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三节 现实社会的艺术形式化

诗化哲学 by 刘小枫

艺术变成了物质和文化变革的生

产力。艺术作为这种力量在构造事物

的现实、生活形式、‘现象’、和本

质时,将是一个综合的因素。

马尔库塞:《论解放》

感性的存在依赖于一个对象世界,感性的审美变革也将应引起现实社会的审美变革。因而,在马尔库塞那里,本体论的诗必然应当包括现实社会的审美转变在内。

对此,马尔库塞提出了艺术成为现实的形式的主张。他说,“艺术的现实”是一个自由的、消除了压抑的社会,一个只能发生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社会中的事。“在这个社会中,将出现新型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不再是剥削者或受剥削者,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将在人和物那里被压抑了的审美可能性的幻想解放出来。这里所说的审美性不是关于一定的客体(一定的艺术品)的特殊性质,而是关于与诸自由个体的理性和感性相一致的存在的形式和模式,……艺术的现实,即‘新型的艺术’,只有作为建造一个自由社会的人类世界的过程才是可信的——换句话说,艺术是现实的形式”。⑴使艺术成为现实的形式,绝不是说要用艺术去美化现实,相反,而是要去建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与给定现实相对抗的现实。

艺术成为现实的形式,这已经是在说,艺术不只是语言的本文,而且就是现实社会本身的内在形式了。在这里,形式的概念相当重要,必须弄明白马尔库塞在这里所说的“形式”究竟是什么意思。

马尔库塞说,审美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功能所在。艺术之所以能拒斥不合理的现实,维护人的灵性的王国,肯定、祝福属人的感性,全赖艺术的形式功能。艺术形式仿佛一道魔圈,保证着一块福地。显然,马尔库塞所指的艺术的形式,并不只是指艺术作品的结构形式、体裁形式、语言形式,更多的是指属人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艺术的规范。它标明的是人的一种趋向形式的意志,超越现实的意志。形式就是否定不合理的现实,重新规范现实,确立较自由的、较纯粹的现实。所以他讲,审美形式揭示出了现实中被禁忌的和被压抑的那些方面,它粉碎日常经验,期望另一个不同现实原则的美的享受。“审美形式把社会动态‘同化’,转换为关于特殊的个人的故事。作品的审美性质和它的真理性正在在于它对社会的个体化之中。在这种变形中,每一个个人命运中所含的普遍性都照亮了这些个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状况。”⑵

所以,所谓艺术成为现实的形式,并不是说把艺术的外部形式变成现实的存在形式,那是说不通的。它的意思是,使艺术的规范性成为现实的内容和质,使现实社会转换成另一种生活世界——自由的社会。这一生活世界与艺术有同样的组织结构,完整的物质和理智的文化,完整的非道德的寓意。在马尔库塞看来,内容与形式是同一的。艺术的形式本来就是艺术的独特现实,就是“物自体”,而“形式就是否定,对无秩序、暴力、苦难的驾驭,即使与它表现无秩序、暴力和苦难的时候也是如此。艺术的这一得意之举是通过内容屈从于要求自律的审美规律而取得。”⑶因而,现实本身要成为艺术的形式,也就要否定无秩序、暴力、苦难的现实根据,驱逐现实本身的令人恐惧的必然性,盲目的灾难和自然界的残酷,使现实本身成为非暴力的有组织的充满爱欲的社会。

马尔库塞认识到,仅使艺术保持超验性是不够的,它必须成为历史的现实本体,成为人的感性的对象世界的形式。本体论的诗在此多少具有了现实的社会历史性质。他极力想使艺术与现实、自由与必然达到历史的同一。既然是历史的同一,必然要有历史的同一的根据。他指出,这历史的同一的历史根据就是科学技术。马尔库塞并不一概否定科学技术,他认为,科学技术是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杠杆,因而,对科学技术的审美改造就成了关键,即消除科学技术的破坏性、毁灭性功能,使它成为保护人的生命力及其享受的工具。“这样,技术就趋向于变为艺术了,而艺术也趋于现实的形式化:想象力与知性、高级的和低级的能力、诗意的思维与科学的思考之间的对立已不复存在了。一种新的现实原则出现了,在这个原则下一种新的感性和非升华的科学智力统一成为一种审奖伦理。”⑷因为,技术吸收了艺术的特点,就可将主观的感性变为客观形式,变为现实。这种现实将超出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的罗网,退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进入另一种存在之维。它将彻底贬绌如今实际上占优势的资产阶级价值。只有科学技术的审美改造,才使艺术与现实的趋同成为可能。而审美活动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可能形式,也只会出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克服了匮乏的智力和物质资源的历史阶段,以前的逐渐加深的为了社会发达而履行的压抑才会因此而变成逐渐消退的压抑。

本体论在马尔库塞那里再次翻转为历史的人的存在(感性和社会),本体论的诗也随之而表现为感性和社会的审美变革。由于他对本体的考察带有社会历史的批判性质,并且从具体的历史阶段出发,本体论的诗化也就带有很强的社会理论色彩:

