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三、如何教导子女?

望子成龙 by 萨拉博士

  日本松本学校的铃木新日 Suzuki shinichi博士乃当今最受尊崇的音乐家之一"他认为最好在孩子童年时就教他学习乐器。
  铃木博士的学生有多大呢?八岁?六岁?五岁?不是,他建议让孩子在两岁到四岁间就学习音乐,他这理论被世人誉为「铃木法」」·理论的依据是:愈早让孩子接触音乐·孩子将来就愈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音乐家。
  这位成就超卓的日本音乐家认为·当孩子晓得模仿成年人的动作时,他也开始晓得模仿他所听到的音乐。铃木博士的门生虽然大都身高不及他们父亲的膝盖,但小提琴却拉得像模像样,有如职业音乐家一般。
  傅统上,六岁是孩子开始上学的年龄,如果上述方法能造就学龄前的音乐家,那麽以同样的方法应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灵性方面·结果又会怎样呢?
  博土的教学过程需要孩子家长的参与,不管那些家长的音乐背景如何又或根本没有甚麽音乐背景,他们都要和这位职业音乐家一起做孩子的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最重要的老师,他们都在塑造着孩子正面或负面的态度·习惯和思维方式。
  以下是教导孩子的三种方式:第一,或许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所树立的榜样;第二,是我们所表现的态度,它将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反应;第三,是我们的言语。
  用我们所树立的榜样来教导
  许多父母似乎忘了一个事实,就是他们的榜样正正是将其子女塑造成为父母形象的最大力量。古语有云:「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行为心理学家可以从历来个案中举出实例证明的·而且,心理学家称儿子会比他父亲更早养成与父亲相同的习惯。
  不妨截察一下,小女孩总爱借来妈妈的衣服·鞋子,装模作样地梳妆打扮:小男孩则爱拿着餐盘当作汽车的方向盘。我的儿子还不到一岁,就第一次拿起一个炸饼圈,用双手抓着转来转去,口裹不住的发出声音。我们後来才联想得到,他原来把饼圈当作方向盘,口裹哼哼的声音则是模仿引擎发出的声音。
  有一位父亲驾长途车,一路上对其他开车的人评头论足,他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他这样作会对儿子带来不良的影响,直到他碰上一个熟人问道:「比利,一路上怎麽样?」
  他的儿子抢着答道:「还不错,但我们在路上看到三个白痴,四个傻瓜,还有两个笨蛋。」父亲自然觉得很尴尬,他绝对没有想到儿子会把他说的话复述出来,但是他的话一直都在影响着坐在旁边的小家伙。
  在多数情况下,榜样的微妙之处,在於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子女正在模仿他。如今,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所树立的榜样,很多时候反而有碍孩子成为成年人期望中的人。那种由「别学我的样,只要照我说的做」的综合症所制造出来的一代孩子,他们大声抗议虚伪,把他们父母的价值观标为是做作与虚假的合成物。
  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丶原来自己所树立的榜样往往错误地使到孩子认为,诚实与道德只是相对的,也就是:「只要不被抓住,就没事了」。当我们在交税间题上搞欺骗,还得意自己的侥幸;或在公路上以每小时六十三公哩的速度飞车;又或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闯红灯-----其实我们的孩子是看到的…我们其实都在给孩子灌输错误的概念。这是同法律在开玩笑,而我们这样做的确是在教导孩子蔑视权威。
  高级官员收受贿路,以此来决定对有关立法投以赞成或反对票,这些政治家教给孩子们的是怎样的诚实与正派呢?怪不得孩子在看到壤家伙把警察的头砸开了反而向那坏蛋欢呼;还有的男孩明明看见有十五个人在排队耐心等候,却还插队插到前面,这样的孩子反被当作好孩子,因为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傻呼呼地去排队。
  如今我们的生活受着双重道德标准的影响,一个是我们口裹所说的,也是希望他人遵照的标准;另一个则是我们为自己设立的较低标准。当我们把这样互相矛盾的口头上的诚实舆行为上的不诚实传递给孩子时,孩子对是与非又怎会有明确的标准呢?
