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十九,二十世纪改革宗传统的发展

历代基督教信条 by 尼科斯

十九,二十世纪改革宗传统的发展
  当十八世纪,人们对十七世纪复原教中的新经院学派及其争辩都发生了反感和怀疑,同时他们的心思为哲学的玄想和科学的研究所占据;所以一般说来,十八世纪不是建立,而是拆毁信条之权威的。但在这种非宗教的时代,上帝却挽狂澜于既倒,奇妙地赐下了几个心灵的复兴运动。最先在日耳曼有敬虔运动(Pietist Movement),而由亲岑多夫和莫拉维弟兄会加以发扬光大。继着在不列颠有福音派的复兴(Evangelical Awakening),而在卫斯理兄弟和威特腓德的领导下,产生了伟大和良好的影响。同时在北美的十三州有大悔悟(The Great Awakening),先后由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ds, 1703-1758),和威特腓德领导,大大影响了长老会,公理会,和浸礼会。
  这样,复原教跨入十九世纪时已经是生气勃勃,勇而有为的。况且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复原教又有一次灵性的复兴运动。再者在该世纪的下半期,复有慕迪(D. L. Moody, 1837-1899)和散基(I. D. Sankey, 1840-1908)所激起的奋兴,其结果可以与十八世纪卫斯理和威特腓德所激起的奋兴比肩。
  在以上所述的各次奋兴中受影响最大的,乃是英美的改革宗。改革宗在十九,二十世纪所得的活力,自然地流露在教义上。此外,在这时期中神学和圣经研究的自由主义引起了争辩,而这种争辩也多少引起英美改革宗对教义的活动。所以继十八世纪信条没落时期之后,十九,二十世纪的改革宗对信条重新发生了兴趣。该宗的各会屡经尝试,要将冗长的信条改为简短和通俗的撮要,或企图把一会之内的教义划一。它们取法使徒信经,力求言简意赅。
  属于改革宗的教会除往后所要申述的英,美和苏格兰的长老会以外,有英,美的公理会和浸礼会,是在历史上与加尔文主义相联系的。这些会都在韦斯敏斯德会议之信仰轨范的影响下,成长兴旺起来。公理会和浸礼会的地方教会自身规定教义,只受自身的宪章或约法或信托证书所规定的教义约束。它们共同承认的信条,是由各地方教会自愿接受,而非如长老会一般由教会最高立法机关或会议强迫加于属下各会的;所以它们喜欢称它们的信条为宣言或纲领。它们的历史与长老会的历史平行,它们对韦斯敏斯德会议之教义的修订,也与长老会的修订相似。它们的根本信仰是与以前相同的,但在组织上更趋民主化,力主政教分离,并着重教育,社会,和国内外布道事工。
  兹先述公理会。在英国公理会已如第三章内所云,乃导源于以利沙伯在位末期。一六八九年容忍条例(Toleration Act)公布以后,公理会也获得自由。十八世纪下半期该会受卫斯理所领导的复兴运动影响甚大,渐趋强大。一七九五年所组成的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人才经济大都出于公理会,而复原教在华传教师鼻祖马礼逊便是由该传教会差派来的。公理会如今在英国是不从国教者中最有才智,最为活跃,最有影响的一个教会。在美国公理会的发祥地原是新英伦。从英移居新大陆清教徒的公理会主义奠定了新英伦的基础,也成了美利坚共和国的一块重要基石。公理会自新英伦向西发展,直达太平洋,并大大影响其他教会。美国复原教各宗的地方教会,较之欧洲国教的地方教会更有自主权利,并多尽自治责任,这是要多少归功于公理会的影响的。美国教会的第一个国外布道部是公理会在一八一○年成立的美国公理会国外布道部(American Boara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而美国在华第一位传教师裨治文(E. C. Bridgman)便是在一八二九年由该布道部差派的。
  英美的公理会主义在清教徒和加尔文派的信仰基地上扎了两支根,即独立和团契。这是独立主义和长老制间的一种协调。教会若只有独立,而无团契,便不免分崩离析;若只有团契,而无独立,便造成长老制或主教制。公理会之成为公理会,就在起其善于将独立和团契加以协调。这样公理会在一方面,地方教会有完全的独立,在另一方面,各地方教会间有一种自由的团契,而这种团契有劝告,训诫,和事工合作的职权。
  这种团契表现于联会或协会的组织,即如一八三二年所组织的英格兰和威尔斯公理会联会(The Congregational Union of England and Wales),和一八七一年所组织的美国人理会全国协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Congregational Churches in the United States)。这种组织使公理会成为复原教中的一个大宗派,但这种组织在公理会内只是顾问性质,并无立法权威。
  公理会的教会组织法加强地方教会所承认的个别信条的权威,而削弱共同信条的权威。但地方教会间的团契需要用一种共同信条来作基础。如是联会或协会的信条便应运产生了。然而这类信条,严格说来,并不是有无上权威,或必须加以签署信守的信条,而只是公理会共同信仰的宣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八三三年英格兰和威尔斯公理会联会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the Congregational Union of England and Wales),一八八三年美国公理会信条(American Congregational Creed),和一九一三年堪萨斯城宣言(Kansas City Declaration)。
