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第八章 终点展望

认识苦难的奥秘 by 卡森

基督徒应该都记得耶稣见证启示录的内容,应许说:「是了,我必快来。」并且教会回应:「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二十二20)基督徒乃是在终点的光照下生活。许多我们所相信的,许多我们预备承受的苦难,其意义都得自对复活。对其理阐释的展望。没有此展望,没有此一展望所期待的实际结果,基督信仰便没什么意义了,并且此一信仰对罪恶与苦难观点的主要经文,也是徒然的了。「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林前十五19)

几世纪教会历史以来,对许多信徒而言,要在两项互补的真理中取得平衡,即一是神的国度已在这里,另一是国度尚未到来,已证明是相当困难的。此一真理的两面都与基督徒如何看待罪恶和苦难有关。不过,本章重点是在后考——神的国度尚未完全实现。

或许我应先快速地检阅一下经文证据。犹太人长久以来以各种方式期盼神的国来到。期盼那国度将带来生命的改变与真象的证明。因此,当施洗约翰开始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三2),他的话必然会引起轰动,引起群众的期待。耶稣也是用同样的宣言,开始他的公开传道:「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四17;比较可一15)

但「近了」是多近呢?是「时间近了」,「快到了」,或是「实距近了」,「唾手可得」?马太注意到了这句话的不明确。当施洗约翰宣告这些话时,意指他正在为另一个人预备道路,也就是暗示不多几时,他所指的人便会出场。但是当那稣宣告同一信息时,马太立刻将耶稣的事工与他回到加利利,以及预言的实现联想在一起,「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著他们。(太四15-16;比较赛九1-2)特别是,耶稣在他事工一开始时即如此宣告,接下来并藉著神迹、藉著带权柄的话语来证明神国的存在,甚至藉著击败撒但权势来证明。

不久耶稣强调说,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地临到(可九1)。当他驱逐魔鬼时,反对他的人控告他是和邪魔同道的(太十124),但是他自己强调说:「我若靠著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十二28)其中的「临到……了」,用词或许略有强调过度,但至少表示出急迫、不能再迟延的开端(注1)。耶稣在任何情况下的大能作为,本身都是在预期十字架(太八16-17)。他对国度来临的预期,也不是他同时代任何一个人所能想像的:应许中的以色列王、神之子,被钉十字架受死。他要复活,以改变的身体臻至不朽的生命,成为征服死亡的第一人。

耶稣在他处虽然也指称国度的实距临近在于他自己身上,他也强调神的国就在听他道的人心里(路十七21)。如果我对马太福音十一章12节的了解没错的话,耶稣是在强调,藉著他的工作,神国被强而有力地向前推展(注2)。门徒训练中,耶稣的话和大能传给他们,撒但像闪电一样坠落(路十18)。还有约翰福音中,许多对耶稣受审和受死的反讽叙述,都显示出一个事实,耶稣之为主并不同于其他的王,即使雄伟的罗马帝国君王,若非出于属天的心意与准许,也丝毫无法杀他。耶稣统治万国万民,不是藉著摧毁罗马军队,而是如教会先祖所见,乃是藉由十字架。当耶稣对着一旁与他同钉十架的囚犯说:「我实在告诉你,今**要同我在乐园里了。」正是回应那囚犯的祈求:「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路二十三42一43),其含义为:耶稣在那一天,即进入了他统治的国度。

那么,我们并不惊讶听到保罗重复地对歌罗西基督徒说他们已经知道的事:神「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西一13)。的确,在保罗笔下的「神的国」一词,是与基督徒的经验有关(罗十四17;林前四20)。新约其他地方也向我们保证,基督已经「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启一6)

可参考之处相当多;但是看看与此互补的另一类经文是很重要的。耶稣的许多比喻都和神的国有关,其中不少著重天国实现之前的延迟时段,或是最终分别为圣之前的过程。在这些比喻中,「国度」甚至也包含了那段漫长的过程,或其迟延,并包含最后的实现(可四26-29;太十三24-43,二十四36-二十五46)。耶稣期盼「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太十九28)。当保罗说到:「承受神的国」,他是指承受最终圆满实现的国度(林前六9-10;加五21下),那是血肉之躯所不能承受的(林前十五50)。如果说神所有权柄完全藉由基督而行,基督是正在掌权——然而他是在仇敌不住地环伺下掌权:因为基督作王,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并且要全然毁灭最后的仇敌,就是死(林前十五25以下)。基督徒最终的盼望是新天新地、圣城、新耶路撒冷,是公义的家(彼后三13;启二十一)。

新约作者用许多方法,使神的国度在现存与未来两个层面之间维持平衡。如果使徒行传二章16-21节是强调,旧约所应许的国度已在五句节事件中实现,那么使徒行传三章19-21节,就是描述耶稣在天上「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希伯来书把基督被钉十架作为结束所有罪恶、完整而极致的赎罪祭(九26),那么,接下来的两节又应许基督将「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28节)。彼得告诉我们,基督是在这末世才为我们显现(彼前一20)——指基督的第一次降临——那么,他也向我们保证,我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彼前一5)

这种在「已然」和「未然」之间的拉力——国度已经到来,又国度尚未到来——是圣经思想中常见的观念。它和基督信仰真理的其他因素,有许多重要的关联,但是我们这里感兴趣的是,它和罪恶、苦难之间的关系如何?简言之,那极致的国度一旦开始,在神的百姓间便不应再有罪恶与苦难。然而在此同时,虽然神的国度已经开始,罪恶与苦难一方面原则上被打败,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很明显地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想见地不断增加。

我们可以在稗子的比喻里看到类似这样的情形(太十三24-30、36-43)。在此比喻中,麦田主人禁止他的仆人把仇敌种下的稗子拔起来,「容这两样一齐长、」他如此命令,于是两种植物成长后的不同便显而易见,绝对容易分别出来。当耶稣被要求解明此一比喻时,他说麦子就是「天国之子」,而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两者一齐长到收割之时,那时候就是「世界的未了」。

这是很特出的:稗子和麦子一齐长,在这段期间,国度已经开始,但是还未完成,还未达到极致。的确,在圣经中,似乎视许多当时的不义为将要爆发更大不义的指针:那不法的隐息已经发动(帖后二7),虽然它暂时被限制住。圣经他处,在耶稣第一次与第二次降临之间的时段被视为「末时」,在末时的最后,敌基督便出现了:「小子们哪,」约翰写著:「如今是末时了,你们曾听见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从此我们就知道如今是末时了。」(约壹二18)耶稣自己也强调,「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这都是灾难的起头。」(太二十四6一8)换句话说,我们在本世纪以及前几世纪,所经验的可怕罪恶以及苦难的咒诅,都是未来所将要爆发更大不义的指针,在此称为「灾难的起头」。(原意为「生产之难」。犹太人常以「弥赛亚生产之难」描述弥赛亚旗开得胜、建立他的国度前,所爆发的悖逆与罪恶。)

藉著直觉我们观察到,一方面,基督教在过去的二十世纪,特别是过去的两个世纪,有很好的发展与增长,实在惊人。有不少历史学家判断基督教是早期塑造现代科学,及兴起民主政治的最主要影响力之一;而这些发展,虽有其失败之处,但是为历史上许多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与自由。如今在中国约有五千万基督徒,而在拉丁美洲、印尼、北非及许多地方,过去五十年来基督教的增长情况惊人:所有这些地区最大的需求都是合乎神心意的圣经教师,好为这些新归主的数百万信徒建立起神话语的基础。

