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11.利未记

圣经综览 by 赖桑

以色列人经历了耶和华大能的拯救――摆脱埃及的枷锁,得以在西乃的山影下安营――这个经验将永远成为以色列人信仰的核心。他们亲眼看见圣山上的电光,又亲耳听到雷声(十九16―19);在此,耶和华颁赐诫命(二十1―17),宣布他们是他的子民,他是他们的神――是那以盟约维系他们的主人。

然而,这关系能否维持呢?以色列人不能永远居住在西乃,这不是耶和华的心意,也非拯救他们出埃及的目的。他们要在一个地方定居,经历作为他子民的好处。而且,神在他们身上的计划仍未施展出――他们要成为万民的祝福(创十二3),与其他民族分享他们的信仰。西乃旷野不能让以色列人达到这两个目标,迦南才是他们的应许之地。

民数记说明以色列整整一代逝去之后,以色列人才能进入迦南。在这段期间,他们要学习一个功课,就是经历顺服和不顺服主的话所带来的后果;进入巴勒斯坦的时候,他们便会接触迦南的宗教,所以,现在他们便要学习崇拜耶和华的正确方法。而崇拜的详情就是记在利未记之内。

名称及内容名称。古籍以首句的第一个字命名(像现时的教廷通谕一样)’希伯来圣经内,利未记的名称也顺应这个惯例而称为wayyiqra(于是她呼召,利一1)。英文圣经的Leviticus是依据武加大译本,而后者则依据七十士译本而有。基本上,这个书名是一个形容词,全名应为thelevitical(bool)(利末记)或称「属于利未人的书」。有人怀疑这个名称是否合宜,因为利未记的主要人物是亚伦,书内有关祭司的描述,都只限于他的儿子。他们是受任命的祭司。当然,亚伦像他兄弟摩西一样,是一个利未人。然而,亚伦的祭司职份,与利未人的职份是有所不同的。(利末是雅各十二个儿子其中一个,他的后裔便是利末人,亚伦属于利未支派,但他的儿子则与利未人分别开来叫后来,利末人与祭司便发展到完全独立的派系。

也许因为「利未记」这个名称,我们误以为本书重点是利未人,其实并不是,祭司才是主角。在这卷书内,「祭」一词比「利未人」一词更为显着。在西乃山上,耶和华宣布,与他立约的子民是「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理想而言,此国为神治之国;每一个人均为祭司,耶和华就是君王。然而,这个理想有点不实际,所以必须确立一代表性的原则。每个家庭的长子成为家庭的代表(出十三2―13,二十二29)。但是,耶和华指派利未人负起长子的责任:「我从以色列人中,拣选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头生的,利未人要归我。」(民三12)

这样看来,我们以为利未记是一本祭司手册,实际上是误解了圣经的教训――利未记属于所有的子民。

内容。利未记有时被认为是记述以色列祭礼律例的书卷。若以此为前设,则研究利未记的时候,便会把它的内容当作是律例汇集来考虑,而不会尝试了解希伯来文妥拉(律法)的基本意义。按照希伯来文的用法,妥拉可解作「指导、纪律」,意思包括训练和磨练域惩戒)。这个字被用作父母对儿女的教导(箴一8,三1)。科学观察引伸出来的原则可称为「自然律」;而妥拉亦可相应地指那些管理圣约之民的生活原则。在旧约,律法包括「法令」、「审判」、「诫命」、和「教训」。所以我们可以把妥拉译为律法。把利末记视为一本祭司国度的守则,以及视之为以色列人祭司职份的表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此书。若要使以色列人与神保持不中断的团契,他们必须培养一种正确的敬拜态度。这便是利未记的目的。

这个四角祭坛(约主前十世纪),原属米吉多地,昔日以色列人在其上献「主所喜爱的米祭」(利二2;当代圣经)

利未记的中心要旨可用圣洁这个词表示(利十九2)。这个基本的中心思想引伸出两个问题。第一,圣民所犯的罪如何清除?第二,与圣洁的神沟通所必须的那种圣洁如何保持?利―至十六主要处理第一个问题:而后半部则处理第二个问题。

圣经的圣洁观基本意义。qados(圣洁)原意很简单――分别出来,尤指为宗教目的而分别出来。一片土地、一座建筑物、圣所内的一件家具,甚至一匹马,都可以是因为分别作宗教或祭仪之用而成为圣洁。其中并不暗示有道德上的要求。当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或者是以色列人走近会幕的时候,可能产生敬畏的感受。然而,这种圣物所拥有的惊慑力,不可与道德或伦理品质混为一谈。某些人因为宗教原因分别出来,就算是「圣洁」的了,无论他是侍奉耶和华的祭司,或者是迦南的巴力招妓也是这样。

凡俗圣洁凡俗

上图中,被圆线分别出来的,便可以视为「圣洁」或「神圣」。在圈外的便是「凡俗」的,是圣洁的相反词。利未记十章十节说:「使你们可以将圣的、俗的、洁净的、不洁净的、分别出来。」在祭仪上清洁的,就可以在崇拜中被接纳,不洁的则不能接受。亵渎之罪,就是把圣物(例如主的名)用在凡俗或日常事情上。

引伸意义。圣经对圣洁的了解不限于「分别」的意思。「耶和华为圣」或「我(耶和华)是圣的」,被重复使用,表达出他分别出来,是已经界定了的。他是灵,人是物质:他是不可见的:但更重要的是,神从罪和邪恶分别出来。在圣经传统中,神创造亚当,与他沟通,但罪破坏了这个团契,使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象征神在圣地,而人类则在野外,因罪与神隔绝。耶和华在道德的优越性,成为了圣经有关圣洁的含意,他要求与他立约的子民,经常在律法内保持圣洁。圣洁因此包括了一个引伸意义(或是圣经的引伸意义)――道德的优越性。