  现在我们要讲到浸礼宗。当十九、二十世纪美国的浸礼宗人数在全世界浸礼宗中居最大多数。美国的浸礼宗教会原是威廉兹若哲尔(Roger Williams 1599-1683)创立的。他本是英国非国教教士,移居美洲后,在一六三八年受浸,并在一六三九年成立美洲第一所浸礼宗教会于其所建立罗得岛州(Rhode Island)的普洛否腾城(Providence)。该宗教会到处遭受逼迫,直到美国独立成功,信仰自由,政教分离。自后该宗教会迅速发展,尤其受前述奋兴运动之赐最多。今日美国的浸礼宗信徒人数在各宗派中居首位。
  浸礼宗分派颇多。这里我们只提特别浸礼派(Particular Baptists),和自由意志浸礼派(Free Will Baptists)。前者又称为加尔文浸礼派,后者又称亚米纽浸礼派。
  特别浸礼派的教会是从威廉兹所建立的教会发展而成的。它们的组织像公理会:只承认两种牧职,即主教或牧师,和执事,长老之称用于第一种教职,或为两种教职的通称;它们也没有中英集权的组织。一八一四年美国浸礼会传教大会(General Missionary Convention of the Baptist Denom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成立,第一次表现了该派教会的宗派意识。以后随着有浸礼会大会(General Baptist Convention),美国浸礼会出版部(American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及国内外布道,教育,和青年事工的联合机构,以使该派各教会联成一气。但该派南部的教会因黑奴问题,在一八四五年分离,而成立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美国教会一九五五年所用年鉴称该会拥有七百八十余万教友。北部的浸礼宗教会至一九○七年方成立北浸礼会(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但在一九五○年改名为美国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Convention)。据一九五二年的统计,该会也有一百五十余万教友。南北两浸会信仰并无差别,不过南浸信会较为保守,并且是较严格的加尔文派。两者都相信圣经是受了灵感写的,是信仰的准则;个人的良心有解释圣经之权;基督是主;人需救赎;成人浸礼,及主晚餐是基督徒生活的辅助等。它们也如公理会一般,都没有由上而下强迫执行的信仰标准,但它们有大家自愿信守的信仰宣言。这种宣言最着名的便是新罕布什尔州浸礼宗(New Hampshire State Baptist Convention)在一八三三年所订的新罕布什尔浸礼宗信仰宣言(The New Hampshire Baptist Declaration of Faith)。
  自由意志浸礼派在北美南部于一七二七年由帕麦尔(Paul Palmer)组织教会;在北部则由蓝达(Benjamin Randall)成立自由意志浸礼会。他和该教会的历史是值得略加叙述的。他于一七七○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扑次茅斯(Portsmouth, New Hampshire)闻威特腓德讲道而归正。他先为公理会教友,但在一七七六年加入缅因州的柏立克(Berwick, Maine)特别浸礼会,并且开始伟大布道工作。不久他被特别浸礼会开除,因他的立场是亚米纽派的。一七八○年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新得班(New Durham)成立浸礼会,而为自由意志浸礼会的核心。该会的组织也采取公理会制,但有三种教职,即主教或使者,牧师或长老,和执事。一八二七年该会各地方教会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多维(Dover)组织大会(General Conference),并且与英国和原从英国移居于北卡罗来纳州的(North Carolina)的亚米纽浸礼派通声气。它们效法门诺教派,拒绝无条件的拣选和圣徒恒忍,主张意志自由和从恩典中坠落的可能性。它们在浸礼宗各派中对于主晚餐也有独特立场,即不将之限于受浸者(Open Communion)。该派在北部的教会今已与美国浸礼会相联合,其大部教会是在南部。总计该派教会散布于美国三十一州,而在自由浸礼会全国总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ree Will Baptists)中互相联合。据美国教会一九五五年用的年鉴报告,该会教友为四十二万余人。它们共同宣认信仰的文件,为一八三四年问世的自由意志浸礼会信仰和实施论文(Treatise on the Faith And Practice of the Free-Will Baptists)。
