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28。以赛亚书的背景

圣经综览 by 赖桑

以赛亚对抗国民在社会与宗教上的败坏,比弥迦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弥迦对预言灭亡与盼望这个双重信息,却是一个中坚份子。以赛亚以极长的篇幅,勇敢地剖析当时的张力:弥迦这个同代的年青人,则以精巧准确的笔触描述时局。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作品的深度,补偿了它浓缩的篇幅:有几段(在第二及三章中)贬斥耶路撒冷领袖的宣讲,其激烈之处,恰当地配合了他的信息。

引言先知。弥迦书没有直接的传记资料,对弥迦的生活和背景,只可从内容与语调推论出来。他的名字省略自希伯来文Mikayahu,意即「谁像耶和华?」(留意希伯来经文,耶二十六18)。他故乡摩利沙,可能是摩利设迦(参弥一14),是一条犹大村庄,在非利士的迦特附近,离耶路撒冷西南二十五哩。有几方面证据显示他乃平民,也许是农夫。他攻击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的罪行与腐败,所以他大底不是该两城的居民(一l、5―9,三1一4、12),但论到审判将影响他家乡的村镇(犹大南部)时,他却十分苦恼(一10―16)。他评击欺压剥削穷苦百姓的人,表示他认同平民百姓,站在他们那一边。

基训泉,位于希西家王所建水道之东端;希西家王在位期间,亦即弥迦先知预言传道之时。以赛亚和弥迦是个有趣的组合:一是贵族、王与政客的亲信;一是农民或地主,偶然到首都探问,肯定自己在本乡所听闻的消息。虽然两人背景与教育都不同,但勇气和信心则一;两人都坚持立约的信念,致力于维护以色列历史的信仰。

如阿摩司那样(摩七14、15),弥迦不是专职先知。他严正地批评那些「为银钱行占卜」的先知(弥三11),他们的信息决定于所得的待遇如何(三5),与弥迦的标准天壤之别。他的凭据是耶和华的灵,这灵赋与勇气和力量,使他有力而清晰地传讲信息(三8)。弥迦的信息,字里行间富强烈呼召感。他热诚又准确地运用以色列立约的观念,谈论当时的局势。约的背后是立约之神,虽然以色列人没有保持这个约的关系,但神仍然持守这约,并在将来领他的子民进入荣耀中。

日期。本书一1把弥迦置于约旦、亚哈斯,和希西家的时期(约七三五一七○○):一般都认为,至少一2―9,是在撒玛利亚被毁(七二一)之前写下的。耶利米的支持者借用弥迦的预言,因此能证实弥迦与希西家的联系:

「国中的长老,就有几个起来,对聚会的众民说,当犹大王希西家的日子,有摩利沙人弥迦对犹大众人豫言说……」(耶二十六17、18)

预言其他部份的确实日期很难断定。一些学者认为一10―16对犹大的审判是指七○一年西拿基立入侵犹大,但班新(A.Bentzen)及其他学者则认为是七――年之前写的,因为迦特仍未受亚述管辖。六7提及献人祭的事,可能反映玛拿西的恐怖统治,那时人祭是相当普遍的:不过王下十六3指出亚哈斯亦与此恶事有份。

简言之,我们有充份证据证明,弥迦的传统与以赛亚的一样,是在北国亡国前后宣讲的预言,这是难以置疑的。耶路撒冷快将灭亡的威胁(参三12),亚述成为以色列国头号敌人(五5、6[MT4f])等,都说明那时是撒玛利亚败亡(七二一),及西拿基立兵临耶京又神迹地溃败(七○一)之间的一段时间。弥迦与以赛亚有相似的重点和主题(尤其是论及和平,弥四1―4:赛二2―4),这些事实,都支持上述写作日期。

统一性。所有学者都接受一至三章是弥迦本人的言论,但四至七章内的讲词年份,则仍有不少问题。例如四6一8,9一13的预言中,提到了巴比伦,令人觉得是后期的作品。然而,希西家与比罗达巴拉但的联盟(王下二十12―19),显示这古城在弥迦时代已很着名,虽然它约在一世纪之后才开始强盛,它这时已经崭露头角。