祭礼献祭。按七37,耶和华在西乃向摩西启示的律法共有五类祭礼。其中一种常以众数出现,就是分为三类的平安祭;所以合共有七种。除了素祭之外,所有祭物都要杀牲(英文sacrifices,有「牺牲」之意)。希伯来文「祭物」在文理的意思是「礼物」,或「摆上前来的物件」(参看以下图表)。

从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词语并没有一致的译法。蟠祭有称为holocaust(全献祭),源自一个希腊文,意思是「全然焚烧」。赎罪祭常与赎愆祭混淆,因为它们全完相同,只是赎愆祭要求当事人赔偿给受害人。素祭又称mealoffering(餐祭),或在英王钦定本为meatoffering(肉祭)。申十二27把燔祭与平安祭分开,燔祭是完全烧在坛上的,而平安祭的肉则有部份留给祭司(有些情况何分给奉献者)食用。

献祭者的角色。如何把祭牲宰杀和奉献,经文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参利一3―9)。只有少数例子(如为全民献的赎罪祭或贫民献的小鸟)之外,直到祭物放在祭坛之前,所有祭礼的礼仪都是相同的。

献礼者要亲自把祭物带到坛前,或到会幕的门前,让他能在主面前蒙接纳(3节)。他的祭物是来自他饲养的动物或他所栽种的五谷,代表着献祭者的生命。祭物必须是上好的,通常是雄性无**无残疾的牲口或初熟的果子。然而,奉献者的经济能力亦在考虑之列。到了后期,奉献者才会在圣殿内购买那些不用自己努力培养的祭物。

奉献者会把手放在祭牲的头上,很可能表示身份的认同(一4);至于奉献者有没有在奉献时忏悔,则仍属疑问。但在赎罪日的礼仪中,有忏悔这个项目(十六20),所以忏悔可能是每一祭礼都有的礼仪。而且,赎愆祭及赎罪祭,都涉及个别罪行(五1一六6):如果犯罪者承认他曾犯罪,或被指为有罪,他便需要奉献。正因他是为某罪献祭,他明显是在为那罪公开忏悔。

利未记中的祭礼

祭礼名称目的祭物

ola燔祭赎偿一般性的,无意犯之罪雄性无残疾之畜牲或两只雀鸟

一3―17

六8―13

hattat赎罪祭赎偿个别无意犯之罪祭司:公牛

四1一五13

全民:幼公牛六24一30

统治者:雌性山羊及绵

贫民:两只雀鸟

极穷的人:面粉

asam赎愆祭赎偿无意犯之罪如赎罪祭(加上赔偿之物)

五14一六7赔偿

七1一10

minha素祭保证或肯定对神的感恩细面/饼/薄饼/初熟之果抹上油、乳香、盐,但要无酵或蜜

二l―16

六14一23

selamim平安祭向神感恩通常同献祭牲

七11一21、28一36

雄性或雌性无残疾的牲畜

toda感谢祭为了所受的祝福

neder许愿祭为要还特许之愿

nedaba甘心祭自发地出于感恩

接着,可怕的时刻来到了,奉献者要宰杀祭牲、剥皮,然后切成块子。虽然如此,这个血腥的行动也不是什么大不了,大多数以色列家庭都饲养和宰杀他们自己的牲口作食粮。不过,每一个人都能想像到,把自己养的牲口杀死,就算是为了终止它的痛苦而杀它,也会令人感到可怕。利未记所讲的祭礼,不是用来使人反感,而是使奉献者与祭牲认同(参一4),他不单是牺牲一只被选出来的动物,这动物其实是自己的替身。整个过程,事实上是于事无补的,但它在奉献者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犯罪必受罚!罪的代价就是付出性命!

性质奉献者的工

祭司的工完全烧尽带祭牲进来

接受祭牲

把手放在他头上向坛洒血

宰杀、剥皮、切成块子将祭性放在火上清洁有脂油的部份焚烧

带祭物前来(长老可为会众而作)接受祭牲其余部份作食物

向坛洒止

烧脂油、吃肉

若命罪,于营外烧如赎罪祭先作出赔偿

如赎罪祭

然后与赎罪祭同

代表性地(azkara)焚烧带来祭品烧一把

用手拿少许祭司及儿子吃余下的有脂油部份焚烧

带祭品前来接受其余食用

把手放在牲口头上向坛洒血

宰杀、剥皮、切成块子烧脂油

其余吃掉*其余吃掉*

(明日或同日)(同日)

*留意感谢祭之同献性质

祭司的角色。祭司的责任,是要使祭坛的火不断燃烧(一7,六12、13)。按某些学者推测,祭司会在接收祭品时施行一些礼仪,礼仪可以包括这句话――「燔祭便蒙悦纳为他赎罪」(一4)。当奉献者宰杀祭牲之时,祭司便在盆上把血盛着,把部份洒在坛边,然后把余下的再倒入盆中(5节)。赎罪祭的礼仪就更为繁复(参四4―7)。被焚烧的部份洗干净后便放在坛中。若是燔祭,全只祭牲(除了兽皮)都要烧掉:但在其他祭礼,祭牲一部份归祭司作食粮用。然而,我们必须加以区分:在赎罪祭中,无论为赎祭司之罪或奉献者之罪或全民之罪,祭司均不能从中取用,因为他虽是祭司也是罪人,他要把属他的部份拿出营外焚烧。另外,素祭的奉献者与祭司可同得祭牲一部份,因为血献者的罪,并不是祭礼象征的一部份。