  十九世纪基督教在美国产生了若干新派别。其中有一派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 day Adventists)。因其惊人的传教事业,和其在中国的工作,它是值得一述的;又因其组织与公理会相似,而其教义与浸礼宗的安息浸礼派相似,所以我们在此处把它介绍给读者。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导源于米勒尔(William Miller, 1782-1849)。他是纽约州的农人,热心研究圣经,尤注意启示书中关于基督复临的教义。据他计算,基督应在一八四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至一八四四年三月二十一日之间复临。各宗派中的牧师和平信徒跟从他的颇不乏人。但基督并未如所期望的复临,该派人士虽有不少失望的,然仍有许多人跟从他所主张的基督快临和前千禧年说(Premillennium)。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便是受米氏影响所产生最大的教会。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产生的远因已如上述,其近因是由于新英伦的复临派与安息浸礼派敦睦而起。若干复临派于一八四四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华盛顿成立教会,正式采取一周的第七日为基督徒所必须遵守的安息日。一八四六年长老怀特(Elder James White)和哈慕(Ellen Harmon)成为他们当中的领袖。后者作了怀特太太。她所得的异象由该会奉为圭臬,有仅次于圣经的权威。该会之名是在一八六○年正式规定的。自一九○三年起他们的总机关设在美京华盛顿。他们主张宗教自由,政教分离,并努力布道,印刷,卫生等事业。他们的信仰包括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要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Seventh-Day Adventists)中。
  长老会在近代教会史上占极重要的一页。本卷第三章中所述卫斯敏斯德会议是该会最重要的一个旅程碑,因其所产生的着名信条,已成为苏格兰,英吉利,和美国长老会的信仰标准。
  在苏格兰长老派教会因诺克斯,和十七世纪上半期保守福音派(Covenanters)的努力,而成为强大,故虽然屡遭逼迫和打击,但长老派终于不仅战胜了教皇派,而且战胜了主教派。当英王詹姆士二世被逼离开英国,苏格兰同英格兰一六八九年接纳了威廉和玛利(William and Mary)为王。翌年所通过的一法案使苏格兰教会( Church of Scotland)得以确立。自此至今苏格兰教会是苏格兰的国家教会,而韦斯敏斯德信条是这国家教会的信条。
  在英格兰长老派当斯图亚特(Stuart)朝查理二世于一六六○年登位后,便从英国国教内被逐出来了。长老派在十九世纪的英国重新出现;他们大都是由苏格兰移去的。所以英格兰的长老派教会是与苏格兰教会相同的,也是遵守韦斯敏斯德信条的。在一八七六年英国的长老派教会除少数例外联合成“英格兰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苏格兰教会,和英格兰长老会对韦斯敏斯德信条都加以修改,尤其对其中的预定论,和长官干预教会的教义加以修改。再者它们也将签署所用的字句修改,使之较为广泛,以求慰贴那敏感的良心。英格兰的长老会在一八九○年另外订定了信仰条文(The Articles of Faith)。苏格兰教会在一九三五年也另外订定了苏格兰教会信仰述略(Short Statement of the Church's Faith of Scotland)。
  美国的长老派原是由英,苏的长老派在十七世纪因受逼迫而移殖来的。长老派早期在北美的汗马功臣是玛克米(Francis Makamie)。他游行布道,从波士顿到卡罗来纳到处建立教会,并使之互相联合。长老会于一七○六年在菲列得尔菲亚所组织的第一个长老部(Presbytery),乃是他努力的结果。此长老部于一七一六年与若干长老部联合,而成为菲列得尔菲亚议会(Synod of Philadelphia),并于一七一七年开第一次会议。长老会每年所开的大议会(General Assembly)是从一七八九年起始的。
  美国的各长老派教会都接受韦斯敏斯德会议的信仰轨范,不过随时代环境而稍有改订。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该派教会的议会为求符合美国政教分离的原则,于一七八七年指派委员会修改韦斯敏斯德信条第二十,二十三,和三十一章。
  一八三七年长老会分裂为旧派和新派,但在一八六九年复合,而以韦斯敏斯德信条为复合的基础。这复合的教会便是今日美国各长老派中最大的教会,即北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南部各州因黑奴问题在一八六五年成立教会,称为南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北长老会于一九○二年修改韦斯敏斯德信条。该会重新解释第三章论上帝的永恒命令,和第十章第二段论婴孩的死亡;修改第十六章;省略第二十二章第三段的最后一句;修改第二十五章第六段;并加入第三十四章论圣灵,第三十五章论上帝的爱和传教事业。此外该会还发布了改革宗信仰述略(Brief Statement of the Reformed Faith)。
  参考书
  谷勒本:教会历史下册,二一九至二二五面。
  喜渥恩:信条学,二一八至二二五,二三一至二三五,二七六至二八○面。
  华尔克:基督教会史,五○九至五一三面。
  Clark, The Small Sects in America, pp. 43-56.
