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一种困惑之思所苦恼:为什么短短两年知青生活结下的情谊,竟比在主里十年同工所结下的感情还深?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经历,而是带普遍性的现象。我看到父辈一代的人和周围不少人都有许多战友、同学或朋友,他们结下一辈子的生死之交、兰谱之交,是那样的山高水长、情深意重,令人羡慕。反观现在我们同工的关系:比单位的同事好些,或者坏一些,仅此而己;我很少见到同工之间有亲密的朋友关系。
为什么?
以前我会被聚会前后大家互相“哈利路亚,主祝福你!”的打招呼,或者握手,问候、拥抱,促膝交通等等的气氛所感动,觉得很温馨,感受到了爱,常有回家的感觉;但当对真理的认识不断加深后,就觉得这种对爱的理解是很肤浅的。
我过去是一个记者,常常出席一些什么“中美中学生夏令营”,“中俄青年联欢晚会”的活动,他们击掌、拥抱、流泪,亲亲热热、融融和和,比我们教会的场面更热烈,世人比我们做得更好,这有什么可夸?这种初接触时的亲热现象,是哥林多前书十三章所讲的爱么?
初相识时我们非常亲热;不多接触时我们非常友好,这都是人之常情。假如这种关系一直发展下去,当彼此之间有更多了解、接触、相处的时候,各人的短处就暴露出来,情形可能就开始发生逆转了。渐渐地友好、亲热淡化了,随之而来的是难以言说的东西--无需避讳:基督徒之间相处仍然很难。
信主之后我们就很少提友谊、感情,而只说爱,可是爱来爱去却总觉得空空洞洞,还没有过去的友谊、感情实在;如果连外邦人的那种友谊、感情都不谈不上,还能谈得上更高层次的爱吗?如果我们连友谊、感情都没有,又怎能相爱?这是值得我们基督教去思考的。
世人有一句俗话:“相见易,同住难。”恋爱、婚姻就是最好的例子:谈恋爱时我们感到很亲热,很相“爱”,——因为谈恋爱只是短短的相见,这样“爱”很容易;结婚后就有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就很难维持下去了——因为婚姻是朝夕相处:早晚都要在一起爱就很难了。
在教会里,一般信徒的关系只是“相见”的关系,还比较容易“爱”、比较容易亲热;但如果这层关系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团契生活,或者成为同工服事,需要常常“相处”的话,就不那么容易亲热,不那么容易相爱了。
这世上没有爱,因而有这样“相见易,同住难”的俗话。但为什么每个时刻都讲“爱”的教会里也会同世人一缺少“爱”呢?
为什么?
“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渎、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提后3/1-5)”“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加5/19,20)”保罗所指出教会大部分的罪,实则上都是针对基督徒之间相处的罪。
说句老实话,信主的人并不都是神人、圣贤,在我们心里仍然多多少少有这些恶念,用一句成语形容:“心怀鬼胎”再帖切不过了。如果有人怀着忌恨、恼怒、苦毒等,实则上就是他怀着魔鬼的恶胎;如果有人很小气的、爱猜忌的,或者好说谗言等,实则上你所面对的就是魔鬼的东西。
自义的人之间,自卑的人之间,自义的人和自卑的人之间,自义的人与嫉妒的人之间,苦毒的人与敬虔的人之间、“麦子”与“稗子”之间……都会产生矛盾,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教会那么复杂了。我们与人相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是与一个人的性情、品格、脾气……中隐藏的恶接触,是在同他内里的魔鬼的恶念的对抗。
因此人与人的相处是一场争战,有时甚至是恶战。他人的恶与你的恶相遇时,就是恶战;你里面圣灵的善与他人的恶相遇时就是争战。
1. 争战之一:战胜自己的情欲。
我自己本身怀有恶,别人身上也怀有恶,我们常常就这样以恶对恶,冤冤相报,彼此打得难解难分,遍体磷伤,却谁也不值得同情。
人一旦认为别人对不住自己,就会报以恼怒、怨恨、谗言和凶恶;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把恶“弓”,舌头就是一把毒“箭”。它伤人最为利害,不伤皮肉,却伤到人的最深处,使人心灵流血;被乱箭穿心的人,也奋起拿出曾经深藏不露的弓箭还击,于是教会就常常象一个战场,火箭、冷箭乱射。假如这样关系延及别的教会,别的领袖,就酿成一场更大的恶战。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化的原因,没有人可以例外,因为我们都是罪人,都是有问题的人,所以才使得相处那么艰难;在感叹人际关系险恶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检讨一下自已的为人;与人相处另一个难处是:我们通常只指责别人的恶,而见不到自己的恶所起的作用。不要自以为义,你也是有许多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
