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五节

基础释经法 by 苏克

五、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1与比较有关的修辞法

许多修辞手法都用大自然作为比较,例如:雨、水、火、土壤、花卉、树木、动物;也会用人类的物品,如陶器、坟墓、衣服;也有人类的经历,譬如出生、死亡、战争、音乐。

1,明喻(simile)

明喻是明显地[用好像(like)、如同(as)等字]将两件事物相像之处作一比较。彼得用明喻说:「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彼前一24)。路加福音十章三节,耶稣的话也是明喻:「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羔进入狼群」。诗篇第一篇也有用到明喻:「他要像一棵树」(一3)、「恶人乃像糠枇」(一4)。解释明喻的困难是要找出两件事物相似之处。人何以像草?耶稣的门徒在哪方面像羔羊?信徒像一棵树、恶人像糠枇是甚麽意思?

2.隐喻(metaphor)

隐喻是运用比较,将一物直接说成另一物(基本上二者是不相似的)。11隐喻的比较并不明显,但明喻则相反。辨别隐喻的方法是:隐喻常用「是」、「就是」(is,are,was,were,havebeen)等比喻词。例如以赛亚书四十章六节:「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在英文钦定本是译作“Allfleshisgrass”,与彼得前书一章二十四节的“Allmenarelikegrass”不同。例如神藉著耶利米说「我的百姓作了迷失的羊」(耶五○6)。主耶稣将门徒比作盐:「你们是世上的盐」(太五13)。他们不是成了真的盐,而是将他们比喻作盐。当耶稣肯定地说:「我就是羊的门」(约一○7、9)、「我是好收人」(约一○11、14),以及[我就是生命的粮」(约六48),他也暗里用了比较。在某方面,他像一道门、一个牧人、一块面包,读者得思考耶稣在哪方面跟这些东西相似。

3.借喻(hypocatastasis)

这个修辞手法较少人知道,就是用直呼其名的方法暗示比较的相似之处。当大卫写道:「犬类围著我」(诗二二16上)时,他将敌人直呼为狗。假师傅在腓立比书三章二节被直呼为「犬类」,而在使徒行传二十章二十九节则被直呼为「凶暴的豺狼」。从下列例句中可以看出明喻、隐喻、借喻有何不同:

明喻:「你们这些恶人好像狗。]

隐喻:「你们这些恶人就是狗。」

借喻:「你们这些狗。」

施洗约翰在约翰福音一章二十九节就使用借喻:「看哪!神的羔羊。」若他说:「耶稣好像一只羔羊」,就是明喻。若他说:「耶稣是一只羔羊」,便是隐喻。当耶稣告诉彼得说:「你喂养我的羊」(约二一17),他是用借喻,直呼他的跟随者为羊。

决定说话的人呼唤的对象时,必须考虑上下文。例如耶利米写道:「有狮子从密林中上来」(耶四7),由上下文可清楚知道狮于是指巴比伦。

下列七节经文是明喻、隐喻、借喻中的一种。请在每节之後注明其修辞法。

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六节:「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诗篇八十四篇十一节:「因为耶和华神是日头,是盾牌。」

彼得後书二章十七节:「这些人是无水的井,是狂风催迫的雾气。」

约翰福音二章十九节:「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以赛亚书五十七章二十节:「唯独恶人,好像翻腾的海。」

诗篇二十三篇一节:「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诗篇一篇三节:「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2与替代有关的修辞法

4.借代Imetonymy)

将一物代替另一物的方法叫借代。当我们说到白官所作的决定时,我们是指美国总统作的决定。我们将美国总统的住所代替美国总统本身。当我们说「笔比剑强」时,我们的意思是文章的影响力大过军事力量。

圣经中最少有三种借代的类型:

(a)以因代果:敌挡耶利米的人说:「来吧!我们可以用舌头击打他。」(耶一八18)若照字面解释,他们用舌头击打他简直是荒谬,这里明显是指到他们说的话语。舌头是因,话语是果。另外请看箴言十二章十八节:「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巴拿巴「看见神所赐的恩」(徒一一23),大概是指他看见神恩典的果效,亦即安提阿信徒生命的改变。

(b)以果代因:大卫写道「耶和华我的力量啊,我爱你!」(诗一八1)力量是结果,却代替了因由,即耶和华。

(c)用有密切相关的事物代替之:保罗说「你们不能喝主的杯」(林前一○21),他是指杯中之物,而非指杯子本身。当神对何西阿说:「这地大行**,离弃耶和华」(何一2),他是指住在地上的人民。眼睛这个词与一个人的观点或看法息息

相关,例如「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正直」(箴一二15)。耶稣说:「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可三25),他当然不是指一间真正的房子,乃暗示住在房子里的人。希伯来书十三章四节的「休」是婚姻关系的借代。试思考,马太福音十五章八节中的「嘴唇」代表甚麽?

5.举隅法(synecdoche)

以部分代表整体,以整体代替部分的方法。该撒亚古士督颁布法令,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路二1),他说的是整体,但本意仅指部分,即罗马人。箴言一章十六节「他们的脚飞跑行恶」显然不是说只有他们的脚在飞跑。他们的脚是部

分,却代表整体,即他们自己。

罗马书一章十六节中的希利尼人代表所有的外邦人。耶和华说「我要命刀剑临到地上一切的居民」(那二五29),刀剑是部分,却代表整体,即灾祸。百基拉和亚居拉为保罗的缘故「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罗一六4),「颈项」为部分,代表整体,即他们的生命。

6.相代(meriSm)

相代是举隅法的一种,用两个相对或相反的部分来代替整体。当诗人写道[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诗一三九2),他不是将神对他的认识限制於神只知道他坐下或起来;相反,他是说主知道他所有的行为。

7.重名法(hendiadys)

用两个相连的名词[英文用“and"(「和」)来连接〕代替用形容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法,叫作重名法。重名法(hen-diadys)源自三个希腊字:“ben”意为「一」,“dia"意为「藉著」,“dis”意为「双重」。创世记三章十六节的希伯来文为「痛苦和生产」(“painal1dchildbearing”),意思可能是「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paininchildbearing”)。腓立比书二章十七节的「祭物和事奉」(“sacrificeandservice”)可能是「祭物的事奉」(“sacrificialservice”,和合本译作「供献的祭物」)。同样的,当使徒们说到「这位分和使徒」(“thisministryandapostleship”,NASB)时,他们是指「这使徒的位分」(徒一25)。

8.拟人法(personification)