  有个小男孩在学校裹铅笔老是被偷,偷他铅笔的小孩还声称:「这个笨蛋,我的铅笔都是他供应的。
  铅笔被偷的小孩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这位父亲决定要制止这种事,於是他到偷铅笔的小孩家去。
  这位父亲如此说道:「我知道你们的儿子在学校从我儿子的课桌裹拿铅笔,我为此感到不快。这是个原则问题,倒不是甚麽费用的问题,反正那些铅笔也是我从上班的地方拿的.......。
  哇!「那些铅笔是我从上班的地方拿的·」换句话说:「我从主那儿偷铅笔没问题,但你的儿子从我儿子的课桌裹偷铅笔,就是另一回事了。」
  为过奢侈生活而透支,为逃税而做本帐薄,把下流社会的妓女·黑帮树为英雄,还力捧他们的回忆录……如此种种都向孩子们投射出病态与不道德的形象,孩子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效仿着我们这样的壤榜样。
  士师记的作者在多个世纪以前就作出这样的结论:「各人任意而行·」(士二-25)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曾在去世前对我们当今所面对的道德大气候的变化,作出了这样的评述:「对过去的好时光,我不想大加宣扬,而且以我们今天封舒适的要求,那些日子该算是很糟糕的。那麽,他们昔日有些甚麽是我们现在正在失去或已经失去了的呢?至少有一样,就是他们有规则,对生命、肢体、财产有规则,对举止·仪态、行为有规则,对欺诈·耻辱·错误行为犯罪的定义也有规则。当然人们并不总是遵守这些规则,但他们信仰这些规则,而且违反规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只要没有人受伤害.......
  令我个人相当不安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从父母亲身上所看到的,尽是如此不明确的价值观,以致他们的良心从未真正发挥积极的功效,存在主义的哲学----一种无伤他人便可行的生活态度-----已完全抹煞了是与非之间的界限,这一代年轻人正好在这样一个失去良知和道德观念的光景中长大。
  艾德莱·史蒂文森( Adlai Stevenson)有次提到一个人说:「假如他是个坏人,我就不会那麽怕他,但他实在是个没有原则的人,也不知道甚麽是原则。」
  最後的结果,便是我们鼓励了这一代的年青人像畜生那样行事:追求不正当的性满足,事事希望不劳而获,根本就没有明确的价值观。而这些态度所带来的副产品往往就是怒气、猜疑、贪得无原和过度从欲。
  我们是否注定要自食其果呢?明天还有希望吗?这当然得家庭教育的功能了·二十世纪的生活情况常使我想起古以色列先知耶利米时代的社会光景。
  还记得那位率直敢言的先知说,除非人们回转向神,否则祸即将来到吗?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仔细留心很久以前的这段话:「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裹必得安息。」(耶六16)
  然而,当日人们却拒了神,於是神再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我就作你们的神,你们也作我的子民。你们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耶七23)
  即使再一次警告,结果又如何?耶利米书七章二十四节告诉我们:「「他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随从自己的计谋和顽梗的恶心,向後不向前。」
  当英国诗人兼剧作家埃利奥特(T.S.Fiot提到这一代的年轻人时,或许他心裹正是这样想,所以才认为我们「正在逐渐倒退」。道德和精神的腐败已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生根,但我仍不愿抹煞这一代和下一代的希望。只是我深信惟有因信奉耶稣而有所改变的家庭,才有希望。
  现在就不妨问问自己,我的榜样教给了孩子甚麽?如果我的孩子愈长愈像我时,我会高兴吗?我有因为孩子学习了我的坏榜样,还责怪别人把他带壤了吗?朋友们,神仍在改变人的心灵和生命------祂也能改变你的命。
  用我们所表现的态度来教导
  两个青年来自社会同一阶层,两家的收入大致相同,他们上同一所学校,父母也可能是同事。然而,其中一个孩子凡事过分小心谨慎、犹豫不决,甚至有些胆怯;另一个孩子则充满自信,有进取心却不盛气凌人,还很好学。
