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马可福音 第十四章

马可福音--注释 by 谢迦勒

马可福音 第十四章

壹、内容纲要

【仆人救主被弃】

一、杀害祂的诡计(1-2节)

二、为安葬而预先膏祂(3-9节)

三、犹大卖主(10-11节)

四、逾越节的筵席——被弃的表记(12-25节)

五、预言门徒将要四散并否认祂(27-31节)

六、在客西马尼园的煎熬(32-42节)

七、被捉拿(43-52节)

八、被公会审问(53-65节)

九、被彼得三次否认(66-72节)

贰、逐节详解

【可十四1】“过两天是逾越节,又是除酵节;祭司长和文士,想法子怎么用诡计捉拿耶稣杀祂;”

﹝背景批注﹞“过两天是逾越节,又是除酵节,”逾越节是犹太人每年三大节期之一,乃为记念他们的祖先蒙神拯救出埃及,在犹太历正月(尼散月)十四日晚上举行,其后的七天都要吃无酵饼,就是除酵节(出十二18-19)。

﹝话中之光﹞(一)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竟至被撒但所利用,要杀害主耶稣;撒但不但利用一般世俗罪人,他也利用圣品阶级人士,可见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壹五19)。

(二)若没有人手的参与,有关逾越节羊羔的预表,仍不能应验在主身上;反对主的人,终究仍为神所用,帮助神成就祂的计划。

【可十四2】“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百姓生乱。 ’”

﹝文意批注﹞“当节的日子,”指从逾越节晚餐开始接下去七天的除酵节期间。

“恐怕百姓生乱,”每逢逾越节期间,各地千千万万的犹太人都上耶路撒冷来过节,人口一时暴涨数倍,不易维持秩序。 他们这话也表明,他们承认主耶稣在百姓中间相当得着民心。

﹝话中之光﹞(一)人虽算计不在逾越节杀主,后来却仍失算(参约十九14-16);神的话必须应验。

(二)主耶稣乃是神的羔羊,为着除去世人的罪孽(参约一29),而在逾越节被杀。

(三)人在神旨意之外的一切计谋,都要归于虚空(参诗一百十九118)。

【可十四3】“耶稣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

﹝背景批注﹞抹膏是当时社会表示欢迎和尊敬的礼仪,通常是将膏抹在脚和头(参约十二3;路七38,46)。

﹝文意批注﹞“坐席,”指在桌旁斜卧,此乃古时犹太人吃筵席所惯用的姿态。

“有一个女人,”这‘一个女人’就是马利亚(参约十二3)。

“真哪哒香膏,”是一种昂贵的芬芳油膏,从产于印度名叫哪哒的植物根茎提炼出来的香油制成。

“打破玉瓶,”装香膏的长颈瓶子是密封的,用时须打破其瓶颈部分,让封存在瓶里的香膏能流出来。 瓶颈一经打破,便不能再保存香膏。

﹝灵意批注﹞‘伯大尼’预表教会;‘大痲疯’预表罪恶;‘长大痲疯的’预表罪人;我们信徒都是罪人蒙主恩。

‘玉瓶’象征信徒‘外面的人’;‘香膏’象征信徒‘里面的人’,并从内心所表显的一切美德。

马利亚代表一切爱主之人,看见那为我们钉十字架的基督,衷心受感,故在此向主献上一切,将全人倾倒在主身上。

本节也表明奉献的真实意义:

1. “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所献的都该是最珍贵的。

2. “打破玉瓶,”没有一点点为自己保留。

3. “浇在耶稣的头上,”完全为着主摆上。

﹝话中之光﹞(一)教会中的信徒原都是罪人,但已蒙宝血洗净,因此主喜欢在他们那里住宿,并与他们一同坐席。

(二)凡真正认识自己是罪人蒙主恩的,总会感激主、爱主,向主打开家,接待主,并献上财物给主。

(三)马利亚所奉献给主的,不但香膏是至贵的,而且盛香膏的玉瓶也是很宝贵的;凡是献给主的,都得是最宝贵的。

(四)玉瓶须要被打破,香膏才能倒出来;我们外面的人若被交于死地,里面的宝贝就要显明出来(参林后四7-16)。

(五)香膏一倾倒出来,全室便充满了馨香之气;凡我们为爱主的缘故,向主所摆上的,对四围的人来说,乃是一种馨香的见证。

(六)玉瓶一经打破,就不能作别的用途了;我们一经奉献给了主,从今以后就再没有别的用处了,我们是为着主而活(罗十四8)。

(七)这里只说“有一个女人”,而不提她的名字,这是告诉我们,这一个女人所作的事,一般的信徒也都能作,问题乃在于我们是否也像她那样觉得主的宝贵。

(八)许多人要主的救恩,却不要救主;许多人宝贵主的祝福,却不宝贵主自己。 我们是要主以外的一切呢? 还是要主自己呢?

【可十四4】“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

﹝原文字义﹞“枉费”全部变成损失,成了毁坏,成了沉沦。

﹝文意批注﹞“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这几个人乃是门徒(参太二十六8),其中包括卖主的犹大(参约十二4-5)。

﹝话中之光﹞(一)主是在信的人就显为宝贵(彼前二7);我们把多少献给主,就是表明我们看主值得多少。

(二)凡心中不以主为宝贵的人,都会认为爱主、为主舍弃的举动乃是太过的,用在主身上是“枉费”的。

(三)别人的批评,只不过表明他们爱主的程度而已;我们奉献给主,不是要讨人的喜欢,乃是要讨主的喜欢(加一10)。

(四)爱主、事奉主是不怕太过的;把一切用在主的身上是不会“枉费”的。

(五)在爱主、事奉主的事上,应该彼此都给予充分的自由,切勿论断别人,更不可干涉别人。

【可十四5】“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赒济穷人。 ’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

﹝文意批注﹞“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这香膏约值一般工人一年的工钱,故是‘至贵的’(参3节)。

“赒济穷人,”这是回耶路撒冷过节的人所当履行的善事(参约十三29),并且也是真实信徒所乐于去行的(参加二10)。

﹝话中之光﹞(一)香膏用在主身上就‘枉费’,用在穷人身上就不枉费;主在许多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竟然不如“穷人”。

(二)人对于基督若是没有爱,他就要把为主作工来代替他所应当奉献给主的爱;信徒何等容易以一些圣善的、属灵的理由,夺取了主在我们心中该有的地位。

(三)今天在教会里面,有一班人像马利亚那样,把甚么都给基督,认为基督配得一切;另有一班人却顾到‘实用主义’,认为凡事都要讲求经济效益,否则便是‘枉费’,便是蹧蹋。

(四)信徒中被主的爱所吸引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是以理智为本位,他们对别人凭爱心所作的事相当不以为然。

(五)许多时候,理智一进来,爱心就出去;经济一挂帅,主的旨意就殿后。

(六)凡真正被主的爱摸着的人,是不顾是非、得失和成败,只顾主的喜悦;所以即使是人所以为不划算的事,他们也乐意去作。

(七)我们若能从爱主的观点来看,就没有一件为主作的事是不值得的,也没有一块为主花的钱是枉费的。

(八)我们今天有多少的事奉,不是为着主的喜悦而作(膏抹主),却是为着工作的需要而作(“赒济穷人”)。 可见,今天在教会中有许多的工作,表面上好像是为着主,其实是为着环境需要。

(九)那几个门徒起先不过是在‘心中很不喜悦’(4节),现在竟变成“向那女人生气”了;在教会中,气别人太爱主的情形,也屡见不鲜。

【可十四6】“耶稣说:‘由她罢;为甚么难为她呢? 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 ’”

﹝原文字义﹞“难为”使受搅扰,给劳苦;“美事”好的行为,善的工作。

﹝话中之光﹞(一)我们若能像马利亚那样的爱主,那是最好的;若不能,就不要去拦阻别人爱主(“由她罢”),不可“难为”他们。

(二)主的看法和我们人的看法何等的不同——人说是‘枉费’的事,主竟说是“一件美事”!

(三)我们的事奉,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如何;要紧的是我们对主的估价如何,祂是否配得我们如此的事奉呢?

(四)凡我们为着爱主的缘故所作的一切,虽常会受人的误会,但主却能体会我们的心,祂也会亲自为我们表白一切。

(五)别人怎么说都不要紧,只要主说是“一件美事”,就无论受到如何的“难为”,都要欢喜快乐。

【可十四7】“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文意批注﹞“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这并非表示主耶稣不关心穷人,其实祂常常惦念穷人的需要(参太六2-4;路四18;路六20;路十四13,21;路十八22;约十三29)。

﹝话中之光﹞(一)主并不反对我们行善、赒济穷人,主所反对的乃是把作在祂身上的当作是‘枉费’。

(二)一般属主的人常见的毛病,就是为着“穷人”(例如:福音的对象、软弱跌倒的弟兄、社会福利事工、教会事工等)而忙得不可开交,却将主自己给忽略了。

(三)信徒要能分辨甚么是“常有”的,甚么是“不常有”的;否则,会因着那些常有的机会,以致失去那不常有的机会。

(四)我们应当让主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

【可十四8】“她所作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

﹝背景批注﹞古时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身体,并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上(参十六1;约十九40)。

﹝文意批注﹞马利亚必定从主的话得知,祂即将被钉受死(参太二十六2),知道时日不多,所以抓住机会,趁祂还活着的时候,对祂的死表达她感激的心意。

﹝话中之光﹞(一)马利亚是因得着主的启示,才将她一切上好的浇在主的身上;我们必须先有主的启示,才能用上好的爱来爱祂。

(二)伯大尼的马利亚,在主死之前,抓住机会膏了主;抹大拉的马利亚,在主死之后,想要去膏主,却没得机会(参十六1-6)。 我们爱主、事奉主,必须抓住机会。

(三)马利亚是趁主未死之前尽她所能,让我们也趁主未来之前尽我们所能。

(四)主今天要求我们的,也是尽我们所能的;祂不要求我们过于所能的,或是不及所能的,祂乃是要求我们尽所能的。

【可十四9】“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 ’”

﹝文意批注﹞“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即在普天下传扬主耶稣救赎罪人的好信息:祂如何爱罪人,甚至将祂的命倾倒出来。

“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即述说马利亚爱主的好榜样:她如何被主的爱所摸着,因而爱主,并且将她的命倾倒在主身上。

本节意即我们无论在那里传福音,总应当有人受感,对主的爱有所响应,不顾一切地爱主。

﹝话中之光﹞(一)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使我们想到祂既替我们众人死,是叫我们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我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五14-15)。

(二)传福音叫人信主耶稣,是让人有所得着;述说这女人所行的,是让主有所得着。 救恩不单是为着人,也是为着基督。

(三)得救必须带进奉献;凡没有带进奉献的得救,还不够完全。

(四)福音乃是主作了人的满足和安息,用膏抹主乃是人作了主的满足和安息;我们需要主,主也需要我们。

(五)传福音所要结的果子,并不只叫罪人上天堂而已,乃是要叫蒙恩者成为基督的情人。

【可十四10】“十二门徒之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文意批注﹞“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祭司长’原文是复数词。

圣经将马利亚和犹大所作的事放在一起叙述(3-11节),表明他们两个人是一个很大的对比,一个爱祂,一个出卖祂。

【可十四11】“他们听见就欢喜,又应许给他银子;他就寻思如何得便,把耶稣交给他们。”

﹝文意批注﹞“他们听见就欢喜,”祭司长等人正苦思如何在不惹百姓生乱的情形下捉拿耶稣(1-2节),犹大的献议当然令他们欢喜。

“又应许给他银子,”别处圣经明记‘三十块钱’(参太二十六15),按原文是‘三十块银子’,每块重一舍客勒,合计三十舍客勒,相当于一个奴隶的估价(参出二十一32)。

“他就寻思如何得便,把耶稣交给他们,”指他想寻找一个群众不在场的机会,通知他们来捉拿耶稣,以免生乱。

﹝话中之光﹞(一)马利亚因为爱主,就不惜那值三十两银子的香膏;犹大因为爱钱,竟为三十块钱出卖了主。 作马利亚或是作犹大,全在于‘爱主’或是‘爱钱’(参约十二4-6)。

(二)主耶稣在犹大和祭司长的眼中,不过如同一个奴隶,仅值三十块钱而已。 我们对主的估价倘若也和他们一样,视同平常,就也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之下,将祂出卖了(例如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否认主,或为地位名利而出卖真理见证等)。