将人的特徵、行为加於死物或动物之上。以赛亚书三十五章一节赋予沙漠欢喜的情绪:「旷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欢喜。」以赛亚书五十五章十二节说山在歌唱、树木也都拍掌。罗马书六章九节及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五十五节均将死亡拟人化。

9.神格拟人法(anthropomorphism,侧重形状方面)

用人的特征、行为来形容神,例如说神有指头(诗八3)、耳朵(诗三一2)及眼睛(代下一六9)。

10神格拟人法(anthropopathism,侧重情感方面)

将人的情绪加於神身上,例如撒迦利亚书八章二节的「我十分热爱锡安;我为锡安大发烈怒」(新译本)。

11。拟物法(zoomorphism)

神格拟人法是将人的特征加於神身上,拟物法则将动物的特徵加於神身上,以形象化的手法,表达神的行为及属性。诗人说神「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诗九一4)。读者会联想到小鸡或雏鸟藏在母亲翅膀下受保护的情景。

12.直呼法(apostrophe)

好像称呼人一般对死物发出呼唤,或对不在场的想像中的人物发出直接呼唤。作者运用拟人法时,把死物当作人来描写;但直呼法是作者把死物当成人,向它说话。诗人使用直呼法直接向海说话:「沧海啊!你为何奔逃?」(诗一一四5)但

在第三节,他却用拟人法描述海:「沧海看见就奔逃」。先知有时会呼唤地土来见证以色列或其他国家的罪恶,例如弥迦书一章二节,作者直呼说:「地和其上所有的,也都要侧耳而听。」诗人在诗篇六篇八节说:「你们一切作孽的人,离开我吧!]彷佛他的敌人在场一样。

13.委婉语(euphemism)

用含蓄、温和的表达方式代替直接、令人不快的说法,称为「委婉语」。例如我们不直接说「人死了」,而用「过身了]。「与世长辞」、「魂归天国」等委婉语代替。圣经提到基督徒的死,只说「睡了」(徒七60;帖前四13-15)。

3与省略或隐藏有关的修辞法

14,省略法(ellipsis)

省去一些为了使句子文法完整的字词。有时可以单独使用一个原本与名词连用的形容词,代表其与名词连合时的意义。例如英文“private”(一个士兵)可以代表、"privateSoldier"(士兵)。圣经中的“theTwelve”(十二个)其实代表"the12

Apostles”(十二使徒,林前一五5)。提摩太後书四章十八节按字面来读是「主……必救我进他的天国」,其意义应该是主必搭救保罗,并必带他进他的天国。读者必需在「救我]之後自己填上「并必带我」这几个字,才能使全句的文法完整。

15.共轭支配法(zeugma)

逻辑上一个动词只能修饰一个名词,但作者却勉强以一个动词支配两个名词。路加福音一章六十四节按字面来读是「撒迦利亚的口立时开了,舌头也」(“Hismouthwasopenedandhistongue”),和合本加上「舒展了」几个字,使全句合乎文法。

16.说话中断法(aposiopesis)

说话突然中断,彷佛说话的人无法继续似的。摩西替百姓认罪时,他说:「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三二32)他未能说完前半句(「倘若你肯赦免他们的罪」),大概因为当时的情绪使然。又

例如保罗在以弗所书三章一至二节的思想并不完整:「因此,我一一保罗为你们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稣被囚的……谅必你们曾听见神赐恩给我,将关切你们的职分托付我。」(编者按:第一节未的「替你们祈祷」旁是加上点,即原文没有此字。)

17.反问法(rhetoricalquestion〕

这是一种修辞问句,不期望得到口头回答,目的只是要读者在心中回答,或思考句中暗示的答案。一位罗马修辞学者昆廷兰(0uintilian,35-100)说:反问句可增加论点的威势及说服力。神问亚伯拉罕:「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麽?」(创一八14)并非期望他回答,只是要亚伯拉罕在心中思想这个问题。神问耶利米:「岂有我难成的事麽?」(耶三二27下)也是同样道理。保罗在罗马书八章三十一节反问道:「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这些反问句都是传达信息的方法,前两个问题指出在神没有不可能的事;保罗在罗马书八章三十一节的问题则肯定神是帮助信徒的,没有人能够敌挡他。

当耶稣问众人说:「你们带著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麽?」(太二六55)他的问题是要众人知道他并非要作乱。当耶稣问:「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路一一11-12)他其实在暗示一个否定的答案。有的反问句带责备或劝导之意,有的为表达惊讶,有的则为引起住意。

下列反问句有何目的?

「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可三23)

「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麽?」(可四21)

「你们有眼睛,看不见麽?有耳朵,听不见麽?」(可八18)

「人还能拿甚麽换生命呢?」(可八137}

「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林前一二17)

有时以反问责备读者或听众,引领他们思考。例如耶稣问门徒说:「为甚麽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麽?」(可四40)耶稣问这些问题是要责备他们胆怯、没有信心。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沈睡的门徒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可一四41)是要责备他们沈睡。解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反问句。反问句的

目的及信息。

4与夸张或轻描淡写有关的修辞法

18.夸张法(hyperbole)

夸张法是作者故意夸大,言过其实,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以色列的十个探子报告他们在迦南探地的结果时说:「城邑又广大又坚固,高得顶天。」(申一28)明显地,他们不是指迦南地的城墙真的高到顶天,不过是表示那城墙异常的高而已。

诗人使用夸张法来强调他的忧伤:「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于湿透。」(诗六6)现代中文译本试图用较平实的语言表达这夸张句的思想:「夜夜我的床榻浸在眼泪里,我的枕头湿透了。」虽然用字较温和,但仍不免夸张。大卫流了不

少眼泪,但当然不至於令他的床漂起、褥子湿透。诗篇一一九篇一三六节有相似的例子:「我的眼泪下流成河」。当然,诗人的眼泪不可能下流成河,他不过是极为忧伤,以致眼泪不断涌流。

先知弥迦论到以色列国的罪恶,问道:「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麽。」(弥六7)弥迦在这反问句中用上夸张法,是要强调不论百姓带来多少的油脂献祭给神,都无法赎他们的罪。大卫杀死歌利亚後,妇女们从以色列各城出来迎接扫罗王,唱道:「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撒上一八7)大卫当然没有杀死超过扫罗所杀的十倍,他实际上只杀了一个人,但妇女用夸张法是要指出他战胜非利士巨人的意义重大。

大卫在为约拿单和扫罗所作的哀歌中说:「他们比鹰更快,比狮子还强。」(撒下一23)没有人真的跑得比鹰飞更快,也没有人的身体真的比狮子还强壮。显然大卫是要夸张地强调扫罗及约拿单在战场上的速度及力量。这形象化的语言给

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耶稣是否真的指法利赛人和文士能将蠓虫滤出来,将骆驼吞下去?(太二三24)不!他的意思是法利赛人拘泥律法细微之处,好比小心翼翼地将蠓虫自饮料中过滤出来一样,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律法中更重要的事(23节),就是公义、怜悯、信实等,好像轻易地吞下一只骆驼!

