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人性的处理

中庸系统神学 by 陈慰中

人性的处理

荀子王制篇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与众禽兽不同乃因人有义。 人有义乃因人是天生的。 “天生烝民”。 故孟子曰人之性本善。 但荀子说这善是从教导然后实践出来。 耶稣说,“你们的心灵固然愿意,”但是要有顺服跟随主的道路才有善果。 耶稣以爱的感化来教导,使人自动顺服跟随主道行善。 路加福音19章载,“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 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 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 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 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 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 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 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撒该是个贪污的税吏长,不得民心。 他虽是个罪人,但内心还有善性。 耶稣不歧视他,还愿意到他的家作客人。 撒该被感动了,就自动改过为善。 人的善性可以被爱引导行善。 所以道德经27篇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耶稣不用恶言攻击撒该,而以善言感化他,这是老子所说的“袭明”,即隐藏的启明。 撒该虽不善,但是是耶稣的取资机会,即取善性的发挥也。

撒该愿意把他的财产分散行善。 人若得到全世界而失去灵魂,有何益处。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与人乎。”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道德经二十三)“为道日捐,捐之又捐,以至无为。” (道德经四十八)所以行善要牺牲,要捐失私之过份,要失亦乐。 “有余者捐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捐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捐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七十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七十九)意思是,天道无偏爱,而经常帮助一切善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八十一)意思是,圣人不积聚财物。 他更把财物分散帮助不足的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他更为他人服务行善,自己反而更充足。 这些都是“为道日捐”的道理,是善性的实践。

孟子道性善,但是告子道食色性也。 人有物体,物体有归无之过程,此过程产生生存之需求,以延长生存。 延长生存要取进能源,即营养食物,延长生存要生男育女,故食色性也。 创世记有载,亚当和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果子以后,才知道他们是赤身露体,但是“上帝为亚当和他的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 上帝还对他们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 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对男人说,“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 上帝为人类生存的需要提供了食色之性措施。

食色之性是人类正常的物欲,是人类分别善恶以后基本需要的自觉。 “问知,知人。” 知人乃知人性,和知人性的正常需求。 只知人性之善而不知人性的物欲是不实际,不完全了解人性。 老子虽然提倡“为道日捐,”但他同时主张怎样照顾人民的生存需要,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德经八十)

耶稣在地上曾经教门徒们祷告,内有一句话是求上帝,“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有几次在山上讲道,群众饿了,耶稣叫门徒们给大家找东西吃。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可以说是食是人之天性,耶稣没有忽略。 好像在马太福音25章耶稣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 渴了,你们给我喝。 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 这和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都指出人性的基本生存需要。

路加福音载耶稣在地上出家传道任务,说,“上帝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迫的得自由。” (4章)

食性的问题解决以后,色性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 古代社会制度比现代社会保守。 但有人认为旧时代封建社会是缺少人道,新时代社会提倡自由。 自由是一个两面锋利的刀,个人自由是从趋向走上现实了,但是社会的家庭基础也被伤害动摇。 过份的个人主义使正常的生存物欲导致过份的自私,结果是损人利己,或害人利己,剥削,侵略和战争。 保罗形容人性善私的矛盾为“心中的律交战”,过份自私的人性是,“肉体却顺服罪的律”。

杨朱称人性之私为“贵生爱身”,“五情好恶”。 荀子则坦白的说,“人之性恶”。 董仲舒说,人性有“仁贪之气”。 性恶就是贪的这部分。 那么社会应该如何处理人性的过份自私呢? 中国的法家有所建议。

韩非子五蠹篇有载,有一个青年人行为不好,不肯听任何人劝导,父母,乡人,师长等人的话都不听,最后只好动用官兵来对付他。 这青年人害怕,马上改过。 韩非子因下结论,“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 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对付人性之恶乃以法治,“操官兵,推公法。” 在难势篇韩非子说,“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意思是,势乃政权。 要施行法治需要有一个政权制度来推行。 没有一个政权制度来推行法治的话,社会会乱。 所以有政权推行法治,社会就安定。 没有政权也没有法治社会就会乱。

有关政权和法治处理人类的恶性,保罗在罗马书第13章有如此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 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 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 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么? 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因为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 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 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

