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六章 基督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追求属灵的得与失 by 温伟耀

一、强处

1.对神的尊崇、敬畏、尊敬和权威有最深切的体会

在基督教其他的传统中,没有一个传统比得上更正教对神的权威的尊重的体验更加深刻。天主教对神是浪漫感性的联合,是平辈的关系,在亲近的时候甚至会发生乱子;但更正教那种尊敬的神观令人不敢胡乱,这种崇敬的心态带来几种属灵态度。面对神的崇高会产生敬畏、尊崇;面对神的权能及他的赐予而感恩;面对神的伟大感到自己的不配而谦卑;面对神的权威身分令我们顺服。所以敬畏、感恩、谦卑、不配、顺服囊括了基督教最重要的属灵质素,基督徒的体会最深,可说是经典的基督徒美德。

2.属灵经历有稳健的理性基础

属灵经历的起始点是与主联合,是在地位上的联合。这是根据圣经的宣布。在没有任何东西支持之前,我们便相信圣经。因此,神客观真理的宣布就是一切属灵经历的起始点,这与天主教不同。天主教没有什么属灵起始点,只谈撇弃罪恶,没有因信称义、耶稣白白赐下救恩这个起始点。所以天主教强调很高的属灵经历,凡有这种经历的都是好事,可以被接纳,于是也接纳其他宗教,这就造成很大的危险。反之,基督教的起始点很重要,理性及教义的基础很稳固,因此,要先有事实然后才有经验;先清楚教义,然后才有相应的经历。基本上来说,基督教的属灵经历是先向后看,先问究竟神为我成就了什么的事实。这在加尔文主义讲得很清楚。属灵经历的第一样,就是不要问有什么经验,而是先问神为我成就了什么?就是耶稣为我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然后是马丁路德所说的信心,就是满身罪污的人,神竟白白的赦免他,那种信心肯定的意思是向后回顾已成的事实,和当下抉择张力中的肯定。相对来说,天主教则是向前看,经过探索、经验、再向新的经验迈进,有发现的乐趣,但亦有无基础的危险。没有一种传统象基督教传统般对圣经基础极度尊重,圣经教义一切以属灵经验为基础。有文学家分析过《天路历程》的语言,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从圣经中抽出来,信徒的整个属灵成长就是由圣经的话语所组成,每一句圣经的话语都成为他的经历。稳固的圣经基础就是基督教优越之处。

3.重视在行动(行为)上活出信仰

面对一位伟大的神,最应该有的表现就是在生活上表现出我们『与蒙召的恩相称』,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基督教信仰所引伸出来的就是生活表现的态度。生活表现具体的情况就是敬虔和圣洁,敬虔和圣洁就是彰显神的荣耀。基督教强调要做一个顺命的儿女,在生活上很仔细地教导我们怎样生活。例如王明道先生甚至连信徒探朋友时,也提醒他们要带手帕,很具体地教导信徒处世做人要合乎圣徒体统,有行为的指标。基督教比其他传统有更积极的行动,那强烈的属灵战争感和迫切的末世观,两者合起来,就是要抢救灵魂,改变罪恶的世界。信徒要作基督的精兵:一方面要见证神的伟大;另方面则要除去世间的罪恶。

本仁约翰出狱后,继续写有关他的妻子及四个子女的故事,那是《天路历程》的第二部分,描述的重点在于基督徒的团契。大家互助互爱是属灵生命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很着重教会生活和群体活动。因此,基督教灵修学是最具有行动表现的传统。其他传统如天主教或东正教却带着神秘感(mystcal),退隐到独自一人与主同行便感满足。但是在基督教,信徒不能独自完成属灵的经历,必须在群体中面对社会,有行为的表现。