又例如:「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代下三六23)。「人若能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麽益处呢?1(太一六26)浪子的父亲对长子说:「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路一五32)。「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路六42)。古列王并非统治全世界,一个人也不可能赚得全世界,浪子并没有真的死而复活,一个人也不可能从自己眼中去掉梁木;然而,这些夸张句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注意,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是否不对?圣经使用夸张法与圣经无误论是否有矛盾?作者若使用夸张法,言过其实,这是否表示经文有错谬?不!夸张不是错误,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夸张法是读者立即可以理解的,言过其实是要强调及吸引,读者不会因此被误导。

夸张法是文学手法之一,反映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大卫说扫罗及约拿单「比鹰更快」,是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指出前以色列王及其儿子在战场上身手敏捷。再者,夸张法所传达的思想与事实相符,扫罗及约拿单在战场上的确是灵敏快捷。

约伯在忧伤沮丧中回答他的朋友说:「你们这十次羞辱我」(伯一九3)。然而,他的朋友们实际上只有五次发言一一一以利法在第四至五章及第十五章,比勒达在第八及十八章,琐法在第十一章。约伯是否犯了错?圣经在此是否出了错?不!约伯是用夸张法,表示他的朋友已多次羞辱他。旧约另有四处地方用了「十次」这词:当雅各提及拉班或面对拉班时,他说:「你十次改了我的工价」(创三一7、41);神对摩西说他的百姓「试探我这十次」(民一四22);尼希米报告说犹太人「十次从各处来见我们,说:『你们必要回到我们那里』」(尼四12);尼布甲尼撒王发现但以理及他的三位朋友「智慧聪明比通国的术士和用法术的胜过十倍」(但一20)。这些是夸张法,虽不能按字义解释,却正确地描述了所要表达的真理。当

一位母亲斥责他不听话的孩子,说:「我已经说了一万次,要收拾房间!」他的意思是无数次,不是一千乘十得出实际数目。他没有扯谎,只是夸张地表达事实,强调他的重点。

19.反合(litotes〕

此法与夸张法正好相反,乃是轻描淡写,以否定的说话来表达肯定的思想。「他不是一个很差的讲员」,实指他是一个很好的讲员。轻描淡写也能达到强调的作用。当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徒二一39)意思是他来自一个很重要的城市。

反合往往带有贬意,例如民数记十三章三十三节下:「据我们看,自己就蚱蜢一样;据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路加在使徒行传中多次运用反合,例如“nosmalldisturbanceamongthesoldiers”(直译是「兵丁中引起了不小的扰乱」,一二18,新美国标准译本);“nolittlebusiness”(直译是「不小的生意」,一九24,新美国标准译本);“nosmallstOrm”(直译是「不小的风浪」,二七20,新美国标准译本);路加提到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住了多日」(一四28),希腊文是反合,

直译为「二人就在那里同们徒住了不少时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九节中自谦道:「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这种真心谦虚的话语,强调神在一个不配得恩典的罪人身上彰显了极大的恩典(10节)。

20.反讽(irony〕

反讽是用褒扬的形式间接地表达讽刺之意,通常可以从讲者的声调听出来,因此要决定书面文字有否运用反讽则比较困难;然而,观察上下文则有助於决定作者是否运用反讽手法。扫罗的女儿米甲对大卫说:「以色列王今日……有好大的荣耀啊!」(撒下六20)从第二十二节可知,他正讽刺大卫,认为他行为卑贱,自取其辱。反讽中常带有幽默,例如以利亚嘲弄巴力的先知说:「大声求告吧!因为他是神。」(王上-八27)显然以利亚不是认同假神巴力的存在,他只是用反话来恭维巴力,好使巴力的先知们更大声祷告。这便证明假神与真神耶和华不同,不会听敬拜它的人的祷告。

约伯在约伯记十二章二节说:「你们真是子民哪!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表面上看来,约伯在褒扬他的三个朋友很聪明,拥有世界上的智慧,当他们死亡时,智慧也会随他们而消失。然而,由约伯在其他地方的评语来看,约伯是埋怨他们不明白他的情况,表明第二节的话并非褒扬,而是讽刺。

约伯埋怨他的朋友没有帮助过他,完全不同情他的处境,因此,他讽刺比勒达说:「无能的人蒙你何等的帮助!膀臂无力的人蒙你何等的拯救!无智慧的人蒙你何等的指教!你向他多显大知识!」(伯二六2-3)(这两节经文的你在希伯来文中是单数,因此是指刚在第二十五章发言的比勒达。但十二章二至三节中的你们,则是复数,指的是三位朋友。)

保罗也有用到反讽手法。他在哥林多前书四章八节说「你们……自己就作王了!」,接著加上一句:「我愿意你们果真作主」,因此证明前一句是反讽。他在第十节说:「你们在基督里倒是聪明的」,也是讽刺的说话。保罗在哥林多後书十一章十九节对哥林多信徒说的话表面上是褒扬一一「你们既是精明人,就能甘心忍耐愚妄人」,实际上却是讽刺批评他们。哥林多人自以为聪明,实际却不是,这可以由他们「忍耐愚妄人」(即第13节所说的假师傅)一事上得知。上述各例都证明有讽剌之意。

请读阿摩司书四章四至五节,并思想:为何阿摩司叫以色列人「往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加增罪过」?为何要他们「献有酵的感谢祭,把甘心祭宣传报告给众人」?当然他不是鼓励他们犯罪及骄傲,那麽这些讽语有何意思呢?

