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15.约书亚记

圣经综览 by 赖桑

约书亚记接续了申命记的历史。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安营,等候神指示他们占领迦南。摩西以往一直带领他们,现在却要留下来不能进入应许之地(申三23―27,三十二48―52),神指示摩西把领导权交约书亚(三28;刚在摩西临终前:三十一23),接着摩西

便逝世了(三十四5)。「嫩的儿子约书亚,因为摩西曾按手在他头上,就被智慧的灵充满,以色列人便听从他,照着耶和华吩咐摩西的行了。」(9节)

约书亚记在这个地方继续写下去:「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但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必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怎样与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一1―5)

大纲及内容故事可分为两个主要的部份,大概各占一半的篇幅:攻占应许之地的简略概览:描述十二支派如河划分土地。

大纲

委任约书亚(一1―9)进入应许之地(一10至五12)准备过约但河(一10―18)窥探耶利哥(二1―24)

渡过约但河(三1一四18)安营吉甲(四19一五12)征服迦南(五13至十二24)耶和华的统帅(五13―15)

耶利哥城倾毁(六1―27)攻打艾城(七1一八29)筑坛于以巴路山(八30―35)与基遍人立约(九1―27)

攻打南部(十1―43)攻打北部(十一1至23)进攻的总结(十二1―24)

划分土地(十三1至二十二34)河东支派的土地(十三1―33)迦勒所得之地(十四1―15)犹大所得之地(十五1―63)

约瑟所得之地(十六1至十七18)其余支派所得之地(十八1至十九51)逃城(二十1―9)利未之城(二十一1至42)

总结和送别河东支派(二十一43至二十二9)筑坛于约但河边(二十二9至34)约书亚的遗命(二十三1至二十四33)约书亚第一次讲道(二十三1―16)

约书亚第二次讲道及示剑之约(二十四1―28)约书亚的葬礼、约瑟的骸骨,及以利亚撒(二十四29―33)

内容。约书亚立即准备渡过约但河。第一个障碍,就是河对岸几哩的坚固古城耶利哥;约书亚派了两个探子窥探迦南及耶利哥城,他们受到**喇合的保护(二1―24)才能安然返回。另外,以色列人能够渡过正在泛滥的约但河,是因为河水在北面十多里远的地方止住,让以色列人可在干地上走过。跟着,就是一个人所熟识的故事――耶利哥城因神的介入而倾倒。以色列军队绕城走了七日,并有七个祭司吹号。可能有人因此以为攻占迦南易如反掌,但其实神子民所经历的往往不是这样。

以色列人攻打脆弱的艾城(「艾」希伯来文的字义是「败瓦」)时,却遭遇一次挫败。当约书亚向神求问的时候,他得到的答案是:「以色列人犯了罪,违背了我所吩咐他们的……」(七11)――他们私下藏了战利品,那本应要「献给」耶和华的。从经文可知,决定谁犯罪乃靠抽签,但其中也有神的引导。经过删减的过程后,剩下了犹大支派,谢拉的宗族,撒底家中的亚干。亚干认罪;原来他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些银子,以及一条金子。他和他全家,包括他的儿子、女儿、大小的牲口,他的帐幕,连同那些当灭之物,都被石掷死和烧毁。然后,艾城便被以色列伏兵占领(七16一九17:参第265页)

约书亚跟着便带领他的军队移到中部山区,正打算攻打南部之时,他们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基遍人打扮成长途跋涉的样子,来找以色列人,说服约书亚与他们立约(九13)。约书亚没有求问便答应了,谁知他们就是迦南城里的人,若以色列要统一迦南,便要征服他们;但因为约书亚以严厉的誓言与基遍立约,他就不能杀死他们,也不能把他们的城摧毁,这样以色列便容许了第一个迦南的「区内领土」(在以色列疆土内的非以色列城乡)。及且,基遍各城联合起来,跨过由南往北的主要干线,促使以色列**,令以色列国最后成为南北两国的局面。

耶利歌城,一个「要在耶和华面前毁灭」(书六17)的城之遗址。基遍以南及西南各城邦的五个亚摩利王,听闻艾城被以色列人征服,便联合对抗约书亚及以色列人。耶和华再一次给他们胜利,敌人逃经伯和瑞直奔西部的海岸平原。耶和华降下大冰雹,并使日月停顿(十6―14),这日称为「约书亚的长日」(请参下文第270、271页)。

约书亚征服南部(包括南地及施波拉,十1―43)的情况,只有简略的记载,战事如何均无记录(28―43节)。征服北部的记录也是同样的简单,只包括了米伦水边之战及攻陷夏锁的事迹(10节)。

这卷书下半部的风格有很大改变,叙述十二支派如何分地时,文字显得有点繁琐。最有趣味的故事,是河东支派离开河西返回自己土地时,在约但河边筑了一座祭坛。而河西支派误会筑坛的目的,以为是**的标记:幸而河东支派立刻加以解释,指出其目的是为了见证东西合一,于是才避免了约但河两岸支派的**(二十二21-29)。

胜利是否全面?略读约书亚记时,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以为以色列人很快一次过征服迦南:「约书亚击杀那全地的人」(十40):「约书亚夺了那全地」(十一16):「以色列人击杀那全地,凡有气息的没有留下一个」(16节):「除了基遍的希未人之外,没有一个城与以色列人讲和的,都是以色列人争战夺来的」(19节)。

然而,书内其他地方却说明还有很多地未占领,并报导了详细情况(十三1―7)。末占领的地方包括非利士地,以及巴勒斯坦北部的一些地区。其实仍有很多地方未被征服,尤其是迦南人的「区内领土」,建立了很多迦南祭坛及邱坛,令以色列在以后的日子跌入罪的网罗之中。

约书亚这卷书的主角是嫩的儿子约书亚。他属于约瑟支派(即以法莲的半个支派),在埃及出生,出埃及时他仍是个年青人(出三十三11)。他原名何西阿(意即拯救:参民十三8),但摩西为他更名约书亚(意即耶和华是拯救:16节)。约书亚被摩西选作他的左右手。当摩西在山上领受律法时,他也在场(出二十四13及下文)。神与摩西会面时,他是「会幕」的守护人(三十三11)。以色列人于利非订与亚玛力人战争时,约书亚负责领导士兵迎敌(十七9)。后来,他被委派为十二个往迦南的探子之一(民十三8)。他与迦勒,是那两个少数认为以色列人可以进攻的探子。因此,神准许他们进入迦南(十四30)。最后,耶和华委派他在摩西死后作、以色列人的领袖(申三十一14、15、23)。他的策略如下:他以吉甲为基地,那么迦南地便一分为二,他可先攻占南部再回头攻打北部:军事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出色的计策。但圣经的观点,却把攻占迦南的功劳,归给另一位超然的元帅身上――是耶和华打了这场胜仗(参书五14、15),是他赐下胜利,而约书亚只是他的仆人。