(三)从表面上看,犹大是为三十块钱而出卖了主;但实际上,他是为三十块钱出卖了他自己的灵魂(参太二十七3-5;徒一18)。

(四)犹大为三十块钱,把自己出卖给了魔鬼;马利亚乃是在那值三十两银子的香膏里,把自己奉献给了主。

(五)犹大是以基督当作买卖;凡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提前六5),以基督的恩典来换取自己利益的,便是落入犹大的原则了。

(六)马利亚是‘抓住机会’,把她自己交给主;犹大是“如何得便”(找机会),要把主交给黑暗的权势。

(七)‘抓住机会’就是爱惜光阴(参弗五16原文);‘找机会’却是浪费光阴。

【可十四12】“除酵节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门徒对耶稣说:‘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往那里去预备呢? ’”

﹝背景批注﹞除酵节共有七天,从犹太历正月(尼散月)十四日日落时分开始算起,直到二十一日日落时分为止;‘除酵节的第一天’原系指正月十四日(礼拜四)傍晚六时至正月十五日(礼拜五)傍晚六时为止,也就是所谓的‘逾越节’(参出十二15-20)。 但这里却说‘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似乎有矛盾,因为逾越羊羔是在正月十四日下午宰杀的(参出十二6)。 据说,犹太人较不严格的算法,是把正月十四日也算入除酵节,因此,整个节期变成了八天,而正月十四日白天也变成了‘除酵节的第一天’。

“吃逾越节的筵席,”犹太人在正月十四日下午,就开始宰逾越节的羊羔,到黄昏时分就家家户户一起吃逾越节的筵席。

﹝灵意批注﹞‘除酵节’预表基督是那诚实真正的无酵饼,使信祂的人成为新团,能过圣洁的生活(参林前五7-8)。

‘逾越节的筵席’预表基督是我们生命的享受,使我们有力量走属天的道路(参出十二8-11)。

﹝话中之光﹞(一)一方面,我们必须洁净自己(“除酵节的第一天”),才能来到主面前(参来十二14),享受祂作我们生命的供应。

(二)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享受主作我们生命的供应(“逾越节的筵席”),才能在神面前过圣洁的生活(“除酵节”共有七天之久)。

【可十四13】“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进城去,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 ’”

﹝文意批注﹞“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这两个门徒是彼得和约翰(参路二十二8)。

“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人’字原文是指男人;按犹太人习俗,只有妇人才拿水瓶(参创二十四14-15),故此男人拿着水瓶,甚易辨认。

【可十四14】“他进那家去,你们就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那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 ’”

﹝文意批注﹞“那家的主人,”据圣经学者考证,这家的主人大概就是本书作者马可的父母亲;但圣经既不明指是谁,意思乃是要我们晓得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安排,是神亲自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话中之光﹞(一)主是万有的主,祂能支配一切为祂效力(参十一2-6;太十七27)。

(二)主在暗中安排了许多爱祂、事奉祂的人(参罗十一4),所以我们不该看事物的外表,而要绝对的信靠主——祂必亲自预备。

(三)那家的主人是为主预备‘逾越节的筵席’,今天各地教会的负责人也是为主预备‘主的筵席’,筵席的主人是主耶稣,不是你我,所以我们没有权利拒绝信主的人参加擘饼聚会(即所谓圣餐)。

【可十四15】“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你们就在那里为我们预备。 ’”

﹝文意批注﹞“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它大概就是五旬节之前,一百二十名门徒聚集祷告的楼房(参路二十二12;徒一13-15),后世称那楼房为‘马可楼’。

【可十四16】“门徒出去,进了城,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话中之光﹞(一)“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主的话信实可靠,祂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参林后一19-20)。

(二)我们只要听从主的“吩咐”,就能享受祂作“逾越节的筵席”——属灵生命的供应。

【可十四17】“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都来了。”

【可十四18】“他们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 ’”

﹝文意批注﹞“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主说这话的用意,是盼望犹大能够悬崖勒马,不愿见他灭亡。 其实,没有犹大的帮助,公会的人并非不可能捉拿耶稣,只是想找个群众不在场的‘机会’而已。

﹝灵意批注﹞主和门徒“坐席”,象征主和门徒相交,并将祂自己给门徒分享(参林前十16-22)。

【可十四19】“他们就忧愁起来,一个一个的问祂说:‘是我么? ’”

﹝话中之光﹞出卖主——也就是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是最叫属主的人忧愁伤心的。

【可十四20】“耶稣对他们说:‘是十二个门徒中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那个人。 ’”

﹝背景批注﹞“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犹太人的逾越节大餐,是大家团聚,共享羊肉、饼、苦菜等食物;吃时,有一盘用水果、醋等熬成的调味酱,各人拿一小块饼(或夹肉)蘸着盘里的调味酱吃。

又按当时的习俗,与人同席吃饭,也就等于宣告说:‘你是我的朋友,我绝不会作任何伤害你的事。

﹝话中之光﹞(一)主明知犹大将要出卖祂,却仍与他同“蘸手在盘子里”,显出祂是何等的慈爱和包容。

(二)今天在教会中,与我们最亲近、最有交通的人,将来亦可能变成是最反对我们的。

【可十四21】“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祂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

﹝文意批注﹞“正如经上指着祂所写的,”此刻浮现在主耶稣心目中的,大概是诗篇第二十二篇和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的预言。

﹝话中之光﹞(一)神能使用正面的人来成全祂的旨意,也能使用反面的人(犹大)来促成祂的旨意;然而,我们宁愿是那被柴火烧成的‘器皿’,而不愿作那用来烧成器皿的‘柴火’。

(二)主所关心的,不是祂自己的安危,而是卖祂者的灵魂。

(三)人生的意义就是基督,我们若不专一爱基督,甚至为着利益——不论是属世、属地的,或是属灵、属天的,而把基督出卖了,这样的人生实在太没有价值了;结局是既悲惨又虚空,真是“不生在世上倒好”!

【可十四22】“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了福,就擘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 ’”

﹝背景批注﹞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习惯上都是由一家之主负责擘开饼的。 擘饼的时候,家主把饼拿在手上,口里说:‘这是我们的先祖在埃及地所吃的苦难之饼。 ’意即‘手上的饼’乃系代表‘当日的饼’。

﹝文意批注﹞“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指这代表或意味着之意。

﹝灵意批注﹞‘饼’象征主耶稣的身体;‘擘开’象征祂的身体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裂开;‘吃’象征分享基督的所是。

根据别处圣经,此刻,卖主的犹大已经出去了,他并不在场(参约十三26-30)。 从这时候开始,主设立了祂的桌子(新约),来取代逾越节的筵席(旧约),明白指出,祂是我们真正的逾越节(参林前五7)。

﹝话中之光﹞(一)基督为我们被“擘开”,将祂神圣的生命释放出来,让我们能借着分享祂的生命(“你们拿着吃”),得以成为基督奥秘的身体(参林前十二17,27)。

(二)主将祂自己给了我们,我们拿甚么给祂呢?

(三)我们既都是分受这一个饼,同领基督的身体(参林前十16-17),因此,也都彼此相关相连,总要彼此相顾(参林前十二12-27)。

【可十四23】“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

﹝背景批注﹞按犹太人吃逾越节晚餐的习俗,在吃无酵饼以前,先吃苦菜,并且也递杯喝酒,这杯象征‘苦杯’;吃无酵饼和羊肉时,又再递杯喝酒,这杯象征‘福杯’。

﹝灵意批注﹞‘杯’象征我们在神面前所该得的‘分’。 在亚当里,罪人所该得的分是神‘忿怒的杯’(参启十四10),但因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已经为我们喝了那杯(参约十八11),所以杯的性质已经改变了——从‘苦杯’变成了‘福杯’(参林前十16;诗二十三5)。 主在十字架上所流出的宝血,使信祂之人的罪得蒙赦免,从此,神的一切福分,甚至祂的自己,都作了我们杯中的分(参诗十六5),故称之为‘救恩的杯’(参诗一百十六13)。

信徒分享这救恩的杯,表明同领基督的血(参林前十16),亦即有分于基督之血的交通。

﹝话中之光﹞(一)‘咒诅祂受,祝福我享’;祂为我们承担罪的刑罚,使我们得享那上好的福分。

(二)“又拿起杯来,祝谢了,”主是以感谢的态度来接受十字架,不像我们一有难处就发怨言。

【可十四24】“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 ’”

﹝文意批注﹞“这是我立约的血,”‘约’指文约或遗嘱;主的意思是说,祂为我们所流的宝血,乃是设立新约的凭据(参来九14-15)。

“为多人流出来,”‘多人’一词按犹太人的惯用法也就是指‘所有的人’(参十45;赛五十三12)。

﹝话中之光﹞(一)主的身体为我们裂开,宝血为我们流出,成了立新约的凭据——钉十字架的基督,乃是所有新约福分的根基。

(二)信徒擘饼、喝杯,是表明主的死;我们如此行,为的是记念祂(参林前十一24-26)。

【可十四25】“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 ’”

﹝文意批注﹞“我不再喝这葡萄汁,”‘葡萄汁’原文是‘葡萄的产品’,包括葡萄汁和葡萄酒等。

“喝新的那日子,”指在千年国度中,得胜者与主一同坐席的日子(参太二十五10)。

﹝话中之光﹞(一)主虽不再在肉身里与我们同喝,但仍要在永世里与我们同享那无限丰满的祝福,所以我们今日擘饼、喝杯,只不过是“喝新的那日子”的豫尝;我们所享受的福分(杯),乃是永世不辍的。

(二)我们擘饼、喝杯的指望,乃是要在父神的国里与主一同喝新;信徒今日时常交通于基督十字架的死,乃是进入国度享受永世福分的途径——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十四22)。

【可十四26】“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

﹝背景批注﹞“他们唱了诗,”犹太人在逾越节聚餐时要唱‘哈利尔’(Hallel,意即赞美)的赞美诗篇,包括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和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八篇。 聚餐中,先唱哈利尔的第一部分,即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四篇;聚餐之后,则唱哈利尔的第二部分,即诗篇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八篇。

﹝话中之光﹞我们每一次擘饼记念主之后,主亲自带领我们唱诗颂扬父神(参来二12),向父神朝拜。

【可十四27】“耶稣对他们说:‘你们都要跌倒了;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

﹝文意批注﹞“都要跌倒,”指门徒们离开主四散逃走(参50节),和彼得否认主(参66-72节)。

“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这话引自撒迦利亚十三章七节的预言。 本来羊群跟着牧人走,现在牧人不在了,羊群因不认得生人的声音,必要逃跑(参约十4-5)。

﹝话中之光﹞(一)许多信徒所以会跌倒,只因为主好像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在他们的眼前显出神奇的作为来救他们脱离危难。 但主的‘不作’,自有祂的美意。

(二)“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基督若被击打,教会必定分裂;我们若要教会有真实的合一,便须高举基督,让祂得着所有的地位。

(三)主是信徒合一的因素,教会中若高举人,叫主的地位受亏损,就必引起分裂。

(四)我们的主受过那一次的击打,如今已经升上高天,作了群羊的‘大牧人’(参来十三20),祂永远不再受击了;因此,我们得以永远在这牧人的牧养之下,受保护而不分散。

【可十四28】“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

﹝文意批注﹞“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亦可译作‘要在你们的前头往加利利去。

﹝话中之光﹞(一)主不单启示祂的死,也启示祂的复活;我们不只要认识基督赎罪的死,也要认识基督复活的生命。

(二)主复活的应许带给我们无限的安慰,死要被得胜吞灭(参林前十五54),所以我们不必怕死,因为我们有复活的盼望。

(三)主不单启示羊群的分散(参27节),也启示羊群的聚集;我们不要一直停留在消极黑暗的情况中,而要积极向着光明前进。

(四)主是在我们的前头走,我们都要跟着祂(参约十4,27)。

【可十四29】“彼得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 ’”

﹝文意批注﹞‘跌倒’指因失望而离弃之意。

﹝话中之光﹞(一)不认识自己的人,常会以为自己比别人更刚强、更爱主,结果跌倒得最厉害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刚强的人。

(二)我们各人总要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

(三)凡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可十四30】“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就在今天夜里,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

