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三课∶摩西五经

旧约历史与导论讲义(林 牧) by 林 牧

A.五经的名称∶

1.中/英文的名称∶

*头五卷书是从拉丁译本(拉丁武大译本是根据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而来)的命题而来;

a.创世记(Genesis)∶开始、起初的意思[指世界及犹太人]

b.出埃及记(Exodus)∶出去或离开[从埃及]

c.利未记(Leviticus)∶利未的书卷[帮助祭司的书卷]

d.民数记(Numbers)∶数点或计算[以色列人]

e.申命记(Deuteronomy)∶律法的重述[藉摩西给以色列人]

2.希伯来文的名称∶

a.Bereshith——起初[创世记]

b.Shemoth——名字[出埃及记]

c.Wayyigra——呼叫[利未记]

d.Bemidbar——在旷野里[民数记]

e.Devarim——字句[申命记]

B.五经所横跨的时间

1.创世记——从世界的创造至以色列人在埃及地为奴[创造→公元前1860];

2.出埃及记——从离开埃及地到西乃山[1860-公元前1447];

3.利未记——出埃及记与民数记中间的一个月;

4.民数记——从西乃山至四十年旷野的最后一年[公元前1447-1407]

5.申命记——漂流的未期至摩西的丧礼[约两个月]

C.五经的主题

1.创世记——民族的『拣选』;

神拣选亚伯拉罕,他的儿子以撒,孙子雅各,及雅各的十二个儿子成为世界万国得福的管道(创12∶1-3)。

2.出埃及记——民族的『救赎』;

以色列在埃及受法老的奴役,神藉摩西解救他们并教导他们有关神的爱及权能(出12∶21-36)。

3.利未记——民族的『成圣』;

神指示的子民怎样在灵魂、身体上得以成为圣洁(利11∶45)

4.民数记——民族的『方向』;

神指引的子民在旷野回归进入迦南应许地,神并以云柱火柱带领他们。

5.申命记-民族的『指引』。

摩西最的给以色列人的劝勉,在进入迦南地之前将律法重申一次以应在迦南地的生活。

创世记

A.创造的三个观点,这是一般的解释∶

1.创世记1∶1是第一天创造的一部份;

2.在1∶1与1∶2之间是有一个空罅,相信其中并发生了对堕落天使的大审判的事情(以赛亚书14∶12-17)。

3.是对随后的几节圣经的一个形容及归纳,就是六日的创造。

B.学者对『日』这字有三个不同的解释∶

1.廿四小时为一日∶

a.因此在1∶3-2∶3是一整个星期。

b.持这解释常以以上第二点(A.2.)为论点。

2.一启示日为一日∶

a.在六个给与摩西异象的日子。

b.因为是异象所以不一定是创造的真实次序。(主要是在第四天才出现有光去管理昼夜。)

3.一个地质年代为一日(在十九世纪两位专重圣经权威的地质学家J.W.Dawson,"TheOriginoftheWorldAccordingtoRevelationandScience",1877及JamesDana,"ManualofGeology",1875所提出)∶

a.不是指廿四小时的一天,而是指一个阶段。(1.创2∶4『神造天地的日子』。2.创1∶27『照着的形像造男造女。』,从第二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神造夏娃是经过了造亚当后一段时间的。)

C.创世记的内容大纲

1.一个国家民族的产生[1-11章]

a.人的创造[1-2]

b.人的败坏[3-5]

c.人的毁灭[6-9]

d.人的分散[10-11]

2.在一个被拣选民族中的拣选[12-50章]

a.亚伯拉罕[12-25a]

(1)亚伯拉罕的呼召[12∶14]

(2)神与亚伯拉罕立约[15-16]

(a)撒拉将夏甲给亚伯拉罕同房生子的背景。

(3)对亚伯拉罕的确立[17-21]

(4)亚伯拉罕的信靠[22-23]

(5)亚伯拉罕的关注[24-25a]

b.以撒[25b-27]

(1)重新确立祝福[25b-26](神两度的向以撒重申所应许的∶创26∶3-5,24-25。)

(2)授与祝福[27]

c.雅各[28-36]

(1)雅各的呼召[28]

(2)雅各的婚姻[29-31]

(3)雅各回归迦南[32-35]

d.Լɪ[37-50]

(1)作为奴隶的约瑟[37-39]

(2)作为埃及人奴仆的约瑟[41-45]

(3)约瑟为以色列的救主[46-50]