  Clark, The Small Sects in America, Revised Edition, p. 42.
  Curtis, op. cit., pp. 131, 317-318, 281-283, 286, 290.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4th edition, article on “Church of Scotland” and “Presby-terianism.”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pp. 206-207, 211, 217, 598.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pp. 769, 773-774, 821-822, 953, 959-961, 1018, 1033, 1037-1038, 1047, 1163, 1178-1182.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the Expansion of Christianity, Vol. Ⅳ, pp. 66-68; Vol.Ⅶ, pp. 145-146.
  MacGillivray,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pp. 538-539.
  McGlothlin, Baptist Confessions of Faith, pp. 308-309.
  Mead, Handbook of Denomin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pp. 25-40, 147-154.
  The New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article on “Presbyterianism.”
  Schaff, op. cit., Vol. Ⅰ, pp. 210, 804-810, 825-829, 849-859.
  Walker, the Creeds and Platforms of Congregationalism, pp. 542-547, 570-572, 583-584.
  Wellcome, History of the Second Advent, and Mission, Doctrine and People, pp. 415-419.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十九,二十世纪改革宗传统的发展  当十八世纪,人们对十七世纪复原教中的新经院学派及其争辩都发生了反感和怀疑,同时他们的心思为哲学的玄想和科学的研究所占据;所以一般说来,十八世纪不是建立,而是拆毁信条之权威的。但在这种非宗教的时代,上帝却挽狂澜于既倒,奇妙地赐下了几个心灵的复兴运动。最先在日耳曼有敬虔运动(Pietist Movement),而由亲岑多夫和莫拉维弟兄会加以发扬光大。继着在不列颠有福音派的复兴(Evangelical Awakening),而在卫斯理兄弟和威特腓德的领导下,产生了伟大和良好的影响。同时在北美的十三州有大悔悟(The Great Awakening),先后由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ds, 1703-1758),和威特腓德领导,大大影响了长老会,公理会,和浸礼会。  这样,复原教跨入十九世纪时已经是生气勃勃,勇而有为的。况且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复原教又有一次灵性的复兴运动。再者在该世纪的下半期,复有慕迪(D. L. Moody, 1837-1899)和散基(I. D. Sankey, 1840-1908)所激起的奋兴,其结果可以与十八世纪
卫斯理和威特腓德所激起的奋兴比肩。  在以上所述的各次奋兴中受影响最大的,乃是英美的改革宗。改革宗在十九,二十世纪所得的活力,自然地流露在教义上。此外,在这时期中神学和圣经研究的自由主义引起了争辩,而这种争辩也多少引起英美改革宗对教义的活动。所以继十八世纪信条没落时期之后,十九,二十世纪的改革宗对信条重新发生了兴趣。该宗的各会屡经尝试,要将冗长的信条改为简短和通俗的撮要,或企图把一会之内的教义划一。它们取法使徒信经,力求言简意赅。  属于改革宗的教会除往后所要申述的英,美和苏格兰的长老会以外,有英,美的公理会和浸礼会,是在历史上与加尔文主义相联系的。这些会都在韦斯敏斯德会议之信仰轨范的影响下,成长兴旺起来。公理会和浸礼会的地方教会自身规定教义,只受自身的宪章或约法或信托证书所规定的教义约束。它们共同承认的信条,是由各地方教会自愿接受,而非如长老会一般由教会最高立法机关或会议强迫加于属下各会的;所以它们喜欢称它们的信条为宣言或纲领。它们的历史与长老会的历史平行,它们对韦斯敏斯德会议之教义的修订,也与长老会的修订相似。它们的根本信仰是与以前相同的,但在组织上更趋民主化,力主政教分离,并着重