这位仆人,经历过埃及的拯救、西乃山上赐下律法的时刻、旷野那可怕的挫折与劳苦,以及摩西那惊人的信心。但是一些学者,尤其是几十年前的学者,都认为希伯来人用了二、三百年的时间,逐渐移入迦南,然后编写这个故事,并把约书亚附加其上,视之为攻占迦南的英雄。这两种讲法,显然是完全不一致的。

成书过程及真确性在十九世纪,大部份学者都确信,五经的那些底本,在约书亚记内亦有痕迹可寻(参上文第252页),第一至十二章是J,E及D典,第十三至二十四章则几乎全属P典。若按此理论,首十二章包括了好些解说始源的故事(在古时构想出来的故事),用来解释某些事物,或回答类似下面那些问题:以色列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基遍人成为替以色列人伐木取水的仆人(九17)?

上文已提过,诺马丁经过批判性的研究之后,**以前的想法,肯定约书亚记与申命记、土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更为相近,而有别于前面那些以J,E及P为底本的四卷圣经。第一至十二章是由申命记历史家把古代资料整理后,再加上一些其他资料,如城市名称、疆界等:但那一些是附加则是争论性的问题。布赖特倾向于把那时代定为王朝时代(即主前十世纪)。当申命记作者附加资料(十三至二十一)之后不久,其他附注便跟若再加上去。

真确性。约书亚记部份资料似乎是出于目击者的描述,尤其是五一七章。另外,往后半部有些细节,则看似是属于约书亚同期或之后不久的作品。然而,那些杂项,如「到这日」等片语,清楚说明一个比事件本身稍迟的写作年份。因此,很可能约书亚记的资料,以口存或文字的形式,由约书亚的年代流传下来,最后,再由旧约编修者加工,并加入一些后期的材料。除非「申命记历史作者论」的日期推前到王朝时代或更早的时期,否则申命记理论是不能解释上述现象的。

我们必须考究那些描写约书亚的早期资料。除此以外,好些考古学的证据,也需要加以考虑。十三世纪有多个迦南的城市被摧毁,暗示当时有人进攻迦南。这些城市分布很广,如伯特利、拉吉、伊矶伦(?)、底壁、夏琐等,显示进攻行为是广泛的,对中部、南部、北部均有影响。土层留下很厚的灰烬,有些城市还完全毁坏,相信那时的战事非常激烈。所以,一些现代学者已对约书亚记主要部份的历史性充满了信心。

威尔浩生学派认为,六经是出自七至八世纪的底本,在被掳后期编辑而成,而诺马丁那一派则认为,申命记历史是七世纪历史家用早期资料写成,再由被掳期的编修者加工。但现存证据显示,此书的真确性,远比这些理论所提出的更为可靠。支持约书亚记历史性的美国学者有奥伯莱、韦特及布赖特。

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正如十三1所说)。嘉士坦(J.Gar-stag)在一九二九至三六的考古报告作出结论,说耶利哥正如约书亚记所载的那样被征服了:但后来经肯扬(K.M.Kenvon)发掘,发现耶利哥在十五世纪或十四世纪前期已经被毁。事实上,在约书亚入侵年间,没有证据说明耶利哥仍有人居住;因此,嘉士坦的结论受到极大的挑战。而哥斯(J.M.Krause)发掘艾城遗址时,发现该城是在主前二千二百年被毁,而且从未被重建。此外,学者又未能解决约书亚记内很多文体及经文的问题:这些经文问题与旧约其他部份的关系,仍然十分模糊。

最头痛的问题,是有不少地方指出,某些希伯来人(他们是不是以色列人或属某个以色列支派则不得而知)在约书亚进攻之前和之后进入迦南。甚至,曾有人问,是否真有一次攻占迦南的行动呢?是不是真有一个约书亚,领以色列人在摩西死后不久攻打迦南呢?有些学者认为根本没有一场称为「攻打迦南」的战争。一些希伯来人(很可能就是亚玛拿书简的哈皮鲁人,参第268页),由亚伯拉罕至王朝时期的一段期间内,移民到迦南定居。这论点的几个不同讲法,都对约书亚记的历史价值加以否定。其他学者则认为进攻迦南的行动一共有两次,就算机会不大,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两次离开埃及的移民行动:第一次进攻是在亚玛拿年代(十五世纪),希伯来人可能就是书简中的哈皮鲁人,这次出埃及与摩西有关;第二次入侵则在十三世纪由约书亚领军,当时以色列支派已在应许之地里面。

考古学的证据并不支持十五世纪的入侵,各古近束文献所描述的哈皮鲁人,也与圣经描述的以色列入侵者不同。况且,圣经――由摩西到玛拉基――都有一次出埃及,那次包括所有十二支派,并只一次进入迦南。这就是约书亚记所叙述的情况,考古资料似乎亦支持这个讲法。

另一个解释以色列人如何定居下来的理论,是由孟登可所指出的。他认为以色列人早已在迦南,他们是附近或迦南内的流浪者,在一次对抗迦南地主的革命之中,他们把城市那些压逼他们的势力**,最后演化成以色列人。葛华(N.K.Gottwald)在他那本巨着中,从社会学及马克斯阶级斗争的角度,把这个「革命理论」扩展。当然,这些理论无法否定出埃及和攻占迦南的历史角色,但是,它们却提醒我们,以色列支派的形成,以及他们定居迦南的过程,是极之复杂的,到现在,我们仍难以全面地掌握这段历史。

历史状况约书亚记记载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历史,而那地也是他们将会接着居住几个世纪的地方。因此,正如其他经卷一样,对历史背景的认识,是极之重要的。约书亚记的第一个历史问题,就是进入迦南的年份。

约书亚人侵迦南的年份。第九章已讨论过,若按字面解释圣经资料,会引出两个不同的出埃及年份。首先,王上六1说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后四百八十年建成圣殿。这年份是所罗门登基第四年(很可能是主主前九六七年):那么,出埃及的日期便是一四四六。另一方面,希伯来奴隶在兰塞和比东建立两个积货城(出一11);但兰塞这个名称在兰塞一世之前并没有出现过,而在三角洲东部的建筑计划,在薛迪一世(SetiI,一三○五至一二九○),及兰塞二世(一二九○至一二二四)之前并未广泛推行,所以,出埃及应在主前一二九○年左右。