上述的例子都属言语上的讽刺,另有一种是戏剧性的反讽,即运用出乎意料或不适当的处境来产生讽刺的效果。例如以利户比约伯及他的三个朋友都年青,但对於约伯的遭遇却表现得比那三位朋友更有见识,这是出人意表的。约伯如此敬虔

(伯一1、8,二3),因此他所遭遇的灾祸使人感到震惊,也始料不及。

戏剧性的反讽也意味著读者知道故事人物所不知道的事实。例如读者知道撒但在幕後策动约伯所经历的灾祸,但约伯自己却毫不知情。大祭司该亚法对公会众人说:「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这就是你们的益处。」(约一一

50)约翰福音的读者知道该亚法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说甚麽。

亚哈随鲁王问哈曼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斯六6)「亚哈随鲁王向哈曼所发的问题具讽刺之意,因为王的目的是要使哈曼以为他所喜悦的人是哈曼,但事实上王所指的是末底改」。12

讽刺与挖苦(sarcasm)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互通的,因为讽刺包含挖苦的成分;但挖苦的语气较重、较刻薄,常用来伤害别人,是剌人的批评。讽刺则是比较巧妙地嘲笑别人。13

21.反覆(pleonasm)

反覆是重复用字或加上一些相似的字词,这些字在文法中似乎是多馀的。约伯在约伯记四十二章五节对神所讲的说话,英文是如此翻译的:“IhaveheardofTheebythehearingoftheear”(NASB,中文直译是「我藉著耳朵的听力曾经听闻有你」),其中“ear”(「耳朵」)、“hearing”(「听力」)、“heard"(「听闻」)等为重复的词语,在正确的文法中显得多馀,因此新国际译本将之译为:“MvearshadheardofYou",(「我从前风闻有你」)。使徒行传二章三十节按希腊文直译是

“Godtookanoathwithanoath”(中文直译是「神曾用誓言起誓」),按英文而言显然是重复,所以新国际译本(NIV)将之译为“Godhadpromisedhimanoath”。另一例子是在马太福音二章十节,马太形容博士们“rejoiced……withgreatjoy"

(NASB,中文直译「以大大的喜乐欢喜」),意为「他们大大的欢喜」(“theywereoverjoyed",NIV)。此外,诸如:“Heansweredandsaid”(「他回答说道」)及“helifteduphiseyesandsaw”(「举目一看」)均为反覆的修辞手法。

5与矛盾有关的修辞法

22.矛盾修辞法(oxymoron)

将两个相反或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称矛盾修辞法。“Oxymoron”一字来自两个希腊字一一一“oxus”(精明)及“moros”(愚笨)。英文的例子如“loudsilence”(大声的沈默)、“sweetsorrow”(甜蜜的忧伤)…opensecret”(公开的秘密),以及“originalcopy”(原版影印)。在第一个例子中,虽然沈默并非真的大声,但却如此明显,好像很大声一样。彼得在使徒行传二章二十四节提到耶稣「死的痛苦」(“theagonyofdeath”,NIV;按希腊文直译是:“birthpainsofdeath”,可译作「死亡的阵痛」);耶稣的死的痛苦程度如同一个母亲生产婴孩时所经历的阵痛一样。虽然「阵痛」及「死」是相反的经历,通常不会相提并论,但在这里却被放在一起,生动地描绘耶稣的死。

基督敌人「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腓三19),荣耀与羞辱通常不会配成一对,保罗的目的是要生动地形容,他们误将应该引以为耻的东西,当作自己的荣耀。罗马书十二章一节的「活祭」也是一个矛盾修辞法的例子。

23.吊诡(paradox)

看似荒谬、与一般意见相反的说话,其本身并非自相矛盾,只是表面上与一般人的理解相反而已。耶稣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八35)这句话看来自相矛盾,通常一个人既失掉

某件东西,就不能又保留那件东西。耶稣乃是强调人若为他佗出牺牲,便会换来更完美、满足的生命。

6与声音有关的修辞法

24。谐音双关语(paronomasia)

运用同一个字词或发音相似的字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称为谐音双关语或文字游戏。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太八22)这一句话中的「死人]有两种用法,第一个是指属灵上的死人,第二个是指肉身上的死人。撒母耳记下第七章的「家」(house)也有两种意思:大卫想为神建造一个「家」(殿,5节),但神却告诉他,他没有机会为神建殿;相反,神却为他建立一个「家」一一大卫王朝(11节)。

弥迦在弥迦书一章十至十五节用了几个双关语。他吩咐伯亚弗拉的村民「辊於灰尘之中」(10节),以表示他们的忧伤。有趣的是「亚弗拉」即灰尘的意思,如此他们乃是要活出与他们村庄名字相称的生活。以赛亚用了发音相近的字来制造语言效果,影响那些听到或读到以赛亚书五章七节的人。主指望的是「公平」(mispot),但看到的是「暴虐」(mispoh),他指望的是「公义」(sedaqah),反听到「冤声」(saqah)。这两组希伯来文的词发音相近,意义却正好相反,有力地带出强调的效果。

25.押头韵(alliteration」

有时新约作者会采用起始字母相同的字以取得押韵的效果,称为「押头韵」(alliteration)。路加福音二十一章十一节提到饥荒(loimoi)及瘟疫(limoi)。保罗在罗马书一章二十九节中将两个发音相近的希腊字放在一起:「满心是嫉妒」(pthonou)及「凶杀」(phonou);第三十一节的「无知的」(asynetous及「背

约的」(asynthetous)。

腓立比书二章十五节中「无可指摘」、「诚实无伪」、「无瑕疵」的希腊字字首都是一样的(“amemptoi”、“akeraioi”、“amoma”)。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五十八节(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中,“kopos”(劳苦)及“kenos”(徒然)是押头韵,增加了全句的气势。

26.拟声词(onomatopoeia)

人可以凭拟声词的发音明白其意义,例如:隆隆声、嗡嗡声、卡咯、嘶嘶声、乓乓声、呼呼声、卜卜声等。约伯记九章二十六节的「急落」在希伯来文中是拟声词“tus",发音很像鹰(或是集)由高处疾速俯冲抓取猎物的声音。耶利米书十九章一及十节的「瓦瓶」在希伯来文是"baqbuq”,发音很像水自瓶中潺潺流出的声音,耶利米同时亦用此字作为谐音双关语,因为第七节的「落空」一词在希伯来文为“baqaq”,其发音与瓦瓶的发音相近。

