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34。俄巴底亚书

圣经综览 by 赖桑

俄巴底亚书是旧约正典最短的一卷――只有二十一节。我们对其作者的认识几乎等于零,学者也不能对日期有一致的见解,所以我们很难定出本书的历史背景。然而,一些学者竟把批判分析的原则推到极端,将这二十一节分为第一及第二俄巴底亚,甚至找到三或四个底本。

不过,俄巴底亚书仍是神话语的一部份:信仰群体认为它有属灵的权威,所以把它列入正典先知书之内。信仰的群体必须不断寻找神透过这位先知所说的话。

先知及预言

「住在山穴中」(俄3)的以东人领土的一角。俄巴底亚书的卷首引言(1节)没有提及先知父亲的姓名及家乡,但一般认为他来自犹大。犹大传统指出他是亚哈王的太监(他勒目Sanh39b),伊比法尼伪传(Pseudo-Epiphanius)记载他是亚哈谢军中的司令,但两者都因为没有基础而不为大多数学者接纳。

第一节说明本书是关于以东的异象(和合本译作「默示」)。预言可分为两个主要部份:

关于以东的异象(1―14节)宣报以东灭亡(1―4节)全然毁灭(5―9节)原因:对「弟兄」犹大行**(10―14节)

耶和华的日子(15―21节)审判列国(15、16节)拯救犹大(17―20节)耶和华的国度(21节)

耶四十九7一22与俄巴底亚书有使人惊异的平行。梅灵堡说:「一般来说,学者大致接受耶利米书那一段是第二手的。」艾斯斐德认为那部份是后来加进耶利米书的。然而,索珍却认为两者都是引用一早期传统。约珥与俄巴底亚亦有平行经文,但因为约珥的年份不详(参第三十二章),所以学者们不能确定是那一位先知影响另一位。

这些平行之处似乎证明俄巴底亚书在人民心目中(尤其先知)有一定的地位。耶和华的先知们,对以东都有类似的评击(参赛三十四,六十三1―6;结二十五12―14,三十五:摩一11、12:玛一2―5)。一些学者认为这些预言是民族主义的极端表现,因此觉得它们比不上经典的先知作品(参下文)。

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年份,从八八九至三一二年都有。早在创二十五23,二十七39、40,以扫(以东)与雅各(以色列)的关系已很紧张。到了王朝时代,犹大和以色列的君主更常常控制以东。旧约记录了他们之间一些零星的战争(留意撒下八13、14,把'rm作'dim[以东];王上十一14―17:王下十四11,十六5、6)。当巴比伦入侵巴勒斯坦,以东很快便投降,并协助入侵者摧毁耶路撒冷(哀四21:结二十五12,三十五10)。俄11―14一般认为是指这事,所以年份不会离此事太远。跟着,以东被拿巴天人(Nabateans)驱逐,离开本土,遂占据南地和犹大,覆及北面的希伯仑。后来学者从希腊文译文「以土买」,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希律大帝,就是一个为人熟识的以土买人。

地理细节。十九节的以扫山,是死海东南偏南的其中一座高山,可能是彼特拉(Petra)的Ummel-Bayyarah(彼特拉又称为西拉;参「山穴」,3节,有些英译文译作西拉)。提幔(9节)是彼特拉以东的Tawilan废墟。Halah(20节,希伯来文hel,「军队」:和合本没有把hel译为专有名词Halah),可能是以色列人在亚述居住的地区(王下十七6,十八11)。西法拉(20节)传统的说法是「西班牙」,但其他提议有萨迪斯(SardiS,小亚细亚西部:然而,这里没有发现「被掳之民」的痕迹)及米底亚西南的沙柏大(Shaparda,参王下十八11)。俄20提及被掳,似乎支持一个较后期(被掳后)的年份。

信息及适切性有学者认为,「俄巴底亚对神学兴趣不大:本书纳入正典的原因很简单:主后第一世纪,反对以上买人的情绪到了极点」,与俄巴底亚书的观点十分配合。但是这个原因不足以解释本书(及其他反对以束的预言)为何被保存。若把俄巴底亚书,或以斯帖记及同类经文,视为狭窄的民族主义,同样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定有某些更深的原因,及更重要的神学因素,令它成为正典的一份子,并使它不断影响信仰的群体。

以东。攻击以东的预言,与其他对外邦的预言,基本上都是针对以色列人脱的。先知们不会跑到以东去发表他们那些讽刺性的诗歌,有谁会听他们呢?那些言论的听众,都是以色列人,先知原本的对象也是他们。而以色列人认为这预言重要,就加以评价、保存、并被视为神的说话而纳入正典中。

耶和华的日子。耶和华透过众先知所揭示的信息要点,俄巴底亚书内起码有三项:

