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05.地理

圣经综览 by 赖桑

旧约有数以百计的地名,包括城市邦国,高山大谷,河川大海,及其他地理风物,令旧约成为宗教文献中独特的一本。按照圣经的观点,神在时间和空间中作出启示,所以若要正确了解经文,就必须留意经文的地理和历史资料。

圣经的世界圣经的世界是欧亚非三洲汇合的地方,有几个重要的地理特征。由大西洋到亚洲东南,有一条连绵的山脉――庇里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山脉、高加索山脉、艾布士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及喜玛拉雅山脉。他们阻挡了寒冷的北风,令南部的天气,有利古代文明的发展。它们也阻挡了北方外敌的入侵。在南边有一度天然障屏,就是撒哈拉、叙利亚,及阿拉伯沙漠。南边的沙漠,北面的高山,不单阻止敌人,更促使居民聚居在中部的土地。于是,地中海一带、米所波大米、伊朗高原的山脚、印度河谷,便成为了「文化的摇篮」――人类在这里由粗野的猎人和渔夫进展成为较文明的农夫。当人能在固定的家园生产粮食,他们便有剩余的精力去发展艺术和手工艺、兴建城市、制作陶器、造出乐器、提炼金属、发明文字,以及在「文明」这个概括字眼中的其他项目。在山脉与沙漠之间的地方,我们可以称之为「圣经世界」(参地图);所有圣经中的事情都在这里发生或涉及这个地方的人民。旧约的人物主要生活在巴勒斯坦,但有时也会在米所波大米及埃及出现。其他地方的居民,如波斯、南阿拉伯、伊索匹臣(古实,很可能是努比亚)、小亚细亚、地中海的岛国(居比路、革里底)、希腊,亦会偶然出现在圣经的故事中。

巴勒斯坦名称。在主前十二世纪早期,由革里底或希腊某些地方来的「海民」入侵埃及,但不成功,其中一些民族(包括非利士人)便登陆巴勒斯坦南岸。希罗多德(Herodotus)这位「历史之父」曾在五世纪时称此地为「非利斯丁叙利亚」,后来希腊人再将它分为「非利斯丁叙利亚」及「高艾里叙利亚」(CoeleSyria)。由希腊文的Palaistina产生拉丁文Palastina及英文的Palesrine(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这个名字没有在旧约出现,它是在主前五世纪才被应用的。圣经大多数称这地方为迦南地,因为其中主要的居民是迦南人。这地方也被称为「应许之地」。它是神应许亚伯拉罕的一片土地(创十七7及下文)。这个应许向其子孙重复肯定。到以色列人入主迦南后,它才称为「以色列」或「以色列地」(撒上十三19等)。我们所熟悉的「圣地」一词(参亚二12),到中世纪才被普遍使用。

地域及重要性。通常巴勒斯坦是指「由但到别是巴」的地方(如士二十1)。这片土地由黑门山南麓伸展到南边沙漠的边沿(南地,Negeb),西面是地中海,而东面是约但河谷:在希腊与罗马时代,巴勒斯坦则包括约但河东岸的高原。

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包括巴勒斯坦之外的地方。创十七8只提及「迦南的所有土地」,但在其他经文,应许之地伸展到北方的「哈马入口」(现代的叙利亚)及南边的「埃及之河」(西乃北部的Wadiel-Arish,参民三十四1一12)。在大卫及所罗门时代,以色列国土最为广大,差不多占据上述所有土地,还加上大部份的河东地区,这已是应许「以外」的地方了(民三十四12)。

叙利亚沙漠边沿、米所波大米中部的幼发拉底及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地中海和爱琴海沿岸,合起来成为一道环形土地,由于适于耕作,毕斯达(H.Breasted)称之为「肥沃半月湾」。肥沃半月湾的西南端,就是圣经中的巴勒斯坦及尼罗河谷。

约但河婉蜒流经琐尔涝原――约但河岸上有浓密森林的绿洲。

这片土地,堪称为「历史中的土地之桥」,它连接了欧洲、亚洲,及非洲各地。出土的人造工艺及天然器物,竟远离其出处数百甚至数千哩之外,由此可知,远在历史记录出现之前,这里的居民已经往返旅行;商旅、移民、朝圣者,及军兵,他们走大路、爬高山、渡江河,在巴勒斯坦来回往返;而神正选择了这片土地,送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他那救赎性的启示,亦大部份在这地赐给世人。

南北分段。政治性疆界会因时而易,但地理环境却千古难变。巴勒斯坦是近东土地形成过程的的一部份,这里地壳变动所产生的土地,沿着地中海及爱琴海绵延数百哩。巴里(D.Bala)肯定地表示,这里的地形结构,主要是由东北向西南伸展,因此地中海一带,差不多每一处地点,都有一个相同的地形规律,就是由西向东排列了五个明显的特征:沿岸是平原,西部是山脉(巴勒斯坦的山脉则是在中部),或隙缝似的山谷系统,东部是山脉或高原,然后就是沙漠。

巴勒斯坦的南端比较宽阔,所以上述的形式有些变动。北部沿岸平原较窄,在推罗(现在的以黎边界)及迦密山脚,海岸平原几乎消失。但在南部,沿岸平原则比较宽阔,因此沿海地区便分成不同的段落,旧约时代称为:亚设平原(迦密和推罗之间),沙仑平原(迦密南部至约帕,现称台拉维夫),以及非利士平原(南至迦萨)。沿岸的天然港口非常少,亚柯、约帕,及杜亚(DOf)就是这里主要的古代港口。这里有一条主要的南北大道沿海建筑,

