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同工——陈琼芳

证坛 by 山东省基督教协会

经文:王上19:1-21

以利亚是以色列国着名的先知,他所行的神迹是有口皆碑。他疾恶如仇的性情如同烈火,他所讲信息也如火灼人,他热心如火,能力如火,他在迦密山叫火从天而降,烧尽祭物,又用火烧灭亚哈谢的使臣,最后,又乘火车火马而去,是《圣经》中记载的两位没有经过死而被神接去的人之一(另一位是以诺)(参王上17:-19:;王下1:2-2:)。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为“烈火的先知”,却也有极其软弱、灰心丧志之时,王上19章记载的就是以利亚的软弱。以利亚的软弱并非缺乏神的同在,乃是缺乏人的帮助,他所需要的是与他结伴同行的同工、帮手。下面我们思考以利亚的需要,也是今天教会的需要。

一、需要同工

先知以利亚有神的同在,神的呼召,神的话语,神的能力,同时,他本人也有信心、忠心和胆识。他的预言使三年半无雨,以至于地上闹饥荒,然而他却靠乌鸦叼食和寡妇家一把面一点油安然度过,并使寡妇的儿子复活;他以勇气迎亚哈,并以一人之力敌四百五十个巴力先知,在迦密山战胜他们;他一祷告,久旱的天就降雨在地上。然而,在遭耶洗别追杀时,以利亚也会胆怯逃避,最后躲在一棵罗藤树下求死。此时,他向神发怨言:其一,神对他不公。他如此大发热心,止恶扬善,最后却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其二,人对他无益。全以色列居然无一人与他同心,背约的背约,被杀的被杀,只剩下他一个人。此时的以利亚,真是“怨天尤人”。

由此可见,此时的以利亚极需同工,在他软弱、疲惫、打盹之时,能够帮扶。主耶稣差派门徒出去,总是两个人结伴同行。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同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教会迅速发展,更多的事工需要开展,庄稼多,做工的人少,需要各种恩赐和才干的同工同道彼此联络,彼此相助,各按其职,各尽本分,各尽所能,在爱中建立基督的身体。

二、发现同工

以利亚需要同工,但是他却找不到同工,他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为耶和华神大发热心,全以色列的人都背叛神,神的先知都被杀了。事实并非如此,王上18:3-4记载,亚哈的家宰俄巴底就是一个敬畏耶和华的人,当耶洗别杀耶和华众先知的时候,俄巴底冒着生命危险将一百个先知藏了,每五十人藏在一个洞里,拿饼和水供养他们。

俄巴底虽然贵为亚哈王的家宰,深得王的信任,但他并没有为虎作伥,反而在虎口救人,相信在国中仍有不少的人不齿亚哈和耶洗别所为,虽然他们不能像以利亚那样明着作战,但在暗地里却做了不少的工作,只是各人身份不同、恩赐不同、托付不同而已,所以耶和华神对以利亚说:我在以色列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只是以利亚未发现而已。今天在教会中,有不少人在默默工作,不求名利,不计报酬,他们虽然不被发现,不受重视,然而教会离不开他们的奉献。哪怕只是最卑微的工作,也有人去做,就像身上的肢体,哪一部分也不能缺少,都有用处都很重要,都不能忽视。所以,我们要在教会中发现同工,寻找同工,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按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三、接纳同工

以利亚得到神的重用,他的性情也如烈火般刚直,这对于敌人来说是对的,但对于同工,可能就缺少一些温柔和谦卑。“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常常是一个自视太高的人往往缺乏朋友的原因。有道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别人,“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我们要学会接纳别人,包括别人的缺点。当我们挑别人眼中刺的时候,往往自己眼中就有梁木,所以当我们不能接纳同工时,也就是我们该自我省察的时候。因此,无论在教会上,还是在社会、家庭中,我们需要接纳别人,才能被别人所接纳,肯定别人才能被别人所肯定。“你要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这是圣经中留下的黄金律。《圣经》中也有一些典型的例子告诉我们该怎样接纳人,虽然以色列民对本民族自视甚高,对外邦人却很鄙视,但他们却接纳了喇合、路得成为大卫王家谱上极为重要的成员。在新约圣经中,如果不是彼得受到神的启示,福音的种子也不会向外邦人传播使哥尼流一家的得救打开了外邦人蒙恩的大门。由此,让我们看到接纳别人是多么重要,尤其是接纳同工,对教会的事工尤其重要,使徒保罗教导我们:“凡事谦卑、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2-3)。

