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列王纪上下(一)

旧约纵览 by 大卫鲍森

  列王纪上下(一)
  我要跟大家招认一件事,我在学生时代很讨厌历史课,我的历史老师是个退休的牧师,他很努力地把课教得极其无聊又枯燥,都是在讲年代、战争、国王、女王,你有没有遇过那样的老师?把历史讲得很复杂,完全跟现代脱节,让人觉得读历史根本没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我对历史的认识仅限于一些内容枯燥的教科书,其中许多书用二分法,把一切分成好和坏。很有意思的是,《列王纪上下》也像这样,里面记载的王不是好王就是坏王,这个是坏王,那个是好王。
  《圣经》大部分在讲历史,但只讲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谈中国、印度或美国历史,而是在谈一个民族的历史。因为上帝看重他们的历史,别国的历史也许很有意思,但这个国家的历史最重要,因为关系着全人类。
  以色列这个时候进入了第二阶段的领导模式,我这里有一张图表,大家可以一起来看一看。这里是西元前2000年,这里是西元前1000年,这里是西元前500年,他们从亚伯拉罕到大卫,花了一千年才得到上帝所有的应许,其间出了几次状况,比如他们在埃及为奴四百年,连进入应许之地之后都受到很多人的攻击,像是米甸人让他们遭遇了许多挫败,但是他们勇往直前,最后他们终于建立了大卫的王国。这段走上坡的历史,记载在《圣经》中的《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但是到了《列王纪》之后,以色列就开始走下坡了。
  他们花了一千年才拥有的一切渐渐失去,过程就记载在这两卷书当中。所罗门之后不久就发生内战,国家分裂成北方十个支派和南方两个支派,之后再也没有统一过.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以色列民族。北方的十个支派,保留了以色列国的称号,因为占大多数,有十个支派;南方的两个支派叫犹大国,因为犹大是个大支派,还有人数很少的便雅悯支派。所以内战之后,以色列分裂,北方十个支派不断走下坡,到最后,全部都被掳到亚述那里去了。南方走了几次上坡,后来又走下坡,他们有两个很好的王,其中的一个是希西家,还有一个幼小的君王约西亚,他八岁就登基作王,但是之后,还是继续走下坡,最后这两个支派被掳到巴比伦,他们的结局回到原点,本来在埃及为奴,现在又被掳到亚述和巴比伦,真是很悲哀的故事。
  读这两卷书的主要目的,是要知道教会也可能会面临这种下场,你可以得到一切,也可以失去一切,而失去通常比得到还要快。
  我们一定要去比较,他们为什么会失去一切?为什么会不断走下坡?最后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他们被掳七十年之后确实归回祖国,但再也没有重获自由。他们这个时候由祭司来治理,而不是先知或君王,他们先后被埃及人、叙利亚人和希腊人统治,曾经被希腊王安提阿哥四世严重迫害了三年半,这个王的行径非常恶劣,恶劣到什么样的地步呢?他在圣殿的祭坛上献猪,还在圣殿内竖立了宙斯的雕像,把圣殿内的房间变成妓女户,完全是个敌基督的样子,这是以色列人所遇到最可恶的统治者,最后是由罗马人统治。再来是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因为约瑟和玛利亚延续了这条君王的命脉,两个人都是大卫王的后代,所以一千年、五百年,一千年后大卫的子孙耶稣降临的时候,应许就实现了,这是《列王纪》的背景.
  前面谈过的《撒母耳记》,写的是以色列的高峰期,而《列王纪》则是记载从那里一路走下坡的经过,才短短五百年的时间,实在是可悲。
  再来看一下这几个重点,之前说过以色列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角色出来担任领导人,最早是由族长带领,大约五百年之久;再来是由先知带领,从摩西到撒母耳;然后是由君王带领,从扫罗到西底家;在被掳归回祖国后,则是由祭司带领,这里应该是约书亚,不是所罗巴伯,从祭司约书亚开始,一直到亚拿尼亚和该亚法。
  所以《列王纪》在讲君王统治时期的以色列王国,希伯来圣经称这卷书为“以色列王国”,而不是列王,我们把这卷书的书名译作“列王”,但希伯来圣经的书名是“以色列王国”,这是因为“王国”这个词在希伯来文当中有特别的含意,跟英文不一样。英文的“王国”意思是一块地,像是英国的全名是“联合王国”,但英国既非联合、也非王国,要不是没有名符其实,这个名字其实还不错。我们很容易把王国这个词想成是某个地方,但“王国”在希伯来文之中是指统治权,而不是统治区,是一种权柄、而不是一个区域,重点在于君王拥有多少统治权,而不是多大的统治区。
  当我们谈到上帝的国度时,并不是在讲一个地方,而是在讲统治权,我们讲的是治理权,是那个权柄。但是因为英国是所谓的君主宪政体制,女王虽然有王权,却没有实质的统治权,目前是由首相在统治,可以说,是我们剥夺了皇室的统治权,所以英国皇室的权力很小。但是这种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防止权力落入别人手中,所以我们的军队,还有我们的法庭,不是直属政府,而是直属女王的,这样可以防止太多权力落入政客的手中,所以英国皇室的重点不在可以运用多少权力,而在防止权力落入他人手中。
  但是在一个真正的王国中,君王拥有最高的权力,法律是由君王制定,没有国会,没有投票,没有反对党,统治者是君王,全由君王根据法令来统治,而不是根据辩论,法律全由君王制定,大家只能服从。你们想不想住在王国中?希不希望英国由一个人统治?由他制定一切法律,没有国会,没有选举,没有投票?你们都不确定,我只要两分钟,就可以说服你们接受,如果我能找到好的王——行事绝对公平,愿意为百姓舍命,对穷人还有病人,照顾的面面俱到,你想不想住在这样的王国中?