圣经记载了(出七至十二)摩西与法老的对辩,暗示法老的宫廷与希伯来人居住的地方相近,换句话说,那就是三角洲区域。在十五世纪,法老宫廷位于上埃及的提比斯,距南部五百哩左右。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考古学的证据显示,十三世纪迦南城市被广泛破坏,而且以东与摩押在约但河东居住的时间,亦与此相若:另外还有其他因素,足以使我们认为十三世纪是较可信的时期。因此,进攻迦南应约在一二五○年发生。

国际局势。在埃及,强盛的第十八王朝衰亡了。这个位于提比斯的王国,曾控制巴勒斯坦、叙利亚,并进攻过幼发拉底区域。然而,亚门诺斐斯四世(一三六九至―三五二)为反抗亚孟的祭司(AmonPriesthood),发起革命,大大削弱了十八王朝的国力,使他不能再次复元。亚门诺斐斯把首都迁往亚阿肯亚顿,最后在十四世纪后期的一次战役中,取替了十八王朝。于十九王朝早年,薛迪一世开始在南部三十公里外的东三角洲兴建首都,位置在亚华里斯(Avaris,即Tauts)或Qantir,而兰塞二世接续这工作,且大兴土木。到了亚玛拿时代,亚玛拿书简清楚指出埃及正走下坡,法老无法控制巴勒斯坦。兰塞二世希望制止那侵入叙利亚的赫人,但经过一场近似悲剧的战役之后,他与赫杜西里斯三世(HattuilisⅢ,约一二七五至一二五○)签定和约,并与赫氏女儿结婚,促成了联盟:自此,奥朗提斯河成为埃及治权的界限。赫特与埃及均因长年战争而削弱了国力。赫特首都被毁,后更因海民在一二○○年入侵而亡国。埃及不能再在巴勒斯坦称王称霸,而第十九王朝亦在约―一九七年衰亡。亚述国要到约――○○年才兴起:所以巴勒斯坦是当时权力真空的中心地带,正是一个年青国家兴起的最佳时刻。

亚玛拿书简及哈皮鲁人。一八八七年,考古学家亚玛拿发现一批外交信件,是亚门诺斐斯三世和亚门诺斐斯四世,与其盟国及亚洲西部的附庸国之间的通信。这个发现,叫我们了解巴勒斯坦在一四○○至一三五○年之间的好些细节。

部份信件是出自巴勒斯坦及叙利亚城邦君主的手笔,他们向埃及王求助,称入侵者已进军巴勒斯坦,如果缓军不迅速到达,那么他的土地便会落入别人之手。倘若学者认为出埃及年份为一四四六,而约书亚攻占迦南则为一四四○,他们便会说书简所提的侵扰,就是以色列军所引起的。有些时候还有人声称约书亚的名字,曾出现在这些书简之内。

书信内提及一种或一个阶层的人,其名称按苏默语为SA.GAZ,亚甲文则为ha-bi-ru,两者均是指同一类人。因为埃及文和乌加列文都有pr,亚甲文又可以把ha-bi-ru读成ha-piru,所以这个字音译为英文便成Habiru或Hapiru――中译哈皮鲁。最早提及SAGAZ或哈皮鲁是一封来自吾珥第三朝(约二○五○)的函件:如果上述的pr及bi是相同的话(这点现仍未能完全确定),那么哈皮鲁一词,便可在以后七、八百年的亚述、巴比伦、乌加列、埃及,及赫特文件中寻见。

把哈皮鲁等同希伯来人,只属推测,但一些学者则采取这个观点。然而,若把大部份提及哈皮鲁的地方,都当作是希伯来人,那是不可能的。更且,哈皮鲁人被形容为战士、商旅、劫匪,和流浪者,他们遍及古代近东所有区域,与圣经中描写的希伯来人不相符。若出埃及为一四四六,然后希伯来人才到西乃旷野:那么,亚门诺斐斯二世(一四三八至一四一二)在他进攻叙利亚及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中,报称俘掳了八万九千六百人下狱,其中竟有三千人是哈皮鲁人,他们怎会是希伯来人呢?如果出埃及是一二九○年,那么希伯来人于亚门诺斐斯时期,仍在埃及为奴,可见两个年期都不能让我们把希伯来人与哈皮鲁人等同。

我们不能在这里解决哈皮鲁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把两者等同会产生极多的问题。

圣战一一以神之名杀战。当以色列人攻占耶利哥城,他们把城烧毁,除了喇合及其家人(书六24、25),所有城内居民都被烧死,在艾城(八24、29)及其他地方也是如此。这种完全破坏的争战称为圣战,或「奉献」,动词可译成「完全破坏」参六17:「在耶和华面前毁灭」)。

如果圣经就表达此题目所用的语言,暗示这种「奉献」之所以实行,是因以色列人相信神如此要求(虽然没有任何地方显出神直接提出这个要求),那实在是令人反感的想法。但是约书亚的行动有数次被形容为「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所吩咐的」,或「如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的」(十40,十一12)。

若说神曾命令人去杀人,或说他吩咐其子民全然灭绝一城内的活物,实在会叫一些学者不能接受,于是他们便建议――旧约的耶和华,并不是耶稣基督的那位父。这当然不是耶稣及使徒的教训,因为新约清楚把他们的神等同那位亚伯拉罕的神、以撒和雅各的神,以及那位向摩西和先知启示自己的神。

对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解释,是当时的宗教文化,确有这种宗教性的「奉献」。古代近东人常常把人、财物、俘掳献给他们的神。当然,一个行动不会因为习俗就当作为正确,但这却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以色列人不觉得这是错误。前文已提过,神的启示,是渐进的启示:他按着他子民的程度,按部就班地带领他们,最后使他们到达他的标准。在这一点,以色列人确未到达登山宝训的地步。如果他们已经成熟,神亦会向他们启示爱仇敌的教训。

但这不是唯一的答案。圣经有关迦南人的教训不单是「灭绝他们」!在此吩咐背后,是有它的理由的,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迦南的文化及宗教背景。在耶和华眼中,迦南人罪大恶极,他们不单行可恶的事,而且还引诱以色列人参与他们这些「宗教活动」。在叙利亚的拉斯珊拉(RasShamra)所发现的乌加列文献,令我们知道迦南宗教习俗的详情。奥伯莱在一个讲座中,曾经因为那些娼妓、婴儿祭礼等习俗,把迦南宗教形容为人类最腐败的宗教。