﹝话中之光﹞(一)环境是神最佳的工具,用来显明我们的‘己’;主有时会量给我们一些黑暗的环境(“鸡叫两遍以先”),容许我们经历一些挫折、跌倒(“三次不认我”),使我们能认识自己。

(二)失败的经历,对我们未尝没有好处——能叫我们不敢再靠自己,而完全依靠祂(参林后一9)。

【可十四31】“彼得却极力的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 ’众门徒都是这样说。”

﹝文意批注﹞彼得和众门徒确实有与主同死的心愿,只是他们因为不认识自己的软弱,才会说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话。

﹝话中之光﹞(一)许多时候,我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所以总要儆醒祷告(参38节)。

(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光有心愿而没有能力,仍旧不能成事;信徒作事,千万不可靠血气之勇。

【可十四32】“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祷告。 ’”

﹝原文字义﹞“客西马尼”榨油之处,榨橄榄油。

﹝文意批注﹞“名叫客西马尼,”是一橄榄园,位于汲沦溪的另一边,离耶路撒冷城墙约一点二公里,为耶稣和祂的门徒常去之处(参约十八1-2),据说此园也是属于马可家的产业。

﹝灵意批注﹞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预表祂在那里独自被压榨、受煎熬,流出油(预表圣灵)来,作我们的保惠师(参约七39;十六7)。

【可十四33】“于是带着彼得、雅各、约翰同去,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

﹝文意批注﹞“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主耶稣是神也是人,祂在人性里,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参雅五17),所以祂也会哭,也会忧伤难过(参约十一33,35)。 不过,主在此所忧伤难过的,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因担罪而被父神离弃(参十五34)。

﹝话中之光﹞主也因曾被试探而受苦,所以祂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参来二18;来四15)。

【可十四34】“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儆醒。 ’”

﹝话中之光﹞“你们在这里,等候儆醒,”这话说出连主耶稣也需要别人的扶持,更何况我们信徒之间,当然须要彼此相顾(参林前十二25;来十24)。

【可十四35】“祂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 ’”

﹝文意批注﹞“叫那时候过去,”‘那时候’指钉十字架的时候。

【可十四36】“祂说:‘阿爸,父阿,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 ’”

﹝灵意批注﹞“求你将这杯撤去,”‘杯’含有受难与死之意(参十38)。 ‘这杯’乃是神忿怒的杯(参启十四10),它原是我们该得的分,但神差遣主耶稣来到地上,就是要祂代替我们喝这杯,也就是要祂在十字架上担罪受死,故这杯也指十字架的死。

主是在那里藉祷告摸父神的心意,以确定除了‘十字架的死’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办法,能够成就神的旨意。

﹝话中之光﹞(一)“阿爸,父阿,”主如此的呼喊表明,我们一切的环境遭遇,都是父神所量给的,祂决不致于无缘无故的恶待我们。

(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 完全顺从父的旨意,这是主耶稣得胜的秘诀。

(三)没有客西马尼园的顺服,就没有各各他十字架的死;顺服是在十字架之先的。

(四)真实十字架的经历,都是为着顺服神的旨意,而使自己的魂感到痛苦难过的(参33-34节)。

(五)神对我们信徒的旨意,就是要我们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参八34)。

(六)主耶稣是在极其惊恐、难过、忧伤、软弱的情况下(参33-34节),仍旧顺从父的旨意。 这说出十字架的原则,并非在刚强中,凭着血气之勇,毅然赴难;乃是在极其软弱,万分艰难的里面,似乎已经力不能胜了,却仍然拣选父神的旨意。 所以我们也不该以‘我太软弱了’为借口,而失去对主的忠贞。

【可十四37】“耶稣回来,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西门,你睡觉么? 不能儆醒片时么? ’”

﹝话中之光﹞彼得愿意与主同死(参31节),却不能与主一同儆醒片时;但不能儆醒片时的,就无力赴死。

【可十四38】“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

﹝原文字义﹞“心灵”灵,气,风;“愿意”情愿,乐意。

﹝文意批注﹞‘迷惑’或译‘试探’,在此指留给敌人趁隙而入的机会。

“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指肉体够不上灵里的意愿,灵所愿意的,肉体却作不来(参罗七18-24)。

﹝话中之光﹞(一)要想免受撒但的迷惑,惟一的办法乃是“儆醒祷告”。

(二)人的‘身体’情况,常常够不上人的‘心愿’,所以我们须要把身体操练到‘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九27)的地步。

【可十四39】“耶稣又去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

﹝话中之光﹞(一)主耶稣三次祷告神,祷告的话也都是一样,这启示我们一个祷告的原则:就是祷告一定要够,要透,要通,直到得着神的答复为止。

(二)我们的祷告固然不可用许多空洞重复的话(参太六7),但为一件事祷告寻求神的旨意,应当再三求问,直到清楚明白神的旨意。

【可十四40】“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甚是困倦;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原文字义﹞“困倦”沉重,累着。

﹝话中之光﹞我们属灵的眼睛若是迷糊‘困倦’,也会导致灵里的沉睡,甚至死沉(参徒二十9)。

【可十四41】“第三次来,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罢或作么);够了,时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

﹝文意批注﹞“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意即事情已经定局,儆醒祷告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话中之光﹞(一)主三次祷告完了,每次都回到门徒那里。 此刻正是祂受熬最痛苦的时候,但祂仍然记挂着门徒,这是何等的心肠!

(二)主的门徒因为软弱,不能同祂儆醒分担苦难,但主并不勉强门徒们和祂在一起祷告,而离开他们单独去祷告,这说出团体的祷告固然重要,但有时个人单独的祷告反而更能摸着神。

【可十四42】“起来,我们走罢;看哪,那卖我的人近了。 ’”

﹝文意批注﹞“起来,我们走罢,”不是逃避,乃是去面迎那班军兵。

﹝话中之光﹞(一)当我们经过祷告,清楚知道了神的旨意之后,就应当起来遵从神的旨意而行(“起来,我们走罢”)。

(二)主喜悦我们能起来,与祂同走十字架的道路,跟随羔羊的脚踪,交通于祂的苦难。

【可十四43】“说话之间,忽然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那里与他同来。”

﹝文意批注﹞“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原文作‘十二门徒中的一个——犹大来了’;圣经常以‘十二门徒中的一个’来称呼犹大(参10节)。

“有许多人带着刀棒,”这些人乃是罗马兵丁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参约十八3)。

“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他们是组成公会(Sanhedrin)的主要分子(参53节)。

﹝话中之光﹞(一)世界的办法是“许多人”和“带着刀棒”,但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参弗六12),所以凡是想靠人多势众和血气兵器的,就已落到属世的原则底下,也许人以为打了胜仗,其实是一败涂地。

(二)羔羊的原则是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彼前二23)。

(三)正当教会听见主的声音,得到了复兴,愿意与主同工的时候,仇敌就来了,要拦阻教会,不让我们往前。

【可十四44】“卖耶稣的人曾给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祂;你们把祂拿住,牢牢靠靠的带去。 ’”

﹝话中之光﹞(一)照犹太人的习俗,“亲嘴”乃是亲密和尊敬的表示,它竟被作为出卖主的“暗号”;许多亲密的表示,甜美的话语,都是非常可怕的,甚至会把我们‘出卖’了。

(二)有些教会的领袖们,常喜欢被跟从者用好话奉承,但他们迟早必被那些谄媚者害惨。

【可十四45】“犹大来了,随即到耶稣跟前说:‘拉比。 ’便与祂亲嘴。”

﹝文意批注﹞“便与祂亲嘴,”‘亲嘴’在犹太社会中,乃是一般做门徒的向老师(拉比)请安的方式,故在说一声‘请拉比安’(太二十六49)之后亲嘴,原是一项平常的事。 不过,本节的‘亲嘴’,在原文与前一节的‘亲嘴’不同字;本节乃系一强调语,表示非常亲切的举动(参路十五20;徒二十37),由此更凸显犹大的虚伪做作。

【可十四46】“他们就下手拿住祂。”

【可十四47】“旁边站着的人,有一个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

﹝文意批注﹞“有一个拔出刀来,”这个人就是彼得(参约十八10)。

﹝灵意批注﹞‘刀’象征血气的兵器(参林后十4)。

﹝话中之光﹞(一)不认识十字架意义的人,常会伸出肉体的“手”,拔出血气的“刀”,来试图保护主和属主的事物,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害。

(二)血气的兵器,顶多只能削掉人的“耳朵”,反而叫人听不见神的话。

【可十四48】“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么? ’”

﹝文意批注﹞“如同拿强盗么?” 主这话一面暴露了宗教徒的不义,一面也点明祂将与‘强盗’同钉(参十五27),正应验了祂要被列在罪犯之中的话(参赛五十三12)。

【可十四49】“我天天教训人,同你们在殿里,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事成就,为要应验经上的话。 ’”

﹝文意批注﹞“为要应验经上的话,”即完全应验了主在本章二十七节所引撒迦利亚第十三章第七节的话:有刀剑兴起,攻击牧人,羊就分散。

﹝话中之光﹞主为着顾到父神旨意的成全,祂宁愿不用任何法子来保护自己。

【可十四50】“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

﹝文意批注﹞众门徒誓死忠心的话(参31节),言犹在耳,如今试验临到,便显明人的真相。

﹝话中之光﹞当试验临到时,门徒都失败了;但信徒一切属灵的美德,都要经过试验,才会显得宝贵(参彼前一7;林前三13)。

【可十四51】“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众人就捉拿他;”

﹝文意批注﹞“有一个少年人,”很可能他就是本书的作者马可(请参阅﹝马可福音提要﹞作者栏)。 当主耶稣向父神祷告的时候,彼得等门徒都睡着了,却因为有马可跟随主到客西马尼园,并在场观看,所以才能让我们后人得知主在客西马尼园时的情景,和主祷告的话。 据推测,这一个少年人很可能就是流传这一段事实的重要来源。

“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表示他并未穿里衣,当时他可能原已准备上床就寝,因见主耶稣和门徒去客西马尼园,少年人好奇,匆匆忙忙披着一块麻布尾随在后边,想要一窥究竟。

【可十四52】“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

﹝话中之光﹞我们若想靠自己所行的义(麻布),来跟从钉十字架的基督,必然经不起考验;一遭受压力,这块“麻布”就披不住了,不但露出自己羞耻的原形,还会从十字架的道路中“逃走”。

【可十四53】“他们把耶稣带到大祭司那里;又有众祭司长和长老并文士,都来和大祭司一同聚集。”

﹝灵意批注﹞这是要应验主就是逾越节的羊羔,在被杀献祭之前,必须先送到祭司那里被察看,验明确无残疾,方可作神祭物(参出十二5;申十七1)。

﹝话中之光﹞主耶稣原是无罪的,却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参林后五21)。

【可十四54】“彼得远远的跟着耶稣,一直进入大祭司的院里,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里烤火。”

﹝文意批注﹞“大祭司的院里,”‘院子’指周围建有房子的露天院落。

“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里烤火,”‘差役’指大祭司的佣人,可能也包括维持圣殿秩序的警卫。

﹝话中之光﹞(一)凡凭自己天然的力量跟随主的人,都是“远远的跟着”,最终必要被环境所逼,显出真相。

(二)今天也有很多信徒,表面看好像是在跟随主,但实际却是“远远的跟着耶稣”,保持距离,观看情势,随时准备弃主而逃。

【可十四55】“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祂,却寻不着。”

﹝背景批注﹞‘全公会’犹太人的议会,为其最高的统治机关,大祭司为主席。 在耶稣的时代,公会是由祭司长、长老和文士所组成的七十一人议会,须有二十三位才构成有效的法定人数。

【可十四56】“因为有好些人作假见证告祂,只是他们的见证,各不相合。”

﹝背景批注﹞“有好些人作假见证告祂,”在犹太司法程序中,证人负责控诉。

“他们的见证,各不相合,”单凭一个人的见证,不能定案;必须两、三个证人作证,且彼此吻合,才能入人于罪(参申十九15)。

﹝话中之光﹞宗教徒用尽一切的虚谎(“作假见证”),仍不能定主的罪;主这羔羊实在是无瑕疵、无玷污(参彼前一19;来九14)。

【可十四57】“又有几个人站起来,作假见证告祂说:”

【可十四58】“我们听见祂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 ’”