然而另一方面,不是事事都光明美好。木世纪我们目击了多次全球性的残酷战争与**——重复著为扩展领土的无情摧毁。更甚者,西方世界的许多地方,基督教已**出一些令人心痛的离经叛道异说。在创世时依照神的形像被造而具有的尊严,已转为不折不扣的人本主义,扬弃神而提升人类到神圣的地位。圣经著重历史「之前」与「之后」的预言及其实现,以及研究历史的目标与目的,如今却扭曲为历史相对论,把历史的过程本身尊崇为神,以各种世俗的框架诠释。神的国度不仅被政治化,而且被当作一种政治崇拜:我们的希望、我们的信心、全国的言论等,都转向政治性的发展,却少有就这些事寻求主面的。国度的祝福已扭曲为享乐主义式的逸乐;我们被告知,因为你是王的儿女,所以你可以活得像王子公主。这种说法比直接回返异教思想更糟,因为是明明的违背了合乎圣经的基督信仰。

这就是麦子与稗子齐长。基督徒明白此一道理,且紧握自己在神壮阔计划中的位分,可说是极其重要。在西方我们有一种倾向,喜欢戴着极其利己主义的有色眼镜读圣经,看我们基督徒的经验。就像其他思想领域里一样,在对罪恶苦难此一问题的挣扎上,一样逃脱不掉这种习性。当我受苦,当我们受苦,或是我们看见某些特别的苦难,并在那些情况下投射自己的感觉——它们便成了「问题」。我所指的不仅是同情,同情是好的;我所说的是把自己投射进去,在评估事务的进行与想法时,把私己作为主要标准一「这种作法本身就是罪恶。

我绝非主张只要成熟地明白圣经末世论——亦即圣经揭示神的国度如何已经来到,又如何尚未降临——就能立即解决痛苦,或是在我们受苦时「解答」我们所有理智上的怀疑。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世界上普遍可见的罪恶与苦难时,不再那么惊讶,至少在这段「已然」与「未然」之间不再那么惊煌。的确,从基督徒观点来看,若非如此,基督耶稣和新约作者就都不过是骗子罢了。如果我们能克服我们的习惯,不要只从利己的眼光评估事务,而是至少可以稍稍放宽眼界,看一看神在救赎历史上宽阔的活动,那么,不但我们在受苦时会不再那么惊讶,也比较容易发现苦难是「有道理的」;至少其中一些苦难很合于耶稣的预测。

在这「已经有」、「已实现」,或「已开始」跑国度中,提供了许多足以慰藉人的喜悦。其中一些本书已经提及,后面还会提到更多。不过在本章剩馀部分,我要观察在国度中「尚未」或「将来」的层面里,我们对罪恶与苦难是怎样的反应。

苦难最惊人的特点之一是,如果你从世界上所发生之事来比较,会发现它常和所犯的罪不成比例。换句话说,如果把受苦视为惩罚,那么人本能上就会产生一种结论说,哪里有更多的邪恶,那里就该有更多的惩罚。坏人应该比自我节制、自我牺牲、关怀他人的人承受更多苦难才对。比如希特勒、史达林之类的人,应该比德蕾莎修女或轮椅画家玖妮多受痛苦。反之,善良的人应受祝福,理应比那些满脑子歹毒、欲念和贪婪的人多亨特权及利益。

任何思考较周密的人对这种轻率的分法不会全然同意。是的,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但是我们必须记住,无论是这个或那个人的恶行恶意,可能肇因于他可怜的童年、破碎的家庭、严酷的父亲,或差劲的教育:我们在假定那些表现愈多邪恶的人应受愈多处罚时,也应该要考虑责任与机会所给予他们的程度。是的,我们同意好人应该接受更多的祝福,但是这些「祝福」可能不是物质上的好处。甚至在今世,德蕾莎修女已经享有比希特勒更多的祝福了。是的,我们说,在罪恶事件和受苦经验中,应有某种正比关系,但是我们不可忘记早先所提过的,一些苦难所带有的管教作用。不是所有的苦难都可简化为责罚性的,其中有些是为了教育,或为革新,甚至是为了救赎。是的,我们同意,应该要有某种对称比例,但是衡量恶事是相当棘手的;耶稣责难他当时的「义人」,远比责难那些流氓、恶棍还要严厉。在神的眼光中,强人阿敏一定就比某些教会领导者更坏吗?后者藉学术自由之名否定了大多数的基督教基要真理,在其所带领的高等神学院或教区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新进传道人,难保这些传道人不会以此塑造会众,把会众一群一喜地转为肤浅虚伪的信徒。

探讨罪恶与苦难的比例很不容易,面对它,就看到在这世界上两者实在不成比例。婴儿饥饿致死、好妻子好母亲被疾病掠夺生命,或被疾病折磨得不成人形、宣教士被**……,这些堆积如山的例子,和那些居住巨宅豪邸、乘坐豪华游艇、又邪恶又贪婪的人相比又如何呢?

约伯记和传道书之所以在圣经中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坦承在这世上罪恶的不合理与不相称。下一章我们会仔细探究约伯记。不过我们要先从新天新地,也从地狱来展望,这种观点是很有助益的。这整个过程是在「未然」的阶段,因此,单凭此时此地、在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来评估苦罪之间的公平比例,一定是不成熟的看法,严重的话,会完全误导人(注3)。

重点在于:圣经强调神是完全公义的,因此公义至终要成就,而且人得以见其成就。由于它必须诉诸历史的最终点,因此尚未发生,所以必须靠著信心前行。凡是无法等待回答的,无法相信神就是公义的人,必无法从圣经的保证中寻得安慰。

或许看看以下几处经文会得到一些帮助。

该篇作者亚萨,一开始便对圣约之民作一般性的宣示,传达神的美善,至少是对那些在信心上达到某种标准的圣民如此宣示:「神实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1节)「至于我,」亚萨回首他人生中一段悲惨的遭遇’他说:「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2节)什么事造成他失闪?[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3节)——而心怀不平并不是清心人的标记!

亚萨所感受心怀不平的恶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是,几乎每一件事。当人一旦有那样的。心态,即使他仍持守一些真理,总的来说却已经有所扭曲了。「他们死的时候,没有疼痛,他们的力气,却也壮实。」(4节)无疑地,亚萨所写的有几分真实,但不全然是对的。他继续描述恶人:他们很骄傲,因为他们没受什么苦;他们的「**像衣裳遮住他们的身体」,他们「心里的恶念泛滥」(新译本),讥笑人、心怀恶意、欺压人、亵渎天、舌头「毁谤全地」。他们嘲笑神远在天外毫无所知:[他们说,神怎能晓得,至高者岂有知识呢?」亚萨怨愤地结论说:「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5一12节)

这种思维可能助长更叛逆的想法。陈述神恩待清心的人(1节),或许是很好的信仰告白,但是由以上列举的证明却不尽然,神似乎更恩待恶人;也就是说,作一个清心的人不划算:「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13节)亚萨另外又加上自怜的心态:「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14节)

但是亚萨坚持,他可能会这么说,事实上并没有真的那么过分。首先,他自制地想到可能会造成背离他身为圣约之民的传统,并误导他人走入歧途:「我若说,我要这样讲,这就是以奸诈待你的众子。」(15节)但是接续的探究与沉思,并没有解决他对恶人境遇的困惑,其中还需要一些别的什么才行:「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16一17节)

到底亚萨对死后的最后审判有多少了解尚有争议。然而清楚的是,当他回头敬拜神,并思想神是怎样的一位神时,他已经预备用长远的眼光,信任那公义的神会执行他的公义。这表示亚萨可以正视恶人当时享有的荣华,并且坚定地说:「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他们被惊恐灭尽了!」(18-19节)确实,在神的眼中,恶人都是虚幻、脆弱、不足为道的:「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20节)这想法类似于诗篇第一篇最后一节所说:「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6节)不仅是恶人本身,还有他们的道路,都是不值一提的,就像沙滩上的脚印。潮水一来便不见踪影。恶人种种猛烈的形迹,我们现在看来是那么触目惊心,毕竟至终也要被神扫荡一边。