  一个王国怎么样,完全是由王的品格来决定,如果王英明,君主制度是最好的政府;但是如果王昏庸,君主制度就是最坏的。所以我们都比较喜欢民主制度,因为可以防止某一个人得到太多的权力。但是就像丘吉尔说的,民主制度是最坏的体制,除了其他的体制之外。他的意思是说,民主制度最安全,因为你读历史就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坏王要比好王多十倍。正如阿克顿所说,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败。当所有的权力都在一人手中,那一定会走偏,因为权力会使人腐败,我们称这为独裁政权,但那就是王国。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两卷书在希伯来圣经中的书名是“以色列王国”,而王国是由一人统治,当这个王不在了,他的王国就没有了,这时会再展开另一个王国,我们说以色列的王国,他们则说是以色列众王国,一个接一个的王国。如果想了解什么是“上帝的国度”,就必须要了解这个背景。“联合王国”这个词无法帮助你了解,你必须要从《列王纪》来了解,所以王的品格还有言行会决定国家的命运。
  以色列没有王之前,历史书都在讲百姓做了什么,以色列一有了王之后,历史书都在讲王做了什么。因为王做什么,百姓就会做什么,王会要求所有的人遵行他的命令,所以百姓都是照王命而行,所以王的品格,就成了最关键的因素。遇到好王,就会国家太平,遇到坏王,就会战事连连。所以以色列的重点是放在君王的所作所为,包括好王和坏王,而评断王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大卫,像大卫的王就是好王,不像大卫的王,就是坏王。大卫成了一把量尺,主要是看早期的大卫,在他走下坡之前,大家会看这个王像不像大卫,像不像他的先祖大卫,用这个做为判断的根据。但是背后有更深入的原因,如果他们行事为人像大卫,就是行上帝眼中看为正的事,否则就是行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
  《列王纪》的描述很简单,不是好王就是坏王。我前面说过,百姓向撒母耳求一个王,撒母耳告诉他们,立王的代价很高,甚至提醒他们说,你们已经有王,上帝就是你们的王。在士师时代,基甸打败米甸人以后,百姓来求基甸做他们的王,开创一个王朝,并且让他的子孙接续他代代作王,但是基甸很有智慧,他说:我不做你们的王,你们已经有一个王,上帝就是你们的王。不过,后来他们改变了主意,还是立了王。
  严格说起来,《列王纪》其实不像一般的历史书,因为它描述每个王的篇幅都不同。比如,南方有一个王叫做暗利,各位记得吗?这个王的政绩不凡,非常有政治才华,对经济发展大有贡献。暗利的政绩不凡,大有作为,但是《列王纪》只用七节经文就把他给打发了,因为尽管暗利的政绩很好,但他所行的是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所以,不管他的政绩多好,在上帝眼中仍然一文不值。上帝就是根据这个来评断首相,他们也许有很好的政绩,但上帝不看这个,上帝看的是他的生活态度,看的是他的信念和行为。但是有些君王则用了好几章的篇幅来描述,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上帝看事情的角度。
  这两卷书确实是在讲历史,但内容有所选择,历史书不可能客观。每次有人坐下来写历史书,都会做三件事,第一步是选择,选择要记录那些历史,从所有的事件中选出你觉得重要的部分来记录。在选择之后,第二步是串联,他必须把所选出来的事件,一一加以串联起来。第三步是解释,为什么这些事件可以串联起来。所以每个史学家都会经历这三个步骤:选择、串联还有解释,所以史学家必须决定哪些事件重要,决定哪些事件有关联,这些事件又为什么有关联。所以《列王纪》的历史不可能客观,而是主观的,这是上帝写的。
  我之前已经说过,《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在希伯来圣经中称作先知书,《约书亚记》和《士师记》也是,因为这些是先知写的历史书,是从预言的角度来写的,是从上帝的角度来写的,由上帝选出重要的事件,由上帝来串联并且解释事件的缘由和结果,所以我们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读预言。
  《列王纪》是放在希伯来圣经的第二部,第一部是五卷书,摩西的律法;第二部是先知书,包括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再来是着作书,集合其他各类着作,像是《诗篇》和《箴言》。后先知书则包括了《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十二卷小先知书。我们常把这些叫作历史书,把那些叫作先知书,但是犹太人比较有智慧,把这些分成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
  好了,现在继续往下看。我们在谈以色列王国的历史,这个历史里面包含了教训还有信息,不只在讲历史,也在讲历史所带来的教训,这两者大不相同。有人说历史会重演,这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人肯听;有人说如果忘记过去,那就注定了要重来一遍。所以历史很重要,否则的话,我们会重蹈覆辙,学不到教训。所以我们要读这段历史,这是在讲历史,也是在讲历史所带来的教训。
  有一个很清楚的模式,如果我们把每个王的统治时间加在一起,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把总年数除以君王的人数,就会发现,每一个好王平均统治时间是33年之久,是不是很有意思?但是每个坏王平均只统治11年,这就是历史的结果。整体看来,好的政权比坏的政权持续更久,平均起来,好的统治者比坏的统治者执政更久。从这里可以看出上帝掌管历史,这是一个按道德运作的宇宙。像是在这段历史中,昏君的统治时间,只有明君的三分之一,如果好王平均统治33年,但坏王平均统治11年,这表示上帝让好王的统治时间比坏王多三倍,对吗?所以这里才会仔细计算每个王的统治时间,你自己就可以计算。这表示你读《列王纪》的时候,需要自己计算一下,想想看你读到的这些有什么含意?否则你只是看到这个王统治30年,那个王统治15年,觉得读这些很枯燥,其实不然,当你去计算那些数字,会发现上帝在掌管历史,这是从古到今不变的真理,好的政权比坏的政权长久,因为是上帝在掌权。