但却有多段道路要移入内陆数哩,才能避开沿海的沼泽和沙丘。在南部,山脉与海边平原之间,有一处肥沃的山峦地带,称为士非拉(Shephelah)。在士师及王国时代,这片土地经常是以色列人(山上居民)与非利士人(平原居民)的战场。

巴勒斯坦的中央山脉是这片土地的骨干。山脉延绵不绝,只在南加利利的耶斯列平原出现裂缝(或称以实基仑),迦密山则从中央山脉挺向西北海岸。沿海的大路主干,刚到迦密南边山脚,便折入内陆,穿过米吉多旁的河谷Wadi-Ara,绕过耶斯列山谷,然后经加利利到大马色,称为「沿海之路」(马利士国际公路,VieMaria:参赛九1)。另外有一条比较短的小路,由南至北,沿中央山脉的山脊,要绕过山峰之间的山谷,所以走起来要比大路艰难。

这段中央山脉,被以实基仑明显地分开两段,北部是着名的加利利,而南部草原(或南地),并无明显的天然疆界。在以色列国时代,经过政治的划分,北部可称为撒玛利亚,南部称为犹大。南地(Negeb)再往南走就是西乃半岛。

①加利利。加利利北部的天然疆界是西北的利坦尼河谷及东北的黑门山。南部疆界则是西南的迦密山及东南的基利波山。上加利利北部(UpperGalilee)多山,高度经常超过三千尺(九一四米)。下加利利(LowerGalilee)由险峻的山脉和宽大的山谷组成,斜坡向南伸展到以实基仑平原。

加利利出自希伯来文「地区」一词,很明显,「地区」是从「非利士人的全境」(书十三2)及「约但河的一带」(二十二10)缩写而成。可能原名是「外邦人的地区」(赛九1)。

②撒玛利亚。撒玛利亚的北疆是以实基仑平原。东边是约但河,西边的界限一直到地中海(不过沿海平原很少被以色列人控制)。南边没有明显的疆界,但伯特利可视为一个较接近南疆的标记(王上十二29及下文)。撒玛利亚多山,高度通常在二千尺左右。这里的山谷主要由季节性的雨水灌溉。西部山坡伸向海岸平原(现在大部份已变成沙丘和沼泽)。而峻峭的东部山势则很快便跌落约但河谷。

撒玛利亚这个名称源自一个山名,暗利曾在南北**时期,以此山作为首都(王上十六24)。亚述征服撒玛利亚之后,按照他们的政策,把宗致及政治领袖――这批最可能成为革命份子的以色列人――带到其他地区,与此同时,又把别国的俘掳,移居至撒玛利亚。这些战俘与留下来的以色列人通婚后,便形成被掳后期的混杂居民,成为日后的撒玛利亚人(参王下十七6、24:尼四2)。在新约时代,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互不往还(约四9)。

③犹大。由撒玛利亚南部疆界到南地之间的一段土地,通常被称为犹大(Judea):这个名称属于新约时代,字源出自以色列主要支派犹大(Judsh);大卫王朝也是直属犹大支派。犹大的山区,比撒玛利亚的更高更多石;山谷也较为险要,大石遍地。东部地势突然下陷至死海,称为犹大旷野。而西部的山峦地带的缓坡,称为施波拉,这里的山丘及山谷,有丰富的生果和菜蔬出产。士非拉下面,就是广阔的海岸平原。

④南地。圣经记载的南地,通常是指别是巴以南的地区。南地是高地草原,因为少雨,很难有其他植物生长。有些部落在这里定居,掘井取水,小心沿石而居,他们有拿巴天人(Nabateans,主前五世纪至主后二世纪),以及族长故事中的一些部族。

⑤西乃。这个有广大荒野和巍峨高山的半岛,从来未被列入巴勒斯坦的地区之内。但因为它在圣经的早期记载(尤以出埃及记、利未记及民数记)非常突出,所以有三点值得在此一提:(a)「寻的旷野」是西乃北部的荒原,它最重要的地点是Khirbetel-Qudeirat和‘AinQedeis,两者均可能是加低斯巴尼亚(Kadesh-barnea)的所在地,以色列人曾在此地安营,渡过他们旷野生活的三十八年(b)「埃及之河」是Wadiel-‘Arish(并非尼罗河),发源地在西乃山,河道向北,在现代的el-‘Arish,流入地中海。(c)半岛南端的大山,很可能是西乃山(何烈山)所在地,这里有超过七千尺(二一三四米)的险要山峰。

约但地区名称。由约但河到叙利亚沙漠之间的地区,似乎从未有过真正的名称。旧约最常见的,是eberhayyarden,字义是「过了约但河那边」,与「约但」(Transjordan)的字义相若。(译按:Transjordan有「那边」的含意。)望词生义,它是指约但河的东岸地区,与新约的Perea意义相同。在波斯时代,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外约但,一起合称为「大河后方」(大河是指幼发拉底河)。

一般描述。外约但是一个高原,也可以当作是东部山脉向南绵延的附属山区。它由约但狭谷突然上升至海拔二千多尺(六一○米),然后缓缓下降到叙利亚及阿拉伯沙漠。它有复杂的河道系统,所以物产早已闻名远近。其中有几条较大的河流注入约但河谷,因而在高原割切出几道深谷,形成了几道天然的地界。

