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16.士师记

旧约综览(赖桑) by 赖桑

士师记――

在约书亚记结束时,以色列人已经进入了耶和华应许给族长的那片土地。他们征服了部份敌人,但不是全部。他们最后会成为一个君主统治的国家,但这是二百年之后的事。现今这个阶段,是以色列人的适应期,支派间要学习如何相处,也要面对那些散布于他们中间的迦南城市,亦要应付在他们疆界外那些满怀敌意的邻邦。这段过渡期称为「士师时代」。这时期的故事记在士师记内。

第一章是个简要的介绍,包括了征服迦南的情况,并提出那些地区仍未占领,跟着,士师记便接续约书亚记的叙述:

「从前约书亚打发以色列百姓去的时候,他们各归自己的地业,占据地土,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事奉耶和华……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去叩拜别神,就是四围列国的神……」(土二6―12)

核心的问题立刻便表明出来――以色列人离弃耶和华转向迦南的神。

核心的概念

是否接受「申命记历史」的一般定义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事实是,旧约逐渐发展了一套对历史的看法。按此概念来说,发生在以色列历史中的事件,都是互相关连的,而且尤其与耶和华的作为相连。这种对历史的理解在士师记中清楚表明了出来。

耶和华试验以色。二6――12提供了本书的背景。另外还有一些细节是上文仍未提及的,例如为什么迦南人会生活在以色列人区内:在耶和华与以色列人交往之中,邻近邦国扮演些什么角色:又在书内经常出现的「士师」究竟是什么人。

迦南人为何留下来,圣经只曾稍作解释。耶和华履行了他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从埃及把他们领出来。耶和华的使者在波金所说的话,表达了此约的部份内容:「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二2):但以色列人却背叛耶和华。小心研读约书亚记会令人觉得,以色列把每个城市毁灭,破坏了每一个外邦的祭坛:这是征服故事所强调的。但在士师记中,似乎有很多城市未被征服,还有很多祭坛留下来。所以耶和华的使者继续说:「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3节),及后又说:「耶和华留下这几族,为要试验那不曾与迦南争战的以色列人」(三1)。换句话说,以色列的不顺服变成了神的工具,令以色列人对拣选的目标,以及他们与神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这个试验清楚说明了一个双重的理――无论其子民是否忠心,耶和华亦对他的约保持忠诚,若以色列人向他求助,他必定拯救他们。

「土师」是什么人?士师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经文内描述了十一至十二个被称为「士师」的人。当我们读过西乃赐律法的记载,并把耶和华的律法应用于以色列人,我们很容易便会作出结论:士师是一些官员,他们受委派去审判那些违反律法的人。其实土师这个名称本身,是很容易惹人误解的(英译是Judge,即法官);这些士师,除了一些极罕有的情况下,通常完全不是现代的所谓「法官」。他们一般都不主持裁决,他们主要的工作也不是听取诉讼或作出法律上的决定。在他们的社会中,一家之主或长老会负起这一类责任,而祭司则是宗教律法最后的演绎者。士师记中的士师,实际上是领袖或拯救者。

第三章可作为一个良好的范例,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后面的记载。这里指出以色列人生活在那地其他的居民中间,与他们通婚,而且事奉他们的神(三5、6)。在耶和华眼中,这种混杂是邪恶的,令他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他把他们交在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田手中,使他压逼了他们(或作他们服侍他)八年(三7、8)。于是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就为他们兴起一位拯救者,就是迦勒的弟兄俄陀聂。「耶和华的灵降在他身上,他就作了以色列的士师出去争战,耶和华将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日交在他手中」(三10),于是国中「太平」(11节)。这里的模式出现于往后的士师故事中:

以色列民行那事奉别神的「恶事」;

耶和华把他们交在一个外邦国家手中:

以色列民呼求耶和华:

他兴起一位拯救者:

拯救者打败压逼者:

