被形容为已实现的末世论(RealizedEschatology)。有人严厉批评约翰对未来重新诠释;所有在末世才发生的事情,都成了已有的东西,尤其是圣灵的降临,这件事已被属灵化,象征基督的再来。当耶稣说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的时候(约四23,五25,十六32),祂所暗示的那种应验,是新约其他地方所找不到的。然而,约翰的着作仍然表达了一种未来的向度。不单耶稣预言信徒将来要遭受苦难和逼迫(约十五18-25),约翰更在约翰壹书二章18至19节预言敌基督的来到。此外,约翰还预言在末日的复活(约六39、44、54,十一24),以及最后的审判(约五25-29,十二48)。耶稣应许我们,祂先我们去,是为给我们预备与祂同在的住处(约十四3)。到了约翰福音的结尾,复活的基督在结束谈话的时候,打发了彼得对于主所爱的那门徒一直不死、要等到主再来的查问(约二十一22)。

尽管我们在约翰的着作中可以找到未来派的末世论(FuturistEschatology),但约翰的神学始终是坚定地强调目前。约翰所强调的,是如今耶稣在圣灵中,给基督徒群体赐下祂的同在和恩赐。教会在热切盼望将来临到的同时,不需要因为耶稣的离去而不知所措。耶稣曾经应许说:『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十四18)今天将生命赐给教会的圣灵,正是基督的灵,这灵将一直与教会同在,直至基督的再来。

GaryM.Burge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约翰的神学(John,Theologyof) 『约翰的神学』乃是将传统认为是出于约翰手笔的新约书卷并合起来,找出当中一致的神学主题,把它们组织起来而得出的一套神学思想。尽管某些学者认为不可能达致一套全面而有系统的神学,但是,我们仍可概述约翰着作中那些构成写作基础的一致性要旨。约翰的着作包括第四福音(theFourthGospel,译注:即约翰福音)、三封书信和启示录。它们虽然有共同的背景,但启示录无论在体裁和写作目的方面,都相当与别不同,应该另作讨论。于是,这便留下第四福音和三封书信,但由于其中两封书信非常简短,在神学方面的重要性亦有限,所以,『约翰的神学』便主要以第四福音和约翰壹书为基础。 第四福音的架构 第四福音的内容主要分成两大部分,其中序言(约一1-18)和后记(约二十一1-25)为全书的格局定位——这两段很可能是由福音书作者或一位跟随他的门徒后来加上的。序言的要旨在于指出那在创世以前便存在的道,成了肉身,降世为人。它以诗体形式为书中紧接的内容设定了背景:神差祂的儿子来到黑暗的世界;人普遍不接待祂;一群被选出来的门徒发现了生命的真谛;以及黑暗的势力虽尝试攻击神
的儿子,至终却完全失败。第一部分通常被称为『神迹之书』(theBookofSigns,约一19至十二50),因为当中描述了耶稣的出现,如何取代了犹太教原来的建制(圣殿、圣井、教法师)和节期(逾越节、住棚节)。祂展示了非比寻常的弥赛亚恩赐,并在讲论部分揭示了犹太背景中那些传统隐喻的真正含义(酒、智慧、水、医治、粮、光、生命)。最后一件神迹是使拉撒路复活——这事完全揭露了耶稣的身分,但同时亦注定了祂的命运。虽然耶路撒冷的犹太领袖对耶稣充满了敌意,但在加利利仍然有人愿意相信祂(约二11,四45,七1等),而在这部分的结尾,连一些来自加利利的希腊人也渴望跟从祂(约十二20-26)。 第二部分称为『荣耀之书』(theBookofGlory,约十三1至二十31),因为如今耶稣把祂的门徒带到一旁,在守最后一次的逾越节晚餐前,替他们洗脚(约十三1-20),费尽唇舌地向他们解明祂的身分和即将发生的事情(约十三31至十七26)。然而,全卷福音书都含蓄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基督即将被钉十字架这件事,根本不是一个悲剧,相反地,祂乃是藉此将荣耀显明给众人看(约一13-15,十三31,十七1-5)。十字架是神赐