祭礼的每一细节都很重要,所以祭司有责任指导以色列人。先知讲论中,便有一个重要部份,是指摘祭司没有好好教导人民,由此可见,旧约对这些祭礼细节是何等重视。

血的重要性。在祭礼的法则中,血是常被强调的元素。因为很多人对血十分反感,所以血祭的礼仪,常被形容为「屠夫的宗教」。不过,我们必须明白以色列人为何坚持血祭的事实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其实血的观念是基督教信仰的基要成份――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以及主餐的象征,都源于血祭。在血祭中,流血是要祭牲死亡。它的象征意义是:把奉献者与祭牲等同,代表罪人之死。罪的刑罚乃是死,而祭性之死代替了罪人之死。

赎罪日。赎罪日的礼仪尤其重要;就算圣殿及祭礼都消失,赎罪日仍然是犹太年中最圣洁的日子。「赎罪」及「赎偿」都是不易懂的词语。希伯来文的基本意义是「覆盖」。英语atone由atone而来,而赎罪就是at_one_ment,或复和。不是所有学者都认为这就是希伯来文的意思,但这观念似乎比「讨神喜悦」更接近利未记的意思。这个字所强调的,是「盖过罪恶」多于「讨神喜悦」。虽然,新约清楚以「取悦」作为赎罪的其中一面(例如罗三25;约壹二2),利未记的血祭赎罪与施恩座,只是发展新约教义的伏笔。

大祭司是圣洁之神与罪民的中保。在会幕(后期的圣殿)的象征之中,耶和华临在至圣所的撒拉弗中间。到赎罪日,大祭司亚伦要把祭司袍除下,披上简单的白衣来主持礼仪。首先,他为自己及自己本家赎罪(十六6),因为他也是罪人,他也需要「覆盖」自己的罪。然后,他为人民把山羊当作赎罪祭献上(15节)。两次他都把血洒在至圣所的施恩座上(13、17节),因为人民的不洁净,甚至是圣所也被污了,所以也需要赎罪(6节)。

亚伦取出一头活山羊,把手放在它头上,开始认罪――「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然后把羊放到旷野(21节)。尤要指出「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22节,这必须取其象征意义而非字面意义,先知与希伯来书都清楚是采用象征的解释)。

「那放羊(现称代罪羔羊)归与阿撒泻勒的人」(26节):阿撒泻勒一词令犹太人及基督徒的解经家起了不休止的争论。它是一个地名或是西乃神明之名,抑或指撒但呢?祭牲是不是献给撒但或某些魔怪呢?但每一个解释都违反了赎罪日的精神,也与圣经所描写的祭礼不相符。阿撒泻勒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然而,即使仍有这些困难,阿撒泻勒最好的解法是:它是一个不常用的字,源出自希伯来文azal,「除去」,可译为「除掉罪恶」。这样的解释,便能公允地对待此行动的象征:当代罪之羊把人民的罪带走,罪就不再阻隔着圣洁的神和子民了。

圣洁法典圣洁法典。十七至二十六章常被称为圣洁法典。按照底本说(请参第88页)的其中一个派别,圣洁法典(H)是形成五经或六经的一个底本,作者是七或六世纪的一个祭司或一个学派。

称这部份为法典是不正确的。它只是一个不太严谨的选集,把那些能使以色列民生活圣洁的原则收集起来,称它为「圣洁的妥拉」则更适合。那些原则不是以律法形式逐一胪列出来,而是详细列明圣民怎样调节自己来符合圣洁的要求。

例如,它包括一些「神圣的**」(二十三1一44),如安息日及逾越节等。每七年便有一年为安息年,让土地休息(二十五1―7):每五十年则有禧年,作为救赎的时间:奴隶可得自由,财物也要归还给原有的家庭或家族(8―55节)。然而,以色列人并没有守这些安息日的规条,以致尼希米(三十四14―22)及以西结(二十12一16)都宣布被掳就是神对不守安息日的审判爱护邻居的律法。当耶稣被问及「那一条是最大的诚命」时,神的回答包括两条诫命,第一条是申命记的律法(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参第236页),第二条出自利未记(你要爱人如己:太二十二36―40:利十九18)。在利未记中,爱邻舍的律法记在最后,是一组多方面的规条,如敬爱父母、守安息日、不拜偶像、献平安祭、为寄居者留下部份收成……这都是为了表现圣洁的生活原则。这些律法告诫以色列人不要诋讥邻舍,不可「置之于死」(死刑?),也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这是一个出色的总结,对群体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很有价值。

利末记与圣经其他书卷的关系以西结书。利未记与以西结书有很多共同点,学者常争论究竟是利未记的祭司作者满脑子以西结的观点,抑或以西结从利未记裹取材。部份学者认为利未记记载了很多早期以色列的祭仪。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以西结书的作者,身为祭司(结一1),对被掳的犹太人说话,圣殿又刚刚被毁,他对重新建立利未祭仪有特别兴趣,也是可以料到的。

希伯来书。书内有多处引述利未记,主要是十六章(有关赎罪日的段落)。来八至十有两点非常有趣:它以新约的角度(因此也是正典的角度),来肯定利未祭仪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对其读者提供作者自己的教训。

希伯来书的对象,可能是犹太基督徒,他们的圣殿已被破坏(或将会被毁),祭礼仪式已经完结。所以希伯来书的目的是回答如何代替摩西指定的祭礼。作者指出动物祭仪只是将来美好事物的影儿(希十1),它们没有能力除罪:基督的牺牲,才是这些形体的实质,所以犹太人不再须要祭礼:即是说摩西律法不再是必须的了;事实上,那是「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八13)