有时两种修辞法会混在一起,弥迦说:「地……要侧耳而听」(一2),他用直呼法直接向地呼唤,好像地当时在场一样;另外地也用拟人法,好像地能如人一样有耳能听。诗篇一一四篇五节亦同时采用这两种修辞法:「沧海啊!你为何奔逃?」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五、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1与比较有关的修辞法 许多修辞手法都用大自然作为比较,例如:雨、水、火、土壤、花卉、树木、动物;也会用人类的物品,如陶器、坟墓、衣服;也有人类的经历,譬如出生、死亡、战争、音乐。 1,明喻(simile) 明喻是明显地[用好像(like)、如同(as)等字]将两件事物相像之处作一比较。彼得用明喻说:「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彼前一24)。路加福音十章三节,耶稣的话也是明喻:「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羔进入狼群」。诗篇第一篇也有用到明喻:「他要像一棵树」(一3)、「恶人乃像糠枇」(一4)。解释明喻的困难是要找出两件事物相似之处。人何以像草?耶稣的门徒在哪方面像羔羊?信徒像一棵树、恶人像糠枇是甚麽意思? 2.隐喻(metaphor) 隐喻是运用比较,将一物直接说成另一物(基本上二者是不相似的)。11隐喻的比较并不明显,但明喻则相反。辨别隐喻的方法是:隐喻常用「是」、「就是」(is,are,was,were,havebeen)等比喻词。例如以赛亚书四十章六节:「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在英文钦定本是译作“Allfleshisgrass”,
与彼得前书一章二十四节的“Allmenarelikegrass”不同。例如神藉著耶利米说「我的百姓作了迷失的羊」(耶五○6)。主耶稣将门徒比作盐:「你们是世上的盐」(太五13)。他们不是成了真的盐,而是将他们比喻作盐。当耶稣肯定地说:「我就是羊的门」(约一○7、9)、「我是好收人」(约一○11、14),以及[我就是生命的粮」(约六48),他也暗里用了比较。在某方面,他像一道门、一个牧人、一块面包,读者得思考耶稣在哪方面跟这些东西相似。 3.借喻(hypocatastasis) 这个修辞手法较少人知道,就是用直呼其名的方法暗示比较的相似之处。当大卫写道:「犬类围著我」(诗二二16上)时,他将敌人直呼为狗。假师傅在腓立比书三章二节被直呼为「犬类」,而在使徒行传二十章二十九节则被直呼为「凶暴的豺狼」。从下列例句中可以看出明喻、隐喻、借喻有何不同: 明喻:「你们这些恶人好像狗。] 隐喻:「你们这些恶人就是狗。」 借喻:「你们这些狗。」 施洗约翰在约翰福音一章二十九节就使用借喻:「看哪!神的羔羊。」若他说:「耶稣好像一只羔羊」,就是明喻。若他说:「耶稣是一只羔
羊」,便是隐喻。当耶稣告诉彼得说:「你喂养我的羊」(约二一17),他是用借喻,直呼他的跟随者为羊。 决定说话的人呼唤的对象时,必须考虑上下文。例如耶利米写道:「有狮子从密林中上来」(耶四7),由上下文可清楚知道狮于是指巴比伦。 下列七节经文是明喻、隐喻、借喻中的一种。请在每节之後注明其修辞法。 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六节:「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诗篇八十四篇十一节:「因为耶和华神是日头,是盾牌。」 彼得後书二章十七节:「这些人是无水的井,是狂风催迫的雾气。」 约翰福音二章十九节:「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以赛亚书五十七章二十节:「唯独恶人,好像翻腾的海。」 诗篇二十三篇一节:「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诗篇一篇三节:「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2与替代有关的修辞法 4.借代Imetonymy) 将一物代替另一物的方法叫借代。当我们说到白官所作的决定时,我们是指美国总统作的决定。我们将美国总统的住所代替美国总统本身。当我们说「笔比剑强」时,我们的意思是文章的影响力大过军事力量。 圣经中最少
有三种借代的类型: (a)以因代果:敌挡耶利米的人说:「来吧!我们可以用舌头击打他。」(耶一八18)若照字面解释,他们用舌头击打他简直是荒谬,这里明显是指到他们说的话语。舌头是因,话语是果。另外请看箴言十二章十八节:「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巴拿巴「看见神所赐的恩」(徒一一23),大概是指他看见神恩典的果效,亦即安提阿信徒生命的改变。 (b)以果代因:大卫写道「耶和华我的力量啊,我爱你!」(诗一八1)力量是结果,却代替了因由,即耶和华。 (c)用有密切相关的事物代替之:保罗说「你们不能喝主的杯」(林前一○21),他是指杯中之物,而非指杯子本身。当神对何西阿说:「这地大行**,离弃耶和华」(何一2),他是指住在地上的人民。眼睛这个词与一个人的观点或看法息息 相关,例如「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正直」(箴一二15)。耶稣说:「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可三25),他当然不是指一间真正的房子,乃暗示住在房子里的人。希伯来书十三章四节的「休」是婚姻关系的借代。试思考,马太福音十五章八节中的「嘴唇」代表甚麽? 5.举隅法(synecdoche)
以部分代表整体,以整体代替部分的方法。该撒亚古士督颁布法令,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路二1),他说的是整体,但本意仅指部分,即罗马人。箴言一章十六节「他们的脚飞跑行恶」显然不是说只有他们的脚在飞跑。他们的脚是部 分,却代表整体,即他们自己。 罗马书一章十六节中的希利尼人代表所有的外邦人。耶和华说「我要命刀剑临到地上一切的居民」(那二五29),刀剑是部分,却代表整体,即灾祸。百基拉和亚居拉为保罗的缘故「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罗一六4),「颈项」为部分,代表整体,即他们的生命。 6.相代(meriSm) 相代是举隅法的一种,用两个相对或相反的部分来代替整体。当诗人写道[我坐下、我起来,你都晓得」(诗一三九2),他不是将神对他的认识限制於神只知道他坐下或起来;相反,他是说主知道他所有的行为。 7.重名法(hendiadys) 用两个相连的名词[英文用“and"(「和」)来连接〕代替用形容词修饰名词的修辞法,叫作重名法。重名法(hen-diadys)源自三个希腊字:“ben”意为「一」,“dia"意为「藉著」,“dis”意为「双重
