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道家论爱

中庸系统神学 by 陈慰中

道家论爱

讨论道家的爱要从老子开始。 研究老子要从道德经开始,虽只五千字,但就因有道家的传统,使中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独特的。 现在我们把道德经一些和爱有关资料按次序列出。

老子和爱。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第10章)继续老子和爱,“大道废,有仁义。” “六亲不和,有孝慈。” (18)

“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27)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8)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4)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惟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59)“报怨以德”。 (63)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5)“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3)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7)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72)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79)

从以上的引证,我们可以体会老子对爱的看法。 世界为什么有仁义出现呢? 乃因道德的破产。 为什么有孝心慈爱的出现呢? 乃因六亲不和。 不爱惜师资的人,再聪明也是像个迷路人。 所以,为什么世界需要有德,仁,义,和礼呢? 乃是因为世界没有德,仁,义,礼。 这和经济学一样,要先有需求,然后有供给。 先因没有,才有需要。 有需求才有供给。

但是在施行博爱的时候,不要过分以免导至浪费,“甚爱必大费。” 老子提倡义者行善政时,施行“啬”。 啬是什么呢? 不是吝啬,乃是所谓“重积德”。 啬是老子爱的重要概念,和俭有关,就是重积德。 博爱和蓄储一样,有人学习,修养,积累,准备,遇事时才能从容应付,好像遇到仇恨的人时,“报怨以德”。 这和圣经所说的爱敌人同道理,但平时要靠“重积德。”

有人认为墨子的思想受道家的影响。 老子的“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若用墨子的思想来解释就成变“以别治国,国之贼。 以兼治国,国之福。” 此智可能是“别爱”的知认,缺少博爱的善政。 这符合保罗在林前13章所说的,“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老子说,他有三宝,慈为第一。 慈就是慈爱。 慈是救恩,慈是卫国最好的兵器。 保罗有信望爱,其中最大的是爱。 老子以慈为第一,以啬俭为第二,就是广积德。 天道无偏心也。

庄子和爱。 老子比孔子早些年代,是春秋时代的人,庄子是战国时代的人,是主前大概369-286时间的人物。 他是道家最特出的天才,留至今日者有著作33篇,全集提到爱字二十多次,兹一一介绍如下。

齐物论有载,“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意思,用智力作是非辩论不过是伤害永恒之道。 这种辩论只能产生私爱,不是大公无私的爱。 大公无私的爱是不需辩论而成立的。 因辩论争是非。 道无可名,爱非私成,故庄子又说,“夫大道不称,不辩不言,大仁不仁。”

人间世篇载有,“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意思,“夫爱马者”越爱其马,越关心,到一个地步反而使马有伤亡的危险。 所以爱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不能太偏,太私。

大宗师篇载,“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于万物,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 有亲,非仁也。” 意思,圣人可能用兵而攻服一个国家,但并不失去其国的民心。 他的政策措施表面看起来不像爱人,但是其影响可能有益于万世。 有些领袖与百姓共享乐,但不一定是真正圣人,与百姓亲热,但不一定是仁君。 又载,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意思,天和人没有彼我,是非之分。 天和人是天人合一的真人。 虽然人生有生死,好像日夜之事实,这些只是大自然之常情。 我们都以天为父,都爱这位天父。 我们既然爱这位在遥远天上的天父,就更要爱从天而来在我们眼前的天者。 (在这里,生在主前的庄子好像已经叫我们爱那位道成肉身的父的儿子。

在宥篇载,“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意思,能爱天下如爱自己的人,就可以为天下之君,以无为治天下。

天地篇载,“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 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意思,老百姓好像很纯洁的野鹿一样,他们的正直是自然的,没有理论性义的知识。 相爱也是自然的,忠实也是自然的,诚实也是自然的,尽职也是自然的,都不是智力理论而来的。 所以一切事情做完就完了,没有什么记录或宣传。 又载,“爱人利物之谓仁。”

天道篇载,“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 孔子曰,中心物恺。 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老聃曰,意。 几乎后言。 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 意思,老子问孔子,请问何谓仁义。 孔子答,仁义乃基本的原则也,要兼爱无私。 老子说,哎呀,这是落后的话。 什么兼爱多复杂吗? 所谓要有无私也不是一种私吗?