  为甚麽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因很简单:可能是父母的态度所致,孩子所表现的,也许就是父母的表现------或是积极与自信,或是消极、犹豫和恐惧。
  父母的态度是继树立榜样的身教之後,一个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不论其态度是好是坏,积极或消极,自信或胆怯,付出或要求,这些都会影响孩子有同样的想法。从某一角度来说,父母的态度是其身教的延伸。
  「态度」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字典上给「态度」的定义是对某种既予事物的心理状态。孩子常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我们心裹的话,就像有一次一位公路警察拦住了开车的父亲,小男孩把头伸出车窗外说:「爸爸,这就是你所说的笨蛋吗?」或是当某位亲戚来访时,小孩向你问道:「这就是那个不工作,整天游手好闲的懒骨头吗?」
  那位父亲并没有说过所有警察都是笨蛋·但他对执法者的态度-----不论有没有说出来-----使他儿子产生了这样的概念。同时,你也未必说过你的堂兄是个懒骨头,但是因为你心裹如此想,所以你的态度也使孩子说出了你心裹的话来。
  在保险业裹,推销员常讲所谓「肯定的思想态度」,如果你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在谈话过程中,你就会把这种太度傅递给了客户,那麽生意很可能就谈不成了·你的想法若是积极肯定的,有可能客会受到你的热情所感染,而购买你的产品。
  态度是否可决定成败呢?你不妨试试去敲一位客户的门,然後说「你根本不想买甚麽牙刷吧是吗?」
  当心!态度是有感染力的
  每一天,你的态度都在塑造着孩子的个性。这些年来,在我与人交往的经验中,我发觉那些刚刚长大成人的孩子,首先尝到成功滋味的,往往都是那些经常得到父母灌输积极信念的孩子。由此可见,积极确是一种有助成功的态度。
  如果家长外向,通常他的孩子也会外向。如果做父母的胆小害怕,一天到晚杞人忧天,我也可以告诉你,他们的子女通常也都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如果父母奉献时毫不吝啬,他们年轻的子女通常也会慷慨热心,对於这种宽大的态度,孩子们早在家裹就已经学到了。
  态度是塑造小孩个性和品行的无形指针,而我们的态度是无法伪装的。态度是无形的思想观念,它是形成我们家中气氛的一个部分。
  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生分数的概念时,她运用了一则实例,向班裹的学生问道:「现在假设你家裹有六块蛋糕和七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蛋糕?」
  立刻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说:「好,安东尼,你来答。」
  「我们每人可以分一块。」
  「不对·安东尼,答错了!」
  「才不会答错呢!因为假如我们有六块蛋糕和七个人我妈就会说:【我一点都不吃了,你们每人吃一块吧!孩子的确成为了我们思维方式和态度的延伸。
  究竟小孩从何处最先学到有关上帝、爱、诚实、正派和品格的知识呢?就是在家中,从父母身上学到的。
  关於我们的思想,不管是消极·否定的或是积极·肯定的,圣经都已经说了不少。当使徒保罗写信给腓立比教会时,信中的结语说:「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麽德行,若有甚麽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神就必与你们同在。」(腓四8-9)
  倘若我们想将思想上或灵性上的积极态度灌输给孩子的话,现在就该开始了,当然父母本身必须持有这些态度才可以。你是否深信神正掌管一切呢?若你希望让孩子在你身上看见这种信心,你就必须先除去自己内心的疑惑。
  若你对自己与神的关系还不大肯定,那麽,要使孩子相信万事互相效力」的真理也就非常困难了。做父母的必须知道,只要他相信耶稣基督,以祂为个人生命的主和救主,一切必然稳妥无误。你必须相信和倚靠祂!不少医生曾经告诉我说,有愈来愈多七至十二岁的孩子患上了胃病,原因是我们作父母的,把恐惧和挫折感传给了他们。
  你是否已经接受了耶稣基督做你个人的救主呢?没有祂,就不会有乐观与信心,但当你知道自己因接受耶稣为救主而成为了神的子民时,你就毋须恐惧了。我们相信这位不打盹也不睡觉的神,必定看顾和指引我们的前路'而这种活泼的信心就产生积极的思想态度来。
  用我们所说的话语来教导