D.创世记的内容分析

1.亚当与堕落的历史∶

a.第一章与第二章创造主的称呼[神/耶和华](第一章用『神』是对创造的普遍形容,第二章用『耶和华』是表明神与亚当之间所立的约)。

b.新约作者接受亚当夏娃为真实性的历史(保罗在罗马书第五章,及提前2∶13-14提起)。

c.有神学家将这一个历史看为像耶稣时代所说的比喻,从其中表达一个真理(AlanRichardson,"GenesisI-XI",(London∶SCM,1953),p.28)。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A.五经的名称∶ 1.中英文的名称∶ *头五卷书是从拉丁译本(拉丁武大译本是根据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而来)的命题而来; a.创世记(Genesis)∶开始、起初的意思[指世界及犹太人] b.出埃及记(Exodus)∶出去或离开[从埃及] c.利未记(Leviticus)∶利未的书卷[帮助祭司的书卷] d.民数记(Numbers)∶数点或计算[以色列人] e.申命记(Deuteronomy)∶律法的重述[藉摩西给以色列人] 2.希伯来文的名称∶ a.Bereshith——起初[创世记] b.Shemoth——名字[出埃及记] c.Wayyigra——呼叫[利未记] d.Bemidbar——在旷野里[民数记] e.Devarim——字句[申命记] B.五经所横跨的时间 1.创世记——从世界的创造至以色列人在埃及地为奴[创造→公元前1860]; 2.出埃及记——从离开埃及地到西乃山[1860-公元前1447]; 3.利未记——出埃及记与民数记中间的一个月; 4.民数记——从西乃山至四十
年旷野的最后一年[公元前1447-1407] 5.申命记——漂流的未期至摩西的丧礼[约两个月] C.五经的主题 1.创世记——民族的『拣选』; 神拣选亚伯拉罕,他的儿子以撒,孙子雅各,及雅各的十二个儿子成为世界万国得福的管道(创12∶1-3)。 2.出埃及记——民族的『救赎』; 以色列在埃及受法老的奴役,神藉摩西解救他们并教导他们有关神的爱及权能(出12∶21-36)。 3.利未记——民族的『成圣』; 神指示的子民怎样在灵魂、身体上得以成为圣洁(利11∶45) 4.民数记——民族的『方向』; 神指引的子民在旷野回归进入迦南应许地,神并以云柱火柱带领他们。 5.申命记-民族的『指引』。 摩西最的给以色列人的劝勉,在进入迦南地之前将律法重申一次以应在迦南地的生活。 创世记 A.创造的三个观点,这是一般的解释∶ 1.创世记1∶1是第一天创造的一部份; 2.在1∶1与1∶2之间是有一个空罅,相信其中并发生了对堕落天使的大审判的事情(以赛亚书14∶12-17)。 3.是对随后的几节圣经的一个形容
及归纳,就是六日的创造。 B.学者对『日』这字有三个不同的解释∶ 1.廿四小时为一日∶ a.因此在1∶3-2∶3是一整个星期。 b.持这解释常以以上第二点(A.2.)为论点。 2.一启示日为一日∶ a.在六个给与摩西异象的日子。 b.因为是异象所以不一定是创造的真实次序。(主要是在第四天才出现有光去管理昼夜。) 3.一个地质年代为一日(在十九世纪两位专重圣经权威的地质学家J.W.Dawson,"TheOriginoftheWorldAccordingtoRevelationandScience",1877及JamesDana,"ManualofGeology",1875所提出)∶ a.不是指廿四小时的一天,而是指一个阶段。(1.创2∶4『神造天地的日子』。2.创1∶27『照着的形像造男造女。』,从第二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神造夏娃是经过了造亚当后一段时间的。) C.创世记的内容大纲 1.一个国家民族的产生[1-11章] a.人的创造[1-2] b.人的败坏[3-5]
c.人的毁灭[6-9] d.人的分散[10-11] 2.在一个被拣选民族中的拣选[12-50章] a.亚伯拉罕[12-25a] (1)亚伯拉罕的呼召[12∶14] (2)神与亚伯拉罕立约[15-16] (a)撒拉将夏甲给亚伯拉罕同房生子的背景。 (3)对亚伯拉罕的确立[17-21] (4)亚伯拉罕的信靠[22-23] (5)亚伯拉罕的关注[24-25a] b.以撒[25b-27] (1)重新确立祝福[25b-26](神两度的向以撒重申所应许的∶创26∶3-5,24-25。) (2)授与祝福[27] c.雅各[28-36] (1)雅各的呼召[28] (2)雅各的婚姻[29-31] (3)雅各回归迦南[32-35] d.Լɪ[37-50] (1)作为奴隶的约瑟[37-39] (2)作为埃及人奴仆的约瑟[41-45] (3)约瑟为以色列的救主[46-50] D.创世记的内容分析 1.亚当与堕落的历史∶ a.第一章与第二章创造主的称呼[神耶和华](第一章用『
神』是对创造的普遍形容,第二章用『耶和华』是表明神与亚当之间所立的约)。 b.新约作者接受亚当夏娃为真实性的历史(保罗在罗马书第五章,及提前2∶13-14提起)。 c.有神学家将这一个历史看为像耶稣时代所说的比喻,从其中表达一个真理(AlanRichardson,"GenesisI-XI",(London∶SCM,1953),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