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新教

基督教的历史与文化 by 麦格拉思

第三节、新教

“新教”这个词一般用来指历史上源自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那些教会。 这个词容易产生误解,因为多数的新教教会强调它们与早朗教会的连续性。 这里必须指出,“新教”这个词并不与“大公”(catholic)对立。 “catholic”(大公性)与“Catholic"(天主教)在拼写上的区别是十分重要的。 “天主教”只是“大公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而新教所反对的只是这种方式。 例如,圣公会和路德宗思想家特别强调他们在思想和生活上与早期教会的关联,肯定他们自己之“大公性”的可信性。 同样,在1536年,日内瓦城的宗教改革者加尔文也曾激烈地为宗教改革辩护,指出指控宗教改革无视教父的传统是没有依据的。 下面,我们会按照一般对“新教”这个词的使用,用它来指称那些历史上源自于16世纪的分化所产生的教会。

新教教会与欧洲某些区域的状况有着紧密的关系。 例如,路德宗就与斯堪的纳维亚的状况有紧密的联系,正如不同形式的长老会对于苏格兰和尼德兰地区有影响,而圣公会在英国有影响一样。 部分地由于这种联系,更一般地由于它们与宗教改革之主流的连续性,这些教会都给那些还无法认信基督信仰的婴儿施洗。 在这方面它们都与浸信会有区别,后者认为这种礼仪只应该给予那些认信基督信仰的人。

“宗派”(denomination)这个词通常被用来指一些特定的新教教会,如路德宗和循道宗。 在现代,新教中的宗派发展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其中有两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 福音派(Evangelicalism)现在在西方英语世界大多数的主流新教宗派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它的影响直到最近这个时期之前在欧洲大陆一直较小。 一些独立的教会已经以相对特殊的福音派风格展露出来,尤其是在南美和南非地区。 灵恩运动也已经在许多主流的新教教会生活中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在天主教中也被感受到了。 有一些特殊的灵恩派(如神召会)在全球新教中的重要性地逐渐增加。 下面,我们将关注五个主要的新教宗派。 我们必须认识到,福音派和灵恩运动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新教在数量上的增长越来越可能发生于主流的宗派之外。

所有新教的宗派都允许他们的牧师结婚。 近些年来,大多数(必须说明不是所有的)新教宗派都已经允许妇女在教会中被按立为全职的教职人员。 除此之外,新教与天主教的其他区别包括下述几点:

1. 反对教皇的权威。 一方面很多基督徒(新教)也对教皇怀着尊敬,但并不把他看作是道德或教义的代表。

2. 新教只认可两种圣礼,并且在圣餐礼中不作出信徒与教牧人员的区别。 换句话说,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以同时接受饼和酒。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循道宗在传统上一直坚持在圣餐中用未发酵的葡萄汁,而不是葡萄酒。

3. 反对天主教的某些信念,或者只是把它们看作个人可有可无的信念,而不是宗派官方的教导。 这些信念包括:炼狱的观念,圣徒代求的观念,以及任何形式的对圣母马利亚的崇敬。

4. 在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之前,天主教会的礼仪要求使用拉丁文。 这与宗教改革家的观点相反,后者认为所有形式的公共敬拜都必须使用普通人可以懂得的语言。

读者如果对这些历史的和神学的要点有更多的兴趣,可以阅读一些有关宗教改革之历史和神学方面的书籍,这方面的书籍会更为详细地阐述和解释上述各点。

圣公会

“圣公会”(Anglicanism)这个词通常用来指具有独特特征的英国国家教会(ecclesia Anglicana),它产生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 由于英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合并爱尔兰和苏格兰,随后通过17世纪在北美的殖民,18世纪后期在印度次大陆以及19世纪后期在次撒哈拉非洲的殖民,使得圣公会的影响范围有很大的扩展。 有一幅关于圣公会的漫画是“不列颠皇帝在祷告”,多少包含一点真理的因素。 圣公会在英国统治领域之外的影响比较小。

圣公会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1. 圣公会是一个主教制教会,主教制表明了其与早期教会的历史连续性。 这对圣公会更具大公性的地区来说非常重要。