天运篇载,“曰,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答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以爱孝易,以忘亲难。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这段意思很清楚不需译出。

徐无鬼篇载,“曰,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可乎? 徐无鬼曰,不可。 爱民,害民之始也。” “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 意思,武侯欲以爱民名义暂时停兵,虚伪的行动而已。 又载“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 “爱利出乎仁义。” 意思,老百姓一般因利而行仁义,不是出于诚心。 这种仁义是假的,有危险。 这种社会没有道德根基。

则阳篇载,“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己。 人之安之亦无己,性也。” 意思,圣人之爱人非为名声。 他是很自然的行善爱人,没有企图。

知北游篇载,“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己者。”

庄子继续发挥老子的思想,道家认为爱不是从智力争辩产生的,爱老早存在大自然无为之道。 只要让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不要用智力去强辩或作科学的分析,因为道是无法被人的智力作定义的。 就是保罗,他虽然在林前书说明了爱是什么,但是到最后还得承认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 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 我们如今所知道的有限。”

天地篇里庄子提到“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就是相爱的时候还不知道是在相爱。 行善的时候没有觉得是在行善。 耶稣说,“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人看见。” “你们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太6章)

则阳篇说,圣人爱人时候,不知道他在爱人。 他不过很自然如此的做。 庄子称这种人为圣人。 耶稣向这种圣人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这些“相爱而不知以为仁”或“不知其爱人”的圣人们会很惊奇的问耶稣,“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 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 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太第25章)

列子在他的著作里也提到爱14次。 列子是春秋郑国人,可能是老子同代人,的确是早于庄子,因庄子在他的至乐篇及他处提到列子。 司马迁史记有老子传,但没有列子传。 但是因为庄子提到列子多次,所以有人把列子编入道家学派。 他对爱的看法有自然及自由,如,“生非贵之所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爱之或不厚,轻之或不薄。” “爱之而厚,或轻之而薄”等。

文子和爱。 史记载文子名计然,是战国后代越人,留书有12篇,其学说归道家传统,全书提爱27次,现择几处介绍。

符言篇载,“人与道不两明。 人爱名即不用道。 道胜人则名息,道息而名章。”

道德篇载,“君臣有道则忠惠。 父子有道则慈孝。 士庶有道则相爱。 故有道则和。”

“爱者仁也。 正者义也。” “不慈不爱,不能成遂。” “欲先人者,必其身后之。 天下必效其欢爱,进其仁义。”

“夫道德者,所以相生养也。 所以相畜长也。 所以相亲爱也。 夫聋虫虽愚,不害其所爱。 诚使天下之民,皆怀仁爱之心。”

微明篇载,“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则无乱政。”

“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

“慈父之爱子者,非求其报。”

“圣主之养民,非为己用也。” “故用众人之所爱,即得众人之力。” “人以养爱,党以群强。”

上仁篇载,“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爱贤之谓仁。”

“人之所生者本也。 其所不生者末也。 本末一体也。 其两爱之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 先末后本,谓之小人。”

儒家说,道不远人。 文子在此也说“人与道不两明。” 道是一,但是君行道,父子行道的范围不同。 文子的爱和仁义是一致的,“天下必效其欢爱,进其仁义。” 爱不是单方面的,有仁也要有义,有仁无义,有义无仁,都不是爱。 所以文子的爱有道德的基础,不是空洞的抽象。

文子的爱没有条件,不求报答。 父爱子不是“求其报”,君爱民不是“为己用”。

爱是自然性的,是生死之本。

淮南子和爱。 淮南子名安,是汉高祖之少子,名安,即刘安,大约是主前第二世纪的人。 今传的淮南子共有21篇,观全书大意,归老子道家思想派,全书提到爱有45次之多。

本经训篇载,“帝者体太一。” “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无所私爱。” “天爱其精,地爱其平,人爱其情。” “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 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 是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 “故圣人者由近知远,而万殊为一。”