以色列民得享太平。

并非每个故事都包括这几点,但一般而言,故事都以上述方式发展(参三12―30,四1―24,五31下)。

因此「土师」可说是耶和华兴起的灵恩领柚,神的灵降临他们身上并赐下能力以面对某些处境。他们并不是君王,他们没有建立任何王朝,也没有统治的世家。士师是一个人,男或女均可(底波拉就是一个女士师);他们由神选召,并派往驱赶压逼者,让国民得享太平。

大纲

征服迦南的部份记录(一1至二5)

犹大及西缅的攻占(一1―21)

攻陷伯特利(一22―26)

境内的迦南人(一27―36)

波金的天使(二1―5)

士师时期的以色列,基甸之死(二6一八35)

约书亚逝世;新的世代(二6一10)

为何有士师(二11一19)

为何把迦南人留下(二20至三6)

古珊利萨田的压逼;俄陀聂的拯救(三7―11)

伊矶伦的压逼:以笋的拯救(三12―30)

珊迦与非利士人(31节)

耶宾的压逼;底波拉与巴拉的拯救(四1―24)

底波拉之歌(五1一31)

米甸人的压逼:基甸的拯救(六1一七25)

以法莲人迁怒基甸(八1-3)

基甸其他事迹(八4―21)

基甸统治以色列(八22―32)

亚比米勒简短的统治(八33一九57)

约坦的寓言(九7―15)

士师时期的以色列人:士师时期的结束(十1至十二15)

小士师陀拉与睚珥(十―至15)

耶弗他作首领(十6至十二7)

小士师以比赞、以伦、押顿(十二8―15)

非利士人的压逼与参孙的功迹(十三1至十六31)

天使报喜及参孙诞生(十三1―25)

参孙与亭拿的女子(十四1至十五20)

参孙与迦萨的**(十六1―3)

参孙与大利拉(十六4―31)

土师时期其他事迹(十七1至二十25)

米迦及其祭司(十七1―13)

但支派的迁移(十八1―31)

基比亚的恶行(十九1―30)

便雅悯与以色列之战(二十1―48)

支派复和(二十一1一25)

历史背景

讨论约书亚记时已经指出,埃及人与赫人的长期争战令近东产生了一个政治的真空状态,另外,我们还要加上一些土师时期的背景。

民族迁移。第二千年的后期,亚洲西南及欧洲东南的民族迁移,严重的干扰已有好几世纪的人口分布。克里特的美拿亚及美锡尼文明(MinoanandMyceneancultureofCrete),以及柏路邦尼斯人(PeloPonnesus)都消失了。亚洲的入侵者摧毁了赫人的首都,把他们驱赶到西边的叙利亚。

另一方面,海民离开了他们在希腊沿岸、小亚细亚,及爱琴海群岛(尤其是克里特及圣经的迦斐托)的家乡,透过一连串入侵地中海的行动,引致赫特帝国,以及叙利亚国(如乌加列)衰亡,而兰塞三世亦只能够在他第八年(约―一八八)驱逐入侵埃及的海民;但海民在迦南却没有受到类似的阻力。从迦斐托出来的非利士人,在巴勒斯坦南端的沿岸平原定居(参摩九7):这些不属于闪族的入侵者很快建立了五个坚强的城市: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特、迦得,及以革伦一一这些名称在撒母耳记及士师记是经常出现的。这几个城市的联盟,被称为「非利士五大都会」,对于那些联系不大紧密的以色列支派构成莫大威胁:他们统一起来,令以色列人难以应付。参孙的故事便是谈论士师参孙与非利士人冲突的事情。

东南欧与东地中海的移民,主要是印欧人;另外,闪族人亦经常从阿拉伯沙漠迁移进来。现存证据显示,十三世纪曾有移民入侵约但河东,成立以东、摩押,及亚扪等国。摩西领以色列人从加低斯巴尼亚到摩押的时候,以色列人与以东及摩押人曾发生过冲突:在士师时期,摩押及亚摩利也曾压逼过以东。我们不大清楚米甸人居住在什么地方,他们似乎早已在这地居住,而摩押人亦似乎容许他们在其境内安居――事实上,摩押王曾请求过米甸人一起对付以色列(民二十二4):后来那些骑骆驼的米甸人曾经数次抢掠以色列人(士六1―6)。因此米甸人可能是一些从亚克巴湾东部来的游牧者,他们没有固定的国土,好像现代的贝度英人一样四处流浪。