耶和华不断提醒以色列人他是圣洁的神。他不能容忍这些恶习,尤其以事奉神的名义行这恶事,就更罪加一等。迦南人一定要被惩戒。而且,以色列人的宗教必须保持纯洁;迦南宗教那些官能的引诱,肯定严重威胁敬拜耶和华的宗教那种严谨的伦理。一个外科手术医生,为了病人的性命,会毫不犹疑地除掉病人的一只手或一只脚,甚至一个主要的器官。因为这事关乎以色列的属灵生命(神希望世界能藉以色列得福:所以这也影响整个世界的属灵生命),因此耶和华命令以色列人除灭迦南。

我们承认,这个问题是圣经内一个难了解的立场,上述的解释,只不过是企图加以答辩。不过,历史就是一个审判――以色列人或因过多杀戮而生厌,或受官能宗教的引诱,没有灭绝迦南人,令迦南宗教渐渐盖过以色列的宗教:从先知书可见,神因此严厉地惩罚以色列――他容让外强压逼他们,入侵他们的国土,破坏他们的城市,最后耶京被毁,以色列民被掳,这确是一次可怕的审判。

我们试复述一遍――耶和华没有下令杀死所有外邦人,他只要他们灭绝迦南人。这不是一个永久的策略,而是为了面对一个急逼的处境――当时,以色列要占领神应许给他们列祖的迦南地。后来,阿摩司、弥迦、以赛亚等先知的道德及伦理教训,便把神的话告诉他的子民:最后,耶稣来到世上,成全了先知和律法,更彰显了神全完的启示。解释灭绝迦南人这个行动时,必须考虑到上述的各种因素。

约书亚有没有令日头停止?书十12、13――「当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在以色列人眼前说,日头阿,你要停在基遍,月亮阿,你要止在亚雅仑谷。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么。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

照字面解释,日头和月亮都在天上停止移动了一日。世界各地都有传说和传奇故事,记录了日头停止这个奇迹。但问题是,圣经是否真的暗示有这一日出现过?

我们一方面要相信有神迹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要研究经文是否确实记载了这神迹。问题不是神有没有能力施行这个神迹,而是这段经文是不是报导日头停止的事。

这段经文的体裁是诗歌――至少有几行是诗歌。诗歌的内容,常以各种修辞方法来表达:而且上述译文并不准确,为了通顺,有些字是加上去的。若直译的话,经文如下:

太阳在基遍静下来月亮也在亚雅仑谷止住于是太阳静止、月亮站住……

译为「静止」的动词,是「不动」或「不作声」的意思。所以约书亚是要求太阳「停止」抑或是「静止」(不发出它那可怕的热气),仍是不能下定论的问题。十三节后半节的文字(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似乎支持「静止」的解释。

第二,经文提及雅煞珥书。我们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典籍、作者是谁,也不知约书亚记在这里引述了多少:但倘若引文是十三节下,那就支持「静止」的解释了。

但最重要的原则是:圣经内,神迹的性质和目的之间,都有一道德性的关系。神不会任意施行一个神迹,他是有目的的――拯救以色列人,供应粮食和食水,他们被蛇咬后医治他们,或救他们逃过敌人之手等等。通常,神迹的「规模」与目的有关。要把地球停止转动二十四小时,那是「宇宙性」的神迹了。是不是需要如此宏伟的工作,来使约书亚得胜呢?

学者们意见不一。一些视之为外邦传入的故事,所以整段经文也不必理会。相信确有一神迹发生的学者中间,亦有不同的解释。部份相信约书亚祈求太阳不发如此酷热:另外有人则认为太阳及月亮的光线,因大气的折射能力受到改动,而折向地球,使地球上的人以为月亮和太阳停了下来。我们不确实知道发生了甚」么事,但我们可清楚知道所发生的事令以色列人信心大增!

约书亚记的神学教训神是守约的神。几个世纪之前,神与亚伯拉罕立约,应许亚伯拉罕及他的后裔,要把迦南地赐给他们。神把这应许传给以撒、雅各、摩西,和旷野中的以色列人;最后在委任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过约但河时,再向他作出应许。耶和华为以色列人争战,赐他们胜利。当约书亚开始描述各支派的疆界时,耶和华的应许已经部份地实现了。有一些土地仍未占领,但耶和华应许以色列人把那地的居民从以色列人面前赶出去(十三2、6上)。至于已得之地,神则吩咐把它们分给以色列人作产业。

在以色列人的信仰中,应许与应许实现的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先知呼召以色列人回到神身边时,他们常要以色列人回想耶和华如何领他们出埃及,支持他们在旷野的生活,最后把迦南赐给他们,目的就是要以色列人明白神是一位守约的神。

约的观念。上文已讨论过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关系。在约书亚记中,约的观念主要表达于征服迦南这件事上。「这样,耶和华将从前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全地,赐给以色列人」(二十一43):「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以色列家的话,一句也没有落空,都应验了」(45节)。

整本旧约之中,那地始终是约的基本元素,倘若以色列人顺服耶和华的话说,他们在那地就会长久又富足。倘若他们拜偶像、叛教,先知劝他们悔改,而他们又不听从的话,他们便被逐出那地。但先知因着神的应许,亦对以色列人说,耶和华会留下余民回到迦南,让他可以重建应许之地。在被掳时期,复兴的应许便成了盼望的基础。

同样,圣战的问题(参上文)亦要从约的关系去考虑。耶和华因为与列祖所立的约,帮助以色列,又抵挡以色列的敌人。事实上,这个约的关系,令我们更加明白圣经那种「全然灭绝」的观念。耶和华立约的最终目的,是要地上万族知道耶和华那圣约的祝福。任何事物或人物,若拦阻这个救赎目标的都要被除灭。虽然这个判决看来十分严厉,但若不是这样做,人便会因不认识神救赎的工作,而令世界充满憎恨和罪恶。

得安息。约书亚记其中一个教训,较清楚地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而不是正面表达于其他经文之中:经过旷野的劳苦及争战的艰辛之后,以色列人在迦南得到安息(例如一13,十一23)。以色列在这里建立国家,作神的子民,成为其他邦国的一个见证。以色列人的失败,是因为太少把属灵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第八世纪的先知经常强烈指摘以色列人这个过失。