过去我们都遵循一种处世原则:面对别人的错误时,我们总是以怨恨,纷争来施加压力使对方改正错误;面对别人得罪了自己,总以敌对的态度来报复,企图以此迫使对方向自己道歉,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以恶报恶是魔鬼的方式、魔鬼的武器,他只能产生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
与人冲突时,我们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心里恶念丛生,这是血气的反应,是魔鬼长期的影响下使我们习惯成自然的条件反射,这时我们一定要靠着耶稣的名将这种冲动击退;《圣经》教导我们不要用血气去作战,而要用圣灵的温柔、忍耐、恩慈、节制等九种兵器去作战,这样,就必能战胜“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嫉妒(加5/16-26)”等类的恶毒(参考《反击》)。
因此与人相处的另一个争战就是与自己的情欲、肉体的恶战争。这些要依靠圣灵方能成事,所以我们必需悔改,不能再任着以往的性情、脾气、态度与人相处,也不能再用以往的敌对的、报复的方式、方法来对待他人的恶,总要持守温柔、谦卑的品格,来面对相处中发生的矛盾、摩擦和嫌隙。
我们战胜他人的恶之前,必要先战胜自己的恶,只有先战胜了自己的恶,才能有望战胜他人的恶;只有先在自己身上彰显出圣灵的善,才能以圣灵的善来战胜他人身上魔鬼的恶。
2. 争战之二:战胜他人的恶。
不可避免地我们常会碰到人性的丑恶面,故此我们每日谨小慎微地做人,生怕不知什么时候,一句话就使人产生反感,或某个语气就使谁生气,一个表情又使人误会了……我们总小心奕奕地相处,生怕某日触动到了对方的雷区。吃不了,兜着走。
我们所面对的魔鬼,并不是空气中无形的魔鬼:魔鬼的作为实实在在是透过人去实现的——我们是透过人同魔鬼打交道、去争战的;因此我们在相处时要意识到自己正在与谁打交道;也许稍不留意,就会跌落到魔鬼的陷阱里。这也说明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为什么感到那么复杂、那么困难、那么伤痛,原来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恶,是与魔鬼联系在一起的。
保持一般的相识关系容易,一旦深交就难了,好象碰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墙。灵里怎样也不能相通,他的灵总是躲躲闪闪、或者严严地关闭着,不向他人开放,这灵里一定有许多可疑的东西,这东西往往是见不得光的,很可能就是魔鬼隐藏的恶胎;
而相反的现象是往往与你关系最好的人,最了解你的人会出卖你,把你的软弱、缺点到处张扬(诗55,/13)这就是以上《圣经》中说的“卖友”了;
我们教会之间也很难相处,越近的教会越难相处,好似冤家对头一样,常有冲突,有说不清的批评、遥言、毁谤……这就是“纷争、争竞”。
“弟兄结怨,劝他和好,比取坚固城还难,这样的争竞,如同坚寨的门闩。(箴18/19)”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有一个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旦出现裂痕,就再也难以修补;并且顺着这个裂痕,越裂越大,直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宁愿重新结识新的朋友,也不愿意修补旧的相好,因为和新人结交很容易,而修补破裂的关系很艰难。关系破坏了,就很少见到和好如初的。婚姻的关系也在这个律里,人们宁愿离了重新建立,也不愿意重修旧好;我们尽管不赞同离婚,但我们相处的法则同人们离婚的法则是一模一样的:与人闹了矛盾,就不瞅不睬,分道扬镳。我们可能很憎恶离婚现象,但从来没有憎恶自己这种一模一样的罪!这就是“无亲情、不解怨”了;
这种种现象的里面都隐藏着巨大的恶,需要我们用最大的努力去攻破这个恶魔的“城”。我们先要试试向自己的魔鬼“城”挑战,要“解怨”,就得从忘掉他人的缺点开始,无论结下怎样的“深仇大恨”,无论会怎么丢脸,我们总要努力重修关系、和好如初;
与人相处是不是感到很累,很迷惘?是不是常常陷入人与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泥沼里而痛苦不堪?教会内部和教会与教会间是不是有很多的倾轧和伤害?的确,相处是我们面对生活、社会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说穿了,我们相处,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与魔鬼打交道。当我们用自己的恶与他人的恶相处时,两种恶都会起作用,因而造成两败具伤;因此我们要提醒自己:与人相处时,我们要分别向自己的恶和他人的恶作战。要用善对付自己和别人的恶,靠圣灵去战胜这些恶,这是争战而非恶战了。耶稣的传道生涯中,也常常遇到许多用心险恶的人所设置的试探网罗,但耶稣依靠圣灵一一战胜了他们,使他们抓不着把柄。
当我们面对对一个人,尤其是性格怪僻或者人格卑劣或者生命有问题的人时,我们就得警告自己:你所面对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他里面的“黑暗军团”;我们同人相处时,不但要看到这个人,更要看他里面的灵,看他里面代表的是什么样的势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有时与某种人打交道,就是同魔鬼打交道!