河岸地区。①巴珊在雅姆克(Yarmuk)河谷以北,上约但河及加利利海以东;此外主要由变质的火山岩组成,所以特别肥沃。罗马时代称为Gaulanitis(即现在的哥兰高地),是罗马帝国主要的大麦来源地。

②基列地,雅姆克河以南,这里有很多可供放牧的山谷,山地则起伏不平,有橡树及其他树林覆盖。而着名的「基列香膏」(耶八22,四十六11),可以用来制药物和化妆用品,就是在这里出产和出口到推罗及埃及去。雅各与天使摔交(创三十二24一32),以及与以扫和好(三十三1一17),都是在基列地:先知以利亚,亦由提斯比到过此地(王上十七1)。基列南部地界并不明显,一些学者相信是在亚嫩(Wadiel-Mojib),但似乎有更多人接纳地界是在雅博河谷。

③亚扪的位置大概是在雅博河谷及亚嫩河谷之间(确切地说是约但河正东的雅博河分支)。首都拉巴安曼,就是现代的安曼。十三世纪的西宏王朝,位置便是在约但河东、亚扪以西的地区。

④摩押大部份地区位于亚嫩河及泽列河(Zered)之间,但曾经有一段时间伸延到亚嫩河以外。摩押平原在死海及WadiNimrin之间,绵延至朝向希实本及玛迪巴的缓坡。拿俄米的媳妇、大卫的祖先一一路得,就是一个摩押人。摩西在摩押观看应许地,及后在这里逝世(申三十四1―5)。米士拿碑文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是用摩押文写成的。

⑤以东地通常是指阿拉巴以东的地区,位置在泽列河与阿克巴湾尽头之间。然而,旧约时代的大部份时间,以东人都是分布在阿拉巴两岸的。以东地的中心,是西珥山脉,首都则在西拉(希腊文称为彼特拉;王下十四7)。

⑥米甸不包括在「外约但」,位于以东以南,阿克巴弯以东,兴西乃相对。摩西岳父叶忒罗是米甸人,但圣经所描述的以色列旅程并不支持这个讲法。

约但峡谷大峡谷(TheGreatRift)是一个地理现象,它的断层由土耳其的加拉斯(KaraSu)山谷开始,伸展到尚比南端的维多利亚瀑布,最深之处是在约但河谷内的死海。约但峡谷是大峡谷其中一部份,所包括的地区有:约但河上游的支流、加利利海、约但河、死海,以及阿拉巴。

约但上游。黑门山上那些涌流的泉水,从山坡流下,形成约但河上游的支流。在圣经的时代,它们合成一个沼泽地区,然后流入呼勒湖(HulehLake),这个芜菁叶形的湖有四哩(六点四公里)长(今天沼泽及湖泊已经没有了);约但河水继续流入约但中部,这里是一度十哩(十六公里)长的河谷,河道起初在海拔二百余尺(七十米),流入加利利海之后,下跌至地平线以下六百八十四尺(二○八米)。

加利利海。加利利海是新约中的一个重要地点,在民三十四11称为基尼列湖,后来称为革尼撒勒湖(路五1)及提比哩亚海(约二十一1)。这个竖琴模样的湖有十三哩(二十一公里)长、八哩(十三公里)阔。它位于加利利的山冈与河东高原的哥兰高地之间,虽属亚热带气侯,但常有突发的暴风。西北岸是极美的革尼撒勒平原,土壤肥沃得令人难以置信。

约但河。由加利利海到死海,直线距离是六十哩(九十七公里)。但由于河道迂回,长竟达二百哩(三二五公里)。约但河谷土壤含盐份量很高,所以河水将相当多的盐份带入死海。

从约但河的横切面可看出,它实际上是一山谷内的山谷。最大的那个山谷有一阿拉伯名称――哥尔(Ghor),它由撒玛利亚的山丘,绵延至河东高原的边沿,在加利利海以南的部份有五哩阔(八公里),到了耶利哥就超过十二哩(二十公里)。在哥尔谷内,有另一个锁尔谷(Zor),被称为约但的「森林」或「至宝」结十一3),水深十至二十尺(三至六米),阔一百五十尺(五十米),它的两岸几乎是垂直的。在锁尔谷内,就是真正的约但河道,有十五至二十五尺(五至八米)阔。因为河水在两季泛滥到锁尔谷外,所以两岸便长满浓密的树木。

一些学者认为,以色列人由摩押到基列时,约但河瞬间停止,是因为一次地震所致。陡峭的泥灰岸堤震裂,下陷于锁尔谷内,于是河水便止住(地点在亚当城,即现在的Damiyeh:参书三13、16)。主后一二六七年,这种现象确曾令约但河断流数小时;一九二七年的地震,亦有相似现象。

死海。地球上最低的湖泊是死海一在水平线下一千二百九十尺(三九五米):湖床最深的部份在水平线下二千五百尺(七六五米)。死海长四十八哩(七十七公里),阔九哩(十四公里)。它又称为「盐海」(创十四3)或「阿拉巴海」(书三16),现在则被阿拉伯人称为「罗得之海」。它在新约则未被提及。每日有六百万加仑约但河水涌入死海,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蒸发,令到水的盐份竟高达百份之二十六。没有生物能在里面生存;希腊人为此海命名时,正表达出这个意思。