  我们继续看,总括来说,以色列王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统一王国,这个阶段有三个王统治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统一王国的三个王,第一个是扫罗,他是个坏王;第二个是大卫,他是个好王;第三个是所罗门,他有好有坏。但是上帝让扫罗、大卫、还有所罗门这三个人,分别作王了40年,这有重要的含意。因为上帝总是用40这个数字来测试人,在旷野40天,在旷野40年,上帝用40这个数字来……怎么形容呢?这是上帝的试用期,期满再决定接不接受。在上帝眼中,40年是试用期,当十二支派团结在一起的时候,上帝给这三个王完整的试用期,这是在测试他们作王的能力,很可惜他们全都不及格。每一个刚开始都做得很好,最后都做得很不好。然而上帝却说当中的大卫是合祂心意的人,这三个王没有一个是有始有终做好这40年,所以统一王国最后失败了。
  《撒母耳记上》涵盖扫罗40年的统治,《撒母耳记》下涵盖大卫40年的统治,《列王纪上》一到十章涵盖所罗门王40年的统治,所罗门一死,南北就分裂,展开内战,双方关系非常的紧绷。因为南方是位在首都的附近,富足繁荣,而北方似乎一直十分穷困,所以北方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抱怨耶路撒冷的政权只关心南方,各位了解吗?这种现象我们都很了解,一般来说,首都的所在地,它的附近地区都会比较繁荣,所以所罗门一死,就没有人能够让十二支派继续团结,两个支派留在南方,保住首都和大卫的后代。
  北方的十个支派,既没有首都,也没有王的后代,所以他们没有敬拜的地方,也没有大卫的后代,那他们怎么办呢?他们就自行设立两个敬拜中心,分别在伯特利和但,他们为了吸引百姓来敬拜,竟然在这两个点各设立了一座巨大的牛犊雕像,就在伯特利和但。然后他们自行立一个叫耶罗波安的人为王,我这里有耶罗波安的印信,各位看,上面有一只狮子,这一直是以色列的象征,在上面也刻有耶罗波安的名字。这是一个复制品,不是原件,原件当初在米吉多出土,而这个就是他们选出的王,耶罗波安的印信,耶罗波安并不是大卫的后代。
  从此之后,北方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不断上演刺杀还有政变的戏码,这实在可悲。所以他们有敬拜中心,在那里膜拜牛犊,他们有君王,但是通常是刺杀了在位君王以后,自立为王,北方的故事真的很悲哀。
  而且呢,南北分裂后的80年间,南北之间战争连连,有一次北方十个支派竟然和叙利亚、还有大马色协议,要歼灭南方仅有的二个支派,当时是以赛亚做先知,《以赛亚书》中有这段记载,这场战争打了80年。
  接着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80年的时间相安无事,请注意,80是40的两倍。北方和南方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但上帝在这段太平岁月,差来了两个先知,他们在《列王纪》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列王纪上》十七章到《列王纪下》二章记载以利亚,之后是记载以利沙。你可以看见这两个先知在北方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那段期间,南北之间相安无事。可惜在以利亚和以利沙之后,南北又开始作战,他们互相攻击,费尽心机互相伤害,不久之后,亚述人就来把称为以色列国的这十个支派掳到亚述,时间是西元前721年,这十个支派就消失了.其实他们没有全部消失,上帝知道他们在那里,他们分散了,但是《启示录》应许说:上帝必将十二支派从他们所在之地带回来。所以上帝知道他们在那里,祂都有纪录。
  现在只剩下一个南国,这个王国很小,只有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拥有耶路撒冷周围的一小块地,但他们仍然保有首都,仍然保有大卫的后代,他们的王仍然是大卫的后代。但是当他们看见十个支派的同胞被掳走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说:我们要谨慎言行,否则的话,上帝也会让我们被掳走。各位,如果你家有十个亲人被人抓走,上帝告诉你:再不谨慎言行,你们剩下的两个也会不保。这个时候你会不会留意自己的言行?不会吗,可悲的是,他们也不会。
  各位,上帝总是先提出警告再惩罚,这是上帝仁慈的地方。祂透过先知阿摩司说:我不会突然降祸给人,我一定会先差先知来,诉大家我要做什么。所以上帝才会差以利亚和以利沙到北方,后来又差派阿摩司和何西阿,但何西阿是最后一个,之后北方就没有先知了。接下来上帝差了一个又一个的先知到仅存的两个支派,祂差了以赛亚,祂差了弥迦,祂又差了那鸿,祂差了很多先知,可是他们都不听,可悲的是,到了公元前587年,大约是北方被掳之后140年,这次换犹大国被掳到巴比伦了,《列王纪》的故事就此结束。
  以上是《列王纪》的概论,要记住,《列王纪》先是讲到所罗门的统一王国时期,再来是分裂王国时期,那一段历史真是混乱,一下子讲南方,一下子讲北方,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犹大王这样做,以色列王那样做,作者很努力兼顾两边,但是很容易让读者混淆。真希望是一口气讲完北方,再一口气讲完南方,但是作者这样做是因为南北双方,有的时候作战,有的时候相安无事,所以必须同时讲到双方。等到只剩下南方两个支派组成的犹大国,故事就比较单纯了,“犹太人”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是这个时候才出现的。之前都是讲希伯来人或以色列人,现在第一次出现了“犹太人”这个词。当耶稣出现以后,这个词在福音书中变得很普遍。