亚萨如今断言,过去没有看清这一点,是因为自己的苦毒与败德:「因而我心里发酸,肺腑被刺。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21一22节)而今他不仅从负面学到功课——神的公义会降临到恶人——同时也从正面学到两个功课:最好现在就与神同在;还有,必须从长期评估现在与神之间的关系。亚萨为这:「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著我的右手。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23一24节)。

也有些人认为,最后一句表示神最后将在此生将荣耀冠冕赐给诗篇作者,亦即神将提升他到尊荣的地位来肯定他,但是和合本与NIV的译文更恰当。这个想法类似诗篇四十九篇15节:「只是神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因他必收纳我。」换句话说,如果神那么关切他在世上的子民,并亲自与子民建立个人关系,而到死亡这关头时,却取消这一切,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亚萨很了解那是不可能的,他对神说:「你搀著我的右手,……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

最重要的,不管在地或在天,神的同在才是关键:「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25节)亚萨先前的心怀不平已经消失了。如果他以神为喜乐,那么恶人荣华盛景的「好处」,也在他眼前消失了,不管是在此世或在将来,都是一样的。的确,只要亚萨能享受神的同在,现在就能预备好面对肉体的疾苦了:「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26节)

因此,一切都是看你的起点在何处。如果你开始就艳羡且不平恶人的荣华富贵,人心经过一番「资料诠释」之后,就会判上帝出局,控诉他不公平,把虔敬与清心视为愚蠢。但是,你若开始在神里喜乐,现在、未来都不改变,那么你就能忍受「肉体和心肠衰残」,并且绝对有信心,自己不会成为不公义的牺牲品,而是处于最佳位置:亲近那恩待人(1节)且至高无上(28节)的神。

因此,此诗篇结束的经文用了坚定的对比,见证诗篇作者已然更新的决心:「远离你的,必要死亡。凡离弃你行邪淫的,你都灭绝了。但我亲近神是与我有益。我以主耶和华为我的避难所,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作为。」(27-28节)。

这一章经文可以说是旧约圣经中让人惊恐的一段。

在这里神对以色列的妇女说话,不过她们代表举国上下的罪。她们被讥诮为「如巴珊母牛」,那是来自最佳牧场的牛,用今天的话是「你这脑满腹肥的母牛!」她们欺负贫寒人、压榨穷乏人、贪婪权势、滥用权力。她们像对佣人般地命令丈夫:[拿酒来,我们喝吧!」(1节)连用复数的「我们」都是一生花妙笔,讲话口气像自己是王似的。但至高无上的神以自己的圣洁起誓,她们将会像扭摆的鱼般被鱼钩钩去(2节)。那时她们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虔敬救不了自己:「任你们往伯特利去犯罪。(4节)就好像是说:「任你们往教堂去犯罪。」于是在这鲜明的讽刺中,至高无上的神声明:「每日早晨献上你们的祭物,每三日奉上你们的十分之一。任你们献有酵的感谢祭,把甘心祭宣传报告给众人。因为是你们所喜爱的。」(4-5节)她们对博得敬虔的名声比对敬虔本身有更大的兴趣。

接著,神详述他在先前时代给予该国的各种审判,全都没有什么效果:「我使你们在一切城中牙齿乾净,在你们各处粮食缺乏,你们仍不归向我。」(6节)然后神使用另一策略:「在收割的前三月我使雨停止,不降在你们那里。我降雨在这城,不降雨在那城。这块地有雨,那块地无雨,无雨的就枯乾了。这样,两三城的人凑到一城去找水,却喝不足。你们仍不归向我。」(7-8节)神继续列出其他一连串的审判——瘟疫,刀剑、剪虫、旱风、霉烂——「你们仍不归向我」神如此宣告。

最后便剩下令人震撼的最高审判了:「以色列啊,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这样行,你当预备迎见你的神。那创山、造风、将心意指示人,使晨光变为幽暗,脚踏在地之高处的,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之神。」(12一13节)接下来便是审判本身:预见全国性大规模的放逐、流浪、毁坏(五1及下),而这一切都被归在迎见神这句话中!

此事所含真理为:迎见神若非美得无比的事,便是极其惊恐之事。如果神是在审判中,单从审判中面会罪人——像你我一样的罪人——那么最后结果会是山摇地动的审判;而如果神是在恩慈中,以更新的大能面会罪人,那么最后的结果是进入忘我的喜乐之境。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终结时,神的最后揭示才是最终的分界点,这也是启示录之所以耐人寻味的原因。书上记载,有些人向山和岩石呼喊:「倒在我们身上罢,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老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为他们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启六16一17)而又有其他一些人呼喊:「哈利路亚!救恩、荣耀、权能都属乎我们的神,他的判断是真实公义的……。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神、全能者、作王了。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启十九1一2、6一7)、马太福音十一20-24

本段经文必须全文引用,外加一两处其他经文:「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说,哥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维罗西顿(在海岸边的异教大城),他们早已披麻蒙友悔改了。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迦百农啊(加利利另一座被人喜爱的城),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你在那里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所多玛(表示邪恶的惯用语;见创十八一十九),他还可以存到今日。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在本段经文中有三项重要的神学预设。

(一)在天上所获得的幸福是有等级之分,同样,在地狱也有等级不同的惩罚要躲避。否则在经文中,到审判那日的「比较容易受」或「比较不容易受」,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在某些比喻中,也说到在天上不同的奖赏。比如,某些人会比另些人管理更多城市。而各种正面性的奖赏,又和人们在天上积了多少财宝有关。不过我们在这里所看的是各种不同的责罚。

在别处经文也提到相同的原则:「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当受毒打的事,必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十二47-48)这几处经文都告诉我们,有不同程度的责罚要躲避。

(二)以上两段经文都认定,我们大多基于神给多少能力,而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换句话说,责任的不同程度是和权利相互一致的。如果有人享有很好的机会,可以从圣经上多了解神自我揭示的恩惠,特别是从耶稣身上认识了神;那么这个人受的责罚,会比那从未听过耶稣、认识过神的人要大得多。

当耶稣应用这项真理时,最常指称的对象,便是那些有时自以为天生身居优势,可以享受神祝福的犹太人。而同样的原则,也必适用那些声言自己信仰纯熟的教会人士;他们的圣经一向随手可得,阅读书籍方便,宗教自由,参加蓬勃的教会。这些人比那些未曾享有这些祝福的人,会有更大得多的风险。」有句意思完全相同的话颇为可惊:「我们作教师的将受更严厉的审判。」(雅三1,新译本)

(三)以更实际的眼光来比较这些经文,耶稣认定神不但知道所有已发生、正发生的事,而且也知道在不同状况下将会发生的事,哲学家称之为「居中知识」(middleknowledge),但有许多人甚至怀疑神是否具有此种能力。本段经文便是认定他具有此等能力。他知道所多玛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他知道推罗西顿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末日的审判,社会考量在这方面的了解。

有趣的是,这并不表示所多玛可以一切都没事了。虽然说,如果在迦百农所行的神迹行在所多玛的话,所多玛会悔改,但是所多玛并不因此而得以免除罪恶。这只是假定神应该给所多玛,和所有其他城市享有迦百农同样的权利。其实,神并不欠任何人「救赎」,他也不欠任何人「机会」和「时机」。但是,如果只白白赐给我们不配得的恩典,那么,我们若不是得著而使用,就是在他再来以前,陷入比先前更糟的境地。所多玛仍是被咒诅的,到了审判那一日,有些城市虽不那么恶名昭彰,但是它们接受过更多神的恩惠却不悔改;那么,所多玛所受的会容易得多。

多么令人震撼,又多么给人安慰!震撼的是,如果我们也是那些得到很多的人(例如多数会读此书的人),就激励我们必须靠著神的恩典,把握神赐给我们的机会与权益。它同时也很安慰人,因为保护神在那最后一天的审判会是完美的,而且人将得见其完美。每一项可想得到的因素都会被全知者考虑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徒在思想罪恶与苦难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由终点展望那极致的国度、那天堂与地狱间最终极的分野。我们所事奉的是一位公义的神,至终,不但公义会被执行,而且人人将得见其成就。