十九世纪的圣经学者,常把大先知的讲论限制在灭亡的信息,但是,关于审判的经文通常都以盼望的信息作结,因此后者便常被视为后期加插的注脚。对于弥迦书那些关于犹大未来盼望的段落(如二12、13,四1一4:尤其七8―20),常有人把其当作是被掳期,或被掳之后的编修作品。

近年,讨论的重点回到将来的拯救上去:这是个好现象。卡百劳(A.Kapelrud)把先知讲论的双重性质(灭亡与希望)总结起来:

「以前,重点是灭亡与即将来临的灾难;但我们有充份理由相信,讲论纵然主要是灭亡的息信,但却不是先知最后的说话。他们可能在好些处境中,没有提及关于将来的应许,但这只因大多数情况都需要他们传说较灰暗的一面。」

卡百劳容纳编修过程,但反对有编修者把新编写的段落加插进先知作品之中,他的意见有很强的理由支持。

卡百劳分析了好几段弥迦的末世信息(这几段曾被人否定是弥迦的作品),然后作出结论:「我们不能先设地因为第四至五及七章有盼望的信息,就说它们必须是后来附加的话。

事实上,用固有的思想去读这些著作是危险的。正如主基督所说:「风(圣灵)随着意思吹」(约三8)。先知们因被主的灵感动,并在神话语一一包含了审判与荣耀的话语控制下,将主的话用富于创作的思想表达出来。

信息结构。审判与恩典的双重信息,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结构。内容按主题划分,而不是按时序铺陈。先知何时宣讲他的信息不是最要紧的,重要的是他说了什么事。有些人把本书分成两半,每段均论及灭亡,并伴随着希望的信息:第一部份

灭亡的信息(一2至三12)(二12、13,简略地提及希望)盼望的信息(四至五)

第二部份

灭亡的信息(六1一七7)盼望的信息(七8―20)

艾伦(L.C.Allen)用了比较复杂的大纲,将本书分成三部份――比前者更令人满意:

第一部份(一2至二13)详论灭亡(一2至二11)简言盼望(二12、13)

第二部份(三至五)详论灭亡(三)简言盼望(四1―5)余民在忧愁中的盼望(四6―8)

深沉的忧愁:短暂的盼望(四9、10)短暂的忧愁:深远的盼望(四11―13)短暂的忧愁:更深远的盼望(五1―6[MT4:14―5:5])余民在忧愁中的盼望(五7―9[MT6―8])

详论灭亡(五10―14[MT9―13])简言盼望(五15[MT14])

第三部份(六一七)

详论灭亡(六1一七7)简言盼望(七8―20)

这种排列,相信不是偶然的,而是弥迦或他的门徒,刻意表明余民获救,以及弥赛亚拯救以色列等信息的双重性质(五1―6[MT4:14―5:5])。

第一个灭亡的信息(一2至二11)。―2―4是一个严厉的引言,万民都召集到圣殿,聆听公义的判词一一南北国的首都,都是染污全地的根源!经文详细列明撒玛利亚所受的审判(5―9节):然后,经文好像密码似的,以精简的文字将犹大的灾难描述出来:北国倾覆所做成的冲击,延及南国山区与低地的村庄城镇(10―16节)。弥迦的先知信息,包含了连串的文字技巧,令译本不可能传达其中精妙的神韵,而且经文所提及的不同城镇,都甚为隐晦,难以清楚解释:这些特色,是其他先知信息所罕有的。也许,我们读弥迦书时,不应集中在决定历史处境的问题上,而是要捕捉作者那些绝望、羞耻、沮丧的心情。当审判临到,全地都哀哭流泪:罪恶的中心和来源,虽只是两个首都,但冲击却蔓延到全地每一个角落!

跟着,弥迦以「祸哉……」的神谕,猛烈地攻击那些招来审判的罪恶。正如阿摩司一样(如四1,五10―12),他评击富有的阶层无情地高压贫苦大众(二1―5、8、9):又如以赛亚那样(如三十10、11:参摩二12),弥迦斥责以色列人顽劣地拒绝先知的话语,尤其当先知论及灭亡的信息时,他们就更不肯接受(二6一11)。

第一个盼望的痕迹(二12、13)。拯救的信息好像一点一点的光芒散布在头三章内,这不是因为弥迦同时宣讲盼望与灭亡――这样只会使他们的听众感到混乱:其实,那些信息是保存和编排的人所希望强调的:审判并非神对立约之民的最后判词,所以才这样安排。