」。创世记三章十六节的希伯来文为「痛苦和生产」(“painal1dchildbearing”),意思可能是「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paininchildbearing”)。腓立比书二章十七节的「祭物和事奉」(“sacrificeandservice”)可能是「祭物的事奉」(“sacrificialservice”,和合本译作「供献的祭物」)。同样的,当使徒们说到「这位分和使徒」(“thisministryandapostleship”,NASB)时,他们是指「这使徒的位分」(徒一25)。 8.拟人法(personification) 将人的特徵、行为加於死物或动物之上。以赛亚书三十五章一节赋予沙漠欢喜的情绪:「旷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欢喜。」以赛亚书五十五章十二节说山在歌唱、树木也都拍掌。罗马书六章九节及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五十五节均将死亡拟人化。 9.神格拟人法(anthropomorphism,侧重形状方面) 用人的特征、行为来形容神,例如说神有指头(诗八3)、耳朵(诗三一2)及眼睛(代下一六9)。 10神格拟人法(anthropopathism,侧重情感方面
) 将人的情绪加於神身上,例如撒迦利亚书八章二节的「我十分热爱锡安;我为锡安大发烈怒」(新译本)。 11。拟物法(zoomorphism) 神格拟人法是将人的特征加於神身上,拟物法则将动物的特徵加於神身上,以形象化的手法,表达神的行为及属性。诗人说神「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诗九一4)。读者会联想到小鸡或雏鸟藏在母亲翅膀下受保护的情景。 12.直呼法(apostrophe) 好像称呼人一般对死物发出呼唤,或对不在场的想像中的人物发出直接呼唤。作者运用拟人法时,把死物当作人来描写;但直呼法是作者把死物当成人,向它说话。诗人使用直呼法直接向海说话:「沧海啊!你为何奔逃?」(诗一一四5)但 在第三节,他却用拟人法描述海:「沧海看见就奔逃」。先知有时会呼唤地土来见证以色列或其他国家的罪恶,例如弥迦书一章二节,作者直呼说:「地和其上所有的,也都要侧耳而听。」诗人在诗篇六篇八节说:「你们一切作孽的人,离开我吧!]彷佛他的敌人在场一样。 13.委婉语(euphemism) 用含蓄、温和的表达方式代替直接、令人不快的说法,称为「委
婉语」。例如我们不直接说「人死了」,而用「过身了]。「与世长辞」、「魂归天国」等委婉语代替。圣经提到基督徒的死,只说「睡了」(徒七60;帖前四13-15)。 3与省略或隐藏有关的修辞法 14,省略法(ellipsis) 省去一些为了使句子文法完整的字词。有时可以单独使用一个原本与名词连用的形容词,代表其与名词连合时的意义。例如英文“private”(一个士兵)可以代表、"privateSoldier"(士兵)。圣经中的“theTwelve”(十二个)其实代表"the12 Apostles”(十二使徒,林前一五5)。提摩太後书四章十八节按字面来读是「主……必救我进他的天国」,其意义应该是主必搭救保罗,并必带他进他的天国。读者必需在「救我]之後自己填上「并必带我」这几个字,才能使全句的文法完整。 15.共轭支配法(zeugma) 逻辑上一个动词只能修饰一个名词,但作者却勉强以一个动词支配两个名词。路加福音一章六十四节按字面来读是「撒迦利亚的口立时开了,舌头也」(“Hismouthwasopenedandhistongue”)
,和合本加上「舒展了」几个字,使全句合乎文法。 16.说话中断法(aposiopesis) 说话突然中断,彷佛说话的人无法继续似的。摩西替百姓认罪时,他说:「倘或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三二32)他未能说完前半句(「倘若你肯赦免他们的罪」),大概因为当时的情绪使然。又 例如保罗在以弗所书三章一至二节的思想并不完整:「因此,我一一保罗为你们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稣被囚的……谅必你们曾听见神赐恩给我,将关切你们的职分托付我。」(编者按:第一节未的「替你们祈祷」旁是加上点,即原文没有此字。) 17.反问法(rhetoricalquestion〕 这是一种修辞问句,不期望得到口头回答,目的只是要读者在心中回答,或思考句中暗示的答案。一位罗马修辞学者昆廷兰(0uintilian,35-100)说:反问句可增加论点的威势及说服力。神问亚伯拉罕:「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麽?」(创一八14)并非期望他回答,只是要亚伯拉罕在心中思想这个问题。神问耶利米:「岂有我难成的事麽?」(耶三二27下)也是同样道理。保罗在罗马书八章三十一节反问道:「神若帮助
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这些反问句都是传达信息的方法,前两个问题指出在神没有不可能的事;保罗在罗马书八章三十一节的问题则肯定神是帮助信徒的,没有人能够敌挡他。 当耶稣问众人说:「你们带著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麽?」(太二六55)他的问题是要众人知道他并非要作乱。当耶稣问:「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路一一11-12)他其实在暗示一个否定的答案。有的反问句带责备或劝导之意,有的为表达惊讶,有的则为引起住意。 下列反问句有何目的? 「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可三23) 「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麽?」(可四21) 「你们有眼睛,看不见麽?有耳朵,听不见麽?」(可八18) 「人还能拿甚麽换生命呢?」(可八137} 「若全身是眼,从哪里听声呢?」(林前一二17) 有时以反问责备读者或听众,引领他们思考。例如耶稣问门徒说:「为甚麽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麽?」(可四40)耶稣问这些问题是要责备他们胆怯、没有信心。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对沈睡的门徒说:“现在你们仍然
睡觉安歇吧!」(可一四41)是要责备他们沈睡。解释圣经时,必须注意反问句。反问句的 目的及信息。 4与夸张或轻描淡写有关的修辞法 18.夸张法(hyperbole) 夸张法是作者故意夸大,言过其实,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以色列的十个探子报告他们在迦南探地的结果时说:「城邑又广大又坚固,高得顶天。」(申一28)明显地,他们不是指迦南地的城墙真的高到顶天,不过是表示那城墙异常的高而已。 诗人使用夸张法来强调他的忧伤:「我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把褥于湿透。」(诗六6)现代中文译本试图用较平实的语言表达这夸张句的思想:「夜夜我的床榻浸在眼泪里,我的枕头湿透了。」虽然用字较温和,但仍不免夸张。大卫流了不 少眼泪,但当然不至於令他的床漂起、褥子湿透。诗篇一一九篇一三六节有相似的例子:「我的眼泪下流成河」。当然,诗人的眼泪不可能下流成河,他不过是极为忧伤,以致眼泪不断涌流。 先知弥迦论到以色列国的罪恶,问道:「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麽。」(弥六7)弥迦在这反问句中用上夸张法,是要强调不论百姓带来多少的油脂献祭给神,都无法赎他们的罪。大卫杀死歌利亚