二、弱点

1.容易倾向太理性(头脑)化

基督教的属灵传统虽然有很深厚的理性基础,有客观圣经的起始点,但是危机就在于停留在起始点,停留在客观基础。客观基础到一个地步就会变成只有头脑,而没有经历。以前在夏令会常常提到『不要单单听道,要行道』,表示危机就在于单单听道,只有脑袋中的知识,却不实行出来。脑是用『知』,『行』是用具体的生活表现。真正好的基督教传统也有生活的表现,但是遇上错误或危机的偏差,只用脑袋时,就会没有行为的表现,而流于空谈。于属灵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要单单听道,还要行道,更要经历道。行道的危机就是表面化和虚伪化,这是三重的过程。天主教最集中强调经历道,而基督教的危险则集中于听道。信徒听了一大堆道理,却没有在生命中表现出来。基督教只强调那件事是怎样的事,应该怎样,而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才可以做得到。例如传道人只会说我们为什么要祈祷,因为我们需要祈祷,摩西、以利亚、耶稣、保罗等也要祈祷,我们不祈祷就会软弱、会跌倒,不会得神的喜悦,然后便用祈祷结束。一切只有『为何』(why),而没有『如何』(how),于是信徒对这些要做的事都不知所谓。危机传统就是说得眉飞色舞,而实际上却没有经历,只有引述圣经而已,所以基督教的属灵经历较为贫乏。天主教的危机在于太多经历,而基督教却没有生命的探索和发掘,只限于回顾事实。既成为了事实的事,多说只会令人觉得不耐烦。

基督徒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发觉自己的不足、不配和无能,然后看见神的恩典愈来愈增加。但是如果只有前半部而没有后半部,就会令自卑感加强,导致自我形象很低。基督教所有的讲道都告诉我们有罪、无能,然后神给我们恩典。因此,基督教的经历令人不断加深对认罪、悔改和神恩典的认识。如果牧师或传道人对此有深度的了解,他可以愈讲愈深入;但是如果传道人没有深度或没有经历的话,则他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老生常谈,结果我们会质疑什么才是属灵经历。我们会发觉『布道会』和『奋兴会』的内容相差不远,所以后来总括称为『奋兴布道会』。其实两者应该不同,这表示其中出了乱子。要重复加深经验,除非很有深度和共识,才可以愈讲愈深,正如马丁路德般愈讲愈深入。没有深度的则只是一线之差,重复又重复,属灵经历就等于表示自己软弱、无能和不配。如果不能接受现实,自我形象更会因受损而低落。

其实基督徒有两种不同的喜乐。第一种是我看见自己不配、无用、满身罪污,接着有神白白的恩典,于是带来接受礼物的喜乐和感恩的喜乐;第二种是天主教的不断挣扎,点滴,获得成果满足的喜乐。这两种满足都是喜乐,但对于肤浅的人都会产生危险,如果看得不够透彻,只知自己的软弱,只知自己的无能而察觉不到神的恩典,会带来低落的自我形象。事实上,教会中有很多弟兄姊妹的自我形象均很脆弱,只知自己不配,却没有接受礼物的喜乐。

2.容易以行为表现(道德主义)衡量属灵程度

基督教重视在行为、行动上活出信仰,但一旦以行为、行动作为属灵程度的指标,很容易令人成为律法主义和规教主义,变得僵化、表面化和虚伪化。环视周围,我们会经常发现这种情况。行为的表现如果缺乏经历很容易成为一项表面的指标。自清**开始,当一个人缺乏内心谦卑、敬畏的实质,剩下的便只有外表的壳,这个壳是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及合圣徒体统的壳。壳是表面化的,所以容易出现表面化的要求,如不准这、不准那,做完这些『不准』便是一个好基督徒,以致使人感觉基督徒没有自由。其实,基督徒的福音是使人感觉有自由,而不是有一大串行为守则要去遵守。以一个信徒遵守这些守则的程度去衡量他属灵的程度很危险,因为这会导致能够守的人便以为自己属灵。漫画中的超人平日在新闻社工作,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一旦有事发生,他就会变成超人。漫画讽刺基督徒也很如此。基督徒在平常的日子,星期一至星期六都行为不检,极讨人厌,但在星期日来到教堂时,便人人都变成超人,这是很典型的讽刺。大家都在星期日变成超人,但是大家都心中明白自己都不是超人,彼此都知道对方所说的话不真实,于是虚伪化成为相当大的危机。若这种要求形成压力,会将本身并没有这种素质的人会努力争取,让自己去学习这些表面的东西,若学不到便会受到压抑。清**之间有很强的强制性,属灵伟人GeorgeWhitefield在他的日记中谈及他上礼拜堂时要穿华服,又将没有穿华服的人驱赶出去。有一个孩童进入礼拜堂,看见每个人都低头祈祷,他却仰望,于是被打了一记耳光,马上俯首。他又在日记中强调一定要这样做,否则便不是敬畏神。他认为敬畏神的人要穿华服、垂下头是对的,但在逻辑上并不是穿华服、垂下头的人便等于是敬畏神的人。假如这两个逻辑被等同,那孩童便被压抑。待孩童长大后,出来社会便会受到冲击,发觉原来什么也没有,在教会所学的并不现实,那是另一个世界。教会只变成了一个简化了的世界,不能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3.排他性很强