“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以示民知俭节。” “古者圣人在上,政教平,仁爱洽,上下同心。” “君施其德,臣尽其忠,父行其慈,子竭其孝,各致其爱。” “故事亲有道矣,而爱为务。”

淮南子的爱有传统道家的“无所私爱”和自然性的天地人的爱;同时有儒家社会性的爱,如父子和君臣都要“各致其爱。” 爱是事亲孝道。

主术训篇载,“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 “偏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 偏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 仁者爱其类也。” “人之情不能无衣食。 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

“国有以存,人有以生。 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 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缪称训篇载,“用百人之所能,则得百人之力。 举千人之所爱,则得千人之心。”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圣人之养民,非求用也。” “诚能爱而利之,天下可从也。 弗爱弗利。”

齐俗训篇载,“故礼丰不足以效爱,而诚心可以怀远。”

道应训篇载,“爱以身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 “重生,重生则轻利。” 意思,谁有伟大的爱献身给全世界,就可以承担全世界。

汜论训篇载,“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 死为之练冠。 故有慈母之服。”

“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 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 此不赞成是非之争辩。

兵略训篇载,“故良将之用兵也,常以积德击积怨,以积爱击积憎,何故而不胜。” 这是发挥老子“重积德”的概念到“积爱”来。 爱是最好的战略,能击败怨和憎。

说山训篇载,“君子不容非其类也。 人不爱倕之手,而爱己之指。 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钩。”

修务训篇载,“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泰族训篇载,“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 所以为末者,法度也。 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 其所以事死者,末也,本末一体也。 其两爱之,一性也。”

“所谓仁者,爱人也。 所谓知者,知人也。 爱人,则无虐刑矣。 知人,则无乱政矣。”

“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爱人也。” “故仁莫大于爱人。 知莫大于知人。”

