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导言

神恩惠的福音 by 赵中辉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虽然我们可能已经忘记,可是传道书作者的话却提醒我们,写作不是为了一定要写什么,也不是为要求得任何人的欢心,更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件工作。这本书的发行,毋宁说是出于我们对信仰的坚持,也是因为念及今日许多被教导和所行的事情,使我们深引以为忧。我们的目的很单纯:提出并解释我们所信仰的是根据基督福音的真理,引用圣经的教训加以证明,且在某种范围内指出现行被改变而且被滥用的方法并非出于对某些基督教团体擅加指责的喜好,也不是想煽起神学辩论的焰潮;而是为了一个不得已而决定性的意念,再一次重申正陷于流失危险中的真理的存在——进一步地再将真理带进基督徒的实际生活中,我们把岩石与浅滩记入航海图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这个,我们的目标乃是要确保我们的航行得以安全。

假使不管上面的声明,仍有人认为我们喜欢无理争论,也许下面简短的理由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承接这份工作,基本上有两点:一是神学上的,一是实际上的,前者显然较为充分,且无第二点也站立得住,不过第二点对阐述和支持第一点仍是极有帮助的。

首先,关于神学上的理由,1890年福音派所提出的“拯救”和1930年的“改宗”以及今日的“交托”,显而易见的,这些都不是没有意义的名词,也不是无关重要的偏僻论题,而当我们详细检视何以有这类改变发生时,便不难发现隐藏在这三个语词背后的含意,足可以为我们描绘出我们所要说的重点。“拯救”意指一个人从某种可怜的绝望中被搭救出来,这个救恩便包含了“改宗”和“交托”,但并不因此减少三者或彼此之间的关系。“改宗”乃承认一个人希望被重生的需要,因此也包括了“交托”,但是“从神的义愤和罪的结果中被拯救出来”的意念,却消失于这项具有攻击性,却完全合乎真理的另一种说法之中。今日的“交托”常被用于如此的句子中:“我保证”,“我将完全交托”,“做为交托的第一步……”,与这类似的是思想急剧改变的产品,也就是当一个人重生,从黑暗被带进光明中时,它不仅忽略了基本的生死所牵涉的问题,同时也采取了人为的行动和接受它的影响。“交托”的主体是人,而那位拯救者,才毫无疑问的是神。

我们尚不至于愚蠢到建议所有使用“交托”这个字的人都接受我们的解释,但我们相信,文字的片面具有根本颠倒福音的倾向,并且也使我们以为,这就是造成普遍错误的原因。基本上我们深信今日基督教的某些教诲特别强调人,以及他的需要,他的尽职,他的交托,他的责任和机会。用不着完全否定他的需要,其中之一的尽职,或说他必须归向基督,或说他是一个拥有机会的负责者,我们觉得这种论调比半个真理还要可怕,实在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引导,在此它遗弃了“神起初造人,后来又成为灵魂的救赎者”的图像。这就是我们写这本书的根本理由,我们的工作将包含检查其中所涉及的最微小的部分。

第二个理由,也就是实际上的,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只要我们注意到我们的基督教团体所通有的困难和有关的弱点,以及他们所使用的一些不可思议的方法。他们已涉嫌完全或部分地教导这种现代的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我们不是要提供一个立即见效的药方: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可是接受一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却是治疗的第一步,而这个问题的症候也就不会太离谱了。我们的祷告必须受到为什么而祷告的刺激,我们对圣经的爱如此肤浅,以致我们认为只要念几节圣经便可以满足,正如一只大意的小羊(年幼的信徒)正在草地上玩耍,而另一只聪明的羊却尽情地饣舌(tian)食粮草!我们既不想听神的仆人讲解他的话语,因此就有人放弃了解经的工作,只因缺少愿意听道的人。那么,谁又会觉得奇怪呢?——当人们谈及得救的问题并且极为认真的时候,我们早已失去了救人灵魂的异象,这是今日普遍的特征。

这也影响了我们传道的远景和正常的福音开拓。如果我们全部正确而严肃地警觉到,是神自己拣选呼召了我们,并非我们本当如此,而将我们从黑暗和罪的完全死亡中释放出来,并藉着基督将赐给我们永生的荣耀,且于此时此地降下圣灵与我们同在,这些事情又怎会发生呢?即使那对我们大部分绝对是头脑的知识,变成了内心的知识,乃至深烙于内心深处使我们不易忘记,又怎么样呢?那时我们的祷告岂不变成感谢与喜乐吗?我们岂不满心惊喜并感谢他的爱,愿意为他到任何地方,为他做任何事情吗?我们岂不要怀着尊敬的心情去研读圣经并欢喜接受他的教导吗?我们岂不要高兴地踏遍世界各个角落——走进隔壁的屋子,一如到地之尽头——告诉每一个男女,关于神的怜悯和大爱吗?然而我们并不如此,而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不传神的慈悲,却惯于思想“交托的必要”,我们不谈从罪和灭亡中得拯救,却到处寻求尽职和内心的平安。亚当犯罪由于他想成为神,而我们也陷入估计自己比神重要的危险中——这将要产生的后果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经验虽然有限,却可以提醒大家,这一点对当今的基督徒是很重要的一环。