律法与恩典。常言旧约的救赎是靠守律法才得到,而新约圣徒。则单是信靠基督牺牲的恩典便能得救。但这基本上是曲解了保罗在加拉太书的教训。

如果我们小心研究妥拉及旧约其他地方,便发现人类从来不能以自己努力而得救――全是依靠神的恩典。人因犯罪,理应受罚受死;神因为人的信心,而愿意接纳罪人,他还提供了救赎的途径。这就是圣经所启示的救赎。保罗认为亚伯拉罕之约,是以信心为基础,信心不会因为摩西的律法而被取消(加三6―18)。希伯来书的作者讨论旧约祭仪时,简括的说:「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十4)。

同样地,很多犹太人也相信救恩是因着神的恩典。

「拉比约斤拿说:『你们由此明白到人不配要求神做什么;因为最伟大的先知摩西,到神面前也只是求恩典。』」(Deut.Rab.wa’ethanan2:1)「以色列人能逃出埃及,不是靠以色列人的努力,也不是靠他们祖先的功德;红海分开,不是他们所能做到的,都是靠神的名……所以摩西告诉以色列人:『你们不是靠功德得救赎,所以你们必须颂赞神,宣告他誉满万族。』」(MidrPs44:1)

很多犹太主祷文也表达了对神的依靠:「万族中那掌权的主!在他面前,我们献上恳求,不是依靠我们的义行,乃是靠若你那丰盛的恩慈……我们的父、我们的君王,虽然我们没有义行和功德,请你仍记念我们的父与你所立的约。我们每天都为你作见证――你是永恒和守约的神!」

预表及象征。在教会历史之中,不断有狂热的解经家,极端地以预表的看法,几乎把新约的每一节,都要从旧约找到预表,于是令很多人批评预表的讲法,甚至认为是无稽之谈。到了近年,情况才因为G.vonRad而有所改变。他使这个字(type,预表或类型)重新受人尊重。

象征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观念,如果用象征去表达,比起抽象的文字描述,当然更加具体。在我们身边,到处有象征符号――如十字架、旗号、年历等等。

基本上,象征是以视觉媒界表达一个抽象概念。十字架代表爱、牺牲、死亡,及拯救。旷野的会幕是神同在的记号,象征着神与人「会面」的地方。亚伦是普通人,也是祭司,他的职份象征了圣洁(分别出来服侍神)。赎罪日的祭礼也是象征:把祭司自己的罪、全民的罪,都送到被遗忘之地。

如果当这些象征,最终引带出它所代表的实体,这个象征便称为预表,而那实体可称为预表的实现。旧约会幕的预表是好例子。作为象征而言,它具体可见地表达了那不可见的「神之临在」,明显是暗示将要来的情况:「当时,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出四十34、38)。到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一14)的时候,象征便被实体代替。所以会幕是基督的预表。同理,谈到利未记的祭礼,如果我们决定了其象征意义而又能发现其实体,那么,祭礼也是一种预表。希伯来书的作者认为,赎罪日预表了基督一次过的献祭(十1―14)。

利未记的适切性N、Micklem在他的利未记注释提出以下的问题:这本书能否在基督徒的圣经中占一席位呢?他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很少人能指出此书对现代读者有何重要性。甚至弥迦(六6―8)及其他先知似乎也怀疑血祭的功效,而希伯来书作者更似乎把利末记的那套祭礼永远地弃置一旁(来八一十)。

但如果神的爱适切于现代,利未记必定也有它的适切性。在它那些严格的规条与苛刻的要求背后,是耶和华那渴望与子民团契的心愿。这种爱心驱使神施恩拯救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为奴之地,为的是要与他们不断保持亲密的沟通。神要求他们圣洁,是让他们可以享受团契。罪的问题必须被解决,而且必须是按着他能接受的方式解决。所以利未记的意义,不是列出祭仪的清单,而是说明保持这团契的步骤。

如果我们认为希伯来书所论及的,以及基督的牺牲,是适切的话,那么利未记也是适切的。在基督受死之前,他自己已谈及他的牺牲,他死后,使徒也一直谈及此事,但唯有从犹太祭仪系统的角度,人们才能明白他们所讲论的事。希伯来书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然而,适切有不同的程度。神用了利未记的象征,来表达他的救赎之爱(对罪人之爱,以及对罪之憎恶),为基督里完全的启示作好准备(参来一1)。实体的出现,代替了预表;象征性的祭礼不再需要了,因为基督的祭礼已取代了利未记的祭礼。然而,这些古代的象征,于教训仍然是有益的。事实上,我们如果没有旧约,新约有关罪及拯救的观念,是难以被读者全面了解的。旧约是新约启示的预备。