﹝背景批注﹞圣殿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是最神圣的宗教实体,象征着整个服事与生活的中心。 任何对圣殿不敬的话,虽未直接诽谤神的圣名,也构成了亵渎罪。

﹝文意批注﹞本节的指控,是故意歪曲主的话(参约二19)。

﹝话中之光﹞(一)宗教徒将神的殿变成贼窝(参十一17),并不在意,而他们在这里却又歪曲主的话,以表示他们对殿的关心;宗教徒只要殿的外表,却不要殿的内涵实际。

(二)今日也有许多信徒把罪恶带进教会中,却又为教会的空名大发热心。

【可十四59】“他们就是这么作见证,也是各不相合。”

【可十四60】“大祭司起来,站在中间,问耶稣说:‘你甚么都不回答么? 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甚么呢? ’”

﹝文意批注﹞主在公会面前不为祂自己表白,正应验了‘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赛五十三7)的话。

【可十四61】“耶稣却不言语,一句也不回答。 大祭司又问祂说:‘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 ’”

﹝文意批注﹞“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 ‘那当称颂者’是称呼神的一个方式,用意在避免直接呼叫神的名字,免得犯了妄称神名的罪(参出二十7);‘基督’是希腊文,相当于希伯来文的‘弥赛亚’。

﹝话中之光﹞(一)“耶稣却不言语,”我们对于仇敌不实的指控,没有必要加以理睬。

(二)基督是“神的儿子”,这是基督徒最关键性的见证,我们决不可在这个见证上让步;一让步,所有的真理都要变成虚空。

【可十四62】“耶稣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

﹝文意批注﹞“你们必看见人子,”‘人子’是主道成肉身的地位与身分。 大祭司问祂是‘神的儿子’不是,主却回答说‘人子’如何如何,因祂是在人性里受苦,并且也站在人的身分地位上得胜、死而复活、升天,并要再来。

﹝话中之光﹞(一)人诬告祂任何事,祂都一言不答,惟独被问到祂‘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这问题时,祂就不能不有所表白,因为祂来此地上,就是为著作基督的见证。

(二)我们对于一切别的事,都当抱持着宽容迁就的态度;但在耶稣基督的见证上,千万不可让步,反当刚强壮胆,毫不妥协。

(三)我们也当像使徒保罗那样,定意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

【可十四63】“大祭司就撕开衣服,说:‘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 ’”

﹝文意批注﹞“大祭司就撕开衣服,”‘撕开衣服’原系犹太人在哀恸或悲愤时的一种表示,惟大祭司连死了家人也不可撕开衣服(参利十6;利二十一10),仅在听到僭妄的话时可算例外。

【可十四64】“你们已经听见祂这僭妄的话了;你们的意见如何? ’他们都定祂该死的罪。”

﹝文意批注﹞“僭妄的话,”意即诽谤、亵渎神的话。

“你们的意见如何?” 意即‘你们如何宣判?

“他们都定祂该死的罪,”犹太人当时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并无执行死刑的权利;所以公会宣判耶稣该死,并非真正法律上的判决。

注意:大祭司等人定主耶稣的罪,不是因为祂‘是’神的儿子,而是因为祂‘见证’祂是神的儿子。 他们根本就不想去证明祂究竟是不是神的儿子,只不过要找一个定罪的借口而已。

﹝话中之光﹞(一)宗教徒斤斤计较于言词、名目(参徒十八15;提后二14),而忽略了属灵的实际,以致将神的儿子定了死罪。

(二)公会的人定意要除掉耶稣,并不是因为他们关心神的事,而是因为耶稣的言行,严重威胁了公会的权益;今天,若有任何个人或团体将他们的利益置于神的旨意以上,也会扮演杀害主的角色。

(三)最先定主死罪的,不是外邦政权,却是犹太教人士——神的子民;信徒若没有神的启示,即使是最热心事奉主的人,也可能作出最为害主的事!

【可十四65】“就有人吐唾沫在祂脸上,又蒙着祂的脸,用拳头打祂,对祂说:‘你说预言罢。 ’差役接过祂来用手掌打祂。”

﹝文意批注﹞“吐唾沫在祂脸上……用拳头打祂,”通常用以表示厌弃和定罪的动作(参民十二14;申二十五9;伯三十10;赛五十6)。

“蒙着祂的脸,用拳头打祂,对祂说,你说预言罢,”意即‘你说打你的是谁罢’。

﹝话中之光﹞这些宗教徒的言行,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卑鄙、下贱、无理、邪恶的本性,同时也给我们看见,主耶稣为了拯救我们,竟然甘受如此的羞辱,我们的心岂不应当受感,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参来十三13)。

【可十四66】“彼得在下边,院子里,来了大祭司的一个使女;”

﹝文意批注﹞“彼得在下边,院子里,”此时主耶稣是在大祭司的楼上房间里受审被辱,而彼得则在楼下院子里受询问。

“来了大祭司的一个使女,”这个使女是看门的(参约十八17)。

【可十四67】“见彼得烤火,就看着他说:‘你素来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 ’”

﹝灵意批注﹞“彼得烤火,”象征彼得因受不了环境和心境两面的黑暗和寒冷,就来寻求属世和属人的温暖;但结果人间的火并未温暖他的心灵,火光也未曾照亮他的良知(参68-71节)。

【可十四68】“彼得却不承认,说:‘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说的是甚么。 ’于是出来,到了前院;鸡就叫了。”

﹝文意批注﹞“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说的是甚么,”意即‘我不懂你这话是甚么意思’。

﹝话中之光﹞自认刚强、爱主的彼得(参31节),竟经不起一个弱小使女的一句话。 所以自己以为站立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参林前十12)。

【可十四69】“那使女看见他,又对旁边站着的人说:‘这也是他们一党的。 ’”

【可十四70】“彼得又不承认。 过了不多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人又对彼得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因为你是加利利人。 ’”

﹝背景批注﹞“你是加利利人,”加利利人说亚兰话,操独特浓重的加利利口音,和犹太地的人有显著的不同。

﹝话中之光﹞(一)主是真的事,却毫不争辩;彼得是假的事,却再三申辩。 真的事,不辩也必清楚;假的事,越辩越显出加利利的‘口音’来。

(二)一个人多年累积的习惯和言行,会很自然地把他里面真实的光景显明出来,难以装假。

(三)神安排我们的环境,叫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受试验,且越过越厉害,直到我们完全认识自己的软弱,而不再信靠自己为止。

【可十四71】“彼得就发咒起誓的说:‘我不认得你们说的这个人。 ’”

﹝原文字义﹞“发咒”咒诅(curse);“起誓”极力的发誓(swear)。

﹝文意批注﹞‘发咒起誓’原文是两个字,表明他坚决地起誓为自己申辩,若所言不真,甘愿领受咒诅的后果。

﹝话中之光﹞(一)人诬告主,祂毫不申辩,真相自会显明;彼得却愈辩愈露出马脚来。 有时人若误会我们,最好的办法不是分诉,而是祷告。

(二)主耶稣在被问到‘祂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时,祂坦然回打说‘是’(参61-62节);彼得在被问到‘他是与耶稣一伙的’时,却三次为着自己的利害而不承认。 这真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我们是否能像主那样肯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刚强为基督作见证呢?

【可十四72】“立时鸡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稣对他所说的话,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思想起来,就哭了。”

﹝话中之光﹞(一)主藉鸡叫,提醒彼得对主的亏欠;我们也当注意,主是否已经借着我们的遭遇和四围的环境,向我们说话,提醒我们对祂的不忠和亏欠。

(二)信徒难免失败跌倒,最要紧的乃是要在失败的环境遭遇(“鸡叫”)中,学习认识主的话(“想起耶稣对他所说的话”),被主的话摸着,从心里忧伤痛悔(“就哭了”),如此,才能在主里继续往前。

(三)主的话乃是祂洁净和更新我们的工具;我们只要有祂的话,而让它作工,虽然我们可能会失败,但我们不致长久活在黑暗中而不自知。

叁、灵训要义

【人们对于同一位即将钉十字架的基督不同的反应】

一、祭司长和文士——要以诡计捉拿并杀害耶稣(1-2节)

二、马利亚——抓住机会在主身上作一件美事(3-9节)

三、犹大——寻思如何把耶稣交给祭司长(10-11节)

四、一个不知名的家主人——为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12-16节)

【仆人救主的受难】

一、主耶稣显为逾越节的羊羔——人豫谋要杀祂(1-2节)

二、人对逾越节羊羔的估价:

1. 配得着值三十两银子香膏的浇奠(3-9节)

2. 为三十块钱而出卖主(10-11;参太二十六14-16)

三、仆人救主受难的表记:

1. 逾越节的筵席(12-21节)

2. 主的桌子(22-26节)

四、主耶稣独自承当苦难:

1. 羊因牧人遭击打而分散(27-31节)

2. 在客西马尼园里受煎熬(32-42节)

五、逾越节的羊羔被祭司察验:

1. 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43-51节)

2. 被察验显为无残疾的羊羔(52-65节)

六、苦难的极度——被亲近的门徒否认(66-72节)

【一件美事】

一、趁着耶稣坐席的时候(3节)——抓住机会爱主

二、将至贵的香膏浇在主的头上(3节)——认识主的宝贵

三、招致别人的批评指责(4-5节)——不顾别人的看法如何

四、是作在主的身上(6节)——只讨主的喜悦

五、蒙主称赞是一件美事(6节)——认识主的旨意

六、宝爱主自己过于记念穷人(7节)——爱主过于一切

七、为主的安葬而作(8节)——认识十字架的意义,联于主的死

八、每逢传福音也要述说她所行的(9节)——这样的美事乃是传福音所要达致的目标

【马利亚膏主】

一、是在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作的(3节)

二、是一种对主爱心和信心的举动(3节)

三、是一种近乎‘枉费’且超乎常理的奉献(4-5节)

四、是一件抓住机会的美事(6-7节)

五、是为着安葬主而作的(8节)

六、是值得举世永远记念的事(9节)

【马利亚和犹大的对比(3-11节)】

一、一个为主花了三十两银子,一个卖主得了三十块银钱

二、一个被人误会、生气,一个讨人欢喜

三、一个作了一件美事,一个作了一件恶事

四、一个到处被人传诵、记念,一个到处被人引为鉴戒

【主的桌子(即所谓‘圣餐’)】

一、狭义的预表:

1. 饼——主的身体为我们裂开(22节)

2. 杯——主的血为我们流出(23-24节)

二、广义的预表(参林前十16-17):

1. 饼——众信徒借着‘吃’它而成为基督的身体

2. 杯——众信徒借着‘喝’它而有分于基督的福分

【主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32-42节)】

一、主耶稣独自忧伤——门徒根本不能领会十字架的苦难(这杯)

二、主耶稣独自祷告——门徒都因软弱,不能同祂儆醒祷告

三、主耶稣寻问这杯与父神旨意的关系——只求父旨意的成全

四、主耶稣三次祷告——直到清楚明白父神的旨意

五、主耶稣坦然面对即将来临的事——因为清楚明白父神的旨意

【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彼得的失败】

一、彼得自以为刚强——心灵固然愿意:

1. 彼得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29节)

2. 彼得极力的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31节)

3. 彼得拔出刀来,削掉大祭司仆人的耳朵(47节;参约十八10)

二、彼得终于认识自己——肉体却软弱了:

1. 睡着了,不能儆醒片时(37节)

2. 眼睛甚是困倦(40节)

3. 先是离开主逃走了(50节)

4. 后来远远的跟着主(54节)

5. 三次否认主(66-72节)

三、补救的途径:

1. 主的榜样——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神)的意思(36节)

2. 主的教训——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38节)

【主耶稣和彼得的对比】

一、大祭司问祂:‘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 ’耶稣说:‘我是’(61-62节)