给人的另一个标记,为的是表明耶稣是奉父神差遣而来的,如今要回到父那里去。就约翰所知,耶稣是甘心乐意地接受这十字架(约十11、17-18)。基督已经完成祂一手展开的工作,如今将要离开。但祂在临走前,仍将恩赐分给门徒(约二十19-29),再次祝福他们。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本福音书原先在二十章30至31节结束,后加的第二十一章,则毫无疑问是源自约翰福音所采用的同一资料来源。但即使来自第二手资料,这段在读起来的时候却仍具备了真实的历史感,以及近似约翰的表达方式。那里记载了耶稣在复活之后的显现,并且在祂升天离开门徒之前,将使命托付他们。 神学 基督论第四福音和约翰壹书均在其序言部分确立了道成肉身的基督论(incarnationalChristology),并它在救恩里的重要性。以第一世纪犹太人的弥赛亚观作为背景,当读者读完约翰福音,便会对耶稣基督有深刻的认识。在每个场合中,都突显耶稣是直接从神而来,使我们得益处。 耶稣是神的启示耶稣能够显明神,因为惟独祂是源于神(约一18)、受神的差派(约十七3)、分享神的荣耀(约十七5、24)。因此,世上只有祂才能显出神的荣光(约一14)
。此荣耀的启示(revelationofglory)是开启这卷福音书的钥匙。在『神迹之书』(约一至十二章)里,耶稣行神迹的目的,在于显出神的荣耀(约二11),和让相信的人得以看见此荣耀(约十一40)。至于在『荣耀之书』里,神的荣耀乃在十字架上彰显了。但耶稣自己得荣耀的时刻仍未到(约七18,八50、54)。同样地,约翰的基督论亦与真理的启示(revelationoftruth)有关。除了神的荣耀,耶稣还从父那里领受了『恩典和真理』(约一14、17)。耶稣在这个充满虚假和错谬的世界中,开启了一条真理和赐予生命的道路。祂正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祂会与那些制造谎话的人当面对质(约八31-32)。故此,对耶稣有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约翰为了清晰地描绘基督,特别采用了不同的称号来介绍祂。即使在记载初次选召门徒的时候(约一35-51),基督称号已经像目录般列明出来,让其后的故事逐一解说。 耶稣的身分约翰的第一个基督论称号在序言中出现,那里形容耶稣为神的『道』(theWord[logos],约一1)。在其他福音书中这是无迹可寻的。究竟它是一个犹太抑或希腊观念,今天仍然是争论不休,但有证据显示两者之间
存在着意味深长的关系。当时犹太教已经将神的道(或智慧)人格化,独立于神而存在。希腊思想(尤其是斯多亚哲学[Stoicism])则把『道』视为宇宙秩序的一个永恒法则。斐罗(Philo)甚至曾将旧约神的道寓意化,把他的犹太人信仰与异教观念结合起来。然而,约翰的演绎却令两者震惊不已。那在永恒之中与神永远常存的道,正是神在创造这世界时的媒介。但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一个『道』破天荒地成了肉身,成了人,直接向人说话(约一14)。在约翰的基督论中,一直从不妥协地暗示道成肉身的观念是指到至高的神性与真实的人性互相结合。这道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一1,五6)。 我们应该以当时犹太人的思想中理解『耶稣是弥赛亚』的意思。『基督』(『弥赛亚』的希腊文,约一41)的称号几乎总是作表达身分用,而非作为人名(在所出现的18次中,只有一17和十七3是例外)。对于犹太人的领袖而言,耶稣是否弥赛亚君王(约一49,六15,十二13、15),实在事关重大(约七26-27,十24)。祂是应验旧约预言会来的那一位(约一45);惟有相信祂是弥赛亚,才能真正成为祂的门徒(约四29,九22,十一27,
