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7 释经史话

语意释经 by 于中旻

释经学的存在,早于全部圣经,不止是与基督教同其久长。犹太教拉比的权威,是建立在他们解释旧约法典神的话上面。

耶稣基督在世的职事,释经居首要的地位;他与犹太教拉比的不同,与他们的冲突,也在于解释圣经。他指出他们的问题:「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神的大能。」(太

二二29;可一二24)犹太人因为不明白圣经,误释圣经,以致面对圣经所见证的弥赛亚而不认识,反想要杀他。主耶稣说到他们可怜的情形:

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五39-40)

主耶稣是说,他们有了圣经,也查考圣经;但他们的前设错误,以为经中有永生,其实没有。圣经的功能是见证生命的主,叫人信他而得生命;但他们不接受他,也就不能得永生。可见不明白圣经何等可悲,何等危险!

连与主同在的门徒,当那时候,也是不明白圣经,因为圣灵还未赐下来。所以主耶稣复活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门徒释经。他为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释经:「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以致那两个门徒彼此说:「在路上,他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路二四27、32)他也为十一个门徒释经。耶稣对他们再复前课:「『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路二四44-45)主耶稣在世的时候,是在门徒旁边的保惠师(训慰师);主耶稣离开世界,父神差「另一位保惠师」(约一四16),就是真理的圣灵,他「将一切的事指教」门徒,并叫主门徒「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一四26,一六13)。

遵着主的命令,在初世纪传道的使徒们,接受旧约圣经;只是他们不同的释经,引起了问题。五旬节以后的彼得,第一篇公开的「基督教宣言」就是旧约的释经,以证明耶稣是基督。

(见徒二14-36)教会的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在大公会的陈词,是「以智慧和圣灵说话」,证明耶稣是众先知「预先传说要来」的「那义者」(参徒六10,七l-53)。传福音的腓利,顺从圣灵的引导,得着了非洲太监信主,是因为他用正确的释经,从以赛亚书预言受苦的仆人弥赛亚,讲明耶稣基督和他的救恩(见徒八26-35;参林前一五1一11)。保罗宣讲基督的福

音,就是释经(见徒一三16-41,一七2-3),「本着圣经……『传……这位耶稣就是基督』」。受更深造就以后的亚波罗,也是「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徒一八28)

初世纪以后

教会进入第二世纪,面对着新的改变形势,也面对着新的问题。一是亲见过耶稣基督,听过他教训的使徒们,先后离世了;一是有更多的外邦人(非犹太人)进入教会。使徒们的声

音停止了,但他们留下了受圣灵感动的文字着作,继续向世人说话。另外是在使徒时代就已经存在威胁基督教信仰的诺斯底派(Gnostics),进入了教会中;其最激烈、最热诚、最实际,也最危险的领袖,名叫马其安(Marcion,100-165)。殉道者游斯丁(JustinMartyr,100——165)称马其安是最可怕的异端分子。又据爱任纽(Irenaeus,130-202)说,示每拿的监督坡旅甲(Polycarp,70-155)在罗马曾与马其安相遇。马其安问他:「你认识我吧?」年老的坡旅甲答道:「我认识你是撒但首生的!」

那教会第一号大敌的异端,是出在释经上。马其安有一套两极化的观点,把新约与旧约,律法与福音,犹太教与基督教,看为不能并存相容的。因为他坚持字义,贬斥全部旧约,把旧约创造的神看为「次神」(Demiurge)。什至于翻改耶稣基督山上训众的话:「我来不是要成全律法和先知,而是要废掉他们!」(参太五17)他所制定的圣经「正典」只有路加福音和十封保罗书信,还把路加福音「削履适足」,照他的意思大删大改!可见坡旅甲真是忠心的群羊监督,他的灼见卓识,尊重敬畏神启示的语文,认定随己意释经是首恶,正与彼得警示防备「恶人的错谬」(彼后三17)相同,教会应该切切实实的留意!