  我突然和各位讲到这个,是因为基督徒多年来误解了《约翰福音》,书中一直说犹太人杀了耶稣,基督教教会以为这是指所有的犹太人,所以在过去的二十个世纪以来,严重仇视犹太人,指控犹太人杀了耶稣。但是《约翰福音》说犹太人杀了耶稣,并不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而是单指犹大的人,也就是南方的耶路撒冷人,并没有包括北方的加利利人。加利利人跟随耶稣,爱耶稣,耶稣只有来到南方的犹大地和耶路撒冷,才被犹太人仇视,了解吗?当你读到《约翰福音》中的犹太人,不要以为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那是指南方的犹太人,不是北方的犹太人。如果我们早明白这一点的话,就可以避免多年来的误会,犹太人是指犹大来的人,因为被掳归回的是这两个支派,只有犹太人回来.所以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到今天,希望这帮助你明白一些事。
  现在来问几个基本的问题,《列王纪上下》是谁写的?怎么写成的?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写呢?谁写的?我们不知道,犹太人大多认为是耶利米写的,是很像他写的,《列王纪中》有一些遣词用句跟《耶利米书》的某些部分一样。我们也知道先知会写历史,因为他们很清楚上帝的道路,所以有可能是耶利米,还有人认为是以西结。我认为是耶利米,其中一个原因是,书中没有提到他,他是这个时期的先知,书中却完全没有提到他。如果是同时期的其他人写的,那就不可能不提到耶利米,但若是他自己写的,就有可能不提到他自己,他另外写一卷书来记录自己的预言。另外还有一两个可能,但我认为是耶利米写的。事实如何我们不知道,所以不用再继续谈。
  这两卷书是怎么写成的?《列王纪》中一再谈到,凡所罗门所行的都写在《所罗门记》上,这些事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这些事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作者显然是参考了国家史料,集合他人的记录来讲述历史,连《以赛亚书》都有一些部分跟《列王纪》一模一样,那些部分是以赛亚写的,还是耶利米引述以赛亚的话,我不知道。但是作者确实是采用了一般写历史书的方法.从图书馆收集数据,然后加以编纂,让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功课。
  再来要看这两卷书是什么时候写的,显然有许多是在被掳到巴比伦之前写的,因为常提到圣殿还在,也常常用“直到今日”这句话,在《列王纪》中常常看到“直到今日”这句话,所以显然作者是在亡国之前写的。但是《列王纪》的结尾是被掳到巴比伦的中期,而且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巴比伦人杀了最后一个犹大王,也就是西底家,他们对他十分残酷,用锁链捆绑他,又在他面前叫他的儿子排排站好,然后当场把他们全部杀掉,等西底家看见儿子全部被杀之后,巴比伦人就挖出他的眼睛,用锁链捆绑将他带走,那是西底家的遭遇。但是前一个王约雅斤,他生性懦弱,没有设法反抗巴比伦人,所以巴比伦人虽然俘虏了他,但是《列王纪》最后却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释放了倒数第二个犹大王,并且邀请他从此和王同桌吃饭。《列王纪》最后记载的这件事实在很有意思,它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列王纪》是在被掳的中期写成的,这一点有很重要的含意,等一下我们会再看见。这表示大卫的后代在巴比伦开始和王一同坐席,你会发现这个人的名字出现在耶稣的直系族谱上,大卫王的直系后代竟然被尼布甲尼撒保存了下来。犹太人归回以后,大卫的直系后代是一个叫作所罗巴伯的人,我们往后研读另外一卷书的时候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所以,虽然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的灾祸和一桩又一桩的悲剧,大卫的直系后代仍然保住了,只是他们没有保住耶路撒冷,这个城市的名字有上帝的名在其中,这带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写《列王纪》?
  我们现在可以清楚看出理由,这个国家失去了国土,失去了首都,百姓被掳到异邦,被掳的那一代永远回不了故乡,他们一定这样说过:上帝抛弃了我们,上帝祂不爱我们了,上帝为什么容许这种事发生?如果你跟你的子女遭遇这种事,一定会这样问,你们被迫离开家园,永远回不了故乡,在你心里一定会有许多疑问。上帝到底在哪里?上帝竟然容许这种不幸临到我们身上?
  整个《列王纪》都是在回答为什么上帝容许这种事发生,作者说:这只能怪你们自己,上帝没有违约,祂守住了祂的应许;祂应许说,只要悖逆必定遭遇这样的不幸.所以不能怪上帝,上帝守住了祂的应许。作者引述列王国走下坡的史实来证明一件事,上帝绝对信守承诺。这绝不是偶然,这完全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早就知道上帝的应许,然而你却不理会,这就是人的本性。
  我们都心知肚明,将来有一天,上帝会根据我们的生活态度审判我们,但我们的反应呢?人性实在败坏到极点,“硬着颈项”,这是上帝对我们的形容。明知上帝恨恶这种生活态度,却仍然我行我素,我们不断在考验祂的耐性。
  就像德籍犹太诗人海纳,他相信无神论,一生放浪形骸活在罪中,最后年纪轻轻就死在巴黎。临终前,有人找神父来听他告解,但他不肯认罪,他说:上帝会饶恕我,祂本来就会饶恕每一个人。一直到死他都不愿意悔改,到死都不愿意跟上帝低头,从这句临终之言可以看出,人一直在利用上帝的耐性,却不晓得上帝的耐性也有用完的一天。
  上帝忍耐了犹太人几百年,但祂的耐性一点一滴在消失,我们要知道,审判必定会临到,我们迟早都要付出代价,这就是作者写《列王纪》的目的,是要用历史来教训他们。但是这卷书虽然充满了黑暗面,却仍然透露出希望,因为上帝早就应许绝不会违背祂的盟约。
  旧约圣经一再告诉我们,上帝说:你也许会违约,但我绝对不会违约,所以你们虽然会被掳到异地,但我会把你们的子孙带回来。上帝守住了祂的应许,祂从不食言,祂说祂一定会把他们赶出那地,但也应许要把他们的子孙带回来,祂确实做到了。
  他们在巴比伦待了七十年,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以前可能讲过,这是因为上帝有一条律法,要求他们每逢第七年都要休耕,好让土地休养生息、恢复生气。但是他们在那五百年间,完全漠视这条律法,从所罗门开始就没有遵守,那么计算一下那块土地本来应该休息几年呢?70年。上帝说:你们既然不让土地休息,我就要来硬的,你们要离开这地,让它得到原来该有的休息,就是这样。各位了解了吗?这就是作者写《列王纪》的目的。