由终点望回生命,对我们现在的看法将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我们被提醒,必须以信心和盼望生活:对那位已经知道终点的神有信心,对那位有无懈可击的公义、应许从不落空的神有盼望。

在如此多的圣经真理所呈现的神学架构中,现在该是想想如何在其光照下落实的时候了——尤其是我们如何在这些事实光照下,想想罪恶与苦难的问题。

(1)基督徒应该发展一种对天国的乡愁。有人警告我们不可那么属天倾向,否则对我们活在地上没有益处。我想那或许有可能,但是我还没有发现这样的人。以虔敬自傲,或宗教滥情的人可能会常常想到天国,但是却不爱地上的人,但是那些具有纯然属天情怀的人,会有在此地努力服事的最高动机:他们正积财宝在天。

在传道与教导工作中,如果没有常常把天国当作基督徒的盼望与目标,不但是对圣经不忠,而且剥夺了能帮助信徒对抗周遭压力的重要观念。目前美国福音派都流向福音通俗心理学:崇拜专业术语,应用通俗理论于自我了解上。我并不是说这种发展完全没有价值。但是健康强轫的基督徒信心,原应站在圣经的基础上,处理诸如罪恶、苦难、价值观、信心、忠诚、盼望、恩慈、公义、公平、饶恕等。若是此等信仰被替换,那么真是暴殄天物,浪费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我们来读彼得前书中的一段经文,问问自己,它是否正确反应出你的价值观?彼得是否择要说出你的感想,或是他的心情对你而言很有隔阂呢?「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已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坏、不能**、不能衰残、为你们有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预备,到未世要显现的救恩。因此,你们是大有音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著称赞。荣耀、尊贵。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并且得若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使前一3一9)彼得前书五章10节择要说出以上同样的看法:「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

那么,如果我们发现保罗说,按照他自己的意愿,他宁愿死,可以立刻与主同在,也是不足为怪的。而他仍迟疑留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认为留下来还可以对基督徒同伴有些用处:「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著,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一23一24)我不是一个容易沮丧的人,但是当我感到沮丧时,我喜欢花时间仔细思考一些经文,比如启示录四至五章和二十一至二十二章,去思想神和神所提供的救恩,去培养对新天新地的渴望,去重新建立基督徒的目标;这些方法都证明非常有效。

现代基督徒的诗歌与赞美诗不太能掌握此一主题,或许这正是我们弱点的一个指标。下面这首由蒙哥马利(JamesMontgomery,1771-1854)所作的圣诗,虽然有几句歌词有点奇特,但是整体而言,很能抓住对今生及死后将来的观点,这是现代基督徒,特别是西方大部分基督徒几乎弃而不顾的。

永远与主同在!

此诚我心愿!

从死复活,

不见朽坏,

荣耀直到永远。

今日被戴骸体,

离主流徙在世如居帐幕,

夜夜前移,

去家日近一日。

圣父华美天堂是我久慕家乡,

凭信可见,时忽显现,

珠门依稀在望;

我心寤寐渴想早全光明圣城;

灿烂永业,

圣徒共享天上耶路撒冷。

永远与主同在!

但凭主旨意行!

愿主应许

可靠宏恩

早在我身作成;

今求伴我身边,

使我站立坚定;

扶我、助我,

免我困颠,

令我灵战得胜。

当我临终奄奄,

穿越生死之幕,

藉死胜死,离绝阴间,

进入永生之处;

遮障豁然而开,

与主自由往来;

欢乐声音常绕宝座:

永远与主同在!(万民颂扬649首)

这是以第一人称所写的诗歌,但支撑著信徒思索死亡的异象,同样为丧失亲人的信徒带来无比的安慰——这是前一章最后提到的一点。

(2)在此对信心的解说,乃是坚拒倚赖其他的希望。「你们不要倚靠君王,不要依靠世人,他一点不能帮助。他的气一断,就归回尘土,他所打算的,当日就消灭了。」(诗一四六3一4)不要把信心寄托在君王、政治家、社会思想家、经济学家、学者、宗教导师、立法者、行政者、传道者、心理学家——他们都是血肉之躯,全都不能避免错误,也全都有死亡的一天。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从这些学有专长的人中获得许多帮助,而是经过分析后,不必一味相信他们,把希望与期待寄托他们身上。「以雅各的神为帮助,仰望耶和华他神的,这人便为有福。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他守诚实,直到永远。」(诗一四六5-6)这是从圣经所说的神与世界的光照中,作出一个精神上、也是意志上最理性的抉择,这是一个我们要时常一再回顾省思的决志。

(3)对信徒而言,从永恒的亮光来看,死亡的时刻不再是那么令人惊恐的因素。我们已看出,即使我们活在死亡的宣判下,比起那些以为总要活到七十岁的人,我已不觉得那么必要去预测到底该活到几岁了。现在我们要开始往正面的方向想。虽然死亡还是一个敌人、一种愤怒、一个审判的标记、一种罪恶的提醒、一个难以敌对的对手;然而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它乃是一个让我们进入极致生命所要经过的入口。我们一经过死亡,死亡便消亡了。基督徒的盼望完全寄托于「与主永同在」的真义,不再像一般世人满腔愤怒地看待生命的早逝,而是用另一种眼光,视之为更大的祝福。

以赛亚即作此想法。在审判与暴乱爆发的时候,爱神的人死亡,是表示神使他们免受将要降下的刑罚:「义人死亡,无人放在心上。虔诚人被收去,无人思念。这义人被收去是免了将来的祸患。他们得享平安,素行正直的,各人在坟里安歇。」(赛五十七1-2)在圣经别处,也曾以先知之死,作为审判一国的标记。

我了解这些因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状况。我了解即使保证逝者如今在更好的光景里,也无法减轻丧失亲人所经验的个人哀痛与失落。而以赛亚的洞见,也无法安慰每一种情况。我所要指出的惟—一点在于,基督徒面对自己或他人「过早的死亡」时,基督徒的盼望规范著我们,就是禁止我们认为发生了某些极不公平的事。死亡会来,但把它的时机交给神吧!

(4)基督徒对于所发生的事找不到答案时,可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他们所认识的神是一位公平的神;他确保会执行公义,并且人将得见其执行。也就是说,他们并不一定总有现成的答案;他们乃是对那位有答案,且是推动答案的神有合理的信心。神会有最后的答案,我们要勇敢地等待。

是不是也因为如此,约伯记这卷书才有「圆满结局」呢?

1.请归纳一些呈现神国度已经存在的经文。

2.请归纳一些呈现神国度未来才完成的经文。

3.综合前述二题,才是持衡的看法。如果厚此薄彼,会发生什么事?你是否可从新约或教会历史中找出例子?(提示:有学者认为,哥林多教会主张太过于实现的末世论,而帖撒罗尼迦教会则代表太遇于未来的末世论。他们的这种看法基于什么基础?)

4当我们环视世界上的罪恶与苦难时,耶稣的稗子比喻,可以提供我们什么实际的帮助?

5.审判的应许最后终将实现,且会让人亲眼看到。许多非信徒将此视为无稽之谈,而基督徒却将之视为「被赐予的已知条件」。请问:(1)此一观念与基督徒信、望的德性有何关系?(2)信徒对于非信徒的类似看法,应该作何反应?

6.除了本章所提经文之外,你是否还能想出或归纳出其他能鼓励基督徒由终点展望生命的经文?