只固执字义,胶柱鼓瑟,不顾语意,在日常说话行事上是行不通的,显然可见,我们都可以体验得到。同样的经验,也可用于释经;不过语意释经的索求,也该有适当的纪律限制,才可以免陷于「吹无定号声」的危机。

马其安虽则接受保罗书信为圣经正典,却无视于使徒的喻意释经原则。亚力山大学派创始人是潘代诺(Pantaenus,d.c.190),继任为革利免(Clement,150-211),兴盛于俄利金(Origen,182-254)。俄利金是位品德高尚,才智卓越的学者,他的释经原则是把语文意义分为三部分:字义(literal)的解释是体(somatic),道德(moral)的解释是魂(psychic),灵意(spiritual)的解释是灵(Pneumatic)。他的释经方法是创新的,就是在字义之外,加上喻意解释;但在型格上,同于诺斯底派的三分法,不知是他从当时流行于北非诺斯底派的语词上得了启发,或是为了吸引教化他们,但确是应付了诺斯底派的释经问题。不过喻意释经的运用,难似字面理论上的画出确定的格则,易于流趋各行其是。

在拉丁教父中,耶柔米(EusebiusHieronymus,347-420)可算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他起初近于俄利金,后来倾向于注重字义释经。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则字义与喻意并重,而他的喻意释经较为后代所知。奥古斯丁长于修辞学与逻辑学,是从安波罗修(Ambrosius,339-397)领洗,也从安波罗修领受读经及讲经的方法。据奥古斯丁说,他喜听安波罗修的讲道,其讲道原则是「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三6)安波罗修能揭除字句神秘的幕帘,显示属灵的意义;有些单照字面看来与纯正教义难以相容的困难,都得消除了。这给初向道的奥古斯丁极深的印象。在信主并牧会多年之后,奥古斯丁在晚年写下了《论基督教教义》,讲述了读经释经的原则,很为中庸适用。

稍后,修道士兼神学家凯锡安(JohnCassian,360-435)发展出经文有四种意义的释经原则,基本上是把俄利金的灵意解释分为二,称为喻意(allegorical)和奥秘(anagogical)的释经。于是,有一首释经原则的短诗盛行直到宗教改革时代,以后也还有人采用,而至近代复有更为流行的趋势。大致可译成中文如下:

字义显明神的作为和先祖的榜样;

喻意显示我们信仰的蕴藏;

道德意义规范我们的生活日常;

奥秘显示我们最后安息的天堂。

Litteragestadocet

Quidcredasallegoria,

Moralisquidagas,

Quotendasanagogia

ThelettershowsuswhatGodandourfathersdid;

Theallegoryshowsuswhereourfaithishid;

Themoralmeaninggivesusrulesofdailylife;

Theanagogyshowsuswhereweendourstrife.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四义」释经法,不是说圣经中的语文有四种格型,而是说每一处经文都有四种意义。当然,这种设定有它的好处,会叫人去多加思考搜索,不要轻易忽略过去;但

在另一方面,会鼓励人连用想像力,而没有确定的引导原则和限制,容易把释经发展成一种艺术,而渐失敬虔和教导的意义。结果,即使其艺业再高明,进入梵蒂冈大教堂的人,在情绪上感觉像是参观博物馆,而殊少敏拜的意义,也得不到多少教导。这样,就像中国的八股文一样,叫人尽在承题、破题上动脑筋、花工夫,反而限制僵化了人的思想。这也是「四义」释

经不能免的趋向。

中世纪

由于十字军东征和交通的发展,西方发现了亚理士多德的作品(初时是经由阿拉伯译文),引发了思考模式的转变,所谓归纳式思考及经验论,都是由此源起,进入另一阶段。

耶柔米早年,对古典作品很有兴趣。有一天,他作了一异梦,梦见了基督;主威厉的否认他是基督徒,因为他思想里装的尽是异教作品,实在只是异**。醒来后,他大大转变,才

致力研经。

奥古斯丁则在思想上接近柏拉图和新柏拉图学派。由于他的影响,罗马教的思想主流和释经方法,也是如此。

到了多马·亚奎那,他对亚理士多德哲学极为向往,大量介绍。由于罗马教廷对他的尊重,亚奎那的着作,竟然成为罗马教的官定神学体系。

多马·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7-1274)被称为「天使神学冢」(DoctorAngelicus),是奥古斯丁以来最伟大的罗马教会神学家。他认为语文所表示的,首先是事实,称为历史和文字的意义;而表示这些事实的语文,又另表示其他的事实,这称为属灵的意义。属灵的意义是基于文字的意义。举例来说,诗篇第二十二篇一节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

