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一节

基础释经法 by 苏克

在《隔窗观望》(ThrOughtheLooking-Glass)一书中,矮胖子(HumptyDumpty)对爰丽丝说:「一年有三百六十四天,你都可能会收到不是生日礼物的礼物。]爱丽丝同意,矮胖子接著说:「只有一天,你才会收到生日礼物。你是多麽荣幸啊!」

爱丽丝说:「我不知道你所谓的『荣幸』是甚麽意思。]

矮胖子微笑著说:「你当然不会知道啦!除非我告诉你。我的意思是:『你给我辩倒了』!」

「但『荣幸』不是『给辩倒』的意思啊!」爰丽丝反驳道。

「当我说话时,」矮胖子轻蔑地说,「我爰那个字是甚麽意思,它便是甚麽意思,丝毫不差。」

「问题是,」爱丽丝说,「你能够随心所欲地为一个词下定义吗?」1

爱丽丝担心的是,矮胖子使用荣幸这个词的时候,将它重新定义。但是通常人们在交谈时,不会将字词重新定义,改变普遍已接纳的意思。纵使用法不同,说话的人若加以解释,听众也能够明白。

当矮胖子说「你是多麽荣幸」,又没有任何解释时,我们听了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参考句子的上文下理,他的意思便清楚了。

许多人读经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孤立某字句或段落,穿凿附会地任意解释。

解释圣经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罔顾上下文。若我们将某经节附近的经文置之不理,便可能会完全曲解该节经文的意思。我们应该考虑经节前後的句子、段落,亦要考虑诿段经文甚至全卷书的文化背景。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中存著现代文化及圣经时代文化的距离。「若要正确地了解圣经,就需要将自己从意识形态、观点及现代的制度中抽离,代入使徒及先知时代的时空之中。」2我们能否正确地解释圣经,与我们能否抽离自己的文化、代入圣经历史文化是成正比的。

宗教改革者如马丁路德(Martir1Luther)、墨兰顿(philipMelanchton)、加尔文(JohnCalvin)、慈连理(UlrichZwingli)等人,皆强调需要归回圣经,以及看重历史、文法解经。所谓「历史」,是指圣经书卷写成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著书时的情况。所谓「文法」,是指透过研究圣经字句一般、简单的意思,决定经文的意义。解经时还可以考虑另一层面,就是文学修辞。文学修辞解经是研究经文的文学特质如何影响其解释。本章研究历史解经,考虑圣经写成时的环境及文化。第五章讨论文法方面的解经法,第六、七章则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文学修辞解经。

上下文对如何解释该段经文有很大影响,所谓上下文包括:

1.经节最近的前後经文

2.经节出现的段落及书卷

3.经节所属的时代

4.整本圣经的信息

5.经节写成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有关经节、篇章、书卷上下文的重要性将於下章讨论。

大部分解经书籍都会先讨论上述的几个上下文,然後才讨论圣经作者写书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但由於历史文化背景通常会影响上下文,因此本章先讨论历史文化背景。

认识圣经书卷的背景是很重要的,试回答下列问题:该卷书的作者是谁?此书何时写成?甚麽促使作者撰写此书?作者是否回应某个问题、处境或需要?此书的内容是甚麽?此书的主题为何?此书的对象是谁?谁是原初的读者或听众?解答以上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经文的内容。

本章的主要目标是探讨圣经作者写书时的文化背景。任何时代、文化的作者或读者均会受到身处的社会环境影响。例如那鸿书反映出先知对尼尼微城的认识;哈巴谷书则反映出先知对巴比伦人的认识。歌罗西书的某些经文反映出歌罗西人是受到一种哲学宗教主义影响,可能是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的前身。阅读那利米哀歌时,若不知道耶利米是在写一道丧礼挽歌,哀悼被巴比伦人毁灭的耶路撒冷城,便会不知所云。赫人与附属国订立的条约,是用某种文学结构写成的,摩西也是按照这种结构撰写申命记及部分的出埃及记。3

注意书卷的文化背景,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它对原初的读者有何意义。若我们了解英国十三世纪时的文化背景,阅读英国的大宪章(MagnaCharta)时,自然会明白更多。

我们的时代与圣经的时代既然有文化阻隔,而我们解经的目标是要发掘经文的原意,因此我们务必熟悉圣经时代的文化、风俗。正如史布朗(Sprou1)所说:

除非圣经是乘降落伞从天而降,以天上独特的语言写成,是神启示人类的特别工具;除非圣经是神直接即时口传,不牵涉任何地方习俗、风格或观点;否则我们便需要面对文化的差别,即圣经如何反映当时的文化。4

一、何谓文化?

