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儒家的仁爱

中庸系统神学 by 陈慰中

儒家的仁爱

儒家的仁爱要从四书开始,论语,大学,中庸,孟书。 前三本有孔子(主前551-479)所说的话。 儒家不单独谈爱而已,而是仁爱,或爱人。 爱不能抽象的孤立存在,爱有对象,有责任,有社会性的。 爱的内容包括仁,亲,孝,忠,恕等。 我们只注意和爱这个字有关的内容。 现在先从论语开始,爱被提九次。

论语的爱。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在这里孔子要俭节和爱人联系在一起,和道家的爱是一致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的“泛爱众”乃博爱天下,有墨家兼爱的作风。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意思,孔子说,子贡啊,你想省去祭祀用的羔羊,乃怕花费。 我则不一样,我认为祭祀重要,要献上该上的祭品。 换一句话说,我们应该敬拜敬爱上帝,超出我们爱惜世界上物质的心。 我们应该把孔子在主前的话应用到今天。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意思,一般人的爱是自私的,希望喜欢的人好过,不喜欢的人不好过。 孔子在此是述说常情,并不是鼓励这样做。

“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有人问孔子,何为仁。 孔子答,仁乃爱人。 知乃知人性。 了解人性是最高的学问。 爱人是仁的实际。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在这里,孔子认为爱是有实践,要勤劳,要出代价,不是空谈。 要爱人要花时间,心血,做事,同甘苦。 这爱和忠有关系,要教导。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既然仁是爱人,“有杀身以成仁”可以说是“有杀身以成爱人。” 杀身是牺牲,在此是牺牲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赦免人。 恕是儒家爱内容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儒家的爱。

“君子学道则爱人。” 道家的爱是自然的,是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的,是人的善性自动产生的。 儒家认为爱人需要有学习,就是学道。 很多时候我们是勉强做的,多做就成习惯,渐渐就养成爱人心,最后才发现爱的意义,那道家自然性的爱。

“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意思,每个人从生下来到三岁这段时间是完全要依赖父母的。 这是三年之爱,要报答父母之爱。 父母去世,儒家主张悲哀三年。

大学的爱。 大学这书很短,只提爱二次,但其爱内容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等例。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什么是修身齐家呢? 就是人一般都有偏爱。 修身包括训练改正这偏爱。 这偏爱和墨家的别爱是一样的。

“慈者,所以使众也。” 爱群众要先有慈心。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因为,“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中庸书的爱。 中庸书也很短,只提爱一次。 不过中庸本身也是一种爱。 书中谈中和,忠恕,至诚,尽人性,至圣,这些内容。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这是描写周武王和周公怎样遵行孝道。 祖宗们虽去世了,但是他们还是爱祖宗们,好像祖宗们还活着。 孔子认为这是尽孝。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

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说,“道不远人。” 道理无论多高深,一脱离爱人就变成空谈。 所以保罗在罗马书第13章说,“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仁乃爱人,知乃知人,重心强调在人。 一切脱不了人。 所以道不远人,最后道还要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道在人间。 上帝爱世人也。 上帝是爱,人也是爱,天人的合一在爱里。

孟书里的爱。 孟子是主前372-289年的人。 孟书通常称孟子,是四书之一,其地位非常重要,富有突破性的见解,全书提到爱38次,除了爱以外,多数提仁义及有关内容。

“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意思,爱是没有等级的,要一视同仁。 但是施行爱的时候要从双亲开始。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认为爱父母先,认为墨家的兼爱是爱他人父母,不先爱自己父母,就认为这种做法是无父无君。 孟子对墨家学说特别有意见。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意思,爱他人之后而得他人的反感话,就要检讨自己行仁有何毛病。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 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父母爱舜,舜高兴。 父母待舜坏,舜不埋怨。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欲其贵也。 爱之,欲其富也。” 仁人爱弟不发怒不报怨。 对弟亲爱为他好。