么离弃我?」就文字的意义来说,这是作者大卫写他受苦时心灵的情形,是历史的事实;但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从他的口里也喊出同样的话,所以是应验了诗篇上神借大卫写的预言,是其属灵的意义。

在改教运动中,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初时讲释诗篇,多采取人文主义学者莱浮(JacquesLefevred-Etaples,1455-1536)的模式,注重灵意释经;一则因为诗篇比较需要灵意解释,一则是为了莱浮在注释保罗书信时,也主张国信称义,同时莱浮是在时代上近于路德的人物,可以想见他的思想流行于当时。在较后的时期,路德则多采取黎拉(NicholasofLyra,1270-1340)模式,注重字义释经。马丁路德主张唯尊圣经,以为圣经权威在教会之上;但他自己有时对圣经持批判态度。路德以为罗马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书等卷,是圣经的精华;而雅各书是禾楷;对彼得后书和犹大书则存疑。不过,路德有他自己的性向和风格。路德自己说,愈在被激动时,他愈是才华风发,文章写的好,也写得快。但他在那情形下,在释经上也多用情感的语言。例如:教皇称他为林中的野猪,破坏神的葡萄园。路德则说梵蒂冈的驴叫。属地的畜牲不足以表达,就动用属灵的末世预言,路德指教皇是**和启示录中的兽,梵蒂冈也用来指路德。这似乎是用释经作宗教和政治上的笔战了。

以至后来英国清**革命时期,指教皇为「敌基督」,几乎成了官定注释。当时的「第五君王」派(TheFifthMon-arch),根据但以理书第二章的预言,以为第四国已完毕,那「非人手凿出的石头」,将要把地上的国度砸得粉碎,如同糠秕被风吹散,而成为大山充满天下,就是基督的国临到。当英王查理二世战败被俘获,终于斩首,则被释为启示录的「大红龙」被摔在地上。有人什至断言,「新耶路撒冷」将建在美国(那时的新英格兰殖民地)!

改教运动第二代杰出领袖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思想最为严谨深刻,而最有系统,也是影响更正教神学最深远的人。加尔文初习法律,注重历史和语意的释经,力求避免曲解经文的明显意义,至今读来仍可得益。加尔文深深了解奥古斯丁,几乎把日内瓦建立成「上帝之城」。他深为着意一切是为神的荣耀,在释经格型方面也近于奥古斯丁。

近代的发展

改教运动的时代,正是印刷普及的时代,圣经译成了多种方言,普遍传播,民族思想渐渐兴起,罗马教会失去对圣经的控制。这些因素,使圣经能达到一般基督徒手中。同时,改教运动促进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信徒皆为祭司;但信徒既拥有圣经——神的话,何妨也皆为「先知」?于是自由读经,也自由释经!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发扬了质疑态度与独立精神,衍成科学与民主的发展。华拉(LorenzoValla,1407-1457)与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Gerard,1466-1536)实开圣经批评的先河,对释经与评经均有相当的影响。及后贝肯(FracisBacon,1561-1626)兴起清晰明确的散文风格;接着,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于一六六○年成立,促进科学研究,历史的字义的释经渐成为主流。但并不是说灵意释经悄然消失;相反的,各种极端的与武断的灵意释经,纷纷出现。同时,由于所谓页心的自由,各形各色的信仰不再受到抑制,译经与释经几乎也有同样多的派别;而各派的圣经观,直接影响其释经的原则。