2. 英国的坎特伯雷城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坎特伯雷大主教被看作是圣公会的精神领袖,尽管他并没有像教皇那样的权力。 圣公会的所有主教均被邀请参加每10年一次的兰贝斯会议(Lambeth Conference,坎特伯雷大主教官邸会议),目的在于回顾圣公会在过去10年里的方向,并计划未来的方向。

3. 圣公会在神学上的特征体现在39条信纲里。

4. 圣公会是一个十分礼仪化的教会,其最初的核心之一主要集中在公祷书(1662年),它以固定的礼仪形式体现了“圣公会的精神”。 此外,全世界的圣公会还具有共同的教会结构。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礼仪修订,却导致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圣公会接受了不同的礼仪形式。 这严重地削弱了这个宗派在神学上的统一性。

5. 由于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越来越关注从国家角度摆脱“殖民地”的形象,不断增加的分权倾向已经造成人们从各自国家的或伦理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其圣公会的身份。 传统形式的圣公会已经被看作过于“英国化”或“殖民化”,以致不能维持其在后殖民时代的可信性。 这使得圣公会日益分化,反映各地方的关注和资源。 有迹象表明,这个倾向在未来仍会继续。

6. 圣公会主要是一个使用英语的教会,尽管也有很少圣公会在非英语地区(如在非洲的法语区)。

浸信会

浸信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它代表了宗教改革中较为激进的一派,坚持教会是一个纯粹由信仰者构成的群体,而不是一个混合体。 17世纪,尤其是在英国,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支持教会应该由那些明确并公开地确认了他们信仰的人所组成,而且也支持相关的观点,即浸礼只应该施于那些以这种方式明确了自己信仰的人。 这个看法与英国国家教会相冲突,后者允许婴儿受洗。

这个运动在19世纪的英国得到发展。 那时著名的布道家司布真(C. H. Spurgeon)用他的讲道吸引了大量的听众。 威廉•凯利(William Carey)于1792年建立起来的浸信会差会在差传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浸信会教会是在北美建立起来的,在那里,这个运动已经相当大程度地影响到美国的公众生活。 美南浸信会联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是现代美洲基督教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它的六个神学院对于形成这个宗派的独特特质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20世纪或许最为著名的新教徒——葛培理——就属于这个宗派。

浸信会的特质不容易概括,这主要是由于该宗派在世界各地存在着差异性。 然而,下述几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运动。

1. 浸信会坚持浸礼应该施予信仰者。 婴儿受洗被认为是不合理的。 这或许是浸信会最突出的特点。

2. 浸信会在神学上持保守立场,将圣经置于很高的地位。 “圣经地带”(the Bible Belt)这个词被用来指美国南部的一些州,这反映出圣经在浸信会教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讲道中。 尽管“福音派”这个词有时被质疑(它被看作是一个来自“北方佬”的词),但十分明显地是,美南浸信会在其取向上日益趋于福音派。

3. 浸信会教会有意地避免传统的教堂设置形式,即将祭坛置于中央,而使讲坛设在旁边。 传统的方式可以理解为想让会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央的圣餐礼上。 而浸信会教会则将讲坛设置于中央,以突出对公众朗读圣经以及随后依据圣经的讲道的重要性。

4. 浸信会对固定化的礼仪常持批评态度,认为其中对于信仰纯粹形式化的表白有一种不健康的倾向,压制了牧师和会众的即席祷告。

5. 浸信会的教职人员被称为牧师(pastor,拉丁词意为“牧人”,或minister,拉丁词意为“仆人”),完全避免用神父(priest)。 浸信会反对主教制的教会建制。

路德宗

路德宗(又译信义宗)是这样一个新教宗派:它直接源自于路德在16世纪20年代在德国教会中的宗教改革。 路德宗最初只限于德国东北部地区。 然而,随着其逐渐的扩展,这个宗派已经发展到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地区。 尽管在早期有迹象表明,路德宗有可能在16世纪30年代后期成为英格兰基督教的主流,但它并没有达到某些人所期望的那种影响。 这个宗派在差传方面比较活跃,尤其在印度。 不过,这个运动最大的扩展来自于路德宗教会从斯堪的纳维亚和德国向北美的移民。 在明尼苏达州定居的瑞典移民社区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 路德宗也通过相似的过程扩展到澳大利亚。 所以,路德宗在今天已经存在于德国、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沿岸以及美国北部。 由于各自环境的区别,北美和欧洲的路德宗在过去的世纪中已经表现出一些不同。 然而,路德宗世界同盟(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成立后,它已经为不同路德宗教会在身份和目标上的统一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路德宗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路德个人在宗教改革上的一些核心主题,它们一方面强调了与中世纪教会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引入被认为是必要的一些教义和其他方面的改革。