阿拉巴。阿拉巴是死海以南一个险要的山谷,高出海拔六百五十六尺(二百米),然后延伸至海中,直到南面一百八十五哩(二九八公里)的阿克巴湾。希伯来文「阿拉巴」一词仍沿用至今,大概与「阿拉伯哥尔谷」(ArabicGhor)相同。但在旧约,阿拉巴可指死海河谷及约但河谷。

阿克巴湾。约但河谷向红海伸展的一段称为阿克巴湾。在古代,「红海」一词包括阿克巴湾、苏彝士湾,甚至是阿拉伯海及印度洋。而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所过的红海则肯定不是上述任何一个

一般描述。整个地中海东部,都受东北季侯风影响。在冬季,风把水份由西北带来;在夏季,则把西南的干燥气侯带来。有些时候,由东方或南方所吹来的沙漠热风,称为Sirocco或hamsitn,它带来干燥炎热的气候,每次会持续几天的时间。

季节。上述原因带来巴勒斯坦两种季节――雨季(大约是十二月到三月)及旱季(五月到九月)。在旱季末期,某些年份会有骤雨,旧约称之为「前雨」。而同样地,有些年份的雨季会持续多几个星期,则称为「后雨」。两种「雨」都被以色列人视为特别的祝福。

雨量。由于风由西方吹至,它们所带来的水份,会在中央山脉及东岸高原的西面山坡结聚成雨,因此这些山坡便比较肥沃。东部山坡由于受炎热的南风或东风影响,树木植物都很快风干,造成极大损害,甚至间歇性地带来大群的蝗虫,在数小时内便将植物吃光(参珥一至二章)。

气侯变迁。按照某一种理论,巴勒斯坦的气候,由族长时期到现在已有很大改变,由土地被风干,引致林木消失及其他后果。但现有记录似乎并不支持这种理论。巴勒斯坦及邻近地区的雨量、平均温度,及其他气候条件,似乎在过去六千年来均没有多大改变。引起植物的变动,更可能是由于其他两种因素――伐木和放羊,这两个因素很不寻常地对巴勒斯坦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山岭失去树木的保护,泥土便被雨水冲走,继而改变了这里的气候。气候变迁是人为的,它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政治上的重要性。巴勒斯坦是欧洲、亚洲西南部,以及北非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旧约,古代近东的商旅及军队常常在这地方出现。但这个交汇点可不是常有战争的。只是当某一国君自信势力超过对手时,才会进军犯境:倘若巴勒斯坦邻近邦国并不强盛,这里就很容易达到军事上的平衡。在政权真空的时期,巴勒斯坦便成为缓冲区。以色列进占迦南期间,巴勒斯坦正处于这种状态,并且持续下去,经过独立王朝的大部份时间,到了亚述帝国兴起时才失去这种均势。当然,期间亦有一些波动――例如埃及军以巴勒斯坦为外围防线,或以婚嫁与以色列王联盟,而邻近小国,如非利士、亚扪、摩押、以东等,亦会偶然掳掠以色列的城市。

令以色列国得以光辉地享有独立,除上述因素外,地理形势亦是一个原因。商人及军队所用的主要南北通道,其一是在西岸平原,其二是在河东高原的东部边沿,而以色列人则位于中部山区。所以外邦君王会取笑以色列的神:「耶和华是山上的神,不是平原的神。」(王上二十28),但反过来说,以色列人相对上也是比较安全的山民。在犹大地这话就显得更真实,因为犹大多峡谷大石,比撒玛利亚的大平原更为安全。无怪亚述很容易攻占北国,但耶路撒冷就较难攻陷了。

地理环境是以色列经常**的其中一个原因。这片土地适合分开的部落和城邦统治,而不适合联系紧密的邦国。这一点古以色列与希腊很相似。更贴切点说,这里的城邦就好像沙漠的绿州。

由于以色列人住在山上,他们没有向海发展,所以地中海一带的船务,几乎完全由腓尼基人控制,最好的港口也在北部的亚柯。以色列从未占领过沿岸平原。他们唯一发展海务的地方就在阿克巴湾的以旬迦别(Ezion-geber)――在红海(也可能在非州东岸)提供港口贸易。

神学上的重要性。圣经之中,大多数的地理景物都含有神学意义。上主建立土地,分隔海洋。他令土地出产果实,也能令土地荒旱。他赐下或止住雨水。如果他不降「早雨」,土壤便不能及时适合耕作;如果他不赐「后雨」,果实便难以成熟。神令可怕的东风吹至,令蝗虫破坏农务。他定立天然的疆界,令河向海奔流,而海仍不满溢:他竖立大山又令民族迁移,从埃及带出以色列人,从迦斐托(CaPhtof)带来非利士人,从基珥带来亚兰人(摩九2)。