(1)耶和华是要求世人行义的神。虽然神长久忍耐,但他不会永远容忍那些与他旨意相违的事。因为以色列是他特选的子民,天职是教导列邦认识耶和华及他的律法,所以在公义方面,对他们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对他们的不顺服,亦会加以惩戒。当然,神仍会留下余民去完成他的旨意。这一点虽不是直接地在俄巴底亚书内道明,但却肯定是存在于背景之内(参10―12、17―21节:及摩―至二)。

(2)耶和华是统治天地万民的神。虽不是明言,但已是经文背后一道强烈的暗流。如果耶和华只是以色列人的神,他怎能惩罚以东,又怎能企盼以东听他的话?以东虽然向弟兄雅各施**,但他又怎能要以东负责呢?这观念不是后期才发展出来的,早期的先知阿摩司,以至几乎所有的先知作品,都有这种观念。而且,这也是神与亚伯拉罕之约背后的基本信念――耶和华会透过被选召的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祝福万族。

(3)但如果耶和华是圣洁的,而且还要求他的子民保存圣洁,同时又容许世上各国行各种各样的恶行,他怎配称为万国的统帅呢?俄巴底亚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指明以东之恶,然后宣布耶和华的日子快将来临:「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15节)。经过主的日子那次审判后,重建与复兴便会开始。「救主」登上锡安山,他要统治以扫山,终局是「国度就归耶和华了」(21节)。

适切性。这卷有关雅各和以扫争斗的书卷,在今天究竟有什么价值呢?它的信息是否只适用于将来「雅各遭难的时候」(耶三十7)?是否也能适用于今日?如果它是神永恒之道的一部份,它除了受制于某些条件,或除了在某个时代有特别意义外,它也应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适切性。如果信息起初是对以色列而不是以东说的,那么今天的信仰群体也应把它当作是对他们说的话。它评击神子民的敌人,以及他们的不人道作风。但审判由神的家开始,如果信徒对待弟兄,如同以东对犹大,与那些外邦人的所作所为有何分别?

以东人的智慧已是人所熟知的了(参耶四十九7),评击以东,也部份评击了他们的智慧与骄傲(3节)。先知信息常常审判纯粹的属世智慧:甚至「神的愚拙」也比人聪明(林前一25),「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三19)。在现今这个世俗人文主义的时代,俄巴底亚书更见适切了。