1. 路德宗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教会,它把礼仪看作是保证与以往的历史连续性、坚持教义正统性的一种手段。

2. 路德宗在神学上的特点表现在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1530年)和协同信条(Formula of Concord,1577年)中。 因此,路德宗的神学院及出版社的名称常常与“奥斯堡”和“协同”结合在一起。

3. 路德宗保留了对圣礼的重视,这一点可以追溯到路德,而在新教的其他宗派中可能已经不明显了。 它接受了对浸礼的因果性解释,认为浸礼“对于拯救来说是必要和有效的。” 这种观点与新教其他宗派的看法是冲突的,尤其是浸信会,后者把浸礼看作只是恩典的一个表征,而不是在恩典被给予之前就必需的某种东西。

循道宗

循道宗是英国国教中出现的一个运动,后来形成了独立的循道宗这个宗派。 它的源起特别地与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年)相关,他是循道宗运动的开创者和早期领袖。 循道宗从英国国教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并非卫斯理最初的意愿。 早期循道者所强调的是对个人圣洁的渴望。 “循道者”(Methodist)这个词本是一个绰号,它来自于卫斯理和他的小群体所表现出的敬虔和克己的循道生活。 总体来说,循道宗主要是建立在世界上讲英语的地区,在这个方面它与圣公会有相似的特征。 经过一系列联合的努力,循道宗不再是作为一个独特的宗派存在于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地区。 世界循道宗公会(World Methodist Council)的成立已经向着将循道宗看作普世基督教的一个独特实体迈开了一步。

1. 从一开始,循道宗就对平信徒的作用特别重视。 “平信徒讲道者”的工作特别表现出这个特点,同时它也在循道宗教会的管理模式上表现出来。

2. 循道宗意识到福音同时关涉到个人和社会的改变,因此相当重视整合个人信仰与社会行为。

3. 从卫斯理的时代起,循道宗的特征在神学上被最好地描述为“恩典的乐观论”。 这个观点与改革宗的加尔文主义进路相冲突。

改革宗

如果说路德宗教会在历史上起源于路德,那么改革宗教会则起源于加尔文。 改革宗教会很快在西欧建立起来,并且从那里传播到北美。 欧洲、苏格兰及尼德兰很快成为改革宗思想的重镇。 在英国,改革宗教会主要有两个传统,它们分别被称为“长老会”(Presbyterianism)和“公理会”(Congregationalism),代表了教会管理的两个不同模式。 由于19世纪荷兰的殖民政策,改革宗教会也在南非、南美的东北部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建立起来。 在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就是作为长老会思想的一个中心建立起来的。 最近,由于基督教影响在韩国的迅速增长,韩国已经成为改革宗教会的一个重要力量。 世界改革宗同盟(the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其现在形式形成于1970年,但其前身建立于1875年)为世界不同的改革宗教会提供了维系其共同身份的途径。

改革宗教会有很多不同的分支,因此要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容易的。 不过,下面几个方面对于改革宗来说十分重要。

1. 改革宗教会通常是由“长老们”来管理(“长老会”之名就源自于此)。 某些改革宗教会将长老看作是牧师,承担牧养和教导的职责。 而另一些教会则将他们看作是协助者,主要承担教会行政管理的职责。

2. 在传统上,改革宗的敬拜非常重视对上帝话语的阅读和宣讲。 圣餐礼虽然是有规律的,但不是常常举行。 所强调的是讲道,而不是圣礼,这从改革宗周日的常规敬拜中十分明显地表明出来。

3. 在讲英语的西方世界,以及被改革宗所影响的地区,改革宗信仰的特征在神学上体现在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1647年)中。 因此,改革宗神学院和出版社的名称常常与“威斯敏斯特”这个词结合在一起。