淮南子爱的重心在人。 他把爱,仁,人联系起来,如“偏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 仁者爱其类也。” 为什么爱人才是仁呢? 因为人是天生的,上帝是天父。 因此,上帝爱世人。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道家论爱 讨论道家的爱要从老子开始。 研究老子要从道德经开始,虽只五千字,但就因有道家的传统,使中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独特的。 现在我们把道德经一些和爱有关资料按次序列出。 老子和爱。 “爱民治国,能无智乎。” (第10章)继续老子和爱,“大道废,有仁义。” “六亲不和,有孝慈。” (18) “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27)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8)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4)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惟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59)“报怨以德”。 (63)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5)“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3)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67)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72)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79) 从以上的引证,我们可以体会老子对爱的看法。 世界为什么
有仁义出现呢? 乃因道德的破产。 为什么有孝心慈爱的出现呢? 乃因六亲不和。 不爱惜师资的人,再聪明也是像个迷路人。 所以,为什么世界需要有德,仁,义,和礼呢? 乃是因为世界没有德,仁,义,礼。 这和经济学一样,要先有需求,然后有供给。 先因没有,才有需要。 有需求才有供给。 但是在施行博爱的时候,不要过分以免导至浪费,“甚爱必大费。” 老子提倡义者行善政时,施行“啬”。 啬是什么呢? 不是吝啬,乃是所谓“重积德”。 啬是老子爱的重要概念,和俭有关,就是重积德。 博爱和蓄储一样,有人学习,修养,积累,准备,遇事时才能从容应付,好像遇到仇恨的人时,“报怨以德”。 这和圣经所说的爱敌人同道理,但平时要靠“重积德。” 有人认为墨子的思想受道家的影响。 老子的“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若用墨子的思想来解释就成变“以别治国,国之贼。 以兼治国,国之福。” 此智可能是“别爱”的知认,缺少博爱的善政。 这符合保罗在林前13章所说的,“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老子说,他有三宝,慈为第一。 慈就是慈爱
。 慈是救恩,慈是卫国最好的兵器。 保罗有信望爱,其中最大的是爱。 老子以慈为第一,以啬俭为第二,就是广积德。 天道无偏心也。 庄子和爱。 老子比孔子早些年代,是春秋时代的人,庄子是战国时代的人,是主前大概369-286时间的人物。 他是道家最特出的天才,留至今日者有著作33篇,全集提到爱字二十多次,兹一一介绍如下。 齐物论有载,“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意思,用智力作是非辩论不过是伤害永恒之道。 这种辩论只能产生私爱,不是大公无私的爱。 大公无私的爱是不需辩论而成立的。 因辩论争是非。 道无可名,爱非私成,故庄子又说,“夫大道不称,不辩不言,大仁不仁。” 人间世篇载有,“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意思,“夫爱马者”越爱其马,越关心,到一个地步反而使马有伤亡的危险。 所以爱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不能太偏,太私。 大宗师篇载,“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于万物,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 有亲,非仁也。” 意思,圣人可能用兵而攻服一个国家,但并不失去其国的民心。 他的政策措施表面看起来不像爱人,但是其影响可能有益于万世。 有些领袖
与百姓共享乐,但不一定是真正圣人,与百姓亲热,但不一定是仁君。 又载,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意思,天和人没有彼我,是非之分。 天和人是天人合一的真人。 虽然人生有生死,好像日夜之事实,这些只是大自然之常情。 我们都以天为父,都爱这位天父。 我们既然爱这位在遥远天上的天父,就更要爱从天而来在我们眼前的天者。 (在这里,生在主前的庄子好像已经叫我们爱那位道成肉身的父的儿子。 ) 在宥篇载,“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意思,能爱天下如爱自己的人,就可以为天下之君,以无为治天下。 天地篇载,“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 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意思,老百姓好像很纯洁的野鹿一样,他们的正直是自然的,没有理论性义的知识。 相爱也是自然的,忠实也是自然的,诚实也是自然的,尽职也是自然的,都不是智力理论而来的。 所以一切事情做完就完了,没有什么记录或宣传。 又载,“爱人利物之谓仁。” 天道篇载,“老聃曰
,请问何谓仁义。 孔子曰,中心物恺。 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 老聃曰,意。 几乎后言。 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 意思,老子问孔子,请问何谓仁义。 孔子答,仁义乃基本的原则也,要兼爱无私。 老子说,哎呀,这是落后的话。 什么兼爱多复杂吗? 所谓要有无私也不是一种私吗? 天运篇载,“曰,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答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 以爱孝易,以忘亲难。 忘亲易,使亲忘我难。 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这段意思很清楚不需译出。 徐无鬼篇载,“曰,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可乎? 徐无鬼曰,不可。 爱民,害民之始也。” “君虽为仁义,几且伪哉。” 意思,武侯欲以爱民名义暂时停兵,虚伪的行动而已。 又载“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 “爱利出乎仁义。” 意思,老百姓一般因利而行仁义,不是出于诚心。 这种仁义是假的,有危险。 这种社会没有道德根基。 则阳篇载,“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己。 人之安之亦无己,性也。” 意思,圣人之爱人非为名声。 他是