後,妇女们从以色列各城出来迎接扫罗王,唱道:「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撒上一八7)大卫当然没有杀死超过扫罗所杀的十倍,他实际上只杀了一个人,但妇女用夸张法是要指出他战胜非利士巨人的意义重大。 大卫在为约拿单和扫罗所作的哀歌中说:「他们比鹰更快,比狮子还强。」(撒下一23)没有人真的跑得比鹰飞更快,也没有人的身体真的比狮子还强壮。显然大卫是要夸张地强调扫罗及约拿单在战场上的速度及力量。这形象化的语言给 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耶稣是否真的指法利赛人和文士能将蠓虫滤出来,将骆驼吞下去?(太二三24)不!他的意思是法利赛人拘泥律法细微之处,好比小心翼翼地将蠓虫自饮料中过滤出来一样,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律法中更重要的事(23节),就是公义、怜悯、信实等,好像轻易地吞下一只骆驼! 又例如:「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代下三六23)。「人若能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麽益处呢?1(太一六26)浪子的父亲对长子说:「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路一五32)。「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路六42)。古列王并非统治全世界,一个人也不可能赚得全世
界,浪子并没有真的死而复活,一个人也不可能从自己眼中去掉梁木;然而,这些夸张句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注意,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是否不对?圣经使用夸张法与圣经无误论是否有矛盾?作者若使用夸张法,言过其实,这是否表示经文有错谬?不!夸张不是错误,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夸张法是读者立即可以理解的,言过其实是要强调及吸引,读者不会因此被误导。 夸张法是文学手法之一,反映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大卫说扫罗及约拿单「比鹰更快」,是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指出前以色列王及其儿子在战场上身手敏捷。再者,夸张法所传达的思想与事实相符,扫罗及约拿单在战场上的确是灵敏快捷。 约伯在忧伤沮丧中回答他的朋友说:「你们这十次羞辱我」(伯一九3)。然而,他的朋友们实际上只有五次发言一一一以利法在第四至五章及第十五章,比勒达在第八及十八章,琐法在第十一章。约伯是否犯了错?圣经在此是否出了错?不!约伯是用夸张法,表示他的朋友已多次羞辱他。旧约另有四处地方用了「十次」这词:当雅各提及拉班或面对拉班时,他说:「你十次改了我的工价」(创三一7、41);神对摩西说他的百姓「试探我这十次」(民一四22);尼希米报告说犹太人
「十次从各处来见我们,说:『你们必要回到我们那里』」(尼四12);尼布甲尼撒王发现但以理及他的三位朋友「智慧聪明比通国的术士和用法术的胜过十倍」(但一20)。这些是夸张法,虽不能按字义解释,却正确地描述了所要表达的真理。当 一位母亲斥责他不听话的孩子,说:「我已经说了一万次,要收拾房间!」他的意思是无数次,不是一千乘十得出实际数目。他没有扯谎,只是夸张地表达事实,强调他的重点。 19.反合(litotes〕 此法与夸张法正好相反,乃是轻描淡写,以否定的说话来表达肯定的思想。「他不是一个很差的讲员」,实指他是一个很好的讲员。轻描淡写也能达到强调的作用。当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徒二一39)意思是他来自一个很重要的城市。 反合往往带有贬意,例如民数记十三章三十三节下:「据我们看,自己就蚱蜢一样;据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路加在使徒行传中多次运用反合,例如“nosmalldisturbanceamongthesoldiers”(直译是「兵丁中引起了不小的扰乱」,一二18,新美国标准译本);“nolittlebusiness”(直译是「不小的生
意」,一九24,新美国标准译本);“nosmallstOrm”(直译是「不小的风浪」,二七20,新美国标准译本);路加提到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住了多日」(一四28),希腊文是反合, 直译为「二人就在那里同们徒住了不少时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九节中自谦道:「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这种真心谦虚的话语,强调神在一个不配得恩典的罪人身上彰显了极大的恩典(10节)。 20.反讽(irony〕 反讽是用褒扬的形式间接地表达讽刺之意,通常可以从讲者的声调听出来,因此要决定书面文字有否运用反讽则比较困难;然而,观察上下文则有助於决定作者是否运用反讽手法。扫罗的女儿米甲对大卫说:「以色列王今日……有好大的荣耀啊!」(撒下六20)从第二十二节可知,他正讽刺大卫,认为他行为卑贱,自取其辱。反讽中常带有幽默,例如以利亚嘲弄巴力的先知说:「大声求告吧!因为他是神。」(王上-八27)显然以利亚不是认同假神巴力的存在,他只是用反话来恭维巴力,好使巴力的先知们更大声祷告。这便证明假神与真神耶和华不同,不会听敬拜它的人的祷告。 约伯在约伯记十二章二节说:「你们真是子民哪!你们死亡,智慧也
就灭没了。」表面上看来,约伯在褒扬他的三个朋友很聪明,拥有世界上的智慧,当他们死亡时,智慧也会随他们而消失。然而,由约伯在其他地方的评语来看,约伯是埋怨他们不明白他的情况,表明第二节的话并非褒扬,而是讽刺。 约伯埋怨他的朋友没有帮助过他,完全不同情他的处境,因此,他讽刺比勒达说:「无能的人蒙你何等的帮助!膀臂无力的人蒙你何等的拯救!无智慧的人蒙你何等的指教!你向他多显大知识!」(伯二六2-3)(这两节经文的你在希伯来文中是单数,因此是指刚在第二十五章发言的比勒达。但十二章二至三节中的你们,则是复数,指的是三位朋友。) 保罗也有用到反讽手法。他在哥林多前书四章八节说「你们……自己就作王了!」,接著加上一句:「我愿意你们果真作主」,因此证明前一句是反讽。他在第十节说:「你们在基督里倒是聪明的」,也是讽刺的说话。保罗在哥林多後书十一章十九节对哥林多信徒说的话表面上是褒扬一一「你们既是精明人,就能甘心忍耐愚妄人」,实际上却是讽刺批评他们。哥林多人自以为聪明,实际却不是,这可以由他们「忍耐愚妄人」(即第13节所说的假师傅)一事上得知。上述各例都证明有讽剌之意。 请读阿摩司书四章