神这些拯救的应许,可能是在七○一年神胜过西拿基立及其亚述军队的这背景中发出。请留意这些经文,与以赛亚预言余民得救的经文十分相似(王下十九30―34:参赛三十七31一34)。弥迦与以赛亚都预知一段时期,一群被围攻的求生者,逃到耶路撒冷避难,但实际上等于被外邦入侵者困在城中:然而,靠着耶和华的力量,最后被释放了,他们的王,便回到自己的城镇中――也许就是那些被入侵者严重损毁的城市(一10―16)。

第二个灭亡的信息(第三章)。对弥迦来说,犹大的领袖阶层已完全崩溃。他们不但不维护圣约,而且还弱肉强食,剥削农民:除了少数先知,再没有人关心平民百姓(三1―4)。弥迦身为神真正的使者(8节),疾恶如仇,他对假先知尤其痛恨(5、7、11节)。这些「专业人士」已全然失去了使命感,单单传讲一些空洞和虚假的信息。如果薪金优厚,他们就说乐观的话,否则就宣讲粗野的说话。他们不说神的话,而是按所得的报酬说话。他们缺乏勇气,没有洞见,以为有圣殿,神就同在,国家就有保障,却不知这个立约的记号,神是可以加以更改的(12节)。

第二个盼望的信息(四1一五15[MT14])。纵使现在宗教和社会都衰退腐败,先知看见光明的将来,那时,圣约的理想将会实现,弥赛亚的国度将会降临。弥迦在第四章就是描写这个景像,而第五章则把弥赛亚王描绘出来。先知那时代与末后的日子(四1),两者之间,在每一经节都有鲜明的对比。

(1)弥赛亚国度(第四章)。以色列光明的未来,有以下的特色:以圣殿为中心(1节),神统治万有(2节),全地太平无事(3节),富裕安宁(4节),尊一崇拜真神(5节)等。第1至3节,是一首弥迦与以赛亚都熟识的诗歌,他们很可能是引自同一个来源――圣殿崇拜的诗歌(参诗四十六,四十八,七十六)。第四节是弥迦附加的话,也许是因为他顾念到他那些土地被强夺的同乡: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他对社会中无助的一群深表同情,他所描写的新时代中,「瘸腿的」,「被赶出的」,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6、7节)。

在那伟大的日子,不单重振立约的信仰,而且回复了大卫时代的政治强势(四8)。经过被掳的一段时期之后(9、10节),犹大王便被重新招聚,成为强盛的国家。那时会再有圣战,而以色列则成为审判列国的工具(11―13节:参诗二)。

(2)弥赛亚王(五1―15[MT4:14―5:14])。正如以赛亚那样,弥迦看见了一位真正的大卫之子,他将会起来统治以色列,他拥有先祖大卫的美德。生于伯利桓(2[MT1]),与大卫一样,出身低微,但却成为人民真正的牧人(4(MT3])。这预言奇妙之处,并不是预言中提及伯利恒,而是全能的神预告基督将在这里出生,而不理会他的父家是在拿撒勒这事实(路二1一20)。

经文预言以色列胜过亚述(五5、6[MT4、5]),但亚述却是一个在近东称雄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强悍敌人。一般而言,先知的预测并没有时间因素(除了耶利米所说的七十年被掳及但以理说的七十个星期),他们只说明将来是怎样,而不一定说出时间。因此,这里的亚述,代表任何敌对神子民的国家。犹大最后必取得优势,不是因为军力,而是因为他们的神(7―15节[MT6―14])。

第三个灭亡的信息(六1一七7)。这一段好像其他审判的讲词,以「请听」来开始(参一2,三1、9,六9:摩三1,四1,五1)。背景是一个法院,更准确来说,是城门,大多数诉讼事件都是在这里裁决的。先知「召集」大山,为神与他子民之间的争辩作见证。然后,先知便陈述出埃及时神的作为和恩典来作为证据,说明人民应向这位神尽忠(六3―5)。神在这件「案件」中扮演了三个角色一一原告、检控官和法官:以色列国则被拟作一个被告人,被问及如何为他的不顺服赎罪:

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万万的油河么?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么?为心中的罪献我身所生的么?(六7)