4. 大多数改革宗教会都肯定上帝在预定方面的主权,它与循道宗的那种更“乐观的”观点有区别。

福音派

前面已经提到,福音派自1945年以来在新教的主流教会中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力量。 尽管某些新建立的新教宗派有明确的福音派倾向,但从总体的情况看,福音派更像是出现于主流宗派中的一个运动。 因此,在改革宗教会中出现的福音派仍然保留了这些教会的特质(包括它的教会结构),而以至少是下面提到的某些福音派特征为补充。 同样,福音派在圣公会中也保留了很多该教会的特点(如教会的主教制,固定的礼仪等),但在这教会中也表现了福音派的特点。

福音派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

1. 福音派非常强调圣经。 这一点在这个运动的讲道形式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这个特点贯穿在福音派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在教会生活中重视查经小组,以及个人有规律的灵修式读经。

2. 福音派十分强调耶稣的十字架。 尽管耶稣是福音派思想的中心,但它所强调的更侧重于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 这一点在福音派的圣歌和赞美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3. 福音派强调个人悔改的必要性,相当警惕那种“唯名论”(nominalism)的危险,即“只是形式地或外在地接受了基督教的教导,而没有任何相应的个人转变”。 福音派的讲道中经常强调“重生”(参见约3:1-16)的重要性。

4. 福音派教会或个人对于传福音(evangelism)——即,使他人认信基督信仰——十分投入。 葛培理就是20世纪福音派人士的一个好例子,他由于在传福音方面的强调而闻名于世。 这里要注意的是,福音派(evangelicalism)和福音传播(evangelism)由于拼写上的细小区别而常被人们混淆。 前者是指一个运动;而后者则是指一种活动——与福音派运动有特殊关联的一种活动。

灵恩运动

灵恩运动在20世纪得到很大的发展。 尽管存在着某些个别的灵恩派,如“神召会”(Assemblies of God),灵恩运动(像福音派运动一样)更像是主流宗派中的一种倾向。 它在天主教教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影响。 这个运动强调的是圣灵的能力和活动,这点或许在其敬拜中表现得最明显,它一般的特点是不太讲究形式,比较活跃,向上举手表示赞美。

在灵恩运动表现出的特质中,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 灵恩派教会的敬拜已经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敬拜形式,即大量地使用反省性的合唱和歌曲。 这方面已经为许多非灵恩派教会所接受。 一方面,做一般性的概括确实是危险的,但还是可以说,灵恩派敬拜中的歌曲经常强调信仰者对于上帝、耶稣和圣灵的正面情感,并借着不断地重复关键的词语或观念而加强这些情感。

2. 在灵恩派教会中,依靠圣灵得到直接个人启示的观念在这里找到了其表达途径,“知识的言语”或“预言”成为上帝引导个人或教会的方式。 这种直接个人性启示的观念常常使得灵恩派教会与福音派教会产生冲突,后者倾向于强调上帝的启示和引导具体包含在圣经中,或者借助于圣经表达出来。

3. 灵恩派敬拜通常以所谓“讲方言”为其特点。 这个为新约作者们所知的现象通常采取的形式是:用他人所不理解的言语把自己的情感或感情在狂喜中倾泄出来。 这个现象与传统的五旬节派有特别的关系。 尽管多数的灵恩派教会对此还有疑问,“讲方言”还是很多灵恩派敬拜表现出的重要方面。

4. 灵恩运动一般认为所记载的早期教会的历史事件今天还可能重复。 当某些基督教思想家认为奇迹(如医治)主要出现于基督教扩展的早期,而现在不应再期望奇迹(这种观点被称为“终止论”,cessationism)时,灵恩派教会一般认为这种奇迹应该是教会事工的一个部分。 因此,灵恩派的敬拜或其他聚会通常包括医治或赶鬼。