教育,社会,和国内外布道事工。  兹先述公理会。在英国公理会已如第三章内所云,乃导源于以利沙伯在位末期。一六八九年容忍条例(Toleration Act)公布以后,公理会也获得自由。十八世纪下半期该会受卫斯理所领导的复兴运动影响甚大,渐趋强大。一七九五年所组成的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人才经济大都出于公理会,而复原教在华传教师鼻祖马礼逊便是由该传教会差派来的。公理会如今在英国是不从国教者中最有才智,最为活跃,最有影响的一个教会。在美国公理会的发祥地原是新英伦。从英移居新大陆清教徒的公理会主义奠定了新英伦的基础,也成了美利坚共和国的一块重要基石。公理会自新英伦向西发展,直达太平洋,并大大影响其他教会。美国复原教各宗的地方教会,较之欧洲国教的地方教会更有自主权利,并多尽自治责任,这是要多少归功于公理会的影响的。美国教会的第一个国外布道部是公理会在一八一○年成立的美国公理会国外布道部(American Boara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而美国在华第一位传教师裨治文(E. C. Bridgman)便是
在一八二九年由该布道部差派的。  英美的公理会主义在清教徒和加尔文派的信仰基地上扎了两支根,即独立和团契。这是独立主义和长老制间的一种协调。教会若只有独立,而无团契,便不免分崩离析;若只有团契,而无独立,便造成长老制或主教制。公理会之成为公理会,就在起其善于将独立和团契加以协调。这样公理会在一方面,地方教会有完全的独立,在另一方面,各地方教会间有一种自由的团契,而这种团契有劝告,训诫,和事工合作的职权。  这种团契表现于联会或协会的组织,即如一八三二年所组织的英格兰和威尔斯公理会联会(The Congregational Union of England and Wales),和一八七一年所组织的美国人理会全国协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Congregational Churches in the United States)。这种组织使公理会成为复原教中的一个大宗派,但这种组织在公理会内只是顾问性质,并无立法权威。  公理会的教会组织法加强地方教会所承认的个别信条的权威,而削弱共同信条的权威。但地方教会间的团契需要用一种共同信条来作基础。如是联会或协
会的信条便应运产生了。然而这类信条,严格说来,并不是有无上权威,或必须加以签署信守的信条,而只是公理会共同信仰的宣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八三三年英格兰和威尔斯公理会联会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the Congregational Union of England and Wales),一八八三年美国公理会信条(American Congregational Creed),和一九一三年堪萨斯城宣言(Kansas City Declaration)。  现在我们要讲到浸礼宗。当十九、二十世纪美国的浸礼宗人数在全世界浸礼宗中居最大多数。美国的浸礼宗教会原是威廉兹若哲尔(Roger Williams 1599-1683)创立的。他本是英国非国教教士,移居美洲后,在一六三八年受浸,并在一六三九年成立美洲第一所浸礼宗教会于其所建立罗得岛州(Rhode Island)的普洛否腾城(Providence)。该宗教会到处遭受逼迫,直到美国独立成功,信仰自由,政教分离。自后该宗教会迅速发展,尤其受前述奋兴运动之赐最多。今日美国的浸礼宗信徒人数在各宗派中居首位。  浸礼宗分派颇多。这里我
们只提特别浸礼派(Particular Baptists),和自由意志浸礼派(Free Will Baptists)。前者又称为加尔文浸礼派,后者又称亚米纽浸礼派。  特别浸礼派的教会是从威廉兹所建立的教会发展而成的。它们的组织像公理会:只承认两种牧职,即主教或牧师,和执事,长老之称用于第一种教职,或为两种教职的通称;它们也没有中英集权的组织。一八一四年美国浸礼会传教大会(General Missionary Convention of the Baptist Denom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成立,第一次表现了该派教会的宗派意识。以后随着有浸礼会大会(General Baptist Convention),美国浸礼会出版部(American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及国内外布道,教育,和青年事工的联合机构,以使该派各教会联成一气。但该派南部的教会因黑奴问题,在一八四五年分离,而成立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美国教会一九五五年所用年鉴称该会拥有七百八十余万
教友。北部的浸礼宗教会至一九○七年方成立北浸礼会(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但在一九五○年改名为美国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Convention)。据一九五二年的统计,该会也有一百五十余万教友。南北两浸会信仰并无差别,不过南浸信会较为保守,并且是较严格的加尔文派。两者都相信圣经是受了灵感写的,是信仰的准则;个人的良心有解释圣经之权;基督是主;人需救赎;成人浸礼,及主晚餐是基督徒生活的辅助等。它们也如公理会一般,都没有由上而下强迫执行的信仰标准,但它们有大家自愿信守的信仰宣言。这种宣言最着名的便是新罕布什尔州浸礼宗(New Hampshire State Baptist Convention)在一八三三年所订的新罕布什尔浸礼宗信仰宣言(The New Hampshire Baptist Declaration of Faith)。  自由意志浸礼派在北美南部于一七二七年由帕麦尔(Paul Palmer)组织教会;在北部则由蓝达(Benjamin Randall)成立自由意志浸礼会。他和该教会的历史是值得略加叙述的。他于一七七○年在新罕布什