根据韦氏大辞典,「文化」的定义是「人类行为的整体模式,包括思想、语言、动作及艺术」,亦可以理解为「某个种族、宗教、社会群体的风俗信仰、社会型态、物质特征]。因此,文化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言语、行为和制品,亦即是他们的信仰、沟通方式、风俗习惯、物质用品(例如:工具、住屋、武器)等等。个人的文化包括不同层面的关系及影响力:他与个人及团体之间的关系,在家庭、社会、国家及政府中的角色。宗教、政治、战争、法律、农业、建筑、商业、经济及地理,还有书籍、衣著、语言,都会在他的生活中留下印记,若他是圣经的作者,他的著作也会受影响。

当一位宣教士去到异地时,他必须认识处於该文化的人的思想、信仰、言语、行为和制品。他必须认识当地文化,才能够了解当地人,与当地人沟通。若你曾到外国旅游,你必定经历过某程度的「文化冲击」,因为陌生的景色及当地人的言行而受到冲击。当你逐渐适应後,这种冲击就会逐渐消灭。

当我们阅读圣经时,便好像去到异地一般。我们会对别国人民的处事方式大惑不解,同样,我们也会因经文所记载的事感到困惑。故此,认识圣经时代的人的思想、信仰、行为及制品是很重要的。我们对这些了解愈多,便愈能明白经文,以及正确的传递出去。若我们对文化因素置之不理,则可能造成私意解经(eisegesis)的错误,以二十世纪的意念曲解圣经。「留心上下文,能迫使我们避免按私意解经,回到作者的原意之中。」5

今天,我们必须认识不同国家的风俗。例如英国的汽车是靠左边行驶的,若你忘记这个习惯,必会闯下大祸!读圣经时,我们「观看」到异国的风俗。要恰当地解释神的话,就必须了解那些风俗及其意义。留意圣经的文化,