  电话铃响了,玛莉拿起听筒来,是找他先生比尔的,她用手掩住电话筒·然後轻声说:「比尔,你要不要接?」
  比尔不愿受打扰,便说:「不要,告诉他我不在-------我现在不想和他说话。」
  三天以後,玛莉差她十岁的儿子到杂货店去买东西,他买完东西後应该还有钱剩下来的,但回来时交给妈妈的钱并不多。「儿子,你肯定只剩下了这一点钱吗?」
  「是啊!妈嫣,这就是我买东西剩下的钱,一点没错。」
  他没有告诉妈妈他还花了些钱给自己买了口香糖,还向母亲瞪着眼睛说谎。更过分的是,他对母亲说了谎却一点也不感到内疚。
  是谁教他说谎时只要不露出马脚就行?是他的父母。那是他由父母的榜样·态度和言语中学来的。他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父母可以为要达到目的而不说实话,那麽,我也可以这麽做。」
  几千年前,神就指示父母------尤其是父亲------一定要将杝话语的原则教导给孩子。我所引用的这些话是记在申命记第六章,申命记第五章是复述十诫,接着神就说:「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申六6-7)
  你有没有注意到「记在心上」这句话呢?或许这就是今天许多父亲所缺少的。要教导别人诚实的重要,我们自己必先要做到诚实;否则,我们只会给孩子传递矛盾的信号,使他们感到困惑。我们常常有一个双重标准,就是自己对别人不诚实,却希望孩子能够诚实。
  你可以鼓励孩子有你理想中的样式,但首先你得要从回答他们的问题做起。「爸爸,为甚麽蝴蝶会从茧中飞出来的呢?」妈妈,为甚吉姆叔叔离开我们上天堂去了?」「爸爸,为甚我一定要刷牙呢?」
  最稳妥的投资:为孩子付出你的时间
  一般父母每天平均要回答的问题即使没有几百个,也有几十个·这些同题的内容,从性到天堂,无奇不有。有时候,我们会忙於自己的事务和职责、而把孩子的提问看作是对我们时同的侵犯。
  把握孩子发问时施以教育是要花时间的,但收获却是相当可观的·教育家可以告诉你,那些愿意抽时间出来回答孩子问题的父母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起步时就比那些问题得不到父母回答的孩子强得多。
  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应改考虑他们的年龄及兴趣。比如一个六岁大的孩子问道:「爸爸,为甚麽汽车要用汽油的呢?」虽然孩子还不能理解内燃机引擎的原理,但父母可以告诉他,汽车要籍着汽油来产生动力,正如人的身体需要食物才有能量一样。明智的父母同时更可藉此机会鼓励孩子把饭吃完。
  愿意花时同来回答孩子问题的父母,同样也可以在属灵真理的问题上投资时间。不必担心你无法给孩子一个适切的神学答案,只要你自己在真道上逐渐长进时,不忘和孩子共同分享就是了。
  父母的赞赏也能加强孩子的学习能力。若干年前,教育心理学家桑戴克E. LThorndike研究出一种行为理论,称为「奖赏定律」。简而言之,这个定律是说,受到鼓励的行为会有一再发生的倾向。
  当你的小狗衔着球回来交给你时,你就赏牠一块肉的话不用说,经过几次以後·小狗便懂得衔球回来就有奖赏。我听说有一个人训练了一只鸽子,专门负责检查生产线输送带上的无线电真空管------每次成功地检查完一轮,鸽子就得到一粒毅吃。虽然我怀疑工会是否会欣赏此举,但这事确实说明了「奖赏定律」
  褒扬和赞赏的原则,在孩子生活中亦同样适用。当孩子做了一些令大人高兴的事情时·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做得对也做得好。这并不是说我们只有在孩子听话时才爱他们,而是说我们要明白到孩子也不过是人,他们也像大人一样会喜欢受到褒扬和称赞。詹姆斯·道布森医生在教育孩子承撸责任时,也运用了同样的原理,他认为每当孩子勇於负责时,他就该受到奖励;当他没有把规定的事情做好时,就该受到处罚。
  最後,我建议大人和小孩一起玩时,应该教导他们运动员应有的体育精神和价值观。我认识一个少年人因偷车而被逮捕,他从小就在大都市裹流浪汉聚集之地长大,没有父亲,玩具就是垃圾桶盖和街上捡拾得来的棍子·当他被送到由「少年挑战」机构所开办的更生中心时·才第一次看到青草地,第一次听说神爱他,以及他的生命可以有改变之类的话,而且他也第一次体会到公平竞争和汗流浃背的滋味,绝不同於从前打了人之後从黑巷子逃跑那种龌龊战兢的感觉。
  我们可以在忙中抽暇与家人同乐的时候,把体育精神和平就争的原则教给孩子,所以我并常看重家庭休息活动·能花点时间和家人一起进行户外活动,不论是露营·钓鱼·甚至仅仅是在树林或海边散步,都是好得无比的。
  也许你住在大都市裹·不方便到户外去·但你同样可以和家人一起娱乐-----不论是玩骨牌或是下象棋·这时你可以给孩, 子表现出输棋不输人的体面,虽败犹荣,风度第一,更要教导他们努力奋斗去取得胜利。