“孟子曰,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意思,拥抱在手上的孩童,没有一个不会自然而然爱父母。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 意思,杨子采取唯我主义,找一毛能利天下也不肯。 墨子则爱众人,需磨光头顶和走破脚跟来有利天下也肯做。 鲁国君子则执中,采取中庸之道,这样是近于道。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意思,对待食客没有爱心话,好像养猪一样,爱食客而不尊敬他,就像喂畜牲。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仁者无不爱。” “尧舜之仁,不偏爱人。”

“孟子曰,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是位伟大的儒家思想家。 他非常实际,主张爱从孝父母开始。 他对墨子的兼爱非常有意见,有过分的批评。 墨子并没有主张不爱自己的父母。 但是后来孟子也承认墨子有牺牲自己的基督精神,能因利天下而不顾自身。 孟子自己后来也说“仁者无不爱。” 这有兼爱的精神。

孟子充分的发挥了仁,他的仁是要发展到全国性的仁政,是政治性的仁,但不否定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仁。 孟子的爱不是感情,是有具体的政治性的仁。 好像圣经说,不要空口说爱弟兄,要有实践的行动。

爱不是空口的说,“主啊,主啊”,乃是要有实际的行动,“遵守主的旨意,”就是,“仁者无不爱”。

晏子春秋里的爱。 主前643年,中国历史春秋初期,齐恒公即位,重用管仲,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司马迁在史记里载,齐恒公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史记在管晏列传又载“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疆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晏子是春秋时代人物,可能是主前第五世纪的人物,其学说被编入儒家派系。 史记说晏子为齐相,“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有书晏子春秋,提爱字37次。 晏子敢说话,不怕死,不贪财。

晏子曰,“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 其立恶,以禁暴也。 昔者三代之兴也。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也。 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 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从这里可以看出,晏子有善恶,利害,明所爱和明所恶的辩证,可能有受法家管仲的传统影响。

晏子曰,“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 这段话是儒家的传统道德,注意孝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色彩少。

晏子曰,“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晏子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 “称财多寡而节用之。 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 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 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 故夫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 这里晏子受道家老子的影响,老子说,“事天莫若啬”,是“重积德”的意思。 这里晏子说啬是君子之道。

晏子曰,“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晏子曰,“忠不避危,爱无恶言。” 真爱不容易顺便发怒。

晏子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 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

孝经里的爱。 史记有载,孝经是孔子授权给他的弟子曾参作的。 后世人称曾参为曾子,春秋时代的人。 其孝经共提爱字13次,有关于孝道。 孝经开始有孔子与曾子谈孝,全书引证孔子的话,现择与爱有关如下。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子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模仿法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生事爱敬,死事哀慼。”

儒家的爱从爱父母开始,如孟子所说的,“施由亲始。” 圣经十诫之一是“当孝敬父母。”

董仲舒和春秋繁露里的爱。 董仲舒是主前197-104年人物,汉武帝时代儒学大家,成立了春秋学说,著有春秋繁露,提及爱共有55次,富有神学灵感。 汉景帝封他为博士,但后武帝上位,常被奸臣妒忌,称病告老,享年93岁,现择下春秋繁露的爱。

竹林篇载,“春秋爱人而战者杀人。 君子奚说善杀其所爱哉。”

王道篇载,“五帝三王之治天下,”“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

俞序篇载,“圣人之德,莫美于恕。” “仁,天心。 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 “不爱民之渐乃至于死亡。”

离合根篇载,“泛爱群众,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

仁义法篇载“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 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不爱,奚足谓仁。 仁者爱人之名也。” “爱也,故王者爱及四夷。 霸者爱及诸侯。 安者爱及封内。 危者爱及旁侧。 亡者爱及独身。” “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 此其法也。” “是义与仁殊。 仁谓往,义谓来。 仁大远,义大近。 爱在人,谓之仁。 义在我,谓之义。 仁主人,义主我也。 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

必仁且知篇载,“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 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实性篇载,“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

为天者天篇载,“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 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 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 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

“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阳尊阴卑篇载,“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 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 “是故先爱而后严。”

天辨在人篇载,“春爱志也。” “故爱而有严。”

基义篇载,“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

五行相胜篇载,“仁者爱人,义者尊老。”