7.你如何培养自己的「天国乡愁」?这样可以带给你对罪恶与苦难的看法有怎样一个立足点?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基督徒应该都记得耶稣见证启示录的内容,应许说:「是了,我必快来。」并且教会回应:「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二十二20)基督徒乃是在终点的光照下生活。许多我们所相信的,许多我们预备承受的苦难,其意义都得自对复活。对其理阐释的展望。没有此展望,没有此一展望所期待的实际结果,基督信仰便没什么意义了,并且此一信仰对罪恶与苦难观点的主要经文,也是徒然的了。「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林前十五19) 几世纪教会历史以来,对许多信徒而言,要在两项互补的真理中取得平衡,即一是神的国度已在这里,另一是国度尚未到来,已证明是相当困难的。此一真理的两面都与基督徒如何看待罪恶和苦难有关。不过,本章重点是在后考——神的国度尚未完全实现。 或许我应先快速地检阅一下经文证据。犹太人长久以来以各种方式期盼神的国来到。期盼那国度将带来生命的改变与真象的证明。因此,当施洗约翰开始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三2),他的话必然会引起轰动,引起群众的期待。耶稣也是用同样的宣言,开始他的公开传道:「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四17;比较可一15) 但「近
了」是多近呢?是「时间近了」,「快到了」,或是「实距近了」,「唾手可得」?马太注意到了这句话的不明确。当施洗约翰宣告这些话时,意指他正在为另一个人预备道路,也就是暗示不多几时,他所指的人便会出场。但是当那稣宣告同一信息时,马太立刻将耶稣的事工与他回到加利利,以及预言的实现联想在一起,「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里的百姓,看见了大光,坐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发现照著他们。(太四15-16;比较赛九1-2)特别是,耶稣在他事工一开始时即如此宣告,接下来并藉著神迹、藉著带权柄的话语来证明神国的存在,甚至藉著击败撒但权势来证明。 不久耶稣强调说,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地临到(可九1)。当他驱逐魔鬼时,反对他的人控告他是和邪魔同道的(太十124),但是他自己强调说:「我若靠著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十二28)其中的「临到……了」,用词或许略有强调过度,但至少表示出急迫、不能再迟延的开端(注1)。耶稣在任何情况下的大能作为,本身都是在预期十字架(太八16-17)。他对国度来临的预期,也不是他同时代任何一个人所能想像的:应许中的以色列王、神之子,被钉十字架
受死。他要复活,以改变的身体臻至不朽的生命,成为征服死亡的第一人。 耶稣在他处虽然也指称国度的实距临近在于他自己身上,他也强调神的国就在听他道的人心里(路十七21)。如果我对马太福音十一章12节的了解没错的话,耶稣是在强调,藉著他的工作,神国被强而有力地向前推展(注2)。门徒训练中,耶稣的话和大能传给他们,撒但像闪电一样坠落(路十18)。还有约翰福音中,许多对耶稣受审和受死的反讽叙述,都显示出一个事实,耶稣之为主并不同于其他的王,即使雄伟的罗马帝国君王,若非出于属天的心意与准许,也丝毫无法杀他。耶稣统治万国万民,不是藉著摧毁罗马军队,而是如教会先祖所见,乃是藉由十字架。当耶稣对着一旁与他同钉十架的囚犯说:「我实在告诉你,今**要同我在乐园里了。」正是回应那囚犯的祈求:「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路二十三42一43),其含义为:耶稣在那一天,即进入了他统治的国度。 那么,我们并不惊讶听到保罗重复地对歌罗西基督徒说他们已经知道的事:神「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西一13)。的确,在保罗笔下的「神的国」一词,是与基督徒的经验有关(罗十四17;
林前四20)。新约其他地方也向我们保证,基督已经「使我们成为国民,作他父神的祭司。」(启一6) 可参考之处相当多;但是看看与此互补的另一类经文是很重要的。耶稣的许多比喻都和神的国有关,其中不少著重天国实现之前的延迟时段,或是最终分别为圣之前的过程。在这些比喻中,「国度」甚至也包含了那段漫长的过程,或其迟延,并包含最后的实现(可四26-29;太十三24-43,二十四36-二十五46)。耶稣期盼「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太十九28)。当保罗说到:「承受神的国」,他是指承受最终圆满实现的国度(林前六9-10;加五21下),那是血肉之躯所不能承受的(林前十五50)。如果说神所有权柄完全藉由基督而行,基督是正在掌权——然而他是在仇敌不住地环伺下掌权:因为基督作王,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并且要全然毁灭最后的仇敌,就是死(林前十五25以下)。基督徒最终的盼望是新天新地、圣城、新耶路撒冷,是公义的家(彼后三13;启二十一)。 新约作者用许多方法,使神的国度在现存与未来两个层面之间维持平衡。如果使徒行传二章16-21节是强调,旧约所应许的国度已在五句节事件中实现,那么使徒
行传三章19-21节,就是描述耶稣在天上「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希伯来书把基督被钉十架作为结束所有罪恶、完整而极致的赎罪祭(九26),那么,接下来的两节又应许基督将「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28节)。彼得告诉我们,基督是在这末世才为我们显现(彼前一20)——指基督的第一次降临——那么,他也向我们保证,我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彼前一5) 这种在「已然」和「未然」之间的拉力——国度已经到来,又国度尚未到来——是圣经思想中常见的观念。它和基督信仰真理的其他因素,有许多重要的关联,但是我们这里感兴趣的是,它和罪恶、苦难之间的关系如何?简言之,那极致的国度一旦开始,在神的百姓间便不应再有罪恶与苦难。然而在此同时,虽然神的国度已经开始,罪恶与苦难一方面原则上被打败,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很明显地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想见地不断增加。 我们可以在稗子的比喻里看到类似这样的情形(太十三24-30、36-43)。在此比喻中,麦田主人禁止他的仆人把仇敌种下的稗子拔起来,「容这两样一齐长、」他如此命令,于是两种植物成长后的不同便显而易见,
绝对容易分别出来。当耶稣被要求解明此一比喻时,他说麦子就是「天国之子」,而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两者一齐长到收割之时,那时候就是「世界的未了」。 这是很特出的:稗子和麦子一齐长,在这段期间,国度已经开始,但是还未完成,还未达到极致。的确,在圣经中,似乎视许多当时的不义为将要爆发更大不义的指针:那不法的隐息已经发动(帖后二7),虽然它暂时被限制住。圣经他处,在耶稣第一次与第二次降临之间的时段被视为「末时」,在末时的最后,敌基督便出现了:「小子们哪,」约翰写著:「如今是末时了,你们曾听见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从此我们就知道如今是末时了。」(约壹二18)耶稣自己也强调,「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饥荒、地震。这都是灾难的起头。」(太二十四6一8)换句话说,我们在本世纪以及前几世纪,所经验的可怕罪恶以及苦难的咒诅,都是未来所将要爆发更大不义的指针,在此称为「灾难的起头」。(原意为「生产之难」。犹太人常以「弥赛亚生产之难」描述弥赛亚旗开得胜、建立他的国度前,所爆发的悖逆与罪
恶。) 藉著直觉我们观察到,一方面,基督教在过去的二十世纪,特别是过去的两个世纪,有很好的发展与增长,实在惊人。有不少历史学家判断基督教是早期塑造现代科学,及兴起民主政治的最主要影响力之一;而这些发展,虽有其失败之处,但是为历史上许多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财富与自由。如今在中国约有五千万基督徒,而在拉丁美洲、印尼、北非及许多地方,过去五十年来基督教的增长情况惊人:所有这些地区最大的需求都是合乎神心意的圣经教师,好为这些新归主的数百万信徒建立起神话语的基础。 然而另一方面,不是事事都光明美好。木世纪我们目击了多次全球性的残酷战争与**——重复著为扩展领土的无情摧毁。更甚者,西方世界的许多地方,基督教已**出一些令人心痛的离经叛道异说。在创世时依照神的形像被造而具有的尊严,已转为不折不扣的人本主义,扬弃神而提升人类到神圣的地位。圣经著重历史「之前」与「之后」的预言及其实现,以及研究历史的目标与目的,如今却扭曲为历史相对论,把历史的过程本身尊崇为神,以各种世俗的框架诠释。神的国度不仅被政治化,而且被当作一种政治崇拜:我们的希望、我们的信心、全国的言论等,都转向政治性的发展,却少有就这些
