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13 经文说什么

语意释经 by 于中旻

圣经是用语文写成的。因此,释经者必须对语文有相当的训练。如果我们因为福音书中对「文士」的负面形象,而延伸到对释经轻视,以致对圣经的轻视,那将是最不幸的事。

犹太人的《他勒目》里,给文士以斯拉特别的赞许,认为「如果不是摩西生于他以前,以斯拉是配得领受律法的人物。」因为他把神的「圣言」(见罗三2)向被掳归回的百姓,清清楚楚的宣读传讲(尼八章),并且照律法执行(参斯九至十章)。因为有了这位「通达天上神律法大德的文士」(斯七12,亚达薛西王语),才有犹太教。

拉丁着名教父中,武加大拉丁通俗圣经译者耶柔米,是当代着名文法和修辞学者杜纳特(AeliusDonatus)的学生。信主之前的奥古斯丁,也是专业修辞学的。(他那时候的修辞学,是专研逻辑演说与法律事务的。)

直指与喻意

奥古斯丁最注重圣经教义的教导。在他重要的着作之一《基督教教义》(DedoctrinaChristiana,397-428)中,把圣经的语文分为二种。这就像我们驾车见到公路上的标识,也有二种。一种画个箭头,指示方向或地名,是直指。另一种画个髑髅并交叉骨,却不是说此地有枯骨,而是警告危险,那是要会意的,是喻意。一种他称为直指(propria)的标识,信徒应该照字义去实践履行;透过信心的眼睛,信徒对神的话要敬畏顺服,而不是审判。持定神的话,灵智就得到洁净,而生发爱心。这类经文,通常不会产生解释的困难,如:禁食、施舍、祈祷、传福音的命令等,或勉励,叙述的文字,一般都不会以为别有所指。

另一种是喻意(translata)的标识,是要从字面的意义转到以外去理解。因为这类象征意喻的经文,并没有可以遵行效法的意义,什或不可能实行的;但研思之下,却有其深义。

在喻意的经文,一般可以从字句或推理上看得出来。如:主耶稣说他是「葡萄树」(约一五1),这是品类上的不可能;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又怎会真变成树?同样的,门徒也不会成为枝子。又如主耶稣说他是「好牧人」(约一○11),我们都知道,作过木匠的人子不是牧人,他为人类舍命成就救恩,而不是「为羊」舍命,这是历史上的不可能。同样的,道是「种子」(彼前一23);论到人生说,「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雅四14),谁都想得到是喻意,在其他文学中,我们也习见相似的语法,读者可以没有了解上的困难。又如主耶稣说:「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约七38)总不会有人照字解释,而且实际上下文就有了正解。

「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罗一二20),听起来似乎有些骇人;但在上文说:「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已有足够的说明,以下的话,只是一句成语,加强上文的意思而已。

当耶稣说:「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约六47-63),引起犹太人的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其实,这话按字面的意义,在道德上与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主的意思是要人听他的话而相信,在必灵上与他连属交通,就如吃喝一样。

主耶稣嘱咐门徒,在受命出去工作时,要「灵巧像蛇」(太一○16),并不是叫人「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林后一一3),而是取一部分的意义:灵巧,而非诡诈。

主耶稣教训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见太七1-5)眼中有梁木与刺,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显然是修辞上的夸辞,意思只在于显明,不要非分的挑剔论断。

我们读到启示录中二见证人被杀:「他们的尸首就倒在大城里的街上;这城按着灵意叫所多玛,又叫埃及,就是他们的主钉十字架之处。」(启一一8)这里提到的是二处城市,另加上一个国家,在地理上显然有大距离,不可能是一个地方;但在其精神上是一样的,就是一种罪恶和反抗神的文化。

喻意的应用

保罗看亚伯拉罕,有两种子孙,来自两个母亲:「一个是使女生的,一个是自主之妇人生的。」一个是按着血气生的;一个是凭着应许生的。他说:「这都是比方: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一个是律法;一个是恩典。一个是西乃山;一个是锡安山。一个是为奴的,生子为奴,就是现在的耶路撒冷;一个是自由的,生子是自由,就是在上的耶路撒冷。(见加四21-29)这是律法与应许的比论。