我们要认清楚教会里其实暗藏着不少怀有自义、自卑、嫉妒、苦毒的人,当然每个人(包括你自己)不同程度地都怀有这些东西,因而我们在同人打交道时,就是在经历一场严峻的战争,有时还相当残酷的。
有些人不解怨,你怎么对他好也没有用;有时这个问题解决了,不多久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这样的人总跟人过不去似的,常使人感到费力,困惑。其实原因是,我们在跟他里面的恶(魔鬼)作战。
我们相见时很热情,但熟识了之后反而没有那么亲切了,这是因为先前还未与他人的恶相遇,还可以说说笑笑,这只是“爱”的假象;但当发现别人的缺点之后,或被人的恶触痛之时,人就开始不饶不让不接纳了,并且一旦与他人产生嫌隙,就不愿意和解,更谈不上和好如初;在人的肉体之中,有一种叛逆的势力,老想躲避行神的道,总想绕过神的道,因为行道是要丢面子的,是艰难的——我们总不愿意以神的话来衡量、规范与他人的相处,我们喜欢按从前属世的为人方式、情欲的惯性与人相处,因为恨一个“不好”人,比爱一个“不好”人来得容易、舒服。这就是情欲,就是情欲与圣灵的相争。
3. 真理之爱与世俗之爱的区别
为什么教会也象世界一样的复杂?为什么弟兄姊妹相处也象外邦人一样难呢?这是因为尽管我们被称为“教会”、“弟兄姊妹”,但我们的处世方式却还是属世的方式,还是属魔鬼的方式——我们的心思还是论断的心思;说话还是喜欢背后说和传舌;我们以怨气来“关心”别人;以自义、嫉妒、自卑、苦毒、恼怒、怀恨去对看待别人的错(或成绩)……这样当然我们与世人一样相处的又复杂又困难。
这样来看我们教会还算有爱吗?
我们相见时亲亲热热算不得什么,世人相见时岂不也亲亲热热地拍拍膊头?甚至比我们相见时还热。我们同他们比起来强多少呢?如果我们的义不能胜过他们的义,我们有什么好夸口的呢?
真正的爱是在共同生活里面体现出来的,不能经得住相处考验的“爱”,都是虚假的爱。
习惯上认为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不说我什么,我不说你什么;你送我东西,我送你东西,大家亲亲热热,和和气气,这就是爱。但真理的爱不是这样的。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
如果爱里要有“忍耐”、“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包容”“恩慈(即爱仇敌)”……那么证明爱不是发生在“你好我好”、“融融和和”的时候,相反,正是发生彼此之间有问题、有意见、有误会、有摩擦甚至敌对时的。否则就用不着忍耐、包容、恩慈等这些东西。更具体地说,就是有人得罪你:说你很多坏话、毁谤你的人格、使你受到精神及物质很大的损失、常与你为敌……做了你最难忍受的事,但你仍然能很真诚地握着他的手,笑得象刚认识一样,他有病、有患难了,你心急如焚地赶去帮助……好象他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你的事,仍然是好朋友,这才是真理的爱!