  总之,对於教导孩子这一项重任,根本上每时每刻都随着我们所树立的榜样、所表现的态度和所说的话在进行着。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日本松本学校的铃木新日 Suzuki shinichi博士乃当今最受尊崇的音乐家之一他认为最好在孩子童年时就教他学习乐器。  铃木博士的学生有多大呢?八岁?六岁?五岁?不是,他建议让孩子在两岁到四岁间就学习音乐,他这理论被世人誉为「铃木法」」·理论的依据是:愈早让孩子接触音乐·孩子将来就愈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音乐家。  这位成就超卓的日本音乐家认为·当孩子晓得模仿成年人的动作时,他也开始晓得模仿他所听到的音乐。铃木博士的门生虽然大都身高不及他们父亲的膝盖,但小提琴却拉得像模像样,有如职业音乐家一般。  傅统上,六岁是孩子开始上学的年龄,如果上述方法能造就学龄前的音乐家,那麽以同样的方法应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灵性方面·结果又会怎样呢?  博土的教学过程需要孩子家长的参与,不管那些家长的音乐背景如何又或根本没有甚麽音乐背景,他们都要和这位职业音乐家一起做孩子的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最重要的老师,他们都在塑造着孩子正面或负面的态度·习惯和思维方式。  以下是教导孩子的三种方式:第一,或许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所树立的榜样;第二,是我们所表现的态度,它将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反应;第三,是我们
的言语。  用我们所树立的榜样来教导  许多父母似乎忘了一个事实,就是他们的榜样正正是将其子女塑造成为父母形象的最大力量。古语有云:「有其父,必有其子」,这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行为心理学家可以从历来个案中举出实例证明的·而且,心理学家称儿子会比他父亲更早养成与父亲相同的习惯。  不妨截察一下,小女孩总爱借来妈妈的衣服·鞋子,装模作样地梳妆打扮:小男孩则爱拿着餐盘当作汽车的方向盘。我的儿子还不到一岁,就第一次拿起一个炸饼圈,用双手抓着转来转去,口裹不住的发出声音。我们後来才联想得到,他原来把饼圈当作方向盘,口裹哼哼的声音则是模仿引擎发出的声音。  有一位父亲驾长途车,一路上对其他开车的人评头论足,他一点都没有意识到他这样作会对儿子带来不良的影响,直到他碰上一个熟人问道:「比利,一路上怎麽样?」  他的儿子抢着答道:「还不错,但我们在路上看到三个白痴,四个傻瓜,还有两个笨蛋。」父亲自然觉得很尴尬,他绝对没有想到儿子会把他说的话复述出来,但是他的话一直都在影响着坐在旁边的小家伙。  在多数情况下,榜样的微妙之处,在於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子女正在模仿他。如今,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所树立的榜样,很多时候反
而有碍孩子成为成年人期望中的人。那种由「别学我的样,只要照我说的做」的综合症所制造出来的一代孩子,他们大声抗议虚伪,把他们父母的价值观标为是做作与虚假的合成物。  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丶原来自己所树立的榜样往往错误地使到孩子认为,诚实与道德只是相对的,也就是:「只要不被抓住,就没事了」。当我们在交税间题上搞欺骗,还得意自己的侥幸;或在公路上以每小时六十三公哩的速度飞车;又或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闯红灯-----其实我们的孩子是看到的…我们其实都在给孩子灌输错误的概念。这是同法律在开玩笑,而我们这样做的确是在教导孩子蔑视权威。  高级官员收受贿路,以此来决定对有关立法投以赞成或反对票,这些政治家教给孩子们的是怎样的诚实与正派呢?怪不得孩子在看到壤家伙把警察的头砸开了反而向那坏蛋欢呼;还有的男孩明明看见有十五个人在排队耐心等候,却还插队插到前面,这样的孩子反被当作好孩子,因为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傻呼呼地去排队。  如今我们的生活受着双重道德标准的影响,一个是我们口裹所说的,也是希望他人遵照的标准;另一个则是我们为自己设立的较低标准。当我们把这样互相矛盾的口头上的诚实舆行为上的不诚实传递给孩子时,孩子对