目前教会正过分地谈论合一的问题,我们以为若无真理作为基本前提,便没有真正的合一。我们也盼望注意这个事实,往往当人们重新再审查和经验到圣经的基本教义时,也就是教会再度向前迈步的时候,反过来说,除了神在圣经里所启示的真理是具有根基的以外,异端和**都足以破坏整个结构。因此我们提出我们不得不说的,给任何仔细读它的人,希望它能带领教会,(即重生得救的团体,)更明了神在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不论大或小。我们的希望,和迫切的祷告,就是但愿藉着圣灵的工作,能够产生效果,使感恩的基督徒在灵修上以及多人得救上大得荣耀。

最后,这本书有些“不”是需要注意的,它不是一本神学教科书,完整而有系统地解释圣经的教训。也不是个人的信仰教条或这类的编辑,更不是成功的基督教组织或基督徒生活的蓝图。想藉此达到任何目的都是无益的,如果要想活出神叫我们过的生活,每一个团体都必须在神话语的亮光中单独学习,我们也不冀求发现一个新的教义,或揭示一个新教义的重点,尽管这些曾给过我们特殊的启发,偶然或奇迹似地被我们撞见过,我们只是希望重申一个极其古老而又系统的教理,它曾出现于英国国教卅九条的教规里和韦斯敏德的信条中。(正如IVF信仰基准中的简略声明)。所以我们坚信,我们不是发表新东西,如果我们以为是,那将会惊吓我们,我们只是发出真理的呼唤,它曾一度在某处静默了一段时间,至于这责任应归咎于谁,我们觉得,许多直接间接的原因乃是在于我们基督教的教训和实践中。

因此我们只是希望把众人的眼目引回到圣经的教诲上,然后渐渐指出实用正确的方法,当然后者是被我们所知道的环境所限,至于前者,如众所周知,意义也极为明显。我们将效法保罗,先陈明教理,再转向实际的应用,这本书是关于福音的,关于神恩惠的福音,而我们也将向读者先提出一些有关这福音的几个基本问题,然后再测验一下它的基要重点。