从圣经看见,城代表一个文化和价值体系,国代表统治权威的区域。耶路撒冷是蒙爱的城;巴比伦也是一座城。以色列是一个国度;巴比伦也是一个国度。奥古斯丁衡论上帝之城与属世的城,而在他的名着《上帝之城》里,说到属于上帝之城的圣徒,最后将得享永远的福乐。

了解圣经比较隐晦的喻意的方法之-,是先从比较明晰的部分开始,认识了经文的主旨,然后渐次探究隐晦的部分;明白了有教训和命令部分的,然后再思求比喻的深意。我们总要记得,神是愿意人了解他的旨意而得救恩,否则他何必麻烦把圣经启示给人?既然如此,要把握这个「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约七17)的原则。

当主耶稣回答尼哥底母的问话:「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主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三4-5)曾经有人问「水」是什么意思。简单的答覆是:「水」就是水,因为下半句的「灵」就是灵。因为主耶稣是回答人家的问话,是要叫人明白。

当然,有人不以此为满足,要寻求更有「属灵」意义的,「以经解经」的答案,必须舍近求远。那么,本章接下去就说到约翰的洗礼和洁净的礼。这个也有可能,但正确的成分不大。

但最少可能性的是指此处的「水」是指着「道」说的:「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参弗五26)我这样说,有几个理由:

一、不应该在回答问题时用喻意,除非是避免作答,或故意叫人不确定明白。主耶稣显然并没有这个意思。

二、不应该用半直指,半喻意,那会搀杂混淆难明。

三、如果要参考保罗写的以弗所书,主耶稣没有问题,可以预知圣灵启示保罗写作的事,但能叫人等许多年才解答吗?问话的人先已说过:「人已经老了」,不知老先生等不等得那许

多年头!

四、注意主耶稣在对话时如何回应:那「水」是与「母腹」有关的:意思是先从水(母腹)生,也从圣灵生。尼哥底母当然知道「母腹」与包括胎儿的羊水,也知道水是生命的元素。

五、注意主耶稣下文的骈偶句:「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圣灵生的就是灵。」这是讲到两重生命并行的比论。

「重生」是属灵的实际,但在语意上是喻意,叫人从生活中已知的实在经验,了解未知的事。这就解答了问者的问题。

奥古斯丁说到喻意的解释凡例,似乎是延意的教导。例如:雅歌中的良人称赞所爱的女子:「你的牙齿如新剪毛的一群羊,洗净上来。」(歌四2)他以为是说「教会中的圣人」,因为「他们是教会的牙齿,咬撕掉人的错谬,带他们进入教会的身体。……最大的喜乐是我看他们的象征羊,剪去属世的重累如羊毛。」这是奥古斯丁咀味经文奥义的方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会觉得有推设过远。他心目中先有了「圣人」卫道启导的功能,而以经文引证。今天我们可能想到女子代表教会,是基督的新妇。但颇难理解绵羊会以利齿见长。但不难想到「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五26),洁白没有瑕疵;也可以想到牙齿与口及胃的关系,自然都可以演绎推比的。至于「剪羊毛」的比论,就更远了。

奥古斯丁很同意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禄(Cicero)论演说者的话,以为传道人的目的是教导,是取悦,是感动(toteach,todelight,tomove)。因此,他的释经是注重实用与勉励,以建立圣徒。

释喻的界域

释经应该要敬虔客观,不可杂入自己的私意和成见。这个原则我们都同意,但说来简单,作到不易。

在第四世纪,有个泰可纽(Tychonius,orTichonius),他写过一本书《释经七律》(Liberregularum,orDeseptumRegulis)。泰可纽颇像时代主义的释经,注重七字。如果不是奥古斯丁在DedoctrinaChristina里提到他,可能更少人注意。他的七律是:一、主与他的身体;二。二重教会;三、应许与律法;四、种与类:部分与大体;五、时间;六、覆述重申;七、魔鬼与其群体。泰可纽是属于那时造成教会**的杜纳派(Donatist,因其早期首领DonatusTheGreat而得名)。杜纳派有些像清**,主张教会是只由真信的圣徒组成,注重信者个人属灵经历,而反对政治介入教会。奥古斯丁是反杜纳派对教会的看法。而泰可纽虽是杜纳派,却认为教会有宇宙性的真纯教会,和混杂的有形教会之分。可能是部分与此观点有关,奥古斯丁虽不以为泰可纽的七律解决圣经奥义,却予以介绍。而泰可纽虽有可取之处,但在释经时强加系统化,难免有己意;喻意的解释,自然是己意最容易侵越的地方,因为喻意的界域含混难明。