在四个传统之中,基督教的排他性最强。在基督教的灵修中,信徒在整条天路都要战胜那些错误。战斗性强的人遇到别人,便会先问对方是敌是友。以理性的信条来说,应该有排他性,但经验却应该是多元性。例如科学的定律是排他性,手表受到地心吸力向下跌,只有对与错之分,没有其他的答案。在信条上,耶稣是绝对的神,答案只有对错。在信条中并没有中间路线,但经历却有多元性,喜欢橙或苹果都没有错,不能互相排斥。在属灵经历也是多元性,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有人觉得主很浪漫,并没有问题。如果一定要视神为我们的父亲,当然不能说与父亲浪漫。但是如果别人把神视为丈夫,与神浪漫便没有批评之处。在属灵经历不同的体验中,应该有容纳性。即是说,在经历上应该有多元性、容纳性;在教义上却应该有排他性。经历是讲情,教义是讲理。但基督教的传统太过着重理,排他性很强,于是以理性来衡量情,容易判断别人的信仰错误,指别人引用圣经不足,在忽略前因后果下,便肯定别人是错。基督教加上其战斗性和属灵争战的意识,在未理清实情之前,便武断是撒旦的作为,容易视别人为异端,缺乏聆听的态度。但其实在属灵的路途上,有时虽然彼此的见解不同,对方也不一定是敌人,彼此可以是朋友。其实,对方也会有精彩之处,我们需要学习这点胸襟。基督教的传统过于着重教条、理性和战斗性,以致往往缺乏这种胸襟,去接受和聆听其他人。从这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小心,因为排他性正是我们的弱点。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一、强处 1.对神的尊崇、敬畏、尊敬和权威有最深切的体会 在基督教其他的传统中,没有一个传统比得上更正教对神的权威的尊重的体验更加深刻。天主教对神是浪漫感性的联合,是平辈的关系,在亲近的时候甚至会发生乱子;但更正教那种尊敬的神观令人不敢胡乱,这种崇敬的心态带来几种属灵态度。面对神的崇高会产生敬畏、尊崇;面对神的权能及他的赐予而感恩;面对神的伟大感到自己的不配而谦卑;面对神的权威身分令我们顺服。所以敬畏、感恩、谦卑、不配、顺服囊括了基督教最重要的属灵质素,基督徒的体会最深,可说是经典的基督徒美德。 2.属灵经历有稳健的理性基础 属灵经历的起始点是与主联合,是在地位上的联合。这是根据圣经的宣布。在没有任何东西支持之前,我们便相信圣经。因此,神客观真理的宣布就是一切属灵经历的起始点,这与天主教不同。天主教没有什么属灵起始点,只谈撇弃罪恶,没有因信称义、耶稣白白赐下救恩这个起始点。所以天主教强调很高的属灵经历,凡有这种经历的都是好事,可以被接纳,于是也接纳其他宗教,这就造成很大的危险。反之,基督教的起始点很重要,理性及教义的基础很稳固,因此,要先有事实然后才有经验;先清
楚教义,然后才有相应的经历。基本上来说,基督教的属灵经历是先向后看,先问究竟神为我成就了什么的事实。这在加尔文主义讲得很清楚。属灵经历的第一样,就是不要问有什么经验,而是先问神为我成就了什么?就是耶稣为我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然后是马丁路德所说的信心,就是满身罪污的人,神竟白白的赦免他,那种信心肯定的意思是向后回顾已成的事实,和当下抉择张力中的肯定。相对来说,天主教则是向前看,经过探索、经验、再向新的经验迈进,有发现的乐趣,但亦有无基础的危险。没有一种传统象基督教传统般对圣经基础极度尊重,圣经教义一切以属灵经验为基础。有文学家分析过《天路历程》的语言,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从圣经中抽出来,信徒的整个属灵成长就是由圣经的话语所组成,每一句圣经的话语都成为他的经历。稳固的圣经基础就是基督教优越之处。 3.重视在行动(行为)上活出信仰 面对一位伟大的神,最应该有的表现就是在生活上表现出我们『与蒙召的恩相称』,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基督教信仰所引伸出来的就是生活表现的态度。生活表现具体的情况就是敬虔和圣洁,敬虔和圣洁就是彰显神的荣耀。基督教强调要做一个顺命的儿女,在生活上很仔细地教导我们怎样生活