二十31)。 在符类福音中,耶稣最喜欢自称为人子。可是,这个称号所包含的神学含义(受苦和受辱、身分隐藏、末世审判),在约翰福音却似乎付诸阙如。我们在九章35节和十二章34节看见众人对耶稣所言感到大惑不解,纷纷猜测个中含义。约翰对『人子』一词的用法(共13次),是强调耶稣『被举起来』、祂的得荣耀和回到父神那里(约三14-15,八28,十二23、34,十三31)。它亦象征了父将最终的权柄交予耶稣(约五27,九38)。约翰刻意避开末世论的联想,但不表示他与符类福音的传统看法相悖。 神的儿子这称号毫无疑问是约翰神学的真正核心。它符合了约翰在基督论方面的基本宣言:那位曾与父神在创世之前共存的耶稣,已经奉神的差遣来到我们中间。与符类福音有别的是,约翰福音的耶稣经常称神为祂的父(106次),以及表示自己是祂的儿子(超过25次)。这是耶稣独有的关系,是不能与其他人分享的。作神儿子的耶稣享受神对祂的爱(约五20,十17),祂亦愿意将这爱与祂的门徒分享(约十五9)。既是神的儿子,祂就能够作神的工(约五17-19),因为祂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来自父神的(约十32,十四10)。同样地,祂的话就是神的话
:祂听从父神的说话(约八26),又将祂所听见的讲出来(约八28)。因此,耶稣的话不是出于自己,乃属于差祂来的父(约十四24)。 儿子的名分赋予耶稣终极的权柄。祂不是一位代表神的先知,祂本身已具有神的权柄。既是神的儿子,祂对于神的事情具无上的知识,知道人所不知道的(约六47,十15,十七25),因此在人中间便享有与神同等的荣耀(约五23)。耶稣甚至可以说祂与神原为一(约十30)——不是在目的方面是一,而是在本体方面是一(约十38,十四20)。然而,这种合而为一却没有否定耶稣要完全倚靠父神(约四34,五19、30,十七2)。 最后,约翰提出这个合而为一的见解,还要另外一番深思。第四福音采用了专门用在神身上的措辞来形容耶稣。例如在约翰福音第五章有关安息日争论的经文中,耶稣在祂的反驳中假定了自己拥有神的特权(『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可是,第四福音的经文更推前一步,指出祂不单是子,更是神。这点除了在开头(约一1)出现之外,还在本书的结尾——多马称耶稣是『我的主!我的神!』(约二十28)——中出现。 耶稣的自我启示随着耶稣走遍以色列,祂的身分亦随着福音书所记载的故事发展
而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藉着祂所行的神迹(要留意的是,约翰并没有像符类福音一样,采用『神迹』[miracle]一词,他所用的是『记号』[signs];译注:和合本一律译为『神迹』)。当中的七个神迹不单展示了耶稣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更显明了祂是神儿子和救世主的身分。在祂行了这七个神迹之后,总有长篇的讲论,为的是说明它们的意义和引导围观者信祂。在这些讲论之中,有七个独立的『我是』宣言(约六35,八12,十7-11,十一25,十四6,十五1),它们的作用就像用言语表达的记号,目的是更全面地形容耶稣,或是以一个隐藏的方式来暗指祂的神性(约十30-39)。 其次,书中的耶稣彷佛正接受审讯,作者以见证来证明祂的身分和证实祂所宣称的真理。施洗约翰、撒玛利亚的妇人、众门徒、十字架前的见证人,甚至是作者本人,都纷纷作出了见证。在第五章耶稣所行的神迹中,父神和神的话在祂的辩护中都同样为祂作见证。这种为耶稣累积『证据』的做法,使许多解经家认为约翰福音是以一个审讯的形式作为主题。耶稣要接受犹太教的审讯。那些读这福音书的人——就像在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都必须对耶稣宣称的真理作出判决。 第三,我们在『