铁器时代的序幕。近东一带的铁器时代约在一二○○年开始。这时期广泛应用很多新发明的炼铁方法,生产很多铁器和手工艺,于是铜器时代便告一段落(铜器时代的器具以铜制成,当时的铜是铜与锡的混合物)。希伯来文barzel(铁)明显是从赫特文借用过来;而炼铁方法似乎是发源自东赫特帝国的Kizzuwatna地区。可能早在赫人征服迈坦尼之前(约一三七○),迈坦尼曾把一些铁器作礼物送给埃及法。旧整约最早提及铁的地方,是巴珊王噩的铁床(申三11)、迦南人的战车(书十七16)、西西拉的战车(士四3),以及那些唯有非利士人才有的铁匠(撒上十三19―22)。及后,赫人及非利士人独享的炼铁方法渐渐普及,铁器便成为十二世纪中东的日常用品。

迦南与迦南的居民。巴勒斯坦是一片山势起伏的山地(请参上文第66、67、68页),所以适合一群小城邦国,多于一个统一的民族:它的地势方便独立发展,却不便于沟通往还。其中那些留下来「试验」以色列的外邦人有「迦南人、赫特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米人、耶布斯人」(三5)。我们对这些人有什么认识呢?

「迦南人」不是一个精确的名词,通常用来指所有住在迦南的居民,但有时却用来指一个特定的民族(比较书七9及十一3)。当以色列人最后得到巴勒斯坦的控制权时,迦南人口中心便转移到现、在的黎巴嫩:由此「腓尼基人」这个名称便应用在他们身上。肯扬提出,迦南人是亚摩利游牧者组合而成的,他们带有比布罗斯(Byblos)附近的旧有文化,在约二三○○年移居巴勒斯坦。无论如何,圣经许多地方都有迦南人及其宗教习俗的记载。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士师记――在约书亚记结束时,以色列人已经进入了耶和华应许给族长的那片土地。他们征服了部份敌人,但不是全部。他们最后会成为一个君主统治的国家,但这是二百年之后的事。现今这个阶段,是以色列人的适应期,支派间要学习如何相处,也要面对那些散布于他们中间的迦南城市,亦要应付在他们疆界外那些满怀敌意的邻邦。这段过渡期称为「士师时代」。这时期的故事记在士师记内。第一章是个简要的介绍,包括了征服迦南的情况,并提出那些地区仍未占领,跟着,士师记便接续约书亚记的叙述:「从前约书亚打发以色列百姓去的时候,他们各归自己的地业,占据地土,约书亚在世和约书亚死后,那些见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长老还在的时候,百姓都事奉耶和华……那世代的人,也都归了自己的列祖,后来有别的世代兴起,不知道耶和华,也不知道耶和华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以色列人……离弃了领他们出埃及地的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去叩拜别神,就是四围列国的神……」(土二6―12)核心的问题立刻便表明出来――以色列人离弃耶和华转向迦南的神。核心的概念是否接受「申命记历史」的一般定义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事实是,旧约逐渐发展了一套对历史的看法。按此概念来说,发生在以色列
历史中的事件,都是互相关连的,而且尤其与耶和华的作为相连。这种对历史的理解在士师记中清楚表明了出来。耶和华试验以色。二6――12提供了本书的背景。另外还有一些细节是上文仍未提及的,例如为什么迦南人会生活在以色列人区内:在耶和华与以色列人交往之中,邻近邦国扮演些什么角色:又在书内经常出现的「士师」究竟是什么人。迦南人为何留下来,圣经只曾稍作解释。耶和华履行了他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从埃及把他们领出来。耶和华的使者在波金所说的话,表达了此约的部份内容:「你们也不可与这地的居民立约,要拆毁他们的祭坛」(二2):但以色列人却背叛耶和华。小心研读约书亚记会令人觉得,以色列把每个城市毁灭,破坏了每一个外邦的祭坛:这是征服故事所强调的。但在士师记中,似乎有很多城市未被征服,还有很多祭坛留下来。所以耶和华的使者继续说:「我必不将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3节),及后又说:「耶和华留下这几族,为要试验那不曾与迦南争战的以色列人」(三1)。换句话说,以色列的不顺服变成了神的工具,令以色列人对拣选的目标,以及他们与神的关系,有更深的认识。这个试验清楚说明了一个双重的理――无论其子民是否忠心,耶和华亦对他的约保持忠