某些人会认为耶稣基督的父,不是旧约的耶和华。基督自己强烈反对这种讲法,他的言论和自我牺牲的行动,都充份说明这一点。耶稣基督的父是圣洁的神,为人的罪所触怒,他要以流血来除掉它。他以他自己的儿子,亲自作那代罪的羔羊;因着耶稣,我们的罪才得赎,能与神和好(罗五11)。基督透过主餐,让后世(直到他再来)都记念此事。他在主餐所用的说话也是出自旧约(太二十六26一28:出自出二十四8;参林前十23―27)。我们凭信心把罪归在神的羔羊身上,他就好像赎罪日的代罪羔羊一样,把罪带走(约一29)。若不明白利未记的象征与语言,我们又怎能完全了解新约的深意呢?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以色列人经历了耶和华大能的拯救――摆脱埃及的枷锁,得以在西乃的山影下安营――这个经验将永远成为以色列人信仰的核心。他们亲眼看见圣山上的电光,又亲耳听到雷声(十九16―19);在此,耶和华颁赐诫命(二十1―17),宣布他们是他的子民,他是他们的神――是那以盟约维系他们的主人。然而,这关系能否维持呢?以色列人不能永远居住在西乃,这不是耶和华的心意,也非拯救他们出埃及的目的。他们要在一个地方定居,经历作为他子民的好处。而且,神在他们身上的计划仍未施展出――他们要成为万民的祝福(创十二3),与其他民族分享他们的信仰。西乃旷野不能让以色列人达到这两个目标,迦南才是他们的应许之地。民数记说明以色列整整一代逝去之后,以色列人才能进入迦南。在这段期间,他们要学习一个功课,就是经历顺服和不顺服主的话所带来的后果;进入巴勒斯坦的时候,他们便会接触迦南的宗教,所以,现在他们便要学习崇拜耶和华的正确方法。而崇拜的详情就是记在利未记之内。名称及内容名称。古籍以首句的第一个字命名(像现时的教廷通谕一样)’希伯来圣经内,利未记的名称也顺应这个惯例而称为wayyiqra(于是她呼召,利一1)。英文圣经的Levitic
us是依据武加大译本,而后者则依据七十士译本而有。基本上,这个书名是一个形容词,全名应为thelevitical(bool)(利末记)或称「属于利未人的书」。有人怀疑这个名称是否合宜,因为利未记的主要人物是亚伦,书内有关祭司的描述,都只限于他的儿子。他们是受任命的祭司。当然,亚伦像他兄弟摩西一样,是一个利未人。然而,亚伦的祭司职份,与利未人的职份是有所不同的。(利末是雅各十二个儿子其中一个,他的后裔便是利末人,亚伦属于利未支派,但他的儿子则与利未人分别开来叫后来,利末人与祭司便发展到完全独立的派系。也许因为「利未记」这个名称,我们误以为本书重点是利未人,其实并不是,祭司才是主角。在这卷书内,「祭」一词比「利未人」一词更为显着。在西乃山上,耶和华宣布,与他立约的子民是「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出十九6)。理想而言,此国为神治之国;每一个人均为祭司,耶和华就是君王。然而,这个理想有点不实际,所以必须确立一代表性的原则。每个家庭的长子成为家庭的代表(出十三2―13,二十二29)。但是,耶和华指派利未人负起长子的责任:「我从以色列人中,拣选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头生的,利未人要归我。」(
民三12)这样看来,我们以为利未记是一本祭司手册,实际上是误解了圣经的教训――利未记属于所有的子民。内容。利未记有时被认为是记述以色列祭礼律例的书卷。若以此为前设,则研究利未记的时候,便会把它的内容当作是律例汇集来考虑,而不会尝试了解希伯来文妥拉(律法)的基本意义。按照希伯来文的用法,妥拉可解作「指导、纪律」,意思包括训练和磨练域惩戒)。这个字被用作父母对儿女的教导(箴一8,三1)。科学观察引伸出来的原则可称为「自然律」;而妥拉亦可相应地指那些管理圣约之民的生活原则。在旧约,律法包括「法令」、「审判」、「诫命」、和「教训」。所以我们可以把妥拉译为律法。把利末记视为一本祭司国度的守则,以及视之为以色列人祭司职份的表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此书。若要使以色列人与神保持不中断的团契,他们必须培养一种正确的敬拜态度。这便是利未记的目的。这个四角祭坛(约主前十世纪),原属米吉多地,昔日以色列人在其上献「主所喜爱的米祭」(利二2;当代圣经)利未记的中心要旨可用圣洁这个词表示(利十九2)。这个基本的中心思想引伸出两个问题。第一,圣民所犯的罪如何清除?第二,与圣洁的神沟通所必须的那种圣洁如何保持?利―至十
六主要处理第一个问题:而后半部则处理第二个问题。圣经的圣洁观基本意义。qados(圣洁)原意很简单――分别出来,尤指为宗教目的而分别出来。一片土地、一座建筑物、圣所内的一件家具,甚至一匹马,都可以是因为分别作宗教或祭仪之用而成为圣洁。其中并不暗示有道德上的要求。当大祭司进入至圣所,或者是以色列人走近会幕的时候,可能产生敬畏的感受。然而,这种圣物所拥有的惊慑力,不可与道德或伦理品质混为一谈。某些人因为宗教原因分别出来,就算是「圣洁」的了,无论他是侍奉耶和华的祭司,或者是迦南的巴力招妓也是这样。凡俗圣洁凡俗上图中,被圆线分别出来的,便可以视为「圣洁」或「神圣」。在圈外的便是「凡俗」的,是圣洁的相反词。利未记十章十节说:「使你们可以将圣的、俗的、洁净的、不洁净的、分别出来。」在祭仪上清洁的,就可以在崇拜中被接纳,不洁的则不能接受。亵渎之罪,就是把圣物(例如主的名)用在凡俗或日常事情上。引伸意义。圣经对圣洁的了解不限于「分别」的意思。「耶和华为圣」或「我(耶和华)是圣的」,被重复使用,表达出他分别出来,是已经界定了的。他是灵,人是物质:他是不可见的:但更重要的是,神从罪和邪恶分别出来。在圣经传