但神所要求的,超过最贵重的祭礼。先知的回答,是那经典性的立约责任――伦理与灵性的责任:品行正直:慈爱,尤其对贫弱的人:敬虔地顺服神,与神相交(8节)。

接着的神谕是一个审判(9―16节):至此,神的指控,就愈见具体了一一**、欺骗、商业上的狡诈,及其他不义不平的事,都令全国遍地冤声。经文提及亚哈和暗利,显示这宣讲应在以色列亡国(七二一)之前,或者是要说明摧毁北国的那种罪恶,已蔓延到犹大(16节)。

七1―7以出卖和压逼来作为结语,事实上是一首个人的诉怨诗:弥迦为了同胞的罪,为了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崩溃(5、6),深感绝望;但他仍然坚信,那救赎之神,最终也是可靠的(7节)。

第三个盼望的信息(七8―20)。这段所突出的主题,不是子民的回转或悔改,而是神的介入。是他带来光明,是他施行审判万邦(8、9节),他令那取笑以色列的敌人羞愧(10、16、17节),他回来牧养他的子民,好像以往的日子一样(14、15节)。弥迦最后提醒以色列人,希望乃在于神而不是以色列的作为。他才是救赎故事的主角一一他赦免、爱惜、又保守:

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

向亚伯拉罕施慈爱(18、20节)

8―20节的形式,似乎是承接着1―7节的礼仪形式:

8―10――对耶和华拯救的宣信(由百姓的代表读出)11―13――对以色列复兴的应许及对各国的审判(很可能由一个先知在圣殿宣讲)14――祈求神的祝福(以色列民)15――应许一次新出埃及的拯救(很可能由先知说出)

16一17――解释这项应许(救恩宣讲):列国因恐慌而敬畏耶和华18―20――因神的独特的赦免和不毁的信实的赞美诗(会众)

