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八、为死有所准备

灵魂不灭 by 伯特纳

假如你知道明天是你在世上的最后一日,你要如何过那一天呢?你是不是要在那一天认你以前所应当认的罪呢?在临终之前认罪悔改也总比不认罪胜强百倍。但有很多人把这件事一直推到末后,以致至终不能与神和好。赫治博士说:“当我们的死期临到的时候,我们就从容去死,那是非常重要的事”这样的人是安然待死,知道他的罪已得赦免,一切将无问题。

从前有人问过卫斯理约翰:“假如你知道明天晚上十二点钟你要死,在这期间你要作什么呢?”他回答说,“我平常怎样,现在还是怎样过我的生活。我今天晚上和明天早晨要在高罗斯打讲道。以后我要到脱凯斯堡去,在下午讲道,晚上与会众聚会。然后我要到朋友马丁家去,因他正在等我;彼此谈天,同他家人祈祷,到十点钟时到我房间就寝,将自己交给天父,醒了就在荣耀里。”

其实无论老幼,罪人与义者均不免一死,每一个人应当知道他的日子是不定的。基督徒应当随时准备主来。“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太24:44。在十个童女的比喻中,五个有所准备,五个没有预备。“新郎来了,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他却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我不认识你们。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那日子,那时晨,你们不知道。”太25:10-13。

关于义人与恶人之死的情况有种种报导。有的人对死之临近并未感到有什么意义,有的人在此肉身的状态中,并未清楚想到临终的刹那。但对基督采取立场的人,当他们离世的时候都表明他们的态度。死对基督徒犹如晨光曦微,带着平静与拥抱的安息。“我愿如义人之死而死,我愿如义人之终而终。”民23:10。对那些在基督以外的人死是可怕的。他们的这样恐惧是十分对的。因为在他们死后有审判。那些哲学家与自然主义者的思测,或诗人与小说家的冥想都是不着实际的,他们对于将来是毫无准备。这些是失丧的人。当人最后得见终局时,并未得赦免而进入无基督的永世里,他除了恐惧之外还有何种情绪呢?

我们时常听到某人患癌症、肺病或其他病症而死为可怖。可是我们相信这样的死比横死(如心脏病、水泅、车祸等)有更充分的时间为世事与属灵的福祉有所准备。这对于那享高寿者亦属真实。

关于死最痛苦的感觉就是抛弃我们所最宝贵的——地位,属世的财物,以往的成就,未竟之事工。但在启14:23宣布那些在主里死了的有福了之后,又说他们是息了地上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那意思是说我们在地上所作的善工,要成为我们在天上的产业。就是我们属世的财物,临别的时候虽然不能带去,如果我们在主的圣工上善于投资,把属世的价值改变为属天的价值,也能事先运到天堂去。“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太6:19,20。在那里的才是永久的产业。根据圣经的教训,我们所有的真正财宝乃是我们用智慧所施舍出去的。那就是我们把财宝运往天家的唯一方法。基督劝免我们如此行。基督徒的奉献与基督徒的使用钱财包括信心的真试验。

许多人不愿意考虑死的现实性,直等到死之临近。其实,这并不是智慧的办法。圣经时常把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创世记第五章记载那些人,不拘他们活到多大年纪,也是“就死了。”

迟早死一定要成为我们的经验。一旦死期临到,最切实的路径就是处之泰然。不幸,在一些家庭中,儿童关于死之意义未能领受适当教训。“死”之一字几乎无人题起,儿童也不准参加丧礼。但日后他们要被迫伫立于死了父、母、兄、姊的床前,那是他们的反应如何呢?什么也没有比死再确实;死期何时来到更无人知晓。