二、人对彼得说:‘你素来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 ’彼得却不承认(66-71节)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马可福音 第十四章 壹、内容纲要 【仆人救主被弃】 一、杀害祂的诡计(1-2节) 二、为安葬而预先膏祂(3-9节) 三、犹大卖主(10-11节) 四、逾越节的筵席——被弃的表记(12-25节) 五、预言门徒将要四散并否认祂(27-31节) 六、在客西马尼园的煎熬(32-42节) 七、被捉拿(43-52节) 八、被公会审问(53-65节) 九、被彼得三次否认(66-72节) 贰、逐节详解 【可十四1】“过两天是逾越节,又是除酵节;祭司长和文士,想法子怎么用诡计捉拿耶稣杀祂;” ﹝背景批注﹞“过两天是逾越节,又是除酵节,”逾越节是犹太人每年三大节期之一,乃为记念他们的祖先蒙神拯救出埃及,在犹太历正月(尼散月)十四日晚上举行,其后的七天都要吃无酵饼,就是除酵节(出十二18-19)。 ﹝话中之光﹞(一)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竟至被撒但所利用,要杀害主耶稣;撒但不但利用一般世俗罪人,他也利用圣品阶级人士,可见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壹五19)。 (二)若没有人手的参与,有关逾越节羊羔的预表,仍不能应验在主身上;反对主的人,终究仍为神所用,帮助神成就祂的计划。 【可十四2】“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
可,恐怕百姓生乱。 ’” ﹝文意批注﹞“当节的日子,”指从逾越节晚餐开始接下去七天的除酵节期间。 “恐怕百姓生乱,”每逢逾越节期间,各地千千万万的犹太人都上耶路撒冷来过节,人口一时暴涨数倍,不易维持秩序。 他们这话也表明,他们承认主耶稣在百姓中间相当得着民心。 ﹝话中之光﹞(一)人虽算计不在逾越节杀主,后来却仍失算(参约十九14-16);神的话必须应验。 (二)主耶稣乃是神的羔羊,为着除去世人的罪孽(参约一29),而在逾越节被杀。 (三)人在神旨意之外的一切计谋,都要归于虚空(参诗一百十九118)。 【可十四3】“耶稣在伯大尼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 ﹝背景批注﹞抹膏是当时社会表示欢迎和尊敬的礼仪,通常是将膏抹在脚和头(参约十二3;路七38,46)。 ﹝文意批注﹞“坐席,”指在桌旁斜卧,此乃古时犹太人吃筵席所惯用的姿态。 “有一个女人,”这‘一个女人’就是马利亚(参约十二3)。 “真哪哒香膏,”是一种昂贵的芬芳油膏,从产于印度名叫哪哒的植物根茎提炼出来的香油制成。 “打破玉瓶,”装香膏的长颈瓶子是密封的,用
时须打破其瓶颈部分,让封存在瓶里的香膏能流出来。 瓶颈一经打破,便不能再保存香膏。 ﹝灵意批注﹞‘伯大尼’预表教会;‘大痲疯’预表罪恶;‘长大痲疯的’预表罪人;我们信徒都是罪人蒙主恩。 ‘玉瓶’象征信徒‘外面的人’;‘香膏’象征信徒‘里面的人’,并从内心所表显的一切美德。 马利亚代表一切爱主之人,看见那为我们钉十字架的基督,衷心受感,故在此向主献上一切,将全人倾倒在主身上。 本节也表明奉献的真实意义: 1. “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所献的都该是最珍贵的。 2. “打破玉瓶,”没有一点点为自己保留。 3. “浇在耶稣的头上,”完全为着主摆上。 ﹝话中之光﹞(一)教会中的信徒原都是罪人,但已蒙宝血洗净,因此主喜欢在他们那里住宿,并与他们一同坐席。 (二)凡真正认识自己是罪人蒙主恩的,总会感激主、爱主,向主打开家,接待主,并献上财物给主。 (三)马利亚所奉献给主的,不但香膏是至贵的,而且盛香膏的玉瓶也是很宝贵的;凡是献给主的,都得是最宝贵的。 (四)玉瓶须要被打破,香膏才能倒出来;我们外面的人若被交于死地,里面的宝贝就要显明出来(参林后四7-16)。 (五)香膏一倾倒出来,全室便充满了馨香之气
;凡我们为爱主的缘故,向主所摆上的,对四围的人来说,乃是一种馨香的见证。 (六)玉瓶一经打破,就不能作别的用途了;我们一经奉献给了主,从今以后就再没有别的用处了,我们是为着主而活(罗十四8)。 (七)这里只说“有一个女人”,而不提她的名字,这是告诉我们,这一个女人所作的事,一般的信徒也都能作,问题乃在于我们是否也像她那样觉得主的宝贵。 (八)许多人要主的救恩,却不要救主;许多人宝贵主的祝福,却不宝贵主自己。 我们是要主以外的一切呢? 还是要主自己呢? 【可十四4】“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说:‘何用这样枉费香膏呢?” ﹝原文字义﹞“枉费”全部变成损失,成了毁坏,成了沉沦。 ﹝文意批注﹞“有几个人心中很不喜悦,”这几个人乃是门徒(参太二十六8),其中包括卖主的犹大(参约十二4-5)。 ﹝话中之光﹞(一)主是在信的人就显为宝贵(彼前二7);我们把多少献给主,就是表明我们看主值得多少。 (二)凡心中不以主为宝贵的人,都会认为爱主、为主舍弃的举动乃是太过的,用在主身上是“枉费”的。 (三)别人的批评,只不过表明他们爱主的程度而已;我们奉献给主,不是要讨人的喜欢,乃是要讨主的喜欢(加一10)。 (
四)爱主、事奉主是不怕太过的;把一切用在主的身上是不会“枉费”的。 (五)在爱主、事奉主的事上,应该彼此都给予充分的自由,切勿论断别人,更不可干涉别人。 【可十四5】“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赒济穷人。 ’他们就向那女人生气。” ﹝文意批注﹞“这香膏可以卖三十多两银子,”这香膏约值一般工人一年的工钱,故是‘至贵的’(参3节)。 “赒济穷人,”这是回耶路撒冷过节的人所当履行的善事(参约十三29),并且也是真实信徒所乐于去行的(参加二10)。 ﹝话中之光﹞(一)香膏用在主身上就‘枉费’,用在穷人身上就不枉费;主在许多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竟然不如“穷人”。 (二)人对于基督若是没有爱,他就要把为主作工来代替他所应当奉献给主的爱;信徒何等容易以一些圣善的、属灵的理由,夺取了主在我们心中该有的地位。 (三)今天在教会里面,有一班人像马利亚那样,把甚么都给基督,认为基督配得一切;另有一班人却顾到‘实用主义’,认为凡事都要讲求经济效益,否则便是‘枉费’,便是蹧蹋。 (四)信徒中被主的爱所吸引的人不多,更多的人是以理智为本位,他们对别人凭爱心所作的事相当不以为然。 (五)许多时候,理智一进来,爱心就出去
;经济一挂帅,主的旨意就殿后。 (六)凡真正被主的爱摸着的人,是不顾是非、得失和成败,只顾主的喜悦;所以即使是人所以为不划算的事,他们也乐意去作。 (七)我们若能从爱主的观点来看,就没有一件为主作的事是不值得的,也没有一块为主花的钱是枉费的。 (八)我们今天有多少的事奉,不是为着主的喜悦而作(膏抹主),却是为着工作的需要而作(“赒济穷人”)。 可见,今天在教会中有许多的工作,表面上好像是为着主,其实是为着环境需要。 (九)那几个门徒起先不过是在‘心中很不喜悦’(4节),现在竟变成“向那女人生气”了;在教会中,气别人太爱主的情形,也屡见不鲜。 【可十四6】“耶稣说:‘由她罢;为甚么难为她呢? 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 ’” ﹝原文字义﹞“难为”使受搅扰,给劳苦;“美事”好的行为,善的工作。 ﹝话中之光﹞(一)我们若能像马利亚那样的爱主,那是最好的;若不能,就不要去拦阻别人爱主(“由她罢”),不可“难为”他们。 (二)主的看法和我们人的看法何等的不同——人说是‘枉费’的事,主竟说是“一件美事”! (三)我们的事奉,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如何;要紧的是我们对主的估价如何,祂是否配得我们如此
的事奉呢? (四)凡我们为着爱主的缘故所作的一切,虽常会受人的误会,但主却能体会我们的心,祂也会亲自为我们表白一切。 (五)别人怎么说都不要紧,只要主说是“一件美事”,就无论受到如何的“难为”,都要欢喜快乐。 【可十四7】“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文意批注﹞“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这并非表示主耶稣不关心穷人,其实祂常常惦念穷人的需要(参太六2-4;路四18;路六20;路十四13,21;路十八22;约十三29)。 ﹝话中之光﹞(一)主并不反对我们行善、赒济穷人,主所反对的乃是把作在祂身上的当作是‘枉费’。 (二)一般属主的人常见的毛病,就是为着“穷人”(例如:福音的对象、软弱跌倒的弟兄、社会福利事工、教会事工等)而忙得不可开交,却将主自己给忽略了。 (三)信徒要能分辨甚么是“常有”的,甚么是“不常有”的;否则,会因着那些常有的机会,以致失去那不常有的机会。 (四)我们应当让主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8)。 【可十四8】“她所作的,是尽她所能的;她是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我身上。” ﹝背景批注﹞古时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是用香膏膏死人的
身体,并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上(参十六1;约十九40)。 ﹝文意批注﹞马利亚必定从主的话得知,祂即将被钉受死(参太二十六2),知道时日不多,所以抓住机会,趁祂还活着的时候,对祂的死表达她感激的心意。 ﹝话中之光﹞(一)马利亚是因得着主的启示,才将她一切上好的浇在主的身上;我们必须先有主的启示,才能用上好的爱来爱祂。 (二)伯大尼的马利亚,在主死之前,抓住机会膏了主;抹大拉的马利亚,在主死之后,想要去膏主,却没得机会(参十六1-6)。 我们爱主、事奉主,必须抓住机会。 (三)马利亚是趁主未死之前尽她所能,让我们也趁主未来之前尽我们所能。 (四)主今天要求我们的,也是尽我们所能的;祂不要求我们过于所能的,或是不及所能的,祂乃是要求我们尽所能的。 【可十四9】“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以为记念。 ’” ﹝文意批注﹞“无论在甚么地方传这福音,”即在普天下传扬主耶稣救赎罪人的好信息:祂如何爱罪人,甚至将祂的命倾倒出来。 “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即述说马利亚爱主的好榜样:她如何被主的爱所摸着,因而爱主,并且将她的命倾倒在主身上。 本节意即我们无论在那里
传福音,总应当有人受感,对主的爱有所响应,不顾一切地爱主。 ﹝话中之光﹞(一)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使我们想到祂既替我们众人死,是叫我们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我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林后五14-15)。 (二)传福音叫人信主耶稣,是让人有所得着;述说这女人所行的,是让主有所得着。 救恩不单是为着人,也是为着基督。 (三)得救必须带进奉献;凡没有带进奉献的得救,还不够完全。 (四)福音乃是主作了人的满足和安息,用膏抹主乃是人作了主的满足和安息;我们需要主,主也需要我们。 (五)传福音所要结的果子,并不只叫罪人上天堂而已,乃是要叫蒙恩者成为基督的情人。 【可十四10】“十二门徒之中有一个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 ﹝文意批注﹞“去见祭司长,要把耶稣交给他们,”‘祭司长’原文是复数词。 圣经将马利亚和犹大所作的事放在一起叙述(3-11节),表明他们两个人是一个很大的对比,一个爱祂,一个出卖祂。 【可十四11】“他们听见就欢喜,又应许给他银子;他就寻思如何得便,把耶稣交给他们。” ﹝文意批注﹞“他们听见就欢喜,”祭司长等人正苦思如何在不惹百姓生乱的情形下捉拿耶稣(1-2节
),犹大的献议当然令他们欢喜。 “又应许给他银子,”别处圣经明记‘三十块钱’(参太二十六15),按原文是‘三十块银子’,每块重一舍客勒,合计三十舍客勒,相当于一个奴隶的估价(参出二十一32)。 “他就寻思如何得便,把耶稣交给他们,”指他想寻找一个群众不在场的机会,通知他们来捉拿耶稣,以免生乱。 ﹝话中之光﹞(一)马利亚因为爱主,就不惜那值三十两银子的香膏;犹大因为爱钱,竟为三十块钱出卖了主。 作马利亚或是作犹大,全在于‘爱主’或是‘爱钱’(参约十二4-6)。 (二)主耶稣在犹大和祭司长的眼中,不过如同一个奴隶,仅值三十块钱而已。 我们对主的估价倘若也和他们一样,视同平常,就也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之下,将祂出卖了(例如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否认主,或为地位名利而出卖真理见证等)。 (三)从表面上看,犹大是为三十块钱而出卖了主;但实际上,他是为三十块钱出卖了他自己的灵魂(参太二十七3-5;徒一18)。 (四)犹大为三十块钱,把自己出卖给了魔鬼;马利亚乃是在那值三十两银子的香膏里,把自己奉献给了主。 (五)犹大是以基督当作买卖;凡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提前六5),以基督的恩典来换取自己利益的,便是落入
犹大的原则了。 (六)马利亚是‘抓住机会’,把她自己交给主;犹大是“如何得便”(找机会),要把主交给黑暗的权势。 (七)‘抓住机会’就是爱惜光阴(参弗五16原文);‘找机会’却是浪费光阴。 【可十四12】“除酵节的第一天,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门徒对耶稣说:‘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往那里去预备呢? ’” ﹝背景批注﹞除酵节共有七天,从犹太历正月(尼散月)十四日日落时分开始算起,直到二十一日日落时分为止;‘除酵节的第一天’原系指正月十四日(礼拜四)傍晚六时至正月十五日(礼拜五)傍晚六时为止,也就是所谓的‘逾越节’(参出十二15-20)。 但这里却说‘就是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似乎有矛盾,因为逾越羊羔是在正月十四日下午宰杀的(参出十二6)。 据说,犹太人较不严格的算法,是把正月十四日也算入除酵节,因此,整个节期变成了八天,而正月十四日白天也变成了‘除酵节的第一天’。 “吃逾越节的筵席,”犹太人在正月十四日下午,就开始宰逾越节的羊羔,到黄昏时分就家家户户一起吃逾越节的筵席。 ﹝灵意批注﹞‘除酵节’预表基督是那诚实真正的无酵饼,使信祂的人成为新团,能过圣洁的生活(参林前五7-8)。 ‘逾越