。例如王明道先生甚至连信徒探朋友时,也提醒他们要带手帕,很具体地教导信徒处世做人要合乎圣徒体统,有行为的指标。基督教比其他传统有更积极的行动,那强烈的属灵战争感和迫切的末世观,两者合起来,就是要抢救灵魂,改变罪恶的世界。信徒要作基督的精兵:一方面要见证神的伟大;另方面则要除去世间的罪恶。 本仁约翰出狱后,继续写有关他的妻子及四个子女的故事,那是《天路历程》的第二部分,描述的重点在于基督徒的团契。大家互助互爱是属灵生命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很着重教会生活和群体活动。因此,基督教灵修学是最具有行动表现的传统。其他传统如天主教或东正教却带着神秘感(mystcal),退隐到独自一人与主同行便感满足。但是在基督教,信徒不能独自完成属灵的经历,必须在群体中面对社会,有行为的表现。 二、弱点 1.容易倾向太理性(头脑)化 基督教的属灵传统虽然有很深厚的理性基础,有客观圣经的起始点,但是危机就在于停留在起始点,停留在客观基础。客观基础到一个地步就会变成只有头脑,而没有经历。以前在夏令会常常提到『不要单单听道,要行道』,表示危机就在于单单听道,只有脑袋中的知识,却不实行出来。脑是用『
知』,『行』是用具体的生活表现。真正好的基督教传统也有生活的表现,但是遇上错误或危机的偏差,只用脑袋时,就会没有行为的表现,而流于空谈。于属灵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要单单听道,还要行道,更要经历道。行道的危机就是表面化和虚伪化,这是三重的过程。天主教最集中强调经历道,而基督教的危险则集中于听道。信徒听了一大堆道理,却没有在生命中表现出来。基督教只强调那件事是怎样的事,应该怎样,而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才可以做得到。例如传道人只会说我们为什么要祈祷,因为我们需要祈祷,摩西、以利亚、耶稣、保罗等也要祈祷,我们不祈祷就会软弱、会跌倒,不会得神的喜悦,然后便用祈祷结束。一切只有『为何』(why),而没有『如何』(how),于是信徒对这些要做的事都不知所谓。危机传统就是说得眉飞色舞,而实际上却没有经历,只有引述圣经而已,所以基督教的属灵经历较为贫乏。天主教的危机在于太多经历,而基督教却没有生命的探索和发掘,只限于回顾事实。既成为了事实的事,多说只会令人觉得不耐烦。 基督徒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发觉自己的不足、不配和无能,然后看见神的恩典愈来愈增加。但是如果只有前半部而没有后半部,就会令自卑感加强,导致自我
形象很低。基督教所有的讲道都告诉我们有罪、无能,然后神给我们恩典。因此,基督教的经历令人不断加深对认罪、悔改和神恩典的认识。如果牧师或传道人对此有深度的了解,他可以愈讲愈深入;但是如果传道人没有深度或没有经历的话,则他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老生常谈,结果我们会质疑什么才是属灵经历。我们会发觉『布道会』和『奋兴会』的内容相差不远,所以后来总括称为『奋兴布道会』。其实两者应该不同,这表示其中出了乱子。要重复加深经验,除非很有深度和共识,才可以愈讲愈深,正如马丁路德般愈讲愈深入。没有深度的则只是一线之差,重复又重复,属灵经历就等于表示自己软弱、无能和不配。如果不能接受现实,自我形象更会因受损而低落。 其实基督徒有两种不同的喜乐。第一种是我看见自己不配、无用、满身罪污,接着有神白白的恩典,于是带来接受礼物的喜乐和感恩的喜乐;第二种是天主教的不断挣扎,点滴,获得成果满足的喜乐。这两种满足都是喜乐,但对于肤浅的人都会产生危险,如果看得不够透彻,只知自己的软弱,只知自己的无能而察觉不到神的恩典,会带来低落的自我形象。事实上,教会中有很多弟兄姊妹的自我形象均很脆弱,只知自己不配,却没有接受礼物的喜