通过对基督教这些主要形式的简要介绍,我们就结束了这本基督教概论。 限于篇幅,我们所给出的论述材料十分有限。 然而,我们希望这里所包括的内容会使你对今天最有影响的宗教运动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在读完这本概论后,你感到希望了解更多的东西,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第三节、新教 “新教”这个词一般用来指历史上源自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那些教会。 这个词容易产生误解,因为多数的新教教会强调它们与早朗教会的连续性。 这里必须指出,“新教”这个词并不与“大公”(catholic)对立。 “catholic”(大公性)与“Catholic"(天主教)在拼写上的区别是十分重要的。 “天主教”只是“大公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而新教所反对的只是这种方式。 例如,圣公会和路德宗思想家特别强调他们在思想和生活上与早期教会的关联,肯定他们自己之“大公性”的可信性。 同样,在1536年,日内瓦城的宗教改革者加尔文也曾激烈地为宗教改革辩护,指出指控宗教改革无视教父的传统是没有依据的。 下面,我们会按照一般对“新教”这个词的使用,用它来指称那些历史上源自于16世纪的分化所产生的教会。 新教教会与欧洲某些区域的状况有着紧密的关系。 例如,路德宗就与斯堪的纳维亚的状况有紧密的联系,正如不同形式的长老会对于苏格兰和尼德兰地区有影响,而圣公会在英国有影响一样。 部分地由于这种联系,更一般地由于它们与宗教改革之主流的连续性,这些教会都给那些还无法认信基督信仰的婴儿施洗。 在这
方面它们都与浸信会有区别,后者认为这种礼仪只应该给予那些认信基督信仰的人。 “宗派”(denomination)这个词通常被用来指一些特定的新教教会,如路德宗和循道宗。 在现代,新教中的宗派发展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其中有两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 福音派(Evangelicalism)现在在西方英语世界大多数的主流新教宗派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它的影响直到最近这个时期之前在欧洲大陆一直较小。 一些独立的教会已经以相对特殊的福音派风格展露出来,尤其是在南美和南非地区。 灵恩运动也已经在许多主流的新教教会生活中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在天主教中也被感受到了。 有一些特殊的灵恩派(如神召会)在全球新教中的重要性地逐渐增加。 下面,我们将关注五个主要的新教宗派。 我们必须认识到,福音派和灵恩运动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新教在数量上的增长越来越可能发生于主流的宗派之外。 所有新教的宗派都允许他们的牧师结婚。 近些年来,大多数(必须说明不是所有的)新教宗派都已经允许妇女在教会中被按立为全职的教职人员。 除此之外,新教与天主教的其他区别包括下述几点: 1. 反对教皇的权威。 一方面很多基督徒(新教)也对教皇怀着尊
敬,但并不把他看作是道德或教义的代表。 2. 新教只认可两种圣礼,并且在圣餐礼中不作出信徒与教牧人员的区别。 换句话说,平信徒在圣餐中可以同时接受饼和酒。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循道宗在传统上一直坚持在圣餐中用未发酵的葡萄汁,而不是葡萄酒。 3. 反对天主教的某些信念,或者只是把它们看作个人可有可无的信念,而不是宗派官方的教导。 这些信念包括:炼狱的观念,圣徒代求的观念,以及任何形式的对圣母马利亚的崇敬。 4. 在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之前,天主教会的礼仪要求使用拉丁文。 这与宗教改革家的观点相反,后者认为所有形式的公共敬拜都必须使用普通人可以懂得的语言。 读者如果对这些历史的和神学的要点有更多的兴趣,可以阅读一些有关宗教改革之历史和神学方面的书籍,这方面的书籍会更为详细地阐述和解释上述各点。 圣公会 “圣公会”(Anglicanism)这个词通常用来指具有独特特征的英国国家教会(ecclesia Anglicana),它产生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 由于英国在世界范围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合并爱尔兰和苏格兰,随后通过17世纪在北美的殖民,18世纪后期在印度次大陆以及19世纪后期在次撒哈拉非洲的殖