比喻是用简单的话,「发明」隐藏的奥秘(太一三35)。谁知道,有人却把比喻更奥秘化,什至系统化了,建立起神学理论来。其中最引起争论的,要算天国的比喻,是主耶稣所讲的一组七个比喻,记载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开宗明义是撒种的比喻,是说「人子」主耶稣撒下了福音的种子,就是生命的道(太一三1-23;参彼前一23-25)和人的反应,主自己作了相当详尽的说明,就好像是这组比喻的「前言」,又像是金灯台七个枝子的中干。

以下的六个比喻,才是都用「天国好像……」开始的,各两个比喻相对,结构均衡而美。

「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主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太一三24-32)这是讲到在地上的天国,就是教会。这里只说到麦稗并生的原因和现

象,并不要我们追问「人子」为什么睡觉,那不在讨论范围;而且我们要警醒,但并不保证绝没有仇敌的工作。

「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这是说,天国如网兼收并蓄,「网既满了」,是「世界的末了」,此处着重的在于「分别」,是末后的审判。

「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长起来……」(太一三31-32),是说在地上的成长,不仅是在犹太,也及于外邦人,是有形发展。

「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发起来。」(太一三33)是讲内里的无形动力,改变人的生命及文化。在此要抵拒统一「酵」为邪恶含义的试探;因为酵是物质,不是特指的人,不必尽代表恶,前面已讨论过。在利未记第二十三章十七节,五旬节的祭加酵,正足证明。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太一三44)「人遇见了」,是讲信徒的态度和价值观,撇弃一切,唯欲得宝。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太一三45-46)既「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牺牲一切,惟以珠为宝贵,正是主耶稣为人赎价,教会也当效法主,以传扬福音救人的急务。