就算在现代,仍有人埋怨世上不公平的事,并且渴望有一天能义理昭彰。这种渴望可见于竞选活动、政治革命,及哲学和教育的理论之中。要伸张正义,人的努力是核心的因素,然而,却不是终极的解决办法。但神应许他的日子有一天必定来到,那日,他必矫正错误的事,赎回义人的地土(19、20),并且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俄巴底亚书是旧约正典最短的一卷――只有二十一节。我们对其作者的认识几乎等于零,学者也不能对日期有一致的见解,所以我们很难定出本书的历史背景。然而,一些学者竟把批判分析的原则推到极端,将这二十一节分为第一及第二俄巴底亚,甚至找到三或四个底本。不过,俄巴底亚书仍是神话语的一部份:信仰群体认为它有属灵的权威,所以把它列入正典先知书之内。信仰的群体必须不断寻找神透过这位先知所说的话。先知及预言「住在山穴中」(俄3)的以东人领土的一角。俄巴底亚书的卷首引言(1节)没有提及先知父亲的姓名及家乡,但一般认为他来自犹大。犹大传统指出他是亚哈王的太监(他勒目Sanh39b),伊比法尼伪传(Pseudo-Epiphanius)记载他是亚哈谢军中的司令,但两者都因为没有基础而不为大多数学者接纳。第一节说明本书是关于以东的异象(和合本译作「默示」)。预言可分为两个主要部份:关于以东的异象(1―14节)宣报以东灭亡(1―4节)全然毁灭(5―9节)原因:对「弟兄」犹大行**(10―14节)耶和华的日子(15―21节)审判列国(15、16节)拯救犹大(17―20节)耶和华的国度(21节)耶四十九7一22与俄巴底亚书
有使人惊异的平行。梅灵堡说:「一般来说,学者大致接受耶利米书那一段是第二手的。」艾斯斐德认为那部份是后来加进耶利米书的。然而,索珍却认为两者都是引用一早期传统。约珥与俄巴底亚亦有平行经文,但因为约珥的年份不详(参第三十二章),所以学者们不能确定是那一位先知影响另一位。这些平行之处似乎证明俄巴底亚书在人民心目中(尤其先知)有一定的地位。耶和华的先知们,对以东都有类似的评击(参赛三十四,六十三1―6;结二十五12―14,三十五:摩一11、12:玛一2―5)。一些学者认为这些预言是民族主义的极端表现,因此觉得它们比不上经典的先知作品(参下文)。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年份,从八八九至三一二年都有。早在创二十五23,二十七39、40,以扫(以东)与雅各(以色列)的关系已很紧张。到了王朝时代,犹大和以色列的君主更常常控制以东。旧约记录了他们之间一些零星的战争(留意撒下八13、14,把'rm作'dim[以东];王上十一14―17:王下十四11,十六5、6)。当巴比伦入侵巴勒斯坦,以东很快便投降,并协助入侵者摧毁耶路撒冷(哀四21:结二十五12,三十五10)。俄11―14一般认为是指
这事,所以年份不会离此事太远。跟着,以东被拿巴天人(Nabateans)驱逐,离开本土,遂占据南地和犹大,覆及北面的希伯仑。后来学者从希腊文译文「以土买」,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希律大帝,就是一个为人熟识的以土买人。地理细节。十九节的以扫山,是死海东南偏南的其中一座高山,可能是彼特拉(Petra)的Ummel-Bayyarah(彼特拉又称为西拉;参「山穴」,3节,有些英译文译作西拉)。提幔(9节)是彼特拉以东的Tawilan废墟。Halah(20节,希伯来文hel,「军队」:和合本没有把hel译为专有名词Halah),可能是以色列人在亚述居住的地区(王下十七6,十八11)。西法拉(20节)传统的说法是「西班牙」,但其他提议有萨迪斯(SardiS,小亚细亚西部:然而,这里没有发现「被掳之民」的痕迹)及米底亚西南的沙柏大(Shaparda,参王下十八11)。俄20提及被掳,似乎支持一个较后期(被掳后)的年份。信息及适切性有学者认为,「俄巴底亚对神学兴趣不大:本书纳入正典的原因很简单:主后第一世纪,反对以上买人的情绪到了极点」,与俄巴底亚书的观点十分配合。但是这个原因不足以解释本书(及其他反对以
束的预言)为何被保存。若把俄巴底亚书,或以斯帖记及同类经文,视为狭窄的民族主义,同样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定有某些更深的原因,及更重要的神学因素,令它成为正典的一份子,并使它不断影响信仰的群体。以东。攻击以东的预言,与其他对外邦的预言,基本上都是针对以色列人脱的。先知们不会跑到以东去发表他们那些讽刺性的诗歌,有谁会听他们呢?那些言论的听众,都是以色列人,先知原本的对象也是他们。而以色列人认为这预言重要,就加以评价、保存、并被视为神的说话而纳入正典中。耶和华的日子。耶和华透过众先知所揭示的信息要点,俄巴底亚书内起码有三项:(1)耶和华是要求世人行义的神。虽然神长久忍耐,但他不会永远容忍那些与他旨意相违的事。因为以色列是他特选的子民,天职是教导列邦认识耶和华及他的律法,所以在公义方面,对他们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对他们的不顺服,亦会加以惩戒。当然,神仍会留下余民去完成他的旨意。这一点虽不是直接地在俄巴底亚书内道明,但却肯定是存在于背景之内(参10―12、17―21节:及摩―至二)。(2)耶和华是统治天地万民的神。虽不是明言,但已是经文背后一道强烈的暗流。如果耶和华只是以色列人的神,他怎能惩罚以东
,又怎能企盼以东听他的话?以东虽然向弟兄雅各施**,但他又怎能要以东负责呢?这观念不是后期才发展出来的,早期的先知阿摩司,以至几乎所有的先知作品,都有这种观念。而且,这也是神与亚伯拉罕之约背后的基本信念――耶和华会透过被选召的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祝福万族。(3)但如果耶和华是圣洁的,而且还要求他的子民保存圣洁,同时又容许世上各国行各种各样的恶行,他怎配称为万国的统帅呢?俄巴底亚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指明以东之恶,然后宣布耶和华的日子快将来临:「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15节)。经过主的日子那次审判后,重建与复兴便会开始。「救主」登上锡安山,他要统治以扫山,终局是「国度就归耶和华了」(21节)。适切性。这卷有关雅各和以扫争斗的书卷,在今天究竟有什么价值呢?它的信息是否只适用于将来「雅各遭难的时候」(耶三十7)?是否也能适用于今日?如果它是神永恒之道的一部份,它除了受制于某些条件,或除了在某个时代有特别意义外,它也应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适切性。如果信息起初是对以色列而不是以东说的,那么今天的信仰群体也应把它当作是对他们说的话。它评击神子民的敌人,以
及他们的不人道作风。但审判由神的家开始,如果信徒对待弟兄,如同以东对犹大,与那些外邦人的所作所为有何分别?以东人的智慧已是人所熟知的了(参耶四十九7),评击以东,也部份评击了他们的智慧与骄傲(3节)。先知信息常常审判纯粹的属世智慧:甚至「神的愚拙」也比人聪明(林前一25),「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三19)。在现今这个世俗人文主义的时代,俄巴底亚书更见适切了。就算在现代,仍有人埋怨世上不公平的事,并且渴望有一天能义理昭彰。这种渴望可见于竞选活动、政治革命,及哲学和教育的理论之中。要伸张正义,人的努力是核心的因素,然而,却不是终极的解决办法。但神应许他的日子有一天必定来到,那日,他必矫正错误的事,赎回义人的地土(19、20),并且在地上建立他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