循天之道篇载,“民皆知爱其衣食。 而不爱其天气。 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 “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 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

执贽篇载,“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娄好仁者。 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 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 故羊之为言犹祥与。 故卿以为贽。”

意思,贽乃祭祀用的礼品,卿用羔羊,因其性顺善,并以礼领奶于母怀。

贾谊新书里的爱。 主前西汉文帝和武帝时代有二位著名的儒家学者,一位是贾谊,另一位是董仲舒。 贾子年十八时已经被孝文皇帝召封为博士。 司马迁在史记载,文帝拜贾子为他的幼子怀王为大傅。 数年后怀王堕马而死后,“贾生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贾谊著有十卷称新书。 新书提爱55次。

过秦中篇载,“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匈奴篇载,贾谊主张中国应以道义征服匈奴,不该单用战争办法,故奏,“今汉帝中国也,宜以厚德怀服四夷,举明义博示远方,则舟车之所至,人力之所及,莫不为畜。” 贾谊的厚德政策是爱,故曰,“臣又且以事势谕陛下之爱,令匈奴之自视也。 苟胡面而戎状者,其自以为见爱于天子也,犹弱子之还慈母也。 若此则爱谕矣。” “若上于胡婴儿及贵人子好可爱者。” “将以此怀其心,”“归汉也犹弱子之慕慈母也。”

贾谊称他的怀爱政策为“王者战义,帝者战德。”

傅职篇载,“明慈爱以道之仁。”

礼篇载,“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 大夫爱官属。 士庶各爱其家。 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 “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至也。 君仁则不厉,臣忠则不贰,父慈则教,子孝则协,兄爱则友,弟敬则顺,夫和则义,妻柔则正,姑慈则从,妇听则婉,礼之质也。”

容经篇载,“故曰明君在位可畏,施舍可爱。” “故为之上者敬而信之。 等者亲而重之。 下者畏而爱之。”

道术篇载,“亲爱利子谓之慈。” “子爱利亲谓之孝。” “兄敬爱弟谓之友。” “弟敬爱兄谓之悌。” “心兼爱人谓之仁。”

大政上篇载,“吏以爱民为忠。” “敬士爱民者是谓智。” “故夫诸侯者,士民皆爱之。”

大政下篇载,“夫民至卑也,使之取吏焉,必取其爱焉。 故十人爱之有归,则十人之吏也。 百人爱之有归,则百人之吏也。 千人爱之有归,则千人之吏也。 万人爱之有归,则万人之吏也。 故万人之吏,选卿相焉。”

“事君之道,不过于事父。 故不肖者之事父也,不可以事君。” “慈民之道,不过于爱其子。 故不肖者之爱其子,不可以慈民。”

“故爱人之道,言之者谓之其府。 故爱人之道,行之道谓之其礼。” “忠君子者,无以易爱民也。”

修政语篇载,“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 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 五慎此而已矣。”

“故见谓仁焉,是以见爱亲于天下之人,而见归乐于天下之民,而贵信于天下之君。”

“为人下者敬而肃,为人上者恭而仁,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此道之要也。”

“治国之道,上忠于主,而中敬其士,而下爱其民。” “下爱其民,非以忠信则无以谕爱也。”

“圣王在上,则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顺,而刑罚废矣。”

西汉扬雄集之爱。 扬雄是西汉王莽篡位时代的人,刚好是耶稣在地上工作那年代。 扬雄的著作有太玄经和扬子法言。 太玄经提爱一次,扬子法言17次。 他的作品不被儒家看重。

太玄经载,“理生昆群兼爱之谓仁也。”

扬子法言里的爱有,

问道篇载,“道也者,通也。” “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 “天之肇降生民,使其目见耳闻之礼,听之乐。”

“或问太古德怀不礼怀,婴儿慕,驹犊从,焉以礼? 曰,婴犊乎! 婴犊母怀不父怀,母怀爱之,父怀敬也。”

意思,原始时代只有道德而没有礼仪,婴儿目慕求需,小马小牛只会跟从,还谈到什么礼仪。 扬雄回答说,就拿小牛来说吧,牛刚生下来只会找母亲的胸怀,而不找父亲的胸怀。 因为母亲的胸怀有母爱。 父怀是敬畏。