纵观基督教人与人、教会与教会、宗派与宗派的关系中,还没有建立起真理的爱的关系!现在反观相处的好的人、教会,大多是彼此还没有发生摩擦、问题的人和教会;想想看那些与我们发生过问题的人、教会、宗派,我们有遵行到真理的爱么?不要做强辩之辞了,我们的相处之道仍然是属世的相处之道!这里面没有“忍耐、包容、不计较人的恶……”,所以我们的相处就没有爱、没有真理!我们的相处方式,仍然是税吏、罪人的相处方式!因为我们所行的他们都能做到,甚至比我们做得还要好——怪不得我总感觉到基督教内所讲的爱是空空洞洞的。
虽然我们都有看《圣经》,但从观念上我们似乎还没有扭转习惯认识上的“爱”,过去世俗观念的“爱”仍然根深蒂固地在我们的意识里;从我们仍然行着世俗“爱”的相处之道,就可以知道,我们仍然停留在世俗的“爱”里,仍然没有悔改。
《圣经》的总结就是爱,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圣经》就是教导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研经讲道,却没有切中实际生活中去,使爱讲来讲去,都是空空泛泛的理论。
基督教悔改的真正意义,是在恢复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这是我们悔改的根本。我们与神恢复关系,其实是落实在与人恢复关系里面的。我们与他人相处得如何,反应出我们悔改得如何,反应出我们悔改的深度。
我们在一起聚会有多么亲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相处得如何。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亲亲热热,并不是爱,只是正常现象,是我们要通过爱去达到的正常现象;只有别人对你不好你仍然对他好才是爱;如果两人之间没有“不计较人的恶,凡事包容、凡事忍耐……”这些要素,就算不得是爱。
世人的感情和友谊,是建立在礼尚往来上的:你好我好,一齐快活、一齐饮食、一齐游玩,或者这次你帮我、下次我帮你,是一种“求自己的益处”、互相利用的关系。如果我们在主里建立的也是这种关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当建立是一种属灵的情谊,是为了能够彼此监督、指正,有什么错,也能够坦诚相见地指出,无论谁对谁错,都“不计较人的恶,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心里没有疙瘩,这才是真正的爱、真理里面的爱,基督教空空洞洞讲了多时,却从来没有如此定位过真正的爱是什么!
世俗所认为的爱是你好我好,大家无问题就是爱;真理的爱是发生在有问题的时候。爱是为了消除相处时发生的问题,如果不能消除这些问题,就证明我们还没有达到爱,这与我们在世俗中所认为的“爱”是截然不同的,只有相处时出现问题了,爱才能发挥它的功用,才知道有没有爱。
能经得起检验的爱是在相处里。
4.靠着圣灵,以智慧与人相处
与人相处一定要学会依靠圣灵,有智慧地为人处世,这样才是把相处当作一种真实的属灵争战。面对自义、自卑、嫉妒、苦毒……的人,既要忍耐又要有智慧,特别是对于生命有严重问题的人,我们一定要靠着智慧的灵——圣灵去战胜他生命里隐藏的魔鬼的东西。
比如我与一个邻舍教会的领袖接触,一直以来我很了解他嫉妒的性格,见面时圣灵就会格外提醒我:面对这人,你一定要采取谦卑再谦卑的态度。这样,我一定不会跟他谈我工作上的成绩,我文字事工的果效,因为我知道他(其实是背后的灵)很不喜欢听到我(其他人也一样)的成绩,如果知道我有某些成绩,他一定会暗中使绊子,到处散布闲话、谣言,暗中破坏;为了避免这一切,我对自己的文字事工只字不提,只说目前遇到的困难、有什么失败、软弱(当然是实际的情形,而不是说谎),他很喜欢听到别人失败、软弱,于是就嫉妒不起来,反而不会搞什么破坏。骄傲是一种愚昧,相反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很好的争战方式。
保罗所处的地位,有许多人不服、嫉妒,而他所采取的就是:“我若必须自夸,就夸那关乎我软弱的事便了。(林后 11:30)”
耶稣对于外帮人,如已被赶了鬼的格拉森人,就要他四处传扬自己的作为;但在以色列地,耶稣做完了事工,却多次叫人不要告诉别人,为什么呢?这就是耶稣的智慧,因为他知道有许多人心怀鬼胎,会破坏他的计划,主的时候未到,所以他必须小心行事。圣灵要某些人的事工特别隐藏的原因之一,就是防止生命有问题的人去破坏它。真枪真炮的战争也是一样,为了提防仇敌的破坏,一定要隐蔽自己,用密码、代号、隐藏等方式,否则就会失败。
我们要靠着圣灵(智慧),辩别对方里面的灵,然后靠着圣灵的智慧去与他相交。不同的人,我们要随从圣灵的感动——圣灵会以不同的经文和智慧,灵巧地教导我们与人相交,使我们不顺从自己的恶,又能制胜于他人的恶。
4. 以善胜恶的秘决
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是同时面对着他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他自己,代表着良心、道德、向善的一面(如果是基督徒,则代表顺从圣灵的一面);另一个是他的灵界影响(即魔鬼),代表着情欲、血气、丑恶的一面。同他相处就是同时与这两方面相处,那么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些呢?
