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承诺的力量

婚姻的意义 by 提摩太·凯勒

离婚是剥皮抽筋的事,哪怕今天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婚誓现在仍然可以坚固我们。誓言让你不容易反悔。爱的感觉在早期多变又脆弱,而誓言给爱一个机会,创造一种稳定状态,让爱的感觉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增强加深。它们让激情的宽度和深度都得以扩展,因为它们给我们必要的安全感,可以敞开心扉,脱下防弹衣讲实话,不用害怕我们的配偶起身就走。
  奥登(W.H.Auden)在他后期一本书里表达了这个思想,书名是《安定的世界:老生常谈》(ACertain World:A Commonplace Book),他说:“婚姻不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的无意识产物,而是耗时费力的精心创造;无论美满与否,婚姻都比风流韵事有趣得多,不论后者多么刺激。” 7奥登所说的风流韵事和婚姻,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是签下“那张纸”,是比肩走过劈开的动物,是踩玻璃,是跳扫帚 [1] ,是你的文化所提供的让你必须有所交代并庄重公开宣誓的任何方式。爱和律法相辅相成。因为按照圣经,婚姻的精义就是圣约。
  为什么必须许下一个有约束力的、一辈子的承诺,才能营造深刻而持久的爱情?基督徒伦理学家史密德(Lewis Smedes)写过一篇文章,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一个年轻的牧师,刚结婚不久。这篇文章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帮助都很大。文章题目是《驾驭未知:承诺的力量》(Controllingthe Unpredictable—The Power of Promising)。 8首先,他认为,我们身份的根基正在于承诺的力量: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感觉告诉他们,但感觉是捉摸不定的火焰,一旦刺激消失,感觉就会消退。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成就告诉他们,但我们所成就的事,总是不能揭示我们的内在品格。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理想本身的远见告诉他们,但我们的远见只能告诉我们想要成为谁,而非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史密德说,我们作出明智的承诺并持守这些承诺,由此成为我们所是。史密德给我们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加以证明,他引用着名剧作家博尔特(Robert Bolt)的作品《君子如风》(AMan for All Seasons),讲的是莫尔的故事,他的女儿玛格丽特求他违背誓言,好救自己的命。
  莫尔:你想让我向《继承法》宣誓效忠?
  玛格丽特:“神看重人的内心,胜过嘴上的言语。”这是你教导我的。
  莫尔:没错。
  玛格丽特:那嘴上宣誓,心里反对就行了。
  莫尔:誓言不就是我们对神所说的话吗?
  玛格丽特:那是权宜之计。
  莫尔:你的意思是,誓言是假话?
  玛格丽特:是真话。
  莫尔:那就不叫权宜之计。人宣誓,就是把自己捧在手里,好像捧水一样。手指一张开,就别想重新找回自己。
  既然承诺是找到自我身份的关键,那它就是婚姻之爱的核心。为什么?因为正是承诺给我们一个稳定的身份,如果没有稳定的身份,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关系。阿伦特(Hannah Arendt)写道:“若我们不受承诺的束缚,若我们不努力实现承诺,就不能守住自己的身份,只能堕入内心的漆黑孤寂,毫无希望,失去方向,受困于内心的种种矛盾和模棱两可。” 9 史密德以自己为例:
  我刚结婚的时候,丝毫也不晓得婚姻会走向何方。我怎么知道她二十五年以后会发生多大变化?我怎么知道我自己会发生多大变化?自从我们结婚之后,我妻子至少与五个不同的男人同居过——每一个都是我。
  现在的我与从前的我联系在一起,就是靠一段记忆:我记得自己在婚礼上所签署的那个名字:“我就是将来陪在你身边的那个男人。”一旦我们否认这个名字,失去这个身份,就很难找回自己了。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离婚是剥皮抽筋的事,哪怕今天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婚誓现在仍然可以坚固我们。誓言让你不容易反悔。爱的感觉在早期多变又脆弱,而誓言给爱一个机会,创造一种稳定状态,让爱的感觉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增强加深。它们让激情的宽度和深度都得以扩展,因为它们给我们必要的安全感,可以敞开心扉,脱下防弹衣讲实话,不用害怕我们的配偶起身就走。  奥登(W.H.Auden)在他后期一本书里表达了这个思想,书名是《安定的世界:老生常谈》(ACertain World:A Commonplace Book),他说:“婚姻不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的无意识产物,而是耗时费力的精心创造;无论美满与否,婚姻都比风流韵事有趣得多,不论后者多么刺激。” 7奥登所说的风流韵事和婚姻,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是签下“那张纸”,是比肩走过劈开的动物,是踩玻璃,是跳扫帚 [1] ,是你的文化所提供的让你必须有所交代并庄重公开宣誓的任何方式。爱和律法相辅相成。因为按照圣经,婚姻的精义就是圣约。  为什么必须许下一个有约束力的、一辈子的承诺,才能营造深刻而持久的爱情?基督徒伦理学家史密德(Lewis Smedes)写过一篇文章,我读这篇文章的
时候还是一个年轻的牧师,刚结婚不久。这篇文章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帮助都很大。文章题目是《驾驭未知:承诺的力量》(Controllingthe Unpredictable—The Power of Promising)。 8首先,他认为,我们身份的根基正在于承诺的力量: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感觉告诉他们,但感觉是捉摸不定的火焰,一旦刺激消失,感觉就会消退。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成就告诉他们,但我们所成就的事,总是不能揭示我们的内在品格。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理想本身的远见告诉他们,但我们的远见只能告诉我们想要成为谁,而非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史密德说,我们作出明智的承诺并持守这些承诺,由此成为我们所是。史密德给我们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加以证明,他引用着名剧作家博尔特(Robert Bolt)的作品《君子如风》(AMan for All Seasons),讲的是莫尔的故事,他的女儿玛格丽特求他违背誓言,好救自己的命。  莫尔:你想让我向《继承法》宣誓效忠?  玛格丽特:“神看重人的内心,胜过嘴上的言语。”这是你教导我的。  莫尔:没错。  玛格丽特:那嘴上宣誓,心里反对就行了。  莫尔:誓言不
就是我们对神所说的话吗?  玛格丽特:那是权宜之计。  莫尔:你的意思是,誓言是假话?  玛格丽特:是真话。  莫尔:那就不叫权宜之计。人宣誓,就是把自己捧在手里,好像捧水一样。手指一张开,就别想重新找回自己。  既然承诺是找到自我身份的关键,那它就是婚姻之爱的核心。为什么?因为正是承诺给我们一个稳定的身份,如果没有稳定的身份,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关系。阿伦特(Hannah Arendt)写道:“若我们不受承诺的束缚,若我们不努力实现承诺,就不能守住自己的身份,只能堕入内心的漆黑孤寂,毫无希望,失去方向,受困于内心的种种矛盾和模棱两可。” 9 史密德以自己为例:  我刚结婚的时候,丝毫也不晓得婚姻会走向何方。我怎么知道她二十五年以后会发生多大变化?我怎么知道我自己会发生多大变化?自从我们结婚之后,我妻子至少与五个不同的男人同居过——每一个都是我。  现在的我与从前的我联系在一起,就是靠一段记忆:我记得自己在婚礼上所签署的那个名字:“我就是将来陪在你身边的那个男人。”一旦我们否认这个名字,失去这个身份,就很难找回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