诚,若以色列人向他求助,他必定拯救他们。「土师」是什么人?士师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经文内描述了十一至十二个被称为「士师」的人。当我们读过西乃赐律法的记载,并把耶和华的律法应用于以色列人,我们很容易便会作出结论:士师是一些官员,他们受委派去审判那些违反律法的人。其实土师这个名称本身,是很容易惹人误解的(英译是Judge,即法官);这些士师,除了一些极罕有的情况下,通常完全不是现代的所谓「法官」。他们一般都不主持裁决,他们主要的工作也不是听取诉讼或作出法律上的决定。在他们的社会中,一家之主或长老会负起这一类责任,而祭司则是宗教律法最后的演绎者。士师记中的士师,实际上是领袖或拯救者。第三章可作为一个良好的范例,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后面的记载。这里指出以色列人生活在那地其他的居民中间,与他们通婚,而且事奉他们的神(三5、6)。在耶和华眼中,这种混杂是邪恶的,令他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他把他们交在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田手中,使他压逼了他们(或作他们服侍他)八年(三7、8)。于是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的时候,耶和华就为他们兴起一位拯救者,就是迦勒的弟兄俄陀聂。「耶和华的灵降在他身上,他就作了以色列的
士师出去争战,耶和华将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萨日交在他手中」(三10),于是国中「太平」(11节)。这里的模式出现于往后的士师故事中:以色列民行那事奉别神的「恶事」;耶和华把他们交在一个外邦国家手中:以色列民呼求耶和华:他兴起一位拯救者:拯救者打败压逼者:以色列民得享太平。并非每个故事都包括这几点,但一般而言,故事都以上述方式发展(参三12―30,四1―24,五31下)。因此「土师」可说是耶和华兴起的灵恩领柚,神的灵降临他们身上并赐下能力以面对某些处境。他们并不是君王,他们没有建立任何王朝,也没有统治的世家。士师是一个人,男或女均可(底波拉就是一个女士师);他们由神选召,并派往驱赶压逼者,让国民得享太平。大纲征服迦南的部份记录(一1至二5)犹大及西缅的攻占(一1―21)攻陷伯特利(一22―26)境内的迦南人(一27―36)波金的天使(二1―5)士师时期的以色列,基甸之死(二6一八35)约书亚逝世;新的世代(二6一10)为何有士师(二11一19)为何把迦南人留下(二20至三6)古珊利萨田的压逼;俄陀聂的拯救(三7―11)伊矶伦的压逼:以笋的拯救(三12―30)珊迦与非利士人(31节)耶宾的压
