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五、基督徒对死的态度

灵魂不灭 by 伯特纳

“我听见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1:23

“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林后5:6-8

“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116:15

“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后5:1

保罗在他老年的时候写着说:“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今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4:6-8。

死亡不能威胁真基督徒。他视死为今世与来生的分界线,为他的救主所经过准备道路的门户,也是他的必经之路。他是已经准备好了,警醒等候,知道他的得救是确定的,当主来的时候,他要被接到荣耀里,得享他的产业。事实上,他死的日子成为他荣耀的日子,意思就是脱离罪恶与愁苦,悲痛与失望的世界,而进入圣洁与有福,喜乐与自由的世界,与神直接有交通。要比现今的世界,那将来永远的世界是值得我们选择的,其实,属世的生命与属天的生命之间的对比不可以道理计算。

保罗说的叫我们很得安慰,“离开身体,与主同住”,似乎死是从肉身地上的帐棚迁入属天的居所,死对耶稣来说是回到父那里去:“现今我往差我来的父那里去。”翰16:5。所以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乃是更奇妙的,更荣耀永存的开始。坟墓不再被视为阻挡人生进程的死巷,乃是进入更美世界的通路。他不再在死人中找活人,不再想死去的亲人是睡卧坟墓里,乃是完全脱离老肉体而永远活着。

论到以上所引证保罗对提摩太的话,有位葛拉斯哥博士(Dr.SamuelMcp.Glasgow)说:“保罗在他临终之时所抱的人生观,是何等的自若。伟大与光荣!在他的背后存在着无可比拟活跃的生命——奔走,牺牲,讲论,服事,受苦。他现今身受缠累。他感到生之尽头已迫眉捷。在他看来,死亡对他毫无威胁。在这些环境之下,我们听到这位长者对生命之训谕,并他对年终之评价。”

基督徒对于死的两方面必要保持平衡。一方面,死亡被基督的救赎改变,它的毒钩已被除去,它不过是地上最后的管教,预备他承受摆在面前的。多次死亡使受苦者有所准备,而且甘心离开这现今的世界。藉着基督所预备的救赎,信徒得到比在亚当堕落中所失掉的更多,因为在道成肉身上,人性与神性结合,所以神人之间的关系,比神与天使之间的关系更密。因为这个关系,人的生命比亚当堕落前更丰富,更圆满,甚至他的肉身最终还能改变为基督荣耀的身体。保罗说:“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3:18。约翰一书3:2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

另一方面,死的本身从来并没有赐福的意思。除了在基督身上,死被治服成为人的好处以外,它乃是人的仇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愁苦与悲伤。死是**地,非自然地把灵魂与身体分开。若非为了刑罚罪的缘故,死是不能进入世界的。圣经对于死说的很坦白,死就是罪的刑罚,死对人类的影响乃是大灾祸。圣经说:“尽未了……的仇敌,就是死。”林前15:26。当灵魂从身体中被剥夺的时候,一切的温情于甜蜜的联谊即时毁灭,就是圣洁敬虔的人也不能不以惊奇,不可思议的感觉面向此神秘的改变。有灵魂而无肉体是为不完全。

这是旧新约所披露的见解。旧约的圣徒多次向神呼吁抵挡死。大卫说到“死荫的幽谷”。保罗把死描写为带毒钩的可怕的仇敌。他又说:“我们……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份,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8:23。死是人的仇敌,因它是仇敌(撒旦)的工作。死是恶势力侵入神的创造之工,是与神性完全相反的。基督自己站在祂朋友拉撒路墓前,目睹亲友之悲伤,而凄然泪下,在祂自己的灵魂中,也感觉到人类大仇敌工作的可怕。虽然如此,但却有补救之法,这补救是从神而来的,并非由人而来的;因基督已为祂的百姓付上赎价,现在有治服此大灾祸——死——的能力。

