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爱的实践

中庸系统神学 by 陈慰中

爱的实践

“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 (约壹3章)

“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在要行为和诚实上。” (约壹3章)

“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 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 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约壹4章)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约壹4章)

“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人若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 爱上帝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上帝所受的命令。” (约壹4章)

“我喜爱怜恤超过喜爱祭礼。” (何6章)

“要爱你们的仇敌。” (太5:44节)

尚书汤诰篇说,“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意思是,上帝有爱世人之心。 所以当官的人应该有仁治,如尚书周官篇所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内,居水一带的朝鲜国人,“偎人爱人。” 这正是圣经所说的,“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 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 这就是爱的实践。

礼记载有爱的实践,“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意思,自己所爱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所不喜欢的要知其长处。 积财要施舍,有安居必要要肯迁移。 所以“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姑息乃只顾目前而已。 “爱之以敬”,意思,施舍时要尊敬。 “人不爱其情”,意思,爱人的时候要有慈善。 “爱百姓故刑罚中”,意思,爱百姓时刑罚的法律要公平。 “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意思,父母假如误会了我骂我,使我难过,但不要埋怨。 “立爱自亲始”,爱的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

左氏春秋对爱的实践有如此记载,“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 “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

墨子的兼爱实践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这种实践是社会性,国际性的。 所以墨子称此为,“顺天之意者兼也。”

老子虽有无为的大道,但对爱有实践的所谓“重积德”,并且强调“报怨以德”,即要爱敌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慈爱是最好的兵器。 庄子的爱实践是道家的无为。 所谓无为不是消极的静止或停顿,乃是“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这就是在积极做好事助人时,从自然的做出来,不勉强,不大吹广告,不存心得报。 做完了好像没有做一样。

文子的爱实践有“欲先人者,必其身后之,”要以身作则。 “爱人即无怨刑,”不能以法律作私人的报怨。 这也是淮南子的“无所私爱”实践,例如,“爱人,则无虐刑矣。”

儒家爱的实践非常实际,爱要勤劳做事,所以“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节用爱人”。 对父母要“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孟子主张教育为爱,故“善教民爱之”。 爱人时还要尊敬人,所以“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仁者,“不偏爱人”。

晏子的实践注重年老的人,如“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孝经主张行孝时要“爱敬尽于事亲。”

董仲舒则使爱的实践包括“思患而豫防之。” “仁者爱人,义者尊老。” 贾谊主张以仁爱为外交政策,使匈奴“自以为见爱于天子也,犹弱子之还慈母也。” 在礼篇他规定实践的范围,如“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

西汉杨雄则认为实践的开始是“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 “自爱,仁之至也。” 保罗在林前6章也提到自爱,因为“岂不知你们的身体就是圣灵的殿么?”

法家的爱有社会福利的内容,管子书里载,“养长老,慈孤幼,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 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还有爱护大自然的“顺山林,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 管子还有经济措施的实践如“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考旧家,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荐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法家的商鞅更实际的说,人要吃饭,要努力务农生产,不能偷懒,故“爱子不惰仓”。 再进一步说,“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不足以治天下。” 单用爱不能治国,还要有法治,“法任而治矣。”

荀子赞成墨子的兼爱,同时也把兼的概念应用到法治来,所以他说,“兼而爱之,兼而制之。” 韩非子因此说,单用爱治国而没有法治,国家会乱。 所以他说,“虽厚爱矣,奚遽不乱?”

“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约壹3章)保罗在林前15章作个复活的结论是要“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希伯来书10章祭祀的结论也是“要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13章有“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上帝所喜悦的。”

“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淮南子)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爱的实践 “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 (约壹3章) “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在要行为和诚实上。” (约壹3章) “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 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 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约壹4章)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约壹4章) “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人若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 爱上帝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上帝所受的命令。” (约壹4章) “我喜爱怜恤超过喜爱祭礼。” (何6章) “要爱你们的仇敌。” (太5:44节) 尚书汤诰篇说,“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意思是,上帝有爱世人之心。 所以当官的人应该有仁治,如尚书周官篇所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内,居水一带的朝鲜国人,“偎人爱人。” 这正是圣经所说的,“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 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 这就是爱的实践。 礼记载有爱的实践,“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意思,自己所爱的
人要知道他的缺点,所不喜欢的要知其长处。 积财要施舍,有安居必要要肯迁移。 所以“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姑息乃只顾目前而已。 “爱之以敬”,意思,施舍时要尊敬。 “人不爱其情”,意思,爱人的时候要有慈善。 “爱百姓故刑罚中”,意思,爱百姓时刑罚的法律要公平。 “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意思,父母假如误会了我骂我,使我难过,但不要埋怨。 “立爱自亲始”,爱的开始从孝敬父母开始。 左氏春秋对爱的实践有如此记载,“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 “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 墨子的兼爱实践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这种实践是社会性,国际性的。 所以墨子称此为,“顺天之意者兼也。” 老子虽有无为的大道,但对爱有实践的所谓“重积德”,并且强调“报怨以德”,即要爱敌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慈爱是最好的兵器。 庄子的爱实践是道家的无为。 所谓无为不是消极的静止或停顿,乃是“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这就是在积极做好事助人时,从自然的做出来,不勉强,不大吹广告,不存心得报。 做完了好像没有做一样。 文子的爱实践有“欲先人者,必其身后之,”要以身作则。 “爱人即
无怨刑,”不能以法律作私人的报怨。 这也是淮南子的“无所私爱”实践,例如,“爱人,则无虐刑矣。” 儒家爱的实践非常实际,爱要勤劳做事,所以“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节用爱人”。 对父母要“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孟子主张教育为爱,故“善教民爱之”。 爱人时还要尊敬人,所以“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仁者,“不偏爱人”。 晏子的实践注重年老的人,如“今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孝经主张行孝时要“爱敬尽于事亲。” 董仲舒则使爱的实践包括“思患而豫防之。” “仁者爱人,义者尊老。” 贾谊主张以仁爱为外交政策,使匈奴“自以为见爱于天子也,犹弱子之还慈母也。” 在礼篇他规定实践的范围,如“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 西汉杨雄则认为实践的开始是“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 “自爱,仁之至也。” 保罗在林前6章也提到自爱,因为“岂不知你们的身体就是圣灵的殿么?” 法家的爱有社会福利的内容,管子书里载,“养长老,慈孤幼,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 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还有爱护大自然的“顺山林,
禁民斩木,所以爱草木也。” 管子还有经济措施的实践如“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考旧家,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荐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法家的商鞅更实际的说,人要吃饭,要努力务农生产,不能偷懒,故“爱子不惰仓”。 再进一步说,“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不足以治天下。” 单用爱不能治国,还要有法治,“法任而治矣。” 荀子赞成墨子的兼爱,同时也把兼的概念应用到法治来,所以他说,“兼而爱之,兼而制之。” 韩非子因此说,单用爱治国而没有法治,国家会乱。 所以他说,“虽厚爱矣,奚遽不乱?” “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约壹3章)保罗在林前15章作个复活的结论是要“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希伯来书10章祭祀的结论也是“要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13章有“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上帝所喜悦的。” “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