民,使得圣公会的影响范围有很大的扩展。 有一幅关于圣公会的漫画是“不列颠皇帝在祷告”,多少包含一点真理的因素。 圣公会在英国统治领域之外的影响比较小。 圣公会的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1. 圣公会是一个主教制教会,主教制表明了其与早期教会的历史连续性。 这对圣公会更具大公性的地区来说非常重要。 2. 英国的坎特伯雷城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坎特伯雷大主教被看作是圣公会的精神领袖,尽管他并没有像教皇那样的权力。 圣公会的所有主教均被邀请参加每10年一次的兰贝斯会议(Lambeth Conference,坎特伯雷大主教官邸会议),目的在于回顾圣公会在过去10年里的方向,并计划未来的方向。 3. 圣公会在神学上的特征体现在39条信纲里。 4. 圣公会是一个十分礼仪化的教会,其最初的核心之一主要集中在公祷书(1662年),它以固定的礼仪形式体现了“圣公会的精神”。 此外,全世界的圣公会还具有共同的教会结构。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显得尤为重要的礼仪修订,却导致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圣公会接受了不同的礼仪形式。 这严重地削弱了这个宗派在神学上的统一性。 5. 由于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越来越
关注从国家角度摆脱“殖民地”的形象,不断增加的分权倾向已经造成人们从各自国家的或伦理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其圣公会的身份。 传统形式的圣公会已经被看作过于“英国化”或“殖民化”,以致不能维持其在后殖民时代的可信性。 这使得圣公会日益分化,反映各地方的关注和资源。 有迹象表明,这个倾向在未来仍会继续。 6. 圣公会主要是一个使用英语的教会,尽管也有很少圣公会在非英语地区(如在非洲的法语区)。 浸信会 浸信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它代表了宗教改革中较为激进的一派,坚持教会是一个纯粹由信仰者构成的群体,而不是一个混合体。 17世纪,尤其是在英国,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支持教会应该由那些明确并公开地确认了他们信仰的人所组成,而且也支持相关的观点,即浸礼只应该施于那些以这种方式明确了自己信仰的人。 这个看法与英国国家教会相冲突,后者允许婴儿受洗。 这个运动在19世纪的英国得到发展。 那时著名的布道家司布真(C. H. Spurgeon)用他的讲道吸引了大量的听众。 威廉•凯利(William Carey)于1792年建立起来的浸信会差会在差传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浸信会教会是在北美建立起来的,在那里,
这个运动已经相当大程度地影响到美国的公众生活。 美南浸信会联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是现代美洲基督教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它的六个神学院对于形成这个宗派的独特特质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20世纪或许最为著名的新教徒——葛培理——就属于这个宗派。 浸信会的特质不容易概括,这主要是由于该宗派在世界各地存在着差异性。 然而,下述几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运动。 1. 浸信会坚持浸礼应该施予信仰者。 婴儿受洗被认为是不合理的。 这或许是浸信会最突出的特点。 2. 浸信会在神学上持保守立场,将圣经置于很高的地位。 “圣经地带”(the Bible Belt)这个词被用来指美国南部的一些州,这反映出圣经在浸信会教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讲道中。 尽管“福音派”这个词有时被质疑(它被看作是一个来自“北方佬”的词),但十分明显地是,美南浸信会在其取向上日益趋于福音派。 3. 浸信会教会有意地避免传统的教堂设置形式,即将祭坛置于中央,而使讲坛设在旁边。 传统的方式可以理解为想让会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中央的圣餐礼上。 而浸信会教会则将讲坛设置于中央,以突出对公众朗读圣经以及随后依
据圣经的讲道的重要性。 4. 浸信会对固定化的礼仪常持批评态度,认为其中对于信仰纯粹形式化的表白有一种不健康的倾向,压制了牧师和会众的即席祷告。 5. 浸信会的教职人员被称为牧师(pastor,拉丁词意为“牧人”,或minister,拉丁词意为“仆人”),完全避免用神父(priest)。 浸信会反对主教制的教会建制。 路德宗 路德宗(又译信义宗)是这样一个新教宗派:它直接源自于路德在16世纪20年代在德国教会中的宗教改革。 路德宗最初只限于德国东北部地区。 然而,随着其逐渐的扩展,这个宗派已经发展到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地区。 尽管在早期有迹象表明,路德宗有可能在16世纪30年代后期成为英格兰基督教的主流,但它并没有达到某些人所期望的那种影响。 这个宗派在差传方面比较活跃,尤其在印度。 不过,这个运动最大的扩展来自于路德宗教会从斯堪的纳维亚和德国向北美的移民。 在明尼苏达州定居的瑞典移民社区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 路德宗也通过相似的过程扩展到澳大利亚。 所以,路德宗在今天已经存在于德国、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沿岸以及美国北部。 由于各自环境的区别,北美和欧洲的路德宗在过去的世纪中已