  如果是耶利米写的,他会说我要写出过去500年的历史,好叫大家明白教训,这个灾祸临到全部的十二个支派,是因为他们没有守约,但情况并非完全绝望,上帝应许要保存大卫的后代,祂应许要带领他们的子孙回来,祂也必定会做到。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列王纪上下(一)  我要跟大家招认一件事,我在学生时代很讨厌历史课,我的历史老师是个退休的牧师,他很努力地把课教得极其无聊又枯燥,都是在讲年代、战争、国王、女王,你有没有遇过那样的老师?把历史讲得很复杂,完全跟现代脱节,让人觉得读历史根本没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我对历史的认识仅限于一些内容枯燥的教科书,其中许多书用二分法,把一切分成好和坏。很有意思的是,《列王纪上下》也像这样,里面记载的王不是好王就是坏王,这个是坏王,那个是好王。  《圣经》大部分在讲历史,但只讲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谈中国、印度或美国历史,而是在谈一个民族的历史。因为上帝看重他们的历史,别国的历史也许很有意思,但这个国家的历史最重要,因为关系着全人类。  以色列这个时候进入了第二阶段的领导模式,我这里有一张图表,大家可以一起来看一看。这里是西元前2000年,这里是西元前1000年,这里是西元前500年,他们从亚伯拉罕到大卫,花了一千年才得到上帝所有的应许,其间出了几次状况,比如他们在埃及为奴四百年,连进入应许之地之后都受到很多人的攻击,像是米甸人让他们遭遇了许多挫败,但是他们勇往直前,最后他们终于建立了大卫的王
国。这段走上坡的历史,记载在《圣经》中的《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下》。但是到了《列王纪》之后,以色列就开始走下坡了。  他们花了一千年才拥有的一切渐渐失去,过程就记载在这两卷书当中。所罗门之后不久就发生内战,国家分裂成北方十个支派和南方两个支派,之后再也没有统一过.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以色列民族。北方的十个支派,保留了以色列国的称号,因为占大多数,有十个支派;南方的两个支派叫犹大国,因为犹大是个大支派,还有人数很少的便雅悯支派。所以内战之后,以色列分裂,北方十个支派不断走下坡,到最后,全部都被掳到亚述那里去了。南方走了几次上坡,后来又走下坡,他们有两个很好的王,其中的一个是希西家,还有一个幼小的君王约西亚,他八岁就登基作王,但是之后,还是继续走下坡,最后这两个支派被掳到巴比伦,他们的结局回到原点,本来在埃及为奴,现在又被掳到亚述和巴比伦,真是很悲哀的故事。  读这两卷书的主要目的,是要知道教会也可能会面临这种下场,你可以得到一切,也可以失去一切,而失去通常比得到还要快。  我们一定要去比较,他们
为什么会失去一切?为什么会不断走下坡?最后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他们被掳七十年之后确实归回祖国,但再也没有重获自由。他们这个时候由祭司来治理,而不是先知或君王,他们先后被埃及人、叙利亚人和希腊人统治,曾经被希腊王安提阿哥四世严重迫害了三年半,这个王的行径非常恶劣,恶劣到什么样的地步呢?他在圣殿的祭坛上献猪,还在圣殿内竖立了宙斯的雕像,把圣殿内的房间变成妓女户,完全是个敌基督的样子,这是以色列人所遇到最可恶的统治者,最后是由罗马人统治。再来是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因为约瑟和玛利亚延续了这条君王的命脉,两个人都是大卫王的后代,所以一千年、五百年,一千年后大卫的子孙耶稣降临的时候,应许就实现了,这是《列王纪》的背景.  前面谈过的《撒母耳记》,写的是以色列的高峰期,而《列王纪》则是记载从那里一路走下坡的经过,才短短五百年的时间,实在是可悲。  再来看一下这几个重点,之前说过以色列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角色出来担任领导人,最早是由族长带领,大约五百年之久;再来是由先知带领,从摩西到撒母耳;然后是由君王带领,从扫罗到西底家;在被掳归回祖国后,则是由祭司带领,这里应该是约书亚,不是所罗巴伯,从祭司约书亚开
始,一直到亚拿尼亚和该亚法。  所以《列王纪》在讲君王统治时期的以色列王国,希伯来圣经称这卷书为“以色列王国”,而不是列王,我们把这卷书的书名译作“列王”,但希伯来圣经的书名是“以色列王国”,这是因为“王国”这个词在希伯来文当中有特别的含意,跟英文不一样。英文的“王国”意思是一块地,像是英国的全名是“联合王国”,但英国既非联合、也非王国,要不是没有名符其实,这个名字其实还不错。我们很容易把王国这个词想成是某个地方,但“王国”在希伯来文之中是指统治权,而不是统治区,是一种权柄、而不是一个区域,重点在于君王拥有多少统治权,而不是多大的统治区。  当我们谈到上帝的国度时,并不是在讲一个地方,而是在讲统治权,我们讲的是治理权,是那个权柄。但是因为英国是所谓的君主宪政体制,女王虽然有王权,却没有实质的统治权,目前是由首相在统治,可以说,是我们剥夺了皇室的统治权,所以英国皇室的权力很小。但是这种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防止权力落入别人手中,所以我们的军队,还有我们的法庭,不是直属政府,而是直属女王的,这样可以防止太多权力落入政客的手中,所以英国皇室的重点不在可以运用多少权力,而在防止权力落入他人手中。