尔州的扑次茅斯(Portsmouth, New Hampshire)闻威特腓德讲道而归正。他先为公理会教友,但在一七七六年加入缅因州的柏立克(Berwick, Maine)特别浸礼会,并且开始伟大布道工作。不久他被特别浸礼会开除,因他的立场是亚米纽派的。一七八○年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新得班(New Durham)成立浸礼会,而为自由意志浸礼会的核心。该会的组织也采取公理会制,但有三种教职,即主教或使者,牧师或长老,和执事。一八二七年该会各地方教会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多维(Dover)组织大会(General Conference),并且与英国和原从英国移居于北卡罗来纳州的(North Carolina)的亚米纽浸礼派通声气。它们效法门诺教派,拒绝无条件的拣选和圣徒恒忍,主张意志自由和从恩典中坠落的可能性。它们在浸礼宗各派中对于主晚餐也有独特立场,即不将之限于受浸者(Open Communion)。该派在北部的教会今已与美国浸礼会相联合,其大部教会是在南部。总计该派教会散布于美国三十一州,而在自由浸礼会全国总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ree Will Bap
tists)中互相联合。据美国教会一九五五年用的年鉴报告,该会教友为四十二万余人。它们共同宣认信仰的文件,为一八三四年问世的自由意志浸礼会信仰和实施论文(Treatise on the Faith And Practice of the Free-Will Baptists)。  十九世纪基督教在美国产生了若干新派别。其中有一派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 day Adventists)。因其惊人的传教事业,和其在中国的工作,它是值得一述的;又因其组织与公理会相似,而其教义与浸礼宗的安息浸礼派相似,所以我们在此处把它介绍给读者。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导源于米勒尔(William Miller, 1782-1849)。他是纽约州的农人,热心研究圣经,尤注意启示书中关于基督复临的教义。据他计算,基督应在一八四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至一八四四年三月二十一日之间复临。各宗派中的牧师和平信徒跟从他的颇不乏人。但基督并未如所期望的复临,该派人士虽有不少失望的,然仍有许多人跟从他所主张的基督快临和前千禧年说(Premillennium)。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便是受米氏影响所产生最大的教会。  基督复临安
息日会产生的远因已如上述,其近因是由于新英伦的复临派与安息浸礼派敦睦而起。若干复临派于一八四四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华盛顿成立教会,正式采取一周的第七日为基督徒所必须遵守的安息日。一八四六年长老怀特(Elder James White)和哈慕(Ellen Harmon)成为他们当中的领袖。后者作了怀特太太。她所得的异象由该会奉为圭臬,有仅次于圣经的权威。该会之名是在一八六○年正式规定的。自一九○三年起他们的总机关设在美京华盛顿。他们主张宗教自由,政教分离,并努力布道,印刷,卫生等事业。他们的信仰包括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要原则(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Seventh-Day Adventists)中。  长老会在近代教会史上占极重要的一页。本卷第三章中所述卫斯敏斯德会议是该会最重要的一个旅程碑,因其所产生的着名信条,已成为苏格兰,英吉利,和美国长老会的信仰标准。  在苏格兰长老派教会因诺克斯,和十七世纪上半期保守福音派(Covenanters)的努力,而成为强大,故虽然屡遭逼迫和打击,但长老派终于不仅战胜了教皇派,而且战胜了主教派。当英王詹姆士二世被逼离开英国,苏