审美的宇宙是生活世界。要自由的需求和获得自由的

能力就取决于这个生活的世界;审美的宇宙需要这种需求

和能力,正是为了解放这种需求和能力。……它只能在集

体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即产生于物质和精神的环境生

产。在这个环境中人的非侵略的、爱欲的和接受能力强的

素质与自己的意识一致努力求得人和自然的安宁。在以此

为目的的重建社会的过程中,整个现实将呈现一种表达这

一新目的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根本审美本质将把这一形式

变成一件艺术品。⑸

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马尔库塞提出艺术将成为生产力才是可以理解的。它实际上就是,通过感性个体的内在性的审美解放,把艺术的因素引入构造现实社会的生产力的要素之中,通过主体的艺术力量来改变生产力。马尔库塞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一旦变得实用,就会变得具有一种生产能力,成为一种再构造现实的主导力量。

不过,话说回来,主体力量与生产力的转换关系,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中间一定得有一些关键性的中介环节;况且,想象如何又会成为构造现实的力量,即使成了现实的力量,想象是否还有意义,这些问题马尔库塞均语焉不详,但它们恰恰又是至关紧要的。

但更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形式问题。形式的概念在浪漫美学那里,已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内容与形式”的批评概念,这是没有疑问的。其中有一个发展转化的过程,即由内部转向外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转变。众所周知,在席勒,形式冲动的地位摆得非常高,但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心理力量,一种把内在冲动纳入目的的规范力量,它是新型的人的生成标志。在廿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从语言学角度,以形式为中介,把内心性的东西与外部实在的东西沟通起来。主体通过语言活动来发挥形式的规范力量,打破日常经验的框架,重构现实。艺术的形式成为人感觉世界的方式。马尔库塞深受席勒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形式概念,把内心性的形式概念转换成现实社会的存在形式,一种丰富、深刻的形式理论由此趋于完善。对形式理论的这一刷新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诗意、自由、幸福、公正需要形式来保证,爱、欢乐、愿欲、想象也需要形式的升华。自由的人格、自由的人生、自由的社会都必得以形式为中介。对形式的研究应成为一项重大的哲学课题。