很自然的行善爱人,没有企图。 知北游篇载,“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己者。” 庄子继续发挥老子的思想,道家认为爱不是从智力争辩产生的,爱老早存在大自然无为之道。 只要让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不要用智力去强辩或作科学的分析,因为道是无法被人的智力作定义的。 就是保罗,他虽然在林前书说明了爱是什么,但是到最后还得承认说,“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 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 我们如今所知道的有限。” 天地篇里庄子提到“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就是相爱的时候还不知道是在相爱。 行善的时候没有觉得是在行善。 耶稣说,“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人看见。” “你们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太6章) 则阳篇说,圣人爱人时候,不知道他在爱人。 他不过很自然如此的做。 庄子称这种人为圣人。 耶稣向这种圣人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这些“相爱而不知以为仁”或“不知其爱人”的圣人们会很惊奇的问耶稣,“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 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
,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 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太第25章) 列子在他的著作里也提到爱14次。 列子是春秋郑国人,可能是老子同代人,的确是早于庄子,因庄子在他的至乐篇及他处提到列子。 司马迁史记有老子传,但没有列子传。 但是因为庄子提到列子多次,所以有人把列子编入道家学派。 他对爱的看法有自然及自由,如,“生非贵之所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爱之或不厚,轻之或不薄。” “爱之而厚,或轻之而薄”等。 文子和爱。 史记载文子名计然,是战国后代越人,留书有12篇,其学说归道家传统,全书提爱27次,现择几处介绍。 符言篇载,“人与道不两明。 人爱名即不用道。 道胜人则名息,道息而名章。” 道德篇载,“君臣有道则忠惠。 父子有道则慈孝。 士庶有道则相爱。 故有道则和。” “爱者仁也。 正者义也。” “不慈不爱,不能成遂。” “欲先人者,必其身后之。 天下必效其欢爱,进其仁义。” “夫道德者,所以相生养也。 所以相畜长也。 所以相亲爱也。 夫聋虫虽愚,不害其所爱。 诚使天下之民,皆怀仁爱之心。” 微明篇载,“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 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则无乱政。”
“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 “慈父之爱子者,非求其报。” “圣主之养民,非为己用也。” “故用众人之所爱,即得众人之力。” “人以养爱,党以群强。” 上仁篇载,“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爱贤之谓仁。” “人之所生者本也。 其所不生者末也。 本末一体也。 其两爱之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 先末后本,谓之小人。” 儒家说,道不远人。 文子在此也说“人与道不两明。” 道是一,但是君行道,父子行道的范围不同。 文子的爱和仁义是一致的,“天下必效其欢爱,进其仁义。” 爱不是单方面的,有仁也要有义,有仁无义,有义无仁,都不是爱。 所以文子的爱有道德的基础,不是空洞的抽象。 文子的爱没有条件,不求报答。 父爱子不是“求其报”,君爱民不是“为己用”。 爱是自然性的,是生死之本。 淮南子和爱。 淮南子名安,是汉高祖之少子,名安,即刘安,大约是主前第二世纪的人。 今传的淮南子共有21篇,观全书大意,归老子道家思想派,全书提到爱有45次之多。 本经训篇载,“帝者体太一。” “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无所私爱。” “天爱其精,地爱其平,人爱其情。” “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 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
是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 “故圣人者由近知远,而万殊为一。” “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以示民知俭节。” “古者圣人在上,政教平,仁爱洽,上下同心。” “君施其德,臣尽其忠,父行其慈,子竭其孝,各致其爱。” “故事亲有道矣,而爱为务。” 淮南子的爱有传统道家的“无所私爱”和自然性的天地人的爱;同时有儒家社会性的爱,如父子和君臣都要“各致其爱。” 爱是事亲孝道。 主术训篇载,“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 “偏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 偏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 仁者爱其类也。” “人之情不能无衣食。 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 “国有以存,人有以生。 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 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缪称训篇载,“用百人之所能,则得百人之力。 举千人之所爱,则得千人之心。”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圣人之养民,非求用也。” “诚能爱而利之,天下可从也。 弗爱弗利。” 齐俗训篇载,“故礼丰不足以效爱,而诚心可以怀远。” 道应训篇载,“爱以身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 “重生,重生则轻利。” 意思,谁有伟大的爱献身给全世界,就可以承担全世界
。 汜论训篇载,“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 死为之练冠。 故有慈母之服。” “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 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 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 此不赞成是非之争辩。 兵略训篇载,“故良将之用兵也,常以积德击积怨,以积爱击积憎,何故而不胜。” 这是发挥老子“重积德”的概念到“积爱”来。 爱是最好的战略,能击败怨和憎。 说山训篇载,“君子不容非其类也。 人不爱倕之手,而爱己之指。 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钩。” 修务训篇载,“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泰族训篇载,“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 所以为末者,法度也。 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 其所以事死者,末也,本末一体也。 其两爱之,一性也。” “所谓仁者,爱人也。 所谓知者,知人也。 爱人,则无虐刑矣。 知人,则无乱政矣。” “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爱人也。” “故仁莫大于爱人。 知莫大于知人。” 淮南子爱的重心在人。 他把爱,仁,人联系起来,如“偏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 仁者爱其类也。” 为什么爱人才是仁呢? 因
为人是天生的,上帝是天父。 因此,上帝爱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