  但是在一个真正的王国中,君王拥有最高的权力,法律是由君王制定,没有国会,没有投票,没有反对党,统治者是君王,全由君王根据法令来统治,而不是根据辩论,法律全由君王制定,大家只能服从。你们想不想住在王国中?希不希望英国由一个人统治?由他制定一切法律,没有国会,没有选举,没有投票?你们都不确定,我只要两分钟,就可以说服你们接受,如果我能找到好的王——行事绝对公平,愿意为百姓舍命,对穷人还有病人,照顾的面面俱到,你想不想住在这样的王国中?  一个王国怎么样,完全是由王的品格来决定,如果王英明,君主制度是最好的政府;但是如果王昏庸,君主制度就是最坏的。所以我们都比较喜欢民主制度,因为可以防止某一个人得到太多的权力。但是就像丘吉尔说的,民主制度是最坏的体制,除了其他的体制之外。他的意思是说,民主制度最安全,因为你读历史就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坏王要比好王多十倍。正如阿克顿所说,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败。当所有的权力都在一人手中,那一定会走偏,因为权力会使人腐败,我们称这为独裁政权,但那就是王国。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两卷书在希伯来圣经中的书名是“以色列王国”,而王国是由一人统治,当这个
王不在了,他的王国就没有了,这时会再展开另一个王国,我们说以色列的王国,他们则说是以色列众王国,一个接一个的王国。如果想了解什么是“上帝的国度”,就必须要了解这个背景。“联合王国”这个词无法帮助你了解,你必须要从《列王纪》来了解,所以王的品格还有言行会决定国家的命运。  以色列没有王之前,历史书都在讲百姓做了什么,以色列一有了王之后,历史书都在讲王做了什么。因为王做什么,百姓就会做什么,王会要求所有的人遵行他的命令,所以百姓都是照王命而行,所以王的品格,就成了最关键的因素。遇到好王,就会国家太平,遇到坏王,就会战事连连。所以以色列的重点是放在君王的所作所为,包括好王和坏王,而评断王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大卫,像大卫的王就是好王,不像大卫的王,就是坏王。大卫成了一把量尺,主要是看早期的大卫,在他走下坡之前,大家会看这个王像不像大卫,像不像他的先祖大卫,用这个做为判断的根据。但是背后有更深入的原因,如果他们行事为人像大卫,就是行上帝眼中看为正的事,否则就是行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  《列王纪》的描述很简单,不是好王就是坏王。我前面说过,百姓向撒母耳求一个王,撒母耳告诉他们,立王的代价很高,
甚至提醒他们说,你们已经有王,上帝就是你们的王。在士师时代,基甸打败米甸人以后,百姓来求基甸做他们的王,开创一个王朝,并且让他的子孙接续他代代作王,但是基甸很有智慧,他说:我不做你们的王,你们已经有一个王,上帝就是你们的王。不过,后来他们改变了主意,还是立了王。  严格说起来,《列王纪》其实不像一般的历史书,因为它描述每个王的篇幅都不同。比如,南方有一个王叫做暗利,各位记得吗?这个王的政绩不凡,非常有政治才华,对经济发展大有贡献。暗利的政绩不凡,大有作为,但是《列王纪》只用七节经文就把他给打发了,因为尽管暗利的政绩很好,但他所行的是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所以,不管他的政绩多好,在上帝眼中仍然一文不值。上帝就是根据这个来评断首相,他们也许有很好的政绩,但上帝不看这个,上帝看的是他的生活态度,看的是他的信念和行为。但是有些君王则用了好几章的篇幅来描述,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上帝看事情的角度。  这两卷书确实是在讲历史,但内容有所选择,历史书不可能客观。每次有人坐下来写历史书,都会做三件事,第一步是选择,选择要记录那些历史,从所有的事件中选出你觉得重要的部分来记录。在选择之后,第二步是串联,他必须
把所选出来的事件,一一加以串联起来。第三步是解释,为什么这些事件可以串联起来。所以每个史学家都会经历这三个步骤:选择、串联还有解释,所以史学家必须决定哪些事件重要,决定哪些事件有关联,这些事件又为什么有关联。所以《列王纪》的历史不可能客观,而是主观的,这是上帝写的。  我之前已经说过,《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在希伯来圣经中称作先知书,《约书亚记》和《士师记》也是,因为这些是先知写的历史书,是从预言的角度来写的,是从上帝的角度来写的,由上帝选出重要的事件,由上帝来串联并且解释事件的缘由和结果,所以我们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读预言。  《列王纪》是放在希伯来圣经的第二部,第一部是五卷书,摩西的律法;第二部是先知书,包括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再来是着作书,集合其他各类着作,像是《诗篇》和《箴言》。后先知书则包括了《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和十二卷小先知书。我们常把这些叫作历史书,把那些叫作先知书,但是犹太人比较有智慧,把这些分成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  好了,现在继续往下看。我们在谈以色列王国的历史,这个历史里面包含了教训还有信息,不只在讲历史,也在讲历史所带来的教训,这两者大不相
同。有人说历史会重演,这是必然的,因为没有人肯听;有人说如果忘记过去,那就注定了要重来一遍。所以历史很重要,否则的话,我们会重蹈覆辙,学不到教训。所以我们要读这段历史,这是在讲历史,也是在讲历史所带来的教训。  有一个很清楚的模式,如果我们把每个王的统治时间加在一起,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把总年数除以君王的人数,就会发现,每一个好王平均统治时间是33年之久,是不是很有意思?但是每个坏王平均只统治11年,这就是历史的结果。整体看来,好的政权比坏的政权持续更久,平均起来,好的统治者比坏的统治者执政更久。从这里可以看出上帝掌管历史,这是一个按道德运作的宇宙。像是在这段历史中,昏君的统治时间,只有明君的三分之一,如果好王平均统治33年,但坏王平均统治11年,这表示上帝让好王的统治时间比坏王多三倍,对吗?所以这里才会仔细计算每个王的统治时间,你自己就可以计算。这表示你读《列王纪》的时候,需要自己计算一下,想想看你读到的这些有什么含意?否则你只是看到这个王统治30年,那个王统治15年,觉得读这些很枯燥,其实不然,当你去计算那些数字,会发现上帝在掌管历史,这是从古到今不变的真理,好的政权比坏的政权长