是与非又怎会有明确的标准呢?  有个小男孩在学校裹铅笔老是被偷,偷他铅笔的小孩还声称:「这个笨蛋,我的铅笔都是他供应的。  铅笔被偷的小孩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这位父亲决定要制止这种事,於是他到偷铅笔的小孩家去。  这位父亲如此说道:「我知道你们的儿子在学校从我儿子的课桌裹拿铅笔,我为此感到不快。这是个原则问题,倒不是甚麽费用的问题,反正那些铅笔也是我从上班的地方拿的.......。  哇!「那些铅笔是我从上班的地方拿的·」换句话说:「我从主那儿偷铅笔没问题,但你的儿子从我儿子的课桌裹偷铅笔,就是另一回事了。」  为过奢侈生活而透支,为逃税而做本帐薄,把下流社会的妓女·黑帮树为英雄,还力捧他们的回忆录……如此种种都向孩子们投射出病态与不道德的形象,孩子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效仿着我们这样的壤榜样。  士师记的作者在多个世纪以前就作出这样的结论:「各人任意而行·」(士二-25)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曾在去世前对我们当今所面对的道德大气候的变化,作出了这样的评述:「对过去的好时光,我不想大加宣扬,而且以我们今天封舒适的要求,那些日子该算是很糟糕的。那麽,他们昔日有些
甚麽是我们现在正在失去或已经失去了的呢?至少有一样,就是他们有规则,对生命、肢体、财产有规则,对举止·仪态、行为有规则,对欺诈·耻辱·错误行为犯罪的定义也有规则。当然人们并不总是遵守这些规则,但他们信仰这些规则,而且违反规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只要没有人受伤害.......  令我个人相当不安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从父母亲身上所看到的,尽是如此不明确的价值观,以致他们的良心从未真正发挥积极的功效,存在主义的哲学----一种无伤他人便可行的生活态度-----已完全抹煞了是与非之间的界限,这一代年轻人正好在这样一个失去良知和道德观念的光景中长大。  艾德莱·史蒂文森( Adlai Stevenson)有次提到一个人说:「假如他是个坏人,我就不会那麽怕他,但他实在是个没有原则的人,也不知道甚麽是原则。」  最後的结果,便是我们鼓励了这一代的年青人像畜生那样行事:追求不正当的性满足,事事希望不劳而获,根本就没有明确的价值观。而这些态度所带来的副产品往往就是怒气、猜疑、贪得无原和过度从欲。  我们是否注定要自食其果呢?明天还有希望吗?这当然得家庭教育的功能了·二十世纪的生活情况常使我想
起古以色列先知耶利米时代的社会光景。  还记得那位率直敢言的先知说,除非人们回转向神,否则祸即将来到吗?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仔细留心很久以前的这段话:「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裹必得安息。」(耶六16)  然而,当日人们却拒了神,於是神再说:「……你们当听从我的话,我就作你们的神,你们也作我的子民。你们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耶七23)  即使再一次警告,结果又如何?耶利米书七章二十四节告诉我们:「「他们却不听从,不侧耳而听,竟随从自己的计谋和顽梗的恶心,向後不向前。」  当英国诗人兼剧作家埃利奥特(T.S.Fiot提到这一代的年轻人时,或许他心裹正是这样想,所以才认为我们「正在逐渐倒退」。道德和精神的腐败已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生根,但我仍不愿抹煞这一代和下一代的希望。只是我深信惟有因信奉耶稣而有所改变的家庭,才有希望。  现在就不妨问问自己,我的榜样教给了孩子甚麽?如果我的孩子愈长愈像我时,我会高兴吗?我有因为孩子学习了我的坏榜样,还责怪别人把他带壤了吗?朋友们,神仍在改变人的心灵和生命------祂也能改变你的命。  用我们所表现的态度