这种礼仪形式,显示以色列的崇拜影响了先知作品。先知们贬斥公众崇拜的奢华(如摩五21―24),完全是因为他们深深相信,崇拜是立约委身的必须表达。进一步说,在第七章中的认信、祷告、歌颂、先知的回应等形式,更新了以色列崇拜的内容和方法。弥迦的说话,可能在他死前,已经在圣殿礼仪中重复了很多遍。这是一个见证,说明所有神的话语,最终目的不是为他的子民提供资料,而是要他们在他的恩典与美善中崇拜他、顺服他。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以赛亚对抗国民在社会与宗教上的败坏,比弥迦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弥迦对预言灭亡与盼望这个双重信息,却是一个中坚份子。以赛亚以极长的篇幅,勇敢地剖析当时的张力:弥迦这个同代的年青人,则以精巧准确的笔触描述时局。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作品的深度,补偿了它浓缩的篇幅:有几段(在第二及三章中)贬斥耶路撒冷领袖的宣讲,其激烈之处,恰当地配合了他的信息。引言先知。弥迦书没有直接的传记资料,对弥迦的生活和背景,只可从内容与语调推论出来。他的名字省略自希伯来文Mikayahu,意即「谁像耶和华?」(留意希伯来经文,耶二十六18)。他故乡摩利沙,可能是摩利设迦(参弥一14),是一条犹大村庄,在非利士的迦特附近,离耶路撒冷西南二十五哩。有几方面证据显示他乃平民,也许是农夫。他攻击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的罪行与腐败,所以他大底不是该两城的居民(一l、5―9,三1一4、12),但论到审判将影响他家乡的村镇(犹大南部)时,他却十分苦恼(一10―16)。他评击欺压剥削穷苦百姓的人,表示他认同平民百姓,站在他们那一边。基训泉,位于希西家王所建水道之东端;希西家王在位期间,亦即弥迦先知预言传道之时。以赛亚和弥迦是个有趣的组合
:一是贵族、王与政客的亲信;一是农民或地主,偶然到首都探问,肯定自己在本乡所听闻的消息。虽然两人背景与教育都不同,但勇气和信心则一;两人都坚持立约的信念,致力于维护以色列历史的信仰。如阿摩司那样(摩七14、15),弥迦不是专职先知。他严正地批评那些「为银钱行占卜」的先知(弥三11),他们的信息决定于所得的待遇如何(三5),与弥迦的标准天壤之别。他的凭据是耶和华的灵,这灵赋与勇气和力量,使他有力而清晰地传讲信息(三8)。弥迦的信息,字里行间富强烈呼召感。他热诚又准确地运用以色列立约的观念,谈论当时的局势。约的背后是立约之神,虽然以色列人没有保持这个约的关系,但神仍然持守这约,并在将来领他的子民进入荣耀中。日期。本书一1把弥迦置于约旦、亚哈斯,和希西家的时期(约七三五一七○○):一般都认为,至少一2―9,是在撒玛利亚被毁(七二一)之前写下的。耶利米的支持者借用弥迦的预言,因此能证实弥迦与希西家的联系:「国中的长老,就有几个起来,对聚会的众民说,当犹大王希西家的日子,有摩利沙人弥迦对犹大众人豫言说……」(耶二十六17、18)预言其他部份的确实日期很难断定。一些学者认为一10―16对犹大的审判
是指七○一年西拿基立入侵犹大,但班新(A.Bentzen)及其他学者则认为是七――年之前写的,因为迦特仍未受亚述管辖。六7提及献人祭的事,可能反映玛拿西的恐怖统治,那时人祭是相当普遍的:不过王下十六3指出亚哈斯亦与此恶事有份。简言之,我们有充份证据证明,弥迦的传统与以赛亚的一样,是在北国亡国前后宣讲的预言,这是难以置疑的。耶路撒冷快将灭亡的威胁(参三12),亚述成为以色列国头号敌人(五5、6[MT4f])等,都说明那时是撒玛利亚败亡(七二一),及西拿基立兵临耶京又神迹地溃败(七○一)之间的一段时间。弥迦与以赛亚有相似的重点和主题(尤其是论及和平,弥四1―4:赛二2―4),这些事实,都支持上述写作日期。统一性。所有学者都接受一至三章是弥迦本人的言论,但四至七章内的讲词年份,则仍有不少问题。例如四6一8,9一13的预言中,提到了巴比伦,令人觉得是后期的作品。然而,希西家与比罗达巴拉但的联盟(王下二十12―19),显示这古城在弥迦时代已很着名,虽然它约在一世纪之后才开始强盛,它这时已经崭露头角。十九世纪的圣经学者,常把大先知的讲论限制在灭亡的信息,但是,关于审判的经文通常都以盼望的信息作结,
