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伤痕累累

婚姻的意义 by 提摩太·凯勒

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自我中心,有许多原因。
  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受伤的经历。很多人结婚之前曾经被父母、恋人或前任配偶深深伤害。我说的不是那些虐待或性侵儿女的父母。我说的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例如父母冷漠地对待孩子,或用言语伤害孩子的感情。然后是恋爱关系或以往婚姻中被对方伤害和背叛的经历。这些经历会让人非常难以信任异性,同时又让你深深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性格。“伤痕累累”混合了自我怀疑、自责、怨恨和幻灭。
  带着这些背景记忆,我们结婚,闯入彼此的生活。然后,一旦发生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记忆就会引爆。受伤的经历让我们不能做正确的事,不能悔改、饶恕、分享恩典,这些基督徒基本行为规范都做不到,而这些东西都是经营婚姻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什么做不到?
  因为往日的伤痛让我们沉迷于自我,无法自拔。
  当然,在别人身上,这种现象一目了然。你和那些受过伤害的人谈话,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开始讲自己的事。他们执着于自己的痛苦和问题,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成了祥林嫂。他们看不到别人的需要。他们感觉不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就算他们偶尔体谅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他们想去“拯救”别人,以感觉自己是好人。他们用一种蛮横霸道的方式与人交往,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尽管他们在这点上自欺。我们永远是最后一个认识自己本相的人,别人都看见我们沉溺于自我,但我们总是浑然不觉。我们受伤的经历会加重我们的自我中心。你向一个经历过伤害的人指出对方自私的行为,对方会说:“哦,可能是吧,但你不懂我的感受。”对方会用伤痕为自己辩护。
  有两个方法可以诊断和治疗这种处境。我们的文化普遍假设人性本善。如果有些人沉迷于自我,生活一塌糊涂,大家就说他们只不过是缺乏健康的自尊心。于是,我们就告诉他们要善待自己,要为自己活,不要为别人活。按照这种观点,我们无条件地支持那些受伤的人,鼓励他们阻止别人干涉他们的生活,我们督促他们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去实现梦想。我们以为这就是医治之道。但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它假设人的自我中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某种受伤体验的产物。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人性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其实是一个信条——它已经成了一种宗教。虽然没有哪个世界主要宗教讲这种鼓励自私的教义,但这却是很多西方人的流行观点。
  但这种观点行不通。婚姻关系不可避免需要舍己,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琐碎的小事。如果有一方总觉得“因为我以前受过伤,所以凡事都要顺我的心”,这段婚姻不可能顺利,何况双方都这样想。
  基督教则用不同的观点来分析这种处境。我们相信,虽然人受过很重的伤害,但人心的自我沉迷不是受伤的产物。受伤的经历只是加重了这个问题,使之定型。受伤的经历是火上浇油,尽管火焰和浓烟令人窒息,但人的自我中心原本就存在。所以,如果你只是鼓励别人“永远为自己着想”,你只会让对方重蹈人际关系破裂的覆辙,婚姻更是如此。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温柔、耐心地对待受伤的人,不需要肯定和赞扬他们。
  这些都需要,但这些不是全部。自卑的人和自傲的人都是自我中心,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怎么看我,别人怎么待我”。一个人很容易从自卑的网罗跳进自傲的陷阱,生活依旧是一塌糊涂。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自我中心,有许多原因。  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受伤的经历。很多人结婚之前曾经被父母、恋人或前任配偶深深伤害。我说的不是那些虐待或性侵儿女的父母。我说的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例如父母冷漠地对待孩子,或用言语伤害孩子的感情。然后是恋爱关系或以往婚姻中被对方伤害和背叛的经历。这些经历会让人非常难以信任异性,同时又让你深深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性格。“伤痕累累”混合了自我怀疑、自责、怨恨和幻灭。  带着这些背景记忆,我们结婚,闯入彼此的生活。然后,一旦发生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记忆就会引爆。受伤的经历让我们不能做正确的事,不能悔改、饶恕、分享恩典,这些基督徒基本行为规范都做不到,而这些东西都是经营婚姻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什么做不到?  因为往日的伤痛让我们沉迷于自我,无法自拔。  当然,在别人身上,这种现象一目了然。你和那些受过伤害的人谈话,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开始讲自己的事。他们执着于自己的痛苦和问题,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成了祥林嫂。他们看不到别人的需要。他们感觉不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就算他们偶尔体谅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他们想去“拯救”别人,以感觉自己是好人。他们用一种蛮横
霸道的方式与人交往,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尽管他们在这点上自欺。我们永远是最后一个认识自己本相的人,别人都看见我们沉溺于自我,但我们总是浑然不觉。我们受伤的经历会加重我们的自我中心。你向一个经历过伤害的人指出对方自私的行为,对方会说:“哦,可能是吧,但你不懂我的感受。”对方会用伤痕为自己辩护。  有两个方法可以诊断和治疗这种处境。我们的文化普遍假设人性本善。如果有些人沉迷于自我,生活一塌糊涂,大家就说他们只不过是缺乏健康的自尊心。于是,我们就告诉他们要善待自己,要为自己活,不要为别人活。按照这种观点,我们无条件地支持那些受伤的人,鼓励他们阻止别人干涉他们的生活,我们督促他们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去实现梦想。我们以为这就是医治之道。但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它假设人的自我中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某种受伤体验的产物。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人性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其实是一个信条——它已经成了一种宗教。虽然没有哪个世界主要宗教讲这种鼓励自私的教义,但这却是很多西方人的流行观点。  但这种观点行不通。婚姻关系不可避免需要舍己,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琐碎的小事。如果有一方总觉得“因为我以前受过伤,
所以凡事都要顺我的心”,这段婚姻不可能顺利,何况双方都这样想。  基督教则用不同的观点来分析这种处境。我们相信,虽然人受过很重的伤害,但人心的自我沉迷不是受伤的产物。受伤的经历只是加重了这个问题,使之定型。受伤的经历是火上浇油,尽管火焰和浓烟令人窒息,但人的自我中心原本就存在。所以,如果你只是鼓励别人“永远为自己着想”,你只会让对方重蹈人际关系破裂的覆辙,婚姻更是如此。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温柔、耐心地对待受伤的人,不需要肯定和赞扬他们。  这些都需要,但这些不是全部。自卑的人和自傲的人都是自我中心,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怎么看我,别人怎么待我”。一个人很容易从自卑的网罗跳进自傲的陷阱,生活依旧是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