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人性自私之根源

中庸系统神学 by 陈慰中

人性自私之根源

耶稣说,“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我们现在注意“肉体却软弱”这一方面。 这肉体不但软弱,保罗还说,“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 不但没有良善,保罗继续说,他的肉体有“犯罪的律。 我真是苦啊! 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 保罗有时说肉体,有时说身体,都是同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有个根据,乃经上所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 人的肉体,或称身体,是尘土构成,是会腐化的。 保罗说,这是“取死的身体”。 所以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

身体是会腐化的,人人都有一死,这是大自然的趋向。 但是保罗所说的“犯罪的律”,这律乃人性的自私,所谓犯罪乃过份的自私,就是损人利己,有时候是害人利己,更有时候是杀人利己。 圣经的律乃中国经典的性。 在此我们讨论的是私性,导至罪行。 从行善的角度来说,这有私性的身体是软弱的。 从犯罪角度来说,这有私性的身体是必死的,是贪利的结果。

为什么这尘土的身体有私性呢? 中国的经典有很好的解释。 道德经有如下记载,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十六)

“万物将自化。” (三十七)

“复归于无物。” (十四)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三十九)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故物,或捐之而益,或益之而捐。” (四十二)

“反者,道之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

“故有无相生。” (二)

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根源,是万物不断发展的动力。 但是因为道之动是反。 万物一面往前发展,一面复归于无物。 在发展的其实是向无物而归,向无物而归的其实是在发展,因为,反者道之动。 因此一切是有无相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然后道又从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并作,万物将自化,复归于无物。 各归其根,然后有无相生,因为,反者道之动。

“反”是道之辩证规律。 此“反”是辩证法不断的运动和反转,向发展的反方向发展,相对发展。 无的发展方向是物,物的发展方向是无,都因反者道之动。 人一生下来可以说是向长大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说是向死亡的结局发展。

太初有道,此道运转于太虚,太虚无形无状。 无形无状之太虚亦称混沌。 混沌没有过程亦没有时间。 有形有状有过程有时间。 太虚混沌是无物,有物乃有形有状。 道生。 混沌有形状。 道动。 反者道之动。 混沌生形状,形状返混沌。 道生,混沌有形状。 道反,形状归混沌。 人生,有形有状。 人生过程,形状归混沌。 形状的运动乃反转归混沌。 形状归混沌之反转过程乃时间的创造。 形状归混沌后就回太虚的永远。 永远没有暂时的时间。 道生万物,万物并作,各归其根,复归于无物。 时间乃道之反也。

有形有状之万物复归无形无状之太虚乃时间的过程,是生死的矛盾,因生之反乃死,死之反乃生。 归的过程有归之反,因反者道之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无乃天地之始,有乃万物之母。 反者道之动,万物从有归天地之始,从有归始,从物归无。 归无有反,反者道之动。 归无之反乃反归的方向。 死亡之反乃反死亡意志。 从生命到死亡的过程有生存的挣扎。 这挣扎乃归无之反,乃反归方向的活动。 有形有状之物有无形无状之归。 凡物有归,凡归必有反,此反乃生存的意识。 物归产生反归的生存意识,此生存意识乃天性也。 宇宙混沌无穷大趋势是物归的自我意识。

凡有体之物都有生存的意识,不同程度而已。 有体之物从国家到社团,从社团到家庭,从家庭到个人,从个人到每个有生命的细胞,都有生存的意识,都有生存的挣扎,都有反归之动,都有物反归之性。 这是大自然的趋势,是性的本质,是反死亡求生存的意识和活动。 生存活动的方向是尽量避开死亡的靠近,尽量推延和延长生命朝向死亡过程的速度,并且向死亡方向相反的挣扎和行动,追求长寿或永生。 这是性的倾向,反的自觉,私的物欲。 凡有物体都有矛盾,凡有自觉都有挣扎,凡有生存都有私欲。 物体的矛盾乃归无之反,自觉的挣扎乃死亡的意识,生存的私欲乃利己的活动。

生存所自觉的是一个现实,是生命与死亡矛盾对立的现实。 从这自觉里产生了生存的意志。 这意志乃归无之反,生存的私性。 此私性乃归无之反,不愿意从有归无,从生到死。 但是时间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物体从组织趋向混沌是必然性的,生命靠近死亡是预定的,私性乃生命延长的要求,私性企图逆流死亡行程的方向,逆流挣扎是生存的私性,需能源消耗。

“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创18:19)