死虽然不再为基督徒所恐惧,但仍存在着可怕的经历。保罗说到身体失去灵魂时有如在赤身的境况中,他在林后5:1-4说:“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如此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保罗在这里所关心的乃是进入灵魂与身体脱离的境况。他似乎说,如果我们能够立刻得到复活的身体(那就是说免去灵魂与身体脱离的形态,或言灵魂的赤身状态)那么这种改变是值得欢迎的。无论如何,在保罗的教训中,不但是灵魂,连肉体也都是救赎的对象,对于救主,对于信徒都是宝贵的。现今有些人教训只有灵魂复活的异端。保罗从来没有这样教训过。

保罗在本章第八节说:“情愿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换言之,死之本身虽然是恶的,但进到主面前是如此荣耀,如此吸引人,无论何时,我们都情愿离开身体,与主同在。

保罗渴望脱离生命的重负。正如华飞德博士所说:“来世对于他是如此荣美,他不但甘心,而且情愿进入赤身之境——他喜欢脱离身体,归家见主。

“此脱离属世生活的渴望是屡次在罗马书(7:25)中提到。保罗说自然界都在此渴慕中一同叹息。世界的终局,身体得赎时,不但给基督的儿女们(就是有圣灵初结果子的)带来解救,就是宇宙万物也同沾拯救之恩。”

保罗更进一步的声明说:“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现在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1:23,24。根据我们这种对死的态度,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我们就甘愿在今世活着,尽力完成天国事业,并追求自己在恩典中的长进,但当我们的时候来到,我们便欣然就道,视死如归。固守岗位的忠勇士兵,抵抗所有劝诱他离去的企图,直等他使命达成。但当他完成任务之后,受到归营的命令,他就欢喜服从。从前去缅甸的浸信会宣教师贾德逊(AdoniramJudson)说:“我并不厌烦我的工作,我也不厌烦世界;但当基督召我还家的时候,我就像小学生放学高兴回家一样。死对于我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惊恐;我在基督里为大丈夫。”

过去的美国总统亚当斯(JohnQuincyAdams)一日正逢八十诞辰,漫游于波斯顿街头,忽遇其友,语之曰:“约翰亚当斯今日如何?”亚氏以慈祥温柔的口气答曰:“多谢君,约翰亚当斯今日甚好,多谢,惟彼现寓之居所行将坍塌,经年累月,使其倾废,屋顶不堪风雨之袭,墙壁摇摇欲坠,老房户不堪居此,约翰亚当斯不久即作迁移之计,惟其本人甚善,甚善,祈释锦注。”语毕,此可尊可敬的政治家,仍依其杖,慢步扬长而去!

另外还有个比喻说明死对基督徒究有何义。

“余伫立海岸,见一船只,扬帆航向碧绿海洋。伊为美与力之对象,余凝视之直至海天相接触,成为白云一片。余旁有人曰:“伊去矣!”伊何往?只离余视线耳。伊之帆、桨、舵之大小,一如在余身边驰过时之大小,毫未改变,适任所载之量,抵达目的地。伊之身量缩减在余,不在伊;些时在余身旁之人曰;“伊已去矣!”熟不知在彼岸,尚有多人欢迎,“伊至矣,”——此即死之意义也。

诚然,假如我们是基督徒,那么为何还惧怕死呢?为何惧怕见我们的救主,(祂爱我们,为我们成就的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人)而进入高尚生活与服事的方式?不幸得很,就是在平常对丧家的谈话中,许多基督徒都表现了这种对死的恐惧,他们对死者的境况与来世的生命都模糊不清。其实我们是不应当惧怕的。我们已经有了特别的应许:“我虽然经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杆都安慰我。”其实,死不过是生命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新方向的转移。死并不是标明终结,乃是丰盛生命的起头。虽然我们现在怕死,但由于别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当临终的时候,如果我真是基督徒,我们就视死如归。