统中,神创造亚当,与他沟通,但罪破坏了这个团契,使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象征神在圣地,而人类则在野外,因罪与神隔绝。耶和华在道德的优越性,成为了圣经有关圣洁的含意,他要求与他立约的子民,经常在律法内保持圣洁。圣洁因此包括了一个引伸意义(或是圣经的引伸意义)――道德的优越性。祭礼献祭。按七37,耶和华在西乃向摩西启示的律法共有五类祭礼。其中一种常以众数出现,就是分为三类的平安祭;所以合共有七种。除了素祭之外,所有祭物都要杀牲(英文sacrifices,有「牺牲」之意)。希伯来文「祭物」在文理的意思是「礼物」,或「摆上前来的物件」(参看以下图表)。从希伯来文翻译过来的词语并没有一致的译法。蟠祭有称为holocaust(全献祭),源自一个希腊文,意思是「全然焚烧」。赎罪祭常与赎愆祭混淆,因为它们全完相同,只是赎愆祭要求当事人赔偿给受害人。素祭又称mealoffering(餐祭),或在英王钦定本为meatoffering(肉祭)。申十二27把燔祭与平安祭分开,燔祭是完全烧在坛上的,而平安祭的肉则有部份留给祭司(有些情况何分给奉献者)食用。献祭者的角色。如何把祭牲宰杀和奉献,经文有非常详细的描
述(参利一3―9)。只有少数例子(如为全民献的赎罪祭或贫民献的小鸟)之外,直到祭物放在祭坛之前,所有祭礼的礼仪都是相同的。献礼者要亲自把祭物带到坛前,或到会幕的门前,让他能在主面前蒙接纳(3节)。他的祭物是来自他饲养的动物或他所栽种的五谷,代表着献祭者的生命。祭物必须是上好的,通常是雄性无**无残疾的牲口或初熟的果子。然而,奉献者的经济能力亦在考虑之列。到了后期,奉献者才会在圣殿内购买那些不用自己努力培养的祭物。奉献者会把手放在祭牲的头上,很可能表示身份的认同(一4);至于奉献者有没有在奉献时忏悔,则仍属疑问。但在赎罪日的礼仪中,有忏悔这个项目(十六20),所以忏悔可能是每一祭礼都有的礼仪。而且,赎愆祭及赎罪祭,都涉及个别罪行(五1一六6):如果犯罪者承认他曾犯罪,或被指为有罪,他便需要奉献。正因他是为某罪献祭,他明显是在为那罪公开忏悔。利未记中的祭礼祭礼名称目的祭物ola燔祭赎偿一般性的,无意犯之罪雄性无残疾之畜牲或两只雀鸟一3―17六8―13hattat赎罪祭赎偿个别无意犯之罪祭司:公牛四1一五13全民:幼公牛六24一30统治者:雌性山羊及绵贫民:两只雀鸟极穷的人:面粉asam赎愆
祭赎偿无意犯之罪如赎罪祭(加上赔偿之物)五14一六7赔偿七1一10minha素祭保证或肯定对神的感恩细面/饼/薄饼初熟之果抹上油、乳香、盐,但要无酵或蜜二l―16六14一23selamim平安祭向神感恩通常同献祭牲七11一21、28一36雄性或雌性无残疾的牲畜toda感谢祭为了所受的祝福neder许愿祭为要还特许之愿nedaba甘心祭自发地出于感恩接着,可怕的时刻来到了,奉献者要宰杀祭牲、剥皮,然后切成块子。虽然如此,这个血腥的行动也不是什么大不了,大多数以色列家庭都饲养和宰杀他们自己的牲口作食粮。不过,每一个人都能想像到,把自己养的牲口杀死,就算是为了终止它的痛苦而杀它,也会令人感到可怕。利未记所讲的祭礼,不是用来使人反感,而是使奉献者与祭牲认同(参一4),他不单是牺牲一只被选出来的动物,这动物其实是自己的替身。整个过程,事实上是于事无补的,但它在奉献者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犯罪必受罚!罪的代价就是付出性命!性质奉献者的工祭司的工完全烧尽带祭牲进来接受祭牲把手放在他头上向坛洒血宰杀、剥皮、切成块子将祭性放在火上清洁有脂油的部份焚烧带祭物前来(长老可为会众而作)接受祭牲其余部份作食物向坛
洒止烧脂油、吃肉若命罪,于营外烧如赎罪祭先作出赔偿如赎罪祭然后与赎罪祭同代表性地(azkara)焚烧带来祭品烧一把用手拿少许祭司及儿子吃余下的有脂油部份焚烧带祭品前来接受其余食用把手放在牲口头上向坛洒血宰杀、剥皮、切成块子烧脂油其余吃掉*其余吃掉*(明日或同日)(同日)*留意感谢祭之同献性质祭司的角色。祭司的责任,是要使祭坛的火不断燃烧(一7,六12、13)。按某些学者推测,祭司会在接收祭品时施行一些礼仪,礼仪可以包括这句话――「燔祭便蒙悦纳为他赎罪」(一4)。当奉献者宰杀祭牲之时,祭司便在盆上把血盛着,把部份洒在坛边,然后把余下的再倒入盆中(5节)。赎罪祭的礼仪就更为繁复(参四4―7)。被焚烧的部份洗干净后便放在坛中。若是燔祭,全只祭牲(除了兽皮)都要烧掉:但在其他祭礼,祭牲一部份归祭司作食粮用。然而,我们必须加以区分:在赎罪祭中,无论为赎祭司之罪或奉献者之罪或全民之罪,祭司均不能从中取用,因为他虽是祭司也是罪人,他要把属他的部份拿出营外焚烧。另外,素祭的奉献者与祭司可同得祭牲一部份,因为血献者的罪,并不是祭礼象征的一部份。祭礼的每一细节都很重要,所以祭司有责任指导以色列人。先知讲论