来教导  两个青年来自社会同一阶层,两家的收入大致相同,他们上同一所学校,父母也可能是同事。然而,其中一个孩子凡事过分小心谨慎、犹豫不决,甚至有些胆怯;另一个孩子则充满自信,有进取心却不盛气凌人,还很好学。  为甚麽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因很简单:可能是父母的态度所致,孩子所表现的,也许就是父母的表现------或是积极与自信,或是消极、犹豫和恐惧。  父母的态度是继树立榜样的身教之後,一个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不论其态度是好是坏,积极或消极,自信或胆怯,付出或要求,这些都会影响孩子有同样的想法。从某一角度来说,父母的态度是其身教的延伸。  「态度」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字典上给「态度」的定义是对某种既予事物的心理状态。孩子常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我们心裹的话,就像有一次一位公路警察拦住了开车的父亲,小男孩把头伸出车窗外说:「爸爸,这就是你所说的笨蛋吗?」或是当某位亲戚来访时,小孩向你问道:「这就是那个不工作,整天游手好闲的懒骨头吗?」  那位父亲并没有说过所有警察都是笨蛋·但他对执法者的态度-----不论有没有说出来-----使他儿子产生了这样的概念。同时,你也未必说过你的堂兄
是个懒骨头,但是因为你心裹如此想,所以你的态度也使孩子说出了你心裹的话来。  在保险业裹,推销员常讲所谓「肯定的思想态度」,如果你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在谈话过程中,你就会把这种太度傅递给了客户,那麽生意很可能就谈不成了·你的想法若是积极肯定的,有可能客会受到你的热情所感染,而购买你的产品。  态度是否可决定成败呢?你不妨试试去敲一位客户的门,然後说「你根本不想买甚麽牙刷吧是吗?」  当心!态度是有感染力的  每一天,你的态度都在塑造着孩子的个性。这些年来,在我与人交往的经验中,我发觉那些刚刚长大成人的孩子,首先尝到成功滋味的,往往都是那些经常得到父母灌输积极信念的孩子。由此可见,积极确是一种有助成功的态度。  如果家长外向,通常他的孩子也会外向。如果做父母的胆小害怕,一天到晚杞人忧天,我也可以告诉你,他们的子女通常也都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如果父母奉献时毫不吝啬,他们年轻的子女通常也会慷慨热心,对於这种宽大的态度,孩子们早在家裹就已经学到了。  态度是塑造小孩个性和品行的无形指针,而我们的态度是无法伪装的。态度是无形的思想观念,它是形成我们家中气氛的一个部分。  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生分
数的概念时,她运用了一则实例,向班裹的学生问道:「现在假设你家裹有六块蛋糕和七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蛋糕?」  立刻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说:「好,安东尼,你来答。」  「我们每人可以分一块。」  「不对·安东尼,答错了!」  「才不会答错呢!因为假如我们有六块蛋糕和七个人我妈就会说:【我一点都不吃了,你们每人吃一块吧!孩子的确成为了我们思维方式和态度的延伸。  究竟小孩从何处最先学到有关上帝、爱、诚实、正派和品格的知识呢?就是在家中,从父母身上学到的。  关於我们的思想,不管是消极·否定的或是积极·肯定的,圣经都已经说了不少。当使徒保罗写信给腓立比教会时,信中的结语说:「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麽德行,若有甚麽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神就必与你们同在。」(腓四8-9)  倘若我们想将思想上或灵性上的积极态度灌输给孩子的话,现在就该开始了,当然父母本身必须持有这些态度才可以。你是否深信神正掌管一切呢?若你希望让孩子在你身上看见这种信心,你就必
须先除去自己内心的疑惑。  若你对自己与神的关系还不大肯定,那麽,要使孩子相信万事互相效力」的真理也就非常困难了。做父母的必须知道,只要他相信耶稣基督,以祂为个人生命的主和救主,一切必然稳妥无误。你必须相信和倚靠祂!不少医生曾经告诉我说,有愈来愈多七至十二岁的孩子患上了胃病,原因是我们作父母的,把恐惧和挫折感传给了他们。  你是否已经接受了耶稣基督做你个人的救主呢?没有祂,就不会有乐观与信心,但当你知道自己因接受耶稣为救主而成为了神的子民时,你就毋须恐惧了。我们相信这位不打盹也不睡觉的神,必定看顾和指引我们的前路而这种活泼的信心就产生积极的思想态度来。  用我们所说的话语来教导  电话铃响了,玛莉拿起听筒来,是找他先生比尔的,她用手掩住电话筒·然後轻声说:「比尔,你要不要接?」  比尔不愿受打扰,便说:「不要,告诉他我不在-------我现在不想和他说话。」  三天以後,玛莉差她十岁的儿子到杂货店去买东西,他买完东西後应该还有钱剩下来的,但回来时交给妈妈的钱并不多。「儿子,你肯定只剩下了这一点钱吗?」  「是啊!妈嫣,这就是我买东西剩下的钱,一点没错。」  他没有告诉妈妈他还花了些钱给