不过,无论如何,神的子民委实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此基本的原则后来渐渐发展成一个盼望与得福的丰富教义(如撒下七1)――地上劳苦的圣徒最终能在天上得享平安。希伯来书的作者论及神的子民的安息,就是引用旷野的经验及迦南之地等图像,来表达他的教义(来三7一四10)。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约书亚记接续了申命记的历史。以色列人在摩押平原安营,等候神指示他们占领迦南。摩西以往一直带领他们,现在却要留下来不能进入应许之地(申三23―27,三十二48―52),神指示摩西把领导权交约书亚(三28;刚在摩西临终前:三十一23),接着摩西便逝世了(三十四5)。「嫩的儿子约书亚,因为摩西曾按手在他头上,就被智慧的灵充满,以色列人便听从他,照着耶和华吩咐摩西的行了。」(9节)约书亚记在这个地方继续写下去:「耶和华的仆人摩西死了以后,耶和华晓谕摩西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我的仆人摩西死了。现在你要起来,和众百姓过这约但河,往我所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地去……必无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样与摩西同在,也必怎样与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一1―5)大纲及内容故事可分为两个主要的部份,大概各占一半的篇幅:攻占应许之地的简略概览:描述十二支派如河划分土地。大纲委任约书亚(一1―9)进入应许之地(一10至五12)准备过约但河(一10―18)窥探耶利哥(二1―24)渡过约但河(三1一四18)安营吉甲(四19一五12)征服迦南(五13至十二24)耶和华的统帅(五13―15)耶利哥城倾毁(六1―
27)攻打艾城(七1一八29)筑坛于以巴路山(八30―35)与基遍人立约(九1―27)攻打南部(十1―43)攻打北部(十一1至23)进攻的总结(十二1―24)划分土地(十三1至二十二34)河东支派的土地(十三1―33)迦勒所得之地(十四1―15)犹大所得之地(十五1―63)约瑟所得之地(十六1至十七18)其余支派所得之地(十八1至十九51)逃城(二十1―9)利未之城(二十一1至42)总结和送别河东支派(二十一43至二十二9)筑坛于约但河边(二十二9至34)约书亚的遗命(二十三1至二十四33)约书亚第一次讲道(二十三1―16)约书亚第二次讲道及示剑之约(二十四1―28)约书亚的葬礼、约瑟的骸骨,及以利亚撒(二十四29―33)内容。约书亚立即准备渡过约但河。第一个障碍,就是河对岸几哩的坚固古城耶利哥;约书亚派了两个探子窥探迦南及耶利哥城,他们受到**喇合的保护(二1―24)才能安然返回。另外,以色列人能够渡过正在泛滥的约但河,是因为河水在北面十多里远的地方止住,让以色列人可在干地上走过。跟着,就是一个人所熟识的故事――耶利哥城因神的介入而倾倒。以色列军队绕城走了七日,并有七个祭司吹号。可能
有人因此以为攻占迦南易如反掌,但其实神子民所经历的往往不是这样。以色列人攻打脆弱的艾城(「艾」希伯来文的字义是「败瓦」)时,却遭遇一次挫败。当约书亚向神求问的时候,他得到的答案是:「以色列人犯了罪,违背了我所吩咐他们的……」(七11)――他们私下藏了战利品,那本应要「献给」耶和华的。从经文可知,决定谁犯罪乃靠抽签,但其中也有神的引导。经过删减的过程后,剩下了犹大支派,谢拉的宗族,撒底家中的亚干。亚干认罪;原来他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些银子,以及一条金子。他和他全家,包括他的儿子、女儿、大小的牲口,他的帐幕,连同那些当灭之物,都被石掷死和烧毁。然后,艾城便被以色列伏兵占领(七16一九17:参第265页)约书亚跟着便带领他的军队移到中部山区,正打算攻打南部之时,他们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基遍人打扮成长途跋涉的样子,来找以色列人,说服约书亚与他们立约(九13)。约书亚没有求问便答应了,谁知他们就是迦南城里的人,若以色列要统一迦南,便要征服他们;但因为约书亚以严厉的誓言与基遍立约,他就不能杀死他们,也不能把他们的城摧毁,这样以色列便容许了第一个迦南的「区内领土」(在以色列疆土内的非以色列城乡)。及
且,基遍各城联合起来,跨过由南往北的主要干线,促使以色列**,令以色列国最后成为南北两国的局面。耶利歌城,一个「要在耶和华面前毁灭」(书六17)的城之遗址。基遍以南及西南各城邦的五个亚摩利王,听闻艾城被以色列人征服,便联合对抗约书亚及以色列人。耶和华再一次给他们胜利,敌人逃经伯和瑞直奔西部的海岸平原。耶和华降下大冰雹,并使日月停顿(十6―14),这日称为「约书亚的长日」(请参下文第270、271页)。约书亚征服南部(包括南地及施波拉,十1―43)的情况,只有简略的记载,战事如何均无记录(28―43节)。征服北部的记录也是同样的简单,只包括了米伦水边之战及攻陷夏锁的事迹(10节)。这卷书下半部的风格有很大改变,叙述十二支派如何分地时,文字显得有点繁琐。最有趣味的故事,是河东支派离开河西返回自己土地时,在约但河边筑了一座祭坛。而河西支派误会筑坛的目的,以为是**的标记:幸而河东支派立刻加以解释,指出其目的是为了见证东西合一,于是才避免了约但河两岸支派的**(二十二21-29)。胜利是否全面?略读约书亚记时,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以为以色列人很快一次过征服迦南:「约书亚击杀那全地的人」(十4
0):「约书亚夺了那全地」(十一16):「以色列人击杀那全地,凡有气息的没有留下一个」(16节):「除了基遍的希未人之外,没有一个城与以色列人讲和的,都是以色列人争战夺来的」(19节)。然而,书内其他地方却说明还有很多地未占领,并报导了详细情况(十三1―7)。末占领的地方包括非利士地,以及巴勒斯坦北部的一些地区。其实仍有很多地方未被征服,尤其是迦南人的「区内领土」,建立了很多迦南祭坛及邱坛,令以色列在以后的日子跌入罪的网罗之中。约书亚这卷书的主角是嫩的儿子约书亚。他属于约瑟支派(即以法莲的半个支派),在埃及出生,出埃及时他仍是个年青人(出三十三11)。他原名何西阿(意即拯救:参民十三8),但摩西为他更名约书亚(意即耶和华是拯救:16节)。约书亚被摩西选作他的左右手。当摩西在山上领受律法时,他也在场(出二十四13及下文)。神与摩西会面时,他是「会幕」的守护人(三十三11)。以色列人于利非订与亚玛力人战争时,约书亚负责领导士兵迎敌(十七9)。后来,他被委派为十二个往迦南的探子之一(民十三8)。他与迦勒,是那两个少数认为以色列人可以进攻的探子。因此,神准许他们进入迦南(十四30)。最后,耶和