也许对地理景物的神学了解,最容易明白的,就是耶和华的先知与巴力先知的斗争。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他们便接纳迦南那种以巴力为中心的自然宗教。它的基本信念,与耶和华宗教的观点截然不同――是耶和华使五谷丰收,而不是巴力(参考何二8)。巴力是一个非常「属世」的神,巴力崇拜包括以**来引发土地「生产」。所以,耶和华的先知大力反对巴力崇拜,并一再坚持,耶和华才是创造世界、赐丰收、谴荒旱的神。因此,地理、气侯,成了先知信息中常见而又重要的部份。正因为地理气候的资料,成为启示言语的一部份,所以要了解先知所传讲神的话语,就必须对巴勒斯坦的地理有基本的认识。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旧约有数以百计的地名,包括城市邦国,高山大谷,河川大海,及其他地理风物,令旧约成为宗教文献中独特的一本。按照圣经的观点,神在时间和空间中作出启示,所以若要正确了解经文,就必须留意经文的地理和历史资料。圣经的世界圣经的世界是欧亚非三洲汇合的地方,有几个重要的地理特征。由大西洋到亚洲东南,有一条连绵的山脉――庇里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山脉、高加索山脉、艾布士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及喜玛拉雅山脉。他们阻挡了寒冷的北风,令南部的天气,有利古代文明的发展。它们也阻挡了北方外敌的入侵。在南边有一度天然障屏,就是撒哈拉、叙利亚,及阿拉伯沙漠。南边的沙漠,北面的高山,不单阻止敌人,更促使居民聚居在中部的土地。于是,地中海一带、米所波大米、伊朗高原的山脚、印度河谷,便成为了「文化的摇篮」――人类在这里由粗野的猎人和渔夫进展成为较文明的农夫。当人能在固定的家园生产粮食,他们便有剩余的精力去发展艺术和手工艺、兴建城市、制作陶器、造出乐器、提炼金属、发明文字,以及在「文明」这个概括字眼中的其他项目。在山脉与沙漠之间的地方,我们可以称之为「圣经世界」(参地图);所有圣经中的事情都在这里发生或涉及这个地方的人民
。旧约的人物主要生活在巴勒斯坦,但有时也会在米所波大米及埃及出现。其他地方的居民,如波斯、南阿拉伯、伊索匹臣(古实,很可能是努比亚)、小亚细亚、地中海的岛国(居比路、革里底)、希腊,亦会偶然出现在圣经的故事中。巴勒斯坦名称。在主前十二世纪早期,由革里底或希腊某些地方来的「海民」入侵埃及,但不成功,其中一些民族(包括非利士人)便登陆巴勒斯坦南岸。希罗多德(Herodotus)这位「历史之父」曾在五世纪时称此地为「非利斯丁叙利亚」,后来希腊人再将它分为「非利斯丁叙利亚」及「高艾里叙利亚」(CoeleSyria)。由希腊文的Palaistina产生拉丁文Palastina及英文的Palesrine(巴勒斯坦)。巴勒斯坦这个名字没有在旧约出现,它是在主前五世纪才被应用的。圣经大多数称这地方为迦南地,因为其中主要的居民是迦南人。这地方也被称为「应许之地」。它是神应许亚伯拉罕的一片土地(创十七7及下文)。这个应许向其子孙重复肯定。到以色列人入主迦南后,它才称为「以色列」或「以色列地」(撒上十三19等)。我们所熟悉的「圣地」一词(参亚二12),到中世纪才被普遍使用。地域及重要性。通常巴勒斯坦是指「由
但到别是巴」的地方(如士二十1)。这片土地由黑门山南麓伸展到南边沙漠的边沿(南地,Negeb),西面是地中海,而东面是约但河谷:在希腊与罗马时代,巴勒斯坦则包括约但河东岸的高原。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包括巴勒斯坦之外的地方。创十七8只提及「迦南的所有土地」,但在其他经文,应许之地伸展到北方的「哈马入口」(现代的叙利亚)及南边的「埃及之河」(西乃北部的Wadiel-Arish,参民三十四1一12)。在大卫及所罗门时代,以色列国土最为广大,差不多占据上述所有土地,还加上大部份的河东地区,这已是应许「以外」的地方了(民三十四12)。叙利亚沙漠边沿、米所波大米中部的幼发拉底及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地中海和爱琴海沿岸,合起来成为一道环形土地,由于适于耕作,毕斯达(H.Breasted)称之为「肥沃半月湾」。肥沃半月湾的西南端,就是圣经中的巴勒斯坦及尼罗河谷。约但河婉蜒流经琐尔涝原――约但河岸上有浓密森林的绿洲。这片土地,堪称为「历史中的土地之桥」,它连接了欧洲、亚洲,及非洲各地。出土的人造工艺及天然器物,竟远离其出处数百甚至数千哩之外,由此可知,远在历史记录出现之前,这里的居民已经往返旅行;商旅