格兰同英格兰一六八九年接纳了威廉和玛利(William and Mary)为王。翌年所通过的一法案使苏格兰教会( Church of Scotland)得以确立。自此至今苏格兰教会是苏格兰的国家教会,而韦斯敏斯德信条是这国家教会的信条。  在英格兰长老派当斯图亚特(Stuart)朝查理二世于一六六○年登位后,便从英国国教内被逐出来了。长老派在十九世纪的英国重新出现;他们大都是由苏格兰移去的。所以英格兰的长老派教会是与苏格兰教会相同的,也是遵守韦斯敏斯德信条的。在一八七六年英国的长老派教会除少数例外联合成“英格兰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  苏格兰教会,和英格兰长老会对韦斯敏斯德信条都加以修改,尤其对其中的预定论,和长官干预教会的教义加以修改。再者它们也将签署所用的字句修改,使之较为广泛,以求慰贴那敏感的良心。英格兰的长老会在一八九○年另外订定了信仰条文(The Articles of Faith)。苏格兰教会在一九三五年也另外订定了苏格兰教会信仰述略(Short Statement of the Churchs Faith of
Scotland)。  美国的长老派原是由英,苏的长老派在十七世纪因受逼迫而移殖来的。长老派早期在北美的汗马功臣是玛克米(Francis Makamie)。他游行布道,从波士顿到卡罗来纳到处建立教会,并使之互相联合。长老会于一七○六年在菲列得尔菲亚所组织的第一个长老部(Presbytery),乃是他努力的结果。此长老部于一七一六年与若干长老部联合,而成为菲列得尔菲亚议会(Synod of Philadelphia),并于一七一七年开第一次会议。长老会每年所开的大议会(General Assembly)是从一七八九年起始的。  美国的各长老派教会都接受韦斯敏斯德会议的信仰轨范,不过随时代环境而稍有改订。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该派教会的议会为求符合美国政教分离的原则,于一七八七年指派委员会修改韦斯敏斯德信条第二十,二十三,和三十一章。  一八三七年长老会分裂为旧派和新派,但在一八六九年复合,而以韦斯敏斯德信条为复合的基础。这复合的教会便是今日美国各长老派中最大的教会,即北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南部各州因黑奴问题在一八六五年成立教会,称为南长老会(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北长老会于一九○二年修改韦斯敏斯德信条。该会重新解释第三章论上帝的永恒命令,和第十章第二段论婴孩的死亡;修改第十六章;省略第二十二章第三段的最后一句;修改第二十五章第六段;并加入第三十四章论圣灵,第三十五章论上帝的爱和传教事业。此外该会还发布了改革宗信仰述略(Brief Statement of the Reformed Faith)。  参考书  谷勒本:教会历史下册,二一九至二二五面。  喜渥恩:信条学,二一八至二二五,二三一至二三五,二七六至二八○面。  华尔克:基督教会史,五○九至五一三面。  Clark, The Small Sects in America, pp. 43-56.  Clark, The Small Sects in America, Revised Edition, p. 42.  Curtis, op. cit., pp. 131, 317-318, 281-283, 286, 290.  The Encycl
opedia Britannica, 14th edition, article on “Church of Scotland” and “Presby-terianism.”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pp. 206-207, 211, 217, 598.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pp. 769, 773-774, 821-822, 953, 959-961, 1018, 1033, 1037-1038, 1047, 1163, 1178-1182.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the Expansion of Christianity, Vol. Ⅳ, pp. 66-68; Vol.Ⅶ, pp. 145-146.  MacGillivray,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pp. 538-539.  McGlothlin, Baptist Confessions o
f Faith, pp. 308-309.  Mead, Handbook of Denomin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pp. 25-40, 147-154.  The New 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article on “Presbyterianism.”  Schaff, op. cit., Vol. Ⅰ, pp. 210, 804-810, 825-829, 849-859.  Walker, the Creeds and Platforms of Congregationalism, pp. 542-547, 570-572, 583-584.  Wellcome, History of the Second Advent, and Mission, Doctrine and People, pp. 41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