事寻求主面的。国度的祝福已扭曲为享乐主义式的逸乐;我们被告知,因为你是王的儿女,所以你可以活得像王子公主。这种说法比直接回返异教思想更糟,因为是明明的违背了合乎圣经的基督信仰。 这就是麦子与稗子齐长。基督徒明白此一道理,且紧握自己在神壮阔计划中的位分,可说是极其重要。在西方我们有一种倾向,喜欢戴着极其利己主义的有色眼镜读圣经,看我们基督徒的经验。就像其他思想领域里一样,在对罪恶苦难此一问题的挣扎上,一样逃脱不掉这种习性。当我受苦,当我们受苦,或是我们看见某些特别的苦难,并在那些情况下投射自己的感觉——它们便成了「问题」。我所指的不仅是同情,同情是好的;我所说的是把自己投射进去,在评估事务的进行与想法时,把私己作为主要标准一「这种作法本身就是罪恶。 我绝非主张只要成熟地明白圣经末世论——亦即圣经揭示神的国度如何已经来到,又如何尚未降临——就能立即解决痛苦,或是在我们受苦时「解答」我们所有理智上的怀疑。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世界上普遍可见的罪恶与苦难时,不再那么惊讶,至少在这段「已然」与「未然」之间不再那么惊煌。的确,从基督徒观点来看,若非如此,基督耶稣和新约作者就都不过是骗
子罢了。如果我们能克服我们的习惯,不要只从利己的眼光评估事务,而是至少可以稍稍放宽眼界,看一看神在救赎历史上宽阔的活动,那么,不但我们在受苦时会不再那么惊讶,也比较容易发现苦难是「有道理的」;至少其中一些苦难很合于耶稣的预测。 在这「已经有」、「已实现」,或「已开始」跑国度中,提供了许多足以慰藉人的喜悦。其中一些本书已经提及,后面还会提到更多。不过在本章剩馀部分,我要观察在国度中「尚未」或「将来」的层面里,我们对罪恶与苦难是怎样的反应。 苦难最惊人的特点之一是,如果你从世界上所发生之事来比较,会发现它常和所犯的罪不成比例。换句话说,如果把受苦视为惩罚,那么人本能上就会产生一种结论说,哪里有更多的邪恶,那里就该有更多的惩罚。坏人应该比自我节制、自我牺牲、关怀他人的人承受更多苦难才对。比如希特勒、史达林之类的人,应该比德蕾莎修女或轮椅画家玖妮多受痛苦。反之,善良的人应受祝福,理应比那些满脑子歹毒、欲念和贪婪的人多亨特权及利益。 任何思考较周密的人对这种轻率的分法不会全然同意。是的,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但是我们必须记住,无论是这个或那个人的恶行恶意,可能肇因于他可怜
的童年、破碎的家庭、严酷的父亲,或差劲的教育:我们在假定那些表现愈多邪恶的人应受愈多处罚时,也应该要考虑责任与机会所给予他们的程度。是的,我们同意好人应该接受更多的祝福,但是这些「祝福」可能不是物质上的好处。甚至在今世,德蕾莎修女已经享有比希特勒更多的祝福了。是的,我们说,在罪恶事件和受苦经验中,应有某种正比关系,但是我们不可忘记早先所提过的,一些苦难所带有的管教作用。不是所有的苦难都可简化为责罚性的,其中有些是为了教育,或为革新,甚至是为了救赎。是的,我们同意,应该要有某种对称比例,但是衡量恶事是相当棘手的;耶稣责难他当时的「义人」,远比责难那些流氓、恶棍还要严厉。在神的眼光中,强人阿敏一定就比某些教会领导者更坏吗?后者藉学术自由之名否定了大多数的基督教基要真理,在其所带领的高等神学院或教区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新进传道人,难保这些传道人不会以此塑造会众,把会众一群一喜地转为肤浅虚伪的信徒。 探讨罪恶与苦难的比例很不容易,面对它,就看到在这世界上两者实在不成比例。婴儿饥饿致死、好妻子好母亲被疾病掠夺生命,或被疾病折磨得不成人形、宣教士被**……,这些堆积如山的例子,和那些居住巨宅
豪邸、乘坐豪华游艇、又邪恶又贪婪的人相比又如何呢? 约伯记和传道书之所以在圣经中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坦承在这世上罪恶的不合理与不相称。下一章我们会仔细探究约伯记。不过我们要先从新天新地,也从地狱来展望,这种观点是很有助益的。这整个过程是在「未然」的阶段,因此,单凭此时此地、在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来评估苦罪之间的公平比例,一定是不成熟的看法,严重的话,会完全误导人(注3)。 重点在于:圣经强调神是完全公义的,因此公义至终要成就,而且人得以见其成就。由于它必须诉诸历史的最终点,因此尚未发生,所以必须靠著信心前行。凡是无法等待回答的,无法相信神就是公义的人,必无法从圣经的保证中寻得安慰。 或许看看以下几处经文会得到一些帮助。 该篇作者亚萨,一开始便对圣约之民作一般性的宣示,传达神的美善,至少是对那些在信心上达到某种标准的圣民如此宣示:「神实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1节)「至于我,」亚萨回首他人生中一段悲惨的遭遇’他说:「我的脚几乎失闪,我的脚险些滑跌。」(2节)什么事造成他失闪?[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3节)——而心怀不平
并不是清心人的标记! 亚萨所感受心怀不平的恶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是,几乎每一件事。当人一旦有那样的。心态,即使他仍持守一些真理,总的来说却已经有所扭曲了。「他们死的时候,没有疼痛,他们的力气,却也壮实。」(4节)无疑地,亚萨所写的有几分真实,但不全然是对的。他继续描述恶人:他们很骄傲,因为他们没受什么苦;他们的「**像衣裳遮住他们的身体」,他们「心里的恶念泛滥」(新译本),讥笑人、心怀恶意、欺压人、亵渎天、舌头「毁谤全地」。他们嘲笑神远在天外毫无所知:[他们说,神怎能晓得,至高者岂有知识呢?」亚萨怨愤地结论说:「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5一12节) 这种思维可能助长更叛逆的想法。陈述神恩待清心的人(1节),或许是很好的信仰告白,但是由以上列举的证明却不尽然,神似乎更恩待恶人;也就是说,作一个清心的人不划算:「我实在徒然洁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13节)亚萨另外又加上自怜的心态:「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14节) 但是亚萨坚持,他可能会这么说,事实上并没有真的那么过分。首先,他自制地想到可能会造成背离他身为圣约之民的传统
,并误导他人走入歧途:「我若说,我要这样讲,这就是以奸诈待你的众子。」(15节)但是接续的探究与沉思,并没有解决他对恶人境遇的困惑,其中还需要一些别的什么才行:「我思索怎能明白这事,眼看实系为难。等我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16一17节) 到底亚萨对死后的最后审判有多少了解尚有争议。然而清楚的是,当他回头敬拜神,并思想神是怎样的一位神时,他已经预备用长远的眼光,信任那公义的神会执行他的公义。这表示亚萨可以正视恶人当时享有的荣华,并且坚定地说:「你实在把他们安在滑地,使他们掉在沉沦之中。他们转眼之间,成了何等的荒凉,他们被惊恐灭尽了!」(18-19节)确实,在神的眼中,恶人都是虚幻、脆弱、不足为道的:「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20节)这想法类似于诗篇第一篇最后一节所说:「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6节)不仅是恶人本身,还有他们的道路,都是不值一提的,就像沙滩上的脚印。潮水一来便不见踪影。恶人种种猛烈的形迹,我们现在看来是那么触目惊心,毕竟至终也要被神扫荡一边。 亚萨如今断言,过去没有看清这一点,是因为自己