“我们是天上的国民,”腓3:20。天堂是我们的家。今世的生活不过是一所预备学校,训练我们适应摆在我们前面的更伟大,更丰盛的生活。神不愿意我们以今世为满足。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祂也给我们适量的忧愁,困苦与失望,以致叫我们更渴慕,更欣赏那属天的生活。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我听见天上有声音说,你要写下,从今以后,在主里面死的人有福了。圣灵说,是的,他们息了自己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启14:13。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1:23 “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林后5:6-8 “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116:15 “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后5:1 保罗在他老年的时候写着说:“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今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后4:6-8。 死亡不能威胁真基督徒。他视死为今世与来生的分界线,为他的救主所经过准备道路的门户,也是他的必经之路。他是已经准备好了,警醒等候,知道
他的得救是确定的,当主来的时候,他要被接到荣耀里,得享他的产业。事实上,他死的日子成为他荣耀的日子,意思就是脱离罪恶与愁苦,悲痛与失望的世界,而进入圣洁与有福,喜乐与自由的世界,与神直接有交通。要比现今的世界,那将来永远的世界是值得我们选择的,其实,属世的生命与属天的生命之间的对比不可以道理计算。 保罗说的叫我们很得安慰,“离开身体,与主同住”,似乎死是从肉身地上的帐棚迁入属天的居所,死对耶稣来说是回到父那里去:“现今我往差我来的父那里去。”翰16:5。所以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乃是更奇妙的,更荣耀永存的开始。坟墓不再被视为阻挡人生进程的死巷,乃是进入更美世界的通路。他不再在死人中找活人,不再想死去的亲人是睡卧坟墓里,乃是完全脱离老肉体而永远活着。 论到以上所引证保罗对提摩太的话,有位葛拉斯哥博士(Dr.SamuelMcp.Glasgow)说:“保罗在他临终之时所抱的人生观,是何等的自若。伟大与光荣!在他的背后存在着无可比拟活跃的生命——奔走,牺牲,讲论,服事,受苦。他现今身受缠累。他感到生之尽头已迫眉捷。在他看来,死亡对他毫无威胁。在这些环境之下,我们听到这位长者对生命之训
谕,并他对年终之评价。” 基督徒对于死的两方面必要保持平衡。一方面,死亡被基督的救赎改变,它的毒钩已被除去,它不过是地上最后的管教,预备他承受摆在面前的。多次死亡使受苦者有所准备,而且甘心离开这现今的世界。藉着基督所预备的救赎,信徒得到比在亚当堕落中所失掉的更多,因为在道成肉身上,人性与神性结合,所以神人之间的关系,比神与天使之间的关系更密。因为这个关系,人的生命比亚当堕落前更丰富,更圆满,甚至他的肉身最终还能改变为基督荣耀的身体。保罗说:“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3:18。约翰一书3:2说:“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神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像他,因为必得见他的真体。” 另一方面,死的本身从来并没有赐福的意思。除了在基督身上,死被治服成为人的好处以外,它乃是人的仇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愁苦与悲伤。死是**地,非自然地把灵魂与身体分开。若非为了刑罚罪的缘故,死是不能进入世界的。圣经对于死说的很坦白,死就是罪的刑罚,死对人类的影响乃是大灾祸。圣经说:“尽未了……的
仇敌,就是死。”林前15:26。当灵魂从身体中被剥夺的时候,一切的温情于甜蜜的联谊即时毁灭,就是圣洁敬虔的人也不能不以惊奇,不可思议的感觉面向此神秘的改变。有灵魂而无肉体是为不完全。 这是旧新约所披露的见解。旧约的圣徒多次向神呼吁抵挡死。大卫说到“死荫的幽谷”。保罗把死描写为带毒钩的可怕的仇敌。他又说:“我们……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份,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8:23。死是人的仇敌,因它是仇敌(撒旦)的工作。死是恶势力侵入神的创造之工,是与神性完全相反的。基督自己站在祂朋友拉撒路墓前,目睹亲友之悲伤,而凄然泪下,在祂自己的灵魂中,也感觉到人类大仇敌工作的可怕。虽然如此,但却有补救之法,这补救是从神而来的,并非由人而来的;因基督已为祂的百姓付上赎价,现在有治服此大灾祸——死——的能力。 死虽然不再为基督徒所恐惧,但仍存在着可怕的经历。保罗说到身体失去灵魂时有如在赤身的境况中,他在林后5:1-4说:“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