节的筵席’预表基督是我们生命的享受,使我们有力量走属天的道路(参出十二8-11)。 ﹝话中之光﹞(一)一方面,我们必须洁净自己(“除酵节的第一天”),才能来到主面前(参来十二14),享受祂作我们生命的供应。 (二)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享受主作我们生命的供应(“逾越节的筵席”),才能在神面前过圣洁的生活(“除酵节”共有七天之久)。 【可十四13】“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进城去,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 ’” ﹝文意批注﹞“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这两个门徒是彼得和约翰(参路二十二8)。 “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人’字原文是指男人;按犹太人习俗,只有妇人才拿水瓶(参创二十四14-15),故此男人拿着水瓶,甚易辨认。 【可十四14】“他进那家去,你们就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那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 ’” ﹝文意批注﹞“那家的主人,”据圣经学者考证,这家的主人大概就是本书作者马可的父母亲;但圣经既不明指是谁,意思乃是要我们晓得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安排,是神亲自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话中之光﹞(一)主是万有的主,祂能支配一切为祂效力(参
十一2-6;太十七27)。 (二)主在暗中安排了许多爱祂、事奉祂的人(参罗十一4),所以我们不该看事物的外表,而要绝对的信靠主——祂必亲自预备。 (三)那家的主人是为主预备‘逾越节的筵席’,今天各地教会的负责人也是为主预备‘主的筵席’,筵席的主人是主耶稣,不是你我,所以我们没有权利拒绝信主的人参加擘饼聚会(即所谓圣餐)。 【可十四15】“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你们就在那里为我们预备。 ’” ﹝文意批注﹞“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它大概就是五旬节之前,一百二十名门徒聚集祷告的楼房(参路二十二12;徒一13-15),后世称那楼房为‘马可楼’。 【可十四16】“门徒出去,进了城,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 ﹝话中之光﹞(一)“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主的话信实可靠,祂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参林后一19-20)。 (二)我们只要听从主的“吩咐”,就能享受祂作“逾越节的筵席”——属灵生命的供应。 【可十四17】“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都来了。” 【可十四18】“他们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 ’” ﹝文意
批注﹞“你们中间有一个与我同吃的人要卖我了,”主说这话的用意,是盼望犹大能够悬崖勒马,不愿见他灭亡。 其实,没有犹大的帮助,公会的人并非不可能捉拿耶稣,只是想找个群众不在场的‘机会’而已。 ﹝灵意批注﹞主和门徒“坐席”,象征主和门徒相交,并将祂自己给门徒分享(参林前十16-22)。 【可十四19】“他们就忧愁起来,一个一个的问祂说:‘是我么? ’” ﹝话中之光﹞出卖主——也就是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是最叫属主的人忧愁伤心的。 【可十四20】“耶稣对他们说:‘是十二个门徒中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那个人。 ’” ﹝背景批注﹞“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犹太人的逾越节大餐,是大家团聚,共享羊肉、饼、苦菜等食物;吃时,有一盘用水果、醋等熬成的调味酱,各人拿一小块饼(或夹肉)蘸着盘里的调味酱吃。 又按当时的习俗,与人同席吃饭,也就等于宣告说:‘你是我的朋友,我绝不会作任何伤害你的事。 ’ ﹝话中之光﹞(一)主明知犹大将要出卖祂,却仍与他同“蘸手在盘子里”,显出祂是何等的慈爱和包容。 (二)今天在教会中,与我们最亲近、最有交通的人,将来亦可能变成是最反对我们的。 【可十四21】“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
祂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 ’” ﹝文意批注﹞“正如经上指着祂所写的,”此刻浮现在主耶稣心目中的,大概是诗篇第二十二篇和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的预言。 ﹝话中之光﹞(一)神能使用正面的人来成全祂的旨意,也能使用反面的人(犹大)来促成祂的旨意;然而,我们宁愿是那被柴火烧成的‘器皿’,而不愿作那用来烧成器皿的‘柴火’。 (二)主所关心的,不是祂自己的安危,而是卖祂者的灵魂。 (三)人生的意义就是基督,我们若不专一爱基督,甚至为着利益——不论是属世、属地的,或是属灵、属天的,而把基督出卖了,这样的人生实在太没有价值了;结局是既悲惨又虚空,真是“不生在世上倒好”! 【可十四22】“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了福,就擘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 ’” ﹝背景批注﹞在逾越节的筵席上,习惯上都是由一家之主负责擘开饼的。 擘饼的时候,家主把饼拿在手上,口里说:‘这是我们的先祖在埃及地所吃的苦难之饼。 ’意即‘手上的饼’乃系代表‘当日的饼’。 ﹝文意批注﹞“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指这代表或意味着之意。 ﹝灵意批注﹞‘饼’象征主耶稣的身体;‘擘开’象征祂的身体在十字
架上为我们裂开;‘吃’象征分享基督的所是。 根据别处圣经,此刻,卖主的犹大已经出去了,他并不在场(参约十三26-30)。 从这时候开始,主设立了祂的桌子(新约),来取代逾越节的筵席(旧约),明白指出,祂是我们真正的逾越节(参林前五7)。 ﹝话中之光﹞(一)基督为我们被“擘开”,将祂神圣的生命释放出来,让我们能借着分享祂的生命(“你们拿着吃”),得以成为基督奥秘的身体(参林前十二17,27)。 (二)主将祂自己给了我们,我们拿甚么给祂呢? (三)我们既都是分受这一个饼,同领基督的身体(参林前十16-17),因此,也都彼此相关相连,总要彼此相顾(参林前十二12-27)。 【可十四23】“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 ﹝背景批注﹞按犹太人吃逾越节晚餐的习俗,在吃无酵饼以前,先吃苦菜,并且也递杯喝酒,这杯象征‘苦杯’;吃无酵饼和羊肉时,又再递杯喝酒,这杯象征‘福杯’。 ﹝灵意批注﹞‘杯’象征我们在神面前所该得的‘分’。 在亚当里,罪人所该得的分是神‘忿怒的杯’(参启十四10),但因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已经为我们喝了那杯(参约十八11),所以杯的性质已经改变了——从‘苦杯’变成了‘福
杯’(参林前十16;诗二十三5)。 主在十字架上所流出的宝血,使信祂之人的罪得蒙赦免,从此,神的一切福分,甚至祂的自己,都作了我们杯中的分(参诗十六5),故称之为‘救恩的杯’(参诗一百十六13)。 信徒分享这救恩的杯,表明同领基督的血(参林前十16),亦即有分于基督之血的交通。 ﹝话中之光﹞(一)‘咒诅祂受,祝福我享’;祂为我们承担罪的刑罚,使我们得享那上好的福分。 (二)“又拿起杯来,祝谢了,”主是以感谢的态度来接受十字架,不像我们一有难处就发怨言。 【可十四24】“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 ’” ﹝文意批注﹞“这是我立约的血,”‘约’指文约或遗嘱;主的意思是说,祂为我们所流的宝血,乃是设立新约的凭据(参来九14-15)。 “为多人流出来,”‘多人’一词按犹太人的惯用法也就是指‘所有的人’(参十45;赛五十三12)。 ﹝话中之光﹞(一)主的身体为我们裂开,宝血为我们流出,成了立新约的凭据——钉十字架的基督,乃是所有新约福分的根基。 (二)信徒擘饼、喝杯,是表明主的死;我们如此行,为的是记念祂(参林前十一24-26)。 【可十四25】“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
,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 ’” ﹝文意批注﹞“我不再喝这葡萄汁,”‘葡萄汁’原文是‘葡萄的产品’,包括葡萄汁和葡萄酒等。 “喝新的那日子,”指在千年国度中,得胜者与主一同坐席的日子(参太二十五10)。 ﹝话中之光﹞(一)主虽不再在肉身里与我们同喝,但仍要在永世里与我们同享那无限丰满的祝福,所以我们今日擘饼、喝杯,只不过是“喝新的那日子”的豫尝;我们所享受的福分(杯),乃是永世不辍的。 (二)我们擘饼、喝杯的指望,乃是要在父神的国里与主一同喝新;信徒今日时常交通于基督十字架的死,乃是进入国度享受永世福分的途径——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十四22)。 【可十四26】“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 ﹝背景批注﹞“他们唱了诗,”犹太人在逾越节聚餐时要唱‘哈利尔’(Hallel,意即赞美)的赞美诗篇,包括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和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八篇。 聚餐中,先唱哈利尔的第一部分,即诗篇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五篇,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四篇;聚餐之后,则唱哈利尔的第二部分,即诗篇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八篇。 ﹝话中之光﹞我们每一次擘饼记念主之后,主亲自带领我们唱诗颂扬父神(参来二1
2),向父神朝拜。 【可十四27】“耶稣对他们说:‘你们都要跌倒了;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 ’” ﹝文意批注﹞“都要跌倒,”指门徒们离开主四散逃走(参50节),和彼得否认主(参66-72节)。 “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这话引自撒迦利亚十三章七节的预言。 本来羊群跟着牧人走,现在牧人不在了,羊群因不认得生人的声音,必要逃跑(参约十4-5)。 ﹝话中之光﹞(一)许多信徒所以会跌倒,只因为主好像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在他们的眼前显出神奇的作为来救他们脱离危难。 但主的‘不作’,自有祂的美意。 (二)“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基督若被击打,教会必定分裂;我们若要教会有真实的合一,便须高举基督,让祂得着所有的地位。 (三)主是信徒合一的因素,教会中若高举人,叫主的地位受亏损,就必引起分裂。 (四)我们的主受过那一次的击打,如今已经升上高天,作了群羊的‘大牧人’(参来十三20),祂永远不再受击了;因此,我们得以永远在这牧人的牧养之下,受保护而不分散。 【可十四28】“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 ﹝文意批注﹞“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亦可译作‘要在你们
的前头往加利利去。 ’ ﹝话中之光﹞(一)主不单启示祂的死,也启示祂的复活;我们不只要认识基督赎罪的死,也要认识基督复活的生命。 (二)主复活的应许带给我们无限的安慰,死要被得胜吞灭(参林前十五54),所以我们不必怕死,因为我们有复活的盼望。 (三)主不单启示羊群的分散(参27节),也启示羊群的聚集;我们不要一直停留在消极黑暗的情况中,而要积极向着光明前进。 (四)主是在我们的前头走,我们都要跟着祂(参约十4,27)。 【可十四29】“彼得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 ’” ﹝文意批注﹞‘跌倒’指因失望而离弃之意。 ﹝话中之光﹞(一)不认识自己的人,常会以为自己比别人更刚强、更爱主,结果跌倒得最厉害的,往往是那些自以为刚强的人。 (二)我们各人总要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 (三)凡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可十四30】“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就在今天夜里,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 ﹝话中之光﹞(一)环境是神最佳的工具,用来显明我们的‘己’;主有时会量给我们一些黑暗的环境(“鸡叫两遍以先”),容许我们经历一些挫折、跌倒(“三次不认我”)