如此说来,为死有所准备乃属智慧,现代心理学指示我们,处理一种紧张的局面,苦恼与忧虑,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把使人忧虑的因素驱逐到下意识心理去,以致有时它会搅乱我们的心思,乃是公开提起与别人讨论,寻求了解。如果我们试图压制或忽略,则对我们的身心灵有莫大的损害。在李约翰博士(Dr.JohnRichardson)的近著“面临死亡”一文中关于此点描述颇详。他说:“英国帕吞大学心理学教授麦肯金博士(Dr.JohnG.MacKenzie)在他所著“在形成中的人”一书中讲到英国的一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失丧了他们的爱子。这两位作父母的整日忧愁不得解脱。后来母亲几患神经病,最后找到麦博士。麦博士问这位父亲在家中有否谈论过他们死去的儿子。他说那是唯一不能谈论的题目。后来麦博士说这正是他们走的迷途。他嘱咐他今后工作不要避免不谈他们死去儿子。你猜结果如何呢?麦博士说在这一点上母亲得了完全的医治,逐渐恢复他们的喜乐。麦博士说:“这不过是说明把死亡的思想驱逐到下意识里去的危险的一刻。当我们被赶逐到我们人格的下意识中的时候,死亡如像鬼魂,每日出没无常在我们的脑际,正如新约所说我们成为一生怕死而为奴隶的人。与其在愁苦中避免不谈到死,莫如本乎健全的心境,坦白自然地谈到死的问题。"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假如你知道明天是你在世上的最后一日,你要如何过那一天呢?你是不是要在那一天认你以前所应当认的罪呢?在临终之前认罪悔改也总比不认罪胜强百倍。但有很多人把这件事一直推到末后,以致至终不能与神和好。赫治博士说:“当我们的死期临到的时候,我们就从容去死,那是非常重要的事”这样的人是安然待死,知道他的罪已得赦免,一切将无问题。 从前有人问过卫斯理约翰:“假如你知道明天晚上十二点钟你要死,在这期间你要作什么呢?”他回答说,“我平常怎样,现在还是怎样过我的生活。我今天晚上和明天早晨要在高罗斯打讲道。以后我要到脱凯斯堡去,在下午讲道,晚上与会众聚会。然后我要到朋友马丁家去,因他正在等我;彼此谈天,同他家人祈祷,到十点钟时到我房间就寝,将自己交给天父,醒了就在荣耀里。” 其实无论老幼,罪人与义者均不免一死,每一个人应当知道他的日子是不定的。基督徒应当随时准备主来。“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太24:44。在十个童女的比喻中,五个有所准备,五个没有预备。“新郎来了,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他却回答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我不认识你们。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那日子,那时晨,你们不知道。”太25:10-13。 关于义人与恶人之死的情况有种种报导。有的人对死之临近并未感到有什么意义,有的人在此肉身的状态中,并未清楚想到临终的刹那。但对基督采取立场的人,当他们离世的时候都表明他们的态度。死对基督徒犹如晨光曦微,带着平静与拥抱的安息。“我愿如义人之死而死,我愿如义人之终而终。”民23:10。对那些在基督以外的人死是可怕的。他们的这样恐惧是十分对的。因为在他们死后有审判。那些哲学家与自然主义者的思测,或诗人与小说家的冥想都是不着实际的,他们对于将来是毫无准备。这些是失丧的人。当人最后得见终局时,并未得赦免而进入无基督的永世里,他除了恐惧之外还有何种情绪呢? 我们时常听到某人患癌症、肺病或其他病症而死为可怖。可是我们相信这样的死比横死(如心脏病、水泅、车祸等)有更充分的时间为世事与属灵的福祉有所准备。这对于那享高寿者亦属真实。 关于死最痛苦的感觉就是抛弃我们所最宝贵的——地位,属世的财物,以往的成就,未竟之事工。但在启14:23宣布那些在主里死了的有福了之后,又说他们是
息了地上的劳苦:“作工的果效也随着他们。”那意思是说我们在地上所作的善工,要成为我们在天上的产业。就是我们属世的财物,临别的时候虽然不能带去,如果我们在主的圣工上善于投资,把属世的价值改变为属天的价值,也能事先运到天堂去。“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太6:19,20。在那里的才是永久的产业。根据圣经的教训,我们所有的真正财宝乃是我们用智慧所施舍出去的。那就是我们把财宝运往天家的唯一方法。基督劝免我们如此行。基督徒的奉献与基督徒的使用钱财包括信心的真试验。 许多人不愿意考虑死的现实性,直等到死之临近。其实,这并不是智慧的办法。圣经时常把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创世记第五章记载那些人,不拘他们活到多大年纪,也是“就死了。” 迟早死一定要成为我们的经验。一旦死期临到,最切实的路径就是处之泰然。不幸,在一些家庭中,儿童关于死之意义未能领受适当教训。“死”之一字几乎无人题起,儿童也不准参加丧礼。但日后他们要被迫伫立于死了父、母、兄、姊的床前,那是他们的反应如何呢?什么也没有比死再
确实;死期何时来到更无人知晓。 如此说来,为死有所准备乃属智慧,现代心理学指示我们,处理一种紧张的局面,苦恼与忧虑,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把使人忧虑的因素驱逐到下意识心理去,以致有时它会搅乱我们的心思,乃是公开提起与别人讨论,寻求了解。如果我们试图压制或忽略,则对我们的身心灵有莫大的损害。在李约翰博士(Dr.JohnRichardson)的近著“面临死亡”一文中关于此点描述颇详。他说:“英国帕吞大学心理学教授麦肯金博士(Dr.JohnG.MacKenzie)在他所著“在形成中的人”一书中讲到英国的一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失丧了他们的爱子。这两位作父母的整日忧愁不得解脱。后来母亲几患神经病,最后找到麦博士。麦博士问这位父亲在家中有否谈论过他们死去的儿子。他说那是唯一不能谈论的题目。后来麦博士说这正是他们走的迷途。他嘱咐他今后工作不要避免不谈他们死去儿子。你猜结果如何呢?麦博士说在这一点上母亲得了完全的医治,逐渐恢复他们的喜乐。麦博士说:“这不过是说明把死亡的思想驱逐到下意识里去的危险的一刻。当我们被赶逐到我们人格的下意识中的时候,死亡如像鬼魂,每日出没无常在我们的脑际,正如新约所说我
们成为一生怕死而为奴隶的人。与其在愁苦中避免不谈到死,莫如本乎健全的心境,坦白自然地谈到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