经表现出一些不同。 然而,路德宗世界同盟(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成立后,它已经为不同路德宗教会在身份和目标上的统一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路德宗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路德个人在宗教改革上的一些核心主题,它们一方面强调了与中世纪教会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引入被认为是必要的一些教义和其他方面的改革。 1. 路德宗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教会,它把礼仪看作是保证与以往的历史连续性、坚持教义正统性的一种手段。 2. 路德宗在神学上的特点表现在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1530年)和协同信条(Formula of Concord,1577年)中。 因此,路德宗的神学院及出版社的名称常常与“奥斯堡”和“协同”结合在一起。 3. 路德宗保留了对圣礼的重视,这一点可以追溯到路德,而在新教的其他宗派中可能已经不明显了。 它接受了对浸礼的因果性解释,认为浸礼“对于拯救来说是必要和有效的。” 这种观点与新教其他宗派的看法是冲突的,尤其是浸信会,后者把浸礼看作只是恩典的一个表征,而不是在恩典被给予之前就必需的某种东西。 循道宗 循道宗是英国国教中出现的
一个运动,后来形成了独立的循道宗这个宗派。 它的源起特别地与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年)相关,他是循道宗运动的开创者和早期领袖。 循道宗从英国国教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派并非卫斯理最初的意愿。 早期循道者所强调的是对个人圣洁的渴望。 “循道者”(Methodist)这个词本是一个绰号,它来自于卫斯理和他的小群体所表现出的敬虔和克己的循道生活。 总体来说,循道宗主要是建立在世界上讲英语的地区,在这个方面它与圣公会有相似的特征。 经过一系列联合的努力,循道宗不再是作为一个独特的宗派存在于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地区。 世界循道宗公会(World Methodist Council)的成立已经向着将循道宗看作普世基督教的一个独特实体迈开了一步。 1. 从一开始,循道宗就对平信徒的作用特别重视。 “平信徒讲道者”的工作特别表现出这个特点,同时它也在循道宗教会的管理模式上表现出来。 2. 循道宗意识到福音同时关涉到个人和社会的改变,因此相当重视整合个人信仰与社会行为。 3. 从卫斯理的时代起,循道宗的特征在神学上被最好地描述为“恩典的乐观论”。 这个
观点与改革宗的加尔文主义进路相冲突。 改革宗 如果说路德宗教会在历史上起源于路德,那么改革宗教会则起源于加尔文。 改革宗教会很快在西欧建立起来,并且从那里传播到北美。 欧洲、苏格兰及尼德兰很快成为改革宗思想的重镇。 在英国,改革宗教会主要有两个传统,它们分别被称为“长老会”(Presbyterianism)和“公理会”(Congregationalism),代表了教会管理的两个不同模式。 由于19世纪荷兰的殖民政策,改革宗教会也在南非、南美的东北部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建立起来。 在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就是作为长老会思想的一个中心建立起来的。 最近,由于基督教影响在韩国的迅速增长,韩国已经成为改革宗教会的一个重要力量。 世界改革宗同盟(the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其现在形式形成于1970年,但其前身建立于1875年)为世界不同的改革宗教会提供了维系其共同身份的途径。 改革宗教会有很多不同的分支,因此要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容易的。 不过,下面几个方面对于改革宗来说十分重要。 1. 改革宗教会通常是由“长老们”来管理(“长老会”之名就源自于此)。