久,因为是上帝在掌权。  我们继续看,总括来说,以色列王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统一王国,这个阶段有三个王统治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统一王国的三个王,第一个是扫罗,他是个坏王;第二个是大卫,他是个好王;第三个是所罗门,他有好有坏。但是上帝让扫罗、大卫、还有所罗门这三个人,分别作王了40年,这有重要的含意。因为上帝总是用40这个数字来测试人,在旷野40天,在旷野40年,上帝用40这个数字来……怎么形容呢?这是上帝的试用期,期满再决定接不接受。在上帝眼中,40年是试用期,当十二支派团结在一起的时候,上帝给这三个王完整的试用期,这是在测试他们作王的能力,很可惜他们全都不及格。每一个刚开始都做得很好,最后都做得很不好。然而上帝却说当中的大卫是合祂心意的人,这三个王没有一个是有始有终做好这40年,所以统一王国最后失败了。  《撒母耳记上》涵盖扫罗40年的统治,《撒母耳记》下涵盖大卫40年的统治,《列王纪上》一到十章涵盖所罗门王40年的统治,所罗门一死,南北就分裂,展开内战,双方关系非常的紧绷。因为南方是位在首都的附近,富足繁荣,而北方似乎一直十分穷困,所以北方对这种现象非常不满,抱怨耶路撒冷的
政权只关心南方,各位了解吗?这种现象我们都很了解,一般来说,首都的所在地,它的附近地区都会比较繁荣,所以所罗门一死,就没有人能够让十二支派继续团结,两个支派留在南方,保住首都和大卫的后代。  北方的十个支派,既没有首都,也没有王的后代,所以他们没有敬拜的地方,也没有大卫的后代,那他们怎么办呢?他们就自行设立两个敬拜中心,分别在伯特利和但,他们为了吸引百姓来敬拜,竟然在这两个点各设立了一座巨大的牛犊雕像,就在伯特利和但。然后他们自行立一个叫耶罗波安的人为王,我这里有耶罗波安的印信,各位看,上面有一只狮子,这一直是以色列的象征,在上面也刻有耶罗波安的名字。这是一个复制品,不是原件,原件当初在米吉多出土,而这个就是他们选出的王,耶罗波安的印信,耶罗波安并不是大卫的后代。  从此之后,北方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王朝,不断上演刺杀还有政变的戏码,这实在可悲。所以他们有敬拜中心,在那里膜拜牛犊,他们有君王,但是通常是刺杀了在位君王以后,自立为王,北方的故事真的很悲哀。  而且呢,南北分裂后的80年间,南北之间战争连连,有一次北方十个支派竟然和叙利亚、还有大马色协议,要歼灭南方仅有的二个支派,当时是以赛
亚做先知,《以赛亚书》中有这段记载,这场战争打了80年。  接着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80年的时间相安无事,请注意,80是40的两倍。北方和南方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但上帝在这段太平岁月,差来了两个先知,他们在《列王纪》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列王纪上》十七章到《列王纪下》二章记载以利亚,之后是记载以利沙。你可以看见这两个先知在北方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那段期间,南北之间相安无事。可惜在以利亚和以利沙之后,南北又开始作战,他们互相攻击,费尽心机互相伤害,不久之后,亚述人就来把称为以色列国的这十个支派掳到亚述,时间是西元前721年,这十个支派就消失了.其实他们没有全部消失,上帝知道他们在那里,他们分散了,但是《启示录》应许说:上帝必将十二支派从他们所在之地带回来。所以上帝知道他们在那里,祂都有纪录。  现在只剩下一个南国,这个王国很小,只有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拥有耶路撒冷周围的一小块地,但他们仍然保有首都,仍然保有大卫的后代,他们的王仍然是大卫的后代。但是当他们看见十个支派的同胞被掳走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说:我们要谨慎言行,否则的话,上帝也会让我们被掳走。各位,如果你家有十个亲人被人抓走,上帝告
诉你:再不谨慎言行,你们剩下的两个也会不保。这个时候你会不会留意自己的言行?不会吗,可悲的是,他们也不会。  各位,上帝总是先提出警告再惩罚,这是上帝仁慈的地方。祂透过先知阿摩司说:我不会突然降祸给人,我一定会先差先知来,诉大家我要做什么。所以上帝才会差以利亚和以利沙到北方,后来又差派阿摩司和何西阿,但何西阿是最后一个,之后北方就没有先知了。接下来上帝差了一个又一个的先知到仅存的两个支派,祂差了以赛亚,祂差了弥迦,祂又差了那鸿,祂差了很多先知,可是他们都不听,可悲的是,到了公元前587年,大约是北方被掳之后140年,这次换犹大国被掳到巴比伦了,《列王纪》的故事就此结束。  以上是《列王纪》的概论,要记住,《列王纪》先是讲到所罗门的统一王国时期,再来是分裂王国时期,那一段历史真是混乱,一下子讲南方,一下子讲北方,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犹大王这样做,以色列王那样做,作者很努力兼顾两边,但是很容易让读者混淆。真希望是一口气讲完北方,再一口气讲完南方,但是作者这样做是因为南北双方,有的时候作战,有的时候相安无事,所以必须同时讲到双方。等到只剩下南方两个支派组成的犹大国,故事就比较单纯了,“犹
太人”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是这个时候才出现的。之前都是讲希伯来人或以色列人,现在第一次出现了“犹太人”这个词。当耶稣出现以后,这个词在福音书中变得很普遍。  我突然和各位讲到这个,是因为基督徒多年来误解了《约翰福音》,书中一直说犹太人杀了耶稣,基督教教会以为这是指所有的犹太人,所以在过去的二十个世纪以来,严重仇视犹太人,指控犹太人杀了耶稣。但是《约翰福音》说犹太人杀了耶稣,并不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而是单指犹大的人,也就是南方的耶路撒冷人,并没有包括北方的加利利人。加利利人跟随耶稣,爱耶稣,耶稣只有来到南方的犹大地和耶路撒冷,才被犹太人仇视,了解吗?当你读到《约翰福音》中的犹太人,不要以为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那是指南方的犹太人,不是北方的犹太人。如果我们早明白这一点的话,就可以避免多年来的误会,犹太人是指犹大来的人,因为被掳归回的是这两个支派,只有犹太人回来.所以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到今天,希望这帮助你明白一些事。  现在来问几个基本的问题,《列王纪上下》是谁写的?怎么写成的?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写呢?谁写的?我们不知道,犹太人大多认为是耶利米写的,是很像他写的,《列王纪中》有一些遣词用