⑴马尔库塞:《艺术作为现实的形式》,见《新左派评论》,1975年7-8合刊,英文版,第57页。

⑵马尔库塞:《审美之维》,第27页。

⑶马尔库塞:《论解放》,1982年德文版,第69页。

⑷同上书,第43页。

⑸马尔库塞:《论解放》,1982年德文版,第53-54页。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艺术变成了物质和文化变革的生 产力。艺术作为这种力量在构造事物 的现实、生活形式、‘现象’、和本 质时,将是一个综合的因素。 马尔库塞:《论解放》 感性的存在依赖于一个对象世界,感性的审美变革也将应引起现实社会的审美变革。因而,在马尔库塞那里,本体论的诗必然应当包括现实社会的审美转变在内。 对此,马尔库塞提出了艺术成为现实的形式的主张。他说,“艺术的现实”是一个自由的、消除了压抑的社会,一个只能发生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社会中的事。“在这个社会中,将出现新型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不再是剥削者或受剥削者,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将在人和物那里被压抑了的审美可能性的幻想解放出来。这里所说的审美性不是关于一定的客体(一定的艺术品)的特殊性质,而是关于与诸自由个体的理性和感性相一致的存在的形式和模式,……艺术的现实,即‘新型的艺术’,只有作为建造一个自由社会的人类世界的过程才是可信的——换句话说,艺术是现实的形式”。⑴使艺术成为现实的形式,绝不是说要用艺术去美化现实,相反,而是要去建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与给定现实相对抗的现实。 艺术成为现实的形式,这已经是在
说,艺术不只是语言的本文,而且就是现实社会本身的内在形式了。在这里,形式的概念相当重要,必须弄明白马尔库塞在这里所说的“形式”究竟是什么意思。 马尔库塞说,审美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功能所在。艺术之所以能拒斥不合理的现实,维护人的灵性的王国,肯定、祝福属人的感性,全赖艺术的形式功能。艺术形式仿佛一道魔圈,保证着一块福地。显然,马尔库塞所指的艺术的形式,并不只是指艺术作品的结构形式、体裁形式、语言形式,更多的是指属人的本体论意义上的艺术的规范。它标明的是人的一种趋向形式的意志,超越现实的意志。形式就是否定不合理的现实,重新规范现实,确立较自由的、较纯粹的现实。所以他讲,审美形式揭示出了现实中被禁忌的和被压抑的那些方面,它粉碎日常经验,期望另一个不同现实原则的美的享受。“审美形式把社会动态‘同化’,转换为关于特殊的个人的故事。作品的审美性质和它的真理性正在在于它对社会的个体化之中。在这种变形中,每一个个人命运中所含的普遍性都照亮了这些个人所处的特殊社会状况。”⑵ 所以,所谓艺术成为现实的形式,并不是说把艺术的外部形式变成现实的存在形式,那是说不通的。它的意思是,使艺术的规范性成为
现实的内容和质,使现实社会转换成另一种生活世界——自由的社会。这一生活世界与艺术有同样的组织结构,完整的物质和理智的文化,完整的非道德的寓意。在马尔库塞看来,内容与形式是同一的。艺术的形式本来就是艺术的独特现实,就是“物自体”,而“形式就是否定,对无秩序、暴力、苦难的驾驭,即使与它表现无秩序、暴力和苦难的时候也是如此。艺术的这一得意之举是通过内容屈从于要求自律的审美规律而取得。”⑶因而,现实本身要成为艺术的形式,也就要否定无秩序、暴力、苦难的现实根据,驱逐现实本身的令人恐惧的必然性,盲目的灾难和自然界的残酷,使现实本身成为非暴力的有组织的充满爱欲的社会。 马尔库塞认识到,仅使艺术保持超验性是不够的,它必须成为历史的现实本体,成为人的感性的对象世界的形式。本体论的诗在此多少具有了现实的社会历史性质。他极力想使艺术与现实、自由与必然达到历史的同一。既然是历史的同一,必然要有历史的同一的根据。他指出,这历史的同一的历史根据就是科学技术。马尔库塞并不一概否定科学技术,他认为,科学技术是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杠杆,因而,对科学技术的审美改造就成了关键,即消除科学技术的破坏性、毁灭性功能,使它成
为保护人的生命力及其享受的工具。“这样,技术就趋向于变为艺术了,而艺术也趋于现实的形式化:想象力与知性、高级的和低级的能力、诗意的思维与科学的思考之间的对立已不复存在了。一种新的现实原则出现了,在这个原则下一种新的感性和非升华的科学智力统一成为一种审奖伦理。”⑷因为,技术吸收了艺术的特点,就可将主观的感性变为客观形式,变为现实。这种现实将超出交换关系和交换价值的罗网,退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进入另一种存在之维。它将彻底贬绌如今实际上占优势的资产阶级价值。只有科学技术的审美改造,才使艺术与现实的趋同成为可能。而审美活动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可能形式,也只会出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克服了匮乏的智力和物质资源的历史阶段,以前的逐渐加深的为了社会发达而履行的压抑才会因此而变成逐渐消退的压抑。 本体论在马尔库塞那里再次翻转为历史的人的存在(感性和社会),本体论的诗也随之而表现为感性和社会的审美变革。由于他对本体的考察带有社会历史的批判性质,并且从具体的历史阶段出发,本体论的诗化也就带有很强的社会理论色彩: 审美的宇宙是生活世界。要自由的需求和获得自由的 能力就取决于这个生活的世界;审
美的宇宙需要这种需求 和能力,正是为了解放这种需求和能力。……它只能在集 体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即产生于物质和精神的环境生 产。在这个环境中人的非侵略的、爱欲的和接受能力强的 素质与自己的意识一致努力求得人和自然的安宁。在以此 为目的的重建社会的过程中,整个现实将呈现一种表达这 一新目的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根本审美本质将把这一形式 变成一件艺术品。⑸ 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马尔库塞提出艺术将成为生产力才是可以理解的。它实际上就是,通过感性个体的内在性的审美解放,把艺术的因素引入构造现实社会的生产力的要素之中,通过主体的艺术力量来改变生产力。马尔库塞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一旦变得实用,就会变得具有一种生产能力,成为一种再构造现实的主导力量。 不过,话说回来,主体力量与生产力的转换关系,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中间一定得有一些关键性的中介环节;况且,想象如何又会成为构造现实的力量,即使成了现实的力量,想象是否还有意义,这些问题马尔库塞均语焉不详,但它们恰恰又是至关紧要的。 但更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形式问题。形式的概念在浪漫美学
那里,已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而不是通常理解的“内容与形式”的批评概念,这是没有疑问的。其中有一个发展转化的过程,即由内部转向外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转变。众所周知,在席勒,形式冲动的地位摆得非常高,但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心理力量,一种把内在冲动纳入目的的规范力量,它是新型的人的生成标志。在廿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从语言学角度,以形式为中介,把内心性的东西与外部实在的东西沟通起来。主体通过语言活动来发挥形式的规范力量,打破日常经验的框架,重构现实。艺术的形式成为人感觉世界的方式。马尔库塞深受席勒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形式概念,把内心性的形式概念转换成现实社会的存在形式,一种丰富、深刻的形式理论由此趋于完善。对形式理论的这一刷新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诗意、自由、幸福、公正需要形式来保证,爱、欢乐、愿欲、想象也需要形式的升华。自由的人格、自由的人生、自由的社会都必得以形式为中介。对形式的研究应成为一项重大的哲学课题。 ⑴马尔库塞:《艺术作为现实的形式》,见《新左派评论》,1975年7-8合刊,英文版,第57页。 ⑵马尔库塞:《审美之维》,第27页。 ⑶马尔库塞:《论解
放》,1982年德文版,第69页。 ⑷同上书,第43页。 ⑸马尔库塞:《论解放》,1982年德文版,第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