华委派他在摩西死后作、以色列人的领袖(申三十一14、15、23)。他的策略如下:他以吉甲为基地,那么迦南地便一分为二,他可先攻占南部再回头攻打北部:军事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出色的计策。但圣经的观点,却把攻占迦南的功劳,归给另一位超然的元帅身上――是耶和华打了这场胜仗(参书五14、15),是他赐下胜利,而约书亚只是他的仆人。这位仆人,经历过埃及的拯救、西乃山上赐下律法的时刻、旷野那可怕的挫折与劳苦,以及摩西那惊人的信心。但是一些学者,尤其是几十年前的学者,都认为希伯来人用了二、三百年的时间,逐渐移入迦南,然后编写这个故事,并把约书亚附加其上,视之为攻占迦南的英雄。这两种讲法,显然是完全不一致的。成书过程及真确性在十九世纪,大部份学者都确信,五经的那些底本,在约书亚记内亦有痕迹可寻(参上文第252页),第一至十二章是J,E及D典,第十三至二十四章则几乎全属P典。若按此理论,首十二章包括了好些解说始源的故事(在古时构想出来的故事),用来解释某些事物,或回答类似下面那些问题:以色列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基遍人成为替以色列人伐木取水的仆人(九17)?上文已提过,诺马丁经过批判性的研究之后,**
以前的想法,肯定约书亚记与申命记、土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更为相近,而有别于前面那些以J,E及P为底本的四卷圣经。第一至十二章是由申命记历史家把古代资料整理后,再加上一些其他资料,如城市名称、疆界等:但那一些是附加则是争论性的问题。布赖特倾向于把那时代定为王朝时代(即主前十世纪)。当申命记作者附加资料(十三至二十一)之后不久,其他附注便跟若再加上去。真确性。约书亚记部份资料似乎是出于目击者的描述,尤其是五一七章。另外,往后半部有些细节,则看似是属于约书亚同期或之后不久的作品。然而,那些杂项,如「到这日」等片语,清楚说明一个比事件本身稍迟的写作年份。因此,很可能约书亚记的资料,以口存或文字的形式,由约书亚的年代流传下来,最后,再由旧约编修者加工,并加入一些后期的材料。除非「申命记历史作者论」的日期推前到王朝时代或更早的时期,否则申命记理论是不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我们必须考究那些描写约书亚的早期资料。除此以外,好些考古学的证据,也需要加以考虑。十三世纪有多个迦南的城市被摧毁,暗示当时有人进攻迦南。这些城市分布很广,如伯特利、拉吉、伊矶伦(?)、底壁、夏琐等,显示进攻行为是广泛的,
对中部、南部、北部均有影响。土层留下很厚的灰烬,有些城市还完全毁坏,相信那时的战事非常激烈。所以,一些现代学者已对约书亚记主要部份的历史性充满了信心。威尔浩生学派认为,六经是出自七至八世纪的底本,在被掳后期编辑而成,而诺马丁那一派则认为,申命记历史是七世纪历史家用早期资料写成,再由被掳期的编修者加工。但现存证据显示,此书的真确性,远比这些理论所提出的更为可靠。支持约书亚记历史性的美国学者有奥伯莱、韦特及布赖特。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正如十三1所说)。嘉士坦(J.Gar-stag)在一九二九至三六的考古报告作出结论,说耶利哥正如约书亚记所载的那样被征服了:但后来经肯扬(K.M.Kenvon)发掘,发现耶利哥在十五世纪或十四世纪前期已经被毁。事实上,在约书亚入侵年间,没有证据说明耶利哥仍有人居住;因此,嘉士坦的结论受到极大的挑战。而哥斯(J.M.Krause)发掘艾城遗址时,发现该城是在主前二千二百年被毁,而且从未被重建。此外,学者又未能解决约书亚记内很多文体及经文的问题:这些经文问题与旧约其他部份的关系,仍然十分模糊。最头痛的问题,是有不少地方指出,某些希伯来人(他们是不是以色列人或属某
个以色列支派则不得而知)在约书亚进攻之前和之后进入迦南。甚至,曾有人问,是否真有一次攻占迦南的行动呢?是不是真有一个约书亚,领以色列人在摩西死后不久攻打迦南呢?有些学者认为根本没有一场称为「攻打迦南」的战争。一些希伯来人(很可能就是亚玛拿书简的哈皮鲁人,参第268页),由亚伯拉罕至王朝时期的一段期间内,移民到迦南定居。这论点的几个不同讲法,都对约书亚记的历史价值加以否定。其他学者则认为进攻迦南的行动一共有两次,就算机会不大,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两次离开埃及的移民行动:第一次进攻是在亚玛拿年代(十五世纪),希伯来人可能就是书简中的哈皮鲁人,这次出埃及与摩西有关;第二次入侵则在十三世纪由约书亚领军,当时以色列支派已在应许之地里面。考古学的证据并不支持十五世纪的入侵,各古近束文献所描述的哈皮鲁人,也与圣经描述的以色列入侵者不同。况且,圣经――由摩西到玛拉基――都有一次出埃及,那次包括所有十二支派,并只一次进入迦南。这就是约书亚记所叙述的情况,考古资料似乎亦支持这个讲法。另一个解释以色列人如何定居下来的理论,是由孟登可所指出的。他认为以色列人早已在迦南,他们是附近或迦南内的流浪者,在一次对抗迦南
地主的革命之中,他们把城市那些压逼他们的势力**,最后演化成以色列人。葛华(N.K.Gottwald)在他那本巨着中,从社会学及马克斯阶级斗争的角度,把这个「革命理论」扩展。当然,这些理论无法否定出埃及和攻占迦南的历史角色,但是,它们却提醒我们,以色列支派的形成,以及他们定居迦南的过程,是极之复杂的,到现在,我们仍难以全面地掌握这段历史。历史状况约书亚记记载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的历史,而那地也是他们将会接着居住几个世纪的地方。因此,正如其他经卷一样,对历史背景的认识,是极之重要的。约书亚记的第一个历史问题,就是进入迦南的年份。约书亚人侵迦南的年份。第九章已讨论过,若按字面解释圣经资料,会引出两个不同的出埃及年份。首先,王上六1说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后四百八十年建成圣殿。这年份是所罗门登基第四年(很可能是主主前九六七年):那么,出埃及的日期便是一四四六。另一方面,希伯来奴隶在兰塞和比东建立两个积货城(出一11);但兰塞这个名称在兰塞一世之前并没有出现过,而在三角洲东部的建筑计划,在薛迪一世(SetiI,一三○五至一二九○),及兰塞二世(一二九○至一二二四)之前并未广泛推行,所以,出埃及应在主前