我们知道,圣经是神的话,用人的话写成的,为要叫人了解。那么,最简单而正确的释经原则是:用读神的话的态度去读,用读人的话的方法去了解。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释经学的存在,早于全部圣经,不止是与基督教同其久长。犹太教拉比的权威,是建立在他们解释旧约法典神的话上面。 耶稣基督在世的职事,释经居首要的地位;他与犹太教拉比的不同,与他们的冲突,也在于解释圣经。他指出他们的问题:「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神的大能。」(太 二二29;可一二24)犹太人因为不明白圣经,误释圣经,以致面对圣经所见证的弥赛亚而不认识,反想要杀他。主耶稣说到他们可怜的情形: 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五39-40) 主耶稣是说,他们有了圣经,也查考圣经;但他们的前设错误,以为经中有永生,其实没有。圣经的功能是见证生命的主,叫人信他而得生命;但他们不接受他,也就不能得永生。可见不明白圣经何等可悲,何等危险! 连与主同在的门徒,当那时候,也是不明白圣经,因为圣灵还未赐下来。所以主耶稣复活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为门徒释经。他为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释经:「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上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明白了。」以致那两个门徒彼此说:「在路上,他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
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路二四27、32)他也为十一个门徒释经。耶稣对他们再复前课:「『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路二四44-45)主耶稣在世的时候,是在门徒旁边的保惠师(训慰师);主耶稣离开世界,父神差「另一位保惠师」(约一四16),就是真理的圣灵,他「将一切的事指教」门徒,并叫主门徒「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一四26,一六13)。 遵着主的命令,在初世纪传道的使徒们,接受旧约圣经;只是他们不同的释经,引起了问题。五旬节以后的彼得,第一篇公开的「基督教宣言」就是旧约的释经,以证明耶稣是基督。 (见徒二14-36)教会的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在大公会的陈词,是「以智慧和圣灵说话」,证明耶稣是众先知「预先传说要来」的「那义者」(参徒六10,七l-53)。传福音的腓利,顺从圣灵的引导,得着了非洲太监信主,是因为他用正确的释经,从以赛亚书预言受苦的仆人弥赛亚,讲明耶稣基督和他的救恩(见徒八26-35;参林前一五1一
11)。保罗宣讲基督的福 音,就是释经(见徒一三16-41,一七2-3),「本着圣经……『传……这位耶稣就是基督』」。受更深造就以后的亚波罗,也是「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徒一八28) 初世纪以后 教会进入第二世纪,面对着新的改变形势,也面对着新的问题。一是亲见过耶稣基督,听过他教训的使徒们,先后离世了;一是有更多的外邦人(非犹太人)进入教会。使徒们的声 音停止了,但他们留下了受圣灵感动的文字着作,继续向世人说话。另外是在使徒时代就已经存在威胁基督教信仰的诺斯底派(Gnostics),进入了教会中;其最激烈、最热诚、最实际,也最危险的领袖,名叫马其安(Marcion,100-165)。殉道者游斯丁(JustinMartyr,100——165)称马其安是最可怕的异端分子。又据爱任纽(Irenaeus,130-202)说,示每拿的监督坡旅甲(Polycarp,70-155)在罗马曾与马其安相遇。马其安问他:「你认识我吧?」年老的坡旅甲答道:「我认识你是撒但首生的!」 那教会第一号大敌的异端,是出在释经上。马其安有一套两极化的观点,把新