、移民、朝圣者,及军兵,他们走大路、爬高山、渡江河,在巴勒斯坦来回往返;而神正选择了这片土地,送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他那救赎性的启示,亦大部份在这地赐给世人。南北分段。政治性疆界会因时而易,但地理环境却千古难变。巴勒斯坦是近东土地形成过程的的一部份,这里地壳变动所产生的土地,沿着地中海及爱琴海绵延数百哩。巴里(D.Bala)肯定地表示,这里的地形结构,主要是由东北向西南伸展,因此地中海一带,差不多每一处地点,都有一个相同的地形规律,就是由西向东排列了五个明显的特征:沿岸是平原,西部是山脉(巴勒斯坦的山脉则是在中部),或隙缝似的山谷系统,东部是山脉或高原,然后就是沙漠。巴勒斯坦的南端比较宽阔,所以上述的形式有些变动。北部沿岸平原较窄,在推罗(现在的以黎边界)及迦密山脚,海岸平原几乎消失。但在南部,沿岸平原则比较宽阔,因此沿海地区便分成不同的段落,旧约时代称为:亚设平原(迦密和推罗之间),沙仑平原(迦密南部至约帕,现称台拉维夫),以及非利士平原(南至迦萨)。沿岸的天然港口非常少,亚柯、约帕,及杜亚(DOf)就是这里主要的古代港口。这里有一条主要的南北大道沿海建筑,但却有多段道路要移入内陆
数哩,才能避开沿海的沼泽和沙丘。在南部,山脉与海边平原之间,有一处肥沃的山峦地带,称为士非拉(Shephelah)。在士师及王国时代,这片土地经常是以色列人(山上居民)与非利士人(平原居民)的战场。巴勒斯坦的中央山脉是这片土地的骨干。山脉延绵不绝,只在南加利利的耶斯列平原出现裂缝(或称以实基仑),迦密山则从中央山脉挺向西北海岸。沿海的大路主干,刚到迦密南边山脚,便折入内陆,穿过米吉多旁的河谷Wadi-Ara,绕过耶斯列山谷,然后经加利利到大马色,称为「沿海之路」(马利士国际公路,VieMaria:参赛九1)。另外有一条比较短的小路,由南至北,沿中央山脉的山脊,要绕过山峰之间的山谷,所以走起来要比大路艰难。这段中央山脉,被以实基仑明显地分开两段,北部是着名的加利利,而南部草原(或南地),并无明显的天然疆界。在以色列国时代,经过政治的划分,北部可称为撒玛利亚,南部称为犹大。南地(Negeb)再往南走就是西乃半岛。①加利利。加利利北部的天然疆界是西北的利坦尼河谷及东北的黑门山。南部疆界则是西南的迦密山及东南的基利波山。上加利利北部(UpperGalilee)多山,高度经常超过三千尺(九一四米
)。下加利利(LowerGalilee)由险峻的山脉和宽大的山谷组成,斜坡向南伸展到以实基仑平原。加利利出自希伯来文「地区」一词,很明显,「地区」是从「非利士人的全境」(书十三2)及「约但河的一带」(二十二10)缩写而成。可能原名是「外邦人的地区」(赛九1)。②撒玛利亚。撒玛利亚的北疆是以实基仑平原。东边是约但河,西边的界限一直到地中海(不过沿海平原很少被以色列人控制)。南边没有明显的疆界,但伯特利可视为一个较接近南疆的标记(王上十二29及下文)。撒玛利亚多山,高度通常在二千尺左右。这里的山谷主要由季节性的雨水灌溉。西部山坡伸向海岸平原(现在大部份已变成沙丘和沼泽)。而峻峭的东部山势则很快便跌落约但河谷。撒玛利亚这个名称源自一个山名,暗利曾在南北**时期,以此山作为首都(王上十六24)。亚述征服撒玛利亚之后,按照他们的政策,把宗致及政治领袖――这批最可能成为革命份子的以色列人――带到其他地区,与此同时,又把别国的俘掳,移居至撒玛利亚。这些战俘与留下来的以色列人通婚后,便形成被掳后期的混杂居民,成为日后的撒玛利亚人(参王下十七6、24:尼四2)。在新约时代,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互不往还(约
四9)。③犹大。由撒玛利亚南部疆界到南地之间的一段土地,通常被称为犹大(Judea):这个名称属于新约时代,字源出自以色列主要支派犹大(Judsh);大卫王朝也是直属犹大支派。犹大的山区,比撒玛利亚的更高更多石;山谷也较为险要,大石遍地。东部地势突然下陷至死海,称为犹大旷野。而西部的山峦地带的缓坡,称为施波拉,这里的山丘及山谷,有丰富的生果和菜蔬出产。士非拉下面,就是广阔的海岸平原。④南地。圣经记载的南地,通常是指别是巴以南的地区。南地是高地草原,因为少雨,很难有其他植物生长。有些部落在这里定居,掘井取水,小心沿石而居,他们有拿巴天人(Nabateans,主前五世纪至主后二世纪),以及族长故事中的一些部族。⑤西乃。这个有广大荒野和巍峨高山的半岛,从来未被列入巴勒斯坦的地区之内。但因为它在圣经的早期记载(尤以出埃及记、利未记及民数记)非常突出,所以有三点值得在此一提:(a)「寻的旷野」是西乃北部的荒原,它最重要的地点是Khirbetel-Qudeirat和‘AinQedeis,两者均可能是加低斯巴尼亚(Kadesh-barnea)的所在地,以色列人曾在此地安营,渡过他们旷野生活的三十八年