中,便有一个重要部份,是指摘祭司没有好好教导人民,由此可见,旧约对这些祭礼细节是何等重视。血的重要性。在祭礼的法则中,血是常被强调的元素。因为很多人对血十分反感,所以血祭的礼仪,常被形容为「屠夫的宗教」。不过,我们必须明白以色列人为何坚持血祭的事实以及它的象征意义。其实血的观念是基督教信仰的基要成份――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以及主餐的象征,都源于血祭。在血祭中,流血是要祭牲死亡。它的象征意义是:把奉献者与祭牲等同,代表罪人之死。罪的刑罚乃是死,而祭性之死代替了罪人之死。赎罪日。赎罪日的礼仪尤其重要;就算圣殿及祭礼都消失,赎罪日仍然是犹太年中最圣洁的日子。「赎罪」及「赎偿」都是不易懂的词语。希伯来文的基本意义是「覆盖」。英语atone由atone而来,而赎罪就是at_one_ment,或复和。不是所有学者都认为这就是希伯来文的意思,但这观念似乎比「讨神喜悦」更接近利未记的意思。这个字所强调的,是「盖过罪恶」多于「讨神喜悦」。虽然,新约清楚以「取悦」作为赎罪的其中一面(例如罗三25;约壹二2),利未记的血祭赎罪与施恩座,只是发展新约教义的伏笔。大祭司是圣洁之神与罪民的中保。在会幕(后期的圣
殿)的象征之中,耶和华临在至圣所的撒拉弗中间。到赎罪日,大祭司亚伦要把祭司袍除下,披上简单的白衣来主持礼仪。首先,他为自己及自己本家赎罪(十六6),因为他也是罪人,他也需要「覆盖」自己的罪。然后,他为人民把山羊当作赎罪祭献上(15节)。两次他都把血洒在至圣所的施恩座上(13、17节),因为人民的不洁净,甚至是圣所也被污了,所以也需要赎罪(6节)。亚伦取出一头活山羊,把手放在它头上,开始认罪――「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然后把羊放到旷野(21节)。尤要指出「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22节,这必须取其象征意义而非字面意义,先知与希伯来书都清楚是采用象征的解释)。「那放羊(现称代罪羔羊)归与阿撒泻勒的人」(26节):阿撒泻勒一词令犹太人及基督徒的解经家起了不休止的争论。它是一个地名或是西乃神明之名,抑或指撒但呢?祭牲是不是献给撒但或某些魔怪呢?但每一个解释都违反了赎罪日的精神,也与圣经所描写的祭礼不相符。阿撒泻勒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然而,即使仍有这些困难,阿撒泻勒最好的解法是:它是一个不常用的字,源出自希伯来文azal,「除去」,可译为
「除掉罪恶」。这样的解释,便能公允地对待此行动的象征:当代罪之羊把人民的罪带走,罪就不再阻隔着圣洁的神和子民了。圣洁法典圣洁法典。十七至二十六章常被称为圣洁法典。按照底本说(请参第88页)的其中一个派别,圣洁法典(H)是形成五经或六经的一个底本,作者是七或六世纪的一个祭司或一个学派。称这部份为法典是不正确的。它只是一个不太严谨的选集,把那些能使以色列民生活圣洁的原则收集起来,称它为「圣洁的妥拉」则更适合。那些原则不是以律法形式逐一胪列出来,而是详细列明圣民怎样调节自己来符合圣洁的要求。例如,它包括一些「神圣的**」(二十三1一44),如安息日及逾越节等。每七年便有一年为安息年,让土地休息(二十五1―7):每五十年则有禧年,作为救赎的时间:奴隶可得自由,财物也要归还给原有的家庭或家族(8―55节)。然而,以色列人并没有守这些安息日的规条,以致尼希米(三十四14―22)及以西结(二十12一16)都宣布被掳就是神对不守安息日的审判爱护邻居的律法。当耶稣被问及「那一条是最大的诚命」时,神的回答包括两条诫命,第一条是申命记的律法(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参第236页),第二条出自利未记(
你要爱人如己:太二十二36―40:利十九18)。在利未记中,爱邻舍的律法记在最后,是一组多方面的规条,如敬爱父母、守安息日、不拜偶像、献平安祭、为寄居者留下部份收成……这都是为了表现圣洁的生活原则。这些律法告诫以色列人不要诋讥邻舍,不可「置之于死」(死刑?),也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这是一个出色的总结,对群体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很有价值。利末记与圣经其他书卷的关系以西结书。利未记与以西结书有很多共同点,学者常争论究竟是利未记的祭司作者满脑子以西结的观点,抑或以西结从利未记裹取材。部份学者认为利未记记载了很多早期以色列的祭仪。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以西结书的作者,身为祭司(结一1),对被掳的犹太人说话,圣殿又刚刚被毁,他对重新建立利未祭仪有特别兴趣,也是可以料到的。希伯来书。书内有多处引述利未记,主要是十六章(有关赎罪日的段落)。来八至十有两点非常有趣:它以新约的角度(因此也是正典的角度),来肯定利未祭仪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对其读者提供作者自己的教训。希伯来书的对象,可能是犹太基督徒,他们的圣殿已被破坏(或将会被毁),祭礼仪式已经完结。所以希伯来书的目的是回答如何代替摩西指定的祭礼。作