四、培养接班人

以利亚虽然是受神重用的先知,但总有一天他也会人老体衰,总有一天他要离开世界,所以神要他培养接班人,就象摩西培养约书亚一样。以利沙是神给以利亚预备的接班人,他的蒙召,《圣经》记载非常简单,王上19:19-21,短短三节经文,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教训,以利沙本是约旦河畔的农夫,家业颇丰,以利亚遇见以利沙时,他正赶着十二对牛在耕地,以利亚将外衣搭在他身上,一句话也没说,以利沙就接受了呼召,外衣代表了人的身份,中国有句古话“衣钵传人”,以利亚的外衣也是先知职分的象征,他把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表示呼召他作先知的接班人。以利沙当时就接受了呼召,但他是一个有责任心和孝心之人,他没有扔下一切就走了,而是先回家与父母和乡邻告别,并且杀了一对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给他们吃,这种“杀牛焚轭”的坚决行动有如我国的“破釜沉舟”,表示了他跟随以利亚的决心。以当年以利亚的处境,是被王和王后所追杀,并且做耶和华神的先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以利沙甘愿放弃富裕的、安定的生活,跟随以利亚住在旷野,居无定所,食无裹腹,衣无遮体,真所谓“上无片瓦,下无片土”的情况,并且他还要服事以利亚,一直到以利亚被接升天。