每一章的末尾我们会增列一些曾经为人所不同意的问题,以及对我们的看法有所怀疑的地方,我们皆已简短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并不打算给予彻底的和决定性的答案。(陈文慧译)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虽然我们可能已经忘记,可是传道书作者的话却提醒我们,写作不是为了一定要写什么,也不是为要求得任何人的欢心,更不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件工作。这本书的发行,毋宁说是出于我们对信仰的坚持,也是因为念及今日许多被教导和所行的事情,使我们深引以为忧。我们的目的很单纯:提出并解释我们所信仰的是根据基督福音的真理,引用圣经的教训加以证明,且在某种范围内指出现行被改变而且被滥用的方法并非出于对某些基督教团体擅加指责的喜好,也不是想煽起神学辩论的焰潮;而是为了一个不得已而决定性的意念,再一次重申正陷于流失危险中的真理的存在——进一步地再将真理带进基督徒的实际生活中,我们把岩石与浅滩记入航海图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这个,我们的目标乃是要确保我们的航行得以安全。 假使不管上面的声明,仍有人认为我们喜欢无理争论,也许下面简短的理由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承接这份工作,基本上有两点:一是神学上的,一是实际上的,前者显然较为充分,且无第二点也站立得住,不过第二点对阐述和支持第一点仍是极有帮助的。 首先,关于神学上的理由,1890年福音派所提出的“拯救”和1930年的“改宗”
以及今日的“交托”,显而易见的,这些都不是没有意义的名词,也不是无关重要的偏僻论题,而当我们详细检视何以有这类改变发生时,便不难发现隐藏在这三个语词背后的含意,足可以为我们描绘出我们所要说的重点。“拯救”意指一个人从某种可怜的绝望中被搭救出来,这个救恩便包含了“改宗”和“交托”,但并不因此减少三者或彼此之间的关系。“改宗”乃承认一个人希望被重生的需要,因此也包括了“交托”,但是“从神的义愤和罪的结果中被拯救出来”的意念,却消失于这项具有攻击性,却完全合乎真理的另一种说法之中。今日的“交托”常被用于如此的句子中:“我保证”,“我将完全交托”,“做为交托的第一步……”,与这类似的是思想急剧改变的产品,也就是当一个人重生,从黑暗被带进光明中时,它不仅忽略了基本的生死所牵涉的问题,同时也采取了人为的行动和接受它的影响。“交托”的主体是人,而那位拯救者,才毫无疑问的是神。 我们尚不至于愚蠢到建议所有使用“交托”这个字的人都接受我们的解释,但我们相信,文字的片面具有根本颠倒福音的倾向,并且也使我们以为,这就是造成普遍错误的原因。基本上我们深信今日基督教的某些教诲特别强调人,以及他的需要,他的
尽职,他的交托,他的责任和机会。用不着完全否定他的需要,其中之一的尽职,或说他必须归向基督,或说他是一个拥有机会的负责者,我们觉得这种论调比半个真理还要可怕,实在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引导,在此它遗弃了“神起初造人,后来又成为灵魂的救赎者”的图像。这就是我们写这本书的根本理由,我们的工作将包含检查其中所涉及的最微小的部分。 第二个理由,也就是实际上的,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只要我们注意到我们的基督教团体所通有的困难和有关的弱点,以及他们所使用的一些不可思议的方法。他们已涉嫌完全或部分地教导这种现代的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我们不是要提供一个立即见效的药方: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可是接受一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却是治疗的第一步,而这个问题的症候也就不会太离谱了。我们的祷告必须受到为什么而祷告的刺激,我们对圣经的爱如此肤浅,以致我们认为只要念几节圣经便可以满足,正如一只大意的小羊(年幼的信徒)正在草地上玩耍,而另一只聪明的羊却尽情地饣舌(tian)食粮草!我们既不想听神的仆人讲解他的话语,因此就有人放弃了解经的工作,只因缺少愿意听道的人。那么,谁又会觉得奇怪呢?——当人们谈及得救的问题
并且极为认真的时候,我们早已失去了救人灵魂的异象,这是今日普遍的特征。 这也影响了我们传道的远景和正常的福音开拓。如果我们全部正确而严肃地警觉到,是神自己拣选呼召了我们,并非我们本当如此,而将我们从黑暗和罪的完全死亡中释放出来,并藉着基督将赐给我们永生的荣耀,且于此时此地降下圣灵与我们同在,这些事情又怎会发生呢?即使那对我们大部分绝对是头脑的知识,变成了内心的知识,乃至深烙于内心深处使我们不易忘记,又怎么样呢?那时我们的祷告岂不变成感谢与喜乐吗?我们岂不满心惊喜并感谢他的爱,愿意为他到任何地方,为他做任何事情吗?我们岂不要怀着尊敬的心情去研读圣经并欢喜接受他的教导吗?我们岂不要高兴地踏遍世界各个角落——走进隔壁的屋子,一如到地之尽头——告诉每一个男女,关于神的怜悯和大爱吗?然而我们并不如此,而这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不传神的慈悲,却惯于思想“交托的必要”,我们不谈从罪和灭亡中得拯救,却到处寻求尽职和内心的平安。亚当犯罪由于他想成为神,而我们也陷入估计自己比神重要的危险中——这将要产生的后果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经验虽然有限,却可以提醒大家,这一点对当今的基督徒是很重要的一环。
目前教会正过分地谈论合一的问题,我们以为若无真理作为基本前提,便没有真正的合一。我们也盼望注意这个事实,往往当人们重新再审查和经验到圣经的基本教义时,也就是教会再度向前迈步的时候,反过来说,除了神在圣经里所启示的真理是具有根基的以外,异端和**都足以破坏整个结构。因此我们提出我们不得不说的,给任何仔细读它的人,希望它能带领教会,(即重生得救的团体,)更明了神在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不论大或小。我们的希望,和迫切的祷告,就是但愿藉着圣灵的工作,能够产生效果,使感恩的基督徒在灵修上以及多人得救上大得荣耀。 最后,这本书有些“不”是需要注意的,它不是一本神学教科书,完整而有系统地解释圣经的教训。也不是个人的信仰教条或这类的编辑,更不是成功的基督教组织或基督徒生活的蓝图。想藉此达到任何目的都是无益的,如果要想活出神叫我们过的生活,每一个团体都必须在神话语的亮光中单独学习,我们也不冀求发现一个新的教义,或揭示一个新教义的重点,尽管这些曾给过我们特殊的启发,偶然或奇迹似地被我们撞见过,我们只是希望重申一个极其古老而又系统的教理,它曾出现于英国国教卅九条的教规里和韦斯敏德的信条中。(正如I
VF信仰基准中的简略声明)。所以我们坚信,我们不是发表新东西,如果我们以为是,那将会惊吓我们,我们只是发出真理的呼唤,它曾一度在某处静默了一段时间,至于这责任应归咎于谁,我们觉得,许多直接间接的原因乃是在于我们基督教的教训和实践中。 因此我们只是希望把众人的眼目引回到圣经的教诲上,然后渐渐指出实用正确的方法,当然后者是被我们所知道的环境所限,至于前者,如众所周知,意义也极为明显。我们将效法保罗,先陈明教理,再转向实际的应用,这本书是关于福音的,关于神恩惠的福音,而我们也将向读者先提出一些有关这福音的几个基本问题,然后再测验一下它的基要重点。 每一章的末尾我们会增列一些曾经为人所不同意的问题,以及对我们的看法有所怀疑的地方,我们皆已简短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并不打算给予彻底的和决定性的答案。(陈文慧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