,使我们能认识自己。 (二)失败的经历,对我们未尝没有好处——能叫我们不敢再靠自己,而完全依靠祂(参林后一9)。 【可十四31】“彼得却极力的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 ’众门徒都是这样说。” ﹝文意批注﹞彼得和众门徒确实有与主同死的心愿,只是他们因为不认识自己的软弱,才会说出如此不负责任的话。 ﹝话中之光﹞(一)许多时候,我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所以总要儆醒祷告(参38节)。 (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光有心愿而没有能力,仍旧不能成事;信徒作事,千万不可靠血气之勇。 【可十四32】“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祷告。 ’” ﹝原文字义﹞“客西马尼”榨油之处,榨橄榄油。 ﹝文意批注﹞“名叫客西马尼,”是一橄榄园,位于汲沦溪的另一边,离耶路撒冷城墙约一点二公里,为耶稣和祂的门徒常去之处(参约十八1-2),据说此园也是属于马可家的产业。 ﹝灵意批注﹞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祷告,预表祂在那里独自被压榨、受煎熬,流出油(预表圣灵)来,作我们的保惠师(参约七39;十六7)。 【可十四33】“于是带着彼得、雅各、约翰同去,就惊恐起来,
极其难过。” ﹝文意批注﹞“就惊恐起来,极其难过,”主耶稣是神也是人,祂在人性里,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参雅五17),所以祂也会哭,也会忧伤难过(参约十一33,35)。 不过,主在此所忧伤难过的,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因担罪而被父神离弃(参十五34)。 ﹝话中之光﹞主也因曾被试探而受苦,所以祂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参来二18;来四15)。 【可十四34】“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儆醒。 ’” ﹝话中之光﹞“你们在这里,等候儆醒,”这话说出连主耶稣也需要别人的扶持,更何况我们信徒之间,当然须要彼此相顾(参林前十二25;来十24)。 【可十四35】“祂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倘若可行,便叫那时候过去。 ’” ﹝文意批注﹞“叫那时候过去,”‘那时候’指钉十字架的时候。 【可十四36】“祂说:‘阿爸,父阿,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 ’” ﹝灵意批注﹞“求你将这杯撤去,”‘杯’含有受难与死之意(参十38)。 ‘这杯’乃是神忿怒的杯(参启十四10),它原是我们该得的分,但神差遣主耶稣来到地上,就是要祂代替我们喝这杯,也就是
要祂在十字架上担罪受死,故这杯也指十字架的死。 主是在那里藉祷告摸父神的心意,以确定除了‘十字架的死’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办法,能够成就神的旨意。 ﹝话中之光﹞(一)“阿爸,父阿,”主如此的呼喊表明,我们一切的环境遭遇,都是父神所量给的,祂决不致于无缘无故的恶待我们。 (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 完全顺从父的旨意,这是主耶稣得胜的秘诀。 (三)没有客西马尼园的顺服,就没有各各他十字架的死;顺服是在十字架之先的。 (四)真实十字架的经历,都是为着顺服神的旨意,而使自己的魂感到痛苦难过的(参33-34节)。 (五)神对我们信徒的旨意,就是要我们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参八34)。 (六)主耶稣是在极其惊恐、难过、忧伤、软弱的情况下(参33-34节),仍旧顺从父的旨意。 这说出十字架的原则,并非在刚强中,凭着血气之勇,毅然赴难;乃是在极其软弱,万分艰难的里面,似乎已经力不能胜了,却仍然拣选父神的旨意。 所以我们也不该以‘我太软弱了’为借口,而失去对主的忠贞。 【可十四37】“耶稣回来,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西门,你睡觉么? 不能儆醒片时么? ’” ﹝话中之光﹞彼得
愿意与主同死(参31节),却不能与主一同儆醒片时;但不能儆醒片时的,就无力赴死。 【可十四38】“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 ﹝原文字义﹞“心灵”灵,气,风;“愿意”情愿,乐意。 ﹝文意批注﹞‘迷惑’或译‘试探’,在此指留给敌人趁隙而入的机会。 “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指肉体够不上灵里的意愿,灵所愿意的,肉体却作不来(参罗七18-24)。 ﹝话中之光﹞(一)要想免受撒但的迷惑,惟一的办法乃是“儆醒祷告”。 (二)人的‘身体’情况,常常够不上人的‘心愿’,所以我们须要把身体操练到‘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九27)的地步。 【可十四39】“耶稣又去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 ﹝话中之光﹞(一)主耶稣三次祷告神,祷告的话也都是一样,这启示我们一个祷告的原则:就是祷告一定要够,要透,要通,直到得着神的答复为止。 (二)我们的祷告固然不可用许多空洞重复的话(参太六7),但为一件事祷告寻求神的旨意,应当再三求问,直到清楚明白神的旨意。 【可十四40】“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甚是困倦;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原文字义﹞“困倦”沉重
,累着。 ﹝话中之光﹞我们属灵的眼睛若是迷糊‘困倦’,也会导致灵里的沉睡,甚至死沉(参徒二十9)。 【可十四41】“第三次来,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罢或作么);够了,时候到了;看哪,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 ﹝文意批注﹞“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罢,”意即事情已经定局,儆醒祷告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话中之光﹞(一)主三次祷告完了,每次都回到门徒那里。 此刻正是祂受熬最痛苦的时候,但祂仍然记挂着门徒,这是何等的心肠! (二)主的门徒因为软弱,不能同祂儆醒分担苦难,但主并不勉强门徒们和祂在一起祷告,而离开他们单独去祷告,这说出团体的祷告固然重要,但有时个人单独的祷告反而更能摸着神。 【可十四42】“起来,我们走罢;看哪,那卖我的人近了。 ’” ﹝文意批注﹞“起来,我们走罢,”不是逃避,乃是去面迎那班军兵。 ﹝话中之光﹞(一)当我们经过祷告,清楚知道了神的旨意之后,就应当起来遵从神的旨意而行(“起来,我们走罢”)。 (二)主喜悦我们能起来,与祂同走十字架的道路,跟随羔羊的脚踪,交通于祂的苦难。 【可十四43】“说话之间,忽然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
和文士并长老那里与他同来。” ﹝文意批注﹞“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原文作‘十二门徒中的一个——犹大来了’;圣经常以‘十二门徒中的一个’来称呼犹大(参10节)。 “有许多人带着刀棒,”这些人乃是罗马兵丁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参约十八3)。 “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他们是组成公会(Sanhedrin)的主要分子(参53节)。 ﹝话中之光﹞(一)世界的办法是“许多人”和“带着刀棒”,但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参弗六12),所以凡是想靠人多势众和血气兵器的,就已落到属世的原则底下,也许人以为打了胜仗,其实是一败涂地。 (二)羔羊的原则是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彼前二23)。 (三)正当教会听见主的声音,得到了复兴,愿意与主同工的时候,仇敌就来了,要拦阻教会,不让我们往前。 【可十四44】“卖耶稣的人曾给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祂;你们把祂拿住,牢牢靠靠的带去。 ’” ﹝话中之光﹞(一)照犹太人的习俗,“亲嘴”乃是亲密和尊敬的表示,它竟被作为出卖主的“暗号”;许多亲密的表示,甜美的话语,都是非常可怕的,甚至会把我们‘出卖’了。 (二)有些教会的领袖们,常喜欢被跟从
者用好话奉承,但他们迟早必被那些谄媚者害惨。 【可十四45】“犹大来了,随即到耶稣跟前说:‘拉比。 ’便与祂亲嘴。” ﹝文意批注﹞“便与祂亲嘴,”‘亲嘴’在犹太社会中,乃是一般做门徒的向老师(拉比)请安的方式,故在说一声‘请拉比安’(太二十六49)之后亲嘴,原是一项平常的事。 不过,本节的‘亲嘴’,在原文与前一节的‘亲嘴’不同字;本节乃系一强调语,表示非常亲切的举动(参路十五20;徒二十37),由此更凸显犹大的虚伪做作。 【可十四46】“他们就下手拿住祂。” 【可十四47】“旁边站着的人,有一个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个耳朵。” ﹝文意批注﹞“有一个拔出刀来,”这个人就是彼得(参约十八10)。 ﹝灵意批注﹞‘刀’象征血气的兵器(参林后十4)。 ﹝话中之光﹞(一)不认识十字架意义的人,常会伸出肉体的“手”,拔出血气的“刀”,来试图保护主和属主的事物,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害。 (二)血气的兵器,顶多只能削掉人的“耳朵”,反而叫人听不见神的话。 【可十四48】“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么? ’” ﹝文意批注﹞“如同拿强盗么?” 主这话一面暴露了宗
教徒的不义,一面也点明祂将与‘强盗’同钉(参十五27),正应验了祂要被列在罪犯之中的话(参赛五十三12)。 【可十四49】“我天天教训人,同你们在殿里,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事成就,为要应验经上的话。 ’” ﹝文意批注﹞“为要应验经上的话,”即完全应验了主在本章二十七节所引撒迦利亚第十三章第七节的话:有刀剑兴起,攻击牧人,羊就分散。 ﹝话中之光﹞主为着顾到父神旨意的成全,祂宁愿不用任何法子来保护自己。 【可十四50】“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 ﹝文意批注﹞众门徒誓死忠心的话(参31节),言犹在耳,如今试验临到,便显明人的真相。 ﹝话中之光﹞当试验临到时,门徒都失败了;但信徒一切属灵的美德,都要经过试验,才会显得宝贵(参彼前一7;林前三13)。 【可十四51】“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众人就捉拿他;” ﹝文意批注﹞“有一个少年人,”很可能他就是本书的作者马可(请参阅﹝马可福音提要﹞作者栏)。 当主耶稣向父神祷告的时候,彼得等门徒都睡着了,却因为有马可跟随主到客西马尼园,并在场观看,所以才能让我们后人得知主在客西马尼园时的情景,和主祷告的话。 据推测,这一个少年人很可能就是流
传这一段事实的重要来源。 “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表示他并未穿里衣,当时他可能原已准备上床就寝,因见主耶稣和门徒去客西马尼园,少年人好奇,匆匆忙忙披着一块麻布尾随在后边,想要一窥究竟。 【可十四52】“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 ﹝话中之光﹞我们若想靠自己所行的义(麻布),来跟从钉十字架的基督,必然经不起考验;一遭受压力,这块“麻布”就披不住了,不但露出自己羞耻的原形,还会从十字架的道路中“逃走”。 【可十四53】“他们把耶稣带到大祭司那里;又有众祭司长和长老并文士,都来和大祭司一同聚集。” ﹝灵意批注﹞这是要应验主就是逾越节的羊羔,在被杀献祭之前,必须先送到祭司那里被察看,验明确无残疾,方可作神祭物(参出十二5;申十七1)。 ﹝话中之光﹞主耶稣原是无罪的,却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参林后五21)。 【可十四54】“彼得远远的跟着耶稣,一直进入大祭司的院里,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里烤火。” ﹝文意批注﹞“大祭司的院里,”‘院子’指周围建有房子的露天院落。 “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里烤火,”‘差役’指大祭司的佣人,可能也包括维持圣殿秩序的警卫。 ﹝话中之光﹞(一)凡凭自己天然的