能帮助我们了解经文或风俗原来的、字面上和社会上的意义……缺少了文化研究,「字义解经」就不够全面。研究圣经的文化,跟研究圣经历史一样,不是一些装饰品,侍有时间才去搜集,没时间便置之不顾。相反,它是正确解经所不可或缺的。6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在《隔窗观望》(ThrOughtheLooking-Glass)一书中,矮胖子(HumptyDumpty)对爰丽丝说:「一年有三百六十四天,你都可能会收到不是生日礼物的礼物。]爱丽丝同意,矮胖子接著说:「只有一天,你才会收到生日礼物。你是多麽荣幸啊!」 爱丽丝说:「我不知道你所谓的『荣幸』是甚麽意思。] 矮胖子微笑著说:「你当然不会知道啦!除非我告诉你。我的意思是:『你给我辩倒了』!」 「但『荣幸』不是『给辩倒』的意思啊!」爰丽丝反驳道。 「当我说话时,」矮胖子轻蔑地说,「我爰那个字是甚麽意思,它便是甚麽意思,丝毫不差。」 「问题是,」爱丽丝说,「你能够随心所欲地为一个词下定义吗?」1 爱丽丝担心的是,矮胖子使用荣幸这个词的时候,将它重新定义。但是通常人们在交谈时,不会将字词重新定义,改变普遍已接纳的意思。纵使用法不同,说话的人若加以解释,听众也能够明白。 当矮胖子说「你是多麽荣幸」,又没有任何解释时,我们听了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参考句子的上文下理,他的意思便清楚了。 许多人读经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孤立某字句或段落,穿凿附会地任意
解释。 解释圣经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罔顾上下文。若我们将某经节附近的经文置之不理,便可能会完全曲解该节经文的意思。我们应该考虑经节前後的句子、段落,亦要考虑诿段经文甚至全卷书的文化背景。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中存著现代文化及圣经时代文化的距离。「若要正确地了解圣经,就需要将自己从意识形态、观点及现代的制度中抽离,代入使徒及先知时代的时空之中。」2我们能否正确地解释圣经,与我们能否抽离自己的文化、代入圣经历史文化是成正比的。 宗教改革者如马丁路德(Martir1Luther)、墨兰顿(philipMelanchton)、加尔文(JohnCalvin)、慈连理(UlrichZwingli)等人,皆强调需要归回圣经,以及看重历史、文法解经。所谓「历史」,是指圣经书卷写成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著书时的情况。所谓「文法」,是指透过研究圣经字句一般、简单的意思,决定经文的意义。解经时还可以考虑另一层面,就是文学修辞。文学修辞解经是研究经文的文学特质如何影响其解释。本章研究历史解经,考虑圣经写成时的环境及文化。第五章讨论文法方面的解经法,第六、七章则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文学修辞解经。
上下文对如何解释该段经文有很大影响,所谓上下文包括: 1.经节最近的前後经文 2.经节出现的段落及书卷 3.经节所属的时代 4.整本圣经的信息 5.经节写成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有关经节、篇章、书卷上下文的重要性将於下章讨论。 大部分解经书籍都会先讨论上述的几个上下文,然後才讨论圣经作者写书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但由於历史文化背景通常会影响上下文,因此本章先讨论历史文化背景。 认识圣经书卷的背景是很重要的,试回答下列问题:该卷书的作者是谁?此书何时写成?甚麽促使作者撰写此书?作者是否回应某个问题、处境或需要?此书的内容是甚麽?此书的主题为何?此书的对象是谁?谁是原初的读者或听众?解答以上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经文的内容。 本章的主要目标是探讨圣经作者写书时的文化背景。任何时代、文化的作者或读者均会受到身处的社会环境影响。例如那鸿书反映出先知对尼尼微城的认识;哈巴谷书则反映出先知对巴比伦人的认识。歌罗西书的某些经文反映出歌罗西人是受到一种哲学宗教主义影响,可能是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的前身。阅读那利米哀歌时,若不知道耶利米是
在写一道丧礼挽歌,哀悼被巴比伦人毁灭的耶路撒冷城,便会不知所云。赫人与附属国订立的条约,是用某种文学结构写成的,摩西也是按照这种结构撰写申命记及部分的出埃及记。3 注意书卷的文化背景,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它对原初的读者有何意义。若我们了解英国十三世纪时的文化背景,阅读英国的大宪章(MagnaCharta)时,自然会明白更多。 我们的时代与圣经的时代既然有文化阻隔,而我们解经的目标是要发掘经文的原意,因此我们务必熟悉圣经时代的文化、风俗。正如史布朗(Sprou1)所说: 除非圣经是乘降落伞从天而降,以天上独特的语言写成,是神启示人类的特别工具;除非圣经是神直接即时口传,不牵涉任何地方习俗、风格或观点;否则我们便需要面对文化的差别,即圣经如何反映当时的文化。4 一、何谓文化? 根据韦氏大辞典,「文化」的定义是「人类行为的整体模式,包括思想、语言、动作及艺术」,亦可以理解为「某个种族、宗教、社会群体的风俗信仰、社会型态、物质特征]。因此,文化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言语、行为和制品,亦即是他们的信仰、沟通方式、风俗习惯、物质用品(例如:工具、住屋、武器)等等。个人的文
化包括不同层面的关系及影响力:他与个人及团体之间的关系,在家庭、社会、国家及政府中的角色。宗教、政治、战争、法律、农业、建筑、商业、经济及地理,还有书籍、衣著、语言,都会在他的生活中留下印记,若他是圣经的作者,他的著作也会受影响。 当一位宣教士去到异地时,他必须认识处於该文化的人的思想、信仰、言语、行为和制品。他必须认识当地文化,才能够了解当地人,与当地人沟通。若你曾到外国旅游,你必定经历过某程度的「文化冲击」,因为陌生的景色及当地人的言行而受到冲击。当你逐渐适应後,这种冲击就会逐渐消灭。 当我们阅读圣经时,便好像去到异地一般。我们会对别国人民的处事方式大惑不解,同样,我们也会因经文所记载的事感到困惑。故此,认识圣经时代的人的思想、信仰、行为及制品是很重要的。我们对这些了解愈多,便愈能明白经文,以及正确的传递出去。若我们对文化因素置之不理,则可能造成私意解经(eisegesis)的错误,以二十世纪的意念曲解圣经。「留心上下文,能迫使我们避免按私意解经,回到作者的原意之中。」5 今天,我们必须认识不同国家的风俗。例如英国的汽车是靠左边行驶的,若你忘记这个习惯,必会闯下大
祸!读圣经时,我们「观看」到异国的风俗。要恰当地解释神的话,就必须了解那些风俗及其意义。留意圣经的文化, 能帮助我们了解经文或风俗原来的、字面上和社会上的意义……缺少了文化研究,「字义解经」就不够全面。研究圣经的文化,跟研究圣经历史一样,不是一些装饰品,侍有时间才去搜集,没时间便置之不顾。相反,它是正确解经所不可或缺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