的苦毒与败德:「因而我心里发酸,肺腑被刺。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21一22节)而今他不仅从负面学到功课——神的公义会降临到恶人——同时也从正面学到两个功课:最好现在就与神同在;还有,必须从长期评估现在与神之间的关系。亚萨为这:「然而我常与你同在,你搀著我的右手。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23一24节)。 也有些人认为,最后一句表示神最后将在此生将荣耀冠冕赐给诗篇作者,亦即神将提升他到尊荣的地位来肯定他,但是和合本与NIV的译文更恰当。这个想法类似诗篇四十九篇15节:「只是神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柄,因他必收纳我。」换句话说,如果神那么关切他在世上的子民,并亲自与子民建立个人关系,而到死亡这关头时,却取消这一切,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亚萨很了解那是不可能的,他对神说:「你搀著我的右手,……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 最重要的,不管在地或在天,神的同在才是关键:「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25节)亚萨先前的心怀不平已经消失了。如果他以神为喜乐,那么恶人荣华盛景的「好处」,也在他眼前消失了,不管是在此世或
在将来,都是一样的。的确,只要亚萨能享受神的同在,现在就能预备好面对肉体的疾苦了:「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26节) 因此,一切都是看你的起点在何处。如果你开始就艳羡且不平恶人的荣华富贵,人心经过一番「资料诠释」之后,就会判上帝出局,控诉他不公平,把虔敬与清心视为愚蠢。但是,你若开始在神里喜乐,现在、未来都不改变,那么你就能忍受「肉体和心肠衰残」,并且绝对有信心,自己不会成为不公义的牺牲品,而是处于最佳位置:亲近那恩待人(1节)且至高无上(28节)的神。 因此,此诗篇结束的经文用了坚定的对比,见证诗篇作者已然更新的决心:「远离你的,必要死亡。凡离弃你行邪淫的,你都灭绝了。但我亲近神是与我有益。我以主耶和华为我的避难所,好叫我述说你一切的作为。」(27-28节)。 这一章经文可以说是旧约圣经中让人惊恐的一段。 在这里神对以色列的妇女说话,不过她们代表举国上下的罪。她们被讥诮为「如巴珊母牛」,那是来自最佳牧场的牛,用今天的话是「你这脑满腹肥的母牛!」她们欺负贫寒人、压榨穷乏人、贪婪权势、滥用权力。她们像对佣人
般地命令丈夫:[拿酒来,我们喝吧!」(1节)连用复数的「我们」都是一生花妙笔,讲话口气像自己是王似的。但至高无上的神以自己的圣洁起誓,她们将会像扭摆的鱼般被鱼钩钩去(2节)。那时她们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虔敬救不了自己:「任你们往伯特利去犯罪。(4节)就好像是说:「任你们往教堂去犯罪。」于是在这鲜明的讽刺中,至高无上的神声明:「每日早晨献上你们的祭物,每三日奉上你们的十分之一。任你们献有酵的感谢祭,把甘心祭宣传报告给众人。因为是你们所喜爱的。」(4-5节)她们对博得敬虔的名声比对敬虔本身有更大的兴趣。 接著,神详述他在先前时代给予该国的各种审判,全都没有什么效果:「我使你们在一切城中牙齿乾净,在你们各处粮食缺乏,你们仍不归向我。」(6节)然后神使用另一策略:「在收割的前三月我使雨停止,不降在你们那里。我降雨在这城,不降雨在那城。这块地有雨,那块地无雨,无雨的就枯乾了。这样,两三城的人凑到一城去找水,却喝不足。你们仍不归向我。」(7-8节)神继续列出其他一连串的审判——瘟疫,刀剑、剪虫、旱风、霉烂——「你们仍不归向我」神如此宣告。 最后便剩下令人震撼的最高审判了:「以色列啊,我必向
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这样行,你当预备迎见你的神。那创山、造风、将心意指示人,使晨光变为幽暗,脚踏在地之高处的,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之神。」(12一13节)接下来便是审判本身:预见全国性大规模的放逐、流浪、毁坏(五1及下),而这一切都被归在迎见神这句话中! 此事所含真理为:迎见神若非美得无比的事,便是极其惊恐之事。如果神是在审判中,单从审判中面会罪人——像你我一样的罪人——那么最后结果会是山摇地动的审判;而如果神是在恩慈中,以更新的大能面会罪人,那么最后的结果是进入忘我的喜乐之境。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终结时,神的最后揭示才是最终的分界点,这也是启示录之所以耐人寻味的原因。书上记载,有些人向山和岩石呼喊:「倒在我们身上罢,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老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为他们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启六16一17)而又有其他一些人呼喊:「哈利路亚!救恩、荣耀、权能都属乎我们的神,他的判断是真实公义的……。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神、全能者、作王了。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启十九1一2、6一7)、马太福音十一20-
24 本段经文必须全文引用,外加一两处其他经文:「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说,哥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维罗西顿(在海岸边的异教大城),他们早已披麻蒙友悔改了。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迦百农啊(加利利另一座被人喜爱的城),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你在那里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所多玛(表示邪恶的惯用语;见创十八一十九),他还可以存到今日。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在本段经文中有三项重要的神学预设。 (一)在天上所获得的幸福是有等级之分,同样,在地狱也有等级不同的惩罚要躲避。否则在经文中,到审判那日的「比较容易受」或「比较不容易受」,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在某些比喻中,也说到在天上不同的奖赏。比如,某些人会比另些人管理更多城市。而各种正面性的奖赏,又和人们在天上积了多少财宝有关。不过我们在这里所看的是各种不同的责罚。 在别处经文也提到相同的原则:「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顺他的意思行,那仆人必多受责打
。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当受毒打的事,必少受责打。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十二47-48)这几处经文都告诉我们,有不同程度的责罚要躲避。 (二)以上两段经文都认定,我们大多基于神给多少能力,而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换句话说,责任的不同程度是和权利相互一致的。如果有人享有很好的机会,可以从圣经上多了解神自我揭示的恩惠,特别是从耶稣身上认识了神;那么这个人受的责罚,会比那从未听过耶稣、认识过神的人要大得多。 当耶稣应用这项真理时,最常指称的对象,便是那些有时自以为天生身居优势,可以享受神祝福的犹太人。而同样的原则,也必适用那些声言自己信仰纯熟的教会人士;他们的圣经一向随手可得,阅读书籍方便,宗教自由,参加蓬勃的教会。这些人比那些未曾享有这些祝福的人,会有更大得多的风险。」有句意思完全相同的话颇为可惊:「我们作教师的将受更严厉的审判。」(雅三1,新译本) (三)以更实际的眼光来比较这些经文,耶稣认定神不但知道所有已发生、正发生的事,而且也知道在不同状况下将会发生的事,哲学家称之为「居中知识」(middleknowledge),但有许多人甚至怀疑神是否具有
此种能力。本段经文便是认定他具有此等能力。他知道所多玛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他知道推罗西顿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末日的审判,社会考量在这方面的了解。 有趣的是,这并不表示所多玛可以一切都没事了。虽然说,如果在迦百农所行的神迹行在所多玛的话,所多玛会悔改,但是所多玛并不因此而得以免除罪恶。这只是假定神应该给所多玛,和所有其他城市享有迦百农同样的权利。其实,神并不欠任何人「救赎」,他也不欠任何人「机会」和「时机」。但是,如果只白白赐给我们不配得的恩典,那么,我们若不是得著而使用,就是在他再来以前,陷入比先前更糟的境地。所多玛仍是被咒诅的,到了审判那一日,有些城市虽不那么恶名昭彰,但是它们接受过更多神的恩惠却不悔改;那么,所多玛所受的会容易得多。 多么令人震撼,又多么给人安慰!震撼的是,如果我们也是那些得到很多的人(例如多数会读此书的人),就激励我们必须靠著神的恩典,把握神赐给我们的机会与权益。它同时也很安慰人,因为保护神在那最后一天的审判会是完美的,而且人将得见其完美。每一项可想得到的因素都会被全知者考虑进去。 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徒在思想罪恶与苦难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层