神迹之书』看见耶稣在重要的犹太人建制和节期中亮相,并且采用它们来象征祂本身的位格或使命。对于礼仪用的水(约二9-11)、圣殿(约二20-22)、拉比的教导(约三1-15)和雅各井(约四13-15)的宗教价值,都一一被基督所取代。耶稣亦同样地在安息日(约五章)、逾越节(约六章)、住棚节(约七至八章)和修殿节(约十章)中出现,亲身取代了这些节期所给予的祝福。 基督的恩赐那些真正认识耶稣和真心相信祂的人,都会得着神的恩赐。毫无疑问,约翰的意思是我们看见基督徒的生命都是由这些恩赐构成的。惟独那些属于耶稣羊圈的人,才拥有这些恩赐(约十1-10),对于那些活在黑暗世界中的人,基督的恩赐仍是神秘莫测的。约翰福音中那些带有嘲弄意味的反问,目的在于表明非信徒的彻底误解:他们未能够充分认识耶稣和他的使命,或是祂能给予人的东西(约三4,四11,六52,七15、35,八22,九39,十一50)。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若是早知道『神的恩赐』(约四10),她便会晓得耶稣拥有涌流不息的活水。 永生在约翰的观念中,最首要的恩赐显然是永生。世界就是死(约五24),但耶稣却将生命赐给信祂的人,使他们出死入生(约一4
,三15-16、36,四14,五24,六35、47,八12,十10)。耶稣强调『永生』次数之多(出自祂口的超过20次),是符类福音望尘莫及的;它亦几乎取代了它们所用的『神的国』词汇。耶稣甚至称自己是『生命』(约十一25,十四6)。有些时候,祂会以比喻来说明这恩赐,例如『活水』(约四14),或『生命的粮』(约六33):它们的本意都是说明人要以信心接受耶稣和领受祂的恩赐。吃喝基督(约六33——可能是暗指圣餐),就是得着生命。耶稣与尼哥底母谈道时,所用的比喻就是重生——因着与神深深结连而得着生命(约三15-17)。 光我们在光的比喻中亦找到近似的看法。八章12节将光和生命相提并论:『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世界已死(所以需要生命);同样地,世界是一片黑暗,需要有光来照明(约一5,十一1O,十二35-36、46;约壹二8、11)。耶稣甚至称自己就是『光』(约一9,三19-21,十二46;约壹一7)。 救恩耶稣也藉着赐生命来赐人救恩。基督呈献一个机会——人可以选择接受祂而出死入生,亦可以不信祂而继续活在罪中,直至审判临到(约十二46-48)。生命不
单是一种知识或智慧,也是耶稣牺牲受死的结果。耶稣降世的目的,是为了给人清除罪孽(约壹三5;参约壹二2,四10)。施洗约翰便是以类似的说话来介绍耶稣:『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即使十二章24节这个简短的比喻,也清楚表明这点:『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因此,耶稣在六章51节指出:『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耶稣自己亦明白到祂的使命是要为人牺牲,甚至付上生命的代价。 耶稣一次又一次地提到祂要『被举起』——这正是祂被钉十字架和离开人世的象征,亦是祂一直等待要来的『时候』(约二4,十二23、27,十三1,十七1)。在第十章的牧羊人的讲论中,祂用了非常生动的方式去形容祂这种自愿的牺牲,并这牺牲如何救回羊群的性命。 圣灵约翰福音有别于符类福音的是耶稣经常谈及圣灵的恩赐。圣灵在耶稣受洗的时候降下,和祂永远同在(约一32-33),与他的生命不能分割(约三34,六27)。甚至耶稣的说话都是灵和生命(约六63)。经文形容耶稣就像一个容器,圣灵在祂里面涌流不息(约七37;四10的活水可能是另一个有关的比喻)。但与