把人向善的一面称为“他”,向恶的那一面成为“它”的话,我们知道“他”和“它(情欲)”本来是一对朋友,他们之间己经有数十年的关系。如果我们与他相处,一定要想方设法使“他”离开“它(情欲)”。首先我们一定要同“他”建立一种良好关系,用爱争取“他”成为你的朋友,这过程,“它(情欲)”总会来伤害你的(如发脾气),但你不要与“它”计较、对抗,如果你对抗“它(情欲)”,“他”和“它(情欲)”就会来一齐对抗你,所以《圣经》说:“不计较人的恶,凡事包容”的意思,就是说要避开“它(情欲)”的锋芒,不要触动“它(情欲)”的恶,如果你不计较、去包容,“它”就恶不到那里去。而你同“他” 相爱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你和“他”的朋友关系己超过了“他”同“它(情欲)”的朋友关系的时候,你和“他”就可以一起去对付那个“它(情欲)”了。如果你们已经是好朋友,你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你的,你指出他的缺点、错误,他也会很乐意接受的。我们彼此相爱,就是要争取“他”这个人成为我们的“统一战线”,使我们能够一齐去战胜那个“它(情欲)”。因为爱能胜过许多的罪(恶),善能的胜恶,就是这个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有一个人,闹得正凶,谁都不敢惹他,但这时来了一个有恩于他,又处处待他好的人,劝阻他、批评他、甚至呵责他时,他也只得乖乖地听从,他里面的恶是怎么都发不出来的,因为他和“他”的关系超过了“他”和“它(情欲)”的关系。
再容我举一个众人都容易明白的例子:《水浒传》中李逵是一条暴躁凶狠的汉子,什么人都惹不起他,谁都不敢触动他里面的恶;但只要宋江一出面,他就乖得象猫一样,如果宋江是一位基督徒、一个牧者,劝勉李逵来对付暴躁的旧生命,李逵也会乖乖地听从的,因为宋江和李逵感情深厚,李逵甘心乐意顺服宋江。
相反,如果“他(如李逵)”与“它(恶)”的关系比你和“他”的关系要好,你想用强硬的办法、血气的东西、用你的“恶”触动“它(恶)”,“他”就会跟你拼命,因为“它(恶)”是“他”的好朋友,“他”总会护着“它(恶)”的。
具体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同自己的坏毛病、坏性情生活了半辈子了,已经成为一体,谁要是指出“它”的缺点、败坏,就象对“他”动刀子一样难以忍受,因为“他”和“它”已成为一体,你针对“它”时,“他”就认为是针对“他”的,就好象在“他”身上动手术刀一样会痛的,所以“他”要极力来保护他的“朋友”。
如果你与他还没有建立爱的关系,就同他的恶产生了矛盾,或着指出他的恶来,他就会从心底里顶撞你,或者干脆说出来:“你也不看看你自己?你不也是这样的吗,你也好不到那里去,哼!”“他”总会站在恶的一边。我们以为祷告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就祷告说:“奉耶稣基督的名,把某某身上自以为是的灵赶走……”他知道后觉得被控告了,就会更加坚定地与你作对——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离弃“恶”,神让他有自由选择的;但是如果你同他先建立相爱的关系,一旦时机成熟,你向他指出来时他就不会抵挡了,然后你说:“现在我们同心合意去赶这个灵(它),好不好?”他就会很乐意接受了。耶稣说:“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太5/23,24)(太 5:23,24)”这样的祷告是先有爱,然后才生效的。
信了主之后,我们就避免谈友谊、感情了,认为这是世人的东西,只讲大而空的“爱”,以为这才是属灵人该讲的,就因为这种认识上偏差,使我们对人没有真正地爱起来。
大卫与约拿单的友谊,比爱情更深;保罗与提摩太的感情,比父子情更浓;谁能否定信主后我们应该更深建立友谊和感情?