一二九○年左右。圣经记载了(出七至十二)摩西与法老的对辩,暗示法老的宫廷与希伯来人居住的地方相近,换句话说,那就是三角洲区域。在十五世纪,法老宫廷位于上埃及的提比斯,距南部五百哩左右。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考古学的证据显示,十三世纪迦南城市被广泛破坏,而且以东与摩押在约但河东居住的时间,亦与此相若:另外还有其他因素,足以使我们认为十三世纪是较可信的时期。因此,进攻迦南应约在一二五○年发生。国际局势。在埃及,强盛的第十八王朝衰亡了。这个位于提比斯的王国,曾控制巴勒斯坦、叙利亚,并进攻过幼发拉底区域。然而,亚门诺斐斯四世(一三六九至―三五二)为反抗亚孟的祭司(AmonPriesthood),发起革命,大大削弱了十八王朝的国力,使他不能再次复元。亚门诺斐斯把首都迁往亚阿肯亚顿,最后在十四世纪后期的一次战役中,取替了十八王朝。于十九王朝早年,薛迪一世开始在南部三十公里外的东三角洲兴建首都,位置在亚华里斯(Avaris,即Tauts)或Qantir,而兰塞二世接续这工作,且大兴土木。到了亚玛拿时代,亚玛拿书简清楚指出埃及正走下坡,法老无法控制巴勒斯坦。兰塞二世希望制止那侵入叙利亚的赫人,但经过一场近
似悲剧的战役之后,他与赫杜西里斯三世(HattuilisⅢ,约一二七五至一二五○)签定和约,并与赫氏女儿结婚,促成了联盟:自此,奥朗提斯河成为埃及治权的界限。赫特与埃及均因长年战争而削弱了国力。赫特首都被毁,后更因海民在一二○○年入侵而亡国。埃及不能再在巴勒斯坦称王称霸,而第十九王朝亦在约―一九七年衰亡。亚述国要到约――○○年才兴起:所以巴勒斯坦是当时权力真空的中心地带,正是一个年青国家兴起的最佳时刻。亚玛拿书简及哈皮鲁人。一八八七年,考古学家亚玛拿发现一批外交信件,是亚门诺斐斯三世和亚门诺斐斯四世,与其盟国及亚洲西部的附庸国之间的通信。这个发现,叫我们了解巴勒斯坦在一四○○至一三五○年之间的好些细节。部份信件是出自巴勒斯坦及叙利亚城邦君主的手笔,他们向埃及王求助,称入侵者已进军巴勒斯坦,如果缓军不迅速到达,那么他的土地便会落入别人之手。倘若学者认为出埃及年份为一四四六,而约书亚攻占迦南则为一四四○,他们便会说书简所提的侵扰,就是以色列军所引起的。有些时候还有人声称约书亚的名字,曾出现在这些书简之内。书信内提及一种或一个阶层的人,其名称按苏默语为SA.GAZ,亚甲文则为ha-bi-ru
,两者均是指同一类人。因为埃及文和乌加列文都有pr,亚甲文又可以把ha-bi-ru读成ha-piru,所以这个字音译为英文便成Habiru或Hapiru――中译哈皮鲁。最早提及SAGAZ或哈皮鲁是一封来自吾珥第三朝(约二○五○)的函件:如果上述的pr及bi是相同的话(这点现仍未能完全确定),那么哈皮鲁一词,便可在以后七、八百年的亚述、巴比伦、乌加列、埃及,及赫特文件中寻见。把哈皮鲁等同希伯来人,只属推测,但一些学者则采取这个观点。然而,若把大部份提及哈皮鲁的地方,都当作是希伯来人,那是不可能的。更且,哈皮鲁人被形容为战士、商旅、劫匪,和流浪者,他们遍及古代近东所有区域,与圣经中描写的希伯来人不相符。若出埃及为一四四六,然后希伯来人才到西乃旷野:那么,亚门诺斐斯二世(一四三八至一四一二)在他进攻叙利亚及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中,报称俘掳了八万九千六百人下狱,其中竟有三千人是哈皮鲁人,他们怎会是希伯来人呢?如果出埃及是一二九○年,那么希伯来人于亚门诺斐斯时期,仍在埃及为奴,可见两个年期都不能让我们把希伯来人与哈皮鲁人等同。我们不能在这里解决哈皮鲁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把两者等同会产生极多的问题。圣
战一一以神之名杀战。当以色列人攻占耶利哥城,他们把城烧毁,除了喇合及其家人(书六24、25),所有城内居民都被烧死,在艾城(八24、29)及其他地方也是如此。这种完全破坏的争战称为圣战,或「奉献」,动词可译成「完全破坏」参六17:「在耶和华面前毁灭」)。如果圣经就表达此题目所用的语言,暗示这种「奉献」之所以实行,是因以色列人相信神如此要求(虽然没有任何地方显出神直接提出这个要求),那实在是令人反感的想法。但是约书亚的行动有数次被形容为「正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所吩咐的」,或「如耶和华仆人摩西所吩咐的」(十40,十一12)。若说神曾命令人去杀人,或说他吩咐其子民全然灭绝一城内的活物,实在会叫一些学者不能接受,于是他们便建议――旧约的耶和华,并不是耶稣基督的那位父。这当然不是耶稣及使徒的教训,因为新约清楚把他们的神等同那位亚伯拉罕的神、以撒和雅各的神,以及那位向摩西和先知启示自己的神。对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解释,是当时的宗教文化,确有这种宗教性的「奉献」。古代近东人常常把人、财物、俘掳献给他们的神。当然,一个行动不会因为习俗就当作为正确,但这却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以色列人不觉得这是错误。前文已提过,
神的启示,是渐进的启示:他按着他子民的程度,按部就班地带领他们,最后使他们到达他的标准。在这一点,以色列人确未到达登山宝训的地步。如果他们已经成熟,神亦会向他们启示爱仇敌的教训。但这不是唯一的答案。圣经有关迦南人的教训不单是「灭绝他们」!在此吩咐背后,是有它的理由的,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迦南的文化及宗教背景。在耶和华眼中,迦南人罪大恶极,他们不单行可恶的事,而且还引诱以色列人参与他们这些「宗教活动」。在叙利亚的拉斯珊拉(RasShamra)所发现的乌加列文献,令我们知道迦南宗教习俗的详情。奥伯莱在一个讲座中,曾经因为那些娼妓、婴儿祭礼等习俗,把迦南宗教形容为人类最腐败的宗教。耶和华不断提醒以色列人他是圣洁的神。他不能容忍这些恶习,尤其以事奉神的名义行这恶事,就更罪加一等。迦南人一定要被惩戒。而且,以色列人的宗教必须保持纯洁;迦南宗教那些官能的引诱,肯定严重威胁敬拜耶和华的宗教那种严谨的伦理。一个外科手术医生,为了病人的性命,会毫不犹疑地除掉病人的一只手或一只脚,甚至一个主要的器官。因为这事关乎以色列的属灵生命(神希望世界能藉以色列得福:所以这也影响整个世界的属灵生命),因此耶和华命令以色