某些改革宗教会将长老看作是牧师,承担牧养和教导的职责。 而另一些教会则将他们看作是协助者,主要承担教会行政管理的职责。 2. 在传统上,改革宗的敬拜非常重视对上帝话语的阅读和宣讲。 圣餐礼虽然是有规律的,但不是常常举行。 所强调的是讲道,而不是圣礼,这从改革宗周日的常规敬拜中十分明显地表明出来。 3. 在讲英语的西方世界,以及被改革宗所影响的地区,改革宗信仰的特征在神学上体现在威斯敏斯特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1647年)中。 因此,改革宗神学院和出版社的名称常常与“威斯敏斯特”这个词结合在一起。 4. 大多数改革宗教会都肯定上帝在预定方面的主权,它与循道宗的那种更“乐观的”观点有区别。 福音派 前面已经提到,福音派自1945年以来在新教的主流教会中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力量。 尽管某些新建立的新教宗派有明确的福音派倾向,但从总体的情况看,福音派更像是出现于主流宗派中的一个运动。 因此,在改革宗教会中出现的福音派仍然保留了这些教会的特质(包括它的教会结构),而以至少是下面提到的某些福音派特征为补充。 同样,福音派在圣公会中也保留了很多该教会的特点(如教会的主教制,
固定的礼仪等),但在这教会中也表现了福音派的特点。 福音派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 1. 福音派非常强调圣经。 这一点在这个运动的讲道形式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这个特点贯穿在福音派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在教会生活中重视查经小组,以及个人有规律的灵修式读经。 2. 福音派十分强调耶稣的十字架。 尽管耶稣是福音派思想的中心,但它所强调的更侧重于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 这一点在福音派的圣歌和赞美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3. 福音派强调个人悔改的必要性,相当警惕那种“唯名论”(nominalism)的危险,即“只是形式地或外在地接受了基督教的教导,而没有任何相应的个人转变”。 福音派的讲道中经常强调“重生”(参见约3:1-16)的重要性。 4. 福音派教会或个人对于传福音(evangelism)——即,使他人认信基督信仰——十分投入。 葛培理就是20世纪福音派人士的一个好例子,他由于在传福音方面的强调而闻名于世。 这里要注意的是,福音派(evangelicalism)和福音传播(evangelism)由于拼写上的细小区别而常被人们混淆。 前者是指一个运动;而后者则是指一种活动——与福音派运动有特殊关联的
一种活动。 灵恩运动 灵恩运动在20世纪得到很大的发展。 尽管存在着某些个别的灵恩派,如“神召会”(Assemblies of God),灵恩运动(像福音派运动一样)更像是主流宗派中的一种倾向。 它在天主教教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影响。 这个运动强调的是圣灵的能力和活动,这点或许在其敬拜中表现得最明显,它一般的特点是不太讲究形式,比较活跃,向上举手表示赞美。 在灵恩运动表现出的特质中,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 灵恩派教会的敬拜已经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敬拜形式,即大量地使用反省性的合唱和歌曲。 这方面已经为许多非灵恩派教会所接受。 一方面,做一般性的概括确实是危险的,但还是可以说,灵恩派敬拜中的歌曲经常强调信仰者对于上帝、耶稣和圣灵的正面情感,并借着不断地重复关键的词语或观念而加强这些情感。 2. 在灵恩派教会中,依靠圣灵得到直接个人启示的观念在这里找到了其表达途径,“知识的言语”或“预言”成为上帝引导个人或教会的方式。 这种直接个人性启示的观念常常使得灵恩派教会与福音派教会产生冲突,后者倾向于强调上帝的启示和引导具体包含在圣经中,或者借助于圣经表达出来。 3. 灵恩派敬拜通常以所谓“讲方言”
为其特点。 这个为新约作者们所知的现象通常采取的形式是:用他人所不理解的言语把自己的情感或感情在狂喜中倾泄出来。 这个现象与传统的五旬节派有特别的关系。 尽管多数的灵恩派教会对此还有疑问,“讲方言”还是很多灵恩派敬拜表现出的重要方面。 4. 灵恩运动一般认为所记载的早期教会的历史事件今天还可能重复。 当某些基督教思想家认为奇迹(如医治)主要出现于基督教扩展的早期,而现在不应再期望奇迹(这种观点被称为“终止论”,cessationism)时,灵恩派教会一般认为这种奇迹应该是教会事工的一个部分。 因此,灵恩派的敬拜或其他聚会通常包括医治或赶鬼。 通过对基督教这些主要形式的简要介绍,我们就结束了这本基督教概论。 限于篇幅,我们所给出的论述材料十分有限。 然而,我们希望这里所包括的内容会使你对今天最有影响的宗教运动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在读完这本概论后,你感到希望了解更多的东西,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