因此后者便常被视为后期加插的注脚。对于弥迦书那些关于犹大未来盼望的段落(如二12、13,四1一4:尤其七8―20),常有人把其当作是被掳期,或被掳之后的编修作品。近年,讨论的重点回到将来的拯救上去:这是个好现象。卡百劳(A.Kapelrud)把先知讲论的双重性质(灭亡与希望)总结起来:「以前,重点是灭亡与即将来临的灾难;但我们有充份理由相信,讲论纵然主要是灭亡的息信,但却不是先知最后的说话。他们可能在好些处境中,没有提及关于将来的应许,但这只因大多数情况都需要他们传说较灰暗的一面。」卡百劳容纳编修过程,但反对有编修者把新编写的段落加插进先知作品之中,他的意见有很强的理由支持。卡百劳分析了好几段弥迦的末世信息(这几段曾被人否定是弥迦的作品),然后作出结论:「我们不能先设地因为第四至五及七章有盼望的信息,就说它们必须是后来附加的话。事实上,用固有的思想去读这些著作是危险的。正如主基督所说:「风(圣灵)随着意思吹」(约三8)。先知们因被主的灵感动,并在神话语一一包含了审判与荣耀的话语控制下,将主的话用富于创作的思想表达出来。信息结构。审判与恩典的双重信息,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结构。内容按主题划分
,而不是按时序铺陈。先知何时宣讲他的信息不是最要紧的,重要的是他说了什么事。有些人把本书分成两半,每段均论及灭亡,并伴随着希望的信息:第一部份灭亡的信息(一2至三12)(二12、13,简略地提及希望)盼望的信息(四至五)第二部份灭亡的信息(六1一七7)盼望的信息(七8―20)艾伦(L.C.Allen)用了比较复杂的大纲,将本书分成三部份――比前者更令人满意:第一部份(一2至二13)详论灭亡(一2至二11)简言盼望(二12、13)第二部份(三至五)详论灭亡(三)简言盼望(四1―5)余民在忧愁中的盼望(四6―8)深沉的忧愁:短暂的盼望(四9、10)短暂的忧愁:深远的盼望(四11―13)短暂的忧愁:更深远的盼望(五1―6[MT4:14―5:5])余民在忧愁中的盼望(五7―9[MT6―8])详论灭亡(五10―14[MT9―13])简言盼望(五15[MT14])第三部份(六一七)详论灭亡(六1一七7)简言盼望(七8―20)这种排列,相信不是偶然的,而是弥迦或他的门徒,刻意表明余民获救,以及弥赛亚拯救以色列等信息的双重性质(五1―6[MT4:14―5:5])。第一个灭亡的信息(一2至二11)。―2
―4是一个严厉的引言,万民都召集到圣殿,聆听公义的判词一一南北国的首都,都是染污全地的根源!经文详细列明撒玛利亚所受的审判(5―9节):然后,经文好像密码似的,以精简的文字将犹大的灾难描述出来:北国倾覆所做成的冲击,延及南国山区与低地的村庄城镇(10―16节)。弥迦的先知信息,包含了连串的文字技巧,令译本不可能传达其中精妙的神韵,而且经文所提及的不同城镇,都甚为隐晦,难以清楚解释:这些特色,是其他先知信息所罕有的。也许,我们读弥迦书时,不应集中在决定历史处境的问题上,而是要捕捉作者那些绝望、羞耻、沮丧的心情。当审判临到,全地都哀哭流泪:罪恶的中心和来源,虽只是两个首都,但冲击却蔓延到全地每一个角落!跟着,弥迦以「祸哉……」的神谕,猛烈地攻击那些招来审判的罪恶。正如阿摩司一样(如四1,五10―12),他评击富有的阶层无情地高压贫苦大众(二1―5、8、9):又如以赛亚那样(如三十10、11:参摩二12),弥迦斥责以色列人顽劣地拒绝先知的话语,尤其当先知论及灭亡的信息时,他们就更不肯接受(二6一11)。第一个盼望的痕迹(二12、13)。拯救的信息好像一点一点的光芒散布在头三章内,这不是因为弥
迦同时宣讲盼望与灭亡――这样只会使他们的听众感到混乱:其实,那些信息是保存和编排的人所希望强调的:审判并非神对立约之民的最后判词,所以才这样安排。神这些拯救的应许,可能是在七○一年神胜过西拿基立及其亚述军队的这背景中发出。请留意这些经文,与以赛亚预言余民得救的经文十分相似(王下十九30―34:参赛三十七31一34)。弥迦与以赛亚都预知一段时期,一群被围攻的求生者,逃到耶路撒冷避难,但实际上等于被外邦入侵者困在城中:然而,靠着耶和华的力量,最后被释放了,他们的王,便回到自己的城镇中――也许就是那些被入侵者严重损毁的城市(一10―16)。第二个灭亡的信息(第三章)。对弥迦来说,犹大的领袖阶层已完全崩溃。他们不但不维护圣约,而且还弱肉强食,剥削农民:除了少数先知,再没有人关心平民百姓(三1―4)。弥迦身为神真正的使者(8节),疾恶如仇,他对假先知尤其痛恨(5、7、11节)。这些「专业人士」已全然失去了使命感,单单传讲一些空洞和虚假的信息。如果薪金优厚,他们就说乐观的话,否则就宣讲粗野的说话。他们不说神的话,而是按所得的报酬说话。他们缺乏勇气,没有洞见,以为有圣殿,神就同在,国家就有保障,却不