逼;底波拉与巴拉的拯救(四1―24)底波拉之歌(五1一31)米甸人的压逼:基甸的拯救(六1一七25)以法莲人迁怒基甸(八1-3)基甸其他事迹(八4―21)基甸统治以色列(八22―32)亚比米勒简短的统治(八33一九57)约坦的寓言(九7―15)士师时期的以色列人:士师时期的结束(十1至十二15)小士师陀拉与睚珥(十―至15)耶弗他作首领(十6至十二7)小士师以比赞、以伦、押顿(十二8―15)非利士人的压逼与参孙的功迹(十三1至十六31)天使报喜及参孙诞生(十三1―25)参孙与亭拿的女子(十四1至十五20)参孙与迦萨的**(十六1―3)参孙与大利拉(十六4―31)土师时期其他事迹(十七1至二十25)米迦及其祭司(十七1―13)但支派的迁移(十八1―31)基比亚的恶行(十九1―30)便雅悯与以色列之战(二十1―48)支派复和(二十一1一25)历史背景讨论约书亚记时已经指出,埃及人与赫人的长期争战令近东产生了一个政治的真空状态,另外,我们还要加上一些土师时期的背景。民族迁移。第二千年的后期,亚洲西南及欧洲东南的民族迁移,严重的干扰已有好几世纪的人口分布。克里特的美拿亚及美锡尼文明(Minoa
nandMyceneancultureofCrete),以及柏路邦尼斯人(PeloPonnesus)都消失了。亚洲的入侵者摧毁了赫人的首都,把他们驱赶到西边的叙利亚。另一方面,海民离开了他们在希腊沿岸、小亚细亚,及爱琴海群岛(尤其是克里特及圣经的迦斐托)的家乡,透过一连串入侵地中海的行动,引致赫特帝国,以及叙利亚国(如乌加列)衰亡,而兰塞三世亦只能够在他第八年(约―一八八)驱逐入侵埃及的海民;但海民在迦南却没有受到类似的阻力。从迦斐托出来的非利士人,在巴勒斯坦南端的沿岸平原定居(参摩九7):这些不属于闪族的入侵者很快建立了五个坚强的城市: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特、迦得,及以革伦一一这些名称在撒母耳记及士师记是经常出现的。这几个城市的联盟,被称为「非利士五大都会」,对于那些联系不大紧密的以色列支派构成莫大威胁:他们统一起来,令以色列人难以应付。参孙的故事便是谈论士师参孙与非利士人冲突的事情。东南欧与东地中海的移民,主要是印欧人;另外,闪族人亦经常从阿拉伯沙漠迁移进来。现存证据显示,十三世纪曾有移民入侵约但河东,成立以东、摩押,及亚扪等国。摩西领以色列人从加低斯巴尼亚到摩押的时候,以色列人与
以东及摩押人曾发生过冲突:在士师时期,摩押及亚摩利也曾压逼过以东。我们不大清楚米甸人居住在什么地方,他们似乎早已在这地居住,而摩押人亦似乎容许他们在其境内安居――事实上,摩押王曾请求过米甸人一起对付以色列(民二十二4):后来那些骑骆驼的米甸人曾经数次抢掠以色列人(士六1―6)。因此米甸人可能是一些从亚克巴湾东部来的游牧者,他们没有固定的国土,好像现代的贝度英人一样四处流浪。铁器时代的序幕。近东一带的铁器时代约在一二○○年开始。这时期广泛应用很多新发明的炼铁方法,生产很多铁器和手工艺,于是铜器时代便告一段落(铜器时代的器具以铜制成,当时的铜是铜与锡的混合物)。希伯来文barzel(铁)明显是从赫特文借用过来;而炼铁方法似乎是发源自东赫特帝国的Kizzuwatna地区。可能早在赫人征服迈坦尼之前(约一三七○),迈坦尼曾把一些铁器作礼物送给埃及法。旧整约最早提及铁的地方,是巴珊王噩的铁床(申三11)、迦南人的战车(书十七16)、西西拉的战车(士四3),以及那些唯有非利士人才有的铁匠(撒上十三19―22)。及后,赫人及非利士人独享的炼铁方法渐渐普及,铁器便成为十二世纪中东的日常用品。迦南与迦南
的居民。巴勒斯坦是一片山势起伏的山地(请参上文第66、67、68页),所以适合一群小城邦国,多于一个统一的民族:它的地势方便独立发展,却不便于沟通往还。其中那些留下来「试验」以色列的外邦人有「迦南人、赫特人、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米人、耶布斯人」(三5)。我们对这些人有什么认识呢?「迦南人」不是一个精确的名词,通常用来指所有住在迦南的居民,但有时却用来指一个特定的民族(比较书七9及十一3)。当以色列人最后得到巴勒斯坦的控制权时,迦南人口中心便转移到现、在的黎巴嫩:由此「腓尼基人」这个名称便应用在他们身上。肯扬提出,迦南人是亚摩利游牧者组合而成的,他们带有比布罗斯(Byblos)附近的旧有文化,在约二三○○年移居巴勒斯坦。无论如何,圣经许多地方都有迦南人及其宗教习俗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