(b)「埃及之河」是Wadiel-‘Arish(并非尼罗河),发源地在西乃山,河道向北,在现代的el-‘Arish,流入地中海。(c)半岛南端的大山,很可能是西乃山(何烈山)所在地,这里有超过七千尺(二一三四米)的险要山峰。约但地区名称。由约但河到叙利亚沙漠之间的地区,似乎从未有过真正的名称。旧约最常见的,是eberhayyarden,字义是「过了约但河那边」,与「约但」(Transjordan)的字义相若。(译按:Transjordan有「那边」的含意。)望词生义,它是指约但河的东岸地区,与新约的Perea意义相同。在波斯时代,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外约但,一起合称为「大河后方」(大河是指幼发拉底河)。一般描述。外约但是一个高原,也可以当作是东部山脉向南绵延的附属山区。它由约但狭谷突然上升至海拔二千多尺(六一○米),然后缓缓下降到叙利亚及阿拉伯沙漠。它有复杂的河道系统,所以物产早已闻名远近。其中有几条较大的河流注入约但河谷,因而在高原割切出几道深谷,形成了几道天然的地界。河岸地区。①巴珊在雅姆克(Yarmuk)河谷以北,上约但河及加利利海以东;此外主要由变质的火山岩组成,所以特别肥沃
。罗马时代称为Gaulanitis(即现在的哥兰高地),是罗马帝国主要的大麦来源地。②基列地,雅姆克河以南,这里有很多可供放牧的山谷,山地则起伏不平,有橡树及其他树林覆盖。而着名的「基列香膏」(耶八22,四十六11),可以用来制药物和化妆用品,就是在这里出产和出口到推罗及埃及去。雅各与天使摔交(创三十二24一32),以及与以扫和好(三十三1一17),都是在基列地:先知以利亚,亦由提斯比到过此地(王上十七1)。基列南部地界并不明显,一些学者相信是在亚嫩(Wadiel-Mojib),但似乎有更多人接纳地界是在雅博河谷。③亚扪的位置大概是在雅博河谷及亚嫩河谷之间(确切地说是约但河正东的雅博河分支)。首都拉巴安曼,就是现代的安曼。十三世纪的西宏王朝,位置便是在约但河东、亚扪以西的地区。④摩押大部份地区位于亚嫩河及泽列河(Zered)之间,但曾经有一段时间伸延到亚嫩河以外。摩押平原在死海及WadiNimrin之间,绵延至朝向希实本及玛迪巴的缓坡。拿俄米的媳妇、大卫的祖先一一路得,就是一个摩押人。摩西在摩押观看应许地,及后在这里逝世(申三十四1―5)。米士拿碑文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是用摩押文写
成的。⑤以东地通常是指阿拉巴以东的地区,位置在泽列河与阿克巴湾尽头之间。然而,旧约时代的大部份时间,以东人都是分布在阿拉巴两岸的。以东地的中心,是西珥山脉,首都则在西拉(希腊文称为彼特拉;王下十四7)。⑥米甸不包括在「外约但」,位于以东以南,阿克巴弯以东,兴西乃相对。摩西岳父叶忒罗是米甸人,但圣经所描述的以色列旅程并不支持这个讲法。约但峡谷大峡谷(TheGreatRift)是一个地理现象,它的断层由土耳其的加拉斯(KaraSu)山谷开始,伸展到尚比南端的维多利亚瀑布,最深之处是在约但河谷内的死海。约但峡谷是大峡谷其中一部份,所包括的地区有:约但河上游的支流、加利利海、约但河、死海,以及阿拉巴。约但上游。黑门山上那些涌流的泉水,从山坡流下,形成约但河上游的支流。在圣经的时代,它们合成一个沼泽地区,然后流入呼勒湖(HulehLake),这个芜菁叶形的湖有四哩(六点四公里)长(今天沼泽及湖泊已经没有了);约但河水继续流入约但中部,这里是一度十哩(十六公里)长的河谷,河道起初在海拔二百余尺(七十米),流入加利利海之后,下跌至地平线以下六百八十四尺(二○八米)。加利利海。加利利海是新约中的一个重
要地点,在民三十四11称为基尼列湖,后来称为革尼撒勒湖(路五1)及提比哩亚海(约二十一1)。这个竖琴模样的湖有十三哩(二十一公里)长、八哩(十三公里)阔。它位于加利利的山冈与河东高原的哥兰高地之间,虽属亚热带气侯,但常有突发的暴风。西北岸是极美的革尼撒勒平原,土壤肥沃得令人难以置信。约但河。由加利利海到死海,直线距离是六十哩(九十七公里)。但由于河道迂回,长竟达二百哩(三二五公里)。约但河谷土壤含盐份量很高,所以河水将相当多的盐份带入死海。从约但河的横切面可看出,它实际上是一山谷内的山谷。最大的那个山谷有一阿拉伯名称――哥尔(Ghor),它由撒玛利亚的山丘,绵延至河东高原的边沿,在加利利海以南的部份有五哩阔(八公里),到了耶利哥就超过十二哩(二十公里)。在哥尔谷内,有另一个锁尔谷(Zor),被称为约但的「森林」或「至宝」结十一3),水深十至二十尺(三至六米),阔一百五十尺(五十米),它的两岸几乎是垂直的。在锁尔谷内,就是真正的约但河道,有十五至二十五尺(五至八米)阔。因为河水在两季泛滥到锁尔谷外,所以两岸便长满浓密的树木。一些学者认为,以色列人由摩押到基列时,约但河瞬间停止,是因为一次
地震所致。陡峭的泥灰岸堤震裂,下陷于锁尔谷内,于是河水便止住(地点在亚当城,即现在的Damiyeh:参书三13、16)。主后一二六七年,这种现象确曾令约但河断流数小时;一九二七年的地震,亦有相似现象。死海。地球上最低的湖泊是死海一在水平线下一千二百九十尺(三九五米):湖床最深的部份在水平线下二千五百尺(七六五米)。死海长四十八哩(七十七公里),阔九哩(十四公里)。它又称为「盐海」(创十四3)或「阿拉巴海」(书三16),现在则被阿拉伯人称为「罗得之海」。它在新约则未被提及。每日有六百万加仑约但河水涌入死海,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蒸发,令到水的盐份竟高达百份之二十六。没有生物能在里面生存;希腊人为此海命名时,正表达出这个意思。阿拉巴。阿拉巴是死海以南一个险要的山谷,高出海拔六百五十六尺(二百米),然后延伸至海中,直到南面一百八十五哩(二九八公里)的阿克巴湾。希伯来文「阿拉巴」一词仍沿用至今,大概与「阿拉伯哥尔谷」(ArabicGhor)相同。但在旧约,阿拉巴可指死海河谷及约但河谷。阿克巴湾。约但河谷向红海伸展的一段称为阿克巴湾。在古代,「红海」一词包括阿克巴湾、苏彝士湾,甚至是阿拉伯海及印度