力量跟随主的人,都是“远远的跟着”,最终必要被环境所逼,显出真相。 (二)今天也有很多信徒,表面看好像是在跟随主,但实际却是“远远的跟着耶稣”,保持距离,观看情势,随时准备弃主而逃。 【可十四55】“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祂,却寻不着。” ﹝背景批注﹞‘全公会’犹太人的议会,为其最高的统治机关,大祭司为主席。 在耶稣的时代,公会是由祭司长、长老和文士所组成的七十一人议会,须有二十三位才构成有效的法定人数。 【可十四56】“因为有好些人作假见证告祂,只是他们的见证,各不相合。” ﹝背景批注﹞“有好些人作假见证告祂,”在犹太司法程序中,证人负责控诉。 “他们的见证,各不相合,”单凭一个人的见证,不能定案;必须两、三个证人作证,且彼此吻合,才能入人于罪(参申十九15)。 ﹝话中之光﹞宗教徒用尽一切的虚谎(“作假见证”),仍不能定主的罪;主这羔羊实在是无瑕疵、无玷污(参彼前一19;来九14)。 【可十四57】“又有几个人站起来,作假见证告祂说:” 【可十四58】“我们听见祂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 ’” ﹝背景批注﹞圣殿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是
最神圣的宗教实体,象征着整个服事与生活的中心。 任何对圣殿不敬的话,虽未直接诽谤神的圣名,也构成了亵渎罪。 ﹝文意批注﹞本节的指控,是故意歪曲主的话(参约二19)。 ﹝话中之光﹞(一)宗教徒将神的殿变成贼窝(参十一17),并不在意,而他们在这里却又歪曲主的话,以表示他们对殿的关心;宗教徒只要殿的外表,却不要殿的内涵实际。 (二)今日也有许多信徒把罪恶带进教会中,却又为教会的空名大发热心。 【可十四59】“他们就是这么作见证,也是各不相合。” 【可十四60】“大祭司起来,站在中间,问耶稣说:‘你甚么都不回答么? 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甚么呢? ’” ﹝文意批注﹞主在公会面前不为祂自己表白,正应验了‘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赛五十三7)的话。 【可十四61】“耶稣却不言语,一句也不回答。 大祭司又问祂说:‘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 ’” ﹝文意批注﹞“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 ‘那当称颂者’是称呼神的一个方式,用意在避免直接呼叫神的名字,免得犯了妄称神名的罪(参出二十7);‘基督’是希腊文,相当于希伯来文的‘弥赛亚’。 ﹝话中之光﹞(一)“耶稣却不言语,”
我们对于仇敌不实的指控,没有必要加以理睬。 (二)基督是“神的儿子”,这是基督徒最关键性的见证,我们决不可在这个见证上让步;一让步,所有的真理都要变成虚空。 【可十四62】“耶稣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 ﹝文意批注﹞“你们必看见人子,”‘人子’是主道成肉身的地位与身分。 大祭司问祂是‘神的儿子’不是,主却回答说‘人子’如何如何,因祂是在人性里受苦,并且也站在人的身分地位上得胜、死而复活、升天,并要再来。 ﹝话中之光﹞(一)人诬告祂任何事,祂都一言不答,惟独被问到祂‘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这问题时,祂就不能不有所表白,因为祂来此地上,就是为著作基督的见证。 (二)我们对于一切别的事,都当抱持着宽容迁就的态度;但在耶稣基督的见证上,千万不可让步,反当刚强壮胆,毫不妥协。 (三)我们也当像使徒保罗那样,定意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二2)。 【可十四63】“大祭司就撕开衣服,说:‘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 ’” ﹝文意批注﹞“大祭司就撕开衣服,”‘撕开衣服’原系犹太人在哀恸或悲愤时的一种表示,惟大祭司连死了家人也不可撕开衣服(参
利十6;利二十一10),仅在听到僭妄的话时可算例外。 【可十四64】“你们已经听见祂这僭妄的话了;你们的意见如何? ’他们都定祂该死的罪。” ﹝文意批注﹞“僭妄的话,”意即诽谤、亵渎神的话。 “你们的意见如何?” 意即‘你们如何宣判? ’ “他们都定祂该死的罪,”犹太人当时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并无执行死刑的权利;所以公会宣判耶稣该死,并非真正法律上的判决。 注意:大祭司等人定主耶稣的罪,不是因为祂‘是’神的儿子,而是因为祂‘见证’祂是神的儿子。 他们根本就不想去证明祂究竟是不是神的儿子,只不过要找一个定罪的借口而已。 ﹝话中之光﹞(一)宗教徒斤斤计较于言词、名目(参徒十八15;提后二14),而忽略了属灵的实际,以致将神的儿子定了死罪。 (二)公会的人定意要除掉耶稣,并不是因为他们关心神的事,而是因为耶稣的言行,严重威胁了公会的权益;今天,若有任何个人或团体将他们的利益置于神的旨意以上,也会扮演杀害主的角色。 (三)最先定主死罪的,不是外邦政权,却是犹太教人士——神的子民;信徒若没有神的启示,即使是最热心事奉主的人,也可能作出最为害主的事! 【可十四65】“就有人吐唾沫在祂脸上,又蒙着祂
的脸,用拳头打祂,对祂说:‘你说预言罢。 ’差役接过祂来用手掌打祂。” ﹝文意批注﹞“吐唾沫在祂脸上……用拳头打祂,”通常用以表示厌弃和定罪的动作(参民十二14;申二十五9;伯三十10;赛五十6)。 “蒙着祂的脸,用拳头打祂,对祂说,你说预言罢,”意即‘你说打你的是谁罢’。 ﹝话中之光﹞这些宗教徒的言行,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卑鄙、下贱、无理、邪恶的本性,同时也给我们看见,主耶稣为了拯救我们,竟然甘受如此的羞辱,我们的心岂不应当受感,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参来十三13)。 【可十四66】“彼得在下边,院子里,来了大祭司的一个使女;” ﹝文意批注﹞“彼得在下边,院子里,”此时主耶稣是在大祭司的楼上房间里受审被辱,而彼得则在楼下院子里受询问。 “来了大祭司的一个使女,”这个使女是看门的(参约十八17)。 【可十四67】“见彼得烤火,就看着他说:‘你素来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 ’” ﹝灵意批注﹞“彼得烤火,”象征彼得因受不了环境和心境两面的黑暗和寒冷,就来寻求属世和属人的温暖;但结果人间的火并未温暖他的心灵,火光也未曾照亮他的良知(参68-71节)。 【可十四68】“彼得却不承认
,说:‘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说的是甚么。 ’于是出来,到了前院;鸡就叫了。” ﹝文意批注﹞“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说的是甚么,”意即‘我不懂你这话是甚么意思’。 ﹝话中之光﹞自认刚强、爱主的彼得(参31节),竟经不起一个弱小使女的一句话。 所以自己以为站立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参林前十12)。 【可十四69】“那使女看见他,又对旁边站着的人说:‘这也是他们一党的。 ’” 【可十四70】“彼得又不承认。 过了不多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人又对彼得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因为你是加利利人。 ’” ﹝背景批注﹞“你是加利利人,”加利利人说亚兰话,操独特浓重的加利利口音,和犹太地的人有显著的不同。 ﹝话中之光﹞(一)主是真的事,却毫不争辩;彼得是假的事,却再三申辩。 真的事,不辩也必清楚;假的事,越辩越显出加利利的‘口音’来。 (二)一个人多年累积的习惯和言行,会很自然地把他里面真实的光景显明出来,难以装假。 (三)神安排我们的环境,叫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受试验,且越过越厉害,直到我们完全认识自己的软弱,而不再信靠自己为止。 【可十四71】“彼得就发咒起誓的说:‘我不认得你们说的这个人。 ’”
﹝原文字义﹞“发咒”咒诅(curse);“起誓”极力的发誓(swear)。 ﹝文意批注﹞‘发咒起誓’原文是两个字,表明他坚决地起誓为自己申辩,若所言不真,甘愿领受咒诅的后果。 ﹝话中之光﹞(一)人诬告主,祂毫不申辩,真相自会显明;彼得却愈辩愈露出马脚来。 有时人若误会我们,最好的办法不是分诉,而是祷告。 (二)主耶稣在被问到‘祂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时,祂坦然回打说‘是’(参61-62节);彼得在被问到‘他是与耶稣一伙的’时,却三次为着自己的利害而不承认。 这真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我们是否能像主那样肯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刚强为基督作见证呢? 【可十四72】“立时鸡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稣对他所说的话,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思想起来,就哭了。” ﹝话中之光﹞(一)主藉鸡叫,提醒彼得对主的亏欠;我们也当注意,主是否已经借着我们的遭遇和四围的环境,向我们说话,提醒我们对祂的不忠和亏欠。 (二)信徒难免失败跌倒,最要紧的乃是要在失败的环境遭遇(“鸡叫”)中,学习认识主的话(“想起耶稣对他所说的话”),被主的话摸着,从心里忧伤痛悔(“就哭了”),如此,才能在主里继续往前。 (三)主的话
乃是祂洁净和更新我们的工具;我们只要有祂的话,而让它作工,虽然我们可能会失败,但我们不致长久活在黑暗中而不自知。 叁、灵训要义 【人们对于同一位即将钉十字架的基督不同的反应】 一、祭司长和文士——要以诡计捉拿并杀害耶稣(1-2节) 二、马利亚——抓住机会在主身上作一件美事(3-9节) 三、犹大——寻思如何把耶稣交给祭司长(10-11节) 四、一个不知名的家主人——为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12-16节) 【仆人救主的受难】 一、主耶稣显为逾越节的羊羔——人豫谋要杀祂(1-2节) 二、人对逾越节羊羔的估价: 1. 配得着值三十两银子香膏的浇奠(3-9节) 2. 为三十块钱而出卖主(10-11;参太二十六14-16) 三、仆人救主受难的表记: 1. 逾越节的筵席(12-21节) 2. 主的桌子(22-26节) 四、主耶稣独自承当苦难: 1. 羊因牧人遭击打而分散(27-31节) 2. 在客西马尼园里受煎熬(32-42节) 五、逾越节的羊羔被祭司察验: 1. 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43-51节) 2. 被察验显为无残疾的羊羔(52-65节) 六、苦难的极度——被亲近的门徒否认(66-72节)
【一件美事】 一、趁着耶稣坐席的时候(3节)——抓住机会爱主 二、将至贵的香膏浇在主的头上(3节)——认识主的宝贵 三、招致别人的批评指责(4-5节)——不顾别人的看法如何 四、是作在主的身上(6节)——只讨主的喜悦 五、蒙主称赞是一件美事(6节)——认识主的旨意 六、宝爱主自己过于记念穷人(7节)——爱主过于一切 七、为主的安葬而作(8节)——认识十字架的意义,联于主的死 八、每逢传福音也要述说她所行的(9节)——这样的美事乃是传福音所要达致的目标 【马利亚膏主】 一、是在长大痲疯的西门家里作的(3节) 二、是一种对主爱心和信心的举动(3节) 三、是一种近乎‘枉费’且超乎常理的奉献(4-5节) 四、是一件抓住机会的美事(6-7节) 五、是为着安葬主而作的(8节) 六、是值得举世永远记念的事(9节) 【马利亚和犹大的对比(3-11节)】 一、一个为主花了三十两银子,一个卖主得了三十块银钱 二、一个被人误会、生气,一个讨人欢喜 三、一个作了一件美事,一个作了一件恶事 四、一个到处被人传诵、记念,一个到处被人引为鉴戒 【主的桌子(即所谓‘圣餐’)】 一、狭义的预表: 1. 饼——主的身体
为我们裂开(22节) 2. 杯——主的血为我们流出(23-24节) 二、广义的预表(参林前十16-17): 1. 饼——众信徒借着‘吃’它而成为基督的身体 2. 杯——众信徒借着‘喝’它而有分于基督的福分 【主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32-42节)】 一、主耶稣独自忧伤——门徒根本不能领会十字架的苦难(这杯) 二、主耶稣独自祷告——门徒都因软弱,不能同祂儆醒祷告 三、主耶稣寻问这杯与父神旨意的关系——只求父旨意的成全 四、主耶稣三次祷告——直到清楚明白父神的旨意 五、主耶稣坦然面对即将来临的事——因为清楚明白父神的旨意 【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彼得的失败】 一、彼得自以为刚强——心灵固然愿意: 1. 彼得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能(29节) 2. 彼得极力的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31节) 3. 彼得拔出刀来,削掉大祭司仆人的耳朵(47节;参约十八10) 二、彼得终于认识自己——肉体却软弱了: 1. 睡着了,不能儆醒片时(37节) 2. 眼睛甚是困倦(40节) 3. 先是离开主逃走了(50节) 4. 后来远远的跟着主(54节) 5. 三次否认主(66-72节) 三、
补救的途径: 1. 主的榜样——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神)的意思(36节) 2. 主的教训——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38节) 【主耶稣和彼得的对比】 一、大祭司问祂:‘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 ’耶稣说:‘我是’(61-62节) 二、人对彼得说:‘你素来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 ’彼得却不承认(66-7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