列人除灭迦南。我们承认,这个问题是圣经内一个难了解的立场,上述的解释,只不过是企图加以答辩。不过,历史就是一个审判――以色列人或因过多杀戮而生厌,或受官能宗教的引诱,没有灭绝迦南人,令迦南宗教渐渐盖过以色列的宗教:从先知书可见,神因此严厉地惩罚以色列――他容让外强压逼他们,入侵他们的国土,破坏他们的城市,最后耶京被毁,以色列民被掳,这确是一次可怕的审判。我们试复述一遍――耶和华没有下令杀死所有外邦人,他只要他们灭绝迦南人。这不是一个永久的策略,而是为了面对一个急逼的处境――当时,以色列要占领神应许给他们列祖的迦南地。后来,阿摩司、弥迦、以赛亚等先知的道德及伦理教训,便把神的话告诉他的子民:最后,耶稣来到世上,成全了先知和律法,更彰显了神全完的启示。解释灭绝迦南人这个行动时,必须考虑到上述的各种因素。约书亚有没有令日头停止?书十12、13――「当耶和华将亚摩利人交付以色列人的日子,约书亚就祷告耶和华,在以色列人眼前说,日头阿,你要停在基遍,月亮阿,你要止在亚雅仑谷。于是日头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国民向敌人报仇。这事岂不是写在雅煞珥书上么。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照字面
解释,日头和月亮都在天上停止移动了一日。世界各地都有传说和传奇故事,记录了日头停止这个奇迹。但问题是,圣经是否真的暗示有这一日出现过?我们一方面要相信有神迹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要研究经文是否确实记载了这神迹。问题不是神有没有能力施行这个神迹,而是这段经文是不是报导日头停止的事。这段经文的体裁是诗歌――至少有几行是诗歌。诗歌的内容,常以各种修辞方法来表达:而且上述译文并不准确,为了通顺,有些字是加上去的。若直译的话,经文如下:太阳在基遍静下来月亮也在亚雅仑谷止住于是太阳静止、月亮站住……译为「静止」的动词,是「不动」或「不作声」的意思。所以约书亚是要求太阳「停止」抑或是「静止」(不发出它那可怕的热气),仍是不能下定论的问题。十三节后半节的文字(日头在天当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约有一日之久)似乎支持「静止」的解释。第二,经文提及雅煞珥书。我们不可能知道这是什么典籍、作者是谁,也不知约书亚记在这里引述了多少:但倘若引文是十三节下,那就支持「静止」的解释了。但最重要的原则是:圣经内,神迹的性质和目的之间,都有一道德性的关系。神不会任意施行一个神迹,他是有目的的――拯救以色列人,供应粮食和食水,他们
被蛇咬后医治他们,或救他们逃过敌人之手等等。通常,神迹的「规模」与目的有关。要把地球停止转动二十四小时,那是「宇宙性」的神迹了。是不是需要如此宏伟的工作,来使约书亚得胜呢?学者们意见不一。一些视之为外邦传入的故事,所以整段经文也不必理会。相信确有一神迹发生的学者中间,亦有不同的解释。部份相信约书亚祈求太阳不发如此酷热:另外有人则认为太阳及月亮的光线,因大气的折射能力受到改动,而折向地球,使地球上的人以为月亮和太阳停了下来。我们不确实知道发生了甚」么事,但我们可清楚知道所发生的事令以色列人信心大增!约书亚记的神学教训神是守约的神。几个世纪之前,神与亚伯拉罕立约,应许亚伯拉罕及他的后裔,要把迦南地赐给他们。神把这应许传给以撒、雅各、摩西,和旷野中的以色列人;最后在委任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过约但河时,再向他作出应许。耶和华为以色列人争战,赐他们胜利。当约书亚开始描述各支派的疆界时,耶和华的应许已经部份地实现了。有一些土地仍未占领,但耶和华应许以色列人把那地的居民从以色列人面前赶出去(十三2、6上)。至于已得之地,神则吩咐把它们分给以色列人作产业。在以色列人的信仰中,应许与应许实现的观念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当先知呼召以色列人回到神身边时,他们常要以色列人回想耶和华如何领他们出埃及,支持他们在旷野的生活,最后把迦南赐给他们,目的就是要以色列人明白神是一位守约的神。约的观念。上文已讨论过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关系。在约书亚记中,约的观念主要表达于征服迦南这件事上。「这样,耶和华将从前向他们列祖起誓所应许的全地,赐给以色列人」(二十一43):「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以色列家的话,一句也没有落空,都应验了」(45节)。整本旧约之中,那地始终是约的基本元素,倘若以色列人顺服耶和华的话说,他们在那地就会长久又富足。倘若他们拜偶像、叛教,先知劝他们悔改,而他们又不听从的话,他们便被逐出那地。但先知因着神的应许,亦对以色列人说,耶和华会留下余民回到迦南,让他可以重建应许之地。在被掳时期,复兴的应许便成了盼望的基础。同样,圣战的问题(参上文)亦要从约的关系去考虑。耶和华因为与列祖所立的约,帮助以色列,又抵挡以色列的敌人。事实上,这个约的关系,令我们更加明白圣经那种「全然灭绝」的观念。耶和华立约的最终目的,是要地上万族知道耶和华那圣约的祝福。任何事物或人物,若拦阻这个救赎目标的都要被除灭。虽然这个判决看来十
分严厉,但若不是这样做,人便会因不认识神救赎的工作,而令世界充满憎恨和罪恶。得安息。约书亚记其中一个教训,较清楚地在诗歌中表现出来,而不是正面表达于其他经文之中:经过旷野的劳苦及争战的艰辛之后,以色列人在迦南得到安息(例如一13,十一23)。以色列在这里建立国家,作神的子民,成为其他邦国的一个见证。以色列人的失败,是因为太少把属灵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第八世纪的先知经常强烈指摘以色列人这个过失。不过,无论如何,神的子民委实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此基本的原则后来渐渐发展成一个盼望与得福的丰富教义(如撒下七1)――地上劳苦的圣徒最终能在天上得享平安。希伯来书的作者论及神的子民的安息,就是引用旷野的经验及迦南之地等图像,来表达他的教义(来三7一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