者指出动物祭仪只是将来美好事物的影儿(希十1),它们没有能力除罪:基督的牺牲,才是这些形体的实质,所以犹太人不再须要祭礼:即是说摩西律法不再是必须的了;事实上,那是「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八13)律法与恩典。常言旧约的救赎是靠守律法才得到,而新约圣徒。则单是信靠基督牺牲的恩典便能得救。但这基本上是曲解了保罗在加拉太书的教训。如果我们小心研究妥拉及旧约其他地方,便发现人类从来不能以自己努力而得救――全是依靠神的恩典。人因犯罪,理应受罚受死;神因为人的信心,而愿意接纳罪人,他还提供了救赎的途径。这就是圣经所启示的救赎。保罗认为亚伯拉罕之约,是以信心为基础,信心不会因为摩西的律法而被取消(加三6―18)。希伯来书的作者讨论旧约祭仪时,简括的说:「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十4)。同样地,很多犹太人也相信救恩是因着神的恩典。「拉比约斤拿说:『你们由此明白到人不配要求神做什么;因为最伟大的先知摩西,到神面前也只是求恩典。』」(Deut.Rab.wa’ethanan2:1)「以色列人能逃出埃及,不是靠以色列人的努力,也不是靠他们祖先的功德;红海分开,不是他们所能做到的,都是靠神的名…
…所以摩西告诉以色列人:『你们不是靠功德得救赎,所以你们必须颂赞神,宣告他誉满万族。』」(MidrPs44:1)很多犹太主祷文也表达了对神的依靠:「万族中那掌权的主!在他面前,我们献上恳求,不是依靠我们的义行,乃是靠若你那丰盛的恩慈……我们的父、我们的君王,虽然我们没有义行和功德,请你仍记念我们的父与你所立的约。我们每天都为你作见证――你是永恒和守约的神!」预表及象征。在教会历史之中,不断有狂热的解经家,极端地以预表的看法,几乎把新约的每一节,都要从旧约找到预表,于是令很多人批评预表的讲法,甚至认为是无稽之谈。到了近年,情况才因为G.vonRad而有所改变。他使这个字(type,预表或类型)重新受人尊重。象征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观念,如果用象征去表达,比起抽象的文字描述,当然更加具体。在我们身边,到处有象征符号――如十字架、旗号、年历等等。基本上,象征是以视觉媒界表达一个抽象概念。十字架代表爱、牺牲、死亡,及拯救。旷野的会幕是神同在的记号,象征着神与人「会面」的地方。亚伦是普通人,也是祭司,他的职份象征了圣洁(分别出来服侍神)。赎罪日的祭礼也是象征:把祭司自己的罪、全民的
罪,都送到被遗忘之地。如果当这些象征,最终引带出它所代表的实体,这个象征便称为预表,而那实体可称为预表的实现。旧约会幕的预表是好例子。作为象征而言,它具体可见地表达了那不可见的「神之临在」,明显是暗示将要来的情况:「当时,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出四十34、38)。到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一14)的时候,象征便被实体代替。所以会幕是基督的预表。同理,谈到利未记的祭礼,如果我们决定了其象征意义而又能发现其实体,那么,祭礼也是一种预表。希伯来书的作者认为,赎罪日预表了基督一次过的献祭(十1―14)。利未记的适切性N、Micklem在他的利未记注释提出以下的问题:这本书能否在基督徒的圣经中占一席位呢?他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很少人能指出此书对现代读者有何重要性。甚至弥迦(六6―8)及其他先知似乎也怀疑血祭的功效,而希伯来书作者更似乎把利末记的那套祭礼永远地弃置一旁(来八一十)。但如果神的爱适切于现代,利未记必定也有它的适切性。在它那些严格的规条与苛刻的要求背后,是耶和华那渴望与子民团契的心愿。这种爱心驱使神施恩拯救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为奴之地,为的是要与他们不断保持亲密的沟通。神要求
他们圣洁,是让他们可以享受团契。罪的问题必须被解决,而且必须是按着他能接受的方式解决。所以利未记的意义,不是列出祭仪的清单,而是说明保持这团契的步骤。如果我们认为希伯来书所论及的,以及基督的牺牲,是适切的话,那么利未记也是适切的。在基督受死之前,他自己已谈及他的牺牲,他死后,使徒也一直谈及此事,但唯有从犹太祭仪系统的角度,人们才能明白他们所讲论的事。希伯来书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然而,适切有不同的程度。神用了利未记的象征,来表达他的救赎之爱(对罪人之爱,以及对罪之憎恶),为基督里完全的启示作好准备(参来一1)。实体的出现,代替了预表;象征性的祭礼不再需要了,因为基督的祭礼已取代了利未记的祭礼。然而,这些古代的象征,于教训仍然是有益的。事实上,我们如果没有旧约,新约有关罪及拯救的观念,是难以被读者全面了解的。旧约是新约启示的预备。某些人会认为耶稣基督的父,不是旧约的耶和华。基督自己强烈反对这种讲法,他的言论和自我牺牲的行动,都充份说明这一点。耶稣基督的父是圣洁的神,为人的罪所触怒,他要以流血来除掉它。他以他自己的儿子,亲自作那代罪的羔羊;因着耶稣,我们的罪才得赎,能与神和好(罗五11)。
基督透过主餐,让后世(直到他再来)都记念此事。他在主餐所用的说话也是出自旧约(太二十六26一28:出自出二十四8;参林前十23―27)。我们凭信心把罪归在神的羔羊身上,他就好像赎罪日的代罪羔羊一样,把罪带走(约一29)。若不明白利未记的象征与语言,我们又怎能完全了解新约的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