知这个立约的记号,神是可以加以更改的(12节)。第二个盼望的信息(四1一五15[MT14])。纵使现在宗教和社会都衰退腐败,先知看见光明的将来,那时,圣约的理想将会实现,弥赛亚的国度将会降临。弥迦在第四章就是描写这个景像,而第五章则把弥赛亚王描绘出来。先知那时代与末后的日子(四1),两者之间,在每一经节都有鲜明的对比。(1)弥赛亚国度(第四章)。以色列光明的未来,有以下的特色:以圣殿为中心(1节),神统治万有(2节),全地太平无事(3节),富裕安宁(4节),尊一崇拜真神(5节)等。第1至3节,是一首弥迦与以赛亚都熟识的诗歌,他们很可能是引自同一个来源――圣殿崇拜的诗歌(参诗四十六,四十八,七十六)。第四节是弥迦附加的话,也许是因为他顾念到他那些土地被强夺的同乡:「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他对社会中无助的一群深表同情,他所描写的新时代中,「瘸腿的」,「被赶出的」,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6、7节)。在那伟大的日子,不单重振立约的信仰,而且回复了大卫时代的政治强势(四8)。经过被掳的一段时期之后(9、10节),犹大王便被重新招聚,成为强盛的国家。那时会再有圣战,而
以色列则成为审判列国的工具(11―13节:参诗二)。(2)弥赛亚王(五1―15[MT4:14―5:14])。正如以赛亚那样,弥迦看见了一位真正的大卫之子,他将会起来统治以色列,他拥有先祖大卫的美德。生于伯利桓(2[MT1]),与大卫一样,出身低微,但却成为人民真正的牧人(4(MT3])。这预言奇妙之处,并不是预言中提及伯利恒,而是全能的神预告基督将在这里出生,而不理会他的父家是在拿撒勒这事实(路二1一20)。经文预言以色列胜过亚述(五5、6[MT4、5]),但亚述却是一个在近东称雄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强悍敌人。一般而言,先知的预测并没有时间因素(除了耶利米所说的七十年被掳及但以理说的七十个星期),他们只说明将来是怎样,而不一定说出时间。因此,这里的亚述,代表任何敌对神子民的国家。犹大最后必取得优势,不是因为军力,而是因为他们的神(7―15节[MT6―14])。第三个灭亡的信息(六1一七7)。这一段好像其他审判的讲词,以「请听」来开始(参一2,三1、9,六9:摩三1,四1,五1)。背景是一个法院,更准确来说,是城门,大多数诉讼事件都是在这里裁决的。先知「召集」大山,为神与他子民之间的争辩作见
证。然后,先知便陈述出埃及时神的作为和恩典来作为证据,说明人民应向这位神尽忠(六3―5)。神在这件「案件」中扮演了三个角色一一原告、检控官和法官:以色列国则被拟作一个被告人,被问及如何为他的不顺服赎罪: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万万的油河么?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么?为心中的罪献我身所生的么?(六7)但神所要求的,超过最贵重的祭礼。先知的回答,是那经典性的立约责任――伦理与灵性的责任:品行正直:慈爱,尤其对贫弱的人:敬虔地顺服神,与神相交(8节)。接着的神谕是一个审判(9―16节):至此,神的指控,就愈见具体了一一**、欺骗、商业上的狡诈,及其他不义不平的事,都令全国遍地冤声。经文提及亚哈和暗利,显示这宣讲应在以色列亡国(七二一)之前,或者是要说明摧毁北国的那种罪恶,已蔓延到犹大(16节)。七1―7以出卖和压逼来作为结语,事实上是一首个人的诉怨诗:弥迦为了同胞的罪,为了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崩溃(5、6),深感绝望;但他仍然坚信,那救赎之神,最终也是可靠的(7节)。第三个盼望的信息(七8―20)。这段所突出的主题,不是子民的回转或悔改,而是神的介入。是他带来光明,是他施行审判万邦(8、9
节),他令那取笑以色列的敌人羞愧(10、16、17节),他回来牧养他的子民,好像以往的日子一样(14、15节)。弥迦最后提醒以色列人,希望乃在于神而不是以色列的作为。他才是救赎故事的主角一一他赦免、爱惜、又保守: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向雅各发诚实向亚伯拉罕施慈爱(18、20节)8―20节的形式,似乎是承接着1―7节的礼仪形式:8―10――对耶和华拯救的宣信(由百姓的代表读出)11―13――对以色列复兴的应许及对各国的审判(很可能由一个先知在圣殿宣讲)14――祈求神的祝福(以色列民)15――应许一次新出埃及的拯救(很可能由先知说出)16一17――解释这项应许(救恩宣讲):列国因恐慌而敬畏耶和华18―20――因神的独特的赦免和不毁的信实的赞美诗(会众)这种礼仪形式,显示以色列的崇拜影响了先知作品。先知们贬斥公众崇拜的奢华(如摩五21―24),完全是因为他们深深相信,崇拜是立约委身的必须表达。进一步说,在第七章中的认信、祷告、歌颂、先知的回应等形式,更新了以色列崇拜的内容和方法。弥迦的说话,可能在他死前,已经在圣殿礼仪中重复了很多遍。这是
一个见证,说明所有神的话语,最终目的不是为他的子民提供资料,而是要他们在他的恩典与美善中崇拜他、顺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