此同时,经文亦一再告诉我们,要等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得荣耀之后(约七39),圣灵才会完全赐下(约七39)。在耶稣死去的那一刻,经文暗示圣灵随着祂将自己的生命倾倒而流出(约十九30、34)。当祂复活之后,祂将圣灵赐给门徒(约二十22)。在约翰的理念架构中,圣灵就是耶稣的灵;圣灵永远与门徒同在,就等于耶稣继续与他们同在一样(约七四15-31;约壹四13)。 耶稣在楼房的临别讲论中,非常详细地论及那将要赐给门徒的圣灵。祂有时被称为『真理的灵』(约十四17,十五26,十六13),无疑是因为耶稣本身就是真理。耶稣亦为圣灵起了一个新的名称,就是『保惠师』(约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这名称突显圣灵是一位与门徒一起、替门徒申诉的辩护者,帮助他们有力量面对世界(约十五18-27,十六8-10)。保惠师将提醒门徒记起耶稣对他们所说过的一切话(约十四26),以及引导他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十六12-13)。约翰的门徒都清楚知道圣灵确实与他们同在(约壹二20-21),这点亦成为约翰神学中门徒的标记(约壹三24,四13)。 新的群体那些愿意相信和跟从基督的人,都会得着上述的恩赐。而且,他们已脱
离这个世界和其中的黑暗,组成了一个新群体,并且成为那些追求相交的人的庇荫所。这是耶稣的羊群;祂是他们的牧人(约十章)。耶稣是葡萄树;他们就是祂的枝子(约十五章)。这是一个爱、顺服、忠信和敬拜的群体。而且,一如所料,它将要面对从世界而来的攻击。 爱的命令按照约翰的理解,门徒的彼此相爱,本质上与父和子之间的爱相同(约三35,十四31)。经文一再重申这条命令(约十三34-35,十五12、17)。约翰壹书在这方面亦不遑多让(『爱』字出现达30次之多),同时暗示爱是作门徒的一个最重要特征。约翰壹书四章12节似乎是约翰有关爱的典型命令:『从来没有人见过神,我们若彼此相爱,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 遵命和作门徒在约翰的伦理观中,人若不是以具体的方式来表达爱,那种所谓『爱』根本就毫无意义。约翰认为爱就是顺服。耶稣亦说过,我们若爱祂,就必遵守祂的命令(约十四25、21-24)。事实上,祂的命令赋予我们展示爱的机会(约十五17)。因此,在耶稣与彼得的对话中(约二十一15-19),耶稣是藉着要求彼得喂养和爱护他的信徒,来作为考验彼得是否真正爱祂的根据。遵命便成了作门徒的
凭证:『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约壹二3) 约翰期望信徒的属灵生命和道德行为完全归神为圣(约十36),以及立志与世界分别(约壹二15-17)。信徒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仍住在世界当中(约十七15-19),因此仍需面对各种试探和罪恶。他们绝不可忽视认罪,因这是重新向神立志委身的必须途径(约壹一8-10)。 信心和坚持在约翰的着作中,『信心』这个名词仅用过一次(约壹五4),但『相信』这个动词却多不胜数(107次)。信心是一种关系,而非理性上的同意。它是对基督这个人作出全人的委身。信徒可以透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不断信靠的紧密联合。约翰强调信徒必须常住在基督里面,就正如枝子常在葡萄树上一样(约十五1-11)。这意味作门徒就要与神有亲密的联合和相交。约翰壹书详述信徒如何得以住在祂里面(约壹二24、28,三6)。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是孤独的;耶稣亦住在我们里面(约十五4)。因此,两者是互相联合和共融的。『住在里面』这种表达方式,也适用于形容耶稣和父神之间的关系。父亦住在我们里面,而我们也在祂里面(约壹二24,三24),当然还有圣灵,祂也在我们里面(约十四17)。事实上,