乐。 2.容易以行为表现(道德主义)衡量属灵程度 基督教重视在行为、行动上活出信仰,但一旦以行为、行动作为属灵程度的指标,很容易令人成为律法主义和规教主义,变得僵化、表面化和虚伪化。环视周围,我们会经常发现这种情况。行为的表现如果缺乏经历很容易成为一项表面的指标。自清**开始,当一个人缺乏内心谦卑、敬畏的实质,剩下的便只有外表的壳,这个壳是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及合圣徒体统的壳。壳是表面化的,所以容易出现表面化的要求,如不准这、不准那,做完这些『不准』便是一个好基督徒,以致使人感觉基督徒没有自由。其实,基督徒的福音是使人感觉有自由,而不是有一大串行为守则要去遵守。以一个信徒遵守这些守则的程度去衡量他属灵的程度很危险,因为这会导致能够守的人便以为自己属灵。漫画中的超人平日在新闻社工作,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一旦有事发生,他就会变成超人。漫画讽刺基督徒也很如此。基督徒在平常的日子,星期一至星期六都行为不检,极讨人厌,但在星期日来到教堂时,便人人都变成超人,这是很典型的讽刺。大家都在星期日变成超人,但是大家都心中明白自己都不是超人,彼此都知道对方所说的话不真实,于是虚伪化成为相当大的
危机。若这种要求形成压力,会将本身并没有这种素质的人会努力争取,让自己去学习这些表面的东西,若学不到便会受到压抑。清**之间有很强的强制性,属灵伟人GeorgeWhitefield在他的日记中谈及他上礼拜堂时要穿华服,又将没有穿华服的人驱赶出去。有一个孩童进入礼拜堂,看见每个人都低头祈祷,他却仰望,于是被打了一记耳光,马上俯首。他又在日记中强调一定要这样做,否则便不是敬畏神。他认为敬畏神的人要穿华服、垂下头是对的,但在逻辑上并不是穿华服、垂下头的人便等于是敬畏神的人。假如这两个逻辑被等同,那孩童便被压抑。待孩童长大后,出来社会便会受到冲击,发觉原来什么也没有,在教会所学的并不现实,那是另一个世界。教会只变成了一个简化了的世界,不能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3.排他性很强 在四个传统之中,基督教的排他性最强。在基督教的灵修中,信徒在整条天路都要战胜那些错误。战斗性强的人遇到别人,便会先问对方是敌是友。以理性的信条来说,应该有排他性,但经验却应该是多元性。例如科学的定律是排他性,手表受到地心吸力向下跌,只有对与错之分,没有其他的答案。在信条上,耶稣是绝对的神,答案只有对错。在信条中
并没有中间路线,但经历却有多元性,喜欢橙或苹果都没有错,不能互相排斥。在属灵经历也是多元性,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有人觉得主很浪漫,并没有问题。如果一定要视神为我们的父亲,当然不能说与父亲浪漫。但是如果别人把神视为丈夫,与神浪漫便没有批评之处。在属灵经历不同的体验中,应该有容纳性。即是说,在经历上应该有多元性、容纳性;在教义上却应该有排他性。经历是讲情,教义是讲理。但基督教的传统太过着重理,排他性很强,于是以理性来衡量情,容易判断别人的信仰错误,指别人引用圣经不足,在忽略前因后果下,便肯定别人是错。基督教加上其战斗性和属灵争战的意识,在未理清实情之前,便武断是撒旦的作为,容易视别人为异端,缺乏聆听的态度。但其实在属灵的路途上,有时虽然彼此的见解不同,对方也不一定是敌人,彼此可以是朋友。其实,对方也会有精彩之处,我们需要学习这点胸襟。基督教的传统过于着重教条、理性和战斗性,以致往往缺乏这种胸襟,去接受和聆听其他人。从这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小心,因为排他性正是我们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