君子篇载,“仲尼多爱,爱义也。”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 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自爱,仁之至也。 自敬,礼之至也。 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 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实死也。”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自然之道也。”

扬雄提到婴儿在“母怀爱之”。 董仲舒提到“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 羔羊以跪拜在母怀接受爱,这是一种自然的礼。 在大自然里,爱和礼是分不开的,即爱人拜上帝。

董仲舒说,“天亦人之曾祖父。” 换句话说,这是“我们在天上的父”。 诗经早开始说“天生烝民。” 我们不是被造的,我们是天生的,天父是我们的祖宗。 所以“上帝爱世人”,是必然性的。

天父怎样生我们呢? 董仲舒在阳尊阴卑篇指出,“天之所以爱而生之。” 耶稣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 使人和睦是爱,天以爱生。 慈爱是出自母怀。 所以约翰一书3章开始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上帝的儿女。 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

保罗说,“信望爱,其中最大的是爱。” 贾谊在主前也已说过,“德莫高于博爱人。”

“天之所以爱而生之,”有爱才有生。 爱是生。

约翰一书4章说,

“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 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 “因为上帝就是爱。” “他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

约翰二书说,

“我们若照他的命令行,这就是爱。”

保罗罗马书13章10节说,

“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所以孔子在论语和礼记里说,“问仁,子曰,爱人。” “泛爱众。” “为政在人。”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孟子提出,“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董仲舒主张,“爱也,故王者爱及四夷。”