于赤身了。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如此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保罗在这里所关心的乃是进入灵魂与身体脱离的境况。他似乎说,如果我们能够立刻得到复活的身体(那就是说免去灵魂与身体脱离的形态,或言灵魂的赤身状态)那么这种改变是值得欢迎的。无论如何,在保罗的教训中,不但是灵魂,连肉体也都是救赎的对象,对于救主,对于信徒都是宝贵的。现今有些人教训只有灵魂复活的异端。保罗从来没有这样教训过。 保罗在本章第八节说:“情愿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换言之,死之本身虽然是恶的,但进到主面前是如此荣耀,如此吸引人,无论何时,我们都情愿离开身体,与主同在。 保罗渴望脱离生命的重负。正如华飞德博士所说:“来世对于他是如此荣美,他不但甘心,而且情愿进入赤身之境——他喜欢脱离身体,归家见主。 “此脱离属世生活的渴望是屡次在罗马书(7:25)中提到。保罗说自然界都在此渴慕中一同叹息。世界的终局,身体得赎时,不但给基督的儿女们(就是有圣灵初结果子的)带来解救,就是宇宙万物也同沾拯救之恩。” 保罗更进一步的声明说:“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
,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现在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1:23,24。根据我们这种对死的态度,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我们就甘愿在今世活着,尽力完成天国事业,并追求自己在恩典中的长进,但当我们的时候来到,我们便欣然就道,视死如归。固守岗位的忠勇士兵,抵抗所有劝诱他离去的企图,直等他使命达成。但当他完成任务之后,受到归营的命令,他就欢喜服从。从前去缅甸的浸信会宣教师贾德逊(AdoniramJudson)说:“我并不厌烦我的工作,我也不厌烦世界;但当基督召我还家的时候,我就像小学生放学高兴回家一样。死对于我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惊恐;我在基督里为大丈夫。” 过去的美国总统亚当斯(JohnQuincyAdams)一日正逢八十诞辰,漫游于波斯顿街头,忽遇其友,语之曰:“约翰亚当斯今日如何?”亚氏以慈祥温柔的口气答曰:“多谢君,约翰亚当斯今日甚好,多谢,惟彼现寓之居所行将坍塌,经年累月,使其倾废,屋顶不堪风雨之袭,墙壁摇摇欲坠,老房户不堪居此,约翰亚当斯不久即作迁移之计,惟其本人甚善,甚善,祈释锦注。”语毕,此可尊可敬的政治家,仍依其杖,慢步扬长而去! 另外还有个比喻说明死对基督徒究有何义
。 “余伫立海岸,见一船只,扬帆航向碧绿海洋。伊为美与力之对象,余凝视之直至海天相接触,成为白云一片。余旁有人曰:“伊去矣!”伊何往?只离余视线耳。伊之帆、桨、舵之大小,一如在余身边驰过时之大小,毫未改变,适任所载之量,抵达目的地。伊之身量缩减在余,不在伊;些时在余身旁之人曰;“伊已去矣!”熟不知在彼岸,尚有多人欢迎,“伊至矣,”——此即死之意义也。 诚然,假如我们是基督徒,那么为何还惧怕死呢?为何惧怕见我们的救主,(祂爱我们,为我们成就的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人)而进入高尚生活与服事的方式?不幸得很,就是在平常对丧家的谈话中,许多基督徒都表现了这种对死的恐惧,他们对死者的境况与来世的生命都模糊不清。其实我们是不应当惧怕的。我们已经有了特别的应许:“我虽然经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杆都安慰我。”其实,死不过是生命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新方向的转移。死并不是标明终结,乃是丰盛生命的起头。虽然我们现在怕死,但由于别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当临终的时候,如果我真是基督徒,我们就视死如归。 “我们是天上的国民,”腓3:20。天堂是我们的家。今世的生活不过是一所预
备学校,训练我们适应摆在我们前面的更伟大,更丰盛的生活。神不愿意我们以今世为满足。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祂也给我们适量的忧愁,困苦与失望,以致叫我们更渴慕,更欣赏那属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