以利沙后来求“愿感动你的灵加倍的感动我”成为神仆人的典范。他所行的神迹在《圣经》中记载确实比以利亚还多。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在发展,教会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和创新,这也是我们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原因。因此,培养新人必须有宽阔的胸怀,不能固守自封,不能嫉妒人才,而要放开手脚,展望未来,为教会的前景着想,象保罗培养提摩太,如大卫为所罗门建造圣殿预备一切需要,打下坚定的基础,才能有金、银、宝石的工程。教会有各种各样的圣工,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新人,这是对教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经文:王上19:1-21 以利亚是以色列国着名的先知,他所行的神迹是有口皆碑。他疾恶如仇的性情如同烈火,他所讲信息也如火灼人,他热心如火,能力如火,他在迦密山叫火从天而降,烧尽祭物,又用火烧灭亚哈谢的使臣,最后,又乘火车火马而去,是《圣经》中记载的两位没有经过死而被神接去的人之一(另一位是以诺)(参王上17:-19:;王下1:2-2:)。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为“烈火的先知”,却也有极其软弱、灰心丧志之时,王上19章记载的就是以利亚的软弱。以利亚的软弱并非缺乏神的同在,乃是缺乏人的帮助,他所需要的是与他结伴同行的同工、帮手。下面我们思考以利亚的需要,也是今天教会的需要。 一、需要同工 先知以利亚有神的同在,神的呼召,神的话语,神的能力,同时,他本人也有信心、忠心和胆识。他的预言使三年半无雨,以至于地上闹饥荒,然而他却靠乌鸦叼食和寡妇家一把面一点油安然度过,并使寡妇的儿子复活;他以勇气迎亚哈,并以一人之力敌四百五十个巴力先知,在迦密山战胜他们;他一祷告,久旱的天就降雨在地上。然而,在遭耶洗别追杀时,以利亚也会胆怯逃避,最后躲在一棵罗藤树下求死。此时,他向神发怨言:其一,神对他不公。他
如此大发热心,止恶扬善,最后却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其二,人对他无益。全以色列居然无一人与他同心,背约的背约,被杀的被杀,只剩下他一个人。此时的以利亚,真是“怨天尤人”。 由此可见,此时的以利亚极需同工,在他软弱、疲惫、打盹之时,能够帮扶。主耶稣差派门徒出去,总是两个人结伴同行。今天,我们同样需要同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教会迅速发展,更多的事工需要开展,庄稼多,做工的人少,需要各种恩赐和才干的同工同道彼此联络,彼此相助,各按其职,各尽本分,各尽所能,在爱中建立基督的身体。 二、发现同工 以利亚需要同工,但是他却找不到同工,他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为耶和华神大发热心,全以色列的人都背叛神,神的先知都被杀了。事实并非如此,王上18:3-4记载,亚哈的家宰俄巴底就是一个敬畏耶和华的人,当耶洗别杀耶和华众先知的时候,俄巴底冒着生命危险将一百个先知藏了,每五十人藏在一个洞里,拿饼和水供养他们。 俄巴底虽然贵为亚哈王的家宰,深得王的信任,但他并没有为虎作伥,反而在虎口救人,相信在国中仍有不少的人不齿亚哈和耶洗别所为,虽然他们不能像以利亚那样明着作战,但在暗地里却做了不少的工作,只是各人身份不同
、恩赐不同、托付不同而已,所以耶和华神对以利亚说:我在以色列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只是以利亚未发现而已。今天在教会中,有不少人在默默工作,不求名利,不计报酬,他们虽然不被发现,不受重视,然而教会离不开他们的奉献。哪怕只是最卑微的工作,也有人去做,就像身上的肢体,哪一部分也不能缺少,都有用处都很重要,都不能忽视。所以,我们要在教会中发现同工,寻找同工,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按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三、接纳同工 以利亚得到神的重用,他的性情也如烈火般刚直,这对于敌人来说是对的,但对于同工,可能就缺少一些温柔和谦卑。“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常常是一个自视太高的人往往缺乏朋友的原因。有道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别人,“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我们要学会接纳别人,包括别人的缺点。当我们挑别人眼中刺的时候,往往自己眼中就有梁木,所以当我们不能接纳同工时,也就是我们该自我省察的时候。因此,无论在教会上,还
是在社会、家庭中,我们需要接纳别人,才能被别人所接纳,肯定别人才能被别人所肯定。“你要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这是圣经中留下的黄金律。《圣经》中也有一些典型的例子告诉我们该怎样接纳人,虽然以色列民对本民族自视甚高,对外邦人却很鄙视,但他们却接纳了喇合、路得成为大卫王家谱上极为重要的成员。在新约圣经中,如果不是彼得受到神的启示,福音的种子也不会向外邦人传播使哥尼流一家的得救打开了外邦人蒙恩的大门。由此,让我们看到接纳别人是多么重要,尤其是接纳同工,对教会的事工尤其重要,使徒保罗教导我们:“凡事谦卑、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2-3)。 四、培养接班人 以利亚虽然是受神重用的先知,但总有一天他也会人老体衰,总有一天他要离开世界,所以神要他培养接班人,就象摩西培养约书亚一样。以利沙是神给以利亚预备的接班人,他的蒙召,《圣经》记载非常简单,王上19:19-21,短短三节经文,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教训,以利沙本是约旦河畔的农夫,家业颇丰,以利亚遇见以利沙时,他正赶着十二对牛在耕地,以利亚将外衣搭在他身上,一句话也没说,以利沙
就接受了呼召,外衣代表了人的身份,中国有句古话“衣钵传人”,以利亚的外衣也是先知职分的象征,他把外衣搭在以利沙身上,表示呼召他作先知的接班人。以利沙当时就接受了呼召,但他是一个有责任心和孝心之人,他没有扔下一切就走了,而是先回家与父母和乡邻告别,并且杀了一对牛,用套牛的器具煮肉给他们吃,这种“杀牛焚轭”的坚决行动有如我国的“破釜沉舟”,表示了他跟随以利亚的决心。以当年以利亚的处境,是被王和王后所追杀,并且做耶和华神的先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以利沙甘愿放弃富裕的、安定的生活,跟随以利亚住在旷野,居无定所,食无裹腹,衣无遮体,真所谓“上无片瓦,下无片土”的情况,并且他还要服事以利亚,一直到以利亚被接升天。 以利沙后来求“愿感动你的灵加倍的感动我”成为神仆人的典范。他所行的神迹在《圣经》中记载确实比以利亚还多。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在发展,教会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和创新,这也是我们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原因。因此,培养新人必须有宽阔的胸怀,不能固守自封,不能嫉妒人才,而要放开手脚,展望未来,为教会的前景着想,象保罗培养提摩太,如大卫为所罗
门建造圣殿预备一切需要,打下坚定的基础,才能有金、银、宝石的工程。教会有各种各样的圣工,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新人,这是对教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