句跟《耶利米书》的某些部分一样。我们也知道先知会写历史,因为他们很清楚上帝的道路,所以有可能是耶利米,还有人认为是以西结。我认为是耶利米,其中一个原因是,书中没有提到他,他是这个时期的先知,书中却完全没有提到他。如果是同时期的其他人写的,那就不可能不提到耶利米,但若是他自己写的,就有可能不提到他自己,他另外写一卷书来记录自己的预言。另外还有一两个可能,但我认为是耶利米写的。事实如何我们不知道,所以不用再继续谈。  这两卷书是怎么写成的?《列王纪》中一再谈到,凡所罗门所行的都写在《所罗门记》上,这些事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这些事都写在《犹大列王记》上。作者显然是参考了国家史料,集合他人的记录来讲述历史,连《以赛亚书》都有一些部分跟《列王纪》一模一样,那些部分是以赛亚写的,还是耶利米引述以赛亚的话,我不知道。但是作者确实是采用了一般写历史书的方法.从图书馆收集数据,然后加以编纂,让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功课。  再来要看这两卷书是什么时候写的,显然有许多是在被掳到巴比伦之前写的,因为常提到圣殿还在,也常常用“直到今日”这句话,在《列王纪》中常常看到“直到今日”这句话,所以显然作者是在亡国之前
写的。但是《列王纪》的结尾是被掳到巴比伦的中期,而且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巴比伦人杀了最后一个犹大王,也就是西底家,他们对他十分残酷,用锁链捆绑他,又在他面前叫他的儿子排排站好,然后当场把他们全部杀掉,等西底家看见儿子全部被杀之后,巴比伦人就挖出他的眼睛,用锁链捆绑将他带走,那是西底家的遭遇。但是前一个王约雅斤,他生性懦弱,没有设法反抗巴比伦人,所以巴比伦人虽然俘虏了他,但是《列王纪》最后却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释放了倒数第二个犹大王,并且邀请他从此和王同桌吃饭。《列王纪》最后记载的这件事实在很有意思,它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列王纪》是在被掳的中期写成的,这一点有很重要的含意,等一下我们会再看见。这表示大卫的后代在巴比伦开始和王一同坐席,你会发现这个人的名字出现在耶稣的直系族谱上,大卫王的直系后代竟然被尼布甲尼撒保存了下来。犹太人归回以后,大卫的直系后代是一个叫作所罗巴伯的人,我们往后研读另外一卷书的时候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  所以,虽然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的灾祸和一桩又一桩的悲剧,大卫的直系后代仍然保住了,只是他们没有保住耶路撒冷,这个城市的名字有上帝的名在其中,这带出最重要的一个
问题,为什么写《列王纪》?  我们现在可以清楚看出理由,这个国家失去了国土,失去了首都,百姓被掳到异邦,被掳的那一代永远回不了故乡,他们一定这样说过:上帝抛弃了我们,上帝祂不爱我们了,上帝为什么容许这种事发生?如果你跟你的子女遭遇这种事,一定会这样问,你们被迫离开家园,永远回不了故乡,在你心里一定会有许多疑问。上帝到底在哪里?上帝竟然容许这种不幸临到我们身上?  整个《列王纪》都是在回答为什么上帝容许这种事发生,作者说:这只能怪你们自己,上帝没有违约,祂守住了祂的应许;祂应许说,只要悖逆必定遭遇这样的不幸.所以不能怪上帝,上帝守住了祂的应许。作者引述列王国走下坡的史实来证明一件事,上帝绝对信守承诺。这绝不是偶然,这完全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早就知道上帝的应许,然而你却不理会,这就是人的本性。  我们都心知肚明,将来有一天,上帝会根据我们的生活态度审判我们,但我们的反应呢?人性实在败坏到极点,“硬着颈项”,这是上帝对我们的形容。明知上帝恨恶这种生活态度,却仍然我行我素,我们不断在考验祂的耐性。  就像德籍犹太诗人海纳,他相信无神论,一生放浪形骸活在罪中,最后年纪轻轻就死在巴黎。临终前,有
人找神父来听他告解,但他不肯认罪,他说:上帝会饶恕我,祂本来就会饶恕每一个人。一直到死他都不愿意悔改,到死都不愿意跟上帝低头,从这句临终之言可以看出,人一直在利用上帝的耐性,却不晓得上帝的耐性也有用完的一天。  上帝忍耐了犹太人几百年,但祂的耐性一点一滴在消失,我们要知道,审判必定会临到,我们迟早都要付出代价,这就是作者写《列王纪》的目的,是要用历史来教训他们。但是这卷书虽然充满了黑暗面,却仍然透露出希望,因为上帝早就应许绝不会违背祂的盟约。  旧约圣经一再告诉我们,上帝说:你也许会违约,但我绝对不会违约,所以你们虽然会被掳到异地,但我会把你们的子孙带回来。上帝守住了祂的应许,祂从不食言,祂说祂一定会把他们赶出那地,但也应许要把他们的子孙带回来,祂确实做到了。  他们在巴比伦待了七十年,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以前可能讲过,这是因为上帝有一条律法,要求他们每逢第七年都要休耕,好让土地休养生息、恢复生气。但是他们在那五百年间,完全漠视这条律法,从所罗门开始就没有遵守,那么计算一下那块土地本来应该休息几年呢?70年。上帝说:你们既然不让土地休息,我就要来硬的,你们要离开这地,让它得到原来该有的休
息,就是这样。各位了解了吗?这就是作者写《列王纪》的目的。  如果是耶利米写的,他会说我要写出过去500年的历史,好叫大家明白教训,这个灾祸临到全部的十二个支派,是因为他们没有守约,但情况并非完全绝望,上帝应许要保存大卫的后代,祂应许要带领他们的子孙回来,祂也必定会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