约与旧约,律法与福音,犹太教与基督教,看为不能并存相容的。因为他坚持字义,贬斥全部旧约,把旧约创造的神看为「次神」(Demiurge)。什至于翻改耶稣基督山上训众的话:「我来不是要成全律法和先知,而是要废掉他们!」(参太五17)他所制定的圣经「正典」只有路加福音和十封保罗书信,还把路加福音「削履适足」,照他的意思大删大改!可见坡旅甲真是忠心的群羊监督,他的灼见卓识,尊重敬畏神启示的语文,认定随己意释经是首恶,正与彼得警示防备「恶人的错谬」(彼后三17)相同,教会应该切切实实的留意! 只固执字义,胶柱鼓瑟,不顾语意,在日常说话行事上是行不通的,显然可见,我们都可以体验得到。同样的经验,也可用于释经;不过语意释经的索求,也该有适当的纪律限制,才可以免陷于「吹无定号声」的危机。 马其安虽则接受保罗书信为圣经正典,却无视于使徒的喻意释经原则。亚力山大学派创始人是潘代诺(Pantaenus,d.c.190),继任为革利免(Clement,150-211),兴盛于俄利金(Origen,182-254)。俄利金是位品德高尚,才智卓越的学者,他的释经原则是把语文意义分为三部分:字义(lit
eral)的解释是体(somatic),道德(moral)的解释是魂(psychic),灵意(spiritual)的解释是灵(Pneumatic)。他的释经方法是创新的,就是在字义之外,加上喻意解释;但在型格上,同于诺斯底派的三分法,不知是他从当时流行于北非诺斯底派的语词上得了启发,或是为了吸引教化他们,但确是应付了诺斯底派的释经问题。不过喻意释经的运用,难似字面理论上的画出确定的格则,易于流趋各行其是。 在拉丁教父中,耶柔米(EusebiusHieronymus,347-420)可算是当代最卓越的学者,他起初近于俄利金,后来倾向于注重字义释经。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则字义与喻意并重,而他的喻意释经较为后代所知。奥古斯丁长于修辞学与逻辑学,是从安波罗修(Ambrosius,339-397)领洗,也从安波罗修领受读经及讲经的方法。据奥古斯丁说,他喜听安波罗修的讲道,其讲道原则是「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三6)安波罗修能揭除字句神秘的幕帘,显示属灵的意义;有些单照字面看来与纯正教义难以相容的困难,都得消除了。这给初向道的奥古斯丁极
深的印象。在信主并牧会多年之后,奥古斯丁在晚年写下了《论基督教教义》,讲述了读经释经的原则,很为中庸适用。 稍后,修道士兼神学家凯锡安(JohnCassian,360-435)发展出经文有四种意义的释经原则,基本上是把俄利金的灵意解释分为二,称为喻意(allegorical)和奥秘(anagogical)的释经。于是,有一首释经原则的短诗盛行直到宗教改革时代,以后也还有人采用,而至近代复有更为流行的趋势。大致可译成中文如下: 字义显明神的作为和先祖的榜样; 喻意显示我们信仰的蕴藏; 道德意义规范我们的生活日常; 奥秘显示我们最后安息的天堂。 Litteragestadocet Quidcredasallegoria, Moralisquidagas, Quotendasanagogia ThelettershowsuswhatGodandourfathersdid; Theallegoryshowsuswhereourfaithishid; Themoralmeaninggivesusrulesofdailylif
e; Theanagogyshowsuswhereweendourstrife.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四义」释经法,不是说圣经中的语文有四种格型,而是说每一处经文都有四种意义。当然,这种设定有它的好处,会叫人去多加思考搜索,不要轻易忽略过去;但 在另一方面,会鼓励人连用想像力,而没有确定的引导原则和限制,容易把释经发展成一种艺术,而渐失敬虔和教导的意义。结果,即使其艺业再高明,进入梵蒂冈大教堂的人,在情绪上感觉像是参观博物馆,而殊少敏拜的意义,也得不到多少教导。这样,就像中国的八股文一样,叫人尽在承题、破题上动脑筋、花工夫,反而限制僵化了人的思想。这也是「四义」释 经不能免的趋向。 中世纪 由于十字军东征和交通的发展,西方发现了亚理士多德的作品(初时是经由阿拉伯译文),引发了思考模式的转变,所谓归纳式思考及经验论,都是由此源起,进入另一阶段。 耶柔米早年,对古典作品很有兴趣。有一天,他作了一异梦,梦见了基督;主威厉的否认他是基督徒,因为他思想里装的尽是异教作品,实在只是异**。醒来后,他大大转变,才 致力研经。 奥古斯丁则在思想上接近