贾谊主张,“以厚德怀服四夷,”使匈奴“见爱于天子也,犹弱子之还慈母也。” 这乃以爱为政治上的外交政策,使天国降临在地上如同天上。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儒家的仁爱 儒家的仁爱要从四书开始,论语,大学,中庸,孟书。 前三本有孔子(主前551-479)所说的话。 儒家不单独谈爱而已,而是仁爱,或爱人。 爱不能抽象的孤立存在,爱有对象,有责任,有社会性的。 爱的内容包括仁,亲,孝,忠,恕等。 我们只注意和爱这个字有关的内容。 现在先从论语开始,爱被提九次。 论语的爱。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在这里孔子要俭节和爱人联系在一起,和道家的爱是一致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的“泛爱众”乃博爱天下,有墨家兼爱的作风。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意思,孔子说,子贡啊,你想省去祭祀用的羔羊,乃怕花费。 我则不一样,我认为祭祀重要,要献上该上的祭品。 换一句话说,我们应该敬拜敬爱上帝,超出我们爱惜世界上物质的心。 我们应该把孔子在主前的话应用到今天。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意思,一般人的爱是自私的,希望喜欢的人好过,不喜欢的人不好过。 孔子在此是述说常情,并不是鼓励这样做。 “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有人问孔子,何为
仁。 孔子答,仁乃爱人。 知乃知人性。 了解人性是最高的学问。 爱人是仁的实际。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在这里,孔子认为爱是有实践,要勤劳,要出代价,不是空谈。 要爱人要花时间,心血,做事,同甘苦。 这爱和忠有关系,要教导。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既然仁是爱人,“有杀身以成仁”可以说是“有杀身以成爱人。” 杀身是牺牲,在此是牺牲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赦免人。 恕是儒家爱内容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儒家的爱。 “君子学道则爱人。” 道家的爱是自然的,是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的,是人的善性自动产生的。 儒家认为爱人需要有学习,就是学道。 很多时候我们是勉强做的,多做就成习惯,渐渐就养成爱人心,最后才发现爱的意义,那道家自然性的爱。 “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意思,每个人从生下来到三岁这段时间是完全要依赖父母的。 这是三年之爱,要报答父母之爱。 父母去世,儒家主张悲哀三年。 大学的爱。 大学这书很短,只提爱二次,但其爱内容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等例。 “所谓齐其
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什么是修身齐家呢? 就是人一般都有偏爱。 修身包括训练改正这偏爱。 这偏爱和墨家的别爱是一样的。 “慈者,所以使众也。” 爱群众要先有慈心。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因为,“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中庸书的爱。 中庸书也很短,只提爱一次。 不过中庸本身也是一种爱。 书中谈中和,忠恕,至诚,尽人性,至圣,这些内容。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这是描写周武王和周公怎样遵行孝道。 祖宗们虽去世了,但是他们还是爱祖宗们,好像祖宗们还活着。 孔子认为这是尽孝。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 我们可以简单的总结说,“道不远人。” 道理无论多高深,一脱离爱人就变成空谈。 所以保罗在罗马书第13章说,“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仁乃爱人,知乃知人,重心强调在人。 一切脱不了人。 所以道不远人,最后道还要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道在人间。 上帝爱世人也。 上帝是爱,
人也是爱,天人的合一在爱里。 孟书里的爱。 孟子是主前372-289年的人。 孟书通常称孟子,是四书之一,其地位非常重要,富有突破性的见解,全书提到爱38次,除了爱以外,多数提仁义及有关内容。 “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意思,爱是没有等级的,要一视同仁。 但是施行爱的时候要从双亲开始。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认为爱父母先,认为墨家的兼爱是爱他人父母,不先爱自己父母,就认为这种做法是无父无君。 孟子对墨家学说特别有意见。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意思,爱他人之后而得他人的反感话,就要检讨自己行仁有何毛病。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父母爱之,喜而不忘。 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父母爱舜,舜高兴。 父母待舜坏,舜不埋怨。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欲其贵也。 爱之,欲其富也。” 仁人爱弟不发怒不报怨。 对弟亲爱为他好。 “孟子曰,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
也。” 意思,拥抱在手上的孩童,没有一个不会自然而然爱父母。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 意思,杨子采取唯我主义,找一毛能利天下也不肯。 墨子则爱众人,需磨光头顶和走破脚跟来有利天下也肯做。 鲁国君子则执中,采取中庸之道,这样是近于道。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意思,对待食客没有爱心话,好像养猪一样,爱食客而不尊敬他,就像喂畜牲。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仁者无不爱。” “尧舜之仁,不偏爱人。” “孟子曰,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是位伟大的儒家思想家。 他非常实际,主张爱从孝父母开始。 他对墨子的兼爱非常有意见,有过分的批评。 墨子并没有主张不爱自己的父母。 但是后来孟子也承认墨子有牺牲自己的基督精神,能因利天下而不顾自身。 孟子自己后来也说“仁者无不爱。” 这有兼爱的精神。 孟子充分的发挥了仁,他的仁是要发展到全国性的仁政