自己买了口香糖,还向母亲瞪着眼睛说谎。更过分的是,他对母亲说了谎却一点也不感到内疚。  是谁教他说谎时只要不露出马脚就行?是他的父母。那是他由父母的榜样·态度和言语中学来的。他得出的结论就是「如果父母可以为要达到目的而不说实话,那麽,我也可以这麽做。」  几千年前,神就指示父母------尤其是父亲------一定要将杝话语的原则教导给孩子。我所引用的这些话是记在申命记第六章,申命记第五章是复述十诫,接着神就说:「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申六6-7)  你有没有注意到「记在心上」这句话呢?或许这就是今天许多父亲所缺少的。要教导别人诚实的重要,我们自己必先要做到诚实;否则,我们只会给孩子传递矛盾的信号,使他们感到困惑。我们常常有一个双重标准,就是自己对别人不诚实,却希望孩子能够诚实。  你可以鼓励孩子有你理想中的样式,但首先你得要从回答他们的问题做起。「爸爸,为甚麽蝴蝶会从茧中飞出来的呢?」妈妈,为甚吉姆叔叔离开我们上天堂去了?」「爸爸,为甚我一定要刷牙呢?」  最稳妥的投资:为孩子付出你的时间  一般父母每天平均要回答的问题即使没有几百个,也有几十
个·这些同题的内容,从性到天堂,无奇不有。有时候,我们会忙於自己的事务和职责、而把孩子的提问看作是对我们时同的侵犯。  把握孩子发问时施以教育是要花时间的,但收获却是相当可观的·教育家可以告诉你,那些愿意抽时间出来回答孩子问题的父母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起步时就比那些问题得不到父母回答的孩子强得多。  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应改考虑他们的年龄及兴趣。比如一个六岁大的孩子问道:「爸爸,为甚麽汽车要用汽油的呢?」虽然孩子还不能理解内燃机引擎的原理,但父母可以告诉他,汽车要籍着汽油来产生动力,正如人的身体需要食物才有能量一样。明智的父母同时更可藉此机会鼓励孩子把饭吃完。  愿意花时同来回答孩子问题的父母,同样也可以在属灵真理的问题上投资时间。不必担心你无法给孩子一个适切的神学答案,只要你自己在真道上逐渐长进时,不忘和孩子共同分享就是了。  父母的赞赏也能加强孩子的学习能力。若干年前,教育心理学家桑戴克E. LThorndike研究出一种行为理论,称为「奖赏定律」。简而言之,这个定律是说,受到鼓励的行为会有一再发生的倾向。  当你的小狗衔着球回来交给你时,你就赏牠一块肉的话不用说,经过几次以後·小狗
便懂得衔球回来就有奖赏。我听说有一个人训练了一只鸽子,专门负责检查生产线输送带上的无线电真空管------每次成功地检查完一轮,鸽子就得到一粒毅吃。虽然我怀疑工会是否会欣赏此举,但这事确实说明了「奖赏定律」  褒扬和赞赏的原则,在孩子生活中亦同样适用。当孩子做了一些令大人高兴的事情时·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做得对也做得好。这并不是说我们只有在孩子听话时才爱他们,而是说我们要明白到孩子也不过是人,他们也像大人一样会喜欢受到褒扬和称赞。詹姆斯·道布森医生在教育孩子承撸责任时,也运用了同样的原理,他认为每当孩子勇於负责时,他就该受到奖励;当他没有把规定的事情做好时,就该受到处罚。  最後,我建议大人和小孩一起玩时,应该教导他们运动员应有的体育精神和价值观。我认识一个少年人因偷车而被逮捕,他从小就在大都市裹流浪汉聚集之地长大,没有父亲,玩具就是垃圾桶盖和街上捡拾得来的棍子·当他被送到由「少年挑战」机构所开办的更生中心时·才第一次看到青草地,第一次听说神爱他,以及他的生命可以有改变之类的话,而且他也第一次体会到公平竞争和汗流浃背的滋味,绝不同於从前打了人之後从黑巷子逃跑那种龌龊战兢的感觉。  我
们可以在忙中抽暇与家人同乐的时候,把体育精神和平就争的原则教给孩子,所以我并常看重家庭休息活动·能花点时间和家人一起进行户外活动,不论是露营·钓鱼·甚至仅仅是在树林或海边散步,都是好得无比的。  也许你住在大都市裹·不方便到户外去·但你同样可以和家人一起娱乐-----不论是玩骨牌或是下象棋·这时你可以给孩, 子表现出输棋不输人的体面,虽败犹荣,风度第一,更要教导他们努力奋斗去取得胜利。  总之,对於教导孩子这一项重任,根本上每时每刻都随着我们所树立的榜样、所表现的态度和所说的话在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