柏拉图和新柏拉图学派。由于他的影响,罗马教的思想主流和释经方法,也是如此。 到了多马·亚奎那,他对亚理士多德哲学极为向往,大量介绍。由于罗马教廷对他的尊重,亚奎那的着作,竟然成为罗马教的官定神学体系。 多马·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7-1274)被称为「天使神学冢」(DoctorAngelicus),是奥古斯丁以来最伟大的罗马教会神学家。他认为语文所表示的,首先是事实,称为历史和文字的意义;而表示这些事实的语文,又另表示其他的事实,这称为属灵的意义。属灵的意义是基于文字的意义。举例来说,诗篇第二十二篇一节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 么离弃我?」就文字的意义来说,这是作者大卫写他受苦时心灵的情形,是历史的事实;但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从他的口里也喊出同样的话,所以是应验了诗篇上神借大卫写的预言,是其属灵的意义。 在改教运动中,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初时讲释诗篇,多采取人文主义学者莱浮(JacquesLefevred-Etaples,1455-1536)的模式,注重灵意释经;一则因为诗篇比较需要灵意解释,一则是为了
莱浮在注释保罗书信时,也主张国信称义,同时莱浮是在时代上近于路德的人物,可以想见他的思想流行于当时。在较后的时期,路德则多采取黎拉(NicholasofLyra,1270-1340)模式,注重字义释经。马丁路德主张唯尊圣经,以为圣经权威在教会之上;但他自己有时对圣经持批判态度。路德以为罗马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书等卷,是圣经的精华;而雅各书是禾楷;对彼得后书和犹大书则存疑。不过,路德有他自己的性向和风格。路德自己说,愈在被激动时,他愈是才华风发,文章写的好,也写得快。但他在那情形下,在释经上也多用情感的语言。例如:教皇称他为林中的野猪,破坏神的葡萄园。路德则说梵蒂冈的驴叫。属地的畜牲不足以表达,就动用属灵的末世预言,路德指教皇是**和启示录中的兽,梵蒂冈也用来指路德。这似乎是用释经作宗教和政治上的笔战了。 以至后来英国清**革命时期,指教皇为「敌基督」,几乎成了官定注释。当时的「第五君王」派(TheFifthMon-arch),根据但以理书第二章的预言,以为第四国已完毕,那「非人手凿出的石头」,将要把地上的国度砸得粉碎,如同糠秕被风吹散,而成为大山充满天下,就是
基督的国临到。当英王查理二世战败被俘获,终于斩首,则被释为启示录的「大红龙」被摔在地上。有人什至断言,「新耶路撒冷」将建在美国(那时的新英格兰殖民地)! 改教运动第二代杰出领袖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思想最为严谨深刻,而最有系统,也是影响更正教神学最深远的人。加尔文初习法律,注重历史和语意的释经,力求避免曲解经文的明显意义,至今读来仍可得益。加尔文深深了解奥古斯丁,几乎把日内瓦建立成「上帝之城」。他深为着意一切是为神的荣耀,在释经格型方面也近于奥古斯丁。 近代的发展 改教运动的时代,正是印刷普及的时代,圣经译成了多种方言,普遍传播,民族思想渐渐兴起,罗马教会失去对圣经的控制。这些因素,使圣经能达到一般基督徒手中。同时,改教运动促进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信徒皆为祭司;但信徒既拥有圣经——神的话,何妨也皆为「先知」?于是自由读经,也自由释经!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发扬了质疑态度与独立精神,衍成科学与民主的发展。华拉(LorenzoValla,1407-1457)与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Gerard,1466-153
6)实开圣经批评的先河,对释经与评经均有相当的影响。及后贝肯(FracisBacon,1561-1626)兴起清晰明确的散文风格;接着,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于一六六○年成立,促进科学研究,历史的字义的释经渐成为主流。但并不是说灵意释经悄然消失;相反的,各种极端的与武断的灵意释经,纷纷出现。同时,由于所谓页心的自由,各形各色的信仰不再受到抑制,译经与释经几乎也有同样多的派别;而各派的圣经观,直接影响其释经的原则。 我们知道,圣经是神的话,用人的话写成的,为要叫人了解。那么,最简单而正确的释经原则是:用读神的话的态度去读,用读人的话的方法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