“因为上帝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诗103:14)“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罗8章)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人性自私之根源 耶稣说,“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我们现在注意“肉体却软弱”这一方面。 这肉体不但软弱,保罗还说,“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 不但没有良善,保罗继续说,他的肉体有“犯罪的律。 我真是苦啊! 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我肉体却顺服罪的律了。” 保罗有时说肉体,有时说身体,都是同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有个根据,乃经上所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 人的肉体,或称身体,是尘土构成,是会腐化的。 保罗说,这是“取死的身体”。 所以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 身体是会腐化的,人人都有一死,这是大自然的趋向。 但是保罗所说的“犯罪的律”,这律乃人性的自私,所谓犯罪乃过份的自私,就是损人利己,有时候是害人利己,更有时候是杀人利己。 圣经的律乃中国经典的性。 在此我们讨论的是私性,导至罪行。 从行善的角度来说,这有私性的身体是软弱的。 从犯罪角度来说,这有私性的身体是必死的,是贪利的结果。 为什么这尘土的身体有私性呢? 中国的经典有很好的解释。 道德经有如下记载,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十六) “万物将自化。” (三十七) “复归于无物
。” (十四)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三十九)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故物,或捐之而益,或益之而捐。” (四十二) “反者,道之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 “故有无相生。” (二) 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根源,是万物不断发展的动力。 但是因为道之动是反。 万物一面往前发展,一面复归于无物。 在发展的其实是向无物而归,向无物而归的其实是在发展,因为,反者道之动。 因此一切是有无相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然后道又从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并作,万物将自化,复归于无物。 各归其根,然后有无相生,因为,反者道之动。 “反”是道之辩证规律。 此“反”是辩证法不断的运动和反转,向发展的反方向发展,相对发展。 无的发展方向是物,物的发展方向是无,都因反者道之动。 人一生下来可以说是向长大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说是向死亡的结局发展。 太初有道,此道运转于太虚,太虚无形无状。 无形无状之太虚亦称混沌。 混沌没有过程亦没有时间。 有形有状有过程有时间。 太虚混沌是
无物,有物乃有形有状。 道生。 混沌有形状。 道动。 反者道之动。 混沌生形状,形状返混沌。 道生,混沌有形状。 道反,形状归混沌。 人生,有形有状。 人生过程,形状归混沌。 形状的运动乃反转归混沌。 形状归混沌之反转过程乃时间的创造。 形状归混沌后就回太虚的永远。 永远没有暂时的时间。 道生万物,万物并作,各归其根,复归于无物。 时间乃道之反也。 有形有状之万物复归无形无状之太虚乃时间的过程,是生死的矛盾,因生之反乃死,死之反乃生。 归的过程有归之反,因反者道之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无乃天地之始,有乃万物之母。 反者道之动,万物从有归天地之始,从有归始,从物归无。 归无有反,反者道之动。 归无之反乃反归的方向。 死亡之反乃反死亡意志。 从生命到死亡的过程有生存的挣扎。 这挣扎乃归无之反,乃反归方向的活动。 有形有状之物有无形无状之归。 凡物有归,凡归必有反,此反乃生存的意识。 物归产生反归的生存意识,此生存意识乃天性也。 宇宙混沌无穷大趋势是物归的自我意识。 凡有体之物都有生存的意识,不同程度而已。 有体之物从国家到社团,从社团到家庭,从家庭到个人,从个
人到每个有生命的细胞,都有生存的意识,都有生存的挣扎,都有反归之动,都有物反归之性。 这是大自然的趋势,是性的本质,是反死亡求生存的意识和活动。 生存活动的方向是尽量避开死亡的靠近,尽量推延和延长生命朝向死亡过程的速度,并且向死亡方向相反的挣扎和行动,追求长寿或永生。 这是性的倾向,反的自觉,私的物欲。 凡有物体都有矛盾,凡有自觉都有挣扎,凡有生存都有私欲。 物体的矛盾乃归无之反,自觉的挣扎乃死亡的意识,生存的私欲乃利己的活动。 生存所自觉的是一个现实,是生命与死亡矛盾对立的现实。 从这自觉里产生了生存的意志。 这意志乃归无之反,生存的私性。 此私性乃归无之反,不愿意从有归无,从生到死。 但是时间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物体从组织趋向混沌是必然性的,生命靠近死亡是预定的,私性乃生命延长的要求,私性企图逆流死亡行程的方向,逆流挣扎是生存的私性,需能源消耗。 “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创18:19) “因为上帝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诗103:14)“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罗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