我想,这是对比喻自然合理的解释,很难看出主是预言历史的奥秘。主耶稣的教导是愿意人明白,而且还要加上圣灵保惠师的启迪引导。所有教导圣经的人也该这样,不是怕人明白的。因此,意喻的界域是明白真理,不是要叫人建立什么奥秘理论系统。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圣经是用语文写成的。因此,释经者必须对语文有相当的训练。如果我们因为福音书中对「文士」的负面形象,而延伸到对释经轻视,以致对圣经的轻视,那将是最不幸的事。 犹太人的《他勒目》里,给文士以斯拉特别的赞许,认为「如果不是摩西生于他以前,以斯拉是配得领受律法的人物。」因为他把神的「圣言」(见罗三2)向被掳归回的百姓,清清楚楚的宣读传讲(尼八章),并且照律法执行(参斯九至十章)。因为有了这位「通达天上神律法大德的文士」(斯七12,亚达薛西王语),才有犹太教。 拉丁着名教父中,武加大拉丁通俗圣经译者耶柔米,是当代着名文法和修辞学者杜纳特(AeliusDonatus)的学生。信主之前的奥古斯丁,也是专业修辞学的。(他那时候的修辞学,是专研逻辑演说与法律事务的。) 直指与喻意 奥古斯丁最注重圣经教义的教导。在他重要的着作之一《基督教教义》(DedoctrinaChristiana,397-428)中,把圣经的语文分为二种。这就像我们驾车见到公路上的标识,也有二种。一种画个箭头,指示方向或地名,是直指。另一种画个髑髅并交叉骨,却不是说此地有枯骨,而是警告危险,那是要会意的,是喻
意。一种他称为直指(propria)的标识,信徒应该照字义去实践履行;透过信心的眼睛,信徒对神的话要敬畏顺服,而不是审判。持定神的话,灵智就得到洁净,而生发爱心。这类经文,通常不会产生解释的困难,如:禁食、施舍、祈祷、传福音的命令等,或勉励,叙述的文字,一般都不会以为别有所指。 另一种是喻意(translata)的标识,是要从字面的意义转到以外去理解。因为这类象征意喻的经文,并没有可以遵行效法的意义,什或不可能实行的;但研思之下,却有其深义。 在喻意的经文,一般可以从字句或推理上看得出来。如:主耶稣说他是「葡萄树」(约一五1),这是品类上的不可能;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又怎会真变成树?同样的,门徒也不会成为枝子。又如主耶稣说他是「好牧人」(约一○11),我们都知道,作过木匠的人子不是牧人,他为人类舍命成就救恩,而不是「为羊」舍命,这是历史上的不可能。同样的,道是「种子」(彼前一23);论到人生说,「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雅四14),谁都想得到是喻意,在其他文学中,我们也习见相似的语法,读者可以没有了解上的困难。又如主耶稣说:「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
。』」(约七38)总不会有人照字解释,而且实际上下文就有了正解。 「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罗一二20),听起来似乎有些骇人;但在上文说:「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已有足够的说明,以下的话,只是一句成语,加强上文的意思而已。 当耶稣说:「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约六47-63),引起犹太人的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其实,这话按字面的意义,在道德上与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主的意思是要人听他的话而相信,在必灵上与他连属交通,就如吃喝一样。 主耶稣嘱咐门徒,在受命出去工作时,要「灵巧像蛇」(太一○16),并不是叫人「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林后一一3),而是取一部分的意义:灵巧,而非诡诈。 主耶稣教训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见太七1-5)眼中有梁木与刺,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显然是修辞上的夸辞,意思只在于显明,不要非分的挑剔论断。 我们读到启示录中二见证人被杀:「他们的尸首就倒在大城里的街上;这城按着灵意叫所多玛,又叫埃及,就是他们的主钉十字架之
处。」(启一一8)这里提到的是二处城市,另加上一个国家,在地理上显然有大距离,不可能是一个地方;但在其精神上是一样的,就是一种罪恶和反抗神的文化。 喻意的应用 保罗看亚伯拉罕,有两种子孙,来自两个母亲:「一个是使女生的,一个是自主之妇人生的。」一个是按着血气生的;一个是凭着应许生的。他说:「这都是比方:那两个妇人就是两约。」一个是律法;一个是恩典。一个是西乃山;一个是锡安山。一个是为奴的,生子为奴,就是现在的耶路撒冷;一个是自由的,生子是自由,就是在上的耶路撒冷。(见加四21-29)这是律法与应许的比论。 从圣经看见,城代表一个文化和价值体系,国代表统治权威的区域。耶路撒冷是蒙爱的城;巴比伦也是一座城。以色列是一个国度;巴比伦也是一个国度。奥古斯丁衡论上帝之城与属世的城,而在他的名着《上帝之城》里,说到属于上帝之城的圣徒,最后将得享永远的福乐。 了解圣经比较隐晦的喻意的方法之-,是先从比较明晰的部分开始,认识了经文的主旨,然后渐次探究隐晦的部分;明白了有教训和命令部分的,然后再思求比喻的深意。我们总要记得,神是愿意人了解他的旨意而得救恩,否则他何必麻烦把圣经启示
给人?既然如此,要把握这个「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约七17)的原则。 当主耶稣回答尼哥底母的问话:「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主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三4-5)曾经有人问「水」是什么意思。简单的答覆是:「水」就是水,因为下半句的「灵」就是灵。因为主耶稣是回答人家的问话,是要叫人明白。 当然,有人不以此为满足,要寻求更有「属灵」意义的,「以经解经」的答案,必须舍近求远。那么,本章接下去就说到约翰的洗礼和洁净的礼。这个也有可能,但正确的成分不大。 但最少可能性的是指此处的「水」是指着「道」说的:「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参弗五26)我这样说,有几个理由: 一、不应该在回答问题时用喻意,除非是避免作答,或故意叫人不确定明白。主耶稣显然并没有这个意思。 二、不应该用半直指,半喻意,那会搀杂混淆难明。 三、如果要参考保罗写的以弗所书,主耶稣没有问题,可以预知圣灵启示保罗写作的事,但能叫人等许多年才解答吗?问话的人先已说过:「人已经老了」,不知老先生等不等得那许