耶稣所训的祷告文也提及凶恶和权柄,如,“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

论韩非子的“抱法处势则治”和保罗的地上权柄假如落在恶人的手里就变成暴政,法治和政权假如落在善者之手就有仁政。 所以权力是一个很危险的工具,很容易被滥用的。 一个人权力太大了很容易导致腐败和独裁。 所以一个国家有了政权和法治以后还是不够,因为人性之恶容易“背法去势则乱”。 因此除了政权法治以外,还需要有法制。 法制乃一个宪法明文规定的制度,用来限制权力的范围和移交权力的措施。 韩非子说,“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 意思是,一般的常情,天下圣贤少,而小人多,此乃因人性为善难,为恶易。 法制不是应付圣贤,乃预防小人作恶,滥用政权。 法制可以“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归上帝,直到永远。 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 我们虽然是灰尘,“还敢投之死地而后生。” (孙子)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人性的处理 荀子王制篇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与众禽兽不同乃因人有义。 人有义乃因人是天生的。 “天生烝民”。 故孟子曰人之性本善。 但荀子说这善是从教导然后实践出来。 耶稣说,“你们的心灵固然愿意,”但是要有顺服跟随主的道路才有善果。 耶稣以爱的感化来教导,使人自动顺服跟随主道行善。 路加福音19章载,“耶稣进了耶利哥,正经过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作税吏长,是个财主。 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只因人多,他的身量又矮,所以不得看见。 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耶稣必从那里经过。 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 他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 众人看见,都私下议论说,他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 撒该站着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 耶稣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撒该是个贪污的税吏长,不得民心。 他虽是个罪人,但内心还有善性。 耶稣不歧视他,还愿意到他的家作客人。 撒
该被感动了,就自动改过为善。 人的善性可以被爱引导行善。 所以道德经27篇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耶稣不用恶言攻击撒该,而以善言感化他,这是老子所说的“袭明”,即隐藏的启明。 撒该虽不善,但是是耶稣的取资机会,即取善性的发挥也。 撒该愿意把他的财产分散行善。 人若得到全世界而失去灵魂,有何益处。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与人乎。”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道德经二十三)“为道日捐,捐之又捐,以至无为。” (道德经四十八)所以行善要牺牲,要捐失私之过份,要失亦乐。 “有余者捐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捐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捐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七十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七十九)意思是,天道无偏爱,而经常帮助一切善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八十一)意思是,圣人不积聚财物。 他更把财物分散帮助不足的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他更为他人服务行善,自己反而更充足。 这些都是“为道日捐”的道理,是善性的实践。 孟子道性善,但是告子道食色性也。 人
有物体,物体有归无之过程,此过程产生生存之需求,以延长生存。 延长生存要取进能源,即营养食物,延长生存要生男育女,故食色性也。 创世记有载,亚当和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果子以后,才知道他们是赤身露体,但是“上帝为亚当和他的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 上帝还对他们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 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对男人说,“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 上帝为人类生存的需要提供了食色之性措施。 食色之性是人类正常的物欲,是人类分别善恶以后基本需要的自觉。 “问知,知人。” 知人乃知人性,和知人性的正常需求。 只知人性之善而不知人性的物欲是不实际,不完全了解人性。 老子虽然提倡“为道日捐,”但他同时主张怎样照顾人民的生存需要,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德经八十) 耶稣在地上曾经教门徒们祷告,内有一句话是求上帝,“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有几次在山上讲道,群众饿了,耶稣叫门徒们给大家找东西吃。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可以说是食是人之天性,耶稣没有忽略。 好像在
马太福音25章耶稣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 渴了,你们给我喝。 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 这和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都指出人性的基本生存需要。 路加福音载耶稣在地上出家传道任务,说,“上帝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迫的得自由。” (4章) 食性的问题解决以后,色性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 古代社会制度比现代社会保守。 但有人认为旧时代封建社会是缺少人道,新时代社会提倡自由。 自由是一个两面锋利的刀,个人自由是从趋向走上现实了,但是社会的家庭基础也被伤害动摇。 过份的个人主义使正常的生存物欲导致过份的自私,结果是损人利己,或害人利己,剥削,侵略和战争。 保罗形容人性善私的矛盾为“心中的律交战”,过份自私的人性是,“肉体却顺服罪的律”。 杨朱称人性之私为“贵生爱身”,“五情好恶”。 荀子则坦白的说,“人之性恶”。 董仲舒说,人性有“仁贪之气”。 性恶就是贪的这部分。 那么社会应该如何处理人性的过份自私呢? 中国的法家有所建议。 韩非子五蠹篇有载,有一个青年人行为不好,不肯听任何人劝导
,父母,乡人,师长等人的话都不听,最后只好动用官兵来对付他。 这青年人害怕,马上改过。 韩非子因下结论,“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 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对付人性之恶乃以法治,“操官兵,推公法。” 在难势篇韩非子说,“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意思是,势乃政权。 要施行法治需要有一个政权制度来推行。 没有一个政权制度来推行法治的话,社会会乱。 所以有政权推行法治,社会就安定。 没有政权也没有法治社会就会乱。 有关政权和法治处理人类的恶性,保罗在罗马书第13章有如此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 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 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 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么? 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因为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 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 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 耶稣所训的祷告文也提及凶恶和权柄,如,“不叫我们遇见试
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 论韩非子的“抱法处势则治”和保罗的地上权柄假如落在恶人的手里就变成暴政,法治和政权假如落在善者之手就有仁政。 所以权力是一个很危险的工具,很容易被滥用的。 一个人权力太大了很容易导致腐败和独裁。 所以一个国家有了政权和法治以后还是不够,因为人性之恶容易“背法去势则乱”。 因此除了政权法治以外,还需要有法制。 法制乃一个宪法明文规定的制度,用来限制权力的范围和移交权力的措施。 韩非子说,“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 意思是,一般的常情,天下圣贤少,而小人多,此乃因人性为善难,为恶易。 法制不是应付圣贤,乃预防小人作恶,滥用政权。 法制可以“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归上帝,直到永远。 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 我们虽然是灰尘,“还敢投之死地而后生。” (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