面——由终点展望那极致的国度、那天堂与地狱间最终极的分野。我们所事奉的是一位公义的神,至终,不但公义会被执行,而且人人将得见其成就。 由终点望回生命,对我们现在的看法将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我们被提醒,必须以信心和盼望生活:对那位已经知道终点的神有信心,对那位有无懈可击的公义、应许从不落空的神有盼望。 在如此多的圣经真理所呈现的神学架构中,现在该是想想如何在其光照下落实的时候了——尤其是我们如何在这些事实光照下,想想罪恶与苦难的问题。 (1)基督徒应该发展一种对天国的乡愁。有人警告我们不可那么属天倾向,否则对我们活在地上没有益处。我想那或许有可能,但是我还没有发现这样的人。以虔敬自傲,或宗教滥情的人可能会常常想到天国,但是却不爱地上的人,但是那些具有纯然属天情怀的人,会有在此地努力服事的最高动机:他们正积财宝在天。 在传道与教导工作中,如果没有常常把天国当作基督徒的盼望与目标,不但是对圣经不忠,而且剥夺了能帮助信徒对抗周遭压力的重要观念。目前美国福音派都流向福音通俗心理学:崇拜专业术语,应用通俗理论于自我了解上。我并不是说这种发展完全没有价值。但是健
康强轫的基督徒信心,原应站在圣经的基础上,处理诸如罪恶、苦难、价值观、信心、忠诚、盼望、恩慈、公义、公平、饶恕等。若是此等信仰被替换,那么真是暴殄天物,浪费了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我们来读彼得前书中的一段经文,问问自己,它是否正确反应出你的价值观?彼得是否择要说出你的感想,或是他的心情对你而言很有隔阂呢?「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已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坏、不能**、不能衰残、为你们有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预备,到未世要显现的救恩。因此,你们是大有音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著称赞。荣耀、尊贵。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并且得若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使前一3一9)彼得前书五章10节择要说出以上同样的看法:「那赐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他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
,赐力量给你们。」 那么,如果我们发现保罗说,按照他自己的意愿,他宁愿死,可以立刻与主同在,也是不足为怪的。而他仍迟疑留下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认为留下来还可以对基督徒同伴有些用处:「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著,为你们更是要紧的。」(腓一23一24)我不是一个容易沮丧的人,但是当我感到沮丧时,我喜欢花时间仔细思考一些经文,比如启示录四至五章和二十一至二十二章,去思想神和神所提供的救恩,去培养对新天新地的渴望,去重新建立基督徒的目标;这些方法都证明非常有效。 现代基督徒的诗歌与赞美诗不太能掌握此一主题,或许这正是我们弱点的一个指标。下面这首由蒙哥马利(JamesMontgomery,1771-1854)所作的圣诗,虽然有几句歌词有点奇特,但是整体而言,很能抓住对今生及死后将来的观点,这是现代基督徒,特别是西方大部分基督徒几乎弃而不顾的。 永远与主同在! 此诚我心愿! 从死复活, 不见朽坏, 荣耀直到永远。 今日被戴骸体, 离主流徙在世如居帐幕, 夜夜前移, 去家日近一日。
圣父华美天堂是我久慕家乡, 凭信可见,时忽显现, 珠门依稀在望; 我心寤寐渴想早全光明圣城; 灿烂永业, 圣徒共享天上耶路撒冷。 永远与主同在! 但凭主旨意行! 愿主应许 可靠宏恩 早在我身作成; 今求伴我身边, 使我站立坚定; 扶我、助我, 免我困颠, 令我灵战得胜。 当我临终奄奄, 穿越生死之幕, 藉死胜死,离绝阴间, 进入永生之处; 遮障豁然而开, 与主自由往来; 欢乐声音常绕宝座: 永远与主同在!(万民颂扬649首) 这是以第一人称所写的诗歌,但支撑著信徒思索死亡的异象,同样为丧失亲人的信徒带来无比的安慰——这是前一章最后提到的一点。 (2)在此对信心的解说,乃是坚拒倚赖其他的希望。「你们不要倚靠君王,不要依靠世人,他一点不能帮助。他的气一断,就归回尘土,他所打算的,当日就消灭了。」(诗一四六3一4)不要把信心寄托在君王、政治家、社会思想家、经济学家、学者、宗教导师、立法者、行政者、传道者、心理学家——他们都是血肉之躯,全都不能
避免错误,也全都有死亡的一天。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从这些学有专长的人中获得许多帮助,而是经过分析后,不必一味相信他们,把希望与期待寄托他们身上。「以雅各的神为帮助,仰望耶和华他神的,这人便为有福。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他守诚实,直到永远。」(诗一四六5-6)这是从圣经所说的神与世界的光照中,作出一个精神上、也是意志上最理性的抉择,这是一个我们要时常一再回顾省思的决志。 (3)对信徒而言,从永恒的亮光来看,死亡的时刻不再是那么令人惊恐的因素。我们已看出,即使我们活在死亡的宣判下,比起那些以为总要活到七十岁的人,我已不觉得那么必要去预测到底该活到几岁了。现在我们要开始往正面的方向想。虽然死亡还是一个敌人、一种愤怒、一个审判的标记、一种罪恶的提醒、一个难以敌对的对手;然而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它乃是一个让我们进入极致生命所要经过的入口。我们一经过死亡,死亡便消亡了。基督徒的盼望完全寄托于「与主永同在」的真义,不再像一般世人满腔愤怒地看待生命的早逝,而是用另一种眼光,视之为更大的祝福。 以赛亚即作此想法。在审判与暴乱爆发的时候,爱神的人死亡,是表示神使他们免受将要降下
的刑罚:「义人死亡,无人放在心上。虔诚人被收去,无人思念。这义人被收去是免了将来的祸患。他们得享平安,素行正直的,各人在坟里安歇。」(赛五十七1-2)在圣经别处,也曾以先知之死,作为审判一国的标记。 我了解这些因素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状况。我了解即使保证逝者如今在更好的光景里,也无法减轻丧失亲人所经验的个人哀痛与失落。而以赛亚的洞见,也无法安慰每一种情况。我所要指出的惟—一点在于,基督徒面对自己或他人「过早的死亡」时,基督徒的盼望规范著我们,就是禁止我们认为发生了某些极不公平的事。死亡会来,但把它的时机交给神吧! (4)基督徒对于所发生的事找不到答案时,可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他们所认识的神是一位公平的神;他确保会执行公义,并且人将得见其执行。也就是说,他们并不一定总有现成的答案;他们乃是对那位有答案,且是推动答案的神有合理的信心。神会有最后的答案,我们要勇敢地等待。 是不是也因为如此,约伯记这卷书才有「圆满结局」呢? 1.请归纳一些呈现神国度已经存在的经文。 2.请归纳一些呈现神国度未来才完成的经文。 3.综合前述二题,才是持衡的看法。如果厚此薄
彼,会发生什么事?你是否可从新约或教会历史中找出例子?(提示:有学者认为,哥林多教会主张太过于实现的末世论,而帖撒罗尼迦教会则代表太遇于未来的末世论。他们的这种看法基于什么基础?) 4当我们环视世界上的罪恶与苦难时,耶稣的稗子比喻,可以提供我们什么实际的帮助? 5.审判的应许最后终将实现,且会让人亲眼看到。许多非信徒将此视为无稽之谈,而基督徒却将之视为「被赐予的已知条件」。请问:(1)此一观念与基督徒信、望的德性有何关系?(2)信徒对于非信徒的类似看法,应该作何反应? 6.除了本章所提经文之外,你是否还能想出或归纳出其他能鼓励基督徒由终点展望生命的经文? 7.你如何培养自己的「天国乡愁」?这样可以带给你对罪恶与苦难的看法有怎样一个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