多年头! 四、注意主耶稣在对话时如何回应:那「水」是与「母腹」有关的:意思是先从水(母腹)生,也从圣灵生。尼哥底母当然知道「母腹」与包括胎儿的羊水,也知道水是生命的元素。 五、注意主耶稣下文的骈偶句:「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圣灵生的就是灵。」这是讲到两重生命并行的比论。 「重生」是属灵的实际,但在语意上是喻意,叫人从生活中已知的实在经验,了解未知的事。这就解答了问者的问题。 奥古斯丁说到喻意的解释凡例,似乎是延意的教导。例如:雅歌中的良人称赞所爱的女子:「你的牙齿如新剪毛的一群羊,洗净上来。」(歌四2)他以为是说「教会中的圣人」,因为「他们是教会的牙齿,咬撕掉人的错谬,带他们进入教会的身体。……最大的喜乐是我看他们的象征羊,剪去属世的重累如羊毛。」这是奥古斯丁咀味经文奥义的方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会觉得有推设过远。他心目中先有了「圣人」卫道启导的功能,而以经文引证。今天我们可能想到女子代表教会,是基督的新妇。但颇难理解绵羊会以利齿见长。但不难想到「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弗五26),洁白没有瑕疵;也可以想到牙齿与口及胃的关系,自然都可以演绎推比的。至于「
剪羊毛」的比论,就更远了。 奥古斯丁很同意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禄(Cicero)论演说者的话,以为传道人的目的是教导,是取悦,是感动(toteach,todelight,tomove)。因此,他的释经是注重实用与勉励,以建立圣徒。 释喻的界域 释经应该要敬虔客观,不可杂入自己的私意和成见。这个原则我们都同意,但说来简单,作到不易。 在第四世纪,有个泰可纽(Tychonius,orTichonius),他写过一本书《释经七律》(Liberregularum,orDeseptumRegulis)。泰可纽颇像时代主义的释经,注重七字。如果不是奥古斯丁在DedoctrinaChristina里提到他,可能更少人注意。他的七律是:一、主与他的身体;二。二重教会;三、应许与律法;四、种与类:部分与大体;五、时间;六、覆述重申;七、魔鬼与其群体。泰可纽是属于那时造成教会**的杜纳派(Donatist,因其早期首领DonatusTheGreat而得名)。杜纳派有些像清**,主张教会是只由真信的圣徒组成,注重信者个人属灵经历,而反对政治介入教会。奥古斯丁是反杜纳派对教会的看法。而
泰可纽虽是杜纳派,却认为教会有宇宙性的真纯教会,和混杂的有形教会之分。可能是部分与此观点有关,奥古斯丁虽不以为泰可纽的七律解决圣经奥义,却予以介绍。而泰可纽虽有可取之处,但在释经时强加系统化,难免有己意;喻意的解释,自然是己意最容易侵越的地方,因为喻意的界域含混难明。 比喻是用简单的话,「发明」隐藏的奥秘(太一三35)。谁知道,有人却把比喻更奥秘化,什至系统化了,建立起神学理论来。其中最引起争论的,要算天国的比喻,是主耶稣所讲的一组七个比喻,记载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 开宗明义是撒种的比喻,是说「人子」主耶稣撒下了福音的种子,就是生命的道(太一三1-23;参彼前一23-25)和人的反应,主自己作了相当详尽的说明,就好像是这组比喻的「前言」,又像是金灯台七个枝子的中干。 以下的六个比喻,才是都用「天国好像……」开始的,各两个比喻相对,结构均衡而美。 「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及至主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太一三24-32)这是讲到在地上的天国,就是教会。这里只说到麦稗并生的原因和现 象,并不要我们追问「人子」为什么睡觉,那不在讨论范
围;而且我们要警醒,但并不保证绝没有仇敌的工作。 「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这是说,天国如网兼收并蓄,「网既满了」,是「世界的末了」,此处着重的在于「分别」,是末后的审判。 「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长起来……」(太一三31-32),是说在地上的成长,不仅是在犹太,也及于外邦人,是有形发展。 「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发起来。」(太一三33)是讲内里的无形动力,改变人的生命及文化。在此要抵拒统一「酵」为邪恶含义的试探;因为酵是物质,不是特指的人,不必尽代表恶,前面已讨论过。在利未记第二十三章十七节,五旬节的祭加酵,正足证明。 「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太一三44)「人遇见了」,是讲信徒的态度和价值观,撇弃一切,唯欲得宝。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太一三45-46)既「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牺牲一切,惟以珠为宝贵,正是主耶稣为人赎价,教会也当效法主,以传扬福音救人的急务。 我想,这是对比喻自然合理的解释,很难看出主是预言历史的奥秘。主耶稣的教导是愿意人明白,而且还要加上圣灵保惠师的启迪引导。所有教
导圣经的人也该这样,不是怕人明白的。因此,意喻的界域是明白真理,不是要叫人建立什么奥秘理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