四至五节,并思想:为何阿摩司叫以色列人「往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加增罪过」?为何要他们「献有酵的感谢祭,把甘心祭宣传报告给众人」?当然他不是鼓励他们犯罪及骄傲,那麽这些讽语有何意思呢? 上述的例子都属言语上的讽刺,另有一种是戏剧性的反讽,即运用出乎意料或不适当的处境来产生讽刺的效果。例如以利户比约伯及他的三个朋友都年青,但对於约伯的遭遇却表现得比那三位朋友更有见识,这是出人意表的。约伯如此敬虔 (伯一1、8,二3),因此他所遭遇的灾祸使人感到震惊,也始料不及。 戏剧性的反讽也意味著读者知道故事人物所不知道的事实。例如读者知道撒但在幕後策动约伯所经历的灾祸,但约伯自己却毫不知情。大祭司该亚法对公会众人说:「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这就是你们的益处。」(约一一 50)约翰福音的读者知道该亚法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说甚麽。 亚哈随鲁王问哈曼说:「王所喜悦尊荣的人,当如何待他呢?」(斯六6)「亚哈随鲁王向哈曼所发的问题具讽刺之意,因为王的目的是要使哈曼以为他所喜悦的人是哈曼,但事实上王所指的是末底改」。12 讽刺与挖苦(sarcasm)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互
通的,因为讽刺包含挖苦的成分;但挖苦的语气较重、较刻薄,常用来伤害别人,是剌人的批评。讽刺则是比较巧妙地嘲笑别人。13 21.反覆(pleonasm) 反覆是重复用字或加上一些相似的字词,这些字在文法中似乎是多馀的。约伯在约伯记四十二章五节对神所讲的说话,英文是如此翻译的:“IhaveheardofTheebythehearingoftheear”(NASB,中文直译是「我藉著耳朵的听力曾经听闻有你」),其中“ear”(「耳朵」)、“hearing”(「听力」)、“heard"(「听闻」)等为重复的词语,在正确的文法中显得多馀,因此新国际译本将之译为:“MvearshadheardofYou",(「我从前风闻有你」)。使徒行传二章三十节按希腊文直译是 “Godtookanoathwithanoath”(中文直译是「神曾用誓言起誓」),按英文而言显然是重复,所以新国际译本(NIV)将之译为“Godhadpromisedhimanoath”。另一例子是在马太福音二章十节,马太形容博士们“rejoiced……withgreatjoy" (
NASB,中文直译「以大大的喜乐欢喜」),意为「他们大大的欢喜」(“theywereoverjoyed",NIV)。此外,诸如:“Heansweredandsaid”(「他回答说道」)及“helifteduphiseyesandsaw”(「举目一看」)均为反覆的修辞手法。 5与矛盾有关的修辞法 22.矛盾修辞法(oxymoron) 将两个相反或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称矛盾修辞法。“Oxymoron”一字来自两个希腊字一一一“oxus”(精明)及“moros”(愚笨)。英文的例子如“loudsilence”(大声的沈默)、“sweetsorrow”(甜蜜的忧伤)…opensecret”(公开的秘密),以及“originalcopy”(原版影印)。在第一个例子中,虽然沈默并非真的大声,但却如此明显,好像很大声一样。彼得在使徒行传二章二十四节提到耶稣「死的痛苦」(“theagonyofdeath”,NIV;按希腊文直译是:“birthpainsofdeath”,可译作「死亡的阵痛」);耶稣的死的痛苦程度如同一个母亲生产婴孩时所经历的阵痛一样。虽然「阵痛」及「死」是相
反的经历,通常不会相提并论,但在这里却被放在一起,生动地描绘耶稣的死。 基督敌人「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腓三19),荣耀与羞辱通常不会配成一对,保罗的目的是要生动地形容,他们误将应该引以为耻的东西,当作自己的荣耀。罗马书十二章一节的「活祭」也是一个矛盾修辞法的例子。 23.吊诡(paradox) 看似荒谬、与一般意见相反的说话,其本身并非自相矛盾,只是表面上与一般人的理解相反而已。耶稣说:「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八35)这句话看来自相矛盾,通常一个人既失掉 某件东西,就不能又保留那件东西。耶稣乃是强调人若为他佗出牺牲,便会换来更完美、满足的生命。 6与声音有关的修辞法 24。谐音双关语(paronomasia) 运用同一个字词或发音相似的字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称为谐音双关语或文字游戏。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太八22)这一句话中的「死人]有两种用法,第一个是指属灵上的死人,第二个是指肉身上的死人。撒母耳记下第七章的「家」(house)也有两种意思:大卫想为神建造一
个「家」(殿,5节),但神却告诉他,他没有机会为神建殿;相反,神却为他建立一个「家」一一大卫王朝(11节)。 弥迦在弥迦书一章十至十五节用了几个双关语。他吩咐伯亚弗拉的村民「辊於灰尘之中」(10节),以表示他们的忧伤。有趣的是「亚弗拉」即灰尘的意思,如此他们乃是要活出与他们村庄名字相称的生活。以赛亚用了发音相近的字来制造语言效果,影响那些听到或读到以赛亚书五章七节的人。主指望的是「公平」(mispot),但看到的是「暴虐」(mispoh),他指望的是「公义」(sedaqah),反听到「冤声」(saqah)。这两组希伯来文的词发音相近,意义却正好相反,有力地带出强调的效果。 25.押头韵(alliteration」 有时新约作者会采用起始字母相同的字以取得押韵的效果,称为「押头韵」(alliteration)。路加福音二十一章十一节提到饥荒(loimoi)及瘟疫(limoi)。保罗在罗马书一章二十九节中将两个发音相近的希腊字放在一起:「满心是嫉妒」(pthonou)及「凶杀」(phonou);第三十一节的「无知的」(asynetous及「背 约的」(asynthe
tous)。 腓立比书二章十五节中「无可指摘」、「诚实无伪」、「无瑕疵」的希腊字字首都是一样的(“amemptoi”、“akeraioi”、“amoma”)。哥林多前书十五章五十八节(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中,“kopos”(劳苦)及“kenos”(徒然)是押头韵,增加了全句的气势。 26.拟声词(onomatopoeia) 人可以凭拟声词的发音明白其意义,例如:隆隆声、嗡嗡声、卡咯、嘶嘶声、乓乓声、呼呼声、卜卜声等。约伯记九章二十六节的「急落」在希伯来文中是拟声词“tus",发音很像鹰(或是集)由高处疾速俯冲抓取猎物的声音。耶利米书十九章一及十节的「瓦瓶」在希伯来文是"baqbuq”,发音很像水自瓶中潺潺流出的声音,耶利米同时亦用此字作为谐音双关语,因为第七节的「落空」一词在希伯来文为“baqaq”,其发音与瓦瓶的发音相近。 有时两种修辞法会混在一起,弥迦说:「地……要侧耳而听」(一2),他用直呼法直接向地呼唤,好像地当时在场一样;另外地也用拟人法,好像地能如人一样有耳能听。诗篇一一四篇五节亦同时采用这两种修辞法:「沧海啊!你为何奔
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