约翰这种『住在里面』的表达方式,已包含三位一体思想的雏型。 敬拜约翰的着作较少关注教会的敬拜,不过,其中某些经文却往往被视为指向信徒敬拜的通道。四章23至24节的教导预言到了某个特定的时候,真正的敬拜将不再局限于撒玛利亚或耶路撒冷,人将会以心灵和真理敬拜神。对于约翰壹书的受众,这个时刻已经临到,因此,这种敬拜生活亦很可能是他们实践的目标。 对于约翰是否热衷于圣礼一事,学者也多有争论。某些学者认为圣礼的措辞在他的着作中屡见不鲜;另一些则认为只属一般。我们特别在第三章耶稣与尼哥底母的对话,以及第六章的逾越节讲论中,分别找到有关洗礼和圣餐的暗示。两者都有礼仪的隐喻(藉着水重生/分享基督的肉和血),但随即出现有关圣灵的讲论。在尼哥底母有关重生的讲论中,焦点全放在圣灵上;水并非重点。六章63节同样指出,赐人生命的乃是灵,会朽坏的肉体是无益的。 综观而言,约翰对心灵敬拜的看法并非源于一种僵化了的圣礼主义(Sacramentalism);相反地,约翰审慎地批评礼仪在敬拜中的角色。假若在敬拜中没有圣灵的临在,它比撒玛利亚人的敬拜好不了多少。 在世上所面对的冲突约翰的着作贯彻始终
地反映出二元论的世界观。他一再提醒信徒,他们不再属于这个世界(约十五19),因为世人已公然敌对耶稣和祂的门徒。耶稣的经历成了门徒的典范:『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约十五18) 当我们读约翰书信时,会发现当中的信徒群体明显持守着这种人生观。世人普遍恨他们(约壹三13),因为世界是伏在那恶者的权势之下(约壹五19)。世界藉着宗教上的败坏和假教师的道理,带来错谬的神学(约壹四3-5;约贰一7),也亦藉着各种试探带来道德上的冲击(约壹二15-17)。但殷勤遵守神的道和忠心的基督徒,将可胜过世界(约壹五4)。 末世论末世论是关系到末后的事,在福音书通常是指基督再来前后所发生的事件。然而,有关约翰的末世论却引来激烈的争论,因为在符类福音中那些广为人知的未来征兆,在约翰的着作中都付诸阙如。当中几乎没有经文形容主再来是历史最终的高潮,随之而来便是最后的审判。约翰的末世论因此被形容为已实现的末世论(RealizedEschatology)。有人严厉批评约翰对未来重新诠释;所有在末世才发生的事情,都成了已有的东西,尤其是圣灵的降临,这件事已被属灵化,象征基督的再来。当
耶稣说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的时候(约四23,五25,十六32),祂所暗示的那种应验,是新约其他地方所找不到的。然而,约翰的着作仍然表达了一种未来的向度。不单耶稣预言信徒将来要遭受苦难和逼迫(约十五18-25),约翰更在约翰壹书二章18至19节预言敌基督的来到。此外,约翰还预言在末日的复活(约六39、44、54,十一24),以及最后的审判(约五25-29,十二48)。耶稣应许我们,祂先我们去,是为给我们预备与祂同在的住处(约十四3)。到了约翰福音的结尾,复活的基督在结束谈话的时候,打发了彼得对于主所爱的那门徒一直不死、要等到主再来的查问(约二十一22)。 尽管我们在约翰的着作中可以找到未来派的末世论(FuturistEschatology),但约翰的神学始终是坚定地强调目前。约翰所强调的,是如今耶稣在圣灵中,给基督徒群体赐下祂的同在和恩赐。教会在热切盼望将来临到的同时,不需要因为耶稣的离去而不知所措。耶稣曾经应许说:『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十四18)今天将生命赐给教会的圣灵,正是基督的灵,这灵将一直与教会同在,直至基督的再来。 GaryM.Bu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