洋。而出埃及记中,以色列人所过的红海则肯定不是上述任何一个一般描述。整个地中海东部,都受东北季侯风影响。在冬季,风把水份由西北带来;在夏季,则把西南的干燥气侯带来。有些时候,由东方或南方所吹来的沙漠热风,称为Sirocco或hamsitn,它带来干燥炎热的气候,每次会持续几天的时间。季节。上述原因带来巴勒斯坦两种季节――雨季(大约是十二月到三月)及旱季(五月到九月)。在旱季末期,某些年份会有骤雨,旧约称之为「前雨」。而同样地,有些年份的雨季会持续多几个星期,则称为「后雨」。两种「雨」都被以色列人视为特别的祝福。雨量。由于风由西方吹至,它们所带来的水份,会在中央山脉及东岸高原的西面山坡结聚成雨,因此这些山坡便比较肥沃。东部山坡由于受炎热的南风或东风影响,树木植物都很快风干,造成极大损害,甚至间歇性地带来大群的蝗虫,在数小时内便将植物吃光(参珥一至二章)。气侯变迁。按照某一种理论,巴勒斯坦的气候,由族长时期到现在已有很大改变,由土地被风干,引致林木消失及其他后果。但现有记录似乎并不支持这种理论。巴勒斯坦及邻近地区的雨量、平均温度,及其他气候条件,似乎在过去六千年来均没有多大改变。引起植物的
变动,更可能是由于其他两种因素――伐木和放羊,这两个因素很不寻常地对巴勒斯坦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山岭失去树木的保护,泥土便被雨水冲走,继而改变了这里的气候。气候变迁是人为的,它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政治上的重要性。巴勒斯坦是欧洲、亚洲西南部,以及北非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旧约,古代近东的商旅及军队常常在这地方出现。但这个交汇点可不是常有战争的。只是当某一国君自信势力超过对手时,才会进军犯境:倘若巴勒斯坦邻近邦国并不强盛,这里就很容易达到军事上的平衡。在政权真空的时期,巴勒斯坦便成为缓冲区。以色列进占迦南期间,巴勒斯坦正处于这种状态,并且持续下去,经过独立王朝的大部份时间,到了亚述帝国兴起时才失去这种均势。当然,期间亦有一些波动――例如埃及军以巴勒斯坦为外围防线,或以婚嫁与以色列王联盟,而邻近小国,如非利士、亚扪、摩押、以东等,亦会偶然掳掠以色列的城市。令以色列国得以光辉地享有独立,除上述因素外,地理形势亦是一个原因。商人及军队所用的主要南北通道,其一是在西岸平原,其二是在河东高原的东部边沿,而以色列人则位于中部山区。所以外邦君王会取笑以色列的神:「耶和华是山上的神,不是
平原的神。」(王上二十28),但反过来说,以色列人相对上也是比较安全的山民。在犹大地这话就显得更真实,因为犹大多峡谷大石,比撒玛利亚的大平原更为安全。无怪亚述很容易攻占北国,但耶路撒冷就较难攻陷了。地理环境是以色列经常**的其中一个原因。这片土地适合分开的部落和城邦统治,而不适合联系紧密的邦国。这一点古以色列与希腊很相似。更贴切点说,这里的城邦就好像沙漠的绿州。由于以色列人住在山上,他们没有向海发展,所以地中海一带的船务,几乎完全由腓尼基人控制,最好的港口也在北部的亚柯。以色列从未占领过沿岸平原。他们唯一发展海务的地方就在阿克巴湾的以旬迦别(Ezion-geber)――在红海(也可能在非州东岸)提供港口贸易。神学上的重要性。圣经之中,大多数的地理景物都含有神学意义。上主建立土地,分隔海洋。他令土地出产果实,也能令土地荒旱。他赐下或止住雨水。如果他不降「早雨」,土壤便不能及时适合耕作;如果他不赐「后雨」,果实便难以成熟。神令可怕的东风吹至,令蝗虫破坏农务。他定立天然的疆界,令河向海奔流,而海仍不满溢:他竖立大山又令民族迁移,从埃及带出以色列人,从迦斐托(CaPhtof)带来非利士人,从基
珥带来亚兰人(摩九2)。也许对地理景物的神学了解,最容易明白的,就是耶和华的先知与巴力先知的斗争。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他们便接纳迦南那种以巴力为中心的自然宗教。它的基本信念,与耶和华宗教的观点截然不同――是耶和华使五谷丰收,而不是巴力(参考何二8)。巴力是一个非常「属世」的神,巴力崇拜包括以**来引发土地「生产」。所以,耶和华的先知大力反对巴力崇拜,并一再坚持,耶和华才是创造世界、赐丰收、谴荒旱的神。因此,地理、气侯,成了先知信息中常见而又重要的部份。正因为地理气候的资料,成为启示言语的一部份,所以要了解先知所传讲神的话语,就必须对巴勒斯坦的地理有基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