如果我们能与别人在没有发生矛盾、摩擦之前就先建立一种友谊、感情的话,那么到了发生矛盾、摩擦时,彼此就容易忍让、包容了;正如夫妻二人,如果在谈恋爱的时候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那么婚后相处即使碰到矛盾、摩擦,也容易忍让、包容,彼此也较容易为对方而迁就和改变自己。
人们之间有感情、有友谊,才能更好地去爱,才能更好地“忍让、不计较和包容”,也才能更容易地纠正别人的错。我们在讲爱之前,还是先建立起实实在在的感情和友谊吧!
要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超越恶的关系真不容易,这种爱一定要远远大于人的恶。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恶的挑战,但每一次挑战,我们都要以“不计较”、 “凡事包容”、“恒久忍耐”、“七十个七次的饶恕”来迎战,那么恶就会败下阵来,爱也最终战胜恶。你的爱终于赢得了他人的信服,你就能争取他人一起去对抗恶了!
能够胜恶、能够服人的,一定是人的优秀品格、美好生命和坚定不移的爱!
我真盼望基督徒之间能有深厚的感情,牢固的友谊,能经得起考验、相处,真的做到情深谊长,生死不渝!在世人面前作出响当当的见证!
5. 与魔鬼合作的人我们不能相处
话说回来,尽管爱能胜过许多的罪,但有一些人,你怎么爱他,他都不会改变,正如无论神怎么爱世人,还是有不少人愿意跟随撒但一样。有一些人,他跟恶不但是朋友,而且己经结盟,成为魔鬼的化身,成为一体了。这些就是教会里:“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渎、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等等这种人。
面对这些人该怎么办?圣经接着说:“这等人你要躲开(提后3/1-5)”,离他们越远越好。否则,他身上的恶(邪灵),会给你、给教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箴22/24)”……这些人,已经不能把他们当作纯粹意义上的人了——他们是与魔鬼合而为一的人,是魔鬼的化身,是不能与他们相处的,否则你自己的生命也会受到亏损。
对于卑鄙小人、性情怪癖的人、生命里有严重问题的人,我们都不要直接与之较量,与他们一般见识。如果你是狮子,你根本不会与老鼠比输赢。你如果与一个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人争执不休,就会浪费自己很多心力,并无意中提升了他的地位,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有损你的人格。并且,可能是魔鬼籍着他来转移我们事奉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心存藐视地远离他们。如果有一些生命上有严重问题的人,老是犯同样的罪而不悔改,为了使教会合一、纯净,不让这些问题妨碍教会的异象事工,为了不让这种罪漫延开来,为了警戒他和会众,那么,这个人应该赶出教会(太18/15-17)。
有时无论你怎样爱某些人也无动于衷,仍然犯罪,就只能用惩罚,而不是无止境的忍耐了。
我们与人的关系,有时超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神与魔鬼的关系,所以我们行事为人要有神的真理和智慧,例如对待“东方闪电”,根本上就没有相处可言;又如对待希特勒和以消灭犹太人和基督教为宗旨的恐怖分子,也是不可能用“凡事包容、凡事忍耐、不计较人的恶……”去对待,而是要用圣爱中的一种——公义去对待,去消灭了;圣经上,神让以色列人面对迦南人和亚玛力人就是这种情况。
默想与祷告:
①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缺陷?
② 与人相处时常常在那些地方伤害了人?
③ 我在什么地方容易受伤害?也就是说,我在什么地方不容易包容别人的过错?
亲爱的主啊,我要向你更深地悔改,我没有好好地改变自己,而使人与人之间更融洽、更亲切。这不是别人的错,更重要的是我自己所犯的罪。恳求圣灵帮助我,没有祢,我只能顺从自己的脾气品性,行出祢温柔和谦卑的道来,圣善的灵啊,来帮助我!阿们。
悔改:
运用所学的方法,找一个与你不太好的人去尝试建立感情友谊,恢复关系,直到能够去爱——不计较、凡事包容、凡事忍耐……