,是政治性的仁,但不否定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仁。 孟子的爱不是感情,是有具体的政治性的仁。 好像圣经说,不要空口说爱弟兄,要有实践的行动。 爱不是空口的说,“主啊,主啊”,乃是要有实际的行动,“遵守主的旨意,”就是,“仁者无不爱”。 晏子春秋里的爱。 主前643年,中国历史春秋初期,齐恒公即位,重用管仲,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司马迁在史记里载,齐恒公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史记在管晏列传又载“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疆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晏子是春秋时代人物,可能是主前第五世纪的人物,其学说被编入儒家派系。 史记说晏子为齐相,“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有书晏子春秋,提爱字37次。 晏子敢说话,不怕死,不贪财。 晏子曰,“先王之立爱,以劝善也。 其立恶,以禁暴也。 昔者三代之兴也。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也。 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 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从这里可以看出,晏子有善恶,利害,明所爱和明所恶的辩证,可能有受法家管仲的传统影响。 晏子曰,“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 这段话是儒家的
传统道德,注意孝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色彩少。 晏子曰,“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晏子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 “称财多寡而节用之。 富无金藏,贫不假贷,谓之啬。 积多不能分人,而厚自养谓之吝。 不能分人,又不能自养,谓之爱。 故夫啬者君子之道,吝爱者小人之行也。” 这里晏子受道家老子的影响,老子说,“事天莫若啬”,是“重积德”的意思。 这里晏子说啬是君子之道。 晏子曰,“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晏子曰,“忠不避危,爱无恶言。” 真爱不容易顺便发怒。 晏子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经也。 君令而不违,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贞,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质也。” 孝经里的爱。 史记有载,孝经是孔子授权给他的弟子曾参作的。 后世人称曾参为曾子,春秋时代的人。 其孝经共提爱字13次,有关于孝道。 孝经开始有孔子与曾子谈孝,全书引证孔子的话,现择与爱有关如下。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 子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模仿法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生事爱敬,死事哀慼。” 儒家的爱从爱父母开始,如孟子所说的,“施由亲始。” 圣经十诫之一是“当孝敬父母。” 董仲舒和春秋繁露里的爱。 董仲舒是主前197-104年人物,汉武帝时代儒学大家,成立了春秋学说,著有春秋繁露,提及爱共有55次,富有神学灵感。 汉景帝封他为博士,但后武帝上位,常被奸臣妒忌,称病告老,享年93岁,现择下春秋繁露的爱。 竹林篇载,“春秋爱人而战者杀人。 君子奚说善杀其所爱哉。” 王道篇载,“五帝三王之治天下,”“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 俞序篇载,“圣人之德,莫美于恕。” “仁,天心。 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 “不爱民之渐乃至于死亡。” 离合根篇载,“泛爱群众,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 仁义法篇载“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 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不爱,奚足谓仁。 仁者爱人之名也。” “爱也,故王者爱及四夷。 霸者爱及诸侯。 安者爱及封内。 危者爱及旁侧。 亡者爱及独身。” “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 此其法也。” “是义与仁殊。 仁谓往,义谓来。 仁大远,义大近。 爱在人,谓之仁。 义在我,谓之义。 仁主人,义主我也。 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 必仁且知篇载,“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 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实性篇载,“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 为天者天篇载,“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 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 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 孝弟者,所以安百姓也。” “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 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阳尊阴卑篇载,“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 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 “是故先爱而后严。” 天辨在人篇载,“春爱志也。” “故爱而有严。” 基义篇载,“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 五行相胜篇载,“
仁者爱人,义者尊老。” 循天之道篇载,“民皆知爱其衣食。 而不爱其天气。 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 “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 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心之所之谓意。” 执贽篇载,“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娄好仁者。 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 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 故羊之为言犹祥与。 故卿以为贽。” 意思,贽乃祭祀用的礼品,卿用羔羊,因其性顺善,并以礼领奶于母怀。 贾谊新书里的爱。 主前西汉文帝和武帝时代有二位著名的儒家学者,一位是贾谊,另一位是董仲舒。 贾子年十八时已经被孝文皇帝召封为博士。 司马迁在史记载,文帝拜贾子为他的幼子怀王为大傅。 数年后怀王堕马而死后,“贾生哭泣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贾谊著有十卷称新书。 新书提爱55次。 过秦中篇载,“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匈奴篇载,贾谊主张中国应以道义征服匈奴,不该单用战争办法,故奏,“今汉帝中国也,宜以厚德怀服四夷,举明义博示远方,则舟车之所至,人力之所及,莫不为畜。” 贾谊的厚德政策是爱,故曰,“臣
又且以事势谕陛下之爱,令匈奴之自视也。 苟胡面而戎状者,其自以为见爱于天子也,犹弱子之还慈母也。 若此则爱谕矣。” “若上于胡婴儿及贵人子好可爱者。” “将以此怀其心,”“归汉也犹弱子之慕慈母也。” 贾谊称他的怀爱政策为“王者战义,帝者战德。” 傅职篇载,“明慈爱以道之仁。” 礼篇载,“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 大夫爱官属。 士庶各爱其家。 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 “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至也。 君仁则不厉,臣忠则不贰,父慈则教,子孝则协,兄爱则友,弟敬则顺,夫和则义,妻柔则正,姑慈则从,妇听则婉,礼之质也。” 容经篇载,“故曰明君在位可畏,施舍可爱。” “故为之上者敬而信之。 等者亲而重之。 下者畏而爱之。” 道术篇载,“亲爱利子谓之慈。” “子爱利亲谓之孝。” “兄敬爱弟谓之友。” “弟敬爱兄谓之悌。” “心兼爱人谓之仁。” 大政上篇载,“吏以爱民为忠。” “敬士爱民者是谓智。” “故夫诸侯者,士民皆爱之。” 大政下篇载,“夫民至卑也,使之取吏焉,必取其爱焉。 故十人爱之有归,则十人之吏也。 百人爱之有归,则百人之吏也。 千人爱之有归,则千人之吏也。
万人爱之有归,则万人之吏也。 故万人之吏,选卿相焉。” “事君之道,不过于事父。 故不肖者之事父也,不可以事君。” “慈民之道,不过于爱其子。 故不肖者之爱其子,不可以慈民。” “故爱人之道,言之者谓之其府。 故爱人之道,行之道谓之其礼。” “忠君子者,无以易爱民也。” 修政语篇载,“帝喾曰,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 故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 五慎此而已矣。” “故见谓仁焉,是以见爱亲于天下之人,而见归乐于天下之民,而贵信于天下之君。” “为人下者敬而肃,为人上者恭而仁,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此道之要也。” “治国之道,上忠于主,而中敬其士,而下爱其民。” “下爱其民,非以忠信则无以谕爱也。” “圣王在上,则君积于仁,而吏积于爱,而民积于顺,而刑罚废矣。” 西汉扬雄集之爱。 扬雄是西汉王莽篡位时代的人,刚好是耶稣在地上工作那年代。 扬雄的著作有太玄经和扬子法言。 太玄经提爱一次,扬子法言17次。 他的作品不被儒家看重。 太玄经载,“理生昆群兼爱之谓仁也。” 扬子法言里的爱有, 问道篇载,“道也者,通也。” “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
“天之肇降生民,使其目见耳闻之礼,听之乐。” “或问太古德怀不礼怀,婴儿慕,驹犊从,焉以礼? 曰,婴犊乎! 婴犊母怀不父怀,母怀爱之,父怀敬也。” 意思,原始时代只有道德而没有礼仪,婴儿目慕求需,小马小牛只会跟从,还谈到什么礼仪。 扬雄回答说,就拿小牛来说吧,牛刚生下来只会找母亲的胸怀,而不找父亲的胸怀。 因为母亲的胸怀有母爱。 父怀是敬畏。 君子篇载,“仲尼多爱,爱义也。”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 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自爱,仁之至也。 自敬,礼之至也。 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 “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仙人之于天下,耻一日之不生。 曰,生乎生乎,名生而实死也。”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自然之道也。” 扬雄提到婴儿在“母怀爱之”。 董仲舒提到“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 羔羊以跪拜在母怀接受爱,这是一种自然的礼。 在大自然里,爱和礼是分不开的,即爱人拜上帝。 董仲舒说,“天亦人之曾祖父。” 换句话说,这是“我们在天上的父”。 诗经早开始说“天生烝民。” 我们不是被造的,我们是天生的,天父是我们的祖宗。 所以“上帝爱世人”,是必然性的。
天父怎样生我们呢? 董仲舒在阳尊阴卑篇指出,“天之所以爱而生之。” 耶稣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 使人和睦是爱,天以爱生。 慈爱是出自母怀。 所以约翰一书3章开始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上帝的儿女。 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 保罗说,“信望爱,其中最大的是爱。” 贾谊在主前也已说过,“德莫高于博爱人。” “天之所以爱而生之,”有爱才有生。 爱是生。 约翰一书4章说, “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 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 “因为上帝就是爱。” “他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 约翰二书说, “我们若照他的命令行,这就是爱。” 保罗罗马书13章10节说, “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所以孔子在论语和礼记里说,“问仁,子曰,爱人。” “泛爱众。” “为政在人。”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孟子提出,“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董仲舒主张,“爱也,故王者爱及四夷。” 贾谊主张,“以厚德怀服四夷,”使匈奴“见爱于天子也,犹弱子之还慈母也。